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佛不辍口。

    一日無疾。

    托鄰人為寫頌雲。

    叮叮當當。

    久煉成鋼。

    太平将近。

    我往西方。

    即化去。

    其頌盛傳湖南。

    人多念佛。

     何昙迹 元何昙迹。

    年十八。

    持菩薩戒念佛。

    一宵四鼓。

    即起念誦。

    人雲太早。

    答雲。

    見佛金相。

    旛華來迎。

    遂脫去。

     吳子章 元吳子章。

    蘇州人。

    世業醫。

    與兄子才。

    同參雲屋和尚。

    精勤念佛。

    合門奉法。

    至正間。

    無疾。

    合掌稱佛名。

    化去。

     華居士 明華居士。

    江幹人。

    醇樸無僞。

    與人不欵曲。

    中年屬業諸子。

    獨處一室。

    不涉世事。

    朝暮惟孜孜念佛而已。

    後将卒。

    自知時至。

    更衣正寝。

    手整冠。

    端坐别衆而逝。

    其子先已作棺。

    于是易龛。

    如沙門故事。

    舉龛之日。

    觀者如堵。

    遠近向慕焉。

     蓮華太公 明蓮華太公者。

    越人。

    一生拙樸。

    惟晝夜念佛不絕。

    命終之後。

    棺上忽生蓮華一枝。

    親裡驚歎。

    因号蓮華太公雲。

     顧居士 明顧源。

    金陵人。

    自号寶幢居士。

    幼能詩。

    善草書。

    中年一志淨業。

    後微疾。

    集僧俗道友。

    十念阿彌陀佛。

    唱和相續。

    語人雲。

    我決定往生矣。

    人問何故。

    曰我見阿彌陀佛。

    身滿虛空。

    世界金色。

    佛以袈裟覆我。

    我身已坐蓮華中。

    時一衆聞蓮華香。

    諸子悲戀不已。

    居士曰。

    汝謂我往何處。

    何處即此處。

    此處若明。

    何處不了。

    乃屏人曰。

    毋多言亂我心。

    空中諸佛迎我。

    三鼓行矣。

    至期怡然。

    含笑而逝。

     郭大林 明郭大林。

    湯陰人。

    平生端潔雅素。

    出世為懷。

    遇僧教以念佛。

    遂一心淨土。

    年七十六。

    一日無疾。

    與子别雲。

    明午當去。

    至時坐脫。

     糖擔老人 明糖擔老人。

    住杭城艮山門内。

    平時賣糖為生。

    口中念佛不絕。

    忽一日挑糖擔出。

    見人便曰。

    汝及早吃我糖。

    我将歸去也。

    更至數相識家。

    約曰。

    煩你明日來。

    [封/巾]我擡棺。

    我要歸去。

    識者訝之。

    且信且疑。

    次早謂其妻曰。

    可備酒食。

    以待來人。

    饷時識者皆至。

    老人引令擡棺。

    到家沐浴。

    更衣拱手。

    語衆曰。

    我當自寝于棺。

    不勞汝等。

    将身坐棺中。

    怡然就寝。

    遂長往矣。

    衆鹹驚異。

     劉通志 明劉通志。

    京都人。

    精懇念佛。

    年五十二。

    得疾。

    念益切。

    鄰人李白齋先卒。

    通氣絕。

    自旦至午。

    複蘇謂家人曰。

    适見一舟。

    雲往淨土。

    乘舟三十六人。

    白齋與焉。

    我亦一數。

    但衣未鮮潔。

    又忘帶念珠。

    命我易衣取珠。

    舟舣相待。

    家人急為易衣。

    珠挂其項。

    須臾而逝。

     唐體如文學 明唐廷任。

    浙之蘭溪人。

    号體如居士。

    孝友醇悫。

    出自天性。

    少遊黉校。

    有聲。

    已而覺世無常。

    傾心至道。

    參雲栖受念佛三昧。

    遂力行之。

    凡十三年如一日。

    唯笃志以西方為歸。

    萬曆癸卯。

    值耳順。

    仲冬之旦。

    忽謂諸子曰。

    新春十有一日。

    吾行矣。

    數日前。

