卷上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解惑編卷上之下
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弘贊在犙編
中宗
舊唐史并傳燈統紀
神龍二年,降禦劄,召六祖入京問法,遣内侍薛簡,持诏迎請祖表辭以疾,簡回奏,複遣使賜袈裟、瓶、缽,以谕主上向慕之意。
诏義淨三藏法師,于内道場譯孔雀諸經,禦制聖教序,以冠經首,敕造聖善寺,八月诏天下試行童經義,通者度為僧(試經度僧此始)。
景龍二年,敕崔思亮,往泗洲迎僧伽大師至京,帝及百僚皆稱弟子,睿宗問萬回禅師曰:僧伽何人?答曰:觀音化身。
普度僧尼萬數。
景龍三年。
帝召道岸律師入宮。
為妃主受歸戒。
圖形林光宮。
禦制贊曰。
戒珠皎潔。
慧流清淨。
身局靈篇。
心融入定。
學妙真宗。
觀通實性維持法務。
綱紀德政。
律藏冀其傳芳。
像教因而光盛(萬回生号州闵鄉。
張氏鹹享四年。
帝度為沙門。
回幼時。
緻見書六千裡外。
朝往暮回。
因号萬回)。
玄宗 舊唐史 開元元年,敕以寝殿材,建彌勒佛殿。
帝問神光法師曰:佛于衆生,有何恩德,緻舍君親,棄妻子,而師事之?神光曰:佛于衆生,恩過天地,明逾日月,德重父母,義過君臣。
帝曰:天地日月,具造化之功,父母君臣,具生成之德,何以言佛并過此乎?神光曰:天隻能蓋,不能載;地隻能載,不能蓋。
日則照晝,不照夜;月則夜朗,而晝昏。
父隻能生不能養;母隻能養,不能生。
君有道,則臣忠,君無道則臣佞。
以此而推,德則不全,且佛于衆生德則不爾,論蓋則四生普覆,論載則六道俱承,論明則照耀十方,論朗則光輝三有,論慈則提拔苦海,論悲則度脫幽冥,論聖則衆聖中王,論神則六通自在,所以存亡普救,貴賤皆攜,惟願陛下留心敬仰。
帝悅曰:佛恩如此,非師莫宣,朕當生生敬仰。
十九年,禦注金剛經,頒行天下。
天寶六年,诏不空法師入内立壇。
為帝灌輪王頂。
賜号智藏法師。
帝自持寶箱。
奉紫袈裟七年。
大将軍高力士。
于西京建寶壽寺成。
鑄洪鐘辦齋以慶之。
舉朝畢集約以擊鐘一杵。
施錢百缗。
有樂施者。
至二十杵。
十二年。
西番寇圍涼州,帝命三藏不空祈陰兵救之。
空誦仁王密語數遍,有神介胄而至,帝親見之。
問曰:此何神也?空曰:北方毗沙門天王長子也。
空誦密語遣之,數日涼州捷報。
二月十一日,城東北雲霧間,有神兵至,威武雄盛,城北門樓有光明,空中鼓角,聲震天地,西番賊畏懼,卷甲而去,帝悅,因敕天下城樓皆立毗沙門天王祠(梵語毗沙門,此雲多聞長子,即那吒太子也。
今道士以太子帶骷髅立真武側,罪大彌天,真武乃北方一神耳)。
睿宗景雲二年。
诏起一行禅師赴阙。
辭疾不行。
開元三年八月。
帝遣禮部赍诏詣當陽山起之至京。
帝曰。
師有何能。
對曰。
略能記覽。
帝命中官。
取宮籍示之。
師周覽方畢。
覆其本。
記唱數幅。
帝不覺降榻稽首曰。
師實聖人也。
嗟歎久之。
帝以麟德曆不驗。
诏師改撰新曆。
師推大衍數。
立術以應之。
曰開元大衍曆。
