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淨土全書卷上
宋國學進士 王龍舒先生 着
後學 俞行敏惠公甫 重輯
淨土原始
經言。
西方淨土以七寶莊嚴。
常清淨自然。
無一切穢雜。
故名淨土。
其人皆蓮華中生。
長生不老。
其景序常春。
無複寒暑。
大受快樂。
無一切苦惱。
故名極樂世界。
其佛梵語。
名阿彌陀者。
此雲無量。
以我佛光明。
照見十方世界。
無有限量。
凡念佛衆生。
無不知之故。
又名無量光佛。
我佛壽命。
與其國中人民壽命。
皆無有限量。
雖恒河沙劫。
亦無有盡故。
又名無量壽佛。
我佛有大誓願(誓願見後)度人。
其威神不可思議故。
至心信向念其名号者。
西方七寶池中。
即生蓮華一朵。
他日於其中托生。
直脫輪回之外。
更得阿[鞥-合+(白-日+田)]跋緻(華言不退轉)。
彌陀經雲。
極樂國土。
七重欄楯。
七重羅網。
七重行樹。
皆是四寶。
周匝圍繞。
又有七寶池。
八功德水。
充滿其中。
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四邊階道。
金銀琉璃玻璃合成。
上有樓閣。
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碼碯。
而嚴飾之。
池中蓮華。
大如車輪。
青色青光。
黃色黃光。
赤色赤光。
白色白光。
微妙香潔。
又常作天樂。
黃金為地。
晝夜六時。
雨天[曼-又+萬]陀羅華。
又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
白鶴孔雀。
鹦鹉舍利。
迦陵頻伽。
共命之鳥。
是諸衆鳥。
晝夜六時。
出和雅音。
其音演暢五根五力。
七菩提分。
八聖道分。
如是等法。
其土衆生。
聞是音已。
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是諸衆鳥。
非罪報所生。
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
變化所作。
又微風吹動諸寶行樹。
及寶羅網。
出微妙音。
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
聞是音者。
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又雲。
【解】若善男子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号。
若一日。
若二日。
若三日。
若四日。
若五日。
若六日。
若七日。
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
與諸聖衆。
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
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大彌陀經雲。
【解】阿彌陀佛剎中。
皆自然七寶相間為地。
或純以一寶為地。
光色照耀。
奇妙清淨。
超越十方一切世界。
其國恢廓曠蕩。
不可窮盡。
地皆平正。
無須彌山及金剛圍一切諸山。
亦無大海小海及坑坎井谷。
亦無幽暗之所。
無地獄餓鬼畜生。
以至蜎飛蠕動之類。
無諸龍鬼神。
亦無雨露。
惟有自然流泉。
亦無寒暑。
氣象常春。
清快明麗。
不可具言。
阿彌陀佛。
講堂精舍。
皆自然七寶相間而成。
複有七寶。
以為樓觀欄楯。
複以七寶。
為之璎珞。
懸飾其側。
複以白珠明月珠摩尼珠。
為之交絡。
徧覆其上。
殊特妙好。
不可勝言。
其餘菩薩聲聞所居宮宇。
亦複如是。
彼諸天及世人。
衣服飲食。
華香璎珞。
傘蓋幢幡。
微妙音樂。
