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之上

關燈
七僧随番上下轉經。

    經師四人。

    大德三人。

    于大興善寺。

    讀一切經文。

    十年敕曰。

    自開皇十年已前。

    諸有僧尼私度者。

    及境内之人樂道。

    并聽出家。

    十一年制曰。

    如來設教。

    義存平等菩薩用心。

    本無差别。

    故能津梁品庶濟度群生。

    朕位在人主。

    紹隆三寶。

    永言至理。

    弘闡大乘。

    諸法豁然。

    體無彼我。

    況于福業。

    乃有公私。

    自今凡是營建功德。

    普天之内。

    混同施造。

    随其意願。

    勿生分别。

    庶一切法門。

    同歸不二。

    十方世界。

    俱至菩提。

    十三年。

    皇第三子。

    蜀王秀。

    獵政州之野。

    馬突入一古窯。

    滿窯皆佛菩薩之像。

    帝聞。

    诏諸像仰所在官司。

    精加撿括。

    運送近寺。

    率土蒼生。

    各施一文。

    委官裝饬。

    帝立疏文略曰。

    弟子楊堅。

    今于三寶前。

    至心忏悔。

    周室毀像殘經。

    慢僧破寺。

    如此重罪。

    悉為忏悔。

    敬施一切毀廢經像。

    絹十二萬疋。

    願三寶證明。

    受我忏悔(雲雲)。

    皇後亦施絹十二萬疋。

    王公已下。

    台官主将。

    以至州縣佐吏。

    諸寺僧尼。

    京城宿老。

    下逮黔黎。

    一一施錢。

    再日設齋。

    奉慶經像。

    诏于諸州名山下。

    各置僧寺一所。

    并賜莊田。

    十四年敕率土之内。

    但有山寺。

    一僧已上。

    皆聽綸額。

    私度者附貫。

    十五年。

    帝以僧尼時有過失。

    付内律佛制。

    不許俗看。

    帝及皇後。

    于京師法界尼寺。

    造連基浮圖。

    下安佛舍利。

    七月放大光明。

    請法純禅師入内。

    為皇後受戒。

    十七年正月。

    沙門寶貴。

    以開皇已來新所譯經奏上。

    帝親制序。

    翻經學士費長房。

    初為僧。

    周武廢教返俗。

    帝召預參譯筆受詞義。

    長房撰曆代三寶紀十五卷。

    下敕行之。

    二十年。

    诏有毀佛經像者。

    以惡逆論。

    帝謂靈藏律師曰:弟子是俗人天子,律師是道人天子,有離俗者,任師度之。

    由是度僧至數萬,帝大悅曰:律師化人為善,弟子禁人為惡,意則一也。

    初帝微時,遇梵僧以舍利一裹授之曰:檀越他日,為普天慈父,此大覺遺靈,與汝供養。

    及帝即位,嘗與法師昙遷,置舍利掌中數之,或少或多不定,遷曰:諸佛法身,過于數量,非世所測。

    帝始作七寶箱貯之,忽憶其事,诏曰,仰惟正覺,大慈大悲,救護衆生,津梁庶品,皈依三寶,重興聖教,思與四海,共修福業,永作善因,同登妙果。

    召沙門堪宣道者三十人,各将侍者二人,散官一人,薰陸香百二十斤,分送舍利,往岐、雍、泰華等三十州建塔,期以十月十五日午時。

    同入塔。

    帝于十月十五日午時。

    禦大興殿西向執圭而立。

    延請佛像。

    及沙門三百六十人。

    幡蓋音樂。

    自大興寺迎來至殿。

    燒香禮拜。

    率文武百僚齋食及舍利入塔時畢。

    後三十州表奏,皆有瑞應。

    二年正月,複敕秦、陝、恒、杭等、五十三州建塔,期以四月八日午時,同入塔,并如前式,各有感驗。

    仁壽二年。

    五月十五日。

    雍州天雨金屑寶花。

    七月十五日。

    長安延興寺。

