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蓮華。

    青白相間。

    其水湛湛如無邊岸。

    中有一人。

    項有圓光。

    胸有卍字。

    指池水曰。

    八功德水。

    汝可飲之。

    遺民飲水。

    甘美盈口。

    及寤猶覺異香發于毛孔。

    乃告衆曰。

    吾淨土之緣至矣。

    廬阜諸僧皆來會。

    遺民對佛像。

    焚香再拜。

    祝曰。

    我以釋迦遺教故。

    知有阿彌陀佛。

    此香當先供養釋迦如來。

    次供阿彌陀佛。

    及法華會中佛菩薩衆。

    以至十方佛菩薩衆。

    願令一切有情。

    俱生淨土。

    祝畢。

    與衆話别。

    面西端坐。

    斂手氣絕。

    年五十九。

    時義熙六年也。

     張抗學士 晉張抗。

    積善。

    向佛誓課大悲心陀羅尼十萬徧。

    願生西方。

    年六十餘寝疾。

    一心念佛。

    謂家人雲。

    西方淨土隻在堂屋西間之内。

    阿彌陀佛坐蓮華上。

    翁兒在蓮華池金沙地上。

    禮佛嬉戲。

    言訖。

    良久念佛而逝。

    翁兒乃孫子名。

    方三歲而亡矣。

     馬子雲縣尉 唐馬子雲。

    舉孝廉。

    為泾邑尉。

    押租赴京。

    遭風舟溺。

    被系。

    乃專心念佛。

    五年遇赦。

    入南陵山寺隐居。

    一日謂人曰。

    吾一生精勤念佛。

    今西方業成。

    行且往生安養。

    明日沐浴新衣。

    端坐合掌。

    異香滿戶。

    喜曰。

    佛來迎我。

    言已而逝。

     白居易少傅 【解】唐白居易。

    官中大夫太子少傅。

    舍宅為香山寺。

    号香山居士。

    晚歲患風痹。

    出俸錢三萬。

    繪西方極樂世界一部。

    依正莊嚴。

    悉按無量壽經。

    靡不曲盡。

    頂禮發願。

    以偈贊曰。

    極樂世界清淨土。

    無諸惡道及衆苦。

    願如我身老病者。

    同生無量壽佛所。

    又前答李觀察詩雲。

    近有人從海上回。

    海山深處見樓台。

    中有仙童開一室。

    皆言此待樂天來。

    吾學空門不學仙。

    恐君此語是虛傳。

    海山不是吾歸處。

    歸即應歸兜率天。

     (此詩乃中年所作樂天一生精究内典。

    勤修上乘。

    一心超脫輪回。

    往生淨土。

    彼時李師稷觀察浙東。

    有一商客。

    在李所治明州。

    同衆下海。

    遭風飄蕩。

    到一大山。

    瑞雲奇花。

    白鶴異樹。

    盡非人間所見。

    山側有人迎。

    問道。

    是何等人。

    來得到此。

    商客具言。

    随風飄到。

    岸上人道。

    既到此地。

    且系定了船上岸。

    來見天師。

    同舟人膽小。

    不敢上去。

    隻有這個商客。

    跟将上去。

    岸上人領到一所在。

    俨似大寺觀一般。

    商客随了。

    這人依路而進。

    見一道士。

    須眉皆白。

    兩旁侍衛數十人。

    坐大殿上。

    對商客道。

    你本中國人。

    與吾地有緣。

    方得到此。

    此山即塵世所傳蓬萊山也。

    既到此地。

    可要各處看看去麼。

    商客口稱要看。

    道士即命左右。

    引他宮内遊觀。

    玉台翠樹。

    光彩奪目。

    有數十處院宇。

    多有名号。

    隻有一院。

    關鎖得緊。

    在門縫裡。

    窺進去。

    隻見滿庭都是奇花。

    堂中設一虛座。

    座中有裀褥。

    階下香煙彌漫撲鼻。

    商客問道。

    此是何處。

    卻如此空鎖着。

    那人答道。

    此乃是白樂天前生所住之院。

    樂天今在中國未來。

    故關閉在此。

    商客胸中原曉得白樂天。

    是白侍郎之号。

    便把這些去處光景。

    一一記着。

    别了那人。

