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淨土全書卷下 淨土果證 王龍舒雲。

    東晉遠法師。

    倡首修淨土。

    迨後王敏仲侍郎及錢塘陸居士。

    徧集感應事迹。

    凡二百餘傳。

    皆镂闆流傳。

    今不及盡載。

    取其齋戒修者。

    及中人修者。

    及罪惡人修者。

    及疾苦中修者。

    愚複附入近代所耳聞目擊。

    其中各有奇驗異應者錄之。

    所以發人之信心也。

     沙門往生類 慧遠祖師 晉慧遠。

    雁門樓煩人。

    博綜六經。

    尤善莊老。

    聞安法師講般若經。

    豁然大悟。

    因剃染事之。

    【解】太元六年。

    過浔陽。

    見廬山閑曠。

    可以息心。

    遂感山神現夢。

    一夕雷雨。

    材木自至。

    刺史桓伊。

    乃為建殿。

    名曰神運。

    以慧永先住西林。

    故号東林焉。

    遠住東林三十年。

    迹不入俗。

    克志西方。

    與高僧巨儒百四十人。

    結為淨社。

    蓮漏六時。

    禮誦不辍。

    遠澄心觀想。

    初十一年。

    三睹聖相。

    沉厚不言。

    後十九年七月晦夕。

    方從定起。

    見阿彌陀佛。

    身滿虛空。

    圓光之中。

    無量化佛。

    觀音勢至。

    侍立左右。

    又見水流光明。

    分十四支。

    一一支水。

    洄注上下。

    演說妙法。

    佛告遠曰。

    我以本願力故。

    來安慰汝。

    後七日當生我國。

    又見佛馱耶舍。

    慧持。

    慧永。

    昙順。

    劉遺民等。

    在佛之側。

    向前揖遠曰。

    法師之志在吾先。

    何來之遲也。

    遠目見分明。

    與其徒言之。

    且曰。

    始吾居此十一年。

    幸三睹聖相。

    今複見之。

    吾生淨土決矣。

    次日寝疾。

    至七日端坐入寂。

    年八十二。

    時義熙十二年。

    八月六日也。

     慧永 晉慧永。

    河内人。

    十二出家。

    既而與遠公。

    同依安法師。

    【解】太元初。

    駐錫廬山。

    刺史陶範。

    舍宅為西林。

    以居之。

    絕志塵嚣。

    标心安養。

    後義熙十年示疾。

    忽斂衣求屣欲起。

    衆驚問。

    答曰。

    佛來迎我。

    言訖而化。

    異香七日方滅。

    唐玄宗追谥覺寂大師。

     昙順 晉昙順。

    黃龍人。

    幼從羅什法師。

    講釋群經。

    什歎曰。

    此子奇器也。

    後入廬山。

    修淨業。

    時甯蠻校尉劉遵孝。

    創寺江陵。

    延順經始。

    盛弘念佛三昧。

    宋元嘉二年。

    别衆坐逝。

    異香滿室焉。

     僧睿 晉僧睿。

    冀州人。

    遊學諸方。

    遠曆天竺。

    還關中。

    從羅什法師。

    禀受經義。

    後預廬山蓮社。

    宋元嘉十六年。

    忽告衆曰。

    吾将行矣。

    面西合掌而化。

    衆見睿榻前一金蓮華倐爾而隐。

    五色香煙。

    從其房出。

     道炳 晉道炳。

    颕川人。

    幼師遠公。

    通經律。

    言與行合。

    念佛三昧。

    究心無間。

    義熙十四年。

    豫章大守王虔。

    入山谒。

    敬請紹遠師入席。

    衆鹹宗仰。

    元嘉十二年。

    集衆念佛。

    就座而化。

     道敬 晉道敬。

    琅琊人。

    祖凝之刺江州。

    因【解】從遠公出家。

    年十七。

    博通經論。

    日記萬言。

    笃志念佛。

    蚤夜弗替。

    宋永初元年。

    謂衆曰。

    先師見命。

    吾其行矣。

    端坐唱佛而化。

    衆見光明滿室。

    彌時方滅。

     佛馱跋陀羅 晉佛馱跋陀羅。

    此雲覺賢。

    迦維衛國人。

    甘露飯王之裔也。

    年十六。

    博學群經。

    深達禅律。