五十二卷。
編入唐書曆律志。
十一年。
師複制水運渾天黃道儀成。
古未有也。
帝悅。
親為制銘。
安武成殿。
以示百官。
肅宗(玄宗第三子) 舊唐史并稽古略 乾元元年大赦。
帝于禁中立内道場。
講誦贊呗。
诏五嶽各建寺。
聽白衣能誦經五百紙者。
度為僧。
乾元二年。
诏天下諸州。
各置放生池。
敕刺史顔真卿。
撰天下放生池碑銘。
诏不空法師入内建道場。
為帝受轉輪王位。
七寶灌頂。
代宗 舊唐史并稽古略論衡 永泰元年,诏天下有司,毋得捶辱僧尼,九月鑄金銅佛像于光順門,率百僚拜祀之,十月吐蕃寇,逼京師,内出仁王經辇送西明諸寺,置百尺高座講之,寇平,诏不空三藏法師,重譯舊本仁王護國經,帝親為之序,時寇,難屢逼,祿山思明毒流方煽,禁中講誦仁王經,寇未及戰辄去,非人事也。
大曆元年七月,作盂蘭盆會于禁中,設高祖太宗以下七聖位,祈薦冥福,歲以為常,三年诏空,為近侍大臣,及諸鎮将帥,悉授灌頂,六年,空進所譯經,凡一百二十卷,七十七部,食邑三千戶,固辭不已,九年,空曰,白月圓滿吾當逝矣,上表辭帝,帝辍朝三日,賜絹布雜物,錢四十萬,造塔。
道士史華,以術得幸,因請立刀梯,與沙門角法。
時沙門崇慧表請挫之,帝率百僚臨觀,華履刀而上,招慧登之,慧蹑而升,往複無傷。
乃命以薪烈火聚于庭,慧入,以呼華,華慚汗,不敢正視。
帝大悅,賜慧号護國三藏。
帝一日召國師惠忠入内,引太白山人見之。
帝曰:此人頗有見解,請師驗之。
師曰:汝蘊何能?山人曰:忝識山、識地、識字、善算。
師曰:山人所居之山,是雄山,是雌山?山人茫然不能對,師曰:識地麼?山曰:識。
師指殿上地問曰:此是何地?山曰:容弟子算方知。
師曰:識字麼?山曰識。
師于地上畫一畫曰:此甚麼字?山曰:是一字。
師曰:土上一畫,是王字何謂一字耶?又問能算麼?山曰能。
師曰:三七是多少?山曰:國師玩弟子,三七豈非二十一。
師曰,卻是山人弄貧道,三七是十,何謂二十一。
複問,更有何能?山人答曰:弟子縱有,亦不敢向國師開口。
師曰:縱汝有能,亦俱未是。
師卻謂帝曰:問山不識山,問地不識地,問字不識字,問算不解算,陛下何處得此懵漢來?帝謂山人曰:朕有國位,不足為寶,禅師乃國寶也。
山人曰:陛下真識寶者矣!帝嘗與國師在便殿,指天下觀軍容使,魚朝恩謂師曰:朝恩亦解些子佛法。
朝恩即問師曰:何者是無明?無明從何起?師曰:佛法衰相今現。
帝曰:何也?師曰:奴也,解問佛法,豈非衰相今現?朝恩色大怒,師曰:即此是無明,無明從此起。
朝恩複抗聲曰:有人言師今是佛,得否?師曰:朝廷有人言汝是天子,果否?朝恩伏地曰:死罪死罪,朝恩實非天子,師曰:我不是佛,所以二尊不并化。
朝恩曰:師長作凡夫,無成佛時耶?師曰:我向後必當作佛,汝姓什麼?朝恩曰:姓魚。
師曰:我向後作佛,不名惠忠;汝向後若作天子,改卻姓,莫不姓魚否?朝恩伏地曰:死罪死罪。
朝恩此去,實不敢向師論佛法。
師謂帝曰:幾怕殺此奴(出傳燈并通載)。
德宗(代宗長子) 舊唐史并清涼本傳 貞元二年,诏律師道澄入宮,為妃嫔内侍,授皈戒賜号大圓律師。
