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淨土。
自性阿彌。
不必更見阿彌。
此言似是而非也。
何則。
西方淨土有理有迹。
論其理。
則能淨其心。
故一切皆淨。
誠為惟心淨土矣。
論其迹。
則實有極樂世界。
佛丁甯詳複言之。
豈妄語哉。
人人可以成佛。
所謂自性阿彌者。
固不妄矣。
然猝未能至此。
譬如良材可以雕刻物像。
而極其華麗。
必加以雕刻之功。
然後能成。
不可遽指良材。
而遂謂極物像之華麗也。
又或信有淨土。
而泥惟心之說。
謂現前即是西方。
不足生者。
謂參禅悟性。
超佛越祖。
阿彌不足見者。
皆失之矣。
何則。
此言甚高。
竊恐不易到。
彼西方淨土無貪無戀。
無嗔無癡。
吾心能無貪戀無嗔癡乎。
彼西方淨土思衣得衣。
思食得食。
欲靜則靜。
欲去則去。
吾思衣而無衣。
則寒惱其心。
思食而無食。
則饑惱其心。
欲靜而不得靜。
則群動惱其心。
欲去而不得去。
則系累惱其心。
是所謂惟心淨土者。
誠不易到也。
彼阿彌陀佛。
福重山海。
力挈天地。
變地獄為蓮華。
易于反掌。
觀無盡之世界。
如在目前。
吾之福力。
尚不能自為。
常恐宿業深重。
墜于地獄。
況乃變作蓮華。
隔壁之事猶不能知。
況乃見無盡世界乎。
是所謂自性阿彌者。
誠不易到也。
然則吾心可以為淨土。
而猝未能為淨土。
吾性可以為阿彌。
而猝未能為阿彌。
烏得忽淨土而不修。
舍阿彌而不欲見乎。
故修西方。
見佛而得道則甚易。
若止在此世界。
欲參禅悟性。
超佛越祖為甚難。
況修淨土者。
不礙于參禅。
何參禅者。
必薄淨土而不修也。
大阿彌陀經雲。
十方有無量菩薩。
往生阿彌陀佛國。
彼菩薩尚欲往生。
我何人哉。
不欲生彼。
是果勝于諸菩薩乎。
不仰藉阿彌陀佛慈力。
往生彼國。
又果勝于阿彌陀佛乎。
由此言之。
惟心淨土自性阿彌者。
高而寡效。
修未到者。
誤人多矣。
不若腳踏實地。
持誦修行。
則人人必生淨土。
徑脫輪回。
與虛言無實者。
天地相遠矣。
淨土或問雲。
今禅者見修淨土。
鄙之為愚夫愚婦。
此非鄙愚夫愚婦也。
乃鄙文殊普賢馬鳴龍樹也。
何以故。
【解】觀佛三昧經文殊菩薩偈雲。
願我命終時。
滅除諸障礙。
面見彌陀佛。
往生安樂剎。
華嚴行願品普賢菩薩偈雲。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起信論。
馬鳴菩薩。
示最勝方便。
謂專意念佛。
即得往生。
終無有退。
楞伽經。
佛告大慧。
大名德比丘。
厥号為龍樹。
初得歡喜地。
往生安樂國。
以上略舉四大菩薩。
其餘菩薩修淨土者。
不可勝紀。
【解】下劣凡夫。
焉得忽淨土而不修。
參禅一法。
固為了悟生死。
而設修淨土一法。
亦是令衆生了悟生死也。
參禅有省。
則現世了悟生死。
得生淨土。
則見阿彌陀佛。
而後了悟生死。
況即證無生忍。
居不退轉地。
直至成佛而後已。
大善知識。
未嘗不以此教人。
初機參學人。
何為薄淨土而不修乎。
蓮宗寶鑒雲。
世人稍利根。
便輕視念佛。
謂是愚夫愚婦勾當。
彼徒見愚夫愚婦。
口誦佛名。
心遊千裡。
不知此等。
是名讀佛。
非念佛也。
念從心心思憶而不忘。
故名曰念。
然人之一心。
不思正則思邪。
不思理則思欲。
今人念念思憶五欲。
不覺其非。
反以念佛為非。
不亦惑之甚哉。
人有不信因果。
從而不信淨土者。
夫因果烏可以不信乎。
要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要知後世果。
今生作者是。
