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乎竊食其門者。
志願衰劣。
不能企及古人。
良可歎也。
且導民善世莫盛乎教。
窮理盡性莫極乎道。
彼依教行道。
求至乎涅槃者。
以此報恩德。
以此資君親不亦至乎。
故後世聖君為之建寺宇。
置田園。
不忘付囑。
使其安心行道。
随方設化。
名出四民之外。
身處六和之中。
其戒淨則福蔭人天。
其心真則道同佛祖。
原其所自之恩。
皆吾君之賜也。
苟能以禅律精修。
于天地無愧。
表率一切衆生。
小則遷善遠罪。
大則悟心證聖。
上助無為之化。
審資難報之恩。
則不謬為如來弟子矣。
苟遠佛祖之戒濫膺素餐。
罪豈無歸乎。
顔之推曰,開辟以來,不善人多而善人少,何由悉責其精潔乎?見有名僧高行,棄而不說,若睹流俗凡僧,便生非毀。
且學者之不勤,豈教者之為過?俗僧之學經律,何異士人之學詩禮,以詩禮之教,格朝廷之人,略無全行者;以經律之禁,格出家之輩,而獨責無犯哉?且阙行之臣,猶求祿位,毀禁之侶,何慚供養乎?其于戒行自當有犯,一披法服,已堕僧數,是三寶中人,歲中所計,齋講誦持,比諸儒俗,猶不啻山海也。
王安石(字介甫) 武庫及行錄編年 熙甯間,拜相,封荊公,後罷相,歸建康,奏施舊第為禅寺,請沙門克文住持,敕賜額曰報甯,賜文号曰真淨。
公問張方平曰: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後絕無人,或有之而非醇儒。
方平曰:豈為無人,亦有過孔孟者。
公曰:何人?方平曰:馬祖一,汾陽無業,雪峰存,岩頭奯,丹霞然,雲門偃。
王公意未解,方平曰: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歸釋氏。
公欣然歎服,後以語張商英,商英撫幾賞之曰:至哉此論也!熙甯間,公行青苗法,其子雱為崇政殿說書,陰為父佐,務新法必行。
雱卒,公亦罷相,宴間中,一如夢寐,見一使領雱,荷鐵枷号泣公前,謂獲譴由行青苗法,公問使者,乞解脫,使曰:建寺齋僧可免,由是舍宅建寺,為薦冥福。
熙甯八年,公複相,一日奏事退,上曰:佛法于中國有補乎?公曰君子小人,皆知畏罪而從善,豈小補哉(青苗法,起自安石,而子受報何也?曰:安石初心,實欲利民,而不知民之弊,其子不達安石之心,而左佐之,故受其報,故君子不可而有私心焉)。
司馬光(字君實) 統紀并通載 元祐初拜相,封溫公,谥文正。
嘗作解禅偈,其序曰:文中子以佛為西方聖人,信如文中子之言,則佛之心可知矣!今之言禅者,好為隐語以相迷,大言以相勝,使學者伥伥然,益入于迷妄,故予廣文中子之言而解之,作解禅偈六首。
若其果然,則雖中國亦可行矣!其一曰:忿怒如烈火,利欲如铦鋒;終朝常戚戚,是名阿鼻獄。
其二曰:顔回安陋巷,孟轲養浩然;富貴如浮雲,是名極樂國。
其三曰:孝道通神明,忠信行蠻陌;積善來百祥,是名作因果。
其四曰:言為百世師,行為天下法;久久不可掩,是名不壞身。
其五曰:仁人之安宅,義人之正路;行之誠且久,是名光明藏。
其六曰:道意修一身,功德被萬物;為賢為大聖,是名佛菩薩。
公嘗書心經以贈僧,複題其後,略曰:退之排佛,而稱大颠外形骸以理自勝,要自胸中無滞礙。
由是觀之,于佛不為無得,而所排者迹耳。
溫公不但不識禅,而且不識孔子。
孔子曰:吾欲無言。
又曰:二三子以我為隐乎?吾無隐乎爾。
豈亦好為隐語,我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而雲:吾未嘗說着一字,末後拈花示衆,人天罔措,惟迦葉一人契旨微笑,即與正法付之。