    禮誦如平時。

    至期。

    盥漱整衣端坐。

    手結印。

    口稱佛名。

    含笑而逝。

    如入禅定。

     楊嘉袆文學 明楊嘉袆。

    字邦華。

    泰和人。

    世家子也。

    【解】年十三持不殺戒。

    蚤虱無所傷。

    二十三肄業南雍。

    俄疾作。

    以萬曆乙巳仲冬十九日卒。

    卒之先。

    夢遊地獄。

    見地藏大士于冥陽殿。

    覺而放諸生命。

    延僧誦經念佛。

    謂人曰。

    吾将逝矣。

    青蓮華現吾前。

    得非淨土境乎。

    遂晝夜念佛不辍。

    命息燭曰。

    汝輩假燭為明。

    吾不須燭。

    常在光明中耳。

    問何所見。

    曰蓮開四色。

    問見彌陀否。

    曰見彌陀現千丈身。

    問觀音。

    曰身與彌陀等。

    問勢至。

    曰不見也。

    言訖。

    忽躍起拈香。

    連聲語曰。

    彌陀經功德。

    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

    吾已得上品矣。

    寂然而逝。

     郝熙載文學 明郝熙載。

    錢塘人。

    法名廣定。

    生平忠信不欺。

    以德行稱于黉校。

    晚歸佛禅誦。

    夙夜匪懈。

    萬曆辛亥。

    春二月。

    得疾。

    每睡覺雲。

    吾夢于山中求見佛。

    佛未見。

    見百鳥叢集。

    如是累日。

    至二十七食時。

    忽舉首視窗外。

    謂其子世翰曰。

    今日别是一乾坤矣。

    顧家人為置銀錢。

    俄而曰。

    吾向恐見官備用。

    今無用此。

    三鼓雲。

    有二童子來迎。

    佛坐蓮華台。

    現吾前。

    吾往矣。

    吉祥而逝。

     戈廣泰 明戈以安。

    法名廣泰。

    錢塘人。

    性至孝。

    素積善行。

    而深自韬晦。

    不求人知。

    晚歲精誠奉佛。

    與靈芝僧玄素。

    結春秋二社。

    念佛。

    誦華嚴五經。

    忽謂人曰。

    吾大限将至。

    當為西歸資糧。

    遂自室課誦。

    昕夕不辍。

    預定歸期于臘月二十一日前二夕。

    母子環視悲哽。

    居士笑曰。

    生必有滅。

    奚悲為。

    吾方凝神淨域。

    面觐彌陀。

    若等慎勿以情愛亂我正念。

    諄諄惟囑。

    玄素助念。

    無間雜語。

    至期。

    寂然而逝。

     孫大玗 明孫叔子。

    法名大玗。

    自幼警敏端确。

    年十二。

    随父鏡吾居士。

    奉四十八願彌陀像。

    入雲栖。

    因受五戒。

    歸而斷葷血。

    息交遊。

    罷呫哔。

    矢志念佛。

    誓取金台。

    而勤苦不惜身命。

    俄而見兩比丘持蓮華。

    以一心淨土印可。

    複見化人。

    誦金剛經一晝夜。

    乃矍然起坐曰。

    彌陀觀音皆來迎我。

    結金剛拳印。

    大呼阿彌陀佛數聲。

    泊然而寂。

    時萬曆辛亥。

    十一月十一日也。

     俞羨陽文學 明俞羨陽。

    名汝廉。

    少補仁和弟子員。

    力學有聲。

    萬曆間。

    應試房考。

    欲薦榜首主。

    考稍抑置。

    固争不得。

    甯待來科。

    遂下第。

    是年三十一歲。

    随喪父日。

    從高僧遊。

    泣血寫經。

    以報親恩。

    因沉心釋典。

    長齋奉佛。

    修淨土教。

    晨昏念佛不辍。

    晚年常拄杖持筐飯。

    赈濟蟲鳥。

    遇僧至典衣齋之。

    天啟癸亥。

    正月朔。

    親友來賀節者。

    即語之曰。

    予今上元日永别矣。

    初六日寫遺像。

    越二日備棺衾諸斂具。

    至十五日寅時。

    呼兒媳。

    至榻前曰。

    神僧來迎。

    辰初予去。

    自起沐浴。

    整衣冠畢。

    登榻跏趺而逝。

    時年七十有二。

