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之下

關燈
恐與其理重,姑已。

    劉煦唐書,謂:韓子其性偏辟剛讦。

    又曰:于道不弘,吾考其書,驗其所為,誠然耳。

    欲韓如古之聖賢從容中道,固其不逮也,宜乎識者謂韓子第文詞人耳。

    夫文者所以傳道也,道不至雖甚文奚用?若韓子議論如此,其道可謂至矣,而學者不複考之道理中否?乃斐然徒效其文,而譏沮佛教,聖人大酷,吾嘗不平,比欲從聖賢之大公者辯而裁之,以正夫天下之苟毀者,而志未果。

    然今吾年已五十者,且鄰于死矣,是終不能爾也。

    吾之徒,或萬一有賢者,當今天子明聖朝廷至公,異日必提吾書貢而辯之,其亦不忝爾從事于吾道也矣(浮屠即浮圖)。

     吳越王 出稽古略 姓錢。

    諱忠懿。

    留心釋教。

    嗣位之初。

    凡兩浙諸郡。

    名山聖迹之處。

    皆賜金帛。

    創建僧伽藍。

    福州支提山。

    乃天冠菩薩道場王施七寶鑄天冠菩薩像一千身。

    仍創寺宇。

    弘麗甲于七閩焉。

    王延永明壽禅師。

    入府受菩薩戒。

    署号慈化定慧禅師。

    建伽藍于南山曰。

    慧日永明。

    請師居之。

    師着宗鏡錄一百卷王為制前後兩序。

    頒入大藏流通。

     趙王镕(五代) 禅林類聚并語錄 镕。

    帥真定。

    自稱趙王。

    一日。

    攜諸子入東院。

    訪從谂禅師。

    值師坐禅不起。

    镕禮拜訖。

    師以手拍膝雲。

    會麼。

    王曰。

    不會。

    師雲。

    自小持齋今已老。

    見人無力下禅床。

    王尢加敬重。

    翌日。

    王命客。

    将傳請。

    師下禅床接之。

    侍者曰。

    和尚昨見大王來。

    不下禅床。

    今将軍來。

    為甚麼卻下禅床。

    師曰。

    非汝所知。

    這裡下等人來。

    出山門接。

    中等人來。

    下禅床接。

    上等人來禅床上接。

    不可喚大王作中下等人。

    恐屈大王也。

    客将傳語。

    王聞歡喜。

    即請師入内供養。

    師既屆城門。

    阖城威儀迎之入内。

    師才下寶辇。

    王乃設拜。

    請師。

    上殿。

    正位而坐。

    是日齋筵将罷。

    各問佛法。

    師運慈悲。

    一一開悟。

    王贊師像曰。

    碧溪之月。

    青鏡中頭。

    我師化我。

    天下趙州。

     昔北齊文宣帝。

    嘗谒僧稠禅師。

    稠坐不起迎。

    侍者勸迎。

    稠曰。

    昔優填王。

    每至問詢賓頭盧尊者。

    尊者不下床迎。

    後為佞臣讒。

    王懷惡心來。

    尊者知。

    起迎七步。

    七日後。

    王失國位。

    吾今雖寡德。

    冀帝獲福耳。

    宣帝俄受臣谮。

    帝銜之。

    将複入寺。

    按其不敬誅之稠冥知之。

    五更獨出寺十餘裡候之。

    須臾帝至。

    怪問其故。

    稠曰。

    恐身血不淨。

    穢污伽藍。

    遠來就刃耳。

    帝悚然悔謝。

    謂尚書令楊遵彥曰。

    朕不明。

    幾妄黩聖師。

    帝乃躬負稠身還寺。

    稠罄折不受。

    帝曰。

    弟子負師。

    遍天下未足謝愆(雲雲)。

    因問曰。

    弟子前身作何等。

    稠曰。

    作羅刹王。

    是以今猶好殺蓋餘習耳。

    稠即以盤水咒之。

    命帝臨觀。

    見自形正羅刹狀。

    仍有群羅刹随之。

    帝大驚。

    從受菩薩戒。

    自是絕葷。

    終日坐禅禮佛行道如旋風焉(出通載并高僧傳)。

