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士蘇易簡作淨行品序。

    至謂。

    予當布發以承其足。

    剜身以請其法。

    猶尚不辭。

    狀元孫何題社客于碑陰。

    孤山圓法師撰師行業。

    天禧四年。

    正月十二日。

    端坐念佛。

    有頃厲聲唱雲。

    佛來也。

    泊然而化。

     淨觀 宋淨觀。

    住嘉禾寂光庵。

    修淨土忏法十餘年。

    謂弟子曰。

    我後二十七日行矣。

    至期。

    二日前。

    見紅蓮華。

    次日又見黃華滿室。

    皆有化生孩兒。

    坐于華上。

    仙帶結束三日入龛端坐。

    命衆念佛。

    頃之脫去。

     慈雲忏主 宋遵式。

    台州臨海縣人。

    學行高古。

    名冠兩浙。

    專志安養。

    嘗行般舟三昧九十日。

    苦學嘔血。

    入道場。

    兩足皮裂。

    以死自誓。

    忽如夢中。

    見觀音垂手指。

    其口引出數蟲。

    又指端出甘露注其口。

    覺身心清涼。

    疾遂愈。

    着淨土決疑行願及淨土忏法。

    行于世。

    天聖間。

    将化之日。

    炷香禮佛。

    願諸佛證明。

    往生安養。

    至晚坐脫。

    人見大星隕于靈鹫峰。

    時号慈雲忏主雲。

     潞府宗坦疏主 宋宗坦。

    潞州黎城人。

    申姓。

    年十六。

    落發受具。

    少通義學。

    垂五十年。

    名播講林。

    晚于唐鄧汝颕之間。

    講淨土觀經。

    勸人念佛。

    求生安養。

    聽者如雲。

    皆禀淨業。

    政和四年。

    四月二十七日。

    夢阿彌陀佛。

    告曰。

    汝說法止六日。

    當生淨土。

    覺而白衆曰。

    吾修求安養。

    似得因緣。

    相應适來。

    佛告。

    我得生淨土。

    敢不信乎。

    次日雖覺不豫。

    講唱不辍。

    五月四月醜時。

    自知時至。

    乃鳴鐘集衆。

    告曰。

    因緣聚散。

    固當有時。

    淨土勝緣。

    惟憑時刻。

    幸望大衆。

    念佛助往。

    言訖坐滅。

    滿空雷鳴。

    白雲覆地。

    三日方歇。

    師先有瑪瑙數珠一串。

    臨終盤于指上。

    衆人竟不能取。

     慈照宗主 宋子元。

    号萬事休。

    平江昆山茅氏子。

    母夜夢佛入門。

    次旦遂生。

    因名佛來。

    十九歲落發。

    習止觀。

    一日定中聞鴉聲悟道。

    乃有頌曰。

    二十餘年紙上尋。

    尋來尋去轉沉吟。

    忽然聽得慈鴉叫。

    始信從前錯用心。

    于是利他心切。

    慕遠公蓮社遺風。

    普勸念佛。

    受持五戒。

    一不殺。

    二不盜。

    三不淫。

    四不妄。

    五不酒念。

    阿彌陀佛五聲。

    以證五戒。

    普結淨緣。

    欲令世人淨五根。

    得五力。

    出五濁也。

    乃撮集大藏要言。

    編成白蓮忏儀。

    為法界衆生。

    晨朝忏悔。

    祈生安養。

    四十六歲。

    障臨江州逆順境中。

    未嘗動念。

    乾道二年。

    高宗诏至德壽殿。

    演說淨土法門。

    賜号慈照宗主。

    三月二十三日。

    于铎城倪建宅。

    告諸徒曰。

    吾化緣已畢。

    時當行矣。

    言訖。

    合掌辭衆。

    奄然示寂。

    二十七日茶毗。

    舍利無數。

    塔于松江吳覺昌宅。

    勑賜最勝之塔。

     法持 宋法持。

    居化度寺。

    修彌陀忏願。

    促閻浮之壽。

    早生安養。

    後小疾。

    雨淚悲号。

    祈垂接引。

    厲聲念佛不絕。

    忽見佛身丈六。

    立于池上。

    即自言曰。

    我已得中品生。

    西向而化。

     本如 宋本如。

    号神照。

    住東山承天寺。