    走下船來。

    随風使帆。

    不及十日。

    已到越中海岸。

    商客将所看之景。

    備細來禀。

    知李觀察。

    李公盡錄其所言。

    書報白公。

    白公看罷。

    笑道。

    我修淨業多年。

    西方是我世界。

    豈複往海外山中。

    去做神仙耶。

    故将此兩首絕句。

    回答李公。

    以示專修禅門捷徑。

    不複更思篷萊仙島。

    識者鹹謂。

    白公脫屣煙埃。

    投棄軒冕。

    一種非凡氣骨。

    想來定是谪仙。

    但今生更加精進。

    一心信向西方。

    直當超脫玄門。

    徑徃極樂世界。

    所不待言矣。

    附記于此。

    以為白公宿根之證雲)。

     江公望司谏 宋江公望。

    釣台人。

    官谏議。

    蔬食清修。

    述菩提文念佛方便文。

    以勸道俗。

    有子早亡。

    托夢雲。

    大人修道。

    功業已成。

    冥府有金字額。

    題雲。

    嚴州府江公望。

    身居言責。

    志慕苦空。

    躬事熏修。

    心無愛染。

    動靜不違佛法。

    語默時契宗風。

    名已脫乎閻浮。

    身必歸于淨土。

    宣和末。

    知廣德軍。

    一旦無疾。

    面西端坐而化。

     葛繁大夫 宋葛繁。

    澄江人。

    少登科第。

    官至朝散。

    凡公署私居。

    必營淨室。

    設佛像。

    嘗人室禮誦。

    舍利從空而下。

    平時以淨業。

    普勸道俗。

    多服其化。

    有僧定中神遊淨土。

    見繁在焉。

    後無疾。

    面西端坐而化。

     張迪助教 宋張迪。

    錢塘人。

    官助教。

    從圓淨律師。

    受菩薩戒。

    咨問淨業法門。

    笃志修持。

    誓生安養。

    每念佛時。

    揚聲勇猛。

    至失音猶不已。

    一日謂圓淨曰。

    定中見白色頻伽鳥飛舞于前。

    又三年。

    西向端坐。

    念佛而化。

     王仲回司士 宋王仲回。

    官光州司士參軍。

    問無為子楊公曰。

    經中教人求生淨土。

    而祖師雲。

    心是淨土。

    不必更求。

    如何。

    楊公答曰。

    試自忖量。

    若在佛境。

    則無淨無穢。

    何用求生。

    若未出衆生境。

    安可不至心念佛。

    舍穢土而求生淨土乎。

    司士感悟。

    欣躍而去。

    後二年。

    楊公守丹陽。

    忽夢司士雲。

    向蒙指示。

    今已得生。

    特來緻謝。

    數日而訃至。

    言司士七日前預知時至。

    與宗黨言别而化。

    正感夢時也。

     李秉中官 宋李秉。

    紹興中官也。

    領禦藥院。

    初學禅于淨慈輝公。

    有省。

    晚閱龍舒淨土文。

    遂日課佛号。

    與閣長元美殿長林師文等數十人。

    結淨會于傳法寺。

    忽有疾。

    夢阿彌陀佛。

    以金圓光戴其首。

    越七日。

    又見金光滿房。

    乃囑别親屬。

    端坐結印而終。

     胡闉宣義 宋胡闉。

    官宣義。

    平日雖信佛乘。

    而未谙淨土。

    年八十四疾革。

    其子迎清照律師。

    乞垂示誨。

    照謂闉曰。

    公知安身立命處否。

    闉曰。

    心淨則佛土淨。

    照曰。

    公自度平昔時中有雜念染污否。

    闉曰。

    既處世間。

    甯無雜念。

    照曰。

    如是則安得心淨土淨。

    闉曰。

    一稱佛名。

    雲何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照曰。

    阿彌陀佛以弘誓願。

    塵劫修行。

    威德廣大。

    光明神力不可思議。

    是以一稱其名。

    滅無量罪。

    猶如赫日消于霜雪。

    複何疑哉。

    闉遂省悟。

    即日延僧念佛。

    次日照複至。