     宋太祖 北山錄并歐陽外傳疏 建隆元年正月,受周恭帝禅,诏以是年二月十六日聖誕,為長春節,普度童行八千人,十二月诏于廣陵戰地,造寺曰建隆,賜田四頃(出年錄)。

     初太祖目擊周世宗,镕範鎮州大悲菩薩像鑄錢,太祖密訪麻衣和尚,問曰:自古有毀佛天子乎?麻曰:何必問古,請以柴官家,目擊可驗(世宗姓柴。

    諱榮。

    太祖聖後柴世兄之子也。

    太祖養為子。

    封晉王。

    即帝位。

    在位六年。

    壽三十九殂)。

    又問不知天下何日定?麻曰:甲子将大定。

    因問古天子毀佛法,與大周何如?麻曰:魏太武毀寺,焚經像,坑沙門,故父子不得其死。

    周武帝毀佛寺,籍僧歸民,未五年,遽萦風疹,北伐,年三十六崩于乘輿,國亦尋滅。

    唐武宗毀天下佛寺,在位六年,年三十二,神器再傳,而黃巢群盜并起。

    太祖曰:天下久厭兵,毀佛法非社稷福,奈何?麻曰:白氣已兆,不逾數月,至申辰,當有聖帝大興,興則佛法賴之亦興,傳世無窮,請太尉默記之。

    及即位,屢建佛寺,歲度僧人,二年聖誕日,京師及諸郡縣,鹹令有德沙門升座祝聖,永為常準。

    三年诏,每歲試童行通妙法華經者,祠部給牒披剃。

    若特诏疏恩。

    如建隆。

    太平。

    興國。

    普度僧尼。

    不限此例也。

    乾德四年,诏遣僧百人,往西域求經。

    開寶元年九月,诏成都府,造金銀字藏經,各一藏,敕兵部劉熙古監視。

    五年,敕雕佛經版印一藏。

    計一十三萬版,帝自用兵平列國前後造金銀字,經數藏(出稽古略)。

     八年,上自洛陽回京,手書金剛經,常自讀誦,趙普因奏事見之,上曰:不欲甲胄之士知之,但言常讀兵書,可也。

     太宗 國朝會要并統紀 太平興國元年,敕普度天下童子。

    三年,敕沙門贊甯,修僧史,四月敕往明州阿育王山,迎真身舍利塔,入禁中供養。

    得舍利一顆。

    造浮圖十一級。

    下作天宮以葬之。

    五年,敕造萬尊金銅文殊菩薩像,及普賢像高二丈。

    七年,诏立譯經傳法院于東京,如唐故事,宰輔為譯經潤文,設官分職,西天中印土惹爛陀羅國,密林寺,天息災、與法天、施護,譯經,帝制前序。

    诏普度天下童行為僧,不限有司常制,自即位至八年,度一十七萬餘人。

    敕天下諸路,皆立戒壇,凡九十七所。

    敕江甯府長幹寺曰天禧,塔曰聖感,帝注四十二章經,入藏頒行(真宗之世,西域盛貢梵典,度僧二十四萬人)。

     真宗(太宗第三子) 稽古略 鹹平四年。

    天竺三藏法師法賢。

    進新譯經。

    帝制序。

    五年。

    西天三藏法師施護。

    譯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

    帝制繼聖教序。

    祥符二年。

    公主。

    太宗第七女。

    生不茹葷。

    懇求出家。

    賜名清裕。

    号報恩慈正覺大師。

    建崇真資聖禅院安之。

    帝賜譯經院。

    修心偈曰。

    初祖安心在少林。

    不傳經教但傳心。

    後人若悟真如性。

    密印由來妙理深(出明理正宗記)。

     诏天下立放生池。

     仁宗 鄭景重家集 帝常頂玉冠,冠上琢觀音像,左右以玉重,請易之。

    帝曰:三公百官,揖于下者,皆天下英賢,豈朕所敢當,特君臣之分,不得不爾,朕冠此冠,将令回禮于大士也。

    嘉祐三年,契嵩禅師進正宗記二十卷,輔教編三卷,定祖圖等書。

    帝覽其書,至謀道不謀名,為法不為身,歎愛其誠,賜其書入藏(出僧寶傳宸奎閣)。

     英宗(仁宗之兄) 出統紀 治平二年,敕大相國寺,造三朝禦制佛牙贊碑。

    翰林學士王圭撰文,太宗贊曰:功成積劫印文端,不是南山得恐難;眼睹數重金色潤,手擎一片玉光寒。

    煉時百火精神透,藏處千年瑩采完;定果熏修真秘密,正心莫作等閑看。

    真宗贊曰:西方大聖号迦文,接物垂慈世所尊;常願進修增妙果,庶期饒益富黎元。

    仁宗贊曰:三王掩質皆歸土,五帝潛形已化塵;夫子域中誇是聖,老君世上亦言真。

