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量無數百千萬億劫。
功德圓滿。
威神熾盛。
方得成就所願。
而入佛位。
是以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蠕動之類。
無所不度。
所以一念歸依。
遂生其國。
皆于七寶池蓮華中化生。
皆受自然清虛之身。
無極之壽。
徧彼剎中。
皆諸上善人。
無有婦女。
皆壽命無央數劫。
皆洞視徹聽。
遙相瞻見。
遙相聞語聲。
皆求善道者。
無複異人也。
又雲。
釋迦佛一日容顔異常。
侍者阿難。
怪而問之。
佛言善哉。
汝所問者。
勝于供養一天下聲聞緣覺。
及布施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蠕動之類。
雖至累劫。
猶百千萬倍。
不可以及。
所以者何。
以諸天帝王人民。
乃至蜎飛蠕動之類。
皆因汝所問。
而得度脫之道。
以此觀之。
是釋迦佛。
初欲說阿彌陀佛之時。
其存于心而形于色者。
已異于平日。
則阿彌陀佛。
所以感諸佛者。
固已非常。
況于感一切衆生者乎。
觀其初發願偈雲。
我至成佛時。
名聲超十方。
人天欣得聞。
俱來生我剎。
地獄鬼畜生。
亦生我剎中。
是則凡在三界六道輪回之内者。
無所不度可知已。
是以此經雲。
阿彌陀佛。
現在西方極樂世界。
又在十方世界。
教化無央數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蠕動之類。
莫不過度解脫者。
是其所以廣度衆生。
無有窮極。
而人一念歸依。
遂生其國。
無足疑也。
又雲。
彌勒菩薩白佛言。
世尊。
于此世界。
有幾何不退轉地菩薩。
往生阿彌陀佛剎。
佛言。
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不退轉地菩薩。
往生彼剎。
及諸小菩薩。
修習少功德者。
不可勝計。
不但我剎。
他方佛剎。
乃至十方無量佛剎中。
其往生者甚多。
不可複計。
又雲。
佛言。
天地之間。
五道昭明。
恢廓浩渺。
業報相生。
轉相承受。
美惡慘毒。
皆自當之。
善人行善。
從樂入樂。
從明入明。
惡人行惡。
從苦入苦。
從暗入暗。
世人昧此。
惡道不絕。
故有自然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
展轉其中。
累劫無由出離。
惟修淨土。
直得超去。
無量壽經雲。
爾時韋提希号泣。
白佛言。
世尊。
願為我廣說無憂惱處。
我當往生。
不樂閻浮濁惡世也。
于是世尊放眉間光。
徧照十方世界諸佛國土。
皆于中現。
時韋提希見已。
向佛言。
是諸佛土。
雖複清淨。
皆有光明。
我今惟願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又雲。
上品上生者。
若有衆生。
願生彼國者。
發三種心。
即便往生。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回向發願心。
複有三種衆生。
當得往生。
一者慈心不殺。
具諸戒行。
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三者修行六念。
回向發願。
願生彼國。
具此功德。
一日乃至七日。
即得往生。
生彼國時。
此人精進勇猛。
故阿彌陀如來。
與觀世音大勢至。
無數化佛。
百千比丘聲聞大衆。
無量諸天。
觀世音菩薩。
執金剛台。
與大勢至菩薩。
至行者前。
阿彌陀佛。
放大光明。
照行者身。
與諸菩薩。
授手迎接。
行者見已。
歡喜踴躍。
自見其身。
乘金剛台。
随從佛後。
如彈指頃。
往生彼國。
見佛菩薩色身。
衆相具足。
演說妙法。
聞已。
即悟無生法忍。
經須臾間。
曆侍諸佛。
徧十方界。
於諸佛前。
次第授記。
還至本國。
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上品中生者。
不必讀誦方等經典。
善解義趣。
于第一義。
深信因果。
不謗大乘。
以此功德。
