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依道人錄
關燈
小
中
大
先。
那知壯士展臂。
獅子遊行。
渾身脫落漆桶底。
窗棂怎過水牯牛。
接引一淆。
則龍蛇雜進。
若廟若祠。
盡做開堂勝地。
擎拳豎指。
便稱說法宗風。
承當既謬。
演法日卑。
嗚呼。
鴛鴦繡出從君看。
金針終不度與人。
遠之遠矣。
自此而依稀仿佛道場。
便滋圖利。
徇私外護。
如缶醯黃蚋。
聚之有酸。
盲以引盲。
僞以附僞。
彼此相蒙。
日淪污下。
祖庭誰為撐扶。
宗綱立見頹敗。
此皆旁蹊曲徑。
舉光明正大直截現前之道。
而故違之。
宜老人有概于中。
汲汲指點而庵稱其名。
靈師步趨其内。
舉揚個事而名踐其實。
正是象王行處絕狐蹤。
一堂授受有的據也。
昔庖丁批卻導款。
一朝解十二牛。
而刃若新發于硎。
竊于靈師有厚望焉。
雖然。
餘亦多此一番饒舌。
牆外鳥啼聲已碎。
盡在搖頭不語中。
是為序。
百癡元曰。
鬧熱時病中。
一帖清涼散。
序寫峰 天下叢林皆善知識說法度人之地恬退者必藉靜室為憩息其未出山者亦每構一椽創一址長養法幢娴習矩矱為他日大行廣布之始基如示方法侄本師費老人之孫。
孤雲兄之子也。
建刹于鹽之北關外。
新篁密插。
古柏高擎梅環于左。
水流于右前有雉堞。
後有勺居。
東濱大海。
西峙浮圖。
毛父母寓目心喜題曰寫峰明明祇樹園而不寫明明舍衛城而不寫。
明明阿耨池而不寫。
明明竹林精舍而不寫。
而所寫者峰也。
豈以東南之秦駐稍遠西南之紫雲尚遙必欲東北起一層巒西北障一天塹而百鳥銜花之異竟在指顧間乎。
一峰而該千峰萬峰。
萬峰千峰而統于此一峰。
俱無暇論。
總之有竹有梅。
有泉有石。
界東藩為佛室。
邈西舍若雲居。
海濤與梵音同韻。
松風與林吼齊聲。
莫道閉門不是深山也。
釣雪鑒曰。
奇巧疊出。
是蘇黃小品中最佳處。
法華經卓解叙 諸經皆修行軌則。
獨法華妙義。
殷殷開導。
殷殷示方便法門種種曉喻。
種種現接引神力。
務使未信令信。
未解令解。
未善生善。
已善增長。
豎窮三際。
橫亘十方。
在在醒人敬禮。
處處肅人遵奉。
借權顯實。
而實之真體。
躍躍在吐露間。
懸一通三。
而三之指歸隐隐在趨步外。
予年屆八旬有五。
精力日憊。
資用日窘。
回思大恩未報。
駒隙空延。
急集法華諸論。
而天台智師之科注為詳。
師诠藏。
通。
别。
圓。
四教而藏中菩薩乘。
概隸為小。
不無遺議。
複檢清涼國師小。
始。
終。
頓。
圓。
五教。
揭其全宗。
細将七卷句為逗。
節為解。
一登繕帙。
便付剞劂。
彷昔賢豪。
秉燭夜遊之意。
亦俾速于披閱。
心目蚤豁。
如杲日麗天。
萬象靡不領其光。
荷其照。
此經分疏明了。
自軌軌他。
或得有功于法寶。
有益于人心。
有利于天下後世焉。
若介介拟議于如何妙法如何蓮華。
是不觑透本根。
徒枝尋葉摘。
奚補哉。
金剛經會解了義序 予于戊辰燕邸考授别駕時。
誦起金剛經。
閱今三十五載。
口為誦而心無解。
欲以不解解之。
初非此可解。
彼不可解。
又非有可解。
有不可解。
竊歎義味。
何如是深奧究竟。
無淺如何有深。
無顯如何有奧。
