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會譯

關燈
應法藏發心。

    乃在五十三佛之後。

    或謂古佛同名者多。

    無可适從。

    且過去古佛。

    數不勝數。

    既非經誼所關。

    故今阙之。

    即從世自在王起。

    以息疑诤)彼佛法中。

    有一比丘。

    名曰法藏。

    本是國王。

    聞佛說法。

    尋發無上真正道意。

    棄國捐王。

    行作沙門。

    智慧勇猛。

    無能逾者。

    詣世自在王如來所。

    頂禮佛足。

    向佛合掌。

    而白佛言。

    (此下各本有偈。

    或四字句。

    或五字句。

    或七字句。

    惟吳譯無之。

    今從吳譯)唯然世尊。

    我已發無上正覺之心。

    願佛為我廣宣諸佛國淨土莊嚴。

    令我于世得無等覺。

    成大菩提。

    時世自在王佛。

    語法藏比丘。

    莊嚴佛土。

    汝當自攝。

    比丘白佛。

    斯義宏深。

    非我境界。

    唯願世尊。

    為我敷演。

    爾時世自在王佛。

    知其高明。

    志願深廣。

    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

    天人善惡。

    國土粗妙。

    應其心願。

    悉現與之。

    時彼比丘。

    聞佛所說。

    嚴淨國土。

    皆悉睹見。

    起發無上殊勝之願。

    其心寂靜。

    志無所着。

    修習功德。

    發大誓願。

    攝取莊嚴。

    具足五劫。

    往詣世自在王佛言。

    我今為菩薩道。

    欲令我後作佛時。

    于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中。

    智慧光明功德都勝諸佛國者。

    甯可得否。

    佛言。

    譬如大海。

    一人鬥量。

    經曆劫數。

    尚可窮底。

    人至心求道。

    何願不得(以上十二行。

    用魏譯。

    參取吳譯)。

     時法藏比丘。

    稽首禮足。

    繞佛三匝。

    合掌而住。

    白佛言。

    世尊。

    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淨之行。

    唯垂聽察。

    第一願。

    設我得佛。

    國中無三惡道之名。

    設有地獄餓鬼畜生。

    乃至聞其名者。

    不取正覺。

    第二願。

    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純是化生。

    無有胎生。

    亦無女人。

    其他國女人。

    有願生我國者。

    命終即化男身。

    來我刹土。

    生蓮華中。

    華開見佛。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第三願。

    設我得佛。

    若國中天人。

    形色不同。

    尚有好醜。

    不悉金色身。

    三十二相者。

    不取正覺。

    第四願。

    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若不皆識宿命。

    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

    不取正覺。

    第五願。

    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不得天眼。

    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

    不取正覺。

    第六願。

    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不得天耳。

    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

    不悉受持者。

    不取正覺。

    第七願。

    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不得見他心智。

    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

    衆生心念者。

    不取正覺。

    第八願。

    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不得神足。

    于一念頃。

    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

    不取正覺。

    第九願。

    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若不得漏盡住滅盡定。

    及決定證大涅盤者。

    不取正覺。

    第十願。

    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若不悉得廣長舌。

    說法善巧。

    辯才無礙者。

    不取正覺。

    第十一願。

    設我得佛。

    光明若有限量。

    不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

    普勝諸佛光明。

    令彼十方衆生。

    觸此光明。

    身意柔軟。

    罪垢滅除。

    命終皆得生我國者。

    不取正覺。

    第十二願。

    設我得佛。

    壽命若有限量。

    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

    不取正覺。

    第十三願。

    設我得佛。

    國中聲聞。

    若有數量。

    乃至三千大千世界衆生。

    悉成緣覺。

    于百千劫。

    悉共計校。

    能知其數者。

    不取正覺。

    第十四願。

    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壽命亦皆如佛。

    無有限量。

    永無生死。

    除其本願示現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第十五願。

    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若不皆身具無邊光明。

    照曜諸佛國土者。

    不取正覺。

    第十六願。

    設我得佛。

    名聲普聞。

    十方世界。

    無量諸佛。

    若不悉咨嗟稱歎我名者。

    不取正覺。

    第十七願。

    設我得佛。

    十方衆生。

    聞我名号。

    發菩提心。

    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乃至臨終十念求生。

    若不見佛與大衆圍繞。

    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

    惟除五逆。

    诽謗正法。