昔維摩示疾,文殊與諸賢聖往問,維摩問諸大士:以何為不二法門?諸大士各各答已,文殊問曰:仁者以何為不二法門?維摩默言不答。
所以至道無言,言生理喪,故古德雲:口欲談而辭喪,心欲緣而慮忘。
法華經雲: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所不能知,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三乘賢聖尚不能測佛智,況凡情而能測度哉!故達磨西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三教聖人,本無言說,唯以悟明心性而已,奚拘文字語言乎!溫公以名言道理,而窺心性,誠未夢見在。
所謂對醯雞而談浩劫,向井蛙而言滄海,在雞蛙知見,誠為大言。
參軍齊王巾,作頭陀寺碑雲:是以掩室摩竭,用啟息言之津,杜口毗耶,以通得意之路。
陳瓘忠肅公雲:釋氏曰:止止勿說。
老氏曰:智者不言。
孔氏曰:默而識之。
此祖宗之所躬行,而非有言之士所能議哉!(瓘,号了翁。
)石室論曰:溫公廣文中子意,作解禅頌六首,其卒章曰:言為百世師,行為天下法;為賢為大聖,是名佛菩薩。
噫!文正公,繼孔孟荀楊,為大賢者也。
庸有不知佛哉!觀其頌,則文正公平生所為,皆佛菩薩之心也。
特禅之一法,雖吾門,亦标表以為教外别傳,自非積三二十年,息心絕慮,則莫能究其旨。
謂之隐語大言,似是而實非也。
何則昔薛收子。
遇隐士負苓者。
謂伏羲氏畫卦洩道之密,漏神之機,分張太和,磔裂元氣,使知者不知,太樸散矣!矧不立文字之禅,直指人心于語言形迹之表,讵可常程義理,而求其言說耶?是不獨文正公,文中子,楊孟諸賢,未暇留神,吾徒傳教大法師輩,固有不知而興謗者。
乃蠱毒達磨。
毀害二祖。
故先德雲:千人萬人中,撈捷一個半個而已,夫豈易信也哉! 學士李屏山 出通載 屏山曰:蘇轼作司馬光墓志雲:公不喜佛曰:其精微大抵不出于吾書,其誕吾不信,嗟乎!聰明之障人如此其甚耶!同則以為出于吾書,異則以為誕而不信,适足以自障其聰慧而已。
聖人之道,其相通也如有關籲,其相合也如有符玺,相距數千裡如處一室,相繼數萬世如在一席。
故孔子曰:西方有聖人焉!莊子曰:萬世之後,一遇大聖而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其精微處,安得不同?列子曰:古者神聖之人,先會鬼神魑魅,次達八方人民,末聚禽獸蟲蛾,備知萬物情态,悉解異類音聲,其所教訓,無遺逸焉!何誕之有?孔子遊方之内,故六合之外,存而不論。
鄒衍、列禦寇、莊周、方外之士,已無所不談矣!顧不如佛書之縷縷也。
以非耳目所及,光不敢信,既非耳目所及,吾敢不信耶?郭璞日者也,十年于晉室,若合符券,疑吾佛不能記百萬之多劫耶?左慈術士也,變形于魏都,皆同物色,疑吾佛不能示千百億之化身耶?長房壸中之遊,人信之矣,不信維摩丈室容三萬座,與納須彌于芥子中之說乎?邯鄲枕上之夢,人信之矣,不信多寶佛塔,住五千劫耶?度僧祗如彈指頃之說乎?若俱不信,不知光亦嘗有夢否?瞑于一床,栩栩少時也,山川聚落,森然可狀,人物器皿,何所不有?俯仰酬醋于其間,自成一世,此特凡夫第六分離識之所影現者耳。
其力如是,況以如來大圓鏡智,菩薩之如幻三昧乎!學者當自消息之,毋虛名所劫持也。
伊川曰。
看一部華嚴經。
不如看一艮卦。
餘謂程子以艮其所為止。
于其所當止。
疑釋氏止如死灰槁木而止耳。
故出此輕語顧豈知華嚴圓教之旨。
一法若有。
毗盧堕于塵勞。
萬法若無。
普賢失其境界。
豎說之。
則五十七聖位。
于一彈指。
如海印頓現。
橫說之。
則五十三法門。
在一毛端。
如帝網相羅。
德雲曾過于别峰普眼不知其正位。
逝多園林。
迦葉不聞彌勒樓閣善财能入。