    姚秦沙門智嚴至西域。

    要師達長安。

    演法東宮。

    與羅什法師。

    上下論議。

    後入廬山。

    預遠公蓮社。

    譯出觀佛三昧諸經。

    宋元嘉六年。

    念佛而化。

     僧濟 晉僧濟。

    入廬山。

    從遠公學。

    遠歎曰。

    紹隆大法。

    其在爾乎。

    後疾笃。

    誠期淨土。

    遠遺燭一枝曰。

    汝可運心安養。

    濟執燭憑幾。

    停想無亂。

    又集衆諷淨土經。

    五更。

    濟以燭授弟子元弼。

    令随衆行道。

    頃之覺自秉一燭。

    乘空而行。

    見阿彌陀佛接置于掌。

    徧至十方。

    歘然而覺。

    且悲且慰。

    自省四大。

    了無疾苦。

    明夕忽起立。

    目逆虛空。

    如有所見。

    須臾還卧。

    容色愉悅。

    謂旁人曰。

    吾行矣。

    右脅而逝。

    時方炎暑三日。

    而體不變。

    異香郁然。

     慧恭 晉慧恭。

    豫章酆城人。

    與慧蘭僧光等同學。

    蘭光系念淨土。

    臨終皆有奇應。

    又五年。

    恭病笃。

    雨淚叩頭。

    誓心安養。

    念不少間。

    見阿彌陀佛。

    以金台相迎。

    恭乘其上。

    又見蘭等于台上光明中。

    告曰。

    長老受生。

    已居上品。

    吾等不勝喜慰。

    恨五濁淹延相依之晚耳。

    恭欣然奮迅而逝。

     慧虔 晉慧虔。

    少出家。

    戒行精确。

    義熙年中。

    投山陰嘉祥寺。

    苦身率衆。

    後寝疾。

    屬想安養。

    祈誠觀音。

    北寺有淨嚴尼者。

    宿德笃行。

    夜夢觀音從西郭門入。

    清輝妙狀。

    光映日月。

    幢旛華蓋。

    七寶莊嚴。

    尼驚異。

    作禮。

    問大士何往。

    答雲。

    往嘉祥迎虔公耳。

    虔疾雖困。

    神色如常。

    侍者皆聞異香。

    泊然而化。

     智仙 晉智仙法師。

    号真教。

    住白蓮寺十三年。

    西向十念。

    十二時不暫廢。

    一夕微疾。

    命觀堂行人。

    誦彌陀經。

    未終卷。

    安然坐脫。

     慧通 晉慧通。

    從涼州慧紹禅師。

    咨受禅法。

    祈心安養。

    微疾。

    于禅定中。

    見一人形甚端嚴。

    語通雲。

    良時至矣。

    俄而見阿彌陀佛。

    光明烨然。

    定起以告同學。

    安然而化。

    異香三日乃歇。

     法琳 晉法琳。

    臨邛人。

    專精戒品。

    止成都靈建寺。

    修淨業。

    常持彌陀觀音二經。

    轉誦之時。

    輙見一偉貌沙門屹然在前。

    建武二年。

    寝疾。

    注念西方。

    禮忏不息。

    見諸賢聖皆集。

    合掌而逝。

     昙鑒 宋昙鑒。

    平生片善。

    回向西方。

    誓願見佛。

    一日定中。

    見阿彌陀佛。

    水灑其面曰。

    滌汝塵垢。

    浴汝心念。

    及汝身口皆悉嚴淨。

    又于瓶中。

    出蓮華一枝授之。

    定起乃與寺僧叙别。

    夜漸深。

    獨步廊下念佛。

    至五鼓。

    其聲彌厲。

    及明。

    弟子依常問訊。

    趺坐不動。

    就而視之。

    逝矣。

     僧柔 齊僧柔。

    學方等諸經。

    惟以淨業為懷。

    卒之日。

    見化佛千數。

    室内外俱聞異香。

    向西敬禮而化。

     慧光 齊慧光。

    居洛陽。

    着華嚴涅盤十地等疏。

    妙盡權實之旨。

    一日有疾。

    見天衆來迎。

    光曰。

    我所願歸安養耳。

    已而淨土化佛。

    充滿虛空。

    光曰。

    惟願我佛攝受。

    遂我本願。

    即彈指罄咳。

    言氣俱盡。

     慧進 南齊楊都僧慧進。

    年四十餘。

    居高座寺。

    誓誦法華。

    執卷病生。

    乃發願造百部。

    以忏業障。