    闉曰。

    師來何暮。

    二大士降臨已久。

    照于是率衆。

    厲聲念佛。

    闉乃合掌而逝。

     文彥博潞公 宋文潞公。

    諱彥博。

    平生慕道甚力。

    專念阿彌陀佛。

    期生淨土。

    晨香夜坐。

    未嘗少廢。

    每發願曰。

    願我嘗精進。

    勤修一切善。

    願我了心宗。

    廣度諸含識。

    每見一切人。

    則勸以念佛。

    于京師與淨嚴法師。

    集十萬人。

    為淨土會。

    如如居士有頌贊曰。

    知公膽氣大如天。

    願結西方十萬緣。

    不為一身作活計。

    大家齊上渡頭船。

    臨終安然。

    念佛而化。

     馬圩侍郎 宋馬圩。

    厥祖忠肅公。

    守杭日。

    慈雲忏主教令念佛。

    舉家宗奉。

    圩至心念佛。

    二十五年。

    崇甯小疾。

    易衣坐逝。

    有氣如青蓋。

    出戶騰空而去。

    家人皆夢。

    圩往生上品。

     锺離少師 宋锺離瑾。

    提刑浙西日。

    遇慈雲忏主。

    遂笃信淨土。

    後知開封。

    出則盡瘁國事。

    入則不寐念佛。

    年夜促家人。

    起索浴更衣坐逝。

    舉家見瑾乘青蓮。

    仙樂迎引西去。

     閻邦榮承務 宋閻邦榮。

    池州人。

    二十年持往生咒念佛。

    将終。

    家人夢。

    佛放光迎榮。

    及曉。

    榮西向趺坐。

    忽起行數步。

    立化。

     王衷朝散 宋王衷。

    嘉禾人。

    結社西湖。

    不問賢愚貴賤僧俗。

    但願往生者。

    普請入社。

    有勸修文。

    行世。

    後無疾。

    西向坐化。

     锺離景融大夫 宋锺離景融。

    官朝請大夫。

    常誦觀經。

    念佛不辍。

    挂冠。

    結茅儀真東園側。

    嘗曰。

    不識彌陀彌陀。

    更在西方外。

    識得彌陀。

    彌陀秪在自己家。

    一夕命僧妙應。

    誦普賢行願品。

    炷香敬聽。

    兩手作印而化。

     錢象祖郡守 宋錢象祖。

    号止庵。

    守金陵日。

    以淨土真修為念。

    常于鄉州。

    建接待十處。

    皆以淨土極樂等名之。

    創止庵高僧寮。

    為延僧談道之所。

    自左相辭歸。

    益進淨業。

    嘉定四年二月。

    微疾。

    書偈曰。

    菡萏香從佛國來。

    琉璃地上絕纖埃。

    我心清淨超于彼。

    今日遙知一朵開。

    後三日。

    僧有問疾者。

    公曰。

    我不貪生。

    不怖死。

    不生天。

    不為人。

    惟求生淨土耳。

    言訖。

    跏趺而逝。

    後有人夢空中雲。

    錢丞相已生西方蓮宮。

    為慈濟菩薩。

     梅汝能縣令 宋梅汝能。

    常熟人。

    仕至縣令。

    有志淨業。

    忽夢。

    僧授紙百幅。

    鑿破為二八字。

    以問東靈照師。

    曰二八十六也。

    豈十六觀經之謂乎。

    适一僧以經與之。

    忽不見。

    由是誦經念佛。

    自名為往生。

    以見志。

    因邑中生公造丈六彌陀像。

    乃施錢百萬。

    為之妝飾。

    殿前池中忽湧一雙頭白蓮。

    其華百葉。

    當年冬。

    無疾而終。

     昝定國學谕 宋昝定國。

    号省齋。

    為州學谕。

    常念佛。

    讀淨土諸經。

    每月三八。

    集僧俗。

    諷經念佛。

    嘉定四年。

    夢青衣童告曰。

    佛令召君。

    三日當生彼國。

    至日沐浴更衣。

    念佛坐化。

     馮濟川谏議 宋馮檝。

    号濟川。

    遂甯人。

    由太學登第。

    初訪道禅林。

    晚年專崇淨業。

    作西方文彌陀忏儀。

    後以給事中。

    出帥泸南。

    率道俗作系念會。

    及知邛州。

    于後廳設高座。