大而世界此也。
細而微塵此也。
明明可舉似明明。
無可舉似繁而生類此也。
約而四相此也。
實實有系屬。
實實無所系屬。
法可說而法原無法。
并說亦無說。
物可度而物無其物。
并度亦非度。
上而授記無授記。
下而受持無受持。
中而演說四句偈。
無從而演說。
諸相不立。
歸于無我。
造作不生。
泯于無為。
總之。
無可住之法便無可住之心。
有住而無住之心即是不降而降之法。
故護念非不諄切而去來坐卧先無定。
付囑非不叮咛。
而夢幻泡影誰是真。
予遍搜諸解。
俱不過會文潔義。
尋章摘句爾已。
于其中煩者汰之。
訛者訂之。
晦者醒之。
倒者整之。
前後呼應者暢其詞。
虛實轉變者通其意。
謂直溯靈山會上。
觌面吐露。
觌面禀承。
世尊不說說。
須菩提不聞聞。
阿難結集于俨然未散時。
而會取當日情景。
餘則何敢。
若以堅利喻金剛。
餘則曰堅莫堅于此心。
利莫利于此信法之心。
心光即是佛光。
人人有現成般若。
證佛不如證心。
在在有捷徑六波羅蜜。
至于非名是名。
正第一義難形容處。
如雲日出西方夜落東。
桃花雪白李花紅。
何獨不然。
資聖募建雲水房疏 法門功德。
齋僧為上。
而接待行腳。
使至者如歸。
又齋僧中吃緊事。
近法兄破堂頭。
闡化延納。
四方參徒。
食訖即去。
以無安單也。
茲山東客僧。
傳正。
号澹庵目擊屋窄地寬。
發願叩募啟建數椽。
一以便雲遊往來。
一以專學人觀聽。
因此僧系先胞兄肩虞公。
巡撫山東時曾為屬吏。
遇亂長剃。
籍此功行。
以了夙緣。
浼予弁首。
予已住靜南郊。
一切付不聞不見。
因以此僧懇請之故。
及與破和尚來谕。
辭之不克。
聊為捉筆。
所謂供養百千諸佛。
不如供養無心道人。
特以告諸具眼者。
重建真如塔疏 按忉利天城東有佛發塔。
城西歡喜園中有佛缽塔。
城中禦駕園中有佛牙塔。
至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
敕閻浮提及于海際。
城邑聚落。
滿一億家者。
即為立塔。
此時欲得舍利供養。
遂将四部兵衆。
至王舍城。
取阿阇世王佛塔中舍利。
又取七佛塔中舍利。
以金銀琉璃玻璃筐盛之。
複作八萬四千寶瓶。
以盛此筐。
從來舍利有三種。
骨舍利色白。
發舍利色黑。
肉舍利色赤。
後孫權時。
沙門康僧會。
極言舍利。
應現無方。
權曰。
何在。
會曰。
佛神迹感通。
祈求可獲。
權即委會求。
經三七日。
至誠禱請。
遂獲瓶中。
旦呈于權。
光照宮殿。
權執瓶瀉于銅盆。
舍利下沖。
盤即破碎。
權大驚異。
會曰佛之靈骨。
金剛不朽。
劫火不焦。
槌砧不碎。
權使力者盡力擊之。
槌砧俱陷。
舍利不損。
光明四射。
以是知建塔難得舍利又難。
今又節法師。
重建真如塔。
殚思締造四層。
工程浩大。
又三處得舍利五顆。
因緣巧湊。
出自天助。
豈人力哉。
丙申春仲。
詣鹽西林庵開講楞嚴尊經。
募諸善信。
随緣喜舍。
以竟前功。
洵是垂絲千尺鈎還曲利物多方語帶悲。
若不體究說法本意。
恐說者說到盡未來際也說不了。
即聽者聽到盡未來際也聽不了。
故行到水窮處。
還當坐看雲起時。
願令如幻如夢之衆。
特發如饑如溺之心。