    化錢造畢。

    病亦随愈。

    願以造經功德。

    回向淨土。

    忽空中有聲雲。

    汝事已辦。

    願亦已遂。

    其生淨土。

    非汝而誰。

    進答曰。

    進不敢以冀上品。

    但下品之下。

    亦無退轉矣。

    齊明三年。

    年八十。

    無疾而卒。

     道珍法師 梁道珍法師。

    講涅盤經。

    天監中。

    憩錫廬山。

    慕遠公淨業。

    禅坐中忽見。

    海上數百人。

    乘寶舫前邁。

    師問何之。

    答曰。

    往極樂國。

    因求附載。

    報雲。

    法師雖善講涅盤經。

    然未誦彌陀經。

    豈得同往。

    師遂廢講。

    念佛誦彌陀經。

    曆年不辍。

    将終四七日前夜四鼓。

    見西方銀台來至。

    空中皎如白日。

    聲雲。

    法師當乘此台。

    往生時。

    衆鹹聞天樂。

    異香數日不散。

     神鸾 後魏昙鸾。

    少遊五台。

    感靈異出家。

    而性嗜長生。

    受陶隐君仙經十卷。

    後遇菩提流支。

    乃問曰。

    佛有長生不死術乎。

    支笑曰。

    長生不死。

    吾佛道也。

    乃授十六觀經曰。

    學此則三界無複生。

    六道無複往。

    其為壽也。

    河沙劫石。

    莫能比焉。

    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

    鸾大喜。

    遂焚仙經而修淨業。

    寒暑疾痛。

    曾無少懈。

    魏主号為神鸾。

    一夕室中見梵僧謂曰。

    吾龍樹也。

    久居淨土。

    以汝同志。

    故來相見。

    鸾自知時至。

    集衆教誡曰。

    勞生役役。

    其止無日。

    地獄諸苦。

    不可以不懼。

    九品淨業。

    不可以不修。

    因令弟子高聲念佛。

    西向稽颡而終。

    衆聞天樂自西而來。

    良久乃已。

     智者大師 隋智顗。

    号智者大師。

    姓陳氏。

    颕川人。

    目有重瞳。

    孩幼見佛即禮。

    逢僧必拜。

    十八出家。

    于果願寺。

    誦法華經。

    兼通律藏。

    往大蘇山。

    禮慧思禅師。

    師一見乃曰。

    昔日靈山同聽法華。

    今複來矣。

    因授與法華三昧。

    三七日身心豁然。

    晚入天台。

    降魔進行。

    化緣既息。

    于新昌大石像前。

    示疾告滅。

    弟子請問生方。

    乃曰。

    吾諸師友侍從觀音。

    皆來迎我。

    臨終說諸法門。

    令唱無量壽佛。

    乃顧大衆。

    合掌贊曰。

    四十八願莊嚴淨土。

    華池寶樹。

    易往無人。

    火車相現。

    一念改悔。

    尚得往生。

    況戒定熏修。

    聖行道力。

    功不唐捐。

    言訖稱三寶名。

    如入三昧。

     法喜 隋法喜。

    常行方等忏法。

    忽一雉索命。

    有神人呵曰。

    法師當往生淨土。

    豈償汝命。

    後于病中。

    發願以一生行業。

    回向西方。

    至心念佛。

    即見佛菩薩來迎。

    端坐而化。

     道喻 隋道喻。

    居開覺寺。

    念阿彌陀佛。

    日夜不廢。

    造像僅三寸。

    後于定中見佛。

    謂曰。

    汝造我像何小。

    喻曰。

    心大即大。

    心小即小。

    言訖見像身。

    遍滿虛空。

    告曰。

    汝當澡浴清淨。

    明星出時。

    我來迎汝。

    至時。

    果見佛來。

    光明滿室。

    遂坐而化。

     智舜 隋智舜。

    入廬山。

    踵遠師淨業。

    大業初。

    講觀經畢。

    即示疾。

    見鹦鹉孔雀念佛法僧。

    出微妙音。

    告弟子曰。

    我今日往生矣。

    安然而逝。

     慧海 隋慧海。

    住江都安樂寺。

    善經論。

    精誠念佛。

    有僧道铨者。

    至自齊州。