四年诏迎鳳翔法雲寺,佛指骨,入禁中供養,傳至諸寺,瞻禮。
十五年四月,帝誕節,敕有司備儀辇,迎教授澄觀國師,入内殿,闡揚華嚴宗旨。
觀升高座曰。
大哉真界。
萬法資始。
包空有而絕。
相。
入言詞而無迹。
妙有不有。
真空不空。
我佛得之。
妙踐真覺。
廓淨塵習。
寂寥于。
萬化之城。
動用于一空之中。
融身刹以相含。
流聲光而遐燭。
我皇得之。
靈鑒虛極。
保合太和聖文掩于百王淳風扇于萬國。
敷玄化以覺夢。
垂天真以怡情。
是知華嚴教旨。
寂廓沖邃。
不可得而思議矣。
失其旨也。
徒修因于曠劫。
得其門也。
等諸佛子一朝。
帝顧謂群臣曰。
朕之師。
言雅而簡。
辭典而富。
能以聖法。
清涼朕心。
仍以清涼賜為國師之号。
朕思從來執身。
心我人。
及諸法定。
相。
斯為颠倒。
群臣再拜稽首。
頂奉明命。
由是中外台輔重臣。
鹹以八戒師禮之。
開成三年三月。
師入寂。
壽一百二歲。
帝辍朝三日。
奉金身塔終南山。
未幾。
有梵僧至阙。
表稱于蔥嶺。
見二。
使者。
淩虛而過。
問之。
答曰。
北天竺文殊堂神也。
往東取華嚴菩薩大牙歸國供養有旨啟塔。
果失一牙。
茶毗舌根不壞。
如紅蓮色。
舍利光明。
瑩潤無數。
憲宗 出韓子外傳 元和十四年正月,帝遣中使杜英奇,持香花往鳳翔府、法雲寺、護國真身塔所,請釋迦文佛指骨入内。
帝禦安福門迎拜,留禁中供養三日,五色光現,百僚稱賀。
乃送諸寺,王公士庶,奔走膜拜,具釋部威儀,及太常,長安萬年音樂,旌幡鼓吹,偉盛殊特。
刑部侍郎韓愈,上表陳谏,引古言今,稱帝壽國祚之不延永。
帝大怒,持以示宰相,将抵以死。
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誠宜,然非内懷至忠,安能及此,願少寬假,以來谏诤。
帝曰:愈言我奉佛太過,猶可容,至謂東漢奉佛已後,天子鹹夭促,言何乖剌耶,愈人臣狂妄敢爾。
于是戚裡諸王舊臣,皆為愈哀請,遂貶潮州刺史。
既至潮,聞大颠禅師之名,緻書請入郡問道,書曰:愈啟,孟夏漸熱,惟道體安和,愈弊劣無謂,坐事貶官到此,久聞道德,竊思見顔,緣昨到來,未獲參谒,已帖縣令,具人船奉迎,日久伫瞻,愈白。
又書曰:愈啟,海上窮處,無與話言,側承道高,思獲披接,專辄有此咨屈,此旬晴明,不甚熱,倘能乘閑一訪,實謂幸也,不宣。
又書曰:愈啟,慧勻至,辱答問,珍悚無已,所示廣大深迥,非造次可量。
傳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終不可得而見耶?如此而論,讀來一百遍,不如親面對之。
又曰:道無凝滞,行無系縛,苟非所戀着,則山林間寂,與城隍無異,大颠師論甚宏博,而必守山林不至州郭,自激修行,立空曠無累之地者,非通道也,勞于一來,安于所識,道故如是,不宣。
于是大颠至郡,留師旬日,或入定數日方起,愈甚敬焉。
師辭去,不久,愈祀神海上,乃登靈山,造師之廬問曰:弟子軍州事繁,省要處,乞師一句。
師良久不顧,愈罔措。
