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念佛亦可。
總之用工不拘多寡。
隻在信向不辍。
亦必往生。
修持要約 平時齋戒潔已。
清心靜慮。
面西安坐。
閉目默然。
觀想阿彌陀佛真色金身。
在西方七寶池中。
大蓮華上座。
其身長丈六。
兩眉中間。
向上有白毫一條。
八棱中空。
光明照耀。
金色面與金色身。
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
當令閉眼開眼。
悉皆見之。
如此久久念心純熟。
自然感應。
見佛金身。
此法最為上等。
蓋心想佛時。
此心即是佛。
又勝于口念也。
身後必上品上生。
更于行住坐卧。
着衣吃飯。
一切時中。
默然舉念南無阿彌陀佛。
即返觀自照。
這念佛求生淨土的是誰。
良久。
又念如是參究工夫。
勿令間斷。
忽然親見彌陀。
盡大地是個西方淨土。
【解】蓮宗寶鑒雲。
修淨土人。
凡欲入觀正念。
西向一心。
觀想阿彌陀佛而坐。
或欲行時。
一心觀想阿彌陀佛而行。
或欲睡時。
一心觀想阿彌陀佛而卧。
功深力久。
或于正觀念時。
即得見之。
或于睡夢中見之。
但辦至誠。
必如所願。
觀經雲。
觀想阿彌陀佛身相光明。
如百千萬億閻浮檀金色。
(閻浮檀金者。
極大極美之金也)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那由他者。
萬億也。
由旬者。
十六裡也)眉間白毫。
如五須彌山。
佛眼如四大海水。
清白分明。
以無緣慈。
攝取衆生。
兼觀想觀世音菩薩。
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
身紫金色。
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
有八萬四千光。
其光柔軟。
以此寶手。
接引衆生。
次觀想大勢至菩薩身。
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
舉身光明。
作紫金色。
有緣衆生皆得悉見。
随想己身亦在七寶池蓮華内。
結跏趺坐。
見佛菩薩。
并見諸佛。
蓮華滿虛空界。
如此觀想。
善根愈大。
倘或未能。
且想丈六小像亦可。
大悲忏文雲。
觀世音菩薩常白佛言。
若諸衆生受持大悲神咒。
不生諸佛國者。
我誓不成正覺。
是菩薩全以悲願度人。
大勢至菩薩以念佛證無生忍。
究其因地。
純于念佛上用工。
念念無間。
打成一片。
蓋佛者心也。
念佛念心。
心心不二。
佛佛皆然。
一念貫通。
是真淨土。
念佛之旨。
大略如斯。
遠公祖師得是三昧。
以示百二十二人及十八大賢。
同修同證。
思專想寂。
以至究竟。
六祖贊雲。
念此一句阿彌陀佛。
是萬世出世之妙道。
成佛作祖之正因。
此句是三界人天之眼目。
明心見性之慧燈。
此句是十方虛空之無際。
廣大一性之圓明。
此句是五千大藏之骨髓。
八萬總持之要門。
此句是渡苦海之舟筏。
最尊最上之法門。
所有四衆弟子。
若要心性明朗。
時時念想彌陀名号。
念滿成功。
徑往西方極樂世界。
面見彼佛。
親承授記。
因誓曰。
我若妄語诳衆生。
自遭拔舌塵沙劫。
永明壽禅師四料揀雲。
有禅無淨土。
十人九錯路。
陰境若現前。
瞥爾随他去。
無禅有淨土。
萬修萬人去。
但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悟。
有禅有淨土。