    埋軀秪見遺空冢,何處将身示後人;唯有吾師金骨在,曾經百煉色長新(那吒太子送佛牙與南山宣律師)。

    神宗。

    英宗子。

    诏中使梁從政。

    辟汴京。

    相國寺。

    六十四院。

    為二禅八律。

    起自元豐庚申。

    成是壬戌之秋。

     徽宗 出南渡中興小曆并普燈 崇甯元年,敕書一件,應天下舊來名德僧為衆師法。

    未曾谥名者,仰所屬勘會聞奏谥給師号,诏天下軍州,創崇甯寺,又改額曰:天崇寺,至高宗改報恩寺,光孝追崇嚴薦崇甯三年。

    敕迎相國寺,釋迦如來牙,入内供養。

    隔水晶匣,舍利出如雨點,因制贊曰:大哉釋迦文,虛空等一塵;有求皆赴感,無刹不分身。

    玉瑩千輪在,金剛百煉新;我今恭敬禮,普願濟群倫。

     孝宗 稽古略 隆興元年。

    诏蔣山禅師了明住徑山。

    明嗣大慧杲禅師。

    時楊和王敬之。

    舍蘇州莊田。

    歲入二萬斛。

    徑山因是豐足增益(出明禅師行業碑)。

     淳熙二年。

    夏六月一日。

    宣若讷禅師入對内觀堂。

    帝曰。

    近看寶積經。

    其文何廣。

    讷曰。

    華嚴。

    般若。

    寶積。

    涅槃。

    皆為大機說法。

    文長義廣。

    帝曰。

    楞嚴深造淵微。

    何故說得如此好。

    又說得如此瀾翻。

    讷曰。

    佛乃識達本源者也。

    從體起用。

    以無盡藏三昧。

    說默一如。

    中使奏未時。

    讷退。

    光宗紹熙初。

    帝居重華宮。

    許讷肩輿出入。

    注金剛般若經。

    進呈。

    光宗禦制贊文。

    淳熙七年秋。

    帝召明州雪窦寺禅師寶印入對選德殿。

    帝曰。

    今時士大夫。

    學孔子者多。

    隻工文字語言。

    不見夫子之道。

    不談夫子之心。

    唯釋氏不以文字教人。

    直指心源。

    頓令悟入。

    不亂于生死之際。

    此為殊勝。

    印曰。

    非獨後世學者。

    不見夫子之心。

    當其孔門顔子。

    号為具體。

    盡平生力量。

    隻道得個瞻之在前。

    忽焉在後。

    如有所立卓爾。

    竟捉摸未着。

    而聖人分明八字打開。

    向諸弟子曰。

    二三子。

    以我為隐乎。

    吾無隐乎爾。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

    是丘也。

    以此觀之。

    聖人未嘗回避諸弟子。

    而諸弟子自蹉過了。

    淳熙八年。

    禦制論原道(略目)。

    朕觀韓愈原道。

    言佛老之相混。

    三教之相绌。

    未有能辨之者。

    但文煩而理迂。

    揆聖人之用心。

    則未昭然。

    何則釋氏專窮性命。

    棄外形骸。

    不著名相而于世事。

    了不相關。

    又何與禮樂仁義哉。

    然尚猶立戒曰。

    不殺。

    不淫。

    不盜。

    不飲酒。

    不妄語。

    夫不殺仁也。

    不淫禮也。

    不盜義也。

    不飲酒智也。

    不妄語信也。

    如此與仲尼何遠乎。

    從容中道。

    聖人也。

    聖人所為。

    孰非禮樂。

    孰非仁義。

    又烏得而名焉。

    譬如天地運行。

    陰陽循環之無端。

    豈有意春夏秋冬之别哉。

    此世人強名之耳。

    亦猶仁義禮樂之别。

    聖人所以設教治世。

    不得不然也。

    因其強名。

    揆而求之則道也。

    道也者。

    仁義禮樂之宗也。

    仁義禮樂。

    固道之用也。

    楊雄謂老氏棄仁義滅禮樂。

    今迹老子之書。

    其所寶者三。

    曰慈。

