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明于媪。

    北京昌平州邵村民。

    于貴之母。

    久積念佛。

    一日浣衣甚潔。

    謂其子曰。

    予将生淨土。

    子未信。

    至期。

    取幾置庭心。

    坐幾上。

    脫去。

    異香天樂。

    鄉人皆聞。

     張母 明張母。

    陶氏。

    為長水守。

    約居士繼室。

    居士奉佛。

    母化之日。

    課誦無間居士出禮普陀。

    母謂二子曰。

    吾平日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

    今始悟。

    初四日吾行矣。

    及期。

    端坐而逝。

    次日居士歸成殓。

    俄而棺上出青蓮華五朵。

    居士大駭異。

    自愧恒常與俱。

    不知其道行如此。

    遠近見聞。

    靡不歎慕。

     孫氏母 明中官孫名之母。

    一生齋戒念佛。

    年老微恙。

    自知時至。

    告其子。

    欲坐脫。

    子哀泣止之。

    不得。

    乃為作龛。

    至期入龛。

    安坐化去。

     徐氏 明陸母徐氏。

    嘉定人。

    孀居。

    刻志淨業。

    夫昔有千金。

    出貸。

    焚劵。

    不取奁飾。

    罄以施人。

    恒于佛所。

    禮誦不辍。

    如是者十載。

    一夕忽呼侍人曰。

    看東方光發否。

    我往生時至矣。

    汝輩可助我。

    遂高聲念佛。

    合掌而逝。

     朱氏 明陳母朱氏。

    吳郡嘉定人。

    浚川居士室也。

    孝慈天植。

    素向三寶。

    年八十一。

    其子參雲栖歸導。

    以念佛往生。

    遂笃志淨業。

    越二載。

    示疾卒之前三日。

    堂前大呼母名者三。

    母雲。

    有二青衣。

    在此時。

    病久孱困。

    忽躍起。

    豎脊端坐。

    諸子勸其寝息。

    乃吉祥而逝。

    迎屍中堂。

    仰卧之屍。

    自轉西向。

    一時駭異。

    以為精誠所感緻雲。

     徐氏 大清餘姚徐氏。

    司馬執策徐公姑也。

    适烏山胡振嶽。

    赀産饒裕。

    舉四子。

    一女年四十餘。

    夫喪。

    遂托委家事。

    深居阃内。

    未嘗一入寺廟。

    亦不持長齋。

    惟每日晨興盥漱。

    焚香至心。

    禮念阿彌陀佛千聲。

    如是者二十餘載。

    一日無疾。

    忽謂家人曰。

    有金童玉女。

    多人執彩旗寶蓋。

    在此迎接。

    越三日。

    當與偕行。

    屆期黃昏時。

    呼家人永訣雲。

    頃即去矣。

    長幼環集。

    并無他誡。

    但囑雲。

    人當念佛。

    正身端坐而逝。

     太君江孺人 大清杭郡太君孺人江氏。

    餘杭儒宗。

    讱公嚴先生繼配。

    都谏灏亭公沆之生母也。

    太君産於望族。

    賦質賢淑秉性仁慈。

    年十五适讱公孝以承先慈。

    以逮下積德裕。

    後勤儉治家。

    凡五十餘年。

    初讱公皈依蓮池大師。

    笃信淨土。

    太君方青年。

    即奉教虔修。

    每雞鳴輙起。

    長跪佛前。

    誦經持咒。

    念佛千聲。

    諸爇香炳燭盥飲之役。

    悉不呼睡婢。

    或勸之母自苦曰。

    習勤固我素。

    況自了身後事。

    乃以累若輩。

    豈學道人所宜 康熙戊申二月示微。

    疾數日旋差至三月六日。

    晨起課誦。

    一如平時。

    達旦仍寝疾。

    進藥弗飲。

    曰我無他病苦。

    但覺肢體憊甚。

    當不複起。

    安睡移時。

    忽大聲曰。

    觀音菩薩來矣。

    趣具湯淨體。

    巾拭畢。

    甫就枕。

    又毅然欲起坐。

    子婦恐過勞。

    力止之。