    第十八願。

    設我得佛。

    他方佛土。

    諸菩薩衆。

    來生我國。

    究竟必至一生補處。

    除其本願。

    自在所化。

    為度脫一切衆生故。

    遍遊佛國。

    修菩薩行者。

    雖生他國。

    終不受三途苦。

    永不退失善根。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第十九願。

    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雖住聲聞緣覺之位。

    而能承佛神力。

    供養諸佛。

    一食之頃。

    若不能遍至無數無量諸佛國者。

    不取正覺。

    第二十願。

    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衣服飲食。

    應念所需。

    自然化現在前。

    乃至于諸佛所。

    種種供養。

    香華幢蓋。

    璎珞音樂。

    應念圓滿。

    無所從來。

    無所從去。

    乃至欲求諸佛就供。

    以佛神力。

    應念即得他方諸佛。

    舒臂來此。

    受其供養。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第二十一願。

    設我得佛。

    國土清淨。

    皆悉照見十方一切諸佛世界。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第二十二願。

    設我得佛。

    國中有無量道場樹。

    高或百千由旬。

    或四百萬由旬。

    諸菩薩欲見諸佛淨國莊嚴。

    悉于寶樹間見。

    猶如明鏡睹其面像。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第二十三願。

    設我得佛。

    自地以上。

    至于虛空。

    宮殿樓觀。

    池流華樹。

    國土所有一切萬物。

    皆以無量雜寶。

    百千種香。

    而共合成。

    嚴飾奇妙。

    超諸天人。

    其香普熏十方世界。

    供養諸佛。

    菩薩聞者。

    皆修佛行。

    若不如是。

    不取正覺。

    第二十四願。

    所有他方佛刹。

    聲聞緣覺。

    聞我名号。

    不發大心。

    不得堅固不退轉。

    究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不取正覺(魏譯四十八願。

    唐譯四十六願。

    宋譯三十六願。

    惟漢吳二譯。

    皆止二十四願。

    而天親菩薩無量壽偈。

    亦雲誓二十四章。

    則酉天本同也。

    今遵漢吳以免重複。

    至每願中字句。

    兼取各譯所長。

    以完成善)。

     佛告阿難。

    爾時法藏比丘。

    說此願已。

    以偈頌曰。

     我建超世願  必至無上道  斯願不滿足  誓不成等覺  我于無量劫  不為大施主  普濟諸貧苦  誓不成等覺  我至成佛道  名聲超十方  究竟有不聞  誓不成等覺  離欲深正念  淨慧修梵行  志求無上尊  為諸天人師  供養一切佛  具足衆德本  願慧悉成滿  得為三界雄  如佛無礙智  通達靡不照  願我功德力  等此最勝尊  斯願若克果  大千應感動  虛空諸天神  當雨真妙華 (此偈漢吳二譯無之。

    唐譯每句七字。

    魏宋二譯。

    每句五字。

    今用魏譯。

    略節數句)。

     佛告阿難。

    法藏比丘。

    說此頌已。

    應時普地六種震動。

    天雨妙華。

    以散其上。

    自然音樂。

    空中贊言。

    決定必成無上正覺(此用魏譯)。

     阿難。

    法藏比丘。

    于其佛所。

    諸天魔梵。

    龍神八部。

    大衆之中。

    發斯宏誓願已。

    一向專志。

    莊嚴妙土。

    所修佛國。

    開廓廣大。

    超勝獨妙。

    于阿僧祇劫。

    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波羅蜜。

    亦教人行六波羅蜜。

    以大莊嚴。

    具足衆行。

    三昧常寂。

    智慧無礙。

    住空無相無願之法。

    無作無起。

    衆法如化。

    (此處魏唐宋譯。

    皆有稱頌法藏修行數十句。

    皆不出六波羅蜜之内。

    今用漢吳二譯較簡括。

    其莊嚴以下六句。

    兼取魏譯)或為長者居士。

    豪姓尊貴。

    或為刹利國王。

    轉輪聖帝。

    或為六欲天主。

    乃至梵王。

    常以四事供養恭敬諸佛。

    由成就如是諸善根故。

    随所生處。

    有無量寶藏。

    自然湧出。

    身諸毛孔。

    出無量香。

    普熏世界。

    無量衆生聞之。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所說諸願。

    皆悉得之。

    (此參取各譯字句)現在西方。

    去閻浮提十萬億佛刹。

    有世界名曰極樂。

    佛名無量壽佛。

    成佛以來。

    于今十劫。

    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

    圍繞說法。

    (又一向出生菩薩經。

    佛言。

    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

    有佛号寶功德威宿劫王。

    彼佛将入涅盤。

    為衆廣。

    說法本陀羅尼。

    時有輪王。

    名曰持火。

    王有太子。

    名曰不思議。

    勝功德。

    生年十六。

    從彼如來聞是法本。

    即于七萬歲中。

    精勤修習。

    未曾睡眠。

    亦不偃側。

    端坐一處。

    不貪财寶。

    及以王位。

    不樂自身。

    得值九十億百千那由他佛。

    諸佛說法。

    盡能聞持修習。

    厭家剃發。

    而作沙門。

    複于九萬歲中。

    修習此陀羅尼。

    複為衆生。

    分别顯示。

    一生之中。

    力精教化。

    令八十億百千那由他衆生。

    得發道心。

    至不退地。

    爾時不思議勝功德比丘。

    豈異人乎。

    即阿彌如來是也。

    此明法藏所修本行。

    足與經文互證)。

     阿難。

    彼佛所放光明。

    照遍東方恒沙佛刹。

    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

    亦複如是。

    若化頂上圓光。

    或一二三四由旬。

    或百千由旬。

    或億萬由旬。

    或照一二佛刹。

    百千佛刹。

    乃至遍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刹。

    (光明遠近不同處。

    漢吳二譯。

    皆指他方諸佛。

    魏唐二譯亦同。

    惟宋譯屬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