回向求生極樂。
命欲終時。
阿彌陀佛。
與觀音勢至無量大衆眷屬圍繞。
持金剛台。
至行者前。
贊言。
法子。
汝行大乘。
解第一義。
是故我今來迎接汝。
與千化佛。
一時授手。
行者自見。
坐紫金台。
如一念頃。
即生彼國七寶池中。
此紫金台。
如大寶華。
經宿則開。
佛及菩薩。
俱時放光。
照行者身。
目即開明。
即下金台。
禮佛合掌。
經于七日。
應時即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不退轉。
應時即能飛行。
徧至十方。
曆侍諸佛。
修諸三昧。
經一小劫。
得無生忍。
上品下生者。
不信因果。
不謗大乘。
但發無上道心。
以此功德。
回向求生極樂國。
命欲終時。
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
與諸眷屬。
持金蓮華。
化作五百佛。
來迎此人。
五百化佛。
一時授手。
贊言。
法子。
汝今清淨。
發無上道心。
我來迎汝。
即自見身。
坐金蓮華。
坐已華合。
随世尊後。
即得往生。
七寶池中。
一日一夜。
蓮華乃開。
七日之中。
乃得見佛雖見佛身。
于衆好相。
心不明了。
三七日後。
乃了了見。
遊曆十方。
供養諸佛。
于諸佛前。
聞甚深法。
經三小劫。
得百法明門。
住歡喜地。
中品上生者。
若有衆生。
受持五戒。
不造五逆。
無衆過患。
以此善根。
回向求生極樂世界。
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
與諸眷屬圍繞。
放金光色。
至其人所。
演說苦空無常無我。
贊歎出家。
得離衆苦。
行者見已。
心大歡喜。
自見己身。
坐蓮華台。
[跳-兆+長]脆合掌。
為佛作禮。
未舉頭頃。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蓮華尋開。
當華敷時。
聞衆音聲。
贊歎四谛。
應時即得阿羅漢道。
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中品中生者。
若有衆生。
若一日一夜。
受持八齋戒。
一日一夜。
持沙彌戒。
一日一夜。
持具足戒。
威儀無缺。
以此功德。
回向求生極樂國。
命欲終時。
見阿彌陀佛。
與諸眷屬。
放金光色。
持七寶蓮華。
至行者前。
行者自聞。
空中有聲。
贊言。
善男子。
如汝善人。
随順三世諸佛教法。
我來迎汝。
行者自見。
坐蓮華上。
蓮華即合。
生于極樂世界。
在寶池中。
經于七日。
蓮華乃敷。
開目合掌。
贊歎世尊。
聞法歡喜。
得須陀洹。
經半劫已。
成阿羅漢。
中品下生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孝養父母。
行世仁慈。
命欲終時。
遇善知識。
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
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聞此事已。
尋即命終。
譬如壯士屈申臂頃。
即生極樂世界。
生經七日。
遇觀音勢至。
聞法歡喜。
過一小劫。
成阿羅漢。
【解】下品上生者。
或有衆生。
作衆惡業。
雖不诽謗方等經典。
如此愚人。
多造惡業。
無有慚愧。
命欲終時。
遇善知識。
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
以聞如是諸經名故。
除卻千劫極重惡業。
智者複教合掌叉手。
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音勢至。
至行者前。
贊言。
善男子。
汝稱佛名故。
諸罪消滅。
我來迎汝。
行者即見。
化佛光明。
徧滿其室。
即便命終。
乘寶蓮華。
随化佛後。
生寶池中。
經七七日。
蓮華乃敷。
當華敷時。
大悲觀世音菩薩。
放大光明。
住其人前。
為說甚深十二部經。
聞已信解。
發無上道心。
經十小劫。
具百法明門。
得入初地。
【解】下品中生者。
或有衆生。
