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會譯
關燈
小
中
大
彌陀佛。
自身圓光。
随意大小。
最為得之。
蓋放光與圓光不同。
諸佛成道說法。
未有不放光照大千世界者。
豈有十方佛光。
拘止尋丈之理。
至阿彌陀佛。
化身接引衆生。
則光亦有大小。
随其所現。
庶不礙諸佛功德平等之誼)是故無量壽佛。
亦名無量光佛。
如是光明。
普照十方一切世界。
其有衆生。
遇斯光者。
垢滅善生。
身意柔軟。
若在三途極苦之處。
有緣見此光明。
皆得休息。
命終皆得解脫。
若有衆生。
聞其光明功德。
日夜稱說。
至心不斷。
随意所願。
得生其國。
(無量光下。
各本尚有十二種光明佛号。
皆攝于無量之中。
今節去以省重複。
衆生遇光以下。
用漢吳二譯)複次阿難。
無量壽如來。
有無量無數聲聞之衆。
譬喻算數所不能及。
阿難。
彼大目乾連。
神通第一。
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一切星宿衆生。
于一晝夜。
悉知其數。
假使百千萬億聲聞。
神通之力。
皆如大目乾連。
一一聲聞。
壽百千萬億歲。
盡其壽命。
數彼聲聞。
百分之中。
不及一分。
複次阿難。
譬如大海。
深八萬四千由旬。
廣闊無邊。
假使有人。
出身一毛。
碎為百分。
細如微塵。
以一毛塵。
沾海一滴。
此毛塵水。
較海孰多。
阿難。
彼目乾連等。
聲聞之衆。
盡其形壽。
所知數者。
如毛塵水。
所未知者。
如大海水。
(以上各譯略同。
其字句用魏宋二譯)彼佛及諸菩薩。
壽量劫數。
亦複如是。
(此壽量句用唐譯增)又其國土。
七寶諸樹。
周滿世界。
金樹。
銀樹。
琉璃樹。
玻璃樹。
真珠樹。
砗磲樹。
瑪瑙樹。
或有二寶三寶。
四寶五寶。
六寶七寶。
轉共合成。
根莖枝幹。
此寶所成。
華葉果實。
他寶化作。
或有寶樹。
黃金為根。
白銀為身。
琉璃為枝。
玻璃為梢。
真珠為葉。
砗磲為華。
瑪瑙為果。
其餘諸樹。
諸寶展轉相互。
亦複如是。
行行相望。
枝枝相對。
葉葉相當。
(各譯皆将每樹根柯枝葉華果。
與七寶展轉互配。
演成七段。
過于繁悉。
無關佛法。
今省并之。
末三句。
用魏漢譯增)又無量壽佛國。
其道場樹。
高四百萬裡。
其本周圍五千由旬。
枝葉四布二十萬裡。
一切衆寶。
自然合成。
珍妙寶網。
羅覆其上。
微風吹動。
演出無量妙法音聲。
流遍國中。
若有衆生。
睹菩提樹。
聞聲嗅香。
嘗其果味。
觸其光影。
念樹功德。
皆得五根清淨。
住不退轉。
至成佛道。
(道場樹一段。
宋譯無之。
此用魏唐譯本)複次阿難。
彼佛國土。
清淨嚴飾。
寬廣平正。
無有丘陵坑坎。
荊棘沙礫。
土石等山。
黑山雪山。
寶山金山。
須彌山。
鐵圍山。
大鐵圍山。
惟以黃金為地。
爾時阿難。
聞是語已。
白世尊言。
若無須彌山。
其四天王天。
忉利天。
依何而住。
佛語阿難。
四禅天。
色究竟天。
依何而住。
當知衆生。
業因果報。
不可思議。
諸佛神力。
亦不可思議。
(此段魏唐宋三譯略同)彼佛國淨土。
本無人天之别。
惟順餘方。
示有三界。
(人天三界四句。
宋譯無之。
此從魏唐譯增。
入)複次阿難。
彼佛國土。
雖無大海。
而有泉池。
處處交流。
其水深廣。
或十由旬。
二十由旬。
三十由旬。
乃至百千由旬。
其水清淨。
具八功德。
又水兩岸。
複有無數栴檀香樹。
吉祥果樹。
華卉恒芳。
光明照曜。
若彼衆生。
過浴此水時。
要至足者。
要至膝者。
乃至要至頂者。
或要冷者。
溫者。
急流者。
慢流者。
其水一一随衆生意。
令受禅定之樂。
其寶池中。
純是蓮華。
有他方衆生。
來生其國者。
即于蓮華中。
自然化生。
結跏趺坐。
又于水中。
出種種聲。