    後其孫灏。

    于 順治辛卯。

    中經魁旋登甲第。

    亦不虛羨陽所學雲。

     韓承山 大清韓承山。

    平湖縣褚湖泾人也。

    為人誠樸。

    力務農桑。

    積累家業。

    田園約千餘金。

    居恒惟持齋念佛而已。

    年八十一。

     康熙元年。

    四月之夕。

    忽謂其子曰。

    明日汝可徧請親族來家。

    我欲與之話别。

    子依命請至。

    設席相待。

    對衆言曰。

    我止有七日住世。

    特與汝等作别。

    當盡歡而散。

    至期沐浴。

    更衣端坐。

    子女親屬。

    悉令環坐念佛。

    自亦念佛。

    良久不動。

    近視之。

    已委蛻矣。

     喬忠我 大清喬忠我。

    長興西門湖墊渡人。

    鬻竹器為生。

    兩手削竹。

    口中念佛不辍。

    禮拜烏瞻普聞和尚。

    每瞻山結制時。

    亦入禅堂坐七。

     康熙元年。

    三日前。

    預告親朋子女曰。

    我将歸去。

    至十月朔。

    更衣向西。

    正坐念佛。

    來探視者。

    俱令念佛相助。

    對同道師僧曰。

    而今一别。

    當于蓮華池中相會也。

    言訖悠然而逝。

    瞻山和尚予所久交。

    其徒法慶古帆來栖。

    予以淨土相質。

    因為予言。

    其所躬送者。

    以堅予信。

    予自五月發願虔修。

    至此才半載耳。

    乃平湖則有韓承山。

    長興則有喬忠我。

    兩人異地同歸。

    一時并見斯亦奇矣。

    固知盡大地。

    是西方盡衆生。

    是佛人自信不及耳。

    普願閱是書者。

    鹹生信樂。

    共赴蓮池。

    庶幾仰副阿彌陀佛之弘願雲。

     翟夢鯉 大清翟夢鯉。

    法名淨震。

    仁和臨江人。

    素行誠樸。

    笃信淨土。

    十念無違。

    兼誦金剛。

    年踰古希。

    精神矍铄 康熙戊申。

    七月下浣。

    忽示微疾。

    至八月十三日。

    缁素親友皆來探視。

    乃謂衆曰。

    感蒙垂顧。

    須念佛助我往生。

    手自輪珠毫無倦意。

    頃雲本欲即去。

    無奈錯過。

    明早去罷。

    次日辰刻。

    衆又畢集。

    念佛而逝。

     沈養素 大清沈養素。

    法名智恩。

    仁和臨江人。

    端修淨業。

    寒暑靡間。

    年登七十五六。

    涉險如夷。

    時稱佛号誦金剛。

    嘗展法華三十餘部 康熙戊申八月。

    偶抱小恙。

    遂自言曰。

    我當追蹤翟夢鯉也。

    因與子雲。

    九月十五。

    我歸去矣。

    子雲。

    十五欠利。

    十六日好。

    高聲曰。

    甯可上前。

    莫使退後。

    至十四日。

    念佛而逝。

    身有異香。

    數日不散。

    此與翟君同裡熏修。

    今乃前後接踵去留。

    自主若此。

    蓋亦罕矣。

    普願覽者。

    感發而興起焉。

     戴童子 大清童子。

    戴公烈。

    徽州休邑人。

    流寓塘栖鎮水北界。

    生自儒門。

    周齡失母。

    為兒戲時。

    不踰禮法。

    年十二始習舉子業。

    英英露颕。

    十三益聰敏。

    動止類成人。

    然賦質清弱。

    因醫[病-丙+班]疹。

    緻傷胃氣。

    乃就醫吳門寓所。

    有蓮池大師竹窗随筆數種。

    每取其書。

    反覆細閱。

    若有會心。

    七月初六日午刻。

    忽端坐。

    謂其祖曰。

    助我念佛。

    遂朗稱佛号。

    其祖和之。

    始則聲高。

    漸至聲低。

    終乃無聲。

    尚見唇動。

    頃之唇亦不動。

    兀然而化。

    時 康熙癸醜歲也。

    此童殆宿具善根。

    臨終顯現。

    正念惺然。

    得未曾有。

    四十八願有雲。

    十方世界衆生。

    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十聲念我名号。