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
偷僧祗物。
盜現前僧物。
不淨說法。
無有慚愧。
以諸惡業而自莊嚴。
如此罪人。
以惡業故。
應堕地獄。
命欲終時。
地獄衆火。
一時俱至。
遇善知識。
以大慈悲。
為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
廣贊彼佛光明神力。
亦贊戒定慧解脫知見。
此人聞已。
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地獄猛火。
化為清涼風。
吹諸天華。
華上皆有化佛菩薩。
迎接此人。
如一念頃。
即得往生七寶池蓮華内。
經于六劫。
蓮華乃敷。
觀音勢至以梵音聲。
安慰彼人。
為說大乘甚深經典。
聞此法已。
應時即發無上道心。
【解】下品下生者。
或有衆生。
作不善業。
五逆十惡。
具諸不善。
如此愚人。
以惡業故。
應堕惡道。
經曆多劫。
受苦無窮。
如此愚人。
臨命終時。
遇善知識。
種種安慰。
為說妙法。
教令念佛。
此人苦逼。
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
汝若不能念者。
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
具足十念。
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于念念中。
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
見金蓮華。
猶如日輪。
住其人前。
如一念頃。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于蓮華中。
滿十二大劫。
蓮華方開。
觀音勢至以大悲音聲。
為其廣說諸法實相。
除滅罪法。
聞已歡喜。
應時即發菩提之心。
大悲經雲。
佛言。
我滅度後。
北天竺國。
有比丘名祁婆迦。
修習無量種種最勝菩提善根。
已而命終。
生于西方。
過百千億世界無量壽國。
于彼佛所。
種諸善根。
後當作佛。
号無垢光。
菩薩生地經雲。
佛言。
時摩差竭得不起法忍。
五百清信士。
二十五清信女。
皆得不退轉地。
壽終俱生無量壽佛清淨國。
淨土傳雲。
阿彌陀佛。
與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
悲憫衆生。
乘大願船。
泛生死海。
就此娑婆世界。
呼引衆生。
上大願船。
送至西方。
若信心肯往。
雖有罪惡。
亦必得生彼土。
經雲。
佛能度一切衆生。
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
蓋信者一念也。
身壞時惟一念而已。
一念到處。
則無不到。
況佛與菩薩。
又招引人往生乎。
【解】華嚴行願品雲。
是人臨命終時。
最後剎那。
一切諸根悉皆散壞。
一切親屬悉皆舍離。
一切威勢悉皆退失。
乃至象馬車乘珍寶一切無複相随。
惟此願王。
不相舍離。
於一切時。
引導其前。
一剎那中。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是故汝等聞此願王。
莫生疑念。
應當谛受。
藥王菩薩本事品雲。
聞是經典。
如說修行。
於此命終。
即往安樂世界。
阿彌陀佛。
大菩薩衆。
圍繞住處。
生蓮華中寶座之上。
法華經雲。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大智度論雲。
佛是無上法王。
諸大菩薩以為法臣。
諸臣所尊重者。
惟佛法王也。
有諸菩薩。
自念往昔謗般若堕惡道。
受無量苦。
複經無量劫來。
雖修餘行。
不能得出苦海。
後遇善知識。
教念阿彌陀佛。
即得除滅罪障。
超生淨土。
我今應當禮謝阿彌陀佛。
何以故。
父母親友人天王等。
不能度我出離苦海。
惟阿彌陀佛願力攝受。
是以得出苦海。
偈雲。
若人願作佛。
心念阿彌陀。
即得為現身。
故我歸命禮。
無為楊傑次公。
少登高科。
明禅門宗旨。
謂衆生根有利鈍。
即其近而易知。
簡而易行者。