    複卧片刻。

    瞑目而逝。

    殓時顔色紅潤異常。

    手足綿軟。

    心頂猶熱。

    此足驗太君善根夙植。

    德盛功深。

    緻感菩薩親來接引。

    臨終正念惺然。

    其往生安養。

    永享無窮之樂壽。

    所必然矣。

    至如子孫振振甲第。

    聯翩躬膺榮寵。

    食報於塵世者。

    特其緒餘耳。

     傅氏 大清塘栖鎮西小河。

    沈易生室傅氏。

    法名德蓮。

    素敦信向。

    持齋念佛。

    沈以瞽目。

    賣蔔所得餘赀。

    悉以飯僧。

    四方瓢衲聞風雲集。

    接踵而至。

    傅氏不憚勤勞。

    虔誠齋供者。

    十有六載 康熙壬子七月。

    忽示疾。

    伏枕旬餘。

    至閏七月初一子時。

    索湯沐浴更衣。

    謂親屬曰。

    我有金童王女。

    來相接引。

    因命扶起。

    前行數步。

    端坐椅上。

    合掌念佛。

    瞑目而逝。

    瞻山法慶和尚。

    為說偈曰。

    老婆弘願自剛強。

    典座行堂一力當。

    大道本無男女相。

    真心不落斷常光。

    生前夙植華開日。

    展臂高超往上方。

    豈讓靈昭能撒手。

    蓮生火内更馨香。

     (此系予比鄰。

    衆所共知。

    多年禅宿。

    回首灑然。

    不過如是。

    在俗女流。

    臨終之際。

    動止恬适。

    自然而然。

    豈易得哉直令人敬羨不置寶蓮道人特記)。

     補遺 锺氏 明锺氏。

    仁和張後溪繼室。

    年四十夫喪。

    遂持長齋。

    笃信念佛者。

    四十餘載。

    居常每聞天樂鳴空。

    又夜常聞戶外佛聲。

    浩浩啟視。

    杳無人迹。

    如是異征。

    屢屢槩見泰昌元年。

    臘月十六日卧病。

    二十四日絕食。

    止飲白湯數日。

    至次年元旦。

    為家人言。

    見徧室蓮華。

    并有幡蓋。

    懸于床前。

    口中念佛不辍。

    戌時吉祥而逝。

     惡人往生類 張善和 【解】唐張善和。

    殺牛為業。

    臨終見群牛作人言。

    索命。

    善和大恐。

    告妻雲。

    急請僧。

    為我忏悔。

    僧至。

    谕之曰。

    十六觀經說。

    若人臨終。

    地獄相現。

    至心十稱南谟阿彌陀佛。

    即得往生淨土。

    善和雲。

    便入地獄也。

    不暇取香爐。

    即以左手擎火。

    右手拈香。

    面西。

    專切念佛。

    未滿十聲。

    乃雲。

    我見阿彌陀佛從西來。

    與我寶坐。

    言訖而逝。

     張锺馗 唐張锺馗。

    殺雞為業。

    病革。

    見一绯衣人。

    驅群雞來。

    叫雲啄啄。

    四畔上啄。

    血流被面。

    受大痛苦。

    有僧為鋪像燒香。

    念阿彌陀佛。

    兼令锺馗一心專念。

    頃之香氣滿室。

    恬然而逝。

     雄俊 【解】唐雄俊。

    寓成都。

    膽勇過人。

    不守戒律。

    嘗罷道從戎。

    尋複為僧。

    因聞經言。

    一稱佛名。

    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乃大喜曰。

    賴有此耳。

    自是雖為惡。

    而念佛不辍。

    丁未二月暴亡。

    經宿忽蘇言。

    至冥司。

    主者曰。

    誤追汝。

    然汝念佛。

    本無深信。

    今還人世。

    宜倍精進。

    人以為地獄漏網。

    既而入山。

    齋戒念佛。

    越四年。

    辛亥三月。

    缁輩鹹集。

    告曰。

    吾時至矣。

    爾輩還城。

    見吾親知。

    為吾語曰。

    俊以念佛。

    得生淨土。

    母以為地獄漏網人也。

    語笑之間。

    端坐而化。

     惟恭 唐惟恭。

    住法性寺。