向非此書之至。
學道者堕于無為之坑。
談玄者入于邪見之境。
則老莊内聖外王之說。
孔孟上達下學之意。
皆掃地矣。
雲栖竹窗随筆雲。
宋儒有言。
讀一部華嚴經。
不如看一艮卦。
此說高明者自知其謬。
庸劣者遂信不疑。
開邪見門塞圓乘路。
言不可不慎也。
假令說讀一部易經。
不如看一艮卦。
然且不可。
況佛法耶。
況佛法之華嚴耶。
華嚴具無量門。
諸大乘經。
猶是華嚴無量門中之一門耳。
華嚴天王也。
諸大乘經侯封也。
諸小乘經。
侯封之附庸也。
餘可知矣。
又新建創良知之說。
是其識見學力深造所到非強立标幟以張大其門庭者也。
然好同儒釋者。
謂即是佛說之真知。
則未可。
何者。
良知二字。
本出子輿氏。
今以三支格之。
良知為宗。
不慮而知為因。
孩提之童。
無不知愛親敬長為喻。
則良知者美也。
自然知之而非造作者也。
而所知愛敬。
涉妄已久。
豈真常寂照之謂哉。
真之與良。
固當有辨。
孔叢子雲。
心之精神是為聖。
楊慈湖平生學問。
以是為宗。
其于良知何似。
得無合佛說之真知欤。
曰。
精神更淺于良知。
均之水上波耳。
惡得為真知乎哉。
且精神二字。
分言之。
則各有旨。
合而成文。
則精魂神識之謂也。
昔人有言。
無量劫來生死本。
癡人認作本來人者是也。
慈湖儒者也。
不觀仲尼之言乎。
操則存。
舍則亡。
出入無時。
莫知其鄉。
則進于精神矣。
複進于良知矣。
然則是佛說之真知乎。
曰亦未也。
真無存亡。
真無出入也。
莫知其鄉。
則庶幾矣。
而猶未舉其全也。
仲尼又雲無思也。
無為也。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夫泯思為而入寂。
是莫知其鄉也。
無最後句。
則成斷滅。
斷滅則無知矣。
通天下之故。
無上三句。
則成亂想。
亂想則妄知矣。
寂而通。
是之為真知也。
然斯言也。
論易也。
非論心也。
人以屬之着卦而已。
蓋時未至。
機未熟。
仲尼微露而寄之乎易。
使人自得之也。
甚矣仲尼之善言心也。
信矣仲尼之為儒童菩薩也。
然則讀儒書足了生死。
何以佛為。
曰。
佛談如是妙理。
遍于三藏。
其在儒書。
千百言中而偶一及也。
仲尼非不知也。
仲尼主世間法。
釋迦主出世間法也。
心雖無二。
而門庭施設不同。
學者不得不各從其門也。
或言父母之喪。
不作佛事。
此晦庵家禮也。
嗟乎。
世遂有生子登樞要。
饒财寶而不得其為己禮一佛。
誦一四句偈。
飯一沙門。
複于七七日中。
宰牲牢。
緻胙于宗族交遊。
以為崇正道。
辟邪說。
不知祗以增親之業。
助其沉淪。
死者有知。
當撫膺痛哭于泉下矣。
反不及貧人之子。
得報其親也。
豈不重可哀哉。
顔氏家訓。
古今人所贊歎。
而其間獨曰必作佛事。
顔朱皆賢者也。
試合而觀之。
解惑編卷上之下 音釋 愎 (音辟。
戾也。
狠也。
剛愎自用也。
) 十力 (如來證得實。
相之智。
了達一切。
無能壞。
無能勝。
故名十力。
一知是處非處智力。
二知過去現在未來業報智力。
三知諸禅解脫三昧智力。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
五知種種解智力。
六知種種界智力。
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 調禦 (是佛十号之一。
) 鬷 (音宗。
釜屬。
又衆也。
) 祲 (音浸。
陰陽精氣相浸。
漸成災祥也。
) 擢 (音濁。
拔也。
抽也。
舉也。
用也。
) 六度 (即六波羅蜜。
以此自度度他也。
一布施。
二持戒。
三忍辱。
四精進。
五禅定。
六智慧。
) 十二緣生 (亦名緣起又名因緣。
謂無明等。