唯西方淨土。
但一心觀念。
仗佛願力。
直生安養。
(即淨土)【解】故華嚴經載解脫長者子雲。
知一切佛。
猶如影像。
自心如水。
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
随意即見。
是知衆生注念。
定見阿彌陀佛。
若生彼土。
則無衆苦。
般舟三昧經雲。
跋陀和菩薩問釋迦佛雲。
未來衆生。
雲何得見十方諸佛。
佛教令念阿彌陀佛。
即見十方一切諸佛。
又大寶積經雲。
若他方衆生。
聞無量壽如來名号。
乃至能發一念淨信。
歡喜愛樂。
所有善根。
回向願生其國者。
随願往生。
得不退轉。
此皆佛言也。
不信佛言。
何言可信。
不生淨土。
何土可生。
蘇東坡雲。
次公晚年。
作監司太字。
畫丈六阿彌陀佛像。
随行供養觀念。
至壽終時。
感佛來迎。
端坐而化。
其辭世頌曰。
生亦無可戀。
死亦無可舍。
太虛空中之乎者也。
将錯就錯西方極樂。
釋迦佛在世時。
有翁婆二人。
用谷一鬥記數。
念阿彌陀佛。
願生西方。
佛雲。
我别有方法。
令汝念佛。
一聲得多谷之數。
乃教以念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彌陀佛。
(出寶王論)嘗以籼谷校之。
一合千八百粒。
此數乃二千石之數。
佛自以此教二老人。
則其功德甚大可知矣。
(真言字。
本非佛國字。
乃譯經者所用。
人以其字難識而不讀。
佛初說時。
止有音聲。
今存其聲音。
用易識之字代之。
又世間點句多差。
今用藏經兩處點句一同。
更不須疑。
誦此咒者。
阿彌陀佛。
常在其頂。
不令冤家為害。
現世安穩。
命終任意往生。
若滿二十萬徧。
即菩提芽生。
三十萬徧。
不久面見阿彌陀佛。
今依藏經點句載覽)。
南谟阿彌多婆夜哆 拖伽哆 夜哆隸 夜哆阿彌裡 都婆毗 阿彌裡哆 悉耽婆毗 阿彌裡哆 毗加蘭帝 阿彌裡哆 毗加蘭哆 加彌膩 伽伽那 止哆加哩 娑婆诃 淨土起信 王龍舒雲。
予徧覽藏經。
及諸傳記。
取其意為淨土文。
無一字無所本。
幸勿以人微而忽其說。
欲人人共曉。
故其言直而不文。
淨土之說。
多見于日用之間。
而其餘功。
乃見于身後。
不知者。
止以為身後之事而已。
殊不知其大有益于生前也。
何則。
佛之所以訓人者。
無非善。
與儒教之所以訓人。
何以異哉。
故其以淨土為心。
則見于日用之間者。
意之所念。
口之所言。
身之所為。
無适而非善。
善則為君子為大賢。
現世則人敬之神佑之。
福祿可增。
壽命可永。
庸人稍知佛理者。
世必目之為善人。
此其效也。
由是言之。
則從佛之言。
而以淨土為心者。
孰謂無益于生前乎。
或曰。
從孔子之言。
而以儒教為心。
豈不益于生前。
何必淨土哉。
曰此世間法耳。
非出世間法。
世間法則不出于輪回。
出世間法則直脫輪回之外。
淨土既益于生前。
又益于身後者。
以其兼世間出世間法故也。
淨土之說。
有理有迹。
論其理。
則見于日用之間。
而未常離。
前篇所言是也。
論其迹。
則見于三時一茶之頃。
而不必終日泥十念法門是也。
【解】蓋修持法門有九品。
人人皆可以修。
雖罪惡之人。
佛亦不棄。
回心向善。
即為善故。
雖屠宰之人。
放下屠刀。
亦可以修。
所以修者不難。
亦不妨一切俗事。
故在官不妨職業。
在士不妨修讀。
在商賈不妨販賣。
在農人不妨耕種。
在公門不妨事上。
在僧徒不妨參禅。
凡一切所為。
皆不相妨。
故曰。
其修持工夫。
見于三時一茶之頃耳。
遂可以為萬萬劫不壞之資。
用力甚易。
而收功甚大。
人何為而不修乎。
及此不修。
可痛惜哉。
可痛惜哉。
人驟聞淨土之景象。
多不信之。
無足怪也。
蓋處此娑婆濁世。
惟知生長于胞胎。
不知彼有蓮華之化生。
壽不過百年。
不知彼有河沙之壽數。
衣食必由于營作。
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
快樂常雜于憂惱。
不知彼有純一之快樂。
遂将佛之所言。
等于幻妄。
而不之信。
殊不思佛切戒人以妄語。
必不自妄語以诳人。
其言可信。
無足疑者。
故先賢雲。
佛言不信。
何言可信。
況自古及今。
修此者感應甚多。
猶不可以不信者也。
世有專于參禅者雲。
惟心淨土。