圓成如金如剛之塔。
方為烈焰堆中撈得月。
否則趨向真如亦是邪。
釣雪鑒曰。
文節隻造一座塔。
觐翁便現出種種塔樣。
文節以土木瓦石為塔。
觐翁以筆墨心華為塔。
且道誰優誰劣。
具眼者試定當看。
塔塘橋序 聞之檀那六度。
利濟為最上乘。
故造殿裝佛。
雖不漏因。
非見世事。
繄渡口灘頭。
絕流斷岸。
雨夕風辰。
黃昏午夜。
行人天塹。
彷徨苦海。
所謂人天路上。
現前功德。
惟此特着矧塔塘橋匪僻處一隅。
鹽邑抵郡固取道。
而七壤萬靈。
率由利涉。
陡然缺陷。
插翅勿能。
胥溺是懼。
此住持道人海澄。
宏願遹新弗憚五體投地。
借筏彼岸也。
我父侯快閣劉公。
俠骨慈腸。
生秉慧根。
性具上器。
規政罔不嘉惠氓庶。
此舉慨俞所請。
捐廉為厥指南。
俾衆生同脫迷津。
悉跻覺路。
則又不甯嘉惠餘鹽。
将阖郡諸壤。
鹹利賴焉。
餘慚襪線能弗仰崔嵬。
以足高瞻沆漭而神遠乎。
頃歲兇粟踴。
朝夕不遑。
餘亦何敢向窭子為不情語。
語夫素封家。
與其積之不散。
何如擲其必朽。
造乃無量。
昔人竹橋渡蟻。
食報鼎甲。
夫蟻猶異類。
善且天知。
救我血氣膚發。
更當什伯。
雖然即不食報。
見險道化金城。
沙界盡攸往。
必多歡喜趣。
然則宰官居士。
随其産力。
或出金錢。
或輸子粒。
共作歡喜想。
雖寶筏金繩。
篾以加茲。
餘不文為募引緣。
亦推廣父侯德意。
而為大衆勸。
并為海澄道人勸。
但得己心堅似鐵。
他心雖鐵也須穿。
送甯波總戎馬冏伯書 老親翁榮轉南中督。
府方出奠海國。
旋入衛邦都。
事業文章。
古今來不少概見。
弟辱在最契。
雀躍胡可言喻。
未審何日錦旋。
弟當走武林。
道傍。
摳迎。
把晤。
茲有啟者。
弟月之望。
于禾幹晤天童密雲老和尚。
談及老親翁。
崇禮護法稱誦謂再來人。
近因彼處一士夫不合。
飄然出遊。
曾無系戀。
今又為海道王老公祖。
慰留肫懇。
使命交臨各邑鄉紳。
緻郵盈案。
和尚慈悲忽發。
歡然就衆請焉。
總之有道之人。
去從皆理。
喜怒無私。
弟皈依已久知莫可效贊歎。
但願台駕将發時。
一俯臨其地。
便足重山靈。
至若挽轍之道台。
乞揄揚其休美。
勸其永作鎮護更望台晤撫台。
備言和尚之品行與化導。
委委王法佛法。
相為表裡。
使秉钺者亦起敬心。
一二铄金。
遂不得乘而中焉。
老親翁之種福。
與維持調護者而俱深也。
第一腔熱血。
不覺言之娓娓。
木老人北遊集中 上問老莊悟處。
與佛祖為同為别。
老人雲佛祖明心見性。
老莊所說。
未免心外有法。
古人判他為無因。
濫同外道。
上雲孔孟之學。
又且何如。
老人雲。
中庸說心性而歸之天命。
與老莊大段皆同。
予因衆議稍窒緻書老人。
乞将段皆二字。
易不相二字。
便見孔孟與老莊大不相同。
老人複書不納。
箴雲。
世上皆知孔孟不可及。
予一人何苦為他出氣。
争個落處。
諄諄尋孔孟落處。
那如汲汲谛審自己落處。
況天地開辟。
三教并興道本一緻。
教立殊途。
遊夏不能贊一詞。
予又何必置一喙。
有不明處不妨疑着。
有不到處不妨歇着。
種種辯說種種枝節。
釣雪鑒曰。
凡人不識自己。
所以不識孔孟。
不識孔孟。
所以離枝脫節。
并不識佛祖矣。
三複觐翁語。