時三平為侍者,乃敲床一下,師曰:作麼?平雲,先以定動,後以智拔,愈乃拜三平而謝曰:和尚門風高峻,愈于侍者處,得個入路。
師問愈曰:子之貌郁然,似有不怿,何也?對曰:愈之用于朝,享祿厚矣,一旦以忠言不用,奪刑部侍郎,竄逐八千裡,播越嶺海,喪吾女孥。
及至潮陽,飓風鳄魚,患禍不測,毒霧瘴氣,日夕發作,愈少多病,發白齒豁,黜于無人之地,其生讵可保乎!愈之來也,道出廣陵廟而禱之,幸蒙其力,而卒以無恙。
以主上有中興之功,已奏章道之,使東巡泰山,奏功皇天。
倘有意于此,則庶幾召愈,述作功德,而薦之郊廟焉!愈早夜待之,而未至,冀萬一于速歸,愈安能有怿乎?颠曰:子直言于朝也,忠于君,而不顧其身耶?抑尚顧其身,強言之以徇名耶?且子生死禍福不懸之天乎!子姑自修,而外任命,可也。
彼廣陵其能福汝耶?主上今繼天寶之後,奸臣負國,而讨之不暇,糧饋雲合,殺人盈野,僅能克乎。
而瘡痍未瘳,方此之際,而子又欲封禅告功,以騷動天下,而屬意在乎己之欲歸,子奚忍于是耶?且夫以窮自亂,而祭其鬼,是不知命也,動天下而不顧以便己,是不知仁也;強言以幹忠,遇困而抑郁,是不知義也;以亂為治,而告皇天,是不知禮也,而子何以為之?且子遭黜也,其所言者,何事乎?愈曰:主上迎佛骨入大内,愈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三代無佛,而年祚永久,晉宋梁魏事佛,不夭且亂,恐主上惑于此,是以不顧其身而斥之。
颠曰:若是則子謬矣!佛也者,蔭天人之大器,其道則妙萬物而為言,其言盡性命之理,其教則舍惡而趨善,去僞而歸真,其視天下猶父之于子也,而子毀之,是猶子而刃父也。
吾聞善觀人者,觀其道之所存,而不較其所居之地。
桀纣之君,跖跷之徒,皆中國人也,然不可法者,以其無道也。
舜生東夷,文王生西夷,由餘生于戎,季劄出于蠻,彼二聖二賢,豈可謂之夷狄而不法乎。
今子不觀佛之道,而徒以為夷狄,何言之陋也!以五帝三王之代,未有佛而長壽,則外丙二年,仲壬四年,何其夭耶!以事佛之人主夭且亂,則漢明為一代之英主,梁武壽至八十六,豈必皆夭且亂耶?且子嘗誦佛書,疑其與先王異者,可道之乎?愈曰:何暇讀彼之書。
颠曰:子未嘗讀彼之書,安知不談先王之法言耶?佛與人臣言,必依于忠,與人子言,必依于孝,及其言之至,無方者也,無體者也,妙之又妙者也。
今子自恃通四海異方之學,而文章磅礴,孰如姚秦之羅什乎?子之知來藏往,孰如晉之佛圖澄乎?子之盡萬物,不動其心,孰如梁之寶志乎?愈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颠曰:子之才,既不如彼矣!彼之所從事者,而子反以為非。
然則豈有高才,而不知子之所知者耶?今子屑屑于形器之内,奔走乎聲色利欲之間,少不如志,則憤郁悲躁,若将不容其生,何以異于蚊虻,争穢壤淤稿之間哉。
于是愈瞠目而不收,氣喪而不揚,反求其所答,忙然有若自失。
逡巡謂颠曰:師之言盡于此乎?颠曰:吾之所以告子者,蓋就子之所能,而為之言,非至乎至者也。