随意而現。
所居宮宇樓閣。
稱其形色。
高下大小。
或以一寶二寶。
乃至無量衆寶。
悉化現而成。
然宮宇有随意高大。
浮于空中。
若雲氣者。
有不能随意高大。
止在地上。
如世間者。
其故非他。
能随意者。
乃前世求道時。
慈心精進。
益作諸善。
德厚所緻。
不能随意者。
乃求道時。
不慈心精進。
德薄所緻。
所以别進有勤惰。
德有大小。
示衆見之。
其内外複有自然流泉及諸池沼。
與自然七寶俱生。
有純一寶池者。
其底沙亦以一寶。
若黃金池者。
底白銀沙。
水晶池者。
底琉璃沙。
珊瑚池者。
底琥珀沙。
二寶為一池者。
底沙亦以二寶。
若三寶四寶。
以至七寶。
共為一池者。
其底亦如是。
此諸寶池。
有方四十裡者。
有方五六十裡者。
展轉漸大。
以至方二萬四百八十裡。
皆菩薩聲聞諸上善人生長之所。
若彼佛池。
其方倍此。
是諸池者。
皆八功德水。
湛然盈滿。
清淨香潔。
味如甘露。
十方無央數世界。
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蠕動之類。
往生阿彌陀佛剎者。
皆于七寶池蓮華中化生。
自然長大。
亦無乳養。
皆食自然之食。
諸菩薩聲聞諸上善人。
有時浴于其中。
意欲令水沒足。
水即沒足。
欲令至膝至腰。
以至於頸。
水亦如是。
欲令其水如初。
即亦如初。
調和冷暖。
無不順适。
開神悅體。
滌蕩情慮。
清明澄潔。
瑩若無形。
既出浴已。
各坐一蓮華上。
自然微風徐動。
吹諸寶樹。
或作音樂。
或作法音。
吹諸寶華。
皆成異香。
散諸菩薩聲聞之上。
諸菩薩聲聞。
有欲聞法音者。
有欲聞樂音者。
有欲聞華香者。
有皆不欲聞者。
其欲聞者。
輙獨聞之。
不欲聞者。
寂無所聞。
各适其意。
自然快樂。
随往進修。
有在地講經者。
誦經者。
自說經者。
口授經者。
聽經者。
念經者。
思道者。
坐禅一心者。
經行者。
仍有在虛空中講經者。
誦經者。
自說經者。
口授經者。
聽經者。
念經者。
思道者。
坐禅一心者。
經行者。
其間有未得須陀洹者。
因是得須陀洹。
未得斯陀含者。
因得斯陀含。
未得阿那含者。
因得阿那含。
未得不退轉地菩薩者。
乃得不退轉地菩薩。
各随其質而有所得。
諸寶池中。
其水轉相灌注。
不疾不徐。
波揚無量自然妙聲。
或作說佛聲。
或作說法聲。
或作說僧聲。
或作說寂靜聲。
說空無我聲。
說大慈悲聲。
說波羅蜜聲。
說十力無畏不共法聲。
說諸通慧聲。
說無所作聲。
說不起滅聲。
說無生忍聲。
乃至說甘露灌頂一切妙法等聲。
聞者喜悅無量。
發清淨心。
無諸分别。
正直平等。
成熟善根。
永不退于無上菩提。
于彼世界。
不複聞于地獄餓鬼畜生夜叉。
殺生偷盜鬥诤惡口兩舌。
如是等一切惡聲。
聞且絕無。
況有其實。
但有自然清淨之音。
自然快樂之事。
是故其剎名曰極樂。
池岸上有無數栴檀香樹。
吉祥果樹。
華果恒芳。
異香流布。
又有天優缽羅華。
缽昙摩華。
拘牟頭華。
芬陀利華。
雜色光茂。
彌覆水上。
【解】複有七種寶樹。
其純一寶樹者。
根莖枝葉花果。
皆以一寶。
若二寶三寶。
乃至七寶為一樹者。
根莖枝葉花果亦複如是。
是諸寶樹。
種種各自異行。
行行相植。
列數百千重。
間以寶池亦複如是。
乃至周徧世界。
榮色光耀。
不可勝視。
清風時發。
自成微妙音聲。
無可比者。
複有種種自然妙樂。
而其音聲無非妙法。
清暢嘹喨。
微妙和雅。
諸往生者。
其飯食時。
有欲金缽銀缽者。
有欲水晶琉璃珊瑚瑪瑙。
或明月珠摩尼珠白玉紫金等缽者。
皆随其意。
化現在前。
百味飲食。
充滿其中。
多亦不餘。
少亦不缺。
食已自然化去。
再欲食時。
複現如前。
所欲衣服。
随念即至。
不假裁縫搗染浣濯。
諸菩薩聲聞衆。
其面目。
皆端正靜好。
其材性。
皆智慧勇健。
其所欲言。
皆豫相知意。
心所存念。
無非道德。
形于談說。
無非正事。
動合禮義。
