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會譯
關燈
小
中
大
續藏經無量壽經會譯
清魏源會譯
原刻淨土四經叙
餘友邵陽魏默深(源)精通宗教。
晚歲專心淨業。
六年春。
自秦郵馳書問訊。
并手錄四經。
序而見贻。
書雲。
老年兄弟。
值此難時。
一切有為。
皆不足恃。
惟此橫出三界之法。
乃我佛願力所成。
但辦一心。
終登九品。
且此念佛法門。
普被三根。
無分智愚男女。
皆可修持。
若能刊刻流布。
利益非小。
子其力行毋怠。
餘謹受教。
惟底本為默深病中所錄。
頗有魚豕之訛。
餘藏書既鮮。
陋處海隅。
又無善本可以借校。
屢刻屢改。
兩易寒暑。
始克竣事。
校刊竟。
因書其緣起于卷端。
經序皆署承貫名。
蓋默深戒法名也。
鹹豐八年歲次戊午仲秋之吉湘潭信士周诒樸熏沐謹記 淨土四經總叙 世宗憲皇帝禦選語錄。
輯蓮池大師淨土諸語禦制序文。
闡揚宗淨合一之旨。
高宗純皇帝南巡。
親詣雲栖。
拈香禮佛。
禦制詩有由來六字括三乘之句。
大矣哉。
西方聖人之教。
得東方聖人而表章乎。
夫王道經世。
佛道出世。
滞迹者見為異。
圓機者見為同。
而出世之道。
又有宗教律淨之異。
其内重己靈。
專修圓頓者。
宗教也。
有外慕諸聖。
以心力感佛力者。
淨土也。
又有外慕諸聖。
内重己靈者。
此則宗淨合修。
進道尤速。
至律則宗教淨之基址。
而非其究竟焉。
然宗教律皆發心童真出家。
動經久劫。
由初地至十地。
方稱等妙覺。
即不蒙佛記。
亦自成佛。
此是何等根器。
但從無一生了辦之法。
此我佛無量壽世尊。
淨土往生之教。
橫出三界。
較豎出三界者。
其難易遠近。
有霄壤之分。
此永明壽禅師。
所謂有禅無淨土。
十人九錯路。
無禅有淨土。
萬修萬人去。
有禅有淨土。
猶如戴角虎也。
雲栖師中興淨土。
乃專宏小本彌陀。
而于大本無量壽經。
及十六觀經。
普賢行願品。
皆不及焉。
夫不讀無量壽。
何以知法藏因地願海之宏深。
與果地之圓滿。
不次以十六觀經。
何以知極樂世界之莊嚴。
與九品往生之品級。
大心既發。
觀境親曆。
然後要歸于持名。
非可以持名而廢發願觀想也。
持名至一心不亂。
決定往生。
而後歸宿于普賢行願品。
以十大願王。
括無量壽之二十四願。
以每願末。
念念相續。
無有間斷。
身語意業。
無有疲厭。
括彌陀經之一心不亂。
故現宰官長者居士身者。
持誦是四經。
熟讀成誦之後。
依解起行。
須先發無上菩提之心。
大之則無邊煩惱誓願斷。
無盡衆生誓願度。
無量法門誓願學。
無上佛道誓願成。
迩之則廣行布施。
供養三寶。
多刊大乘經典。
及淨土諸經論。
使叢林皆于禅堂外。
别開念佛堂。
使出家者。
皆往生西方。
固極順之勢。
即在家白衣。
未悉朝聞夕死之義。
驟睹四經。
未必聽受。
然疑佛謗佛。
皆種信根。
況蠢動含靈。
固皆具佛性乎。
夫勸化一人成佛。
功德無量。
況勸化數十百僧。
展轉至千百萬。
皆往生西方成佛。
功德可思議乎。
古德有言。
己先自度。
而後度人者。
如來應世。
未能自度。
先願度人者。
菩薩發心。
然後閉七日念佛之關。
以求一心不亂。
再閉七日觀佛之關。
以求親見西方極樂依正。
蓋入門必次第修而後圓修。
圓莫圓于普賢行願品。
故為華嚴之歸宿矣。
此天然之次第。
修持之定軌。
故合刊四經。
以廣流通。
普與含靈。
同跻正覺。
鹹豐四年菩薩戒弟子魏承貫謹叙 無量壽經會譯叙 蓮池大師舍大本彌陀及觀經。
而專宗小本彌陀。
固已偏而不全矣。
及雲栖法彙。
刊大本彌陀經。
又專用魏譯。
且謂四十八願。
古今流通。
夫天親菩薩無量壽偈。
已言誓二十四章。