猶如帶角虎。
現世為人師。
當來作佛祖。
無禅無淨土。
鐵床并銅柱。
萬劫與千生。
沒個人依怙。
靈芝法師雲。
博地凡夫惑業纏縛。
流轉五道。
百千萬劫。
受諸苦惱。
忽聞淨土。
志願求生。
一日稱名。
即超彼國。
若人肯念阿彌陀佛。
超過一切善根。
何則。
雖修一切福業。
若無正信。
求生淨土。
皆為小善根也。
若念阿彌陀佛。
發願求生淨土。
是為大善根也。
□□□□。
□□□□。
億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如此系心。
任運常遮一切惡念。
設欲作惡。
心常下耎。
惡不能成。
如身有香自然離臭。
又複覺心微起惡念。
即便憶佛。
以佛力故。
惡念自息。
又若覺他受苦時。
以念佛心。
憐憫于彼。
願其離苦。
若斷刑獄。
以念佛故。
生憫念心。
雖依正法。
當密作願雲。
我行王法。
非我本心。
願生淨土。
誓相救濟。
【解】凡修淨土。
須是自信自行自辦。
工夫努力。
向前灼然。
要敵他生死始得。
若也半信半疑。
如何出得輪回。
若是信得及。
便從今日。
發大勇猛大精進。
莫問會與不會。
但隻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如靠一座須彌山相似。
搖撼不動。
專其心。
一其意。
或參念。
或觀念。
或十念。
或臆念。
或默念。
或禮念。
念茲在茲。
朝也念。
暮也念。
行也念。
坐也念。
日日時時。
不要放舍工夫。
如此把得定。
做得主。
縱遇苦樂順逆境界現前。
隻是念阿彌陀佛。
無一念退惰心。
決定要生西方極樂世界。
臨命終時。
定生上品。
其或力量未充。
應須随力修習。
朝昏禮念。
縱使家緣冗繁。
無忘十念稱名。
猛着精彩。
積功累行誓畢此生。
同登淨域。
方為了事。
要知此事。
決定不在。
廣設道場。
多點香燭上。
決定不在有傳有授。
扭捏做作上。
決定不在會說會道。
廣化人緣上。
此等之人。
所謂着事相而疎正理。
順聲色而背真宗。
數他寶而已無半錢者也。
須是以念佛為正行。
而兼修福德。
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所修一切善根。
悉皆回向。
願生淨土。
自然善果圓成。
【解】有行有願。
直入無為。
此乃佛祖修淨業之本也。
今人皈依佛會。
或為病苦。
或為報親。
或為消災祈福。
或為修積來生。
皆是了還心願。
隻求富貴榮華。
誇耀塵世。
罕有為自己生死。
發願念佛。
往生淨土者。
如此妄想。
不合佛祖本願。
縱使一生修誦。
錯用工夫。
臨終不得往生。
凡曰作福。
盡屬有為。
乃世間有漏之因。
非出世無為之道。
修行佛子。
宜善思惟。
一念回光。
願舍娑婆。
往生淨土。
譬如遊子。
久客他鄉。
複歸故裡。
凡念佛人。
塵根未淨。
惡念起時。
須自檢點。
或有悭貪心。
嗔恨心。
癡愛心。
嫉妬心。
欺诳心。
吾我心。
貢高心。
謟曲心。
邪見心。
輕慢心。
能所心。
及諸随染所生一切不善之心。
設或起時。
急須高聲。
念佛斂念。
歸正直下。
打并淨盡。
勿令相續。
所有深信心。
至誠心。
慈悲心。
謙下心。
平等心。
方便心。
忍辱心。
持戒心。
喜舍心。
禅定心。
精進心。
菩提心。
及一切善心。
常常守護。
但能依法修持。
是為淨土正行。
初學對治昏散之心。
數息最要。
凡欲坐時。
先想己身。
在圓光中。
默觀鼻端。
想出入息。