穆若弟兄。
轉相教令。
欽悅承受。
意皆潔清。
無所貪染。
淫泆嗔怒愚癡之态。
盡絕無餘。
樂從經道。
啟迪慧性。
通其宿命。
又有道場樹。
高一千六百由旬。
四布枝葉。
八百由旬。
根入寶地。
五百由旬。
及一切衆寶。
自然合成。
華果敷榮。
作無量百千殊麗之色。
于其樹上。
或時微風徐動。
演出無量妙法音聲。
其聲流布。
徧諸佛剎。
衆生聞者得深法忍。
住不退轉地。
無其耳病。
以至成就無上菩提。
若有衆生。
見此樹者。
乃至成佛。
于其中間。
不生眼病。
聞樹香者。
不生鼻病。
食樹果者。
舌亦無病。
樹光照者。
身亦無病。
觀想樹者。
心得清涼。
遠離貪等煩惱之病。
皆得甚深法忍。
住不退轉地。
【解】複有無量寶網彌覆其剎。
又有自然德風徐動。
不寒不暑。
溫柔和軟。
不疾不遲。
吹諸寶網。
及諸寶樹。
演發無量微妙法音。
流布萬種清雅德香。
其有聞者。
塵勞垢息。
自然不生。
風觸其身。
自然快樂。
其間欲作佛者。
即令修菩薩行。
以至成佛。
既成佛已。
其有宿願度生。
則以弘誓功德。
入他方生死界中。
作獅子吼。
說法度脫。
爾時阿彌陀佛。
以威神力。
令彼教化一切衆生。
度脫十方無央數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蠕動之類。
往生其剎者。
不可勝數。
作聲聞得泥洹道者。
亦不可勝數。
作菩薩以至成佛者。
亦不可勝數。
如是寶剎。
皆阿彌陀佛願力無邊。
威神廣大。
功德圓滿。
自然化現。
無窮無極。
不可思議。
晝夜一劫。
說不能盡。
今為汝等。
略言之耳。
十方世界諸天人民。
有至心欲生阿彌陀佛剎者。
别有三輩。
其上輩生者。
舍家棄欲。
而作沙門。
心無貪慕。
持守經戒。
行六波羅蜜。
修菩薩業。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修諸功德。
是人則于夢中。
見佛及諸菩薩聲聞。
其命欲終時。
佛與聖衆。
悉來迎緻。
即于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
為不退轉地菩薩。
所居七寶宮宇。
在于空中。
去佛所為近。
其中輩生者。
雖不能往作沙門。
大修功德。
常信受佛語。
發無上菩提之心。
專向念佛。
随力修善。
奉持齋戒。
起立塔像。
飯食沙門。
懸缯然燈。
散華燒香。
以此回向。
願生其剎。
命欲終時。
佛亦化現其身。
與諸大衆。
在其人前。
即随往生。
亦住不退轉地。
次于上輩生者。
其下輩生者。
不能作諸功德。
不發無上菩提之心。
每日十聲念佛。
願生其剎。
命欲終時。
亦夢見佛。
遂得往生。
所居七寶宮宇。
惟在于地。
去佛所為遠。
若不能大精進禅定。
盡持經戒。
必修十善。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調欺。
五不飲酒。
六不兩舌。
七不惡口。
八不妄語。
九不嫉妬。
十不貪欲。
不靳吝。
不嗔恨。
不邪見。
笃于孝順。
謹于誠信。
信受佛語。
晝夜思維阿彌陀佛。
是人命終。
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
永不退于無上菩提。
【解】其次齋戒清淨。
一心常念阿彌陀佛。
欲生其剎。
十晝夜不斷絕者。
命終。
必得往生。
縱不能十晝夜。
當絕慮去憂。
勿與家事。
勿近婦人。
端身正心。
斷除愛欲。
齋戒清淨。
至心憶念彼佛。
誦持名号。
止一晝夜。
不斷絕者。
勝于阿彌陀剎中為善百歲。
所以者何。
以彼剎中人悉為善。
無毫發之惡。
若此世界中。
為惡極多。
為善極少。
能自修治。
其功勝彼。
命終亦得往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發菩提心。
持諸禁戒。
堅守不犯。