    與郡守張郇結社。

    一日升座說法。

    與衆訣别。

    退而坐逝。

    時江上漁人。

    見雲端有僧西去。

    明年啟塔。

    顔貌如生。

    蓮華産于塔前。

     基法師 宋基法師。

    學于寶雲。

    住太平興國寺。

    精意念佛。

    一日示疾。

    為弟子廣談玄旨。

    衆忽見西方現光。

    空中奏樂。

    師曰。

    阿彌陀佛與二大士俱至。

    即右脅向西而化。

    門人夢阿彌陀佛授記為超世如來。

    或夢師坐青蓮華台者。

    法智禅師歎曰。

    卧病談玄。

    臨終見佛。

    是可敬也。

     若愚 宋若愚。

    居雲川仙潭。

    建無量壽閣。

    勸道俗念佛。

    精勤三十年。

    與道潛則章二師為友。

    潛能詩近名。

    愚與章惟務實行。

    将順世。

    夢神人告曰。

    汝同學則章得普賢行願三昧。

    已生淨土。

    彼正待汝。

    愚乃沐浴更衣。

    命衆諷觀經。

    端坐默然。

    忽雲。

    淨土現前。

    吾當行矣。

    書偈而化。

    偈曰。

    空裡千華羅網。

    夢中七寶蓮池。

    踏得西方路穩。

    更無一點狐疑。

     守真 宋守真。

    永興人。

    講起信論法界觀。

    常于中夜。

    結無量壽佛往生秘密印。

    系念西方。

    一夕天曉。

    自覺身登淨土。

    舉目見佛。

    因俯伏像前。

    忽曰。

    四十八願能度我者。

    乃持香華。

    入殿供養。

    就坐而化。

     有嚴 宋有嚴。

    住台州赤城崇善寺。

    依神照學天台教。

    晚年結茆楂木之下。

    号曰楂庵。

    平生笃修淨業。

    有懷安養故鄉詩。

    為時所傳。

    建中靖國元年。

    夏四月。

    将終。

    見寶池大蓮華。

    天樂四列。

    乃作餞歸淨土詩。

    示衆。

    後七日跏趺而化。

    塔上有光如月。

    三夕方隐。

     師贊 宋師贊。

    雍州人。

    為僧童。

    年十四念佛不絕。

    忽遇疾。

    暴亡。

    俄而複蘇。

    謂師及父母曰。

    阿彌陀佛來。

    此兒當随行。

    鄰人見空中寶台五色異光。

    向西而沒。

     智廉 宋智廉。

    居上虞化度寺。

    初徧參宗門。

    晚節一意西方。

    慶元改元。

    秋八月。

    别衆曰我夢中見阿彌陀佛。

    大衆圍繞說法。

    佛雲。

    諸善人等。

    當須專心淨業。

    來生我國。

    我見勝相。

    往生必矣。

    乃書偈曰。

    雁過長空。

    影沉寒水。

    無滅無生。

    蓮華國裡。

    書畢。

    回身向西。

    結印而逝。

     智深 宋智深。

    号慈川。

    學于海月。

    歸嘉禾。

    開長堂。

    供衆二十年。

    專志念佛。

    常以淨業化人。

    得往生者甚衆。

    忽示疾。

    客至問安。

    談論如常。

    時客方出門。

    即遷化。

    人見紫雲向西而沒焉。

     宗利 宋宗利。

    居新城碧沼。

    修念佛三昧者十年。

    後入道味山。

    築庵。

    名曰一相。

    越十五年。

    忽謂弟子曰。

    吾見碧蓮華。

    徧滿空中。

    三日複曰。

    佛來矣。

    即書偈雲。

    吾年九十頭雪白。

    世上應無百年客。

    一相道人歸去來。

    金台坐斷乾坤窄。

    奄然而化。

     齊玉 宋齊玉。

    号慧覺。

    初于霅川寶藏寺。

    建淨土會。

    後住上竺。

    夜半頂彌陀像。

    行道念佛。

    一日謂首座曰。

    床前多寶塔現。

    非吾願也。

    所欲則淨土耳。

    可為我集衆念佛。

    首座鳴鐘。

    僧至将百餘。

    玉雲。

    今已見佛。

    端坐而逝。

     處謙 宋釋處謙。

    精修淨土。

    一夕誦彌陀經畢。

    稱贊淨土。