    慢上淩下親狎非類。

    酒徒博侶交集于門。

    暇則念佛。

    寺僧靈巋者同惡相濟。

    裡人為之語曰。

    靈巋造惡。

    惟恭繼迹。

    地獄千重。

    莫厭雙入。

    恭聞曰。

    我雖積業。

    罪無所逃。

    然賴淨土教主。

    憫我愆尤。

    拔我塗炭。

    豈複堕惡道耶。

    乾甯二年。

    病革。

    巋自外還。

    見伶人數輩。

    少年麗服。

    問所從來。

    答曰。

    西來迎恭上人耳。

    一人懷中出金瓶。

    瓶中蓮華。

    其合如拳。

    俄頃增長。

    如盤盂。

    光彩交映。

    望寺疾馳。

    而忽不見。

    巋至寺聞鐘聲。

    恭已逝矣。

     瑩珂 宋瑩珂。

    受業霅川瑤山。

    酒炙無所擇。

    忽自念。

    梵行虧缺。

    恐從流轉。

    令同住取戒珠禅師所編往生傳讀之。

    凡讀一傳。

    為一首肯。

    既而室中面西設禅椅。

    絕食念佛。

    越三日。

    夢佛告曰。

    汝尚壽十年。

    且當自勉。

    珂白佛言。

    設有百年。

    閻浮濁惡。

    易失正命。

    所願早生安養。

    奉事衆聖。

    佛言。

    汝志如是。

    後三日當迎汝。

    至期。

    命衆誦彌陀經。

    乃曰。

    佛及大衆俱至。

    寂然而化。

     仲明 宋仲明。

    居山陰報恩寺。

    素無戒檢。

    因感疾。

    謂同學道甯曰。

    我今心。

    識散亂。

    何藥可治。

    甯教以随息念佛。

    明如所教。

    至七日力已困憊。

    甯又令想目前佛像。

    久之忽見二菩薩。

    次複見佛。

    瞑目而逝。

     吳瓊 【解】宋吳瓊。

    臨安人。

    先為僧。

    退道返俗。

    前後兩娶。

    生二子。

    屠沽之事。

    靡所不為。

    常庖廚殺雞鴨等。

    則持而唱雲。

    阿彌陀佛子。

    好脫此身去。

    連稱佛号。

    乃施刃。

    每切肉。

    念佛不辍。

    後目上生瘤。

    如雞卵。

    遂大憂怖。

    構草庵。

    分散其妻子。

    念佛禮忏。

    晝夜如不及。

    紹興二十三年。

    告人雲。

    瓊來日戌時去也。

    人皆笑之。

    次晚以布衫換酒。

    飲畢。

    書頌雲。

    似酒皆空問甚。

    禅宗今日珍重。

    明月清風端坐。

    合掌念佛。

    叫雲佛來即化去。

     金大公 宋金[奭-人+大]。

    會稽人。

    網魚為業。

    忽猛省持戒。

    精進日課。

    佛号萬聲。

    久而弗替。

    後無疾。

    語家人雲。

    阿彌陀佛與二菩薩俱來迎我。

    我歸淨土去也。

    焚香端坐而化。

    邑人聞異香天樂。

    終日不散。

     馮珉 宋上虞民馮珉。

    少事遊獵。

    見巨蛇。

    持槊将往刺之。

    時蛇在岩下。

    欲噬黃犢。

    珉推岩壓之至死。

    蛇屢為崇。

    珉修忏念佛經年。

    蛇不能害。

    一日請同社淨侶。

    誦彌陀經。

    合掌而化。

     畜生往生類 龍子 【解】菩薩處胎經雲。

    有一龍子。

    謂金翅鳥曰。

    我自受龍身。

    未曾殺生。

    觸娆氷性。

    壽終之後。

    當生阿彌陀佛國。

     鹦鹉 唐貞元中。

    河東裴氏。

    畜鹦鹉。

    常念佛。

    過午不食。

    臨終十念。

    氣絕。

    火化之。

    得舍利十餘粒炯然耀目。

    僧慧觀者用陶甓建塔。

    以旌其異。

    成都尹韋臯為之記。

    有了空相于無念留真骨于已斃之句雲。

     鸲鹆 宋黃岩正等寺觀公。

    畜鸲鹆。

    能言。

    常念佛不辍。

    一日立化。

    穴土葬之俄。

    而舌端出紫蓮華一朵。

    靈芝律師嘗為之贊。