饒益衆生。
所作善緣。
悉以施與。
令得安樂。
常憶念佛及彼剎境界。
是人命終往生。
賢聖圍繞。
速聞無上妙法。
【解】諸往生者。
皆具足三十二相。
究竟深入妙法要義。
諸根明利。
其初鈍根者。
成就二忍。
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忍。
皆當一生遂補佛處。
複無三種過失。
一者心無虛妄。
二者住不退轉。
三者善無唐捐。
所以生于彼者。
有進無退。
直至成佛。
【解】若有衆生。
修諸功德。
願生彼剎。
後有悔心。
亦複疑惑。
不信有彼佛剎。
不信有往生者。
其人雖爾。
續有念心。
暫信暫不信。
志意猶豫。
無所專據。
臨命終時。
佛乃化現其身。
令彼目見。
口雖不能言。
其心即喜。
乃悔不勉作諸善。
以悔過故。
亦生彼剎。
惟不能前至佛所。
方入其剎邊地。
見七寶城。
即入其中。
于蓮華中受身。
自然長大。
飲食亦皆自然。
其快樂如忉利天人。
惟于城中。
經五百歲。
不得見佛。
不見菩薩諸聲聞衆。
無由供養。
以此為苦。
示其小谪。
是故彼剎名為胎生。
當知生疑惑者。
失大利益。
世間人民。
前世為善。
常行佛道者。
乃得聞阿彌陀佛名号。
固非凡人。
若不生信心。
亦不信佛語者。
乃惡道中來。
餘殃未盡。
愚癡不解。
未當解脫。
【解】又于劇惡極苦之中。
勤身營務。
以自給濟。
無貴賤貧富。
無少長男女。
皆憂财物。
累念積慮。
為心走使。
無時安息。
有田憂田。
有宅憂宅。
有牛馬六畜奴婢衣食什物。
悉共憂之。
尊貴豪富。
既有斯患。
嬰結于心。
若貧窮下劣。
常苦困乏。
無田宅。
亦憂欲其有田宅。
無牛馬六畜等物。
亦憂欲其皆有。
适有一物。
複缺一物。
适有是事。
複缺是事。
勤苦若此。
休息無時。
不達于道德。
迷沒于嗔怒。
貪恨于貨色。
坐斯不得道。
當入苦惡趣。
展轉數千億劫。
無有出期。
痛不可言。
極可哀愍。
今語汝等。
世間之事。
擇其善者。
勤而行之。
愛欲榮華。
不可常保。
生老病死痛苦。
惡露不淨。
無可樂者。
宜自決斷。
端身正行。
益作諸善。
洗除心垢。
言行忠信。
表裡相應。
既得自度。
轉相拯濟。
雖現世勤苦。
亦須臾之間。
後生淨土。
快樂無極。
長與道德合明。
永拔生死根本。
吾哀世人教誨切至。
正法難聞。
當勤精進。
超生淨剎。
永離五趣。
若不信悟。
無益其人。
大命将至。
悔亦何及。
又雲。
無量無數劫以前。
有世自在王佛出。
化度衆生。
是時有大國王。
往聽說法。
遂有覺悟。
乃舍國王之位。
而往修行。
号曰法藏比丘。
即阿彌陀佛也。
對世自在王。
發四十八願。
願願度人。
【解】中一願雲。
我作佛時。
十方無央數世界衆生。
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十聲念我名号。
而不生者。
我不作佛。
是我佛自有誓願度人。
惟假人之十念。
以表歸依之心。
故人至心信向。
念其名号者。
現世必蒙福佑。
消除災障。
身後必往生極樂世界。
若念名号時。
一心觀想阿彌陀佛之形像。
臨命終時。
必見佛之真身。
前來接引。
又一願雲。
十方無央數世界女人。
聞我名号。
喜悅信樂。
發菩提心。
厭惡女身。
壽終之後。
來生我剎。
其身不複為女。
以我佛威神廣大。
無所不在。
而人心念。
與佛純熟。
則自然感通。
故佛現其身也。
又雲。
阿彌陀佛。
曆大阿僧祇劫。
行菩薩行。
忍力成就。
不計衆苦。
常以和顔愛語。
饒益衆生。
善護口業。
不譏他過。
善護身業。
不失律儀。
善護意業。
清淨無染。
口中常出栴檀之香。
身諸毛孔。
出優缽羅華香。
無量衆生。
聞此香者。
皆發無上菩提之心。
手中常出一切衣服。
一切飲食。
一切幢旛寶蓋。
一切音樂。
及一切最上所需之物。
以此施惠衆生。
令生歡悅。
以行教化。
故緻無量無數衆生。
發無上菩提之心。