    告衆曰。

    吾以無生而生淨土。

    如入禅定。

    奄然而化。

     圓照本禅師 宋宗本。

    常州無錫人。

    初參天衣懷禅師。

    念佛有省。

    後遷淨慈。

    奉诏入東京慧林寺。

    召對延和殿。

    稱旨。

    平居密修淨業。

    雷峰才法師神遊淨土。

    見一華殊麗。

    問之。

    曰待淨慈本禅師耳。

    又資福曦公。

    至慧林禮足。

    施金而去。

    人诘其故。

    曰吾定中見金蓮華。

    人言。

    以俟本公。

    又蓮華無數。

    雲以待受度者。

    或有萎者。

    雲是退堕人也。

    有問。

    師傳直指。

    何得蓮境标名。

    答曰。

    雖在宗門。

    亦以淨土兼修耳。

    後臨終安坐而逝。

    谥圓照禅師。

     清照律師 宋慧亨。

    住武林延壽寺。

    初依靈芝習律。

    專修淨業六十年。

    每對人。

    必以念佛為勸。

    建寶閣。

    立三聖像。

    最勝殊特。

    有江自任者。

    忽夢寶座從空而下雲。

    亨律師當升此座。

    适社友孫居士。

    預啟别亨。

    即在家作印而化。

    師往炷香。

    歸而謂其徒曰。

    孫君已去。

    吾亦行矣。

    乃集衆念佛。

    為說偈曰。

    彌陀口口稱。

    白毫念念想。

    持此不退心。

    決定生安養。

    端坐而化。

    号清照律師。

     晞湛 宋晞湛。

    山陰人。

    少為儒生。

    忽厭世出家。

    與瑩行人。

    建無量壽佛殿于阮杜。

    專修淨業。

    坐不背西。

    久之常見佛及二菩薩相。

    一夕面西念佛。

    正坐凝然。

    作印而化。

     藏法師 宋僧藏。

    汾州人。

    一生不受道俗禮拜。

    專修淨土。

    将終。

    天樂次第來迎。

    皆不赴。

    及西方佛至。

    别衆而化。

     孤山圓法師 宋智圓。

    居西湖孤山。

    廣解諸經。

    刻心淨土。

    造彌陀疏及西資鈔。

    勸發往生。

    将終。

    以陶器合[療-(日/小)+土]。

    後十五年。

    積雨山頹。

    啟視陶器。

    形質俨然。

    爪發俱長。

     喻彌陀 宋思淨。

    姓喻氏。

    錢塘人。

    自号淨土子。

    早侍瑛法師講法華。

    後專念佛。

    暇則畫佛像。

    凡畫必于淨室寂想。

    見彌陀光明。

    乃下筆。

    紹興丁巳歲。

    端坐七日。

    一心念佛。

    漠然化去。

     太微 宋太微。

    兒時投錢塘法安法師出家。

    初授彌陀經。

    便能背誦。

    及受具。

    扃門念佛。

    精進不怠。

    常縱步後山。

    忽聞笛聲。

    豁然開悟。

    因畜一笛自娛。

    有淩監簿者。

    同志淨業。

    稱微為淨土鄉長。

    一日叩門曰。

    淨土鄉弟相見。

    微曰。

    明當相見于淨土。

    今誦佛正冗耳。

    翌朝人怪其不赴粥。

    往視之。

    見笛缽禅椅已焚。

    跏趺地上而化。

     久法華 宋可久。

    居明州。

    常誦法華。

    願生淨土。

    時号久法華。

    元佑八年。

    年八十一坐化。

    越三日。

    還謂人曰。

    吾見淨土境。

    與經符契。

    蓮華台上俱标合生者名。

    一金台标成都府廣教院勳公。

    已生其中。

    一标明州孫十二郎合生其中。

    一标可久。

    一銀台标明州徐道姑。

    言訖。

    複化去。

    五年徐道姑亡。

    異香滿室。

    十二年孫十二郎亡。

    天樂迎空。

    皆如久所雲。

     用欽 宋用欽。

    居錢塘七寶院。

    依大智學律。

    聞大智示衆曰。

    生弘毗尼。

    死歸安養。

    出家學道能事斯畢。

    即标心淨土。

    一志不退。

    日課佛三萬。

    嘗神遊淨土。

    見佛大士種種異相。