豈複更有
功德圓滿。
威神熾盛。
方得成就所願。
而入佛位。
是以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蠕動之類。
無所不度。
所以一念歸依。
遂生其國。
皆于七寶池蓮華中化生。
皆受自然清虛之身。
無極之壽。
徧彼剎中。
皆諸上善人。
無有婦女。
皆壽命無央數劫。
皆洞視徹聽。
遙相瞻見。
遙相聞語聲。
皆求善道者。
無複異人也。
又雲。
釋迦佛一日容顔異常。
侍者阿難。
怪而問之。
佛言善哉。
汝所問者。
勝于供養一天下聲聞緣覺。
及布施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蠕動之類。
雖至累劫。
猶百千萬倍。
不可以及。
所以者何。
以諸天帝王人民。
乃至蜎飛蠕動之類。
皆因汝所問。
而得度脫之道。
以此觀之。
是釋迦佛。
初欲說阿彌陀佛之時。
其存于心而形于色者。
已異于平日。
則阿彌陀佛。
所以感諸佛者。
固已非常。
況于感一切衆生者乎。
觀其初發願偈雲。
我至成佛時。
名聲超十方。
人天欣得聞。
俱來生我剎。
地獄鬼畜生。
亦生我剎中。
是則凡在三界六道輪回之内者。
無所不度可知已。
是以此經雲。
阿彌陀佛。
現在西方極樂世界。
又在十方世界。
教化無央數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蠕動之類。
莫不過度解脫者。
是其所以廣度衆生。
無有窮極。
而人一念歸依。
遂生其國。
無足疑也。
又雲。
彌勒菩薩白佛言。
世尊。
于此世界。
有幾何不退轉地菩薩。
往生阿彌陀佛剎。
佛言。
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不退轉地菩薩。
往生彼剎。
及諸小菩薩。
修習少功德者。
不可勝計。
不但我剎。
他方佛剎。
乃至十方無量佛剎中。
其往生者甚多。
不可複計。
又雲。
佛言。
天地之間。
五道昭明。
恢廓浩渺。
業報相生。
轉相承受。
美惡慘毒。
皆自當之。
善人行善。
從樂入樂。
從明入明。
惡人行惡。
從苦入苦。
從暗入暗。
世人昧此。
惡道不絕。
故有自然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
展轉其中。
累劫無由出離。
惟修淨土。
直得超去。
無量壽經雲。
爾時韋提希号泣。
白佛言。
世尊。
願為我廣說無憂惱處。
我當往生。
不樂閻浮濁惡世也。
于是世尊放眉間光。
徧照十方世界諸佛國土。
皆于中現。
時韋提希見已。
向佛言。
是諸佛土。
雖複清淨。
皆有光明。
我今惟願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又雲。
上品上生者。
若有衆生。
願生彼國者。
發三種心。
即便往生。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回向發願心。
複有三種衆生。
當得往生。
一者慈心不殺。
具諸戒行。
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三者修行六念。
回向發願。
願生彼國。
具此功德。
一日乃至七日。
即得往生。
生彼國時。
此人精進勇猛。
故阿彌陀如來。
與觀世音大勢至。
無數化佛。
百千比丘聲聞大衆。
無量諸天。
觀世音菩薩。
執金剛台。
與大勢至菩薩。
至行者前。
阿彌陀佛。
放大光明。
照行者身。
與諸菩薩。
授手迎接。
行者見已。
歡喜踴躍。
自見其身。
乘金剛台。
随從佛後。
如彈指頃。
往生彼國。
見佛菩薩色身。
衆相具足。
演說妙法。
聞已。
即悟無生法忍。
經須臾間。
曆侍諸佛。
徧十方界。
於諸佛前。
次第授記。
還至本國。
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上品中生者。
不必讀誦方等經典。
善解義趣。
于第一義。
深信因果。
不謗大乘。
以此功德。
回向求生極樂。
命欲終時。
阿彌陀佛。
與觀音勢至無量大衆眷屬圍繞。
持金剛台。
至行者前。
贊言。
法子。