    有立亡籠閉渾閑事化紫蓮華也太奇之句焉。

     又 潭州人。

    養一鴝鹆。

    俗名八哥兒。

    見僧念佛。

    亦學念佛。

    遂舍與僧。

    此僧常教念阿彌陀佛。

    後斃。

    僧為小棺埋之。

    冢上生蓮華一朵。

    開棺看。

    其根自口中生。

    人為偈雲。

    有一飛禽号八哥。

    解随僧口念彌陀。

    死埋平地蓮華發。

    人不回心怎奈何。

    蓋阿彌陀佛有誓願雲。

    衆生念我名号者。

    必生我國。

    凡言衆生者。

    上自天人。

    下至微細蟲蟻之類。

    皆是以此觀之。

    則此八哥兒。

    必生極樂世界。

    為上善人矣。

    人而不知。

    人而不修。

    可痛惜哉。

    事在潭州城外。

    因此而名其城門。

     靈犬 大清杭郡橫河橋東街普慈寺僧天一。

    畜一犬。

    每遇蓮社衆信齊集。

    誦經念佛。

    犬即蹲伏。

    而靜聽者有年矣 康熙五年。

    六月六日。

    俗例貓犬同俗狥例。

    浴此犬于池。

    次早死于圊側。

    僧衆憐之。

    為說三皈依。

    持咒焚埋。

    犬忽起立。

    聽法音竟。

    複合前爪而仆。

    如合掌然。

    一衆驚歎。

    犬既現此神異。

    則知平日蹲伏時。

    必竭誠信向。

    口雖不能言。

    而心自默念。

    其往生安養。

    作上善人無疑矣。

    犬尚有此顯應奇迹。

    人之虔修淨土者。

    更當何如耶。

    天一為之誦曰。

    荒荒古苑半。

    蘼蕪。

    幸有靈尨義未辜。

    踏徧苔藓迎善客。

    吠殘蘿月警頑夫。

    遺駭自把真心顯。

    公案誰參佛性無。

    多載盡誠。

    緣忽謝茶毗莫異。

    海山狐特錄之。

    以與鹦鹉鸲鹆。

    并垂不杇。

    然二禽猶能出口。

    犬則惟是默持。

    實亘古希有之異雲。

     念佛現應 龍舒雲。

    極樂國土。

    雖去此百萬世界。

    論其迹則不勝其遠。

    然佛之慧性。

    含虛空世界。

    故無所不在。

    是以一切衆生。

    舉意動步。

    皆在佛之性中。

    至心懇切。

    無不應驗。

    謹将傳記所載。

    耳目所經。

    現世感應者錄之。

     請佛形儀 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

    以神力往安樂國。

    見阿彌陀佛。

    陳雲。

    娑婆衆生。

    願生淨土。

    無佛儀形。

    請垂降許。

    佛言。

    汝應先行。

    尋當現彼五通。

    還聖儀已。

    至一佛五十菩薩。

    各坐蓮華。

    在樹葉上。

    遂傳寫流布。

     勝會書名 【解】長蘆宗赜禅師。

    遵遠祖遺範。

    建蓮華勝會。

    普勸念佛。

    一夕夢。

    一人烏巾白衣。

    豐貌清美。

    揖而曰。

    欲入公蓮華勝會。

    乞書一名。

    赜問何名。

    答曰。

    普慧。

    書已又雲。

    家兄普賢亦乞并書。

    赜覺而檢華嚴離世間品。

    有二菩薩名。

    因思佛子助佛揚化。

    必有聖賢。

    為之幽贊。

    然則與此會者。

    豈小緣哉。

    遂以二菩薩為會首雲。

     法門最勝 唐慧日。

    泛泊渡海。

    達天竺。

    參訪知識。

    咨禀捷徑要法。

    天竺學者皆贊淨土。

    至健馱羅國。

    東北大山有觀音像。

    日乃七日叩頭。

    又斷食。

    畢命為期。

    至第七日夜。

    忽見觀音。

    現紫金身。

    坐寶蓮華。

    垂手摩日頂曰。

    汝欲傳法。

    自利利他。

    惟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當知淨土一門。

    勝過諸行。

    說已忽滅。

    日回長安。

    普勸念佛。