    謂侍者曰。

    吾明日西行矣。

    即集衆念佛。

    黎明合掌西望。

    跏趺而化。

     善住 元善住。

    字雲屋。

    蘇人。

    掩關六時念佛。

    病久不易。

    終時異香滿室。

    有安養傳谷響集。

    行世雲。

     妙文 元妙文。

    蔚州孫氏子也。

    九歲出家。

    十八受具。

    二十一抵京。

    依大德和尚。

    學圓頓教。

    十有一年。

    始出世。

    縱無礙辨。

    若峽倒川奔。

    及乎閑居簡默。

    言不妄發。

    其涵養沖挹。

    無欲速不躁進。

    大類如此。

    世祖召見。

    顧謂侍臣曰。

    此福德僧也。

    诏居寶集。

    年逾八十。

    專修念佛三昧。

    延佑六年。

    預知時至。

    命諸弟子。

    高稱彌陀佛号。

    面西趺坐。

    手結三昧印。

    泊然而蛻。

     性澄 元性澄。

    字湛堂。

    俗姓孫。

    會稽人。

    母姜氏。

    夢日輪從空而堕。

    遂生師。

    四歲常戲筆為佛像。

    授以佛經。

    即能成誦。

    至元丙子。

    投石門殊律師祝發。

    受具戒。

    習天台教觀。

    至治辛酉。

    驟召入京。

    駕幸文殊閣。

    引見問勞。

    賜無量壽佛等經。

    丞相東平忠獻王。

    請升座說法。

    事聞。

    寵赉尤渥。

    賜号佛海大師。

    晚還越之佛果。

    笃志淨土。

    修一心三觀者七晝夜。

    屢感瑞應。

    一日月旦。

    衆以常儀問訊。

    師遽曰。

    煩點視衣缽。

    用表無常。

    衆為念佛。

    止曰。

    佛須自念。

    明晨卻送别。

    黎明衆集。

    端坐而逝。

     盤谷 元盤谷。

    海鹽人。

    狀貌不揚。

    而志氣超邁。

    博覽經史。

    性耽山水。

    至元中。

    曆遊五台峨眉伏牛少室諸名山。

    嘗雲。

    足迹半天下。

    詩名滿世間。

    時驸馬高麗沈王。

    聞師德望。

    聘講華嚴於抗之慧因寺。

    師展四無礙辨。

    七衆傾服。

    王大悅。

    後至松郡構精舍。

    勤修淨業。

    日課彌陀佛号。

    年七十餘。

    無疾。

    預告以時。

    端坐而寂。

     必才 元必才。

    字大用。

    姓屈氏。

    台州臨海人。

    母趙氏。

    嗜善崇佛。

    才娠十月。

    母夢梵僧振錫入堂。

    覺而生。

    師七歲善屬句。

    脫口而就。

    年十二。

    挾冊從江西瞿法師祝發。

    進具戒。

    凝重沉默。

    觀行精勤。

    孜孜進修。

    無斯須懈。

    接人以慈。

    誨人無倦。

    順帝特賜佛鑒圓照之号。

    一日忽覺頭目岑然。

    即謂衆曰。

    吾緣盡矣。

    乃焚香。

    面西端坐。

    高聲念佛。

    盡一晝夜。

    又告衆曰。

    汝等勿謂修持無驗。

    吾淨土緣熟。

    三昧現前矣。

    即索浴更衣為書。

    以别相識。

    遂合掌而逝。

    茶毗。

    有五色光。

    自龛中發。

    火餘。

    舌根如紅蓮。

    齒牙若珂貝。

    舍利滿地。

    衆取之。

    一時俱盡。

     旨觀主 元旨觀主。

    字别宗。

    杭人。

    戒德甚嚴。

    創觀室于龍山之陽。

    修行念佛三昧。

    雖避兵竄逐。

    亦不暫廢。

    臨終無疾沐浴端坐而化。

     祖輝 元祖輝。

    住四明郡城佛閣。

    逢人但雲。

    阿彌陀佛說亦說不得。

    人因号說不得和尚。

    鄞縣尉王用享夫婦敬事之。

    一日詣其家别雲。

    吾明日行矣。

    及明。

    衆集。

    即入龛端坐。

    求甘瓜。

    啖盡一枚。

    念佛而化。

     楚琦 明楚琦。

    蜀人。

    笃信西方。

    因抵燕京。

    聞樓鼓聲。