    望阙肅拜。

    着僧衣登座。

    謝官吏。

    橫拄杖。

    按膝而化。

     王敏仲侍郎 宋王古。

    字敏仲。

    東都人。

    官禮部侍郎。

    慈仁愛物。

    深契禅宗。

    又悟淨土法門之勝。

    着直指淨土決疑集三卷。

    平生精勤念佛。

    數珠未嘗去手。

    行住坐卧。

    悉以西方淨觀。

    為佛事。

    有僧神遊淨土。

    見古與葛繁同在焉。

    往生有明驗矣。

     蘇轼學士 宋蘇轼。

    号東坡。

    官翰林學士。

    南遷日。

    畫彌陀像一軸。

    行且佩帶。

    人問之。

    答曰。

    此轼生西方公據也。

    母夫人程氏殁。

    以簪珥遺赀。

    命工胡錫。

    繪彌陀像。

    以薦往生。

    因獻頌曰。

    佛以大圓覺。

    充滿河沙界。

    我以颠倒想。

    出沒生死中。

    雲何以一念。

    得往生淨土。

    我造無始業。

    本從一念生。

    既從一念生。

    還從一念滅。

    生滅滅盡處。

    則我與佛同。

    如投水海中。

    如風中鼓橐。

    雖有大聖智。

    亦不能分别。

    願我先父母。

    在處為西方。

    所遇皆極樂。

    人人無量壽。

    無性亦無來。

     張無盡丞相 宋張商英。

    初以夫人向氏激發。

    留神内典。

    号無盡居士。

    嘗着發願文雲。

    思此世界。

    五濁亂心。

    無正觀力。

    無了因力。

    自性惟心。

    不能悟達。

    謹遵釋迦世尊金口之教。

    專念阿彌陀佛。

    求彼世尊願力攝受。

    待報滿時。

    往生極樂。

    如順水乘舟。

    不勞自力而至矣。

     韋文晉觀察 宋韋文晉。

    立行孤潔。

    建淨業道場。

    普度含識。

    六月某日。

    忽面西跏趺合掌。

    念佛而化。

    異香内外皆聞。

     賈純仁郡倅 宋賈純仁。

    霅川人。

    官郢州倅。

    潛心淨業。

    長齋念佛。

    因微疾。

    西向宴坐而逝。

    頂上白光圓相。

    異香滿室。

    經宿不散。

     吳信叟進士 宋吳子才。

    字信叟。

    緻仕之後。

    預作一棺。

    夜卧其中。

    令童子擊棺而歌曰。

    吳信叟歸去來。

    三界無安不可住。

    西方淨土有蓮胎。

    及早回頭歸去來。

    自亦從而和之。

    緣熟時無疾而化。

     張掄都憲 宋張掄。

    官兩浙都總官。

    期生淨土。

    刻勵念佛。

    阖門長幻。

    靡不從化。

    鑿池栽蓮。

    日率妻子。

    課佛萬徧。

    孝宗皇帝親書蓮社二字賜焉。

     朱綱少府 明朱綱。

    京都人。

    業儒。

    中鄉舉。

    三上春官不第。

    乃就職官二府。

    緻任。

    專修淨土。

    日課佛三萬。

    十五年無少怠倦。

    臨終坐榻上。

    兩手擎珠。

    念佛不辍。

    異香滿室。

    乃雲佛來也。

    連聲稱念而逝。

     戴百戶 明戴百戶。

    前衛世襲也。

    與陶百戶。

    共辦事。

    巡撫标下。

    時錢塘江有殺人巨盜。

    号滿江紅者。

    黨勢熾盛。

    官吏不敢捕。

    巡撫潛召二人。

    手給一牌。

    谕曰。

    我有機密事。

    着汝二人去幹。

    如不能辦。

    當攜棺來見。

    語畢即退。

    入内衙。

    二人展牌視之。

    乃捕滿江紅也。

    相對無策。

    [拚-ㄙ+ㄊ]身入賊巢。

    多方誘緻。

    即正典刑。

    滿江紅臨刑。

    痛恨二人。

    誓必索命。

    二人懼。

    棄職持齋。

    誦經念佛。

    多行善事。

    以解此冤結。

    二人雖異地而修。

    然同時回首。

    戴百戶豫别親屬。

    至期坐脫。

    良久又醒。

    謂親屬曰。