若不信此語。
何不以目前之事觀之。
人生所以有富貴貧賤。
有苦樂勞逸。
有榮辱壽夭。
其禍福種種不同。
雖曰天命。
天豈私于人哉。
蓋以其人前生所為有善惡故。
今生受報有禍福。
是以此身謂之報身。
報身者。
報我前生所為故。
生此身也。
以其前生所為不能純乎善故。
今生亦不得純受其福報。
有富貴而苦夭者。
有貧賤而壽樂者。
有榮寵而悴辱者。
如影随形。
如響應聲。
纖毫不差。
故雲種桃得桃。
種李得李。
惟種時少。
收獲時多。
故作善惡時甚小。
受禍福之報甚大。
故雲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人生為善惡。
果報還如此。
蓋造化自然之理也。
此理可信。
則淨土之說必可信。
何則。
二者皆佛言也。
佛誠言于因果。
必不妄言于淨土。
故因不信因果。
從而不信淨土者。
此可以解其惑矣。
或者疑雲。
此間念佛。
西方七寶池中。
如何便生蓮華一朵。
曰此不難知也。
譬如大明鏡。
凡有物來。
便現其影。
鏡何嘗容心哉。
以其明而自然耳。
阿彌陀佛頂中光明。
清淨圓滿。
自然照見十方世界。
是故此間念佛。
西方七寶池自然生蓮華一朵。
無足疑也。
或又疑念往生真言者。
阿彌陀佛常住其頂。
若無量世界衆生。
念此真言。
阿彌陀佛豈能一一徧住其頂乎。
曰亦自然耳。
譬如天上一月。
普現一切水中。
豈不自然哉。
人生時。
父母妻子。
屋宅田園。
牛羊車馬。
以至台凳。
器皿衣服。
及細微帶索等物。
不問大小色色。
認為己物。
倉庫既盈。
心猶未足。
金珠已多。
營猶未止。
舉眼動步。
無非愛着。
一宿在外。
已念其家。
一仆未歸。
已憂其失。
種種事務。
無非挂懷。
一旦大限到來。
盡皆抛去。
雖我此身。
猶是棄物。
況身外者乎。
靜心思之。
恍如一夢。
古人有言。
一日無常到。
方知夢裡人。
萬般将不去。
惟有業随身。
妙哉此言也。
予故用其後二句。
續成一偈雲。
萬般将不去。
惟有業随身。
但念阿彌陀。
定生極樂國。
蓋業者。
謂善業惡業。
此皆将得去者。
豈可不以淨土為業乎。
昔佛問阿難雲。
汝欲見地獄人否。
阿難雲欲見。
佛雲。
身行惡。
口言惡。
意念惡。
此地獄人也。
蓋謂人生善惡。
不過身口意三業。
若三業俱惡。
是為純黑業。
所以入地獄。
若三業俱善。
則為純白業。
乃生天堂。
若三業中。
有一業善。
則為雜業。
亦不入地獄。
故身意雖惡。
而口念佛名。
亦一業善。
遠勝于三業俱惡。
況口念佛時。
又能心想佛像。
則意業善。
端正其身。
而手提數珠。
則身業善。
常能善此三業。
以修淨土。
必上品生。
或曰。
人誦佛名。
連稱不絕。
正如呼一人。
頻呼不止。
其人必怒。
則是專誦佛名者。
未足為善也。
是不然。
衆生自無始以來。
口業過惡。
積如山海。
多誦佛名。
以滌蕩之。
猶懼不足。
豈可以稱呼常人之名為比也。
況佛自開此念誦法門。
所以誘掖衆生。
善其口業。
以漸善其身意者。
至矣。
其謂專誦佛名。
未足為善者。
世俗愚昧之說。
非諸佛誘掖衆生之言。
何足齒焉。
據佛所言。
口業果報多于身意二業。
以發意則未必形于外。
出口則遂見矣。
舉身為惡。
猶有時艱阻。
不若口之易發也。
且如人有一言稱人或勸人。
其人終身受賜。
有福及子孫者。
一言陷人或唆人。
其人終身受害。
有累及子孫者。
口業豈不重哉。
全持齋戒。
又禮佛念佛。
讀誦大乘經典。
解第一義。
以此回向。
願生西方。
必上品上生。
所謂齋者何哉。
不食肉。
不飲酒。
不淫欲。
不食五辛。
所謂戒者何哉。
殺生偷盜邪淫。
是謂身三業。