     夫婦見佛 宋葛濟之。

    句容人。

    稚川後也。

    世事仙學。

    妻紀氏獨精誠念佛。

    元嘉十三年。

    方在機杼。

    忽覺空中清明。

    因投杼仰瞻四表。

    見西方有佛現身。

    寶蓋幢幡。

    映蔽雲漢。

    喜曰。

    經言。

    無量壽佛其即此耶。

    面佛作禮。

    濟之驚異就之。

    紀氏指示佛所。

    濟之亦見半身。

    俄而隐沒。

    祥雲五彩。

    親裡鹹睹焉。

    自是多歸佛法。

     鬼不敢啖 佛世有一國。

    鄰于羅剎。

    雖剎食人無度。

    王約自今國中。

    家以一人。

    次第送與。

    弗得枉殺。

    有奉佛家。

    止生一子。

    次當充行。

    父母哀号。

    囑令至心念佛。

    以佛威力。

    鬼不得近。

    明晨往視見子。

    尚在将之而還。

    羅剎之患由此遂息。

     念佛卻鬼 望江陳企。

    嘗妄殺人。

    後見鬼現。

    企畏懼。

    急念阿彌陀佛。

    鬼不敢近。

    企念佛不已。

    鬼遂不現。

    後常念佛。

    臨終坐化。

    後半年附本家孫女妙光雲。

    我因念阿彌陀佛。

    已生極樂世器。

    舉動言語。

    一如平生。

    親戚相知。

    皆來看。

    至兩三日。

    家人雲。

    惜乎你在生時。

    不曾傳得喜神供養。

    企遂現俨然如平生。

    唯面帶少顔。

    蓋西方長生不老。

    其頭如佛之螺髻。

    蓋成佛之漸也。

     念佛聰辯 隋南嶽慧思禅師。

    精心事佛。

    因夢阿彌陀佛。

    與之說法。

    自是聰慧過人。

    辯才無礙。

     念佛薦亡 宋鎮江張繼祖。

    笃信西方。

    其乳母死。

    多為念阿彌陀佛。

    追薦。

    一夜夢母來謝雲。

    荷君念佛。

    已生善趣。

     念佛眼明 宋懷甯縣營田莊。

    有阮念三嫂。

    患兩目。

    将盲常念阿彌陀佛。

    遂得開明。

     閻王勸婆 宋鎮江金壇縣株林村蔣婆。

    年七十許。

    死至陰府。

    命未盡。

    當還閻羅。

    王問雲。

    汝能念經否。

    對曰不能。

    王雲。

    汝不能念經。

    當念阿彌陀佛。

    既放還。

    蔣婆謂。

    閻羅王教我念佛。

    更無可疑。

    故常念佛。

    近百二十歲。

    方終。

    其生淨土。

    斷可必矣。

     睡寝得安 宋劉仲慧。

    湖州長興人。

    患夜夢恐怖。

    有教以念佛者遂至誠高念一百八徧。

    然後就寝。

    當夜神魂晏然。

    自是繼念不辍。

     念佛脫難 宋晉江邵彪。

    字希文。

    為士人時。

    夢至一官府。

    人皆稱安撫。

    彪自喜曰。

    豈非予及第後作安撫乎。

    行至前見一官問曰。

    汝知汝未及第因否。

    對雲不知。

    令引彪去。

    見一大镬煮蛉蜊。

    見彪乃作人聲。

    叫彪姓名。

    彪遂念阿彌陀佛。

    方念一聲。

    蛉蜊皆變黃雀飛去。

    彪後果及第。

    至安撫使。

    以此見殺生。

    阻人前程。

    不可不戒。

    又見佛力廣大。

    不可不敬。

    官職自有定分。

    而人不可以苟求者也。

     念佛止疾 宋王龍舒。

    附舟至鎮江。

    閘中阙水。

    不能行。

    乃于金山。

    借四經。

    即阿彌陀經也。

    欲校勘刊闆廣傳。

    舉筆之時。

    右手有風。

    其指自掉。

    寫字不便。

    乃舉指念阿彌陀佛。

    與觀世音菩薩。

    數聲禱告。

    乞除風疾。

    以成就寫此經。

    禱畢。

    指遂不掉。

    以至終帙無恙。

    以此見佛與菩薩隻在目前。

    但人信心不至耳(龍舒自記)。

     念佛免死 有一老婦雙瞽。

    令小兒牽行。

    常念阿彌陀佛。