佛法僧聲。
止息聲。
無性聲。
波羅蜜聲。
十力四無所畏聲。
神通聲。
無作聲。
無生無滅聲。
寂靜聲。
大慈大悲聲。
喜舍聲。
灌頂受記聲。
衆生聞如是種種聲已。
其心清淨。
與聲中所說法相應。
無諸分别。
成熟善根。
永不退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其有不願聞聲者。
即如定中。
一無所聞(此段全用宋譯。
惟蓮華化生四句。
及不願聞聲二句。
宋譯無之。
從漢唐二譯增)。
複次阿難。
彼國菩薩。
或于晨朝。
欲供諸佛。
思香華等。
作是念時。
華香璎珞。
幢幡網蓋。
及諸伎樂。
随意即至。
其所散華。
即于空中。
結成華蓋。
或十由旬。
或數十百千由旬。
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供養諸佛已。
即于晨朝。
還到本國。
若思飲食湯藥衣服卧具等。
亦複如是。
此諸菩薩。
所需之食。
實無食者。
但見色聞香。
以意為食。
身心柔軟。
無所味着。
事已化去。
時至複現。
其香味或有不欲聞者。
即無所聞。
(此段參用唐宋魏三譯)又複思念摩尼寶等莊嚴。
及宮殿樓觀。
堂宇房閣。
或大或小。
或高或下。
或處虛空。
或在平地。
或依寶樹而住。
随意所現。
無不具足。
(此段用宋譯。
惟虛空平地二句從漢譯增)其諸菩薩阿羅漢。
各自行道。
中有在地講經誦經者。
有在地受經聽經者。
有在地經行者。
思道者。
及坐禅者。
有在虛空講經誦經者。
有在虛空受經聽經者。
有在虛空經行者。
思道者。
及坐禅者。
中有未得須陀洹道者。
則得須陀洹道。
未得斯陀含道者。
則得斯陀含道。
未得阿那含道者。
則得阿那含道。
未得阿羅漢道者。
則得阿羅漢道。
未得阿惟越緻者。
則得阿惟越緻。
各自行道。
莫不自在。
(此段用漢譯增。
又各譯有乞人不如帝王。
帝王不如輪王。
輪王不如忉利諸天。
展轉相倍。
不如無量壽國。
雲雲一段。
但或贊宮殿。
或贊威勢。
或贊菩薩容貌。
各本互異。
無所适從。
且非義谛所關。
故舍彼取此。
較于行人觀心有益)複次阿難。
彼佛國土。
每于晨食時。
香風自起。
吹動寶樹寶網。
自觸出微妙音。
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其有聞者。
塵勞垢習。
自然不起。
風觸其身。
如比丘得滅盡定。
複吹樹華。
落放地上。
遍滿佛土。
随色次第。
而不雜亂。
軟妙如兜羅綿。
足履其上。
蹈下四寸。
随足舉已。
複還如故。
過一時後。
其華自然沒入于地。
随其時節。
複雨新華。
一日之中。
如是六反(此段字句。
參用魏唐宋譯)。
複次阿難。
彼佛國土。
複有衆鳥。
住虛空界。
出種種音。
猶如佛聲說法。
普聞世界。
皆是佛力化作。
非實畜生(化鳥七句。
各譯無之。
今從唐譯。
但彼在下文。
今移于此)。
複次阿難。
彼佛國土。
無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
亦無劫數之名。
亦無山川高下林苑家室。
于一切處。
既無标示。
亦無名号。
亦無取舍分别。
(此段字句。
參取諸譯)惟有衆寶蓮華。
周滿世界。
一一寶華。
百千億葉。
其華光明。
無量種色。
青色青光。
白色白光。
黃色黃光。
紫色紫光。
一一華中。
出三十六百千億光。
一一光中。
出三十六百千億佛。
一一諸佛。
又放百千光明。
普為十方說微妙法。
各各安立衆生于佛泥洹之道(此段宋譯無之用魏唐譯增)。
複次阿難。
不獨我今稱贊阿彌陀佛光明功德。
東方過恒河沙數世界。
諸佛如來。
亦各出廣長舌相。
放無量光。
說誠實言。
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