    而不生者。

    我不作佛。

    彌陀經雲。

    是人終時。

    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極樂國土。

    信斯言也。

    此童其流亞欤。

    故特錄之。

    以垂不朽。

     予自六十初度。

    方始發願虔修。

    室人卓濟永步趨予功。

    才五年餘。

    臨終便爾灑然。

    複托夢生天業。

    已附載卷終。

    用勸衆信矣。

    茲 康熙八年。

    歲次己酉元旦。

    予佛前燈燭。

    四支俱結。

    異常巨華。

    其三華宛如蓮台。

    最後一華忽現佛像一尊。

    依山趺坐。

    面目俨然。

    衣褶分明。

    适有親族。

    來賀歲者。

    悉令瞻禮。

    皆歎希有。

    此固佛祖顯靈。

    以堅予信。

    予自是益加精進。

    謹告諸方善信。

    切宜懋勉。

    慎毋忽諸。

    寶蓮道人特記。

     尼衆往生類 尼大明 隋尼大明。

    【解】每入室禮念。

    先着淨衣。

    口含沉香。

    文帝後甚重之。

    将終之日。

    衆忽聞沉香滿室。

    俄而光明如雲。

    隐隐向西沒焉。

     尼淨真 唐尼淨真。

    居長安積善寺。

    衲衣乞食。

    誦金剛經十萬徧。

    笃志念佛。

    語弟子曰。

    五月内十度見佛。

    兩度見寶蓮華上童子遊戲。

    吾已得上品生。

    言訖跏趺而化。

    祥光滿庵。

     尼悟性 唐尼悟性。

    居廬山念佛。

    虔願往生。

    忽聞空中音樂。

    謂左右曰。

    我已得中品生。

    見同志念佛精進者。

    皆有蓮華待之。

    汝等好自努力。

    言訖而逝。

     尼能奉 宋尼能奉。

    錢塘人。

    專修淨業。

    嘗夢佛光照身。

    及聞空中善言開慰。

    告其徒曰。

    吾往生時至。

    少頃聞奉念佛聲甚厲。

    奔往視之。

    則合掌面西坐逝矣。

    異香滿室。

    樂音西邁。

     尼法藏 宋尼法藏。

    居金陵。

    勤志念佛。

    夜見佛菩薩來。

    光明照寺。

    奄然而化。

     尼無為 明蕭山來氏女。

    幼誓不嫁。

    蔬食念佛。

    年二十剃發結茆。

    專修淨業。

    三十遊方參學。

    凡所曆處。

    有病苦者。

    随物取與煎湯。

    服之即愈。

    嘉靖間。

    宮中時疫。

    風聞于朝。

    召赴有驗。

    賜無為心禅師之号。

    送歸故廬。

    将終日。

    有神僧投宿。

    無為卻之再三。

    神僧勸誡而進。

    權宿禅床。

    睡醒不見。

    知是神僧。

    便起坐偈雲。

    六十四年活計。

    今朝撒手歸西。

    得個菩提三昧。

    依然明月清風。

    即逝茶毗。

    一團舍利。

    塔于冠山。

     尼月朗 大清尼月朗。

    松江世族。

    吳氏女。

    父母欲為擇配。

    力阻弗擇。

    年十七遇杭州尼千江化緣齋僧。

    懇求出家。

    次年春。

    随祖母諸眷屬。

    天竺進香。

    乘便。

    竟至千江庵。

    住足。

    示無歸意。

    眷屬鹹往勸之歸。

    決志不允。

    衆知不可。

     婦女往生類 文帝後 【解】隋文帝後。

    獨孤氏。

    雖處王宮。

    深厭女質。

    常念阿彌陀佛。

    以八月甲子命終。

    【解】時永安宮北。

    種種音樂。

    自然震響。

    異香滿室。

    從空而至。

    帝問阇提斯那。

    是何祥瑞。

    對曰。

    淨土有佛。

    号阿彌陀。

    皇後業高。

    超登彼國。

    故現此瑞耳。

     姚婆 唐姚婆。

    上黨人。

    因範行婆勸。

    念阿彌陀佛。

    臨終見佛菩薩來迎。

    告佛言。

    未與範行婆相别。

    請佛暫住。

    少時佛住空中。