是西域古本如是。
故漢吳二譯宗之。
為二十四願。
自魏譯敷衍加倍。
重複沓冗。
前後雷同。
是以唐譯省之。
為四十六願。
宋譯省之。
為三十六願。
是古不流通。
今亦不流通也。
加之五痛五燒。
冗複相等。
惟寶積經唐譯無之。
故無量壽經。
至今叢林不列于日課。
使我佛世尊。
因該果海。
果徹因源之大願。
不章于世。
豈非淨土經教之大憾哉。
謹會數譯。
以成是經。
無一字不有來曆。
庶幾補雲栖之缺憾。
為法門之善本矣。
或謂據子别本經注。
仿雲栖彌陀疏。
一一銷歸自性。
且愛不盡。
不出娑婆。
彼玻璃砗磲。
珊瑚瑪瑙。
黃金白銀。
真珠寶樹。
樓閣璎珞天樂。
何預性分中事。
而經言極樂世界。
津津道之者何。
曰。
此法身報化之自然也。
娑婆世界。
本華藏世界第十三重。
衆生視為坑坎土石者。
世尊以神足蹑之。
立地皆為琉璃寶地。
及攝神足。
還複如故。
此生佛因果之異感也。
衆生無不有六根。
有六根即有六塵六入。
是以目欲極天下之色。
耳欲極天下之音。
舌欲極天下之味。
鼻欲極天下之香。
身欲極天下細滑之觸。
心欲極天下快意之法。
其求而得之者。
為諸天福報。
不知天福享盡之易堕也。
其次為人道。
人道終身為形骸妻子所役。
苦樂相半。
且富貴溺人。
易入三途也。
在家之難如此。
即出家之僧。
宗教二門。
自智者永明宗淨合修而外。
餘皆大乘自命。
欲由初地以登十地。
動經長劫。
且菩薩有隔陰之迷。
雲門青草堂五祖戒其前車之鑒。
此豎出三界之所以難也。
是以大聖覺王憫之。
故于豎出三界之外。
創橫出三界之法。
即妄全真。
會權歸實。
攬大海水為醍醐。
變大地為黃金。
一聲喚醒萬德洪名。
人人心中。
有無量壽佛。
放光動地。
剖塵出卷。
自衣獲珠。
乃知欲為苦本。
欲為道本。
欣不極則厭不至。
厭不極則三界不得出。
如是向往。
如是取舍。
如是出離。
而後一禮拜。
一觀想。
一持名。
念念仰彌陀如慈父。
如疾苦之呼天。
如逃牢獄而趨寶所。
雖欲心之不專。
不可得矣。
不然者。
口持洪名。
心懸世樂。
欲其竟出三界也。
不亦難哉。
菩薩戒弟子魏承貫謹叙 無量壽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
耆阇崛山中。
與大比丘衆。
千二百五十人俱。
皆是諸大聲聞。
衆所知識。
名曰憍陳如尊者。
大目犍連尊者。
舍利弗尊者。
迦葉尊者。
阿難尊者。
如是等大弟子而為上首。
(諸羅漢名。
各本或用梵語。
或用華語。
今止酌列五尊者。
以例其餘)又有普賢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
彌勒菩薩。
及賢劫中一切菩薩。
皆來集會。
此諸菩薩。
皆具無量行願。
植衆德本。
具諸功德。
行權方便。
遊諸佛國。
普現一切。
供養諸佛。
化導衆生。
達衆生相。
通諸法性。
譬善幻師。
幻諸男女等相。
于彼相中。
實無所得。
入空無願無相三昧。
而能具足總持無量百千三昧。
住深定門。
悉睹現在無量諸佛。
于一念中。
遍遊佛土。
分别衆生語言。
哀愍如己眷屬。
誓成諸佛無量功德。
超諸聲聞緣覺之地。
(此贊菩薩功德一段。
宋譯無之。
今從四譯。
而節其冗詞)又有比丘比丘尼五百人。
清淨優婆塞七千人。
清淨優婆夷五百人。
欲界天子八十萬。
色界天子七十萬。
遍淨天子六十萬。
梵天一億。
如是無量大衆。
一時雲集。
(此九句。
各譯無之。
從漢譯增。
蓋此經普被上中下三根。
宜首列凡聖男女。
在家出家四衆。
以表當機)爾時世尊威光赫奕。
如融金聚。
又如淨明鏡。
影暢表裡。
(五句參用魏唐二譯)現大光明。
數千百變。