使人眉舒神豁。
辛醜年紀
那知壯士展臂。
獅子遊行。
渾身脫落漆桶底。
窗棂怎過水牯牛。
接引一淆。
則龍蛇雜進。
若廟若祠。
盡做開堂勝地。
擎拳豎指。
便稱說法宗風。
承當既謬。
演法日卑。
嗚呼。
鴛鴦繡出從君看。
金針終不度與人。
遠之遠矣。
自此而依稀仿佛道場。
便滋圖利。
徇私外護。
如缶醯黃蚋。
聚之有酸。
盲以引盲。
僞以附僞。
彼此相蒙。
日淪污下。
祖庭誰為撐扶。
宗綱立見頹敗。
此皆旁蹊曲徑。
舉光明正大直截現前之道。
而故違之。
宜老人有概于中。
汲汲指點而庵稱其名。
靈師步趨其内。
舉揚個事而名踐其實。
正是象王行處絕狐蹤。
一堂授受有的據也。
昔庖丁批卻導款。
一朝解十二牛。
而刃若新發于硎。
竊于靈師有厚望焉。
雖然。
餘亦多此一番饒舌。
牆外鳥啼聲已碎。
盡在搖頭不語中。
是為序。
百癡元曰。
鬧熱時病中。
一帖清涼散。
序寫峰 天下叢林皆善知識說法度人之地恬退者必藉靜室為憩息其未出山者亦每構一椽創一址長養法幢娴習矩矱為他日大行廣布之始基如示方法侄本師費老人之孫。
孤雲兄之子也。
建刹于鹽之北關外。
新篁密插。
古柏高擎梅環于左。
水流于右前有雉堞。
後有勺居。
東濱大海。
西峙浮圖。
毛父母寓目心喜題曰寫峰明明祇樹園而不寫明明舍衛城而不寫。
明明阿耨池而不寫。
明明竹林精舍而不寫。
而所寫者峰也。
豈以東南之秦駐稍遠西南之紫雲尚遙必欲東北起一層巒西北障一天塹而百鳥銜花之異竟在指顧間乎。
一峰而該千峰萬峰。
萬峰千峰而統于此一峰。
俱無暇論。
總之有竹有梅。
有泉有石。
界東藩為佛室。
邈西舍若雲居。
海濤與梵音同韻。
松風與林吼齊聲。
莫道閉門不是深山也。
釣雪鑒曰。
奇巧疊出。
是蘇黃小品中最佳處。
法華經卓解叙 諸經皆修行軌則。
獨法華妙義。
殷殷開導。
殷殷示方便法門種種曉喻。
種種現接引神力。
務使未信令信。
未解令解。
未善生善。
已善增長。
豎窮三際。
橫亘十方。
在在醒人敬禮。
處處肅人遵奉。
借權顯實。
而實之真體。
躍躍在吐露間。
懸一通三。
而三之指歸隐隐在趨步外。
予年屆八旬有五。
精力日憊。
資用日窘。
回思大恩未報。
駒隙空延。
急集法華諸論。
而天台智師之科注為詳。
師诠藏。
通。
别。
圓。
四教而藏中菩薩乘。
概隸為小。
不無遺議。
複檢清涼國師小。
始。
終。
頓。
圓。
五教。
揭其全宗。
細将七卷句為逗。
節為解。
一登繕帙。
便付剞劂。
彷昔賢豪。
秉燭夜遊之意。
亦俾速于披閱。
心目蚤豁。
如杲日麗天。
萬象靡不領其光。
荷其照。
此經分疏明了。
自軌軌他。
或得有功于法寶。
有益于人心。
有利于天下後世焉。
若介介拟議于如何妙法如何蓮華。
是不觑透本根。
徒枝尋葉摘。
奚補哉。
金剛經會解了義序 予于戊辰燕邸考授别駕時。
誦起金剛經。
閱今三十五載。
口為誦而心無解。
欲以不解解之。
初非此可解。
彼不可解。
又非有可解。
有不可解。
竊歎義味。
何如是深奧究竟。
無淺如何有深。
無顯如何有奧。
大而世界此也。
細而微塵此也。
明明可舉似明明。
無可舉似繁而生類此也。
約而四相此也。
實實有系屬。
實實無所系屬。