    候範婆至。

    姚婆立化。

     溫靜文妻 唐溫靜文妻。

    并州人。

    久患在床。

    靜文勸以念佛。

    一年不絕。

    遂見淨土。

    乃告靜文言。

    我已見佛。

    後月定去。

    又以食獻父母雲。

    今得随佛往生。

    願父母及夫。

    專心念佛。

    來西方相見。

    言訖而終。

    前三日見蓮華大如車輪。

     荊王夫人 宋元佑間。

    荊王夫人。

    王氏。

    與婢妾精修淨業。

    唯一妾懈怠。

    夫人斥之。

    妾悔悟。

    精進久之。

    謂他妾雲。

    吾今夜當生西方。

    是夜異香滿室。

    無疾而終。

    明日他妾告夫人。

    昨夢化去者。

    托緻起居雲。

    蒙夫人訓誨。

    已獲往生。

    感德無量。

    夫人雲。

    使我亦夢。

    乃可信耳。

    其夜夫人夢見。

    亡妾叙謝如前。

    夫人雲。

    西方可到否。

    妾雲。

    可到。

    但從妾行。

    夫人随之。

    見池塘廣大。

    紅白蓮華大小相間。

    或榮或悴。

    種種不同。

    夫人問雲。

    何以如此。

    妾雲。

    此皆世間發念修西方人也。

    才發一念。

    池内便生蓮華一朵。

    若願心精進。

    則華日日敷榮。

    以至大如車輪。

    若願心退轉。

    則華日日萎悴。

    以至殒滅。

    次見一人坐蓮華上。

    天衣飄揚。

    寶冠璎珞莊嚴其身。

    夫人問雲。

    何人也。

    妾雲。

    楊傑也。

    又見一人朝服坐于華上。

    妾雲。

    此馬玗也。

    夫人雲。

    我當生何處。

    妾引行數裡。

    遙望見一金壇金碧照耀。

    妾雲。

    此夫人化生處。

    乃上品上生也。

    夫人既覺。

    訪問楊馬所在。

    則傑已亡。

    而玗無恙。

    是知精進不退者。

    雖身在娑婆之内。

    其神識已在淨土矣。

    後夫人于生日。

    秉爐焚香。

    望觀音閣而立。

    子孫方具獻壽之儀。

    已立化矣。

     馮氏夫人 宋廣平郡夫人。

    馮氏。

    名法信。

    贈少師許珣之女。

    适承宣使陳思恭。

    少多疾。

    【解】往見慈受深禅師。

    教以持齋念佛。

    精修淨業。

    夫人盡去葷血。

    衣埽塔服。

    專以西方為念。

    行亦西方也。

    坐亦西方也。

    起居食息亦西方也。

    語默動靜亦西方也。

    酌水獻華亦西方也。

    誦經行道亦西方也。

    剎那之念。

    秋毫之善。

    一以為西方之津梁。

    十年間無惰容。

    心安體健。

    一日忽書偈雲。

    随緣任業許多年。

    枉作老牛為耕田。

    打疊身心早歸去。

    免教鼻孔受人穿。

    族黨怪之。

    夫人雲。

    支那緣盡。

    行即西歸。

    何怪之有。

    乃卧疾。

    忽矍然而起雲。

    吾神遊淨土。

    面禮阿彌陀佛。

    觀音左顧。

    勢至右盻。

    百千萬億清淨佛子稽首。

    慶我來生其國。

    若宮殿林沼。

    光明神麗。

    與華嚴十六觀經所說同。

    明日安然化去。

    家人聞妙香芬馥。

    三日茶毗。

    舉屍如生。

     觀音縣君 宋吳氏縣君。

    其夫都官員外郎呂宏。

    亦悟佛理。

    夫婦各齋戒清修。

    吳氏有二侍女。

    亦絕葷血。

    勤力助為勝業。

    其一頗好禅理。

    既病猶怡然。

    笑語而逝。

    如委蛻。

    然其一奉戒克苦。

    或終月不食。

    但日飲吳氏所咒觀音淨水一盞而已。

    忽見金蓮捧足者三。

    又數日見其膝。

    又數日見其身。

    又數日見其面目。

    其中乃阿彌陀佛。

    左右則觀音勢至也。

    又悉見其堂殿國界。

    皎如指掌。

    曉然知其為淨土。

    問其詳。

    則雲。

    彼皆清淨男子。

    經行遊樂。