曰:愈也不肖,欲幸聞其至者可乎?颠曰:誠爾心,甯爾神,盡爾性,窮物之理,極天之命,然後可聞也,爾去吾不複言矣!愈趣而出。
秋八月己未,帝與宰臣語次,久之,因語及愈有可憐者
诏義淨三藏法師,于内道場譯孔雀諸經,禦制聖教序,以冠經首,敕造聖善寺,八月诏天下試行童經義,通者度為僧(試經度僧此始)。
景龍二年,敕崔思亮,往泗洲迎僧伽大師至京,帝及百僚皆稱弟子,睿宗問萬回禅師曰:僧伽何人?答曰:觀音化身。
普度僧尼萬數。
景龍三年。
帝召道岸律師入宮。
為妃主受歸戒。
圖形林光宮。
禦制贊曰。
戒珠皎潔。
慧流清淨。
身局靈篇。
心融入定。
學妙真宗。
觀通實性維持法務。
綱紀德政。
律藏冀其傳芳。
像教因而光盛(萬回生号州闵鄉。
張氏鹹享四年。
帝度為沙門。
回幼時。
緻見書六千裡外。
朝往暮回。
因号萬回)。
玄宗 舊唐史 開元元年,敕以寝殿材,建彌勒佛殿。
帝問神光法師曰:佛于衆生,有何恩德,緻舍君親,棄妻子,而師事之?神光曰:佛于衆生,恩過天地,明逾日月,德重父母,義過君臣。
帝曰:天地日月,具造化之功,父母君臣,具生成之德,何以言佛并過此乎?神光曰:天隻能蓋,不能載;地隻能載,不能蓋。
日則照晝,不照夜;月則夜朗,而晝昏。
父隻能生不能養;母隻能養,不能生。
君有道,則臣忠,君無道則臣佞。
以此而推,德則不全,且佛于衆生德則不爾,論蓋則四生普覆,論載則六道俱承,論明則照耀十方,論朗則光輝三有,論慈則提拔苦海,論悲則度脫幽冥,論聖則衆聖中王,論神則六通自在,所以存亡普救,貴賤皆攜,惟願陛下留心敬仰。
帝悅曰:佛恩如此,非師莫宣,朕當生生敬仰。
十九年,禦注金剛經,頒行天下。
天寶六年,诏不空法師入内立壇。
為帝灌輪王頂。
賜号智藏法師。
帝自持寶箱。
奉紫袈裟七年。
大将軍高力士。
于西京建寶壽寺成。
鑄洪鐘辦齋以慶之。
舉朝畢集約以擊鐘一杵。
施錢百缗。
有樂施者。
至二十杵。
十二年。
西番寇圍涼州,帝命三藏不空祈陰兵救之。
空誦仁王密語數遍,有神介胄而至,帝親見之。
問曰:此何神也?空曰:北方毗沙門天王長子也。
空誦密語遣之,數日涼州捷報。
二月十一日,城東北雲霧間,有神兵至,威武雄盛,城北門樓有光明,空中鼓角,聲震天地,西番賊畏懼,卷甲而去,帝悅,因敕天下城樓皆立毗沙門天王祠(梵語毗沙門,此雲多聞長子,即那吒太子也。
今道士以太子帶骷髅立真武側,罪大彌天,真武乃北方一神耳)。
睿宗景雲二年。
诏起一行禅師赴阙。
辭疾不行。
開元三年八月。
帝遣禮部赍诏詣當陽山起之至京。
帝曰。
師有何能。
對曰。
略能記覽。
帝命中官。
取宮籍示之。
師周覽方畢。
覆其本。
記唱數幅。
帝不覺降榻稽首曰。
師實聖人也。
嗟歎久之。
帝以麟德曆不驗。
诏師改撰新曆。
師推大衍數。
立術以應之。
曰開元大衍曆。
五十二卷。
編入唐書曆律志。
十一年。
師複制水運渾天黃道儀成。
古未有也。
帝悅。
親為制銘。
安武成殿。
以示百官。
肅宗(玄宗第三子) 舊唐史并稽古略 乾元元年大赦。
帝于禁中立内道場。
講誦贊呗。
诏五嶽各建寺。
聽白衣能誦經五百紙者。