    大徹。

    洪武初。

    三诏。

    說法京都。

    皇情大悅。

    後築室号西齋。

    一意淨業。

    嘗見大蓮華。

    充滿世界。

    彌陀在中。

    衆聖圍繞。

    将示寂。

    書偈示衆曰。

    吾行矣。

    人問何生。

    答曰西方。

    又問。

    西方有佛。

    東方無佛耶。

    乃厲聲一喝。

    泊然而化。

     寶珠 明寶珠。

    常遊杭郡嘉禾間。

    冬夏一衲。

    乞食自活。

    宿無恒居。

    平時惟念佛不絕口。

    人喚之。

    才應對。

    即連聲念佛。

    更無雜語。

    後于海門寺。

    忽若癫狂者。

    将半月餘。

    僧呵曰。

    爾平生實行。

    當與世人作眼目。

    何得乃爾。

    珠曰。

    既如是吾行矣。

    索浴畢。

    安然而化。

     慧日 明慧日。

    号東溟。

    姓賈氏。

    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

    似道谪戍時。

    師尚幼。

    志求出家。

    年二十二。

    從栢子庭講台教。

    洞了大義。

    至正間。

    下天竺災。

    元臣高納麟。

    請師新之。

    順帝聞。

    特賜慈光妙應普濟之号。

    至洪武二年。

    召見奉天殿。

    朱顔白眉。

    備奏稱旨。

    太祖顧謂僧衆曰。

    爾等學佛者。

    如金剛楞伽心經。

    皆攝心之要典。

    何不質諸白眉法師。

    自後召見。

    但以白眉呼之。

    五年辭歸上竺。

    日修彌陀忏。

    以臻淨業。

    十二年七月之夕。

    夢青蓮華。

    生方池中。

    芬芳襲人。

    寤告衆曰。

    吾生淨土之祥見矣。

    後四日趺坐合爪而寂。

    世壽八十有九。

     真青 明真青。

    湘潭羅氏子。

    生而颕異。

    十五補邑弟子員。

    十九出家。

    參無字話。

    聞舟觸岸聲有省。

    後遷華頂天柱峰。

    修大小彌陀忏。

    密持梵網心地品及十六觀經為常課。

    一夕夢。

    琳宮绮麗。

    寶樹參差。

    見彌陀三聖。

    師方展拜。

    旁有沙彌。

    授與一牌。

    書曰戒香熏修。

    萬曆癸巳正月。

    忽抱疾。

    遂囑弟子曰。

    吾淨土緣熟。

    聖境冥現。

    當于二十九日告終。

    至夕乃起。

    别衆曰。

    吾即逝矣。

    衆請曰。

    和尚往生九品奚居。

    曰中品中生也。

    胡不上品生耶。

    曰吾戒香所熏。

    位止中品。

    言畢。

    泊然而化。

     蓮池大師 明蓮池大師。

    字佛慧。

    姓沈氏。

    仁和世族子。

    幼英敏。

    年十七補邑庠試。

    輙冠諸生。

    然志在出世。

    每書生死事大四字于案。

    三十一投西山性天理和尚。

    剃度受具。

    曆諸方。

    徧參知識。

    北遊五台。

    感文殊放光。

    過東昌。

    忽有省。

    作偈曰。

    二十年前事可疑。

    三千裡外遇何奇。

    焚香擲戟渾如夢。

    魔佛空争是與非。

    隆慶辛未。

    乞食梵村。

    見雲栖山水幽寂。

    遂倚壁危坐。

    絕糧七日。

    土人陳如玉等為結茅。

    以栖之。

    村多虎。

    屢苦傷人。

    師諷經施食。

    虎患遂息。

    歲亢旱。

    村民堅請禱雨。

    師擊木魚。

    循田念佛。

    時雨随注。

    如足所及。

    衆感異之。

    相與肩木荷鋤。

    競辟其地。

    得碣礎。

    曰。

    此伏虎禅師雲栖寺故趾也。

    願為師新之。

    不日成蘭若。

    自是四方學徒日進。

    六時觀念。

    中夜警策。

    初師從參究念佛得力。

    遂崇淨土一門。

    着彌陀疏鈔十萬餘言。

    更錄古德機緣吃緊語。

    編為禅關策進。