    無女人也。

    又問彼佛如何說法。

    雲我得天眼。

    未得天耳。

    故但見問答指顧。

    而不能聞所說也。

    如是者三年。

    未嘗一日不在目前。

    忽感疾。

    自言。

    往生乃終。

    吳氏事觀音有靈感。

    每于淨室。

    列置瓶缶數十。

    以水注滿手。

    持楊柳誦咒。

    必見觀音放光。

    入瓶缶中。

    病苦者飲水輙愈。

    所咒水積歲不壞。

    大寒不凍。

    世号觀音縣君。

     陸氏宜人 宋宜人陸氏。

    錢塘人。

    朝請王玙妻也。

    嘗誦法華。

    笃意淨土禮忏。

    一會念佛萬聲。

    凡三十年。

    因微疾。

    忽聞天鼓自鳴。

    人方驚異。

    即面西端坐。

    雙手結印而逝。

     胡長婆 宋胡長婆。

    李氏。

    上虞人。

    夫喪後。

    日夜高聲念佛。

    及誦彌陀經。

    凡十餘年。

    一日見有僧。

    覆以绯蓋曰。

    汝十五日子時往生。

    問師何人。

    曰是汝所念者。

    婆遂會别諸親。

    至期。

    有異香光明。

    端坐而逝。

    七日焚化。

    齒如白玉。

    舌如紅蓮。

    睛如葡萄。

    皆精堅不壞。

    舍利不可數計。

    次日焚處生一華。

    如白[璺-玉+(卸-ㄗ)]粟雲。

     龔氏 宋錢塘龔氏。

    晝夜念佛。

    誦彌陀經。

    後有疾。

    請亨律師指示。

    陳說未終。

    端坐而化。

    老妾于氏。

    亦念佛不辍。

    一夕夢龔氏告雲。

    我已生淨土。

    汝七日當生。

    至期亦逝。

     鄭氏 宋鄭氏。

    錢塘人。

    日課觀音經。

    念佛不辍。

    後病中索浴。

    浴畢。

    西向坐。

    問家人雲。

    聞磬聲乎。

    淨土諸聖且至。

    已而合掌喜躍曰。

    佛菩薩來。

    觀音手執金台。

    如來接我登座。

    遂奄然而化。

     黃氏 宋黃氏。

    四明人。

    早喪夫。

    因歸父舍。

    精修淨業。

    臨終見佛來迎。

    結印徐行。

    俨然立化。

    家人篩灰于地。

    以驗生處。

    見蓮華一朵生灰中。

     朱氏 宋霅川朱氏。

    念佛三十年。

    忽斷食四十日。

    唯飲水念佛。

    夢三僧各執蓮華。

    謂曰。

    吾先為汝種此華。

    今當往生。

    既寤。

    請僧助念。

    端坐而逝。

     項氏 宋項氏。

    名妙智。

    鄞縣人。

    寡居二女。

    悉令為尼。

    精勤念佛。

    一日忽曰。

    我欲坐脫。

    錯與作棺。

    女曰。

    佛用金棺。

    無嫌也。

    母喜。

    俄而異香滿室。

    西向結印。

    微笑而逝。

     裴氏女 宋汾陽裴氏女。

    專志念佛。

    報盡日。

    索火焚香言。

    佛以蓮台迎我。

    我當往生。

    已而天華飛墜。

    安坐而化。

     沈氏 宋沈氏。

    慈溪人。

    自幼蔬食念佛。

    歸章氏。

    一心不變。

    施米貸被。

    以濟饑凍。

    後微疾。

    念佛尤力。

    忽見佛菩薩諸天聖衆。

    普現目前。

    燈光千點。

    累累然。

    狀若虹橋。

    即日吉祥而逝。

     樓氏 宋樓氏。

    慧靜。

    适寺簿周元卿。

    嘗披玩傳燈。

    發明見地。

    尤以淨業為真修。

    念佛不辍。

    晚年被疾。

    忽見蓮台紫色化佛無數。

    異香滿室。

    語家人亟令念佛。

    頃刻而化。

     周氏 宋周氏。

    妙聰。

    周元卿之女也。

    因感其母華台往生之瑞。

    笃志念佛。

    期生安養。

    病中請僧行忏。

    自見其身。

    着新淨衣。

    在樓閣上。

    作禮念佛。

    謂家人曰。

    勤修淨業。

    西方相待。

    右脅西向而逝。