展轉感果名因。
互相由藉為緣。
三世相續。
無間斷也。
一無明。
二行。
三識。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觸。
七受。
八愛。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
言三世相續。
無間斷者。
謂由過去世。
無明.行。
二者為因。
感現在世。
識.名色.六入.觸.受。
五者為果。
由現在果。
起愛.取.有。
三者為現在因。
出現在因。
感未來世。
生.老死。
二者為果。
如是循環。
無間斷也。
) 四聖谛 (苦.集.滅.道也。
苦是世間果。
集是世間因。
知苦即當斷集。
滅是出世間果。
道是出世間因。
欲得寂滅涅槃之樂果。
即當修出世之聖道也。
) 黩 (音讀。
黑也。
垢也。
圂也。
蒙也)。
讦 (音結。
而斥人以為有者。
) 姬媵 (上音雞。
稱美婦女曰姬。
下音孕。
送女從嫁也。
) 石室 (宋志磐。
字靈芝。
号石室。
作佛祖統紀。
) 栩 (音許。
栩栩忻暢貌)。
逝多園 (梵語逝多。
舊日祗陀。
此雲戰勝。
是舍衛國。
波斯匿王道王之子園。
亦雲林。
給孤長者。
金錢布地。
與太子買此地為佛建寺。
太子施此林樹供佛。
二人同心。
故名祗樹給孤獨園。
) 澧 (音裡。
州名。
) 四部 (即四衆。
比丘.比丘尼.五戒男.五戒女。
) 杜荀鶴 (唐員外。
郎杜荀鶴。
自号九華山人。
送僧詩日。
利門名路兩無憑。
百歲風前短焰燈。
隻恐為僧心不了。
為僧心了總輸僧。
) 敕寫新譯經 (自秦漢晉齊梁隋唐以來。
未有刊字。
故敕寫之。
後至五代。
唐明宗長興三年。
宰相馮道。
李愚。
請刻九經闆。
于是傳布甚廣此刊字印闆上之始)。
念常 (嘉興。
祥符寺。
華亭念常禅師。
集佛祖通載。
)
志願衰劣。
不能企及古人。
良可歎也。
且導民善世莫盛乎教。
窮理盡性莫極乎道。
彼依教行道。
求至乎涅槃者。
以此報恩德。
以此資君親不亦至乎。
故後世聖君為之建寺宇。
置田園。
不忘付囑。
使其安心行道。
随方設化。
名出四民之外。
身處六和之中。
其戒淨則福蔭人天。
其心真則道同佛祖。
原其所自之恩。
皆吾君之賜也。
苟能以禅律精修。
于天地無愧。
表率一切衆生。
小則遷善遠罪。
大則悟心證聖。
上助無為之化。
審資難報之恩。
則不謬為如來弟子矣。
苟遠佛祖之戒濫膺素餐。
罪豈無歸乎。
顔之推曰,開辟以來,不善人多而善人少,何由悉責其精潔乎?見有名僧高行,棄而不說,若睹流俗凡僧,便生非毀。
且學者之不勤,豈教者之為過?俗僧之學經律,何異士人之學詩禮,以詩禮之教,格朝廷之人,略無全行者;以經律之禁,格出家之輩,而獨責無犯哉?且阙行之臣,猶求祿位,毀禁之侶,何慚供養乎?其于戒行自當有犯,一披法服,已堕僧數,是三寶中人,歲中所計,齋講誦持,比諸儒俗,猶不啻山海也。
王安石(字介甫) 武庫及行錄編年 熙甯間,拜相,封荊公,後罷相,歸建康,奏施舊第為禅寺,請沙門克文住持,敕賜額曰報甯,賜文号曰真淨。
公問張方平曰: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後絕無人,或有之而非醇儒。
方平曰:豈為無人,亦有過孔孟者。
公曰:何人?方平曰:馬祖一,汾陽無業,雪峰存,岩頭奯,丹霞然,雲門偃。
王公意未解,方平曰: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歸釋氏。
公欣然歎服,後以語張商英,商英撫幾賞之曰:至哉此論也!熙甯間,公行青苗法,其子雱為崇政殿說書,陰為父佐,務新法必行。