    以示參究之訣。

    蓋顯禅淨雙修之義也。

    又精嚴律制。

    為第一行。

    着沙彌要略具戒便蒙梵網經疏發隐等。

    以發明之。

    師道風日播。

    朝野感化。

    慈聖皇太後。

    見師放生文。

    甚嘉歎。

    遣内侍。

    赍紫袈裟齋資。

    往供問法要。

    師以偈答之。

    将入寂。

    預于六月中旬。

    入城。

    别諸弟子。

    不欲明言。

    近乎捏怪。

    但雲。

    吾将他往。

    還山連下堂供衆雲。

    此處吾不住。

    将他往矣。

    衆罔測。

    常規設盂蘭盆。

    師曰。

    今歲我不與會矣。

    有簿記。

    師密題雲。

    雲栖寺直院僧代蓮池和尚追薦沈氏先宗。

    後閱簿。

    方見始知其預留此别語也。

    七月朔晚入堂。

    囑大衆曰。

    明日要遠行。

    我言衆不聽。

    直待一撞一跌。

    才信我也。

    衆留之。

    師作三可惜。

    十可歎。

    以警衆。

    次夜入丈室。

    因示微疾。

    瞑目無語。

    衆請。

    城中諸弟子至。

    師開目雲。

    大衆老實念佛。

    言訖。

    命移坐向西。

    念佛趺坐而逝。

    先是漏語見大蓮華。

    終亦不能秘其往生之驗雲。

    時萬曆乙卯。

    七月四日午時也。

    世壽八十有一。

    師自蔔寺在嶺下。

    遂奉全身塔焉。

    世稱蓮宗八祖。

     佛石 明佛石。

    别号法雨老人。

    錢塘戴氏子。

    母夢僧以伽黎覆體而生。

    襁褓惡聞腥膻。

    十四投禮淨明禅師剃染。

    十八受戒於蓮池大師。

    曆遊講肆。

    習天台教觀。

    甲午。

    谒紫栢禅師於金陵。

    親承授記。

    臨行囑師雲。

    良賈深藏。

    還武林。

    即攜一傘。

    肩一蒲團。

    入山為深藏計。

    行至十八澗中。

    林壑幽異。

    師快甚。

    遂縛傘於短松。

    蒲團趺坐。

    抵暮。

    二虎咆哮。

    繞師不去。

    師囑曰。

    此地我若有緣。

    汝須速去。

    言訖。

    虎即點頭。

    拽尾而去。

    于是誅茆壘石。

    構一小蓬。

    名流缁侶。

    相繼踵至。

    一日掘地。

    得殘碑斷礎。

    知為古理安寺。

    因重建焉。

    師性孤卓。

    不動世緣。

    晚歲謝客。

    避居峰頂。

    構一室開一圹曰。

    吾生可栖。

    死可葬。

    崇祯九年。

    七月十五日。

    忽示微疾。

    時值新秋。

    謂弟子曰。

    今日晴朗。

    吾欲遠去。

    弟子曰。

    師方病。

    欲何往。

    師曰。

    汝謂吾病耶。

    扶杖出寝室。

    盥沐趺坐。

    集衆囑付後事。

    适有蔡居士至。

    師撫掌笑曰。

    居士證明。

    餘不及待也。

    弟子請留偈。

    師走筆書曰。

    一句彌陀五十年。

    分明掘地讨青天。

    而今好個真消息。

    夜半鐘聲到客船。

    書畢。

    顧視左右。

    投筆而逝。

     祖香 明祖香。

    江西新喻人。

    于山東龍潭寺。

    精修淨業。

    有居士王傑者。

    築庵延之。

    未幾語傑雲。

    某日當歸家。

    衆苦留。

    香雲。

    歸安養家耳。

    及期敷座。

    西向坐逝。

    舉龛入山。

    化火自焚。

     具宗 大清釋具宗。

    無錫人。

    講天台止觀。

    及念佛三昧。

    誨人不倦。

     順治己亥間。

    示疾。

    約時沐浴。

    但着一履。

    密表隻履歸西之意。

    誦彌陀經畢。

    念阿彌陀佛十聲。

    舉筆書大字雲。

    廓落靈虛。

    無往來處。

    擲筆而去。

    趺坐三日。

    顔色不變。

    感不信向者。

    回心奉佛。

     新[、/(、*、)] 大清新[、/(、*、)]。