    陶兄臨時念差錯走路頭。

    故我來與汝等說知。

    明日我當去。

    次早複坐脫。

    鼻垂玉柱。

    異香滿室不散。

     金光前代子 大清金光前。

    正黃旗代子。

    起身戎伍。

    目不識字。

    然見有義之事。

    則必銳意為之。

    其妻龔氏。

    傳是廬州孝廉之女。

    痛遭離亂。

    皈心西方。

    且粗知書史。

    凡遇梵典。

    晨夕持誦。

    光前為之感動。

    而笃信焉 順治癸巳冬。

    奉讨不庭。

    相攜入閩。

    道出武林。

    聞具德和尚說法靈隐。

    同往參問。

    親承開示。

    自此潛心念佛。

    愈切愈堅。

    辛醜夏。

    還京。

    駐節錢塘江幹。

    金忽示疾。

    龔為延醫。

    光前止之曰。

    我昔與汝。

    親叩靈隐。

    今正欲于此作轉身之活計。

    求和尚一證明耳。

    何以藥為。

    龔大笑曰。

    不意光前亦得到此田地。

    遂徙帳入崇聖庵。

    蓋欲夫死得其所也。

    庵居旬日。

    龔造二棺。

    謂人曰。

    妾與金公偕行矣。

    顧無人為公畢後事耳。

    事畢。

    我當往矣。

    光前聞之。

    即怡然長逝。

    龔乃作書緻靈隐。

    求為兩人秉炬。

    并囑飯僧修忏等事。

    至七日畢。

    屏絕飲食。

    晝夜不卧。

    一心念佛。

    女伴多來勸止。

    堅持勿聽。

    又七日晡時。

    視日蚤暮。

    覺身稍倦。

    倚棺而盹。

    少頃醒曰。

    時至矣。

    端然趨寂。

    顔色如生。

    其鋒之勇捷。

    即龐氏女。

    亦不是過。

    圭峰禅師雲。

    作有義事。

    是惺悟心。

    作無義事。

    是狂亂心。

    狂亂随情轉。

    臨終被業牽。

    惺悟不由情。

    臨終能轉業。

    其光前夫婦之謂乎。

    靈隐和尚為光前舉火雲。

    人于生死颠危。

    公于生死自在。

    隻者自在底。

    便是成佛作祖[打-丁+(霸-雨+西)]柄。

    舉世間人。

    瞻之仰之。

    千載之後。

    留于崇聖庵。

    作一段佳話。

    又為龔氏舉火雲。

    世被情愛牽連。

    爾唯生死獨斷。

    棄此身如脫敝屣。

    訂歸期如書契劵。

    善女子是真精進。

    真法供養。

    亦是靈山會上。

    第一種大行大願。

     蓮池大師曰。

    聞之古德雲。

    士大夫英敏過人者。

    多自僧中來。

    然迷而不返者十九。

    不昧宿因者十一。

    其故何也。

    五濁惡世。

    多諸退緣。

    賢者所難免也。

    故戒禅師後身為東坡。

    青禅師後身為曾魯公。

    喆禅師後身耽富貴。

    多憂苦。

    東坡最為親近法門。

    而曾公已不之及彼。

    喆老之後身。

    其迷抑又甚矣。

    古今知識。

    所以勸人舍五濁而求淨土也。

    然則劉遺民而下。

    諸君子所得。

    不既多乎。

     處士往生類 張野茂才 晉張野。

    居浔陽。

    兼通華梵。

    尤善屬文。

    舉茂才屢征散騎常侍。

    俱不就。

    入廬山蓮社。

    修淨業。

    義熙十四年。

    與家人别。

    入室端坐而逝。

     阙公則 晉阙公則。

    遠公白蓮社中人。

    已亡。

    友人于東京白馬寺。

    為作忌祭。

    忽林木殿宇皆金色。

    空中有聲雲。

    我是阙公則。

    所祈往生極樂寶國。

    今已達矣。

    故來相報。

    言訖。

    不見。

     張铨 晉張铨。

    野之族子也。

    高逸好學。

    耕鋤間。

    帶經不釋。

    屢征弗就。

    庾悅以其貧。

    舉為浔陽令。

    笑曰。

    古人以容膝為安。

    屈志就祿。

    奚榮之有。

    乃入廬山。

    依遠公蓮社。

    研窮内典。

    多有悟入。

    宋景平元年。