妄言绮語兩舌惡口。
是謂口四業。
貪欲瞋恨邪見。
是謂意三業。
總為十戒。
若修淨土者。
全持十戒。
加以如上文所言功德。
固上品上生矣。
若止持五戒。
而修淨土。
亦不失中品下生。
或下品上生也。
若又不能持五戒。
豈可以不戒殺生乎。
殺生為五戒之首。
亦為十戒之首。
亦為比丘二百五十戒之首。
是不殺則為大善。
殺則為大惡。
故殺生不可不戒也。
凡殺生以資口腹。
則口腹之欲何厭。
放箸之後。
滋味已空。
而殺業具在。
若殺生以待賓。
賓則以平日不殺。
亦無過責。
況其罪己自當之。
經雲。
來而獨自來。
去而獨自去。
輪回獨自行。
果報獨自受。
觀此則豈可為人而殺生也。
若殺生以祭先祖。
豈無素食清羞。
孔子雖蔬食菜羹瓜。
祭必齋如也。
如是何有不可哉。
若然香誦經。
仗佛力。
以為薦拔。
自得超生。
故亦不在殺生也。
若止能持此不殺之一戒。
以修淨土。
已不在下品生矣。
楞伽經雲。
有無量因緣。
不當食肉。
衆生肉本非所宜食。
以耳聞目見。
慣熟不知其非。
如能斷去。
固為上也。
如不能斷。
且食三淨肉而減省。
所謂不見殺。
不聞殺。
不為己殺。
是也。
如食兼味。
且去其一。
如兩餐皆肉。
且一餐以素。
人生祿料有數。
若此自可延壽。
更當為此。
衆生念誦資薦。
庶可釋冤滅罪。
據閻羅王告鄭鄰之言。
則至誠為彼念佛。
必得超度往生(觀音感應記雲。
饒州軍典鄭鄰。
誤追至陰府。
放還。
閻王告雲。
汝還人間。
勉力為善。
汝見人殺生。
但念阿彌陀佛。
與觀世音菩薩。
彼得受生。
汝亦得福。
由此推之。
足以見念阿彌陀佛。
誠可薦拔亡者。
增延福壽。
不獨身後生西方也)。
【解】下品下生者。
乃臨終地獄形相已現。
能至心十念南無阿彌陀佛。
則變地獄為蓮華。
亦生淨土。
良由我佛慈悲至深。
威力至大。
故能如此。
然所謂十念者。
乃生前自己十聲。
念阿彌陀佛。
非身後倩人念也。
生前自念者。
臨命終時。
佛與菩薩。
自來迎接故。
亦必生淨土。
或雲平生殺害衆生。
苦虐人民。
臨死念佛。
便得往生。
其所殺所苦之衆生。
懷冤負枉。
何時而可解乎。
答雲。
生淨土得道之後。
然後度脫一切冤親。
豈不勝于冤冤相報彼此無出期者乎。
蓮宗寶鑒雲。
惡人必不回心念佛。
其有念佛者僞也非真念也。
若真能一心念佛。
即取給於臨終之十念。
亦必往生。
況善人一心念佛。
而有不生西方者乎。
我輩既修淨土。
止愁不到一心不亂田地。
若一心不亂。
任他千譏萬謗。
當巍巍不動如泰山矣。
更何疑哉。
淨土指歸雲。
欲了生死。
修行淨業。
當發十種信心。
念念不忘。
決生淨土。
一信佛所說法。
金口誠言。
真實不虛。
二信凡夫在迷識神不滅。
六趣循環不息。
三信此土修行未得道果不免輪回。
四信未出輪回雖生天上不免堕落。
五信極樂世界衆生生者永無退轉。
六信衆生發願願生淨土決定往生。
七信一稱佛名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八信念佛之人阿彌陀佛神通光明攝取不舍。
九信念佛之人十方世界恒沙諸佛同以神力時常護念。
十信既生淨土壽命無量一生當得無上菩提。
于此十種。
不能深信。
生疑惑者。
雖念佛不得往生。
【解】又有一種常情。
謂念佛乃老年事。
方當少壯未暇。
及此一旦無常。
措手弗及咦。
莫待老來方念佛。
孤墳多是少年人。
今為再設方便。
當少壯時。
即須信向。
每日早晨盥[口*敕]畢。
虔心面西。
止用十念工夫。
專精念佛十聲。
即回向雲。
願我臨命終時。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持至半老。