西方南方北方。
恒河沙數世界諸佛。
亦複如是。
四維上下恒河沙數世界諸佛。
亦複如是。
何以故。
欲令衆生聞彼佛名。
發清淨心。
憶念受持。
歸依供養。
求生彼界。
得不退轉故(此段用宋譯。
與魏唐各譯。
大同小異)。
複次阿難。
十方世界。
諸天人民。
其有至心願生彼國。
凡有三輩。
其上輩者。
舍身出家而作沙門。
發無上菩提之心。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修諸功德。
願生彼國。
此等衆生。
臨壽終時。
無量壽佛。
與諸大衆。
現其人前。
即随彼佛。
往生其國。
便于七寶華中。
自然化生。
住不退轉。
應時即得智慧神通自在。
其中輩者。
十方世界。
諸天人民。
其有至心願生彼國。
雖不能行作沙門。
大修功德。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多少修善。
奉持齋戒。
供養三寶。
以此回向。
願生彼國。
其人臨終。
無量壽佛。
化現其身。
光明相好。
具如真佛。
與諸大衆。
現其人前。
即随化佛。
往生其國。
住不退轉。
功德智慧。
次于上輩者也。
其下輩者。
十方世界。
諸天人民。
其有至心欲生彼國。
假使不能作諸功德。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一向專意。
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
願生其國。
若聞法歡喜信樂。
不生疑惑。
乃至一念念于彼佛。
以至誠心。
願生其國。
此人臨終。
夢見彼佛。
亦得往生。
功德智慧。
次于中輩者也。
(此段全用魏譯。
較唐宋譯文義完善。
此三輩。
當觀經上中二品。
而無其下三品)佛告阿難。
彼國菩薩。
皆當究竟一生補處。
除其
自身圓光。
随意大小。
最為得之。
蓋放光與圓光不同。
諸佛成道說法。
未有不放光照大千世界者。
豈有十方佛光。
拘止尋丈之理。
至阿彌陀佛。
化身接引衆生。
則光亦有大小。
随其所現。
庶不礙諸佛功德平等之誼)是故無量壽佛。
亦名無量光佛。
如是光明。
普照十方一切世界。
其有衆生。
遇斯光者。
垢滅善生。
身意柔軟。
若在三途極苦之處。
有緣見此光明。
皆得休息。
命終皆得解脫。
若有衆生。
聞其光明功德。
日夜稱說。
至心不斷。
随意所願。
得生其國。
(無量光下。
各本尚有十二種光明佛号。
皆攝于無量之中。
今節去以省重複。
衆生遇光以下。
用漢吳二譯)複次阿難。
無量壽如來。
有無量無數聲聞之衆。
譬喻算數所不能及。
阿難。
彼大目乾連。
神通第一。
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一切星宿衆生。
于一晝夜。
悉知其數。
假使百千萬億聲聞。
神通之力。
皆如大目乾連。
一一聲聞。
壽百千萬億歲。
盡其壽命。
數彼聲聞。
百分之中。
不及一分。
複次阿難。
譬如大海。
深八萬四千由旬。
廣闊無邊。
假使有人。
出身一毛。
碎為百分。
細如微塵。
以一毛塵。
沾海一滴。
此毛塵水。
較海孰多。
阿難。
彼目乾連等。
聲聞之衆。
盡其形壽。
所知數者。
如毛塵水。
所未知者。
如大海水。
(以上各譯略同。
其字句用魏宋二譯)彼佛及諸菩薩。
壽量劫數。
亦複如是。
(此壽量句用唐譯增)又其國土。
七寶諸樹。
周滿世界。
金樹。
銀樹。
琉璃樹。
玻璃樹。
真珠樹。
砗磲樹。
瑪瑙樹。
或有二寶三寶。
四寶五寶。
六寶七寶。
轉共合成。
根莖枝幹。
此寶所成。
華葉果實。
他寶化作。
或有寶樹。
黃金為根。
白銀為身。
琉璃為枝。
玻璃為梢。
真珠為葉。
砗磲為華。
瑪瑙為果。