雱卒,公亦罷相,宴間中,一如夢寐,見一使領雱,荷鐵枷号泣公前,謂獲譴由行青苗法,公問使者,乞解脫,使曰:建寺齋僧可免,由是舍宅建寺,為薦冥福。
熙甯八年,公複相,一日奏事退,上曰:佛法于中國有補乎?公曰君子小人,皆知畏罪而從善,豈小補哉(青苗法,起自安石,而子受報何也?曰:安石初心,實欲利民,而不知民之弊,其子不達安石之心,而左佐之,故受其報,故君子不可而有私心焉)。
司馬光(字君實) 統紀并通載 元祐初拜相,封溫公,谥文正。
嘗作解禅偈,其序曰:文中子以佛為西方聖人,信如文中子之言,則佛之心可知矣!今之言禅者,好為隐語以相迷,大言以相勝,使學者伥伥然,益入于迷妄,故予廣文中子之言而解之,作解禅偈六首。
若其果然,則雖中國亦可行矣!其一曰:忿怒如烈火,利欲如铦鋒;終朝常戚戚,是名阿鼻獄。
其二曰:顔回安陋巷,孟轲養浩然;富貴如浮雲,是名極樂國。
其三曰:孝道通神明,忠信行蠻陌;積善來百祥,是名作因果。
其四曰:言為百世師,行為天下法;久久不可掩,是名不壞身。
其五曰:仁人之安宅,義人之正路;行之誠且久,是名光明藏。
其六曰:道意修一身,功德被萬物;為賢為大聖,是名佛菩薩。
公嘗書心經以贈僧,複題其後,略曰:退之排佛,而稱大颠外形骸以理自勝,要自胸中無滞礙。
由是觀之,于佛不為無得,而所排者迹耳。
溫公不但不識禅,而且不識孔子。
孔子曰:吾欲無言。
又曰:二三子以我為隐乎?吾無隐乎爾。
豈亦好為隐語,我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而雲:吾未嘗說着一字,末後拈花示衆,人天罔措,惟迦葉一人契旨微笑,即與正法付之。
昔維摩示疾,文殊與諸賢聖往問,維摩問諸大士:以何為不二法門?諸大士各各答已,文殊問曰:仁者以何為不二法門?維摩默言不答。
所以至道無言,言生理喪,故古德雲:口欲談而辭喪,心欲緣而慮忘。
法華經雲: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所不能知,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三乘賢聖尚不能測佛智,況凡情而能測度哉!故達磨西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三教聖人,本無言說,唯以悟明心性而已,奚拘文字語言乎!溫公以名言道理,而窺心性,誠未夢見在。
所謂對醯雞而談浩劫,向井蛙而言滄海,在雞蛙知見,誠為大言。
參軍齊王巾,作頭陀寺碑雲:是以掩室摩竭,用啟息言之津,杜口毗耶,以通得意之路。
陳瓘忠肅公雲:釋氏曰:止止勿說。
老氏曰:智者不言。
孔氏曰:默而識之。
此祖宗之所躬行,而非有言之士所能議哉!(瓘,号了翁。
)石室論曰:溫公廣文中子意,作解禅頌六首,其卒章曰:言為百世師,行為天下法;為賢為大聖,是名佛菩薩。
噫!文正公,繼孔孟荀楊,為大賢者也。
庸有不知佛哉!觀其頌,則文正公平生所為,皆佛菩薩之心也。
特禅之一法,雖吾門,亦标表以為教外别傳,自非積三二十年,息心絕慮,則莫能究其旨。
謂之隐語大言,似是而實非也。
何則昔薛收子。
遇隐士負苓者。
謂伏羲氏畫卦洩道之密,漏神之機,分張太和,磔裂元氣,使知者不知,太樸散矣!矧不立文字之禅,直指人心于語言形迹之表,讵可常程義理,而求其言說耶?是不獨文正公,文中子,楊孟諸賢,未暇留神,吾徒傳教大法師輩,固有不知而興謗者。
乃蠱毒達磨。
毀害二祖。
故先德雲:千人萬人中,撈捷一個半個而已,夫豈易信也哉! 學士李屏山 出通載 屏山曰:蘇轼作司馬光墓志雲:公不喜佛曰:其精微大抵不出于吾書,其誕吾不信,嗟乎!聰明之障人如此其甚耶!同則以為出于吾書,異則以為誕而不信,适足以自障其聰慧而已。