(此八字。
依漢吳二譯增)尊者阿難即自思惟。
今日世尊。
諸根悅豫。
清淨光顔。
巍巍寶刹莊嚴。
我從昔以來。
所未曾見。
喜得瞻仰。
生希有心。
(以上二行。
參用魏漢二譯)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長跪合掌。
而白佛言。
世尊今日入大寂定。
住甚奇特廣大之法。
住諸佛所在最勝之道。
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
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
惟願宣說。
利益一切。
(以上三行。
參用各譯字句)爾時世尊告阿難言。
善哉善哉。
阿難。
汝為哀愍利益諸衆生故。
能問如是微妙之義。
(哀愍二句用唐譯)汝今斯問。
勝于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
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
功德百千萬倍。
何以故。
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
皆因汝問。
而得度脫故。
(此段用漢吳二譯)阿難。
如來出世。
難值難見。
猶優昙華。
偶爾一現。
汝今所問。
多所饒益。
我當為汝演說。
開化一切(末七句用魏譯。
參用各譯字句)。
佛告阿難。
乃往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
有佛出世。
名世自在王如來。
住世四十二劫。
(原本由世自在王佛。
上溯住劫五十二佛。
與燃燈佛相首尾。
唐宋二譯俱逆數而上。
漢吳諸譯。
則順數而下。
或謂燃燈為釋迦授記之師。
不
晚歲專心淨業。
六年春。
自秦郵馳書問訊。
并手錄四經。
序而見贻。
書雲。
老年兄弟。
值此難時。
一切有為。
皆不足恃。
惟此橫出三界之法。
乃我佛願力所成。
但辦一心。
終登九品。
且此念佛法門。
普被三根。
無分智愚男女。
皆可修持。
若能刊刻流布。
利益非小。
子其力行毋怠。
餘謹受教。
惟底本為默深病中所錄。
頗有魚豕之訛。
餘藏書既鮮。
陋處海隅。
又無善本可以借校。
屢刻屢改。
兩易寒暑。
始克竣事。
校刊竟。
因書其緣起于卷端。
經序皆署承貫名。
蓋默深戒法名也。
鹹豐八年歲次戊午仲秋之吉湘潭信士周诒樸熏沐謹記 淨土四經總叙 世宗憲皇帝禦選語錄。
輯蓮池大師淨土諸語禦制序文。
闡揚宗淨合一之旨。
高宗純皇帝南巡。
親詣雲栖。
拈香禮佛。
禦制詩有由來六字括三乘之句。
大矣哉。
西方聖人之教。
得東方聖人而表章乎。
夫王道經世。
佛道出世。
滞迹者見為異。
圓機者見為同。
而出世之道。
又有宗教律淨之異。
其内重己靈。
專修圓頓者。
宗教也。
有外慕諸聖。
以心力感佛力者。
淨土也。
又有外慕諸聖。
内重己靈者。
此則宗淨合修。
進道尤速。
至律則宗教淨之基址。
而非其究竟焉。
然宗教律皆發心童真出家。
動經久劫。
由初地至十地。
方稱等妙覺。
即不蒙佛記。
亦自成佛。
此是何等根器。
但從無一生了辦之法。
此我佛無量壽世尊。
淨土往生之教。
橫出三界。
較豎出三界者。
其難易遠近。
有霄壤之分。
此永明壽禅師。
所謂有禅無淨土。
十人九錯路。
無禅有淨土。
萬修萬人去。
有禅有淨土。
猶如戴角虎也。
雲栖師中興淨土。
乃專宏小本彌陀。
而于大本無量壽經。
及十六觀經。
普賢行願品。
皆不及焉。
夫不讀無量壽。
何以知法藏因地願海之宏深。