度為僧。
乾元二年。
诏天下諸州。
各置放生池。
敕刺史顔真卿。
撰天下放生池碑銘。
诏不空法師入内建道場。
為帝受轉輪王位。
七寶灌頂。
代宗 舊唐史并稽古略論衡 永泰元年,诏天下有司,毋得捶辱僧尼,九月鑄金銅佛像于光順門,率百僚拜祀之,十月吐蕃寇,逼京師,内出仁王經辇送西明諸寺,置百尺高座講之,寇平,诏不空三藏法師,重譯舊本仁王護國經,帝親為之序,時寇,難屢逼,祿山思明毒流方煽,禁中講誦仁王經,寇未及戰辄去,非人事也。
大曆元年七月,作盂蘭盆會于禁中,設高祖太宗以下七聖位,祈薦冥福,歲以為常,三年诏空,為近侍大臣,及諸鎮将帥,悉授灌頂,六年,空進所譯經,凡一百二十卷,七十七部,食邑三千戶,固辭不已,九年,空曰,白月圓滿吾當逝矣,上表辭帝,帝辍朝三日,賜絹布雜物,錢四十萬,造塔。
道士史華,以術得幸,因請立刀梯,與沙門角法。
時沙門崇慧表請挫之,帝率百僚臨觀,華履刀而上,招慧登之,慧蹑而升,往複無傷。
乃命以薪烈火聚于庭,慧入,以呼華,華慚汗,不敢正視。
帝大悅,賜慧号護國三藏。
帝一日召國師惠忠入内,引太白山人見之。
帝曰:此人頗有見解,請師驗之。
師曰:汝蘊何能?山人曰:忝識山、識地、識字、善算。
師曰:山人所居之山,是雄山,是雌山?山人茫然不能對,師曰:識地麼?山曰:識。
師指殿上地問曰:此是何地?山曰:容弟子算方知。
師曰:識字麼?山曰識。
師于地上畫一畫曰:此甚麼字?山曰:是一字。
師曰:土上一畫,是王字何謂一字耶?又問能算麼?山曰能。
師曰:三七是多少?山曰:國師玩弟子,三七豈非二十一。
師曰,卻是山人弄貧道,三七是十,何謂二十一。
複問,更有何能?山人答曰:弟子縱有,亦不敢向國師開口。
師曰:縱汝有能,亦俱未是。
師卻謂帝曰:問山不識山,問地不識地,問字不識字,問算不解算,陛下何處得此懵漢來?帝謂山人曰:朕有國位,不足為寶,禅師乃國寶也。
山人曰:陛下真識寶者矣!帝嘗與國師在便殿,指天下觀軍容使,魚朝恩謂師曰:朝恩亦解些子佛法。
朝恩即問師曰:何者是無明?無明從何起?師曰:佛法衰相今現。
帝曰:何也?師曰:奴也,解問佛法,豈非衰相今現?朝恩色大怒,師曰:即此是無明,無明從此起。
朝恩複抗聲曰:有人言師今是佛,得否?師曰:朝廷有人言汝是天子,果否?朝恩伏地曰:死罪死罪,朝恩實非天子,師曰:我不是佛,所以二尊不并化。
朝恩曰:師長作凡夫,無成佛時耶?師曰:我向後必當作佛,汝姓什麼?朝恩曰:姓魚。
師曰:我向後作佛,不名惠忠;汝向後若作天子,改卻姓,莫不姓魚否?朝恩伏地曰:死罪死罪。
朝恩此去,實不敢向師論佛法。
師謂帝曰:幾怕殺此奴(出傳燈并通載)。
德宗(代宗長子) 舊唐史并清涼本傳 貞元二年,诏律師道澄入宮,為妃嫔内侍,授皈戒賜号大圓律師。
四年诏迎鳳翔法雲寺,佛指骨,入禁中供養,傳至諸寺,瞻禮。
十五年四月,帝誕節,敕有司備儀辇,迎教授澄觀國師,入内殿,闡揚華嚴宗旨。
觀升高座曰。
大哉真界。
萬法資始。
包空有而絕。
相。
入言詞而無迹。
妙有不有。
真空不空。
我佛得之。