如是善行。
無量無邊。
說不能盡。
曆無
西方淨土以七寶莊嚴。
常清淨自然。
無一切穢雜。
故名淨土。
其人皆蓮華中生。
長生不老。
其景序常春。
無複寒暑。
大受快樂。
無一切苦惱。
故名極樂世界。
其佛梵語。
名阿彌陀者。
此雲無量。
以我佛光明。
照見十方世界。
無有限量。
凡念佛衆生。
無不知之故。
又名無量光佛。
我佛壽命。
與其國中人民壽命。
皆無有限量。
雖恒河沙劫。
亦無有盡故。
又名無量壽佛。
我佛有大誓願(誓願見後)度人。
其威神不可思議故。
至心信向念其名号者。
西方七寶池中。
即生蓮華一朵。
他日於其中托生。
直脫輪回之外。
更得阿[鞥-合+(白-日+田)]跋緻(華言不退轉)。
彌陀經雲。
極樂國土。
七重欄楯。
七重羅網。
七重行樹。
皆是四寶。
周匝圍繞。
又有七寶池。
八功德水。
充滿其中。
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四邊階道。
金銀琉璃玻璃合成。
上有樓閣。
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碼碯。
而嚴飾之。
池中蓮華。
大如車輪。
青色青光。
黃色黃光。
赤色赤光。
白色白光。
微妙香潔。
又常作天樂。
黃金為地。
晝夜六時。
雨天[曼-又+萬]陀羅華。
又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
白鶴孔雀。
鹦鹉舍利。
迦陵頻伽。
共命之鳥。
是諸衆鳥。
晝夜六時。
出和雅音。
其音演暢五根五力。
七菩提分。
八聖道分。
如是等法。
其土衆生。
聞是音已。
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是諸衆鳥。
非罪報所生。
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
變化所作。
又微風吹動諸寶行樹。
及寶羅網。
出微妙音。
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
聞是音者。
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又雲。
【解】若善男子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号。
若一日。
若二日。
若三日。
若四日。
若五日。
若六日。
若七日。
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
與諸聖衆。
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
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大彌陀經雲。
【解】阿彌陀佛剎中。
皆自然七寶相間為地。
或純以一寶為地。
光色照耀。
奇妙清淨。
超越十方一切世界。
其國恢廓曠蕩。
不可窮盡。
地皆平正。
無須彌山及金剛圍一切諸山。
亦無大海小海及坑坎井谷。
亦無幽暗之所。
無地獄餓鬼畜生。
以至蜎飛蠕動之類。
無諸龍鬼神。
亦無雨露。
惟有自然流泉。
亦無寒暑。
氣象常春。
清快明麗。
不可具言。
阿彌陀佛。
講堂精舍。
皆自然七寶相間而成。
複有七寶。
以為樓觀欄楯。
複以七寶。
為之璎珞。
懸飾其側。
複以白珠明月珠摩尼珠。
為之交絡。
徧覆其上。
殊特妙好。
不可勝言。
其餘菩薩聲聞所居宮宇。
亦複如是。
彼諸天及世人。
衣服飲食。
華香璎珞。
傘蓋幢幡。
微妙音樂。
随意而現。
所居宮宇樓閣。
稱其形色。
高下大小。
或以一寶二寶。
乃至無量衆寶。
悉化現而成。
然宮宇有随意高大。
浮于空中。
若雲氣者。