    曰儉。

    曰不敢為天下先。

    孔門曰。

    溫良恭儉遜。

    (讀避禦諱)又曰。

    惟仁為大。

    老子之所謂慈。

    豈非仁之大者耶。

    曰不敢為天下先。

    豈非遜之大者耶。

    至其會道。

    則互相偏舉。

    所貴者清淨甯一。

    而與孔聖果相背馳乎。

    蓋三教末流。

    昧者執之自為異耳。

    夫佛老絕念無為。

    修心身而已矣。

    孔子教以治天下者。

    特所施不同耳。

    譬猶耒耜而耕。

    機杼而織。

    後世徒紛紛而惑。

    固失其理。

    或曰。

    當如之何。

    去其惑哉。

    曰。

    以佛修心。

    以老治身。

    以儒治世。

    斯可也。

    唯聖人為能同之。

    不可不論也(出中興治迹十三朝聖政錄)。

     呂蒙正(字聖功) 出武庫 太宗淳化,真宗鹹平間,兩入相,封許國公,谥文穆。

    微時窭甚,嘗谒人,有詩雲:十谒朱扉九不開,滿身風雪又歸來;入門懶睹妻兒面,撥盡寒爐一夜灰。

    有僧憐,且奇之,給其食,彌月又盡。

    乃令就居房廊,随僧粥飯,遂得安心讀書。

    獲薦,僧複備裝遣之,竟魁多士。

    後執政十年,郊祀俸給,皆不請,帝問其故?對以私恩未報。

    帝诘之,以實對,帝曰:僧中有若人耶?以恩俸與寄食之寺,以酬宿德。

    公嘗晨興禮佛,祝曰:不信三寶者,願勿生我家,願子孫世世食祿,護持佛法。

    公之侄夷簡,簡之子公着,并封申公,皆知敬佛法(今世傳飯後鐘,不但謗僧,而且冤屈呂公不少。

    竹窗。

    二筆雲。

    誣枉賢者。

    則成口業。

    而世所傳。

    出野史戲文中。

    不足信也)。

     楊億 出東都并普燈錄 真宗朝。

    诏撰大。

    藏目錄。

    入藏流通,谥文公,其撰清規序有雲,或有假号竊形,混于清衆,緻喧擾之事,擯令出院者,貴安清衆也。

    或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集衆燒衣缽道具,遣逐從偏門而出者,示恥辱也。

    一不污清衆,二不毀僧形,三不擾公門,四不洩于外。

    四來同居,聖凡孰辯,且如來應世,尚有六群之黨,況今像末,豈得全無,但見一僧有過,便雷例譏诮。

    殊不知輕衆壞法,其損甚大,且立法防奸,不為賢士,然甯可格而有犯,不可有犯而無教。

    吾儒不遵孔教者尤多,僧有過不玷吾儒,吾儒不遵孔教,自辱更甚。

    護法論曰。

    今之浮圖。

    雖千百中無一能仿佛古人者。

    豈佛法之罪也。

    其人之罪雖然如是。

    禮非玉帛而不表樂非鐘鼓而不傳。

    非藉其徒以守其法。

    則佛法殆将泯絕而無聞矣。

    續佛壽命何賴焉。

    濫其形服者。

    誅之自有鬼神矣。

    警之自有果報矣。

    威之自有刑憲矣。

    律之自有規矩矣。

    吾輩何與焉。

    蓋昔無著。

    遇文殊時。

    已有凡聖同居龍蛇混雜之說。

    況今去聖逾遠。

    求其純一也。

    不亦難乎。

    然念大法所寄。

    譬猶披沙揀金裒石攻玉縱于十斛之沙得粒金。

    一山之石得寸玉。

    尚可以為世珍寶也。

    非特學佛之徒為然孔子之時。

    已分君子儒小人儒矣。

    況茲後世服儒服者。

    豈皆孔孟顔闵者哉。

    雖曰學者求為君子。

    安能保其皆為君乎耶。

    曆觀自古巨盜奸臣強叛滑逆率多高才博學之士。

    豈先王聖教之罪欤。

    豈經史之不善欤。

    由此喻之。

    末法像教之僧。

    敗群不律者。

    勢所未免也。

    沙門不畜妻子者。

    使其事簡累輕道業易成也。

    易其形服者。

    使其遠離塵垢。

    而時以自警也。

    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