妙踐真覺。
廓淨塵習。
寂寥于。
萬化之城。
動用于一空之中。
融身刹以相含。
流聲光而遐燭。
我皇得之。
靈鑒虛極。
保合太和聖文掩于百王淳風扇于萬國。
敷玄化以覺夢。
垂天真以怡情。
是知華嚴教旨。
寂廓沖邃。
不可得而思議矣。
失其旨也。
徒修因于曠劫。
得其門也。
等諸佛子一朝。
帝顧謂群臣曰。
朕之師。
言雅而簡。
辭典而富。
能以聖法。
清涼朕心。
仍以清涼賜為國師之号。
朕思從來執身。
心我人。
及諸法定。
相。
斯為颠倒。
群臣再拜稽首。
頂奉明命。
由是中外台輔重臣。
鹹以八戒師禮之。
開成三年三月。
師入寂。
壽一百二歲。
帝辍朝三日。
奉金身塔終南山。
未幾。
有梵僧至阙。
表稱于蔥嶺。
見二。
使者。
淩虛而過。
問之。
答曰。
北天竺文殊堂神也。
往東取華嚴菩薩大牙歸國供養有旨啟塔。
果失一牙。
茶毗舌根不壞。
如紅蓮色。
舍利光明。
瑩潤無數。
憲宗 出韓子外傳 元和十四年正月,帝遣中使杜英奇,持香花往鳳翔府、法雲寺、護國真身塔所,請釋迦文佛指骨入内。
帝禦安福門迎拜,留禁中供養三日,五色光現,百僚稱賀。
乃送諸寺,王公士庶,奔走膜拜,具釋部威儀,及太常,長安萬年音樂,旌幡鼓吹,偉盛殊特。
刑部侍郎韓愈,上表陳谏,引古言今,稱帝壽國祚之不延永。
帝大怒,持以示宰相,将抵以死。
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誠宜,然非内懷至忠,安能及此,願少寬假,以來谏诤。
帝曰:愈言我奉佛太過,猶可容,至謂東漢奉佛已後,天子鹹夭促,言何乖剌耶,愈人臣狂妄敢爾。
于是戚裡諸王舊臣,皆為愈哀請,遂貶潮州刺史。
既至潮,聞大颠禅師之名,緻書請入郡問道,書曰:愈啟,孟夏漸熱,惟道體安和,愈弊劣無謂,坐事貶官到此,久聞道德,竊思見顔,緣昨到來,未獲參谒,已帖縣令,具人船奉迎,日久伫瞻,愈白。
又書曰:愈啟,海上窮處,無與話言,側承道高,思獲披接,專辄有此咨屈,此旬晴明,不甚熱,倘能乘閑一訪,實謂幸也,不宣。
又書曰:愈啟,慧勻至,辱答問,珍悚無已,所示廣大深迥,非造次可量。
傳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終不可得而見耶?如此而論,讀來一百遍,不如親面對之。
又曰:道無凝滞,行無系縛,苟非所戀着,則山林間寂,與城隍無異,大颠師論甚宏博,而必守山林不至州郭,自激修行,立空曠無累之地者,非通道也,勞于一來,安于所識,道故如是,不宣。
于是大颠至郡,留師旬日,或入定數日方起,愈甚敬焉。
師辭去,不久,愈祀神海上,乃登靈山,造師之廬問曰:弟子軍州事繁,省要處,乞師一句。
師良久不顧,愈罔措。
時三平為侍者,乃敲床一下,師曰:作麼?平雲,先以定動,後以智拔,愈乃拜三平而謝曰:和尚門風高峻,愈于侍者處,得個入路。
師問愈曰:子之貌郁然,似有不怿,何也?對曰:愈之用于朝,享祿厚矣,一旦以忠言不用,奪刑部侍郎,竄逐八千裡,播越嶺海,喪吾女孥。