    一日息于舊屋之下。

    屋忽傾倒。

    小兒走去。

    老婦在下。

    乃有二木相拄。

    護于老婦之上。

    得不壓死。

     念佛辟瘧 宋李子清。

    久瘧不愈。

    龍舒居士授之一方教。

    以臨發之際。

    專志念佛。

    然後服藥。

    子清信而行之。

    當日減半。

    次日複念。

    遂全愈。

    自是笃信念佛。

     舍利迸現 宋贛州廉中大夫恭人。

    繡丈六身阿彌陀佛。

    方及半。

    忽有舍利。

    現彩縷中。

    舉宅驚歎。

     又 真州锺離少師。

    任氏夫人。

    修西方。

    雕阿彌陀佛像長四寸八分。

    龛飾甚嚴。

    常頂戴行道。

    其像眉間忽迸。

    出舍利。

    大如黍米。

    光彩照人。

     治病得愈 宋秀州一僧。

    常念阿彌陀佛。

    為人治病。

    有病者請往。

    常得痊愈。

    州人敬信如佛。

     兒孫免難 宋鎮江村落間。

    有一老人。

    每有事。

    必合掌至額。

    念阿彌陀佛。

    其孫方二三歲。

    因随母至田野。

    忽失之。

    老人尋訪不見。

    後數日。

    人告雲。

    在溪外。

    果尋得之。

    見足迹徧于灘上。

    其溪甚深。

    不知此兒何緣過彼。

    又久而無恙。

    人以為其祖至誠念佛所感也。

     念佛脫械 元至正十五年。

    張士誠攻湖州。

    江浙丞相與戰。

    擒四十人。

    囚檻送戮。

    夜宿西湖鳥窠寺。

    适大猷謀禅師徐步廊下。

    囚因求救。

    師教至心念南無救苦救難阿彌陀佛。

    中有三人。

    信受其語。

    念不絕口。

    天曉發。

    囚易枷鎖。

    至三人刑具不足。

    惟系以繩。

    既而審鞫。

    知良民被虜者。

    遂得釋。

     念佛鬼敬 明海昌村民某。

    有老媪死附家人言。

    平生事及陰府報應甚悉。

    鄉人環而聽之。

    有一人在衆中。

    忽攝心念佛。

    媪謂曰。

    汝常如此。

    何患不成佛道。

    問何故。

    曰汝心念阿彌陀佛故。

    問何以知之。

    曰見汝身有光明故。

    村民不識一字。

    瞥爾一念。

    尚使鬼敬。

    況久修習者乎。

    是故念佛功德。

    不可思議。

     女轉男身 大清杭郡府治前管米山皂隸王三官之母。

    孀居。

    年老。

    日唯念佛。

    所積十餘金。

    悉向靈隐施舍。

     康熙元年五月。

    寝疾亡去。

    半日複蘇曰。

    我去投一男胎。

    因彼處才。

    請收生婆。

    時辰未到。

    故我轉來。

    與你們說。

    更憩半饷而沒。

     念佛生天 大清仁和塘栖鎮卓孺人。

    法名濟永。

    乃左春坊卓朗[(雪-雨)/粉/大]之姊。

    而為予元配也。

    生平性直心慈。

    笃信佛法。

    尊禮玉林具德兩大師。

    間亦施舍僧尼。

    遇貧苦疾痛者。

    必矜恤之。

    辛醜歲。

    予六十初度得王龍舒淨土文。

    心切向往。

    遂專修淨業。

    卓亦依法。

    修習日課念佛。

    誦彌陀經。

    已五六年矣。

    今 康熙丁未。

    閏四月初二日辰刻。

    忽示微疾。

    初三日戌時。

    忽自坐起。

    瞑目安然。

    而逝。

    及殓時。

    顔色如生。

    歡容可挹。

    衆鹹嘉歎。

    逆知其必歸善地矣。

    至五七之夜。

    托夢與兒媳陳氏雲。

    前者有天神。

    執長柄香爐迎我。

    故我即去。

    因問雲。

    曾知死否。

    答雲。

    初猶朦胧不知。

    今已知矣。

    我今不喜着豔服。

    直入卧内開箱。

    換一荳菉色衣。

    一月白色衣灑然而去。

    蚤起媳。

    詳述其夢。

    予檢視箱中。

    果有此二色衣焉。