其餘諸樹。
諸寶展轉相互。
亦複如是。
行行相望。
枝枝相對。
葉葉相當。
(各譯皆将每樹根柯枝葉華果。
與七寶展轉互配。
演成七段。
過于繁悉。
無關佛法。
今省并之。
末三句。
用魏漢譯增)又無量壽佛國。
其道場樹。
高四百萬裡。
其本周圍五千由旬。
枝葉四布二十萬裡。
一切衆寶。
自然合成。
珍妙寶網。
羅覆其上。
微風吹動。
演出無量妙法音聲。
流遍國中。
若有衆生。
睹菩提樹。
聞聲嗅香。
嘗其果味。
觸其光影。
念樹功德。
皆得五根清淨。
住不退轉。
至成佛道。
(道場樹一段。
宋譯無之。
此用魏唐譯本)複次阿難。
彼佛國土。
清淨嚴飾。
寬廣平正。
無有丘陵坑坎。
荊棘沙礫。
土石等山。
黑山雪山。
寶山金山。
須彌山。
鐵圍山。
大鐵圍山。
惟以黃金為地。
爾時阿難。
聞是語已。
白世尊言。
若無須彌山。
其四天王天。
忉利天。
依何而住。
佛語阿難。
四禅天。
色究竟天。
依何而住。
當知衆生。
業因果報。
不可思議。
諸佛神力。
亦不可思議。
(此段魏唐宋三譯略同)彼佛國淨土。
本無人天之别。
惟順餘方。
示有三界。
(人天三界四句。
宋譯無之。
此從魏唐譯增。
入)複次阿難。
彼佛國土。
雖無大海。
而有泉池。
處處交流。
其水深廣。
或十由旬。
二十由旬。
三十由旬。
乃至百千由旬。
其水清淨。
具八功德。
又水兩岸。
複有無數栴檀香樹。
吉祥果樹。
華卉恒芳。
光明照曜。
若彼衆生。
過浴此水時。
要至足者。
要至膝者。
乃至要至頂者。
或要冷者。
溫者。
急流者。
慢流者。
其水一一随衆生意。
令受禅定之樂。
其寶池中。
純是蓮華。
有他方衆生。
來生其國者。
即于蓮華中。
自然化生。
結跏趺坐。
又于水中。
出種種聲。
佛法僧聲。
止息聲。
無性聲。
波羅蜜聲。
十力四無所畏聲。
神通聲。
無作聲。
無生無滅聲。
寂靜聲。
大慈大悲聲。
喜舍聲。
灌頂受記聲。
衆生聞如是種種聲已。
其心清淨。
與聲中所說法相應。
無諸分别。
成熟善根。
永不退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其有不願聞聲者。
即如定中。
一無所聞(此段全用宋譯。
惟蓮華化生四句。
及不願聞聲二句。
宋譯無之。
從漢唐二譯增)。
複次阿難。
彼國菩薩。
或于晨朝。
欲供諸佛。
思香華等。
作是念時。
華香璎珞。
幢幡網蓋。
及諸伎樂。
随意即至。
其所散華。
即于空中。
結成華蓋。
或十由旬。
或數十百千由旬。
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供養諸佛已。
即于晨朝。
還到本國。
若思飲食湯藥衣服卧具等。
亦複如是。
此諸菩薩。
所需之食。
實無食者。
但見色聞香。
以意為食。
身心柔軟。
無所味着。
事已化去。
時至複現。
其香味或有不欲聞者。
即無所聞。
(此段參用唐宋魏三譯)又複思念摩尼寶等莊嚴。
及宮殿樓觀。
堂宇房閣。
或大或小。
或高或下。
或處虛空。
或在平地。
或依寶樹而住。
随意所現。
無不具足。
(此段用宋譯。
惟虛空平地二句從漢譯增)其諸菩薩阿羅漢。
各自行道。
中有在地講經誦經者。
有在地受經聽經者。
有在地經行者。
思道者。
及坐禅者。
有在虛空講經誦經者。
有在虛空受經聽經者。
有在虛空經行者。
思道者。
及坐禅者。
中有未得須陀洹道者。
則得須陀洹道。
未得斯陀含道者。
則得斯陀含道。
未得阿那含道者。
則得阿那含道。
未得阿羅漢道者。
則得阿羅漢道。
未得阿惟越緻者。
則得阿惟越緻。
各自行道。
莫不自在。
(此段用漢譯增。
又各譯有乞人不如帝王。
帝王不如輪王。
輪王不如忉利諸天。
展轉相倍。
不如無量壽國。
雲雲一段。
但或贊宮殿。
或贊威勢。
或贊菩薩容貌。