法可說而法原無法。
并說亦無說。
物可度而物無其物。
并度亦非度。
上而授記無授記。
下而受持無受持。
中而演說四句偈。
無從而演說。
諸相不立。
歸于無我。
造作不生。
泯于無為。
總之。
無可住之法便無可住之心。
有住而無住之心即是不降而降之法。
故護念非不諄切而去來坐卧先無定。
付囑非不叮咛。
而夢幻泡影誰是真。
予遍搜諸解。
俱不過會文潔義。
尋章摘句爾已。
于其中煩者汰之。
訛者訂之。
晦者醒之。
倒者整之。
前後呼應者暢其詞。
虛實轉變者通其意。
謂直溯靈山會上。
觌面吐露。
觌面禀承。
世尊不說說。
須菩提不聞聞。
阿難結集于俨然未散時。
而會取當日情景。
餘則何敢。
若以堅利喻金剛。
餘則曰堅莫堅于此心。
利莫利于此信法之心。
心光即是佛光。
人人有現成般若。
證佛不如證心。
在在有捷徑六波羅蜜。
至于非名是名。
正第一義難形容處。
如雲日出西方夜落東。
桃花雪白李花紅。
何獨不然。
資聖募建雲水房疏 法門功德。
齋僧為上。
而接待行腳。
使至者如歸。
又齋僧中吃緊事。
近法兄破堂頭。
闡化延納。
四方參徒。
食訖即去。
以無安單也。
茲山東客僧。
傳正。
号澹庵目擊屋窄地寬。
發願叩募啟建數椽。
一以便雲遊往來。
一以專學人觀聽。
因此僧系先胞兄肩虞公。
巡撫山東時曾為屬吏。
遇亂長剃。
籍此功行。
以了夙緣。
浼予弁首。
予已住靜南郊。
一切付不聞不見。
因以此僧懇請之故。
及與破和尚來谕。
辭之不克。
聊為捉筆。
所謂供養百千諸佛。
不如供養無心道人。
特以告諸具眼者。
重建真如塔疏 按忉利天城東有佛發塔。
城西歡喜園中有佛缽塔。
城中禦駕園中有佛牙塔。
至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
敕閻浮提及于海際。
城邑聚落。
滿一億家者。
即為立塔。
此時欲得舍利供養。
遂将四部兵衆。
至王舍城。
取阿阇世王佛塔中舍利。
又取七佛塔中舍利。
以金銀琉璃玻璃筐盛之。
複作八萬四千寶瓶。
以盛此筐。
從來舍利有三種。
骨舍利色白。
發舍利色黑。
肉舍利色赤。
後孫權時。
沙門康僧會。
極言舍利。
應現無方。
權曰。
何在。
會曰。
佛神迹感通。
祈求可獲。
權即委會求。
經三七日。
至誠禱請。
遂獲瓶中。
旦呈于權。
光照宮殿。
權執瓶瀉于銅盆。
舍利下沖。
盤即破碎。
權大驚異。
會曰佛之靈骨。
金剛不朽。
劫火不焦。
槌砧不碎。
權使力者盡力擊之。
槌砧俱陷。
舍利不損。
光明四射。
以是知建塔難得舍利又難。
今又節法師。
重建真如塔。
殚思締造四層。
工程浩大。
又三處得舍利五顆。
因緣巧湊。
出自天助。
豈人力哉。
丙申春仲。
詣鹽西林庵開講楞嚴尊經。
募諸善信。
随緣喜舍。
以竟前功。
洵是垂絲千尺鈎還曲利物多方語帶悲。
若不體究說法本意。
恐說者說到盡未來際也說不了。
即聽者聽到盡未來際也聽不了。
故行到水窮處。
還當坐看雲起時。
願令如幻如夢之衆。
特發如饑如溺之心。
圓成如金如剛之塔。
方為烈焰堆中撈得月。
否則趨向真如亦是邪。
釣雪鑒曰。
文節隻造一座塔。
觐翁便現出種種塔樣。
文節以土木瓦石為塔。