與果地之圓滿。
不次以十六觀經。
何以知極樂世界之莊嚴。
與九品往生之品級。
大心既發。
觀境親曆。
然後要歸于持名。
非可以持名而廢發願觀想也。
持名至一心不亂。
決定往生。
而後歸宿于普賢行願品。
以十大願王。
括無量壽之二十四願。
以每願末。
念念相續。
無有間斷。
身語意業。
無有疲厭。
括彌陀經之一心不亂。
故現宰官長者居士身者。
持誦是四經。
熟讀成誦之後。
依解起行。
須先發無上菩提之心。
大之則無邊煩惱誓願斷。
無盡衆生誓願度。
無量法門誓願學。
無上佛道誓願成。
迩之則廣行布施。
供養三寶。
多刊大乘經典。
及淨土諸經論。
使叢林皆于禅堂外。
别開念佛堂。
使出家者。
皆往生西方。
固極順之勢。
即在家白衣。
未悉朝聞夕死之義。
驟睹四經。
未必聽受。
然疑佛謗佛。
皆種信根。
況蠢動含靈。
固皆具佛性乎。
夫勸化一人成佛。
功德無量。
況勸化數十百僧。
展轉至千百萬。
皆往生西方成佛。
功德可思議乎。
古德有言。
己先自度。
而後度人者。
如來應世。
未能自度。
先願度人者。
菩薩發心。
然後閉七日念佛之關。
以求一心不亂。
再閉七日觀佛之關。
以求親見西方極樂依正。
蓋入門必次第修而後圓修。
圓莫圓于普賢行願品。
故為華嚴之歸宿矣。
此天然之次第。
修持之定軌。
故合刊四經。
以廣流通。
普與含靈。
同跻正覺。
鹹豐四年菩薩戒弟子魏承貫謹叙 無量壽經會譯叙 蓮池大師舍大本彌陀及觀經。
而專宗小本彌陀。
固已偏而不全矣。
及雲栖法彙。
刊大本彌陀經。
又專用魏譯。
且謂四十八願。
古今流通。
夫天親菩薩無量壽偈。
已言誓二十四章。
是西域古本如是。
故漢吳二譯宗之。
為二十四願。
自魏譯敷衍加倍。
重複沓冗。
前後雷同。
是以唐譯省之。
為四十六願。
宋譯省之。
為三十六願。
是古不流通。
今亦不流通也。
加之五痛五燒。
冗複相等。
惟寶積經唐譯無之。
故無量壽經。
至今叢林不列于日課。
使我佛世尊。
因該果海。
果徹因源之大願。
不章于世。
豈非淨土經教之大憾哉。
謹會數譯。
以成是經。
無一字不有來曆。
庶幾補雲栖之缺憾。
為法門之善本矣。
或謂據子别本經注。
仿雲栖彌陀疏。
一一銷歸自性。
且愛不盡。
不出娑婆。
彼玻璃砗磲。
珊瑚瑪瑙。
黃金白銀。
真珠寶樹。
樓閣璎珞天樂。
何預性分中事。
而經言極樂世界。
津津道之者何。
曰。
此法身報化之自然也。
娑婆世界。
本華藏世界第十三重。
衆生視為坑坎土石者。
世尊以神足蹑之。
立地皆為琉璃寶地。
及攝神足。
還複如故。
此生佛因果之異感也。
衆生無不有六根。
有六根即有六塵六入。
是以目欲極天下之色。
耳欲極天下之音。
舌欲極天下之味。
鼻欲極天下之香。
身欲極天下細滑之觸。
心欲極天下快意之法。
其求而得之者。
為諸天福報。
不知天福享盡之易堕也。
其次為人道。
人道終身為形骸妻子所役。
苦樂相半。
且富貴溺人。
易入三途也。
在家之難如此。
即出家之僧。
宗教二門。
自智者永明宗淨合修而外。
餘皆大乘自命。
欲由初地以登十地。
動經長劫。
且菩薩有隔陰之迷。
雲門青草堂五祖戒其前車之鑒。
此豎出三界之所以難也。
是以大聖覺王憫之。
故于豎出三界之外。
創橫出三界之法。
即妄全真。
會權歸實。
攬大海水為醍醐。
變大地為黃金。
一聲喚醒萬德洪名。
人人心中。
有無量壽佛。
放光動地。
剖塵出卷。
自衣獲珠。
乃知欲為苦本。
欲為道本。
欣不極則厭不至。
厭不極則三界不得出。
如是向往。
如是取舍。
如是出離。
而後一禮拜。
一觀想。
一持名。
念念仰彌陀如慈父。
如疾苦之呼天。
如逃牢獄而趨寶所。
雖欲心之不專。
不可得矣。
不然者。