汝行大乘。
解第一義。
是故我今來迎接汝。
與千化佛。
一時授手。
行者自見。
坐紫金台。
如一念頃。
即生彼國七寶池中。
此紫金台。
如大寶華。
經宿則開。
佛及菩薩。
俱時放光。
照行者身。
目即開明。
即下金台。
禮佛合掌。
經于七日。
應時即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不退轉。
應時即能飛行。
徧至十方。
曆侍諸佛。
修諸三昧。
經一小劫。
得無生忍。
上品下生者。
不信因果。
不謗大乘。
但發無上道心。
以此功德。
回向求生極樂國。
命欲終時。
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
與諸眷屬。
持金蓮華。
化作五百佛。
來迎此人。
五百化佛。
一時授手。
贊言。
法子。
汝今清淨。
發無上道心。
我來迎汝。
即自見身。
坐金蓮華。
坐已華合。
随世尊後。
即得往生。
七寶池中。
一日一夜。
蓮華乃開。
七日之中。
乃得見佛雖見佛身。
于衆好相。
心不明了。
三七日後。
乃了了見。
遊曆十方。
供養諸佛。
于諸佛前。
聞甚深法。
經三小劫。
得百法明門。
住歡喜地。
中品上生者。
若有衆生。
受持五戒。
不造五逆。
無衆過患。
以此善根。
回向求生極樂世界。
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
與諸眷屬圍繞。
放金光色。
至其人所。
演說苦空無常無我。
贊歎出家。
得離衆苦。
行者見已。
心大歡喜。
自見己身。
坐蓮華台。
[跳-兆+長]脆合掌。
為佛作禮。
未舉頭頃。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蓮華尋開。
當華敷時。
聞衆音聲。
贊歎四谛。
應時即得阿羅漢道。
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中品中生者。
若有衆生。
若一日一夜。
受持八齋戒。
一日一夜。
持沙彌戒。
一日一夜。
持具足戒。
威儀無缺。
以此功德。
回向求生極樂國。
命欲終時。
見阿彌陀佛。
與諸眷屬。
放金光色。
持七寶蓮華。
至行者前。
行者自聞。
空中有聲。
贊言。
善男子。
如汝善人。
随順三世諸佛教法。
我來迎汝。
行者自見。
坐蓮華上。
蓮華即合。
生于極樂世界。
在寶池中。
經于七日。
蓮華乃敷。
開目合掌。
贊歎世尊。
聞法歡喜。
得須陀洹。
經半劫已。
成阿羅漢。
中品下生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孝養父母。
行世仁慈。
命欲終時。
遇善知識。
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
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聞此事已。
尋即命終。
譬如壯士屈申臂頃。
即生極樂世界。
生經七日。
遇觀音勢至。
聞法歡喜。
過一小劫。
成阿羅漢。
【解】下品上生者。
或有衆生。
作衆惡業。
雖不诽謗方等經典。
如此愚人。
多造惡業。
無有慚愧。
命欲終時。
遇善知識。
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
以聞如是諸經名故。
除卻千劫極重惡業。
智者複教合掌叉手。
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音勢至。
至行者前。
贊言。
善男子。
汝稱佛名故。
諸罪消滅。
我來迎汝。
行者即見。
化佛光明。
徧滿其室。
即便命終。
乘寶蓮華。
随化佛後。
生寶池中。
經七七日。
蓮華乃敷。
當華敷時。
大悲觀世音菩薩。
放大光明。
住其人前。
為說甚深十二部經。
聞已信解。
發無上道心。
經十小劫。
具百法明門。
得入初地。
【解】下品中生者。
或有衆生。
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
偷僧祗物。
盜現前僧物。
不淨說法。