    又是夜老婢桂香亦夢。

    孺人層台端拱。

    高坐前廳。

    所帶俱冠纓珠絡。

    若諸天狀。

    又複現此一相。

    則其生天無疑矣。

    謹據實具錄。

    一字無虛。

    用告衆。

    信萬萬。

    及蚤念佛。

    發願往生。

    臨命終時。

    自有妙境現前。

    決然不爽。

    此其明驗也。

    寶蓮道人特識。

    以堅己信。

    并以勵法界之共信者。

     佛示念佛十種功德 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

    見世當獲十種功德利益。

     一晝夜常得諸天大力神将并諸眷屬。

    隐形守護。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

    常随守護。

      三常為諸佛晝夜護念。

    阿彌陀佛常放光明。

    攝受此人。

      四一切惡鬼若夜叉羅剎。

    皆不能害。

    一切毒蛇毒龍毒藥。

    悉不能害。

      五一切火難水難冤賊刀箭牢獄枷杻橫死枉死。

    悉皆不受。

      六先所作罪。

    皆悉消滅。

    所殺冤命。

    彼蒙解脫。

    更無質對。

      七夜夢正直。

    或複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身。

      八心常歡喜。

    顔色光澤。

    氣力充盛。

    所作吉利。

      九常為一切世間人民。

    恭敬供養禮拜。

    猶如敬佛。

      十命終之時。

    心無怖畏。

    正念現前。

    得見阿彌陀佛并諸菩薩聖衆。

    手持金台。

    接引往生西方淨土。

    盡未來際。

    受勝妙樂。

     曆代尊宿 廬山遠祖師。

    悟摩诃般若深旨。

    号東方護法菩薩。

    而六時念佛。

    三睹聖像。

    往生淨土 天台智者大師。

    妙悟法華。

    一家教觀。

    萬代宗祖。

    而生則面西。

    辯十種疑。

    疏十六觀。

    極談淨土 百丈大師。

    馬祖傳道嫡子。

    天下叢林共宗。

    而祈禱病僧。

    化送亡僧。

    悉歸淨土 永明壽禅師。

    得無礙辯才。

    柱石宗門。

    偏贊西方上上品生。

    敬及冥府 死心新禅師。

    繼席黃龍。

    宗風大振。

    而切意淨業。

    着勸念佛文。

    令人發哀起信 真歇了禅師。

    嗣丹霞淳公。

    洞下一宗。

    至師大顯。

    而卓庵補陀。

    專意西方。

    有淨土集。

    行世 慈受深禅師。

    得法于長蘆信公。

    專心念佛。

    而謂修行捷徑。

    無越淨邦。

    建西方道場。

    苦口勸衆 圓照本禅師。

    道續天衣。

    宗弘雪窦。

    法雷震地。

    師表兩朝。

    而淨業兼修。

    标名上品 石芝曉法師。

    嗣月堂洵公。

    洞徹教部。

    以淨業化人。

    嘗集大藏諸書。

    有樂邦文類。

    行世 寂堂元禅師。

    學禅于密庵傑公。

    笃行念佛三昧。

    感金甲神自天而降。

    夢紅蓮華從地而出。

    由是十洲蓮宗大行 中峰本禅師。

    得法高峰妙公。

    學者仰如山鬥。

    而雲。

    禅者淨土之禅。

    淨土者禅之淨土。

    有懷淨土詩百首。

    勸人念佛 優昙宗主。

    居廬山東林善法堂。

    着蓮宗寶鑒。

    奉旨闆行。

    為淨土中興 王以甯侍制。

    自稱彌陀弟子 晁悅之翰林。

    答趙子昂書。

    稱西方淨土是真語實語 陳瓘侍制。

    作延慶寺淨土院記。

    極贊念佛。

    以上略舉諸大尊宿。

    其餘尊宿修淨土者。

    不可勝紀。

     蓮池大師曰。

    自遠祖至優昙。

    曆代尊宿。

    無不崇奉淨土。

    下士大夫。

    安可不斷疑決志勇猛銳進哉。

     淨土全書卷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