加功精進。
亦必往生。
是書乃原本龍舒。
推廣至教。
以補法寶之所未備。
凡我善信得是書者。
切宜仰體。
佛祖弘慈。
公諸同志。
轉相勸谕。
萬弗束之高閣。
及等閑委棄。
沉埋法寶。
慢亵聖賢。
罪莫可逭。
戒之戒之。
如有遠方善信。
欲廣其傳。
捐赀重刻。
流播十方。
功德無量。
決定往生。
勉之勉之。
淨土定式 (每日早中晚三時。
焚香合掌。
向西頂禮。
兩目上視。
俨睹慈顔。
先念)。
【解】南谟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拜) 南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拜) 南谟大悲觀世音菩薩(一拜) 南谟大勢至菩薩(一拜) 南谟一切菩薩聲聞諸上善人(一拜) (拜畢。
複合掌頂禮。
觀想己身。
在蓮華内。
仰對阿彌陀佛丈六金身。
在大蓮華金台上。
兩眉中間。
向上有白毫一條八棱中空之像。
随念)。
南谟阿彌陀佛(十聲) (又觀想觀世音菩薩丈六金身。
在大蓮華内。
垂手接引。
随念)。
南谟觀世音菩薩(十聲) (又觀想大勢至菩薩丈六金身。
在大蓮華内。
随念)。
南谟大勢至菩薩(十聲) (又觀想徧界菩薩衆俱在蓮華内。
随念)。
南谟一切菩薩聲聞諸上善人(十聲) (複頂禮念大悲菩薩贊佛忏罪回向發願偈一徧)。
十方三世佛 阿彌陀第一 九品度衆生 威德無窮極 我今大歸依 忏悔三業罪 凡有諸福善 至心用回向 願同念佛人 感應随時現 臨終西方境 分明在目前 見聞皆精進 共生極樂國 見佛了生死 如佛度一切 (念畢回向雲。
弟子某虔誦聖号。
專求臨命終時。
仗佛菩薩慈悲接引。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一拜。
随觀想。
己身。
在蓮華内。
直達西方。
親見我佛菩薩。
良久又念) 【解】南谟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彌陀佛(七徧畢)。
(回向雲。
弟子某虔誦聖号。
專為超度。
此南閻浮提。
今生宿世。
祖宗父母。
伯叔兄弟。
子孫妻女。
宗親外戚。
仆從使女。
師徒朋友。
恩主冤家。
已相識未相識。
乃至所殺所食。
為絲為綿之衆生。
盡生極樂世界。
一拜 又念)。
大悲咒(七徧) 往生咒(七徧畢)。
回向雲。
願我今生臨命終時。
仗此二神咒力。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随觀想己身。
在蓮華内。
直達西方。
親見我佛菩薩。
良久功畢。
餘功誦彌陀經一卷。
念佛千聲。
或五百聲。
或三百聲。
随力念之。
不拘多寡。
每日如此。
專志修持。
其往生品地必高。
舊法。
早中晚三時修習者。
為通缁素而定也。
若出家者。
無事擾心。
應當六時禮誦。
若在家者。
世事稍暇。
亦須三時禮誦。
再或冗忙。
隻早晚亦可。
如萬難脫身。
早晨一時斷不可缺。
凡念佛者。
有默持。
有高聲持。
有金剛持。
然高聲覺太費力。
默念又恐昏沉。
隻是綿綿密密。
聲在唇齒之間。
乃謂之金剛持。
三者随其意之所之。
不必執定。
久久自有利益。
今之念佛者。
隻是随口叫喊。
所以不得利益。
必須句句出口入耳。
聲聲喚醒自心。
則自有得力處矣。
若有女人及愚鈍人。
不能多記者。
隻用前段十念工夫亦可。
不能誦大悲咒。
隻誦往生咒。
或二十一徧。
或四十九徧亦可。
不能誦彌陀經。