無有慚愧。
以諸惡業而自莊嚴。
如此罪人。
以惡業故。
應堕地獄。
命欲終時。
地獄衆火。
一時俱至。
遇善知識。
以大慈悲。
為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
廣贊彼佛光明神力。
亦贊戒定慧解脫知見。
此人聞已。
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地獄猛火。
化為清涼風。
吹諸天華。
華上皆有化佛菩薩。
迎接此人。
如一念頃。
即得往生七寶池蓮華内。
經于六劫。
蓮華乃敷。
觀音勢至以梵音聲。
安慰彼人。
為說大乘甚深經典。
聞此法已。
應時即發無上道心。
【解】下品下生者。
或有衆生。
作不善業。
五逆十惡。
具諸不善。
如此愚人。
以惡業故。
應堕惡道。
經曆多劫。
受苦無窮。
如此愚人。
臨命終時。
遇善知識。
種種安慰。
為說妙法。
教令念佛。
此人苦逼。
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
汝若不能念者。
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
具足十念。
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于念念中。
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
見金蓮華。
猶如日輪。
住其人前。
如一念頃。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于蓮華中。
滿十二大劫。
蓮華方開。
觀音勢至以大悲音聲。
為其廣說諸法實相。
除滅罪法。
聞已歡喜。
應時即發菩提之心。
大悲經雲。
佛言。
我滅度後。
北天竺國。
有比丘名祁婆迦。
修習無量種種最勝菩提善根。
已而命終。
生于西方。
過百千億世界無量壽國。
于彼佛所。
種諸善根。
後當作佛。
号無垢光。
菩薩生地經雲。
佛言。
時摩差竭得不起法忍。
五百清信士。
二十五清信女。
皆得不退轉地。
壽終俱生無量壽佛清淨國。
淨土傳雲。
阿彌陀佛。
與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
悲憫衆生。
乘大願船。
泛生死海。
就此娑婆世界。
呼引衆生。
上大願船。
送至西方。
若信心肯往。
雖有罪惡。
亦必得生彼土。
經雲。
佛能度一切衆生。
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
蓋信者一念也。
身壞時惟一念而已。
一念到處。
則無不到。
況佛與菩薩。
又招引人往生乎。
【解】華嚴行願品雲。
是人臨命終時。
最後剎那。
一切諸根悉皆散壞。
一切親屬悉皆舍離。
一切威勢悉皆退失。
乃至象馬車乘珍寶一切無複相随。
惟此願王。
不相舍離。
於一切時。
引導其前。
一剎那中。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是故汝等聞此願王。
莫生疑念。
應當谛受。
藥王菩薩本事品雲。
聞是經典。
如說修行。
於此命終。
即往安樂世界。
阿彌陀佛。
大菩薩衆。
圍繞住處。
生蓮華中寶座之上。
法華經雲。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大智度論雲。
佛是無上法王。
諸大菩薩以為法臣。
諸臣所尊重者。
惟佛法王也。
有諸菩薩。
自念往昔謗般若堕惡道。
受無量苦。
複經無量劫來。
雖修餘行。
不能得出苦海。
後遇善知識。
教念阿彌陀佛。
即得除滅罪障。
超生淨土。
我今應當禮謝阿彌陀佛。
何以故。
父母親友人天王等。
不能度我出離苦海。
惟阿彌陀佛願力攝受。
是以得出苦海。
偈雲。
若人願作佛。
心念阿彌陀。
即得為現身。
故我歸命禮。
無為楊傑次公。
少登高科。
明禅門宗旨。
謂衆生根有利鈍。
即其近而易知。
簡而易行者。
唯西方淨土。
但一心觀念。
仗佛願力。
直生安養。
(即淨土)【解】故華嚴經載解脫長者子雲。
知一切佛。