口持洪名。
心懸世樂。
欲其竟出三界也。
不亦難哉。
菩薩戒弟子魏承貫謹叙 無量壽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
耆阇崛山中。
與大比丘衆。
千二百五十人俱。
皆是諸大聲聞。
衆所知識。
名曰憍陳如尊者。
大目犍連尊者。
舍利弗尊者。
迦葉尊者。
阿難尊者。
如是等大弟子而為上首。
(諸羅漢名。
各本或用梵語。
或用華語。
今止酌列五尊者。
以例其餘)又有普賢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
彌勒菩薩。
及賢劫中一切菩薩。
皆來集會。
此諸菩薩。
皆具無量行願。
植衆德本。
具諸功德。
行權方便。
遊諸佛國。
普現一切。
供養諸佛。
化導衆生。
達衆生相。
通諸法性。
譬善幻師。
幻諸男女等相。
于彼相中。
實無所得。
入空無願無相三昧。
而能具足總持無量百千三昧。
住深定門。
悉睹現在無量諸佛。
于一念中。
遍遊佛土。
分别衆生語言。
哀愍如己眷屬。
誓成諸佛無量功德。
超諸聲聞緣覺之地。
(此贊菩薩功德一段。
宋譯無之。
今從四譯。
而節其冗詞)又有比丘比丘尼五百人。
清淨優婆塞七千人。
清淨優婆夷五百人。
欲界天子八十萬。
色界天子七十萬。
遍淨天子六十萬。
梵天一億。
如是無量大衆。
一時雲集。
(此九句。
各譯無之。
從漢譯增。
蓋此經普被上中下三根。
宜首列凡聖男女。
在家出家四衆。
以表當機)爾時世尊威光赫奕。
如融金聚。
又如淨明鏡。
影暢表裡。
(五句參用魏唐二譯)現大光明。
數千百變。
(此八字。
依漢吳二譯增)尊者阿難即自思惟。
今日世尊。
諸根悅豫。
清淨光顔。
巍巍寶刹莊嚴。
我從昔以來。
所未曾見。
喜得瞻仰。
生希有心。
(以上二行。
參用魏漢二譯)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長跪合掌。
而白佛言。
世尊今日入大寂定。
住甚奇特廣大之法。
住諸佛所在最勝之道。
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
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
惟願宣說。
利益一切。
(以上三行。
參用各譯字句)爾時世尊告阿難言。
善哉善哉。
阿難。
汝為哀愍利益諸衆生故。
能問如是微妙之義。
(哀愍二句用唐譯)汝今斯問。
勝于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
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
功德百千萬倍。
何以故。
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
皆因汝問。
而得度脫故。
(此段用漢吳二譯)阿難。
如來出世。
難值難見。
猶優昙華。
偶爾一現。
汝今所問。
多所饒益。
我當為汝演說。
開化一切(末七句用魏譯。
參用各譯字句)。
佛告阿難。
乃往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
有佛出世。
名世自在王如來。
住世四十二劫。
(原本由世自在王佛。
上溯住劫五十二佛。
與燃燈佛相首尾。
唐宋二譯俱逆數而上。
漢吳諸譯。
則順數而下。
或謂燃燈為釋迦授記之師。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