     秦氏 宋秦氏淨堅。

    家松江。

    厭惡女身。

    與夫各處。

    精持齋戒。

    閱華嚴法華光明般若經。

    無虛日。

    晨昏修彌陀忏。

    禮佛千拜。

    久之有光明。

    入室面西。

    安坐而終。

     锺婆 宋嘉禾锺婆。

    誦彌陀經。

    念佛二十年。

    為常課。

    一日語子曰。

    見大白蓮華無數衆聖在此端坐。

    聳身而化。

     孫氏 宋錢塘孫氏女。

    常念佛持咒。

    因病請清照律師。

    至。

    謂曰。

    久病厭世。

    願求往生。

    師為談淨土因緣。

    大喜。

    至夜夢。

    師持藥一盞。

    服之。

    流汗身心。

    輕安三日。

    後語侍人曰。

    迦葉尊者來此。

    好金蓮華座。

    即瞑目結印而化。

     梁氏 宋梁氏女。

    居汾陽。

    兩目俱盲。

    遇沙門。

    勸令念佛。

    越三年。

    雙目開明。

    後忽見佛菩薩幡蓋來迎。

    即日命終。

     黃婆 宋潮山黃婆。

    持金剛法華。

    專心念佛。

    忽患痢疾。

    但飲水不食。

    鄰庵僧善修。

    夢婆來。

    謂曰。

    将往西方。

    越二日。

    婆西向念佛。

    端坐而化。

    遠近皆見紅霞覆婆之屋。

     崔婆 宋東平梁氏。

    乳媪崔婆。

    淄州人。

    平生茹素。

    極愚。

    不能與同輩争長短。

    主母晁夫人。

    留意禅學。

    崔朝夕在旁。

    但誦阿彌陀佛。

    虔誠不少辍。

    不持素珠。

    莫知其幾千萬徧。

    年七十二得疾。

    不下床。

    然持念愈笃。

    忽若無事。

    時倡偈曰。

    西方一路好修行。

    上無條嶺下無坑。

    去時不用着鞋襪。

    腳踏蓮華步步生。

    諷詠不絕口。

    人問何人語。

    曰我所作。

    曰婆婆。

    何時可行。

    曰申時去。

    果以其時去。

    用僧法焚之。

    舌獨不化。

    如蓮華然。

     鄭氏 元鄭氏淨安。

    錢塘人。

    念佛日無虛度。

    得疾。

    聞空中聲曰。

    汝行有期。

    母得自怠。

    又見佛身金色。

    即奮起面西端坐。

    召其出家子義修。

    諷彌陀經。

    倐然而化。

    其女夢母報曰。

    吾已得生淨土。

    可聞之諸修師雲。

     周婆 元鄞縣寶幢市周婆。

    精修淨土。

    遇歲首。

    持不語。

    晝夜常坐。

    盡月而止。

    遇暑月則施茶湯。

    曆久不廢。

    一夕夢大荷葉。

    徧覆一市。

    覺自身持數珠。

    行道葉上。

    既而微疾。

    鄰人夜見。

    幢幡寶蓋。

    來入其家。

    黎明婆已合掌念佛逝矣。

     薛氏 明薛氏。

    武塘世族女也。

    生時母夢。

    長庚入懷。

    後歸周生子。

    五人而寡。

    秉節。

    目誓供觀音大士香煙。

    結蓮華。

    人異之。

    專心淨業。

    好施不倦。

    念佛十五年。

    如一日。

    萬曆丁亥五月。

    得疾。

    醫進乳粥。

    确乎不許。

    逐絕粒屏藥石。

    至九月六日。

    延僧禮忏。

    且曰。

    四日足吾事畢矣。

    乃西向對彌陀像。

    晝夜系念。

    囑諸子翊贊。

    禁諸婦女母入。

    是日索水灌手。

    誦甘露真言。

    着淨衣。

    戴志公帽。

    長跪佛前。

    念然香贊佛偈。

    唱三皈依。

    禮三拜。

    輪珠念佛一百八徧。

    逮午趺坐。

    結印而化。

    神氣熙然。

    較生存倍。

    更開朗一。

    時在側者。

    俱聞蓮華香滿室中。

    諸子奉命入龛。

    觀者數千人。

    歡喜頂禮雲。

     于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