各本互異。
無所适從。
且非義谛所關。
故舍彼取此。
較于行人觀心有益)複次阿難。
彼佛國土。
每于晨食時。
香風自起。
吹動寶樹寶網。
自觸出微妙音。
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其有聞者。
塵勞垢習。
自然不起。
風觸其身。
如比丘得滅盡定。
複吹樹華。
落放地上。
遍滿佛土。
随色次第。
而不雜亂。
軟妙如兜羅綿。
足履其上。
蹈下四寸。
随足舉已。
複還如故。
過一時後。
其華自然沒入于地。
随其時節。
複雨新華。
一日之中。
如是六反(此段字句。
參用魏唐宋譯)。
複次阿難。
彼佛國土。
複有衆鳥。
住虛空界。
出種種音。
猶如佛聲說法。
普聞世界。
皆是佛力化作。
非實畜生(化鳥七句。
各譯無之。
今從唐譯。
但彼在下文。
今移于此)。
複次阿難。
彼佛國土。
無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
亦無劫數之名。
亦無山川高下林苑家室。
于一切處。
既無标示。
亦無名号。
亦無取舍分别。
(此段字句。
參取諸譯)惟有衆寶蓮華。
周滿世界。
一一寶華。
百千億葉。
其華光明。
無量種色。
青色青光。
白色白光。
黃色黃光。
紫色紫光。
一一華中。
出三十六百千億光。
一一光中。
出三十六百千億佛。
一一諸佛。
又放百千光明。
普為十方說微妙法。
各各安立衆生于佛泥洹之道(此段宋譯無之用魏唐譯增)。
複次阿難。
不獨我今稱贊阿彌陀佛光明功德。
東方過恒河沙數世界。
諸佛如來。
亦各出廣長舌相。
放無量光。
說誠實言。
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
西方南方北方。
恒河沙數世界諸佛。
亦複如是。
四維上下恒河沙數世界諸佛。
亦複如是。
何以故。
欲令衆生聞彼佛名。
發清淨心。
憶念受持。
歸依供養。
求生彼界。
得不退轉故(此段用宋譯。
與魏唐各譯。
大同小異)。
複次阿難。
十方世界。
諸天人民。
其有至心願生彼國。
凡有三輩。
其上輩者。
舍身出家而作沙門。
發無上菩提之心。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修諸功德。
願生彼國。
此等衆生。
臨壽終時。
無量壽佛。
與諸大衆。
現其人前。
即随彼佛。
往生其國。
便于七寶華中。
自然化生。
住不退轉。
應時即得智慧神通自在。
其中輩者。
十方世界。
諸天人民。
其有至心願生彼國。
雖不能行作沙門。
大修功德。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多少修善。
奉持齋戒。
供養三寶。
以此回向。
願生彼國。
其人臨終。
無量壽佛。
化現其身。
光明相好。
具如真佛。
與諸大衆。
現其人前。
即随化佛。
往生其國。
住不退轉。
功德智慧。
次于上輩者也。
其下輩者。
十方世界。
諸天人民。
其有至心欲生彼國。
假使不能作諸功德。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一向專意。
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
願生其國。
若聞法歡喜信樂。
不生疑惑。
乃至一念念于彼佛。
以至誠心。
願生其國。
此人臨終。
夢見彼佛。
亦得往生。
功德智慧。
次于中輩者也。
(此段全用魏譯。
較唐宋譯文義完善。
此三輩。
當觀經上中二品。
而無其下三品)佛告阿難。
彼國菩薩。
皆當究竟一生補處。
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