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之上

關燈
臣皆曰:佛法興自屢朝,弘善遏惡,冥助國家,理無廢棄。

    蕭瑀曰:佛聖人也,而奕非之,非聖者無法,當治其罪。

    一日太宗謂奕曰:佛道微妙,聖迹可師,且報應顯然,汝獨不悟其理,何也?奕曰:佛是西方桀黠,欺訹夷狄,及流入中國,尊尚其教,皆邪僻纖人,摸寫莊老玄言,飾其妖妄,無補于國家,有害于百姓。

    帝惡其言,不答。

    自是終身不齒。

    蕭瑀曰:地獄正為此人設。

    李師政着内德論三篇辯之。

    奕後臨終惡病,并堕地獄事,俱出冥報記,今六道集已載。

    祥符常禅師曰:嘗慨資治通鑒,言貞觀中,有僧自西域來,善咒術,能令人立死,複咒之令蘇。

    太宗擇飛騎中壯者試之,皆驗。

    因以問傅奕,奕曰:此邪術也!臣聞邪不幹正,請試咒臣,必不能行。

    令咒奕,奕初無所覺,須臾,僧忽僵仆,遂不複蘇,此必好事者曲為之辭,何則?若使果有是,則僧非真僧,咒非真咒,正謂邪術耳,固不足以張吾教之疵也,而況斷無此理。

    彼自西域遠至長安,其術能死人而複蘇,乃不暇自能衛其身,對常人無故而僵死,雖兒童莫之信也。

    又當時京城,有大德僧、慧乘、玄琬、法淋、明瞻諸公,其肯坐視僞僧破壞教門,不請峻治,乃留帝命傅奕辯耶?佛制戒律,雖春蹊生草,猶不許比丘踐之,恐害其生也,況肯說斷人命咒傳于世乎?故餘謂好事者曲為之辭,斷可見矣!空谷曰:太宗明君也,豈不識破彼邪術乎?況貞觀初,有道德高僧,杜順和尚等十餘人,續有三藏玄奘法師、清涼觀國師、宣律師等,常居辇下,太宗朝夕聚話論道,無虛日。