    赍阿彌陀佛像。

    微妙工巧。

    世所未有。

    問之則雲。

    此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

    乘空往彼安樂世界。

    圖繪而來。

    海感慶逢遇。

    虔笃禮敬。

    乃睹神光照爍。

    于是模寫懇苦。

    願生彼國。

    後微疾。

    夜忽起。

    依常面西。

    禮竟跏趺。

    至曉而逝。

    俨然如生。

     二沙彌 隋汶州二沙彌。

    同志念佛。

    長者忽亡。

    至淨土。

    見佛白言。

    有小沙彌同修。

    可得生否。

    佛言。

    由彼勸汝。

    汝方發心。

    汝今可歸。

    益勤淨業。

    三年之後。

    當同來此。

    至期。

    二人俱見佛來。

    大地震動。

    天華飄舞。

    一時同化。

     善導和尚 【解】唐善導。

    貞觀中。

    見西河綽禅師淨土九品道場。

    喜曰。

    此真入佛之津要。

    修餘行業。

    迂僻難成。

    惟此法門。

    速超生死。

    于是笃勤精苦。

    若救頭然。

    每入佛堂。

    合掌胡跪。

    一心念佛。

    力竭不休。

    雖寒氷亦須流汗。

    以表至誠。

    出即為衆演說淨土。

    三十餘年。

    不暫睡眠。

    護持戒品纖毫不犯。

    飲食衣服有餘。

    并以回施。

    好食送大廚供衆。

    粗惡自食。

    諸有嚫施。

    用寫阿彌陀佛經十萬餘卷。

    畫淨土變相三百餘壁。

    見壞寺及塔。

    皆悉修營。

    然燈續明。

    每歲不絕。

    三衣瓶缽。

    不使人持洗。

    不與衆同行。

    恐談世事。

    妨修行業。

    【解】展轉相授。

    有誦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者。

    有念佛日課萬聲至十萬聲者。

    得念佛三昧往生者。

    不可勝紀。

    或問導雲。

    念佛得生淨土否。

    答雲。

    如汝所念。

    遂汝所願。

    于是導自念阿彌陀佛一聲。

    則有一道光明。

    随其口出十聲。

    以至百聲。

    光明亦如此。

    其勸化偈雲。

    漸漸雞皮鶴發。

    看看行步躘蹱。

    假饒金玉滿堂。

    難免衰殘老病。

    任汝千般快樂。

    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後謂人曰。

    此身可厭。

    吾将西歸。

    乃登寺前柳樹。

    投身而逝。

    高宗皇帝知其事。

    賜寺額為光明。

     智欽 唐智欽。

    專習禅業。

    又禮念萬五千佛名。

    乃至百遍。

    後于柳州阿育王塔前。

    然一臂求生淨土。

    弟子僧護。

    夜半見庭前。

    光照異常。

    因問何人秉炬。

    凡三問。

    空中聲曰。

    來迎欽禅師耳。

    護急啟窗。

    見佛身光明旛華寶蓋。

    滿虛空中。

    欽随佛冉冉而去。

     五會法師 【解】唐法照。

    大曆二年。

    止衡州雲峰寺。

    慈忍戒定。

    為時所宗。

    嘗于缽内。

    睹五色雲。

    有梵剎。

    曰大聖竹林寺。

    後詣五台見異光。

    果得竹林寺。

    入講堂。

    則文殊在西。

    普賢在東。

    萬衆圍繞。

    而為說法。

    照作禮問曰。

    末代凡夫。

    未審修何法門。

    文殊告曰。

    諸修行門。

    無如念佛。

    我以念佛。

    得一切種智。

    又問當雲何念。

    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

    彼佛願力不可思議。

    汝當繼念。

    毋令斷絕。

    決定往生。

    後臘月朔。

    在華嚴院淨業道場。

    方憶二大士記我往生。

    乃一心念佛。

    忽見梵僧佛陀波利謂曰。

    汝華台已就。

    後三年華開矣。

    至期謂衆曰。

    吾行矣。