    無疾。

    西向念佛。

    安坐而卒。

     周續之 宋周續之。

    雁門人。

    十二通五經五緯。

    号十經童子。

    養心閑居。

    公卿交辟皆不就。

    事廬山遠法師。

    預蓮社。

    文帝踐祚。

    召對辨柝。

    帝大悅。

    或問。

    身為處士。

    時踐王庭。

    可乎。

    答曰。

    心馳魏阙者。

    以江湖為桎梏。

    情緻兩亡者。

    市朝亦岩穴耳。

    時稱通隐先生。

    後居锺山。

    專心念佛。

    愈老愈笃。

    一日向空雲。

    佛來迎我。

    合掌而逝。

     庾銑 梁庾銑。

    新野人。

    武帝召為黃門侍郎。

    不赴。

    六時念佛。

    一夕見道人。

    自稱願公。

    呼銑為上行先生。

    授香而去。

    後四年。

    願複至。

    遂化去。

    空中言。

    上行先生已生安養。

     高浩象 梁高浩象。

    東平人。

    杜門靜坐。

    專誦無量壽經。

    嘗在觀中。

    覺自身泛紅蓮于池面。

    初未見佛。

    乃即華上傾心禮佛。

    遙想金容。

    光輝遠映。

    一夕見衆菩薩來迎。

    即時化去。

     宋滿 隋宋滿。

    常州人。

    計荳念佛。

    積三十石。

    開皇八年九月。

    飯僧畢。

    坐逝。

    人見天華異香滿。

    乘空西去。

     鄭牧卿 唐鄭牧卿。

    荥陽人。

    舉家念佛。

    開元中。

    病笃。

    有勸進魚肉者。

    确乎不許。

    手執香爐。

    願求往生。

    忽異香充蔚。

    奄然而逝。

    舅尚書蘇颋夢。

    寶池蓮開。

    牧卿坐其上。

     張元祥 唐張元祥。

    居常念佛不辍。

    一日促家人雲。

    西方聖人待我齋畢同往。

    齋事訖。

    焚香跏趺。

    面西而化。

     元子才 唐元子才。

    居潤州觀音寺。

    誦彌陀經。

    念佛。

    忽小疾。

    夜聞空中香氣樂音。

    似有人言。

    粗樂已過。

    細樂續來。

    君當行矣。

    念佛而化。

    異香數日不散。

    同寺元子平。

    後亦聞空中音樂。

    即西向坐化。

     李知遙 唐李知遙。

    長安人。

    善淨土教。

    五會念佛。

    為衆師範。

    後因疾。

    忽雲。

    佛來迎我。

    洗漱更衣。

    索香爐出堂頂禮。

    乃聞空中說偈雲。

    報汝李知遙。

    功成果自招。

    引君生淨土。

    将爾上金橋。

    就床端坐而化。

    衆聞異香。

     汾陽老人 唐汾陽老人。

    于法忍山。

    借一空房。

    止宿。

    晝夜念佛。

    貞觀五年。

    命終時。

    大光徧照。

    面西而逝。

    人見乘蓮台雲。

     房翥 唐房翥。

    暴死。

    至陰府。

    見閻羅王。

    王曰。

    據案薄。

    君曾勸一老人念佛。

    已生淨土。

    君承此福。

    亦合生淨土。

    翥曰。

    先許金剛經萬卷。

    巡禮五台。

    未欲往生。

    王曰。

    巡禮誦經。

    固為好事。

    不如早生淨土。

    王知志不可奪。

    放還。

    以此知勸人修者。

    非徒往生。

    又感動幽冥也。

     孫良 宋孫良。

    錢塘人。

    隐居閱大藏。

    尤得華嚴之旨。

    依大智律師。

    受菩薩戒。

    日誦佛萬聲。

    二十年不辍。

    忽日命家人。

    請僧念佛。

    以助往生。

    僧集念佛。

    方半饷。

    望空合掌雲。

    佛及菩薩。

    已荷降臨。

    退坐而化。

     王阗 宋王阗。

    四明人。

    号無功叟。

    【解】凡禅林宗旨。

    天台教門。

    無不洞達。

    着淨土自信錄。