    諸師明通五眼,學貫九流,擔荷佛法重任者也,何不破除邪術,而容其遲玩乎。

     高宗 舊唐史并高僧傳 永徽三年,帝用七宮亡者衣物财帛而建雁塔于慈恩寺。

    其基四面,各一百四十尺,仿西域制度,而有五級,并象輪露盤,高一百八十尺,層層中心,皆葬舍利,不啻萬顆。

    上層以石為室,南面立碑,載二聖所制三藏聖教序記,乃尚書右仆射、河南公褚遂良筆也。

    永徽五年特旨,度沙彌窺基為大僧。

    顯慶元年,敕天下僧尼有犯國法者以僧律治之,不得與民同科。

    三年六月十二日。

    帝創西明寺成。

    十三日。

    帝出繡像長幡。

    送寺安奉。

    七月。

    诏迎玄奘法師入居西明寺。

    四年。

    帝以玉華宮為寺。

    追崇先帝。

    诏奘法師居之。

    麟德元年二月,奘法師卒,帝哭之恸,辍朝三日,顧左右曰:朕失國寶矣!可謂痛心。

    敕準如來故事,斂以金棺銀椁,塔于浐水之東原。

    敕搜聚天下化胡經焚棄,不在道經之數。

    時洛京恒道觀,柏彥道士等,奉表乞留。

    诏曰:三聖重光,玄元統叙,豈忘老教,偏意釋宗。

    朕志欲還淳,情存去僞,理乖事舛者,雖在親而亦除,義符名當者,雖有冤而必錄。

    自今道經,有記及化胡事者,并宜削除,有司條為罪制(化胡經一百卷,晉道士王浮僞造)。

    則天武後。

    聞于阗國。

    有梵本華嚴大經。

    即遣使奉玉帛。

    往求之。

    并請彼國善梵學者一人。

    随經以來。

    于阗國主以實叉難提(此雲學喜)。

    妙華嚴宗旨。

    遣赴命。

    則天見之大悅。

    诏入大遍空寺。

    同三藏菩提流志法師。

    神測。

    玄景。

    複禮等大德翻譯。

    則天幸寺。

    嚫施供馔。

    至聖曆二年。

    十月八日功畢。

    成八十卷。

    天冊元年。

    诏沙彌法藏。

    于太原寺開示華嚴宗旨。

    方緒經題。

    感白光昱然自口而出。

    須臾成蓋。

    停空久之。

    萬衆歡呼歎異則天命京城十大德。

    為藏授具戒。

    賜号賢首。

     解惑編卷上之上 音釋 嚭 (音痞。

    ) 迦葉佛 (梵語迦葉。

    此雲飲光。

    亦名大龜氏。

    姓也。

    今此娑婆界。

    名為賢劫。

    有一千佛出世。

    今此住劫有二十個小劫。

    初從人壽八萬四千歲。

    過一百年減一歲。

    減至人壽十歲複過一百年增一歲。

    增至人壽八萬四千歲。

    此一減增名一小劫。

    共計一千六百八十萬年。

    謂經十六萬八千個一百年。

    前八個小劫。

    無佛出世。

    今當第九小劫減至人壽六萬歲時。

    拘留孫佛出世。

    減至人壽四萬歲時。

    拘那舍佛出世。

    減至人壽二萬歲時。

    迦葉佛出世。

    減至人壽百歲。

    釋迦如來出世。

    如來滅度。

    已三千餘年。

    今當人壽六七十歲間。

    減至人壽十歲。

    複增至人壽八萬四千歲。

    又減至人壽八萬歲時。

    彌勒佛出世。

    此是第十減劫也。

    從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

    小劫。

    皆無佛出世。

    至第十五小劫。

    有九百九十四佛。

    相繼出世。

    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小劫。

    皆無佛出世。

    至第二十小劫。

    人壽增至八萬四千歲。

    住劫滿時。

    有樓至佛出世。

    佛說法度衆生畢。

    便入涅槃。

    即壞劫時至矣。

    言壞劫者。

    初火災。

    二水災。

    三風災。

    則山河大地。

    乃至三十三天。

    初禅二禅三禅天。

    皆成空虛也。

    如是二十小劫。

    名為一中劫。

    共計三萬三千六百萬年。

    成住壞空。

    四個二十小劫。

    即是八十個小劫。

    共計一十三萬四千四百萬年。

    名為一大劫也。

    是為天地成壞始終之極數。

    周而複始。

    運運無窮焉。

    ) 釋迦 (此雲能仁。

    姓也。

    牟尼。

    此雲寂默号也。

    ) 岚毗尼園 (或作藍彌尼。

    梵語也。

    華言解脫處。

    ) 婕妤 (上音接。

    下音于。

    婕妤。

    女官。

    亦美稱。

    ) 浮圖 (或言佛陀聲相近也。

    華言淨覺。

    然佛塔。

    名塔波。

    亦名浮圖。

    華言聚。

    相。

    謂如來萬德所聚之。

    相也。

    随文顯義。

    乃能别之。

    ) 屍毗王 (釋迦如來。