    端坐而逝。

    師嘗于湖東寺。

    開五會念佛。

    感祥雲寶閣。

    睹阿彌陀佛。

    及二菩薩身滿虛空。

    又于并州五會念佛。

    感代宗皇帝宮中聞念佛聲。

    遣使追尋。

    乃見師勸化之盛遂诏入京。

    教宮人念佛。

    亦及五會。

    号五會法師。

     台岩康法師 唐少康。

    缙雲仙都人。

    【解】十五通法華楞嚴。

    貞元中。

    因詣洛陽白馬寺。

    見殿中文字放光。

    探之則善導和尚西方化導文也。

    師祝曰。

    若于淨土有緣。

    當更放光。

    言已光明閃爍。

    師曰。

    劫石可磨。

    我願無易矣。

    遂至長安光明寺善導和尚影堂瞻禮。

    忽聞空中謂曰。

    汝依我教。

    廣化有情。

    他日功成。

    必生安養。

    乃适新定乞錢。

    誘小兒念佛。

    念佛一聲。

    與錢一文。

    年餘無少長貴賤。

    見師者皆稱阿彌陀佛。

    念佛之聲。

    盈滿道路。

    又于烏龍山。

    建淨土道場。

    每升座高聲唱佛。

    衆見一佛從其口出。

    十聲則有十佛。

    若連珠狀。

    師曰汝見佛者。

    必得往生。

    時衆數千。

    有不見者。

    悲傷自責。

    因倍精進。

    後二十一年。

    十月三日。

    囑道俗曰。

    當于淨土。

    起欣樂心。

    于閻浮提。

    起厭離心。

    汝曹此時見我光明。

    真我弟子。

    遂放異光數道而逝。

    塔于台子岩。

    号台岩法師。

     自覺 唐自覺。

    住真州。

    常發願。

    願因觀音。

    得見阿彌陀佛。

    于是鑄觀音像。

    高四十九尺。

    既成。

    祝願。

    夜三更忽有金光二道。

    阿彌陀佛自光中而下。

    二大士左右随之。

    佛垂手摩覺頂曰。

    守願勿易。

    利物為先。

    寶池生處。

    孰不如願。

    後十一年。

    七月望夕。

    見一人形似天王。

    雲間現身。

    謂覺曰。

    安養之期至矣。

    即于觀音像前。

    趺坐而化。

     善胄 唐善胄。

    瀛州人。

    武德三年病革。

    謂門人曰。

    吾一生正信。

    不慮淨土不生。

    即令拂拭房宇。

    燒香嚴待。

    病久委卧。

    忽起坐合掌。

    語侍人曰。

    安置世尊令坐。

    又自陳忏悔。

    良久曰。

    世尊去矣。

    低身似送。

    因卧曰。

    向者阿彌陀佛來。

    汝等還見否。

    不久吾當去耳。

    少頃而逝。

     懷玉 唐懷玉。

    台州人。

    注想淨業。

    近四十年。

    布衣一食。

    常坐不卧。

    誦彌陀經三十萬遍。

    日課佛号五萬聲。

    天寶元年。

    念佛間。

    忽見佛菩薩。

    滿虛空中。

    有一人手擎銀台。

    前以示玉。

    玉曰。

    吾一生念佛。

    本望金台。

    何為不然。

    聖衆遂隐。

    玉彌加精進。

    至三七日。

    向擎台者。

    複來告雲。

    師以精進。

    得升上品。

    上品往生。

    必先見佛。

    可趺坐以俟佛來。

    未旋踵間。

    異光滿室。

    又三日。

    異光再發。

    謂弟子曰。

    若聞異香。

    我報身即盡。

    次日書偈雲。

    清淨皎潔無塵垢。

    蓮華化生為父母。

    我經十劫修道來。

    出示閻浮厭衆苦。

    一生苦行超十劫。

    永離娑婆歸淨土。

    偈畢香氣四來。

    弟子有見。

    佛與二菩薩。

    共乘金台。

    台旁千百化佛。

    自西而下迎玉。

    玉恭敬合掌。

    含笑長歸。

     道昂 唐道昂。

    魏郡人。

    師靈裕法師。

    【解】常于寒陵山寺。

    講華嚴地論。

    稽洽博詣。

    志結四方。

    願生安養。

    後自知命極。

    預期八月。

    人未之測也。

    至八月朔日。

    無所患。

    問齋時至未。