觐翁以筆墨心華為塔。
且道誰優誰劣。
具眼者試定當看。
塔塘橋序 聞之檀那六度。
利濟為最上乘。
故造殿裝佛。
雖不漏因。
非見世事。
繄渡口灘頭。
絕流斷岸。
雨夕風辰。
黃昏午夜。
行人天塹。
彷徨苦海。
所謂人天路上。
現前功德。
惟此特着矧塔塘橋匪僻處一隅。
鹽邑抵郡固取道。
而七壤萬靈。
率由利涉。
陡然缺陷。
插翅勿能。
胥溺是懼。
此住持道人海澄。
宏願遹新弗憚五體投地。
借筏彼岸也。
我父侯快閣劉公。
俠骨慈腸。
生秉慧根。
性具上器。
規政罔不嘉惠氓庶。
此舉慨俞所請。
捐廉為厥指南。
俾衆生同脫迷津。
悉跻覺路。
則又不甯嘉惠餘鹽。
将阖郡諸壤。
鹹利賴焉。
餘慚襪線能弗仰崔嵬。
以足高瞻沆漭而神遠乎。
頃歲兇粟踴。
朝夕不遑。
餘亦何敢向窭子為不情語。
語夫素封家。
與其積之不散。
何如擲其必朽。
造乃無量。
昔人竹橋渡蟻。
食報鼎甲。
夫蟻猶異類。
善且天知。
救我血氣膚發。
更當什伯。
雖然即不食報。
見險道化金城。
沙界盡攸往。
必多歡喜趣。
然則宰官居士。
随其産力。
或出金錢。
或輸子粒。
共作歡喜想。
雖寶筏金繩。
篾以加茲。
餘不文為募引緣。
亦推廣父侯德意。
而為大衆勸。
并為海澄道人勸。
但得己心堅似鐵。
他心雖鐵也須穿。
送甯波總戎馬冏伯書 老親翁榮轉南中督。
府方出奠海國。
旋入衛邦都。
事業文章。
古今來不少概見。
弟辱在最契。
雀躍胡可言喻。
未審何日錦旋。
弟當走武林。
道傍。
摳迎。
把晤。
茲有啟者。
弟月之望。
于禾幹晤天童密雲老和尚。
談及老親翁。
崇禮護法稱誦謂再來人。
近因彼處一士夫不合。
飄然出遊。
曾無系戀。
今又為海道王老公祖。
慰留肫懇。
使命交臨各邑鄉紳。
緻郵盈案。
和尚慈悲忽發。
歡然就衆請焉。
總之有道之人。
去從皆理。
喜怒無私。
弟皈依已久知莫可效贊歎。
但願台駕将發時。
一俯臨其地。
便足重山靈。
至若挽轍之道台。
乞揄揚其休美。
勸其永作鎮護更望台晤撫台。
備言和尚之品行與化導。
委委王法佛法。
相為表裡。
使秉钺者亦起敬心。
一二铄金。
遂不得乘而中焉。
老親翁之種福。
與維持調護者而俱深也。
第一腔熱血。
不覺言之娓娓。
木老人北遊集中 上問老莊悟處。
與佛祖為同為别。
老人雲佛祖明心見性。
老莊所說。
未免心外有法。
古人判他為無因。
濫同外道。
上雲孔孟之學。
又且何如。
老人雲。
中庸說心性而歸之天命。
與老莊大段皆同。
予因衆議稍窒緻書老人。
乞将段皆二字。
易不相二字。
便見孔孟與老莊大不相同。
老人複書不納。
箴雲。
世上皆知孔孟不可及。
予一人何苦為他出氣。
争個落處。
諄諄尋孔孟落處。
那如汲汲谛審自己落處。
況天地開辟。
三教并興道本一緻。
教立殊途。
遊夏不能贊一詞。
予又何必置一喙。
有不明處不妨疑着。
有不到處不妨歇着。
種種辯說種種枝節。
釣雪鑒曰。
凡人不識自己。
所以不識孔孟。
不識孔孟。
所以離枝脫節。
并不識佛祖矣。
三複觐翁語。
使人眉舒神豁。
辛醜年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