    過去劫為大國王。

    名屍毗。

    視一切衆生。

    如母愛子。

    勤修六度。

    時天帝欲試之。

    命毗首天。

    變身作鴿。

    帝自變身作鷹。

    逐鴿。

    鴿入王腋底。

    時鷹語王言。

    當還我鴿。

    王曰。

    我初發心。

    一切衆生。

    我皆度之。

    鷹言。

    王欲度一切衆生。

    我非一切耶。

    而奪我食。

    王曰。

    汝須何食。

    鷹言。

    我須新熱肉。

    王念言。

    自非殺生。

    無由得也。

    雲何殺一生。

    與一生。

    自思惟已。

    呼人持刀。

    王自割股肉與鷹。

    鷹言。

    王與我肉。

    輕重須輿鴿等。

    王令人持秤。

    以肉對鴿。

    王割肉盡。

    始與鴿等。

    時天地震動。

    大海波揚。

    天散香花。

    時鷹語王言。

    割肉辛苦。

    心不惱耶。

    王言。

    我心歡喜。

    鷹言。

    誰當信汝。

    王誓曰。

    我割肉施。

    以求成佛。

    心不嗔惱者。

    願令我身即當半複。

    時身半複如本。

    天帝複▆贊歎禮足而去。

    ) 慈力王 (過去世時。

    釋迦如來曾為轉輪聖王。

    發菩提心。

    為衆生故求聞佛法。

    将有一梵志。

    言若王身上。

    剜作千瘡。

    灌滿膏油。

    然燈供養。

    我為解說佛法。

    王即命劊子持刀。

    剜滿千瘡。

    然燈供養。

    梵志即說半偈目。

    夫生趣死。

    寂滅為樂。

    王命諸天書偈傳奄。

    聞者見者。

    悉發道心。

    雲雲。

    ) 薩埵王子 (過去釋迦如來。

    為王太子。

    名摩诃薩埵。

    遊觀山林。

    過竹林見一虎。

    新生七子。

    圍繞饑餓。

    身體羸弱。

    命将欲絕太子心念。

    我今當舍此不淨之身。

    以求無上菩提。

    成妙法身。

    即自放身。

    卧餓虎前。

    虎無力不能食。

    自以幹竹刺頸出血從崖投下虎前。

    大地震動。

    天。

    雨雜花。

    妙香贊歎。

    虎即舐血食肉。

    唯餘骨在耳。

    ) 月光王 (亦名大光明住波羅柰國。

    心慈一切。

    不逆人意。

    常行布施。

    有一小國王。

    心生疾妒。

    令一婆羅門。

    從月光王乞頭。

    王自思惟。

    我從無始來。

    未曾為法。

    空受生死。

    勞我精神。

    今以此身。

    欲求菩提。

    訾及衆生。

    王即合掌。

    向十方諸佛菩薩作禮。

    白言。

    願以威神助我。

    令得成辦此事。

    王即自以發系樹。

    婆羅門持刀尋斷王頭。

    持還本國。

    天地大動。

    日無精光。

    雲雲。

    爾時王者。

    即釋迦如來也。

    今人病梁武奉佛失國。

    比上四王萬萬不及一也。

    ) 缣纨 (上音兼。

    并絲絹也。

    下音完。

    又音玄素绮也。

    ) 喆 (與哲同)。

     桴 (音孚。

    擊鼓杖也。

    ) [脈-月+角] (音姑。

    鄉飲之爵)。

     耒 (力遂切。

    音磊去聲。

    耕田曲木也。

    ) 佚 (音逸。

    蕩也。

    ) 向 (音向。

    往時也。

    又不久也。

    ) 樽俎 (上音尊。

    酒器。

    下音阻。

    祭器。

    ) 四塵 (人身地.水.火.風而成也。

    ) 五陰 (人身之色.受.想.行.識也。

    ) 六舟 (施.戒.忍.進.定.慧之六波羅蜜。

    亦雲六度。

    以此自度.度他也。

    ) 三駕 (謂羊.鹿.牛三車。

    喻聲聞乘.緣覺乘.佛乘也。

    ) 分段解脫 (生死有二。

    一分段。

    二變易。

    分段者。

    謂三界内衆生。

    随其作業。

    所感果報。

    身之形段。

    則有長短。

    命之分限。

    則有延促。

    是名分段也。

    變易者。

    謂聲聞緣覺菩薩。

    雖離世間分段生死。

    而有方便等土變易。

    如初位為因。

    後位為果。

    又後位為因。

    後後位為果。

    以其因移果易。

    故名變易也。

    若照見五蘊中。

    人我空故。

    滅煩惱障。

    即得分段解脫。

    若照見五蘊自性空故。

    即得變易解脫。

    ) 三點 ( 。