有不能随意高大。
止在地上。
如世間者。
其故非他。
能随意者。
乃前世求道時。
慈心精進。
益作諸善。
德厚所緻。
不能随意者。
乃求道時。
不慈心精進。
德薄所緻。
所以别進有勤惰。
德有大小。
示衆見之。
其内外複有自然流泉及諸池沼。
與自然七寶俱生。
有純一寶池者。
其底沙亦以一寶。
若黃金池者。
底白銀沙。
水晶池者。
底琉璃沙。
珊瑚池者。
底琥珀沙。
二寶為一池者。
底沙亦以二寶。
若三寶四寶。
以至七寶。
共為一池者。
其底亦如是。
此諸寶池。
有方四十裡者。
有方五六十裡者。
展轉漸大。
以至方二萬四百八十裡。
皆菩薩聲聞諸上善人生長之所。
若彼佛池。
其方倍此。
是諸池者。
皆八功德水。
湛然盈滿。
清淨香潔。
味如甘露。
十方無央數世界。
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蠕動之類。
往生阿彌陀佛剎者。
皆于七寶池蓮華中化生。
自然長大。
亦無乳養。
皆食自然之食。
諸菩薩聲聞諸上善人。
有時浴于其中。
意欲令水沒足。
水即沒足。
欲令至膝至腰。
以至於頸。
水亦如是。
欲令其水如初。
即亦如初。
調和冷暖。
無不順适。
開神悅體。
滌蕩情慮。
清明澄潔。
瑩若無形。
既出浴已。
各坐一蓮華上。
自然微風徐動。
吹諸寶樹。
或作音樂。
或作法音。
吹諸寶華。
皆成異香。
散諸菩薩聲聞之上。
諸菩薩聲聞。
有欲聞法音者。
有欲聞樂音者。
有欲聞華香者。
有皆不欲聞者。
其欲聞者。
輙獨聞之。
不欲聞者。
寂無所聞。
各适其意。
自然快樂。
随往進修。
有在地講經者。
誦經者。
自說經者。
口授經者。
聽經者。
念經者。
思道者。
坐禅一心者。
經行者。
仍有在虛空中講經者。
誦經者。
自說經者。
口授經者。
聽經者。
念經者。
思道者。
坐禅一心者。
經行者。
其間有未得須陀洹者。
因是得須陀洹。
未得斯陀含者。
因得斯陀含。
未得阿那含者。
因得阿那含。
未得不退轉地菩薩者。
乃得不退轉地菩薩。
各随其質而有所得。
諸寶池中。
其水轉相灌注。
不疾不徐。
波揚無量自然妙聲。
或作說佛聲。
或作說法聲。
或作說僧聲。
或作說寂靜聲。
說空無我聲。
說大慈悲聲。
說波羅蜜聲。
說十力無畏不共法聲。
說諸通慧聲。
說無所作聲。
說不起滅聲。
說無生忍聲。
乃至說甘露灌頂一切妙法等聲。
聞者喜悅無量。
發清淨心。
無諸分别。
正直平等。
成熟善根。
永不退于無上菩提。
于彼世界。
不複聞于地獄餓鬼畜生夜叉。
殺生偷盜鬥诤惡口兩舌。
如是等一切惡聲。
聞且絕無。
況有其實。
但有自然清淨之音。
自然快樂之事。
是故其剎名曰極樂。
池岸上有無數栴檀香樹。
吉祥果樹。
華果恒芳。
異香流布。
又有天優缽羅華。
缽昙摩華。
拘牟頭華。
芬陀利華。
雜色光茂。
彌覆水上。
【解】複有七種寶樹。
其純一寶樹者。
根莖枝葉花果。
皆以一寶。
若二寶三寶。
乃至七寶為一樹者。
根莖枝葉花果亦複如是。
是諸寶樹。
種種各自異行。
行行相植。
列數百千重。
間以寶池亦複如是。
乃至周徧世界。
榮色光耀。
不可勝視。
清風時發。
自成微妙音聲。
無可比者。
複有種種自然妙樂。
而其音聲無非妙法。
清暢嘹喨。
微妙和雅。
諸往生者。
其飯食時。
有欲金缽銀缽者。
有欲水晶琉璃珊瑚瑪瑙。
或明月珠摩尼珠白玉紫金等缽者。
皆随其意。
化現在前。
百味飲食。
充滿其中。
多亦不餘。
少亦不缺。
食已自然化去。
再欲食時。
複現如前。
所欲衣服。
随念即至。
不假裁縫搗染浣濯。
諸菩薩聲聞衆。
其面目。
皆端正靜好。
其材性。
皆智慧勇健。
其所欲言。
皆豫相知意。
心所存念。
無非道德。
形于談說。
無非正事。
動合禮義。
穆若弟兄。
轉相教令。
欽悅承受。
意皆潔清。
無所貪染。
淫泆嗔怒愚癡之态。
盡絕無餘。
樂從經道。
啟迪慧性。
通其宿命。
又有道場樹。