    晚年專心念佛。

    西向坐化。

    異香芬郁。

    焚龛時。

    獲舍利。

    如菽者百八粒。

     範俨 宋範俨。

    仁和人。

    絕心世務。

    其子不能治家。

    俨不之顧。

    但雲我自是寄客耳。

    日誦法華。

    念阿彌陀佛。

    專心不懈。

    忽見普賢菩薩。

    乘六牙白象。

    放金色光。

    報俨雲。

    明日卯時當行。

    越一夕。

    佛菩薩來迎。

    就座合掌而逝。

     陸沅道 宋陸沅道。

    号省庵居士。

    住明之橫溪。

    晨起焚香趺坐。

    目不他瞬。

    首倡偈曰。

    盥手清晨貝葉開。

    不求諸福不禳災。

    世緣斷處從他斷。

    劫火光中舞一回。

    然後念誦。

    不緩不急。

    聲如貫珠。

    每日法華一徧。

    彌陀萬聲。

    一意西馳。

    年八十五。

    四月六日。

    沐浴整衣而逝。

    洎殓。

    忽聞蓮華馥郁之氣。

    皆不知來處。

    近挹之。

    蓋出自口中也。

     孫忠 宋孫十二郎。

    名忠。

    四明人。

    早慕西方。

    于郡城東。

    築庵念佛。

    後因病請僧百人系念。

    忽仰空合掌。

    手結雙印。

    怡然而化。

    阖城聞天樂異香。

    漸向西沒。

    二子相繼念佛亦坐化。

     沈铨 宋沈铨。

    家錢塘。

    同妻施氏專心淨土。

    平時諸善。

    悉用回向。

    後及妻前後命終。

    皆感化佛持錫。

    接引而去。

     唐世良 宋唐世良。

    會稽人。

    持戒念佛。

    年老疾病。

    猶不就枕。

    誦彌陀經十萬過。

    謂家人雲。

    佛來接我。

    言訖作禮。

    即便坐逝。

    利行人。

    時在道味山。

    夜夢。

    西方異光。

    旛華天樂。

    空中聲雲。

    唐世良已歸淨土。

     計公 宋計公。

    四明桃源鐵工也。

    【解】年七十。

    兩目喪明。

    裡中昝學谕。

    以擘窠圖印施。

    勸人念佛。

    計公初授一圖。

    念滿三十六萬聲。

    念至四圖。

    兩目瞭然。

    如是三載。

    念滿十七圖。

    一日念佛。

    忽氣絕。

    半日複蘇曰。

    佛令分六圖。

    與昝學谕。

    是勸導之首。

    分一圖與李二公。

    是表圖之人。

    囑其子。

    往謝之。

    言訖。

    沐浴向西而化。

     沈三郎 宋沈三郎。

    晚歲回心念佛。

    因病請僧。

    念彌陀經。

    易衣而終。

    縮膝欲起。

    二子局于名教。

    以易龛為難。

    曳其胫直之。

    将入殓。

    忽舉首出衣被。

    矍然而坐。

    舉家大驚。

    二子急前扶衛。

    乃以肘節捶之。

    子曰。

    助父坐脫耳。

    竟坐逝。

    茶毗。

    有白鶴二十九隻。

    飛鳴雲表。

    久之西去。

     陸俊 宋陸俊。

    錢塘人。

    少事公門。

    久之棄去。

    【解】以淨土為業。

    每對佛忏悔。

    垂淚交頤。

    道友相見。

    說淨土因緣。

    才十餘句。

    便悲咽感歎。

    臨終請圓淨律師。

    開示西方。

    諷觀經至上品。

    淨曰。

    可以行矣。

    俊曰。

    衆聖未齊。

    姑待之。

    少頃忽起。

    就竹床。

    面西端坐而逝。

     徐六公 宋徐六公者。

    嘉興人。

    務農為業。

    夫婦蔬食。

    精勤念佛四十年。

    預作一龛。

    臨終易布衣草履。

    入龛端坐。

    頃之曰。

    佛來迎我。

    即化去。

     黃打鐵 宋黃公。

    潭州人。

    本軍伍。

    以打鐵為生。

    每鉗錘時。

    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