    鑄丈六金銅佛像。

    天雨寶屑銀花。

    帝在位二十四年。

    寫佛經四十六藏。

    凡十三萬卷。

    修治故經四百部。

    造金銅佛像。

    六十餘萬軀。

    修治故像。

    一百五十萬九千餘軀。

    宮内造繡織像。

    及畫像。

    五彩珠幡。

    不可稱計。

    崇緝寺宇。

    五千餘所。

    譯經道俗二十四人。

    所出經論。

    垂五百餘卷(詳載廣弘明集。

    并王邵記)。

     王通(字仲淹) 文中子集 隋大業十三年,通疾,聞炀帝被害,泫然而興曰:生民厭亂久矣!其或者将啟堯舜之運,吾不與焉,命也!通卒于家,門人谥曰文中子,弟子薛收等,編集其言,名中說。

    其周公篇曰:詩書盛而秦世滅,非仲尼之罪也;虛玄長而晉室亂,非老莊之罪也;齋戒修而梁國亡,非釋迦之罪也。

    或問佛?文中子曰:聖人也,其教何如?曰:西方之大教也。

    或問長生神仙之道?文中子曰:仁義不修,孝弟不立,奚為長生。

     李士謙喻報說 出隋書 謙少喪父,事母以孝聞,其族伯父玚,每歎曰:此兒吾家之顔子也!善天文術數,自以少孤,魏廣平王贊,辟開府參軍事,隋有天下,畢志不仕,未嘗飲酒食肉,口無殺害之言。

    如此積三十年,雅好舉止,約以戒定。

    有謂其修陰德,士謙笑曰:夫陰德其猶耳鳴,唯己知之,人無得而知者,今吾所作,仁者皆知,何陰德之有。

    善談玄理,嘗有一客在座,不信佛家報應之說,士謙谕之曰:積善餘慶,積惡餘殃,豈非休咎之征耶?佛經曰:輪轉五道無複窮已,此則賈誼所雲,千變萬化,未始有極,忽然為人之謂也。

    佛道未東,而賢者已知其然矣,至若鲧為黃能,杜宇為鶗鴃,褒君為龍,牛哀為虎,君子為鹄,小人為猿,彭生為豕,如意為犬,黃母為鼋,宣武為鼈,鄧艾為牛,徐伯為魚,鈴下為烏,書生為蛇,羊祐前身李氏子,此皆佛家變異形報之驗。

    客人曰:邢子才雲,世有松柏化為樗栎,仆以為然?士謙曰:此不類之談也,變化皆由心業,豈關木乎。

    又問三教優劣?士謙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客不能難而去。

     念常曰:北史,史官蔣沈等,記李君之事,詳悉如此,豈非心懷佛德,盡己之誠,不敢欺訹後之來者欤!士謙以日月星方三教,以其照明世界,運轉生靈,則一德也。

    是三者,阙一則安立不成,故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賢哉李君,吾見其深于性命之大原也。

     楊素(字處道) 出統紀 素,奇策高文,為一時之傑,封越國公,尊重佛法,造光明寺。

    嘗遊華嶽道觀,見壁間畫像,問道士曰:此何圖也?道士曰:老子化胡成佛圖。

    素曰:承聞老子化胡,胡人不受,老子變身為佛,胡人方受,是則佛能化胡,道不能化,何言老子化胡乎?老子安用化胡為佛?何不化胡為道?道流不能對。

     唐高祖 舊唐史并辨正錄 帝于朱雀門南街,建道場,設無遮大會。

    又設千僧齋,舍晉陽舊第為興聖寺,前後共建七寺,又為太祖元皇帝,造栴檀像三軀,以薦冥福。

     太宗 舊唐史并稽古略 貞觀元年正月,诏在京德行沙門,并各于當寺,行道七日,齋供所須,有司準給。

    二年三月。

    帝追念初平天下。

    手所誅戮。

    将近千人。

    切以如來聖教。

    深尚仁慈。

    禁戒之科。

    殺害為重。

    受命有司。

    京城諸寺。

    為建齋轉經行道。

    七日七夜。

    竭誠禮忏薦度。

    所有禦服。

    并用檀舍。

    冀三途之難。

    因斯解脫。

    萬劫之苦。

    藉此弘濟。

    下敕正五九月。

    月六齋日。

    普斷屠殺。

    三年诏曰:有隋失道,九服沸騰,朕親總元戎,緻茲明罰,切恐九泉之下,尚淪鼎镬,八難之間,永纏冰炭,所以樹立福田,濟其魂魄,可于建義以來,交兵之處,為義士兇徒殒身戎陣者,各建寺刹,招延勝侶,望法鼓所震,變炎火于青蓮,清梵所聞,易苦海于甘露。