隻随力
自性阿彌。
不必更見阿彌。
此言似是而非也。
何則。
西方淨土有理有迹。
論其理。
則能淨其心。
故一切皆淨。
誠為惟心淨土矣。
論其迹。
則實有極樂世界。
佛丁甯詳複言之。
豈妄語哉。
人人可以成佛。
所謂自性阿彌者。
固不妄矣。
然猝未能至此。
譬如良材可以雕刻物像。
而極其華麗。
必加以雕刻之功。
然後能成。
不可遽指良材。
而遂謂極物像之華麗也。
又或信有淨土。
而泥惟心之說。
謂現前即是西方。
不足生者。
謂參禅悟性。
超佛越祖。
阿彌不足見者。
皆失之矣。
何則。
此言甚高。
竊恐不易到。
彼西方淨土無貪無戀。
無嗔無癡。
吾心能無貪戀無嗔癡乎。
彼西方淨土思衣得衣。
思食得食。
欲靜則靜。
欲去則去。
吾思衣而無衣。
則寒惱其心。
思食而無食。
則饑惱其心。
欲靜而不得靜。
則群動惱其心。
欲去而不得去。
則系累惱其心。
是所謂惟心淨土者。
誠不易到也。
彼阿彌陀佛。
福重山海。
力挈天地。
變地獄為蓮華。
易于反掌。
觀無盡之世界。
如在目前。
吾之福力。
尚不能自為。
常恐宿業深重。
墜于地獄。
況乃變作蓮華。
隔壁之事猶不能知。
況乃見無盡世界乎。
是所謂自性阿彌者。
誠不易到也。
然則吾心可以為淨土。
而猝未能為淨土。
吾性可以為阿彌。
而猝未能為阿彌。
烏得忽淨土而不修。
舍阿彌而不欲見乎。
故修西方。
見佛而得道則甚易。
若止在此世界。
欲參禅悟性。
超佛越祖為甚難。
況修淨土者。
不礙于參禅。
何參禅者。
必薄淨土而不修也。
大阿彌陀經雲。
十方有無量菩薩。
往生阿彌陀佛國。
彼菩薩尚欲往生。
我何人哉。
不欲生彼。
是果勝于諸菩薩乎。
不仰藉阿彌陀佛慈力。
往生彼國。
又果勝于阿彌陀佛乎。
由此言之。
惟心淨土自性阿彌者。
高而寡效。
修未到者。
誤人多矣。
不若腳踏實地。
持誦修行。
則人人必生淨土。
徑脫輪回。
與虛言無實者。
天地相遠矣。
淨土或問雲。
今禅者見修淨土。
鄙之為愚夫愚婦。
此非鄙愚夫愚婦也。
乃鄙文殊普賢馬鳴龍樹也。
何以故。
【解】觀佛三昧經文殊菩薩偈雲。
願我命終時。
滅除諸障礙。
面見彌陀佛。
往生安樂剎。
華嚴行願品普賢菩薩偈雲。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起信論。
馬鳴菩薩。
示最勝方便。
謂專意念佛。
即得往生。
終無有退。
楞伽經。
佛告大慧。
大名德比丘。
厥号為龍樹。
初得歡喜地。
往生安樂國。
以上略舉四大菩薩。
其餘菩薩修淨土者。
不可勝紀。
【解】下劣凡夫。
焉得忽淨土而不修。
參禅一法。
固為了悟生死。
而設修淨土一法。
亦是令衆生了悟生死也。
參禅有省。
則現世了悟生死。
得生淨土。
則見阿彌陀佛。
而後了悟生死。
況即證無生忍。
居不退轉地。
直至成佛而後已。
大善知識。
未嘗不以此教人。
初機參學人。
何為薄淨土而不修乎。
蓮宗寶鑒雲。
世人稍利根。
便輕視念佛。
謂是愚夫愚婦勾當。
彼徒見愚夫愚婦。
口誦佛名。
心遊千裡。
不知此等。
是名讀佛。
非念佛也。
念從心心思憶而不忘。
故名曰念。
然人之一心。
不思正則思邪。
不思理則思欲。
今人念念思憶五欲。
不覺其非。
反以念佛為非。
不亦惑之甚哉。
人有不信因果。
從而不信淨土者。
夫因果烏可以不信乎。
要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要知後世果。
今生作者是。
若不信此語。
何不以目前之事觀之。
人生所以有富貴貧賤。
有苦樂勞逸。
有榮辱壽夭。
其禍福種種不同。