    即升高座。

    身含奇相。

    爐發異香。

    引四衆受菩薩戒。

    詞理切至。

    昂舉目高。

    視見天衆。

    缤紛管弦。

    嘹喨告衆曰。

    兜率陀天迎我。

    然天道乃生死根本。

    由來非願常祈心淨土如何。

    此誠不果遂耶。

    言訖。

    天樂還滅。

    便見西方香華伎樂。

    充塞如雲。

    飛湧而來。

    旋環頂上。

    舉衆皆見。

    昂曰。

    今西方靈相來迎。

    事須願往。

    但見香爐墜手。

    即于高座而逝。

    足下有普光堂等字。

    遐迩驚歎。

     道綽 唐道綽。

    并州汶水人。

    十四出家。

    習經論。

    晚事瓒禅師學禅。

    又笃志神鸾淨土之業。

    有僧定中見綽數珠。

    如七寶大山。

    平居為衆。

    講無量壽觀經。

    将二百遍。

    人各掐珠。

    口稱佛号。

    或時散席。

    向彌林谷。

    六時敬禮。

    初不廢缺念佛。

    日以七萬為限。

    貞觀二年。

    四月八日。

    歸寂。

    聞而赴者。

    滿于山寺。

    見化佛住空。

    天華下散焉。

     惟岸 唐惟岸。

    并州人。

    專修十六觀。

    因出見觀音勢至二菩薩。

    現于空中。

    良久不滅。

    岸頂禮雨淚。

    而歎曰。

    幸由肉眼。

    得見聖容。

    所恨後世無傳。

    忽有二人。

    自稱畫工。

    未展臂間。

    聖相克就。

    已而人亦不見。

    弟子怪而問之。

    岸曰。

    此豈畫工哉。

    又曰。

    吾今往生。

    誰偕行者。

    小童子雲。

    願從師往。

    岸曰。

    可歸告父母。

    父母聞而笑罵之。

    子乃歸寺。

    香湯沐浴于阿彌陀佛像前。

    趺坐而化。

    岸撫其背曰。

    小子何乃先去。

    遂索筆焚香。

    向所畫菩薩前。

    作偈雲。

    觀音助遠接。

    勢至輔遙迎。

    寶瓶冠上顯。

    化佛頂前明。

    俱遊十方剎。

    持華候九生。

    願以慈悲手。

    提獎共西行。

    遂令弟子助聲。

    念佛仰目。

    西顧而亡。

     啟芳圓果 唐啟芳。

    圓果。

    汾州人。

    時有并州僧衒初。

    念慈氏。

    期上生内院。

    【解】年九十。

    遇道綽禅師。

    得聞淨土。

    始回心念佛。

    日禮千拜。

    後有疾。

    告弟子曰。

    阿彌陀佛授我香衣。

    觀音勢至示我寶手。

    言訖而逝。

    七日異香不散。

    二師目擊斯事。

    乃于悟真寺。

    共折楊枝于觀音手中。

    祝曰。

    若于淨土有緣。

    當七日不萎。

    至期益茂。

    芳果慶忭。

    精心觀想淨土。

    于觀想中。

    同覺身臨七寶池。

    池間有大寶帳。

    見觀音勢至。

    坐二大寶蓮華。

    下有蓮華。

    彌漫千萬。

    阿彌陀佛從西來。

    坐一最大蓮華。

    疊出光明相照。

    芳果禮佛問雲。

    閻浮衆生。

    依經教念佛。

    得生此否。

    佛雲。

    如念我名。

    皆生我國。

    無有一人念而不生者。

    又聞釋迦世尊。

    與文殊菩薩。

    以梵音聲。

    稱贊淨土。

    前又有大殿。

    殿有三道寶階。

    第一純是白衣。

    第二僧俗相半。

    第三唯僧無俗。

    佛指謂芳果曰。

    此皆南閻浮提念佛衆生。

    遂生于此。

    芳果既寤。

    曆與其徒言之。

    後五月。

    二人無病。

    遽聞鐘聲。

    他人不聞。

    芳果雲。

    鐘聲乃我事。

    俱時化去。

     辯才 唐辯才。

    襄陽人。

    潛修淨土。

    二十年未嘗自稱。

    獨與護戎任公善。

    謂之曰。

    才必生淨土。

    期在十年。

    一日令弟子。

    報任公曰。

    向所期已。

    及任公至才曰。

    吾去矣。

    趺坐而化。