每一息默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
方便調息。
不緩不急。
心息相依。
随其出入。
勿令間斷。
行住坐卧。
常自密密行持。
久久純熟。
忽爾心眼開通。
三昧現前。
即是唯心淨土。
天台十疑論雲。
一切諸佛。
悉皆平等。
但衆生根鈍。
濁亂者多。
若不專心系念一佛。
則心散漫。
三昧難成。
故專令念阿彌陀佛。
即是一相三昧。
寶王論雲。
修持一相三昧者。
當于行住坐卧。
系念不忘。
縱令昏寐。
亦系念而寝。
覺即續之。
不以餘業間斷。
不以貪嗔等間隔。
随犯随忏悔。
念念常清淨圓明。
即是一相三昧也。
又須發救度衆生心。
發至誠心。
發堅固心。
發深心。
加以禮拜念佛。
如此則現世蒙佛加佑。
身後必上品上生。
救度衆生心者。
願生淨土。
見佛得道後。
救度苦海衆生。
非獨度自身也。
至誠心者。
直心歸向。
無邪曲也。
堅固心者。
堅持精進。
更不退轉也。
深心者。
用心深至直透淨土。
如探海底明珠也。
三世諸佛。
與法界衆生。
皆由心造。
吾心如是。
焉得不上品上生。
人生皆如水泡。
生滅不常。
或一歲二歲。
或一十二十。
幸而至五六十。
亦為難矣。
況世間無非是苦。
但不思省。
故不覺知。
不稱意時。
固為苦矣。
即或稱意。
亦無多時。
父母妻兒。
或疾病死亡。
或殺傷離散。
或自己大限忽然而至。
平生罪惡。
豈得全無。
自少至老。
積累既多。
閉眼之後。
不免随業緣去。
或堕地獄。
受諸極苦。
或為畜生。
受人宰殺。
或生餓鬼。
饑火燒身。
或入修羅。
嗔恨戰鬥。
即有善業。
得生天上人間。
受盡福報。
依舊輪回。
漂流汩沒。
無有出期。
惟西方淨土。
最為超脫輪回之捷徑。
更得不退轉。
色身難得。
趂康徤時。
辦此大事。
當常作念雲。
【解】吾自無始以來。
輪回六道。
不知有此法門。
故不出離。
今日知之。
豈可不即時下手。
年高者固當急急勉力。
年少者亦不可因循。
平時豫備。
工力純熟。
臨命終時。
徑生極樂世界。
視死入地府見閻王。
受譴責者。
相去萬萬矣。
況其工甚易行。
盡大藏中。
八萬四千法門。
無如此之要捷者。
而人或不知。
可痛惜哉。
知而不可。
尤可痛惜也。
凡受師友之訓誨。
恩地之提挈。
交遊之禮遇。
悉皆告以淨土而為之報。
以至與一切人。
或一飯一茶。
一言一坐。
下至仆隸。
有事我之勞者。
皆以此告之。
使脫離苦海。
即一切知與不知。
識與不識。
皆以是化之。
使共生淨土。
又一切飛禽走獸蜎飛蠕動之類。
遇彼宰殺受困時。
皆當為念阿彌陀佛數聲。
或往生咒數遍雲。
願汝往生極樂世界。
乃至形相不可見者。
亦當作是念言。
如此則吾善念純熟。
臨終上品上生必矣。
大慈菩薩勸修西方偈雲。
能勸二人修。
比自己精進。
勸至十餘人。
福德已無量。
如勸百與千。
名為真菩薩。
又能過萬數。
即是阿彌陀。
勸人善道。
名為法施。
勸修淨土。
又法施之最大者。
齋僧供佛。
燒香獻花。
懸旛建塔。
念佛禮忏。
種種三寶上崇奉。
以此功德。
回向願生西方。
或為世間種種利益方便善事。
若為子盡孝。
為兄友愛。
為弟敬長。
鄉黨鄰裡。
姻親相接。
以禮相與。
以恩以至。
事君則盡忠。
為官則盡仁。
為下則勤以事上。
或教導愚迷。
或扶助孤弱。
或濟急難。
或惠貧窮。
或修橋砌路。
或施藥散食。
或減己奉養。
以利他人。
或臨财饒人。
以自省約。
或教人為善。
或贊善止惡。
随力所作。
世間一切善事。
不拘大小。
不拘多少。
以此回向。
願生西方。
常使一念不斷。
念茲在茲。
必上品上生。
佛言