高一千六百由旬。
四布枝葉。
八百由旬。
根入寶地。
五百由旬。
及一切衆寶。
自然合成。
華果敷榮。
作無量百千殊麗之色。
于其樹上。
或時微風徐動。
演出無量妙法音聲。
其聲流布。
徧諸佛剎。
衆生聞者得深法忍。
住不退轉地。
無其耳病。
以至成就無上菩提。
若有衆生。
見此樹者。
乃至成佛。
于其中間。
不生眼病。
聞樹香者。
不生鼻病。
食樹果者。
舌亦無病。
樹光照者。
身亦無病。
觀想樹者。
心得清涼。
遠離貪等煩惱之病。
皆得甚深法忍。
住不退轉地。
【解】複有無量寶網彌覆其剎。
又有自然德風徐動。
不寒不暑。
溫柔和軟。
不疾不遲。
吹諸寶網。
及諸寶樹。
演發無量微妙法音。
流布萬種清雅德香。
其有聞者。
塵勞垢息。
自然不生。
風觸其身。
自然快樂。
其間欲作佛者。
即令修菩薩行。
以至成佛。
既成佛已。
其有宿願度生。
則以弘誓功德。
入他方生死界中。
作獅子吼。
說法度脫。
爾時阿彌陀佛。
以威神力。
令彼教化一切衆生。
度脫十方無央數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蠕動之類。
往生其剎者。
不可勝數。
作聲聞得泥洹道者。
亦不可勝數。
作菩薩以至成佛者。
亦不可勝數。
如是寶剎。
皆阿彌陀佛願力無邊。
威神廣大。
功德圓滿。
自然化現。
無窮無極。
不可思議。
晝夜一劫。
說不能盡。
今為汝等。
略言之耳。
十方世界諸天人民。
有至心欲生阿彌陀佛剎者。
别有三輩。
其上輩生者。
舍家棄欲。
而作沙門。
心無貪慕。
持守經戒。
行六波羅蜜。
修菩薩業。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修諸功德。
是人則于夢中。
見佛及諸菩薩聲聞。
其命欲終時。
佛與聖衆。
悉來迎緻。
即于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
為不退轉地菩薩。
所居七寶宮宇。
在于空中。
去佛所為近。
其中輩生者。
雖不能往作沙門。
大修功德。
常信受佛語。
發無上菩提之心。
專向念佛。
随力修善。
奉持齋戒。
起立塔像。
飯食沙門。
懸缯然燈。
散華燒香。
以此回向。
願生其剎。
命欲終時。
佛亦化現其身。
與諸大衆。
在其人前。
即随往生。
亦住不退轉地。
次于上輩生者。
其下輩生者。
不能作諸功德。
不發無上菩提之心。
每日十聲念佛。
願生其剎。
命欲終時。
亦夢見佛。
遂得往生。
所居七寶宮宇。
惟在于地。
去佛所為遠。
若不能大精進禅定。
盡持經戒。
必修十善。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調欺。
五不飲酒。
六不兩舌。
七不惡口。
八不妄語。
九不嫉妬。
十不貪欲。
不靳吝。
不嗔恨。
不邪見。
笃于孝順。
謹于誠信。
信受佛語。
晝夜思維阿彌陀佛。
是人命終。
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
永不退于無上菩提。
【解】其次齋戒清淨。
一心常念阿彌陀佛。
欲生其剎。
十晝夜不斷絕者。
命終。
必得往生。
縱不能十晝夜。
當絕慮去憂。
勿與家事。
勿近婦人。
端身正心。
斷除愛欲。
齋戒清淨。
至心憶念彼佛。
誦持名号。
止一晝夜。
不斷絕者。
勝于阿彌陀剎中為善百歲。
所以者何。
以彼剎中人悉為善。
無毫發之惡。
若此世界中。
為惡極多。
為善極少。
能自修治。
其功勝彼。
命終亦得往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發菩提心。
持諸禁戒。
堅守不犯。
饒益衆生。
所作善緣。
悉以施與。
令得安樂。
常憶念佛及彼剎境界。
是人命終往生。
賢聖圍繞。
速聞無上妙法。
【解】諸往生者。
皆具足三十二相。