聖人之道,其相通也如有關籲,其相合也如有符玺,相距數千裡如處一室,相繼數萬世如在一席。
故孔子曰:西方有聖人焉!莊子曰:萬世之後,一遇大聖而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其精微處,安得不同?列子曰:古者神聖之人,先會鬼神魑魅,次達八方人民,末聚禽獸蟲蛾,備知萬物情态,悉解異類音聲,其所教訓,無遺逸焉!何誕之有?孔子遊方之内,故六合之外,存而不論。
鄒衍、列禦寇、莊周、方外之士,已無所不談矣!顧不如佛書之縷縷也。
以非耳目所及,光不敢信,既非耳目所及,吾敢不信耶?郭璞日者也,十年于晉室,若合符券,疑吾佛不能記百萬之多劫耶?左慈術士也,變形于魏都,皆同物色,疑吾佛不能示千百億之化身耶?長房壸中之遊,人信之矣,不信維摩丈室容三萬座,與納須彌于芥子中之說乎?邯鄲枕上之夢,人信之矣,不信多寶佛塔,住五千劫耶?度僧祗如彈指頃之說乎?若俱不信,不知光亦嘗有夢否?瞑于一床,栩栩少時也,山川聚落,森然可狀,人物器皿,何所不有?俯仰酬醋于其間,自成一世,此特凡夫第六分離識之所影現者耳。
其力如是,況以如來大圓鏡智,菩薩之如幻三昧乎!學者當自消息之,毋虛名所劫持也。
伊川曰。
看一部華嚴經。
不如看一艮卦。
餘謂程子以艮其所為止。
于其所當止。
疑釋氏止如死灰槁木而止耳。
故出此輕語顧豈知華嚴圓教之旨。
一法若有。
毗盧堕于塵勞。
萬法若無。
普賢失其境界。
豎說之。
則五十七聖位。
于一彈指。
如海印頓現。
橫說之。
則五十三法門。
在一毛端。
如帝網相羅。
德雲曾過于别峰普眼不知其正位。
逝多園林。
迦葉不聞彌勒樓閣善财能入。
向非此書之至。
學道者堕于無為之坑。
談玄者入于邪見之境。
則老莊内聖外王之說。
孔孟上達下學之意。
皆掃地矣。
雲栖竹窗随筆雲。
宋儒有言。
讀一部華嚴經。
不如看一艮卦。
此說高明者自知其謬。
庸劣者遂信不疑。
開邪見門塞圓乘路。
言不可不慎也。
假令說讀一部易經。
不如看一艮卦。
然且不可。
況佛法耶。
況佛法之華嚴耶。
華嚴具無量門。
諸大乘經。
猶是華嚴無量門中之一門耳。
華嚴天王也。
諸大乘經侯封也。
諸小乘經。
侯封之附庸也。
餘可知矣。
又新建創良知之說。
是其識見學力深造所到非強立标幟以張大其門庭者也。
然好同儒釋者。
謂即是佛說之真知。
則未可。
何者。
良知二字。
本出子輿氏。
今以三支格之。
良知為宗。
不慮而知為因。
孩提之童。
無不知愛親敬長為喻。
則良知者美也。
自然知之而非造作者也。
而所知愛敬。
涉妄已久。
豈真常寂照之謂哉。
真之與良。
固當有辨。
孔叢子雲。
心之精神是為聖。
楊慈湖平生學問。
以是為宗。
其于良知何似。
得無合佛說之真知欤。
曰。
精神更淺于良知。
均之水上波耳。
惡得為真知乎哉。
且精神二字。
分言之。
則各有旨。
合而成文。
則精魂神識之謂也。
昔人有言。
無量劫來生死本。
癡人認作本來人者是也。
慈湖儒者也。
不觀仲尼之言乎。
操則存。
舍則亡。
出入無時。
莫知其鄉。
則進于精神矣。
複進于良知矣。
然則是佛說之真知乎。
曰亦未也。
真無存亡。
真無出入也。
莫知其鄉。
則庶幾矣。
而猶未舉其全也。
仲尼又雲無思也。
無為也。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夫泯思為而入寂。
是莫知其鄉也。
無最後句。
則成斷滅。
斷滅則無知矣。
通天下之故。
無上三句。
則成亂想。
亂想則妄知矣。
寂而通。
是之為真知也。
然斯言也。
論易也。
非論心也。
人以屬之着卦而已。
蓋時未至。
機未熟。
仲尼微露而寄之乎易。