    所司量定處所,并立寺宇,具為事條以聞,稱朕矜哀之意。

    五年,以慶善宮,為慈德寺。

    七年,敕禁堰塞取魚,并斷屠殺,诏曰:天下諸州,有寺之處,宜度僧尼,數以三千為限。

    其州有大小,地有華夷,當處所度多少,有司詳定,務取德業精明,其往因減省還俗,及私度白衣之徒,若行業可稱,通在取限。

    時天下寺三千七百餘所,度僧一萬七千餘衆。

    诏法師玄琬入宮。

    為妃嫔及皇太子諸王等。

    授菩薩戒。

    琬于十年十二月。

    将入滅。

    遺表曰。

    聖帝明君恭敬三寶。

    沙門或有犯法。

    不應與民同科。

    乞付所屬。

    以僧律治之。

    并上安養論。

    三德論。

    帝嘉納之。

    有诏傷悼。

    遺太子臨吊。

    敕有司給葬具。

    仍于葬所。

    建佛塔一區。

    敕庶子李伯藥撰碑。

    十五年五月戊辰,帝幸宏福寺,召大德道懿等五人,賜坐,谕以創寺,為專一追崇穆太後,言發涕零,懿及左右,皆哽咽逡巡。

    自制疏,施絹二百疋,自稱皇帝菩薩戒弟子某,令回向罷,顧謂道懿等曰:頃以老子,是朕先宗,故令名位在前,師等應有恨耶?道懿曰:陛下尊祖宗,懿等蒙荷國恩,安閑學道,诏旨初下,鹹皆歡悅,讵敢有恨。

    帝曰:尊祖重親,有生之大本,故先老子,以别親疏之序,非不留心于佛也。

    朕自有國以來,未嘗創立道觀,凡有功德,并歸僧舍,雖往日操戈臨陣,亦未始縱威濫殺,但所在戰場,皆立佛寺。

    至于太原舊第,亦以建寺奉佛,朕存心如此,師等想未谕也。

    道懿等遽起趨謝,帝曰:少坐,此是朕意,不述則人不知,天時向熱,寺宇未備,今所施可别造經寮,令衆僧寬展行道。

    十八年诏曰。

    如來滅度。

    以末代澆浮。

    付囑國王大臣。

    護持佛法。

    然僧尼出家。

    戒行須備。

    若縱情放逸觸途煩惱關涉人間。

    動遺經律。

    既失如來玄妙之旨。

    又虧國王受付之義遺教經。

    是佛涅槃所說。

    戒勒弟子。

    甚為詳要。

    末俗缁素。

    并不崇奉。

    大道将隐。

    微言且絕。

    永懷聖教。

    用思弘闡。

    宜令所司。

    差書手十人。

    多寫經本。

    務盡施行。

    其京官五品以上。

    及諸州刺史。

    各付一卷。

    若見僧尼業。

    行。

    與經文不同宜公私勸勉。

    必使遵行。

    十九年正月,玄奘法師,自西域還,帝曰:師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朕甚嘉焉。

    奘奏西域所獲梵本經論六百五十七部,乞就少林宣譯,帝曰:朕頃為穆太後,創弘福寺,可就彼翻譯,敕房玄齡監護,資備所須,一出天府。

    二十年七月辛卯,法師玄奘,表上新譯菩薩藏經,六門陀羅尼經,顯揚聖教論,大乘雜集論,凡五部,五十八卷,請帝為聖教序,降手敕曰:省書具悉雅意,法師夙标高行,早出塵表,泛寶舟而登彼岸,搜妙道而辟度門,弘闡大猷,蕩除衆罪。