猶如影像。
自心如水。
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
随意即見。
是知衆生注念。
定見阿彌陀佛。
若生彼土。
則無衆苦。
般舟三昧經雲。
跋陀和菩薩問釋迦佛雲。
未來衆生。
雲何得見十方諸佛。
佛教令念阿彌陀佛。
即見十方一切諸佛。
又大寶積經雲。
若他方衆生。
聞無量壽如來名号。
乃至能發一念淨信。
歡喜愛樂。
所有善根。
回向願生其國者。
随願往生。
得不退轉。
此皆佛言也。
不信佛言。
何言可信。
不生淨土。
何土可生。
蘇東坡雲。
次公晚年。
作監司太字。
畫丈六阿彌陀佛像。
随行供養觀念。
至壽終時。
感佛來迎。
端坐而化。
其辭世頌曰。
生亦無可戀。
死亦無可舍。
太虛空中之乎者也。
将錯就錯西方極樂。
釋迦佛在世時。
有翁婆二人。
用谷一鬥記數。
念阿彌陀佛。
願生西方。
佛雲。
我别有方法。
令汝念佛。
一聲得多谷之數。
乃教以念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彌陀佛。
(出寶王論)嘗以籼谷校之。
一合千八百粒。
此數乃二千石之數。
佛自以此教二老人。
則其功德甚大可知矣。
(真言字。
本非佛國字。
乃譯經者所用。
人以其字難識而不讀。
佛初說時。
止有音聲。
今存其聲音。
用易識之字代之。
又世間點句多差。
今用藏經兩處點句一同。
更不須疑。
誦此咒者。
阿彌陀佛。
常在其頂。
不令冤家為害。
現世安穩。
命終任意往生。
若滿二十萬徧。
即菩提芽生。
三十萬徧。
不久面見阿彌陀佛。
今依藏經點句載覽)。
南谟阿彌多婆夜哆 拖伽哆 夜哆隸 夜哆阿彌裡 都婆毗 阿彌裡哆 悉耽婆毗 阿彌裡哆 毗加蘭帝 阿彌裡哆 毗加蘭哆 加彌膩 伽伽那 止哆加哩 娑婆诃 淨土起信 王龍舒雲。
予徧覽藏經。
及諸傳記。
取其意為淨土文。
無一字無所本。
幸勿以人微而忽其說。
欲人人共曉。
故其言直而不文。
淨土之說。
多見于日用之間。
而其餘功。
乃見于身後。
不知者。
止以為身後之事而已。
殊不知其大有益于生前也。
何則。
佛之所以訓人者。
無非善。
與儒教之所以訓人。
何以異哉。
故其以淨土為心。
則見于日用之間者。
意之所念。
口之所言。
身之所為。
無适而非善。
善則為君子為大賢。
現世則人敬之神佑之。
福祿可增。
壽命可永。
庸人稍知佛理者。
世必目之為善人。
此其效也。
由是言之。
則從佛之言。
而以淨土為心者。
孰謂無益于生前乎。
或曰。
從孔子之言。
而以儒教為心。
豈不益于生前。
何必淨土哉。
曰此世間法耳。
非出世間法。
世間法則不出于輪回。
出世間法則直脫輪回之外。
淨土既益于生前。
又益于身後者。
以其兼世間出世間法故也。
淨土之說。
有理有迹。
論其理。
則見于日用之間。
而未常離。
前篇所言是也。
論其迹。
則見于三時一茶之頃。
而不必終日泥十念法門是也。
【解】蓋修持法門有九品。
人人皆可以修。
雖罪惡之人。
佛亦不棄。
回心向善。
即為善故。
雖屠宰之人。
放下屠刀。
亦可以修。
所以修者不難。
亦不妨一切俗事。
故在官不妨職業。
在士不妨修讀。
在商賈不妨販賣。
在農人不妨耕種。
在公門不妨事上。
在僧徒不妨參禅。
凡一切所為。
皆不相妨。
故曰。
其修持工夫。
見于三時一茶之頃耳。
遂可以為萬萬劫不壞之資。
用力甚易。
而收功甚大。
人何為而不修乎。
及此不修。
可痛惜哉。
可痛惜哉。
人驟聞淨土之景象。
多不信之。
無足怪也。
蓋處此娑婆濁世。
惟知生長于胞胎。
不知彼有蓮華之化生。
壽不過百年。
不知彼有河沙之壽數。
衣食必由于營作。
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
快樂常雜于憂惱。
不知彼有純一之快樂。
遂将佛之所言。
等于幻妄。
而不之信。
殊不思佛切戒人以妄語。
必不自妄語以诳人。
其言可信。
無足疑者。
故先賢雲。
佛言不信。
何言可信。
況自古及今。
修此者感應甚多。
猶不可以不信者也。
世有專于參禅者雲。
惟心淨土。
豈複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