    諱大真。

    童身出家武林蓮居庵。

    受紹覺師之法。

    行般舟三昧。

    終時諸弟子夜同夢見。

    滿空天神執持香華。

    唱雲。

    迎新[、/(、*、)]大師。

    生西方也。

    及旦弟子聚而候之。

    師身康念佛。

    相見如常。

    過三日午時。

    忽坐化。

     林谷 大清林谷。

    紹興人。

    住羅山之西南。

    破衲麻鞋。

    唯勸人念佛為要。

    至終時。

    見白雲立佛來迎而化。

    土人改其庵。

    曰白雲。

     道樞 大清道樞。

    仁和人。

    每講經。

    以天台宗旨為大綱。

    勸人以念佛工夫為前矛。

    平居勇猛念佛。

    不勤世緣。

     順治乙未年。

    夢偕神僧。

    登玉屏峰頂。

    丙申六月。

    微疾。

    二十六日。

    蚤語衆曰。

    吾夜夢。

    神僧來迓。

    豈即昔之登玉屏峰者耶。

    至戌時。

    忽見幡蓋盈空。

    蓮華布地。

    即趺坐合掌。

    朗誦法華經題七徧。

    念彌陀佛号百餘聲。

    安詳而逝。

    顔色不變。

    龛幾間馥馥。

    若有異香。

     萬緣 大清萬緣。

    俗姓喬。

    長興人。

    為人愚鈍。

    平日詈之弗嗔。

    譽之弗喜。

    專持彌陀佛号數十年。

     康熙二年六月。

    無疾。

    忽自縛草龛。

    有殷任之者。

    素與師善。

    謂曰。

    師既縛龛。

    我往蘇賣茶。

    歸當為置褥。

    師曰。

    承汝盛心。

    恐不及待。

    至九月初一日。

    微疾。

    但飲白水。

    初六日午時。

    自入草龛。

    趺坐而逝。

    先年往生喬忠我。

    即其族也。

     本沖 大清杭郡張家寺禅師。

    本沖。

    素專法席。

    開道群蒙。

     康熙十一年九月。

    示疾。

    旋回首。

    有頃複蘇。

    謂大衆曰。

    我平日缺念佛功夫。

    今去無坐位。

    汝等當助我念佛。

    衆為合掌稱念。

    逾時而逝。

    觀此則知念佛法門超凡入聖。

    利益非常。

    斷斷不可須臾緩矣。

    寶蓮道人特錄。

    以垂确證。

    後學切當猛然笃信。

    真實禮誦。

    毋視念佛為等閑。

     王臣往生類 烏苌國王 烏苌國王。

    萬機之暇。

    雅好佛法。

    【解】嘗謂侍臣曰。

    朕為國王。

    雖享福樂。

    不免無常。

    聞西方淨土可以栖神。

    朕當發願。

    求生彼國。

    于是六時行道念佛。

    每供佛飯僧。

    王及夫人躬自行膳。

    三十年不廢。

    臨崩容色愉悅。

    化佛來迎。

    祥瑞不一。

     宋世子 【解】宋魏世子。

    父子三人俱修西方。

    惟妻不修。

    有女。

    十四死。

    七日更生。

    啟母雲。

    兒見西方。

    七寶池上。

    父兄三人已有蓮華。

    沒當生彼。

    母獨無是。

    以暫歸相告。

    幸母留意。

    母感女言。

    頓發信心。

    念佛不倦。

    後命終。

    亦生安養雲。

     劉遺民參軍 晉劉程之。

    彭城人。

    少孤。

    事母以孝聞。

    自負其才。

    不侶流俗。

    初為府參軍。

    即隐去。

    謝安劉裕交薦不就。

    旌其号。

    曰遺民。

    【解】入廬山。

    依遠公。

    共修淨土。

    專坐禅。

    作觀想法。

    方半歲。

    即于定中。

    見佛光照地。

    皆作金色。

    居山十五年。

    又見阿彌陀佛身紫金色。

    玉毫光照。

    垂手下接。

    以臨其室。

    遺民慰幸悲泣。

    自陳曰。

    安得如來為我摩頂。

    以衣覆我。

    佛乃為摩其頂。

    引袈裟以覆之。

    他日又見。

    身入七寶大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