及至潮陽,飓風鳄魚,患禍不測,毒霧瘴氣,日夕發作,愈少多病,發白齒豁,黜于無人之地,其生讵可保乎!愈之來也,道出廣陵廟而禱之,幸蒙其力,而卒以無恙。
以主上有中興之功,已奏章道之,使東巡泰山,奏功皇天。
倘有意于此,則庶幾召愈,述作功德,而薦之郊廟焉!愈早夜待之,而未至,冀萬一于速歸,愈安能有怿乎?颠曰:子直言于朝也,忠于君,而不顧其身耶?抑尚顧其身,強言之以徇名耶?且子生死禍福不懸之天乎!子姑自修,而外任命,可也。
彼廣陵其能福汝耶?主上今繼天寶之後,奸臣負國,而讨之不暇,糧饋雲合,殺人盈野,僅能克乎。
而瘡痍未瘳,方此之際,而子又欲封禅告功,以騷動天下,而屬意在乎己之欲歸,子奚忍于是耶?且夫以窮自亂,而祭其鬼,是不知命也,動天下而不顧以便己,是不知仁也;強言以幹忠,遇困而抑郁,是不知義也;以亂為治,而告皇天,是不知禮也,而子何以為之?且子遭黜也,其所言者,何事乎?愈曰:主上迎佛骨入大内,愈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三代無佛,而年祚永久,晉宋梁魏事佛,不夭且亂,恐主上惑于此,是以不顧其身而斥之。
颠曰:若是則子謬矣!佛也者,蔭天人之大器,其道則妙萬物而為言,其言盡性命之理,其教則舍惡而趨善,去僞而歸真,其視天下猶父之于子也,而子毀之,是猶子而刃父也。
吾聞善觀人者,觀其道之所存,而不較其所居之地。
桀纣之君,跖跷之徒,皆中國人也,然不可法者,以其無道也。
舜生東夷,文王生西夷,由餘生于戎,季劄出于蠻,彼二聖二賢,豈可謂之夷狄而不法乎。
今子不觀佛之道,而徒以為夷狄,何言之陋也!以五帝三王之代,未有佛而長壽,則外丙二年,仲壬四年,何其夭耶!以事佛之人主夭且亂,則漢明為一代之英主,梁武壽至八十六,豈必皆夭且亂耶?且子嘗誦佛書,疑其與先王異者,可道之乎?愈曰:何暇讀彼之書。
颠曰:子未嘗讀彼之書,安知不談先王之法言耶?佛與人臣言,必依于忠,與人子言,必依于孝,及其言之至,無方者也,無體者也,妙之又妙者也。
今子自恃通四海異方之學,而文章磅礴,孰如姚秦之羅什乎?子之知來藏往,孰如晉之佛圖澄乎?子之盡萬物,不動其心,孰如梁之寶志乎?愈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颠曰:子之才,既不如彼矣!彼之所從事者,而子反以為非。
然則豈有高才,而不知子之所知者耶?今子屑屑于形器之内,奔走乎聲色利欲之間,少不如志,則憤郁悲躁,若将不容其生,何以異于蚊虻,争穢壤淤稿之間哉。
于是愈瞠目而不收,氣喪而不揚,反求其所答,忙然有若自失。
逡巡謂颠曰:師之言盡于此乎?颠曰:吾之所以告子者,蓋就子之所能,而為之言,非至乎至者也。
曰:愈也不肖,欲幸聞其至者可乎?颠曰:誠爾心,甯爾神,盡爾性,窮物之理,極天之命,然後可聞也,爾去吾不複言矣!愈趣而出。
秋八月己未,帝與宰臣語次,久之,因語及愈有可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