    天竺伊字。

    即大涅槃.具法身.般若解脫。

    三德秘藏也。

    ) 七覺 (亦名七覺支。

    亦名七菩提分。

    支即分也。

    一擇法覺。

    二精進覺。

    三喜覺。

    四除覺。

    五舍覺。

    六定覺。

    七念覺。

    此七謂覺了所修之法。

    是真。

    是僞。

    各有支派分齊。

    不相雜亂也。

    ) 四勤 (即四正勤。

    正則不邪。

    勤則不怠。

    一已生惡。

    令永斷除。

    二未生惡。

    令不生。

    三已生善。

    令增長。

    四未生善。

    令得生。

    ) 泫 (音铉。

    泫然流涕。

    ) 玚 (音羊。

    玉名。

    ) 五道 (天.人.阿修羅.鬼.畜.地獄。

    今以修羅攝天鬼畜。

    故雲五。

    ) 黃能 (下音耐。

    三足鼈。

    禹父鲧為黃能。

    ) 訹 (音戌。

    訹誘也。

    ) 庵摩 (俱雲庵摩勒。

    亦雲庵沒羅。

    即系其子。

    食之除風冷。

    人時手執此果。

    昔佛說法。

    于此閏中。

    ) 浐 (音鏟水名。

    在京兆。

    ) 頨 (音羽。

    頭妍也。

    ) 茶毗 (亦雲阇維。

    此雲焚燒。

    ) 太宗自制疏 (文曰皇帝菩薩邢弟子某稽首和南十方請佛菩薩聖僧。

    天龍大衆。

    若夫至理凝寂。

    道絕名言。

    大慈方便。

    臨機攝誘。

    濟苦海以智舟。

    朗重昏以慧日。

    開曉度脫。

    不可思議弟子夙罹愆亹。

    早嬰偏罰。

    追惟撫育之恩。

    每念慈顔之遠。

    泣血崩心。

    永無逮及。

    号天躄地。

    何所厝身。

    歲月不居。

    炎涼亟改。

    茶毒之痛。

    在乎粉骨。

    敬養已絕。

    方恨不追。

    冤酷之深。

    百身何贖。

    惟以丹誠。

    歸依三寶。

    謹于弘福道場。

    奉施齋供。

    并施淨财。

    以充檀舍。

    用斯功德。

    奉為先靈。

    願心悟無為。

    神遷妙喜。

    策绀馬以入香城。

    蹑金階而升寶殿。

    遊玩法樂。

    逍遙淨土。

    永蔭法雲。

    嘗餐甘露。

    疾證菩提。

    早登正覺。

    六道四生。

    并同斯願。

    ) 六齋日 (此以上半月.下半月。

    各三日言之。

    上半月初八.十四.十五。

    下半月二十三.二十九.三十。

    上半月名白月。

    故月漸白漸圓。

    下半月名黑月。

    故月漸缺漸黑。

    十六日是下半月一日。

    二十三日是下半月八日。

    二十九三十日是下半月十四十五日。

    而天上日月以半月十月為限。

    海潮亦以半月消盈也。

    此之六日。

    天帝典主四天王。

    各鎮一方。

    常以月八日二十三日遣使者下按行人間考察善惡。

    十四二十九日遣太子下。

    十五日三十日四王自下。

    特日月五星二十八宿。

    諸天俱下。

    四王命曰。

    勤察衆生。

    施行吉兇。

    其有敬信三寶。

    守齋持戒。

    布施誦經。

    修諸功德。

    忠孝君親。

    俱上奏天帝。

    帝敕司命。

    增福益壽。

    遣神營護。

    命終迎其神魂上天。

    住七寶宮。

    無願不從。

    天上壽終。

    下生王侯之家。

    乃至成無上道。

    若有殺.盜.邪淫.妄言.惡口.瞋.癡.嫉妒。

    不行忠孝。

    誇佛法僧。

    不信善惡果報。

    四天王上奏天帝。

    使司命滅尊惡還來侵。

    生罹災禍。

    死堕地獄.餓鬼.畜生。

    罪畢為人。

    生下賤家。

    是故應當齋日責心。

    慎身口意。

    改往修來。

    然佛法中。

    日無好惡。

    佛随世惡日因緣故。

    教衆生齋戒。

    以除殃患。

    原此六日。

    教令受持八戒。

    日過中不食為齋。

    齋戒合稱故名八開齋戒。

    非同世俗朔望不食葷。

    名為齋也。

    縱不能六日持齋戒。

    而依六日不茹葷。

    亦勝朔望千萬倍。

    以朔望無所出處。

    上半月素二日。

    下半月一日皆無。

    是知世之朔望齋。

    無事無理。

    非正教也。

    ) 法弟子陳啟執捐資敬梓 解惑編一卷以此功德 四恩總報三有齊 資願與閱者發菩提心福智圓明早成正 覺 康熙癸亥仲春吉旦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