    衆聞仙樂西來。

    異香散漫。

     法祥 唐法祥。

    住楊都大興國寺。

    三十年修安養之業。

    凡有饒益。

    必用回向。

    因疾。

    弟子聞祥稱佛聲甚厲。

    又見房西壁。

    有光若鏡。

    現淨土相。

    頻伽鼓翼。

    乃倐然而化。

     大行 唐大行。

    居泰山。

    修普賢忏法三年。

    感大士現身。

    晚歲入大藏。

    陳願随手取卷。

    得彌陀經。

    晝夜誦詠。

    至三七日。

    睹琉璃地上佛及二大士現身。

    僖宗皇帝聞其事。

    诏入内。

    賜号常精進菩薩。

    後一年。

    琉璃地複現。

    即日而終。

    異香經旬。

    肉身不壞。

     明瞻 唐明瞻。

    晚歲克志安養。

    或譏其遲暮。

    瞻曰。

    十念功成。

    猶得見佛。

    吾何慮乎。

    後因疾。

    于興教寺具齋。

    别道俗時。

    仆射房玄齡杜如晦皆與焉。

    日過午。

    整威儀念佛。

    遽曰。

    佛來矣。

    二大士亦至。

    竦身合掌而化。

     志通 石晉志通。

    鳳翔人。

    因見智者大師淨土儀式。

    不勝欣忭。

    自是不向西唾。

    不背西坐。

    專心念佛。

    後見白鶴孔雀。

    成行西下。

    又見蓮華開合于前。

    通雲。

    白鶴孔雀。

    淨土境也。

    蓮華光相。

    受生處也。

    淨土現矣。

    乃起禮佛而終。

    茶毗有五色祥雲。

    環覆火上。

    舍利鱗砌于身。

     永明壽禅師 錢氏。

    吳越禅師。

    延壽。

    本丹陽人。

    後遷餘杭。

    【解】少誦法華。

    初為縣衙校。

    多折官錢。

    勘之止是買放生命。

    罪當死。

    引赴市曹。

    錢忠懿王使人探之。

    若顔色變即斬之。

    不變來奏。

    臨斬。

    顔色不變。

    乃貸命。

    遂為僧。

    參天台韶國師。

    發明心要。

    于禅觀中。

    見觀音。

    以甘露灌其口。

    乃獲辨才。

    下筆盈卷。

    着萬善同歸集宗鏡錄共數百卷。

    嘗中夜見。

    普賢蓮華忽然在手。

    因思宿願未決。

    登智者岩作二阄。

    一曰一心禅定。

    一曰萬行修淨土。

    冥心精禱。

    七拈皆得淨土。

    于是一意專修。

    後住永明。

    日課利益一百八事。

    夜往别峰。

    行道念佛。

    旁人時聞螺貝天樂之音。

    忠懿王歎曰。

    自古求西方。

    未有如此之專切者也。

    乃立西方香嚴殿。

    以成其志。

    開寶八年。

    二月二十六日。

    晨起焚香。

    告衆。

    趺坐而化。

    茶毗畢。

    為一塔。

    有僧每日繞塔禮拜。

    人問其故。

    僧雲。

    因病至陰府。

    命未盡。

    放還。

    見殿左有僧像一軸。

    閻羅王自來頂拜。

    問此是何人。

    主吏雲。

    杭州永明寺壽禅師也。

    凡人死者。

    皆經此處。

    唯此人不經此處。

    已于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

    王敬其人。

    供養于此。

    以此見精修西方者。

    為陰府所重。

     省常法師 宋省常。

    錢塘顔氏子。

    【解】十七出家受具。

    戒行謹嚴。

    通大乘起信。

    習天台止觀。

    續廬山遠公遺風。

    淳化中。

    住杭州西湖昭慶寺。

    專修淨業。

    結淨行社。

    相國向公王文正公旦為社首。

    士大夫與會者。

    凡百二十人。

    皆自稱淨行弟子。

    一時比丘殆千人焉。

    師乃發誓願雲。

    我與一千大衆。

    始從今日。

    發菩提心。

    窮未來際。

    行菩薩行。

    願盡此報身。

    以生安養國。

    翰林承旨宋白撰碑。

    翰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