雖曰天命。
天豈私于人哉。
蓋以其人前生所為有善惡故。
今生受報有禍福。
是以此身謂之報身。
報身者。
報我前生所為故。
生此身也。
以其前生所為不能純乎善故。
今生亦不得純受其福報。
有富貴而苦夭者。
有貧賤而壽樂者。
有榮寵而悴辱者。
如影随形。
如響應聲。
纖毫不差。
故雲種桃得桃。
種李得李。
惟種時少。
收獲時多。
故作善惡時甚小。
受禍福之報甚大。
故雲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人生為善惡。
果報還如此。
蓋造化自然之理也。
此理可信。
則淨土之說必可信。
何則。
二者皆佛言也。
佛誠言于因果。
必不妄言于淨土。
故因不信因果。
從而不信淨土者。
此可以解其惑矣。
或者疑雲。
此間念佛。
西方七寶池中。
如何便生蓮華一朵。
曰此不難知也。
譬如大明鏡。
凡有物來。
便現其影。
鏡何嘗容心哉。
以其明而自然耳。
阿彌陀佛頂中光明。
清淨圓滿。
自然照見十方世界。
是故此間念佛。
西方七寶池自然生蓮華一朵。
無足疑也。
或又疑念往生真言者。
阿彌陀佛常住其頂。
若無量世界衆生。
念此真言。
阿彌陀佛豈能一一徧住其頂乎。
曰亦自然耳。
譬如天上一月。
普現一切水中。
豈不自然哉。
人生時。
父母妻子。
屋宅田園。
牛羊車馬。
以至台凳。
器皿衣服。
及細微帶索等物。
不問大小色色。
認為己物。
倉庫既盈。
心猶未足。
金珠已多。
營猶未止。
舉眼動步。
無非愛着。
一宿在外。
已念其家。
一仆未歸。
已憂其失。
種種事務。
無非挂懷。
一旦大限到來。
盡皆抛去。
雖我此身。
猶是棄物。
況身外者乎。
靜心思之。
恍如一夢。
古人有言。
一日無常到。
方知夢裡人。
萬般将不去。
惟有業随身。
妙哉此言也。
予故用其後二句。
續成一偈雲。
萬般将不去。
惟有業随身。
但念阿彌陀。
定生極樂國。
蓋業者。
謂善業惡業。
此皆将得去者。
豈可不以淨土為業乎。
昔佛問阿難雲。
汝欲見地獄人否。
阿難雲欲見。
佛雲。
身行惡。
口言惡。
意念惡。
此地獄人也。
蓋謂人生善惡。
不過身口意三業。
若三業俱惡。
是為純黑業。
所以入地獄。
若三業俱善。
則為純白業。
乃生天堂。
若三業中。
有一業善。
則為雜業。
亦不入地獄。
故身意雖惡。
而口念佛名。
亦一業善。
遠勝于三業俱惡。
況口念佛時。
又能心想佛像。
則意業善。
端正其身。
而手提數珠。
則身業善。
常能善此三業。
以修淨土。
必上品生。
或曰。
人誦佛名。
連稱不絕。
正如呼一人。
頻呼不止。
其人必怒。
則是專誦佛名者。
未足為善也。
是不然。
衆生自無始以來。
口業過惡。
積如山海。
多誦佛名。
以滌蕩之。
猶懼不足。
豈可以稱呼常人之名為比也。
況佛自開此念誦法門。
所以誘掖衆生。
善其口業。
以漸善其身意者。
至矣。
其謂專誦佛名。
未足為善者。
世俗愚昧之說。
非諸佛誘掖衆生之言。
何足齒焉。
據佛所言。
口業果報多于身意二業。
以發意則未必形于外。
出口則遂見矣。
舉身為惡。
猶有時艱阻。
不若口之易發也。
且如人有一言稱人或勸人。
其人終身受賜。
有福及子孫者。
一言陷人或唆人。
其人終身受害。
有累及子孫者。
口業豈不重哉。
全持齋戒。
又禮佛念佛。
讀誦大乘經典。
解第一義。
以此回向。
願生西方。
必上品上生。
所謂齋者何哉。
不食肉。
不飲酒。
不淫欲。
不食五辛。
所謂戒者何哉。
殺生偷盜邪淫。
是謂身三業。
妄言绮語兩舌惡口。
是謂口四業。
貪欲瞋恨邪見。
是謂意三業。
總為十戒。
若修淨土者。
全持十戒。