使人自得之也。
甚矣仲尼之善言心也。
信矣仲尼之為儒童菩薩也。
然則讀儒書足了生死。
何以佛為。
曰。
佛談如是妙理。
遍于三藏。
其在儒書。
千百言中而偶一及也。
仲尼非不知也。
仲尼主世間法。
釋迦主出世間法也。
心雖無二。
而門庭施設不同。
學者不得不各從其門也。
或言父母之喪。
不作佛事。
此晦庵家禮也。
嗟乎。
世遂有生子登樞要。
饒财寶而不得其為己禮一佛。
誦一四句偈。
飯一沙門。
複于七七日中。
宰牲牢。
緻胙于宗族交遊。
以為崇正道。
辟邪說。
不知祗以增親之業。
助其沉淪。
死者有知。
當撫膺痛哭于泉下矣。
反不及貧人之子。
得報其親也。
豈不重可哀哉。
顔氏家訓。
古今人所贊歎。
而其間獨曰必作佛事。
顔朱皆賢者也。
試合而觀之。
解惑編卷上之下 音釋 愎 (音辟。
戾也。
狠也。
剛愎自用也。
) 十力 (如來證得實。
相之智。
了達一切。
無能壞。
無能勝。
故名十力。
一知是處非處智力。
二知過去現在未來業報智力。
三知諸禅解脫三昧智力。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
五知種種解智力。
六知種種界智力。
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 調禦 (是佛十号之一。
) 鬷 (音宗。
釜屬。
又衆也。
) 祲 (音浸。
陰陽精氣相浸。
漸成災祥也。
) 擢 (音濁。
拔也。
抽也。
舉也。
用也。
) 六度 (即六波羅蜜。
以此自度度他也。
一布施。
二持戒。
三忍辱。
四精進。
五禅定。
六智慧。
) 十二緣生 (亦名緣起又名因緣。
謂無明等。
展轉感果名因。
互相由藉為緣。
三世相續。
無間斷也。
一無明。
二行。
三識。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觸。
七受。
八愛。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
言三世相續。
無間斷者。
謂由過去世。
無明.行。
二者為因。
感現在世。
識.名色.六入.觸.受。
五者為果。
由現在果。
起愛.取.有。
三者為現在因。
出現在因。
感未來世。
生.老死。
二者為果。
如是循環。
無間斷也。
) 四聖谛 (苦.集.滅.道也。
苦是世間果。
集是世間因。
知苦即當斷集。
滅是出世間果。
道是出世間因。
欲得寂滅涅槃之樂果。
即當修出世之聖道也。
) 黩 (音讀。
黑也。
垢也。
圂也。
蒙也)。
讦 (音結。
而斥人以為有者。
) 姬媵 (上音雞。
稱美婦女曰姬。
下音孕。
送女從嫁也。
) 石室 (宋志磐。
字靈芝。
号石室。
作佛祖統紀。
) 栩 (音許。
栩栩忻暢貌)。
逝多園 (梵語逝多。
舊日祗陀。
此雲戰勝。
是舍衛國。
波斯匿王道王之子園。
亦雲林。
給孤長者。
金錢布地。
與太子買此地為佛建寺。
太子施此林樹供佛。
二人同心。
故名祗樹給孤獨園。
) 澧 (音裡。
州名。
) 四部 (即四衆。
比丘.比丘尼.五戒男.五戒女。
) 杜荀鶴 (唐員外。
郎杜荀鶴。
自号九華山人。
送僧詩日。
利門名路兩無憑。
百歲風前短焰燈。
隻恐為僧心不了。
為僧心了總輸僧。
) 敕寫新譯經 (自秦漢晉齊梁隋唐以來。
未有刊字。
故敕寫之。
後至五代。
唐明宗長興三年。
宰相馮道。
李愚。
請刻九經闆。
于是傳布甚廣此刊字印闆上之始)。
念常 (嘉興。
祥符寺。
華亭念常禅師。
集佛祖通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