究竟深入妙法要義。
諸根明利。
其初鈍根者。
成就二忍。
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忍。
皆當一生遂補佛處。
複無三種過失。
一者心無虛妄。
二者住不退轉。
三者善無唐捐。
所以生于彼者。
有進無退。
直至成佛。
【解】若有衆生。
修諸功德。
願生彼剎。
後有悔心。
亦複疑惑。
不信有彼佛剎。
不信有往生者。
其人雖爾。
續有念心。
暫信暫不信。
志意猶豫。
無所專據。
臨命終時。
佛乃化現其身。
令彼目見。
口雖不能言。
其心即喜。
乃悔不勉作諸善。
以悔過故。
亦生彼剎。
惟不能前至佛所。
方入其剎邊地。
見七寶城。
即入其中。
于蓮華中受身。
自然長大。
飲食亦皆自然。
其快樂如忉利天人。
惟于城中。
經五百歲。
不得見佛。
不見菩薩諸聲聞衆。
無由供養。
以此為苦。
示其小谪。
是故彼剎名為胎生。
當知生疑惑者。
失大利益。
世間人民。
前世為善。
常行佛道者。
乃得聞阿彌陀佛名号。
固非凡人。
若不生信心。
亦不信佛語者。
乃惡道中來。
餘殃未盡。
愚癡不解。
未當解脫。
【解】又于劇惡極苦之中。
勤身營務。
以自給濟。
無貴賤貧富。
無少長男女。
皆憂财物。
累念積慮。
為心走使。
無時安息。
有田憂田。
有宅憂宅。
有牛馬六畜奴婢衣食什物。
悉共憂之。
尊貴豪富。
既有斯患。
嬰結于心。
若貧窮下劣。
常苦困乏。
無田宅。
亦憂欲其有田宅。
無牛馬六畜等物。
亦憂欲其皆有。
适有一物。
複缺一物。
适有是事。
複缺是事。
勤苦若此。
休息無時。
不達于道德。
迷沒于嗔怒。
貪恨于貨色。
坐斯不得道。
當入苦惡趣。
展轉數千億劫。
無有出期。
痛不可言。
極可哀愍。
今語汝等。
世間之事。
擇其善者。
勤而行之。
愛欲榮華。
不可常保。
生老病死痛苦。
惡露不淨。
無可樂者。
宜自決斷。
端身正行。
益作諸善。
洗除心垢。
言行忠信。
表裡相應。
既得自度。
轉相拯濟。
雖現世勤苦。
亦須臾之間。
後生淨土。
快樂無極。
長與道德合明。
永拔生死根本。
吾哀世人教誨切至。
正法難聞。
當勤精進。
超生淨剎。
永離五趣。
若不信悟。
無益其人。
大命将至。
悔亦何及。
又雲。
無量無數劫以前。
有世自在王佛出。
化度衆生。
是時有大國王。
往聽說法。
遂有覺悟。
乃舍國王之位。
而往修行。
号曰法藏比丘。
即阿彌陀佛也。
對世自在王。
發四十八願。
願願度人。
【解】中一願雲。
我作佛時。
十方無央數世界衆生。
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十聲念我名号。
而不生者。
我不作佛。
是我佛自有誓願度人。
惟假人之十念。
以表歸依之心。
故人至心信向。
念其名号者。
現世必蒙福佑。
消除災障。
身後必往生極樂世界。
若念名号時。
一心觀想阿彌陀佛之形像。
臨命終時。
必見佛之真身。
前來接引。
又一願雲。
十方無央數世界女人。
聞我名号。
喜悅信樂。
發菩提心。
厭惡女身。
壽終之後。
來生我剎。
其身不複為女。
以我佛威神廣大。
無所不在。
而人心念。
與佛純熟。
則自然感通。
故佛現其身也。
又雲。
阿彌陀佛。
曆大阿僧祇劫。
行菩薩行。
忍力成就。
不計衆苦。
常以和顔愛語。
饒益衆生。
善護口業。
不譏他過。
善護身業。
不失律儀。
善護意業。
清淨無染。
口中常出栴檀之香。
身諸毛孔。
出優缽羅華香。
無量衆生。
聞此香者。
皆發無上菩提之心。
手中常出一切衣服。
一切飲食。
一切幢旛寶蓋。
一切音樂。
及一切最上所需之物。
以此施惠衆生。
令生歡悅。
以行教化。
故緻無量無數衆生。
發無上菩提之心。
如是善行。
無量無邊。
說不能盡。
曆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