加以如上文所言功德。
固上品上生矣。
若止持五戒。
而修淨土。
亦不失中品下生。
或下品上生也。
若又不能持五戒。
豈可以不戒殺生乎。
殺生為五戒之首。
亦為十戒之首。
亦為比丘二百五十戒之首。
是不殺則為大善。
殺則為大惡。
故殺生不可不戒也。
凡殺生以資口腹。
則口腹之欲何厭。
放箸之後。
滋味已空。
而殺業具在。
若殺生以待賓。
賓則以平日不殺。
亦無過責。
況其罪己自當之。
經雲。
來而獨自來。
去而獨自去。
輪回獨自行。
果報獨自受。
觀此則豈可為人而殺生也。
若殺生以祭先祖。
豈無素食清羞。
孔子雖蔬食菜羹瓜。
祭必齋如也。
如是何有不可哉。
若然香誦經。
仗佛力。
以為薦拔。
自得超生。
故亦不在殺生也。
若止能持此不殺之一戒。
以修淨土。
已不在下品生矣。
楞伽經雲。
有無量因緣。
不當食肉。
衆生肉本非所宜食。
以耳聞目見。
慣熟不知其非。
如能斷去。
固為上也。
如不能斷。
且食三淨肉而減省。
所謂不見殺。
不聞殺。
不為己殺。
是也。
如食兼味。
且去其一。
如兩餐皆肉。
且一餐以素。
人生祿料有數。
若此自可延壽。
更當為此。
衆生念誦資薦。
庶可釋冤滅罪。
據閻羅王告鄭鄰之言。
則至誠為彼念佛。
必得超度往生(觀音感應記雲。
饒州軍典鄭鄰。
誤追至陰府。
放還。
閻王告雲。
汝還人間。
勉力為善。
汝見人殺生。
但念阿彌陀佛。
與觀世音菩薩。
彼得受生。
汝亦得福。
由此推之。
足以見念阿彌陀佛。
誠可薦拔亡者。
增延福壽。
不獨身後生西方也)。
【解】下品下生者。
乃臨終地獄形相已現。
能至心十念南無阿彌陀佛。
則變地獄為蓮華。
亦生淨土。
良由我佛慈悲至深。
威力至大。
故能如此。
然所謂十念者。
乃生前自己十聲。
念阿彌陀佛。
非身後倩人念也。
生前自念者。
臨命終時。
佛與菩薩。
自來迎接故。
亦必生淨土。
或雲平生殺害衆生。
苦虐人民。
臨死念佛。
便得往生。
其所殺所苦之衆生。
懷冤負枉。
何時而可解乎。
答雲。
生淨土得道之後。
然後度脫一切冤親。
豈不勝于冤冤相報彼此無出期者乎。
蓮宗寶鑒雲。
惡人必不回心念佛。
其有念佛者僞也非真念也。
若真能一心念佛。
即取給於臨終之十念。
亦必往生。
況善人一心念佛。
而有不生西方者乎。
我輩既修淨土。
止愁不到一心不亂田地。
若一心不亂。
任他千譏萬謗。
當巍巍不動如泰山矣。
更何疑哉。
淨土指歸雲。
欲了生死。
修行淨業。
當發十種信心。
念念不忘。
決生淨土。
一信佛所說法。
金口誠言。
真實不虛。
二信凡夫在迷識神不滅。
六趣循環不息。
三信此土修行未得道果不免輪回。
四信未出輪回雖生天上不免堕落。
五信極樂世界衆生生者永無退轉。
六信衆生發願願生淨土決定往生。
七信一稱佛名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八信念佛之人阿彌陀佛神通光明攝取不舍。
九信念佛之人十方世界恒沙諸佛同以神力時常護念。
十信既生淨土壽命無量一生當得無上菩提。
于此十種。
不能深信。
生疑惑者。
雖念佛不得往生。
【解】又有一種常情。
謂念佛乃老年事。
方當少壯未暇。
及此一旦無常。
措手弗及咦。
莫待老來方念佛。
孤墳多是少年人。
今為再設方便。
當少壯時。
即須信向。
每日早晨盥[口*敕]畢。
虔心面西。
止用十念工夫。
專精念佛十聲。
即回向雲。
願我臨命終時。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持至半老。
加功精進。
亦必往生。
是書乃原本龍舒。
推廣至教。