    朕學淺心拙,在物猶迷,況佛道幽微,豈能仰贊,側請為序,非己所聞。

    奘重表請制,乃許之,手敕答曰:朕才謝圭璋,言慚博達,至于内典,尤所未聞,昨制序文,深慚鄙拙,穢翰墨于金簡,标瓦礫于珠林,忽得來書,謬承褒贊,循躬省慮,彌益厚顔,善不足稱,虛勞緻謝。

    帝複覽新譯菩薩藏經,愛其辭旨微妙,因诏皇太子,撰菩薩藏經後序。

    十月車駕還京師,敕有司于北阙、紫微殿西南,創弘法院,留奘居禁中,晝則陪禦談論,夜分就院譯經。

    十二月,皇太子為文德皇後創大慈恩寺成,诏選京城宿望五十大德,各度侍者六人,入居新寺。

    是月丙辰,太子備寶車五十乘,迎諸大德,并彩亭寶刹數百,具奉安新獲梵夾諸經、及瑞像、舍利等。

    敕太常九部樂,及長安萬年音樂,京城諸寺,花幡導引入寺,帝禦安福門樓,執爐緻敬,經像過盡始罷,皇情大悅。

    又斷賣佛道像,敕曰:佛道形像,事極尊嚴,伎巧之家,多有造鑄,供養之人,競來買贖,品藻工拙,揣量輕重,買者不計因果,止求賤得;賣者本希利潤,惟在價高,罪累特深,福報俱盡,違犯經教,并宜禁約。

    自今已後,工匠皆不得預造佛道形像鬻賣,其現成之像,亦不得銷除,各令分送寺觀,令寺觀徒衆,酬其價直,仍仰所在州縣官司檢校敕到,後十日使盡(帝依梵網經,故不許賣佛形像也)。

    二十二年,上在春宮日,天陰掌疼,問及左右,對曰:應是太子洞玄下針處。

    于是思報昊天,追崇福業,命有司擇地,為母文德順聖皇後建慈恩寺,凡十餘院,一千八百九十七間,度僧三百員,敕奘三藏為上座,盛事如碑所載。

    是歲六月。

    帝幸坊州。

    玉華宮。

    召奘法師至。

    帝曰。

    比日所譯何經。

    奘曰。

    近譯瑜伽師地論。

    帝覽之。

    謂侍臣曰。

    佛教廣大。

    若瞻天瞰海。

    莫測高深。

    九流典籍如汀潆方溟渤耳。

    世言三教齊緻者。

    是妄談也。

    敕有司揀秘書手寫新譯經論各九部。

    令宣賜九州總管。

    展轉流布。

    異率土之内。

    同禀未聞之法。

    司徒長孫無忌。

    中書令褚遂良。

    奏曰。

    佛教沖玄。

    天人莫測。

    言本則甚深。

    語門則難入。

    伏惟陛下至道照明。

    輝光昱日。

    澤沾遐界。

    化溢中區。

    擁護五乘。

    建立三寶。

    緻法師叔葉而秀質間千載而挺生。

    陟重險以求經。

    履危途而訪道。

    見珍異俗。

    具獲真文。

    歸國翻宣。

    若庵摩之始說。

    精文奧義。

    猶金口之新開。

    皆陛下聖德所感。

    臣等愚瞽。

    預此見聞。

    苦海波瀾。

    舟航有寄。

    況天慈廣遠。

    使布之九州。

    蠢蠢黔黎。

    俱餐妙法。

    臣等億劫忻逢。

    不勝慶幸。

    帝問奘曰:法門之益,何所宜先?對曰:弘法須人,度僧為最。

    帝大悅,由是廣度僧尼,二十三年四月,帝幸翠微宮,法師玄奘陪駕,每談叙淵奧,帝必攘袂曰:與法師相值恨晚耳!未盡弘法之意。

    夏五月,帝不豫,帝執太子手曰:無忌、遂良在,國家事,汝無憂矣!是年崩于含風殿,年五十有三。

     太史令傅奕,善天文曆數,在隋為道士,甚不得志。

    太史令庾儉,恥于術官,薦奕以代,既承命,得志朝廷。

    自武德貞觀年,為太史令,性不信佛,凡七上疏請除佛法,高祖悟奕譽道毀佛,太宗以其疏,付群臣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