以補法寶之所未備。
凡我善信得是書者。
切宜仰體。
佛祖弘慈。
公諸同志。
轉相勸谕。
萬弗束之高閣。
及等閑委棄。
沉埋法寶。
慢亵聖賢。
罪莫可逭。
戒之戒之。
如有遠方善信。
欲廣其傳。
捐赀重刻。
流播十方。
功德無量。
決定往生。
勉之勉之。
淨土定式 (每日早中晚三時。
焚香合掌。
向西頂禮。
兩目上視。
俨睹慈顔。
先念)。
【解】南谟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拜) 南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拜) 南谟大悲觀世音菩薩(一拜) 南谟大勢至菩薩(一拜) 南谟一切菩薩聲聞諸上善人(一拜) (拜畢。
複合掌頂禮。
觀想己身。
在蓮華内。
仰對阿彌陀佛丈六金身。
在大蓮華金台上。
兩眉中間。
向上有白毫一條八棱中空之像。
随念)。
南谟阿彌陀佛(十聲) (又觀想觀世音菩薩丈六金身。
在大蓮華内。
垂手接引。
随念)。
南谟觀世音菩薩(十聲) (又觀想大勢至菩薩丈六金身。
在大蓮華内。
随念)。
南谟大勢至菩薩(十聲) (又觀想徧界菩薩衆俱在蓮華内。
随念)。
南谟一切菩薩聲聞諸上善人(十聲) (複頂禮念大悲菩薩贊佛忏罪回向發願偈一徧)。
十方三世佛 阿彌陀第一 九品度衆生 威德無窮極 我今大歸依 忏悔三業罪 凡有諸福善 至心用回向 願同念佛人 感應随時現 臨終西方境 分明在目前 見聞皆精進 共生極樂國 見佛了生死 如佛度一切 (念畢回向雲。
弟子某虔誦聖号。
專求臨命終時。
仗佛菩薩慈悲接引。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一拜。
随觀想。
己身。
在蓮華内。
直達西方。
親見我佛菩薩。
良久又念) 【解】南谟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彌陀佛(七徧畢)。
(回向雲。
弟子某虔誦聖号。
專為超度。
此南閻浮提。
今生宿世。
祖宗父母。
伯叔兄弟。
子孫妻女。
宗親外戚。
仆從使女。
師徒朋友。
恩主冤家。
已相識未相識。
乃至所殺所食。
為絲為綿之衆生。
盡生極樂世界。
一拜 又念)。
大悲咒(七徧) 往生咒(七徧畢)。
回向雲。
願我今生臨命終時。
仗此二神咒力。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随觀想己身。
在蓮華内。
直達西方。
親見我佛菩薩。
良久功畢。
餘功誦彌陀經一卷。
念佛千聲。
或五百聲。
或三百聲。
随力念之。
不拘多寡。
每日如此。
專志修持。
其往生品地必高。
舊法。
早中晚三時修習者。
為通缁素而定也。
若出家者。
無事擾心。
應當六時禮誦。
若在家者。
世事稍暇。
亦須三時禮誦。
再或冗忙。
隻早晚亦可。
如萬難脫身。
早晨一時斷不可缺。
凡念佛者。
有默持。
有高聲持。
有金剛持。
然高聲覺太費力。
默念又恐昏沉。
隻是綿綿密密。
聲在唇齒之間。
乃謂之金剛持。
三者随其意之所之。
不必執定。
久久自有利益。
今之念佛者。
隻是随口叫喊。
所以不得利益。
必須句句出口入耳。
聲聲喚醒自心。
則自有得力處矣。
若有女人及愚鈍人。
不能多記者。
隻用前段十念工夫亦可。
不能誦大悲咒。
隻誦往生咒。
或二十一徧。
或四十九徧亦可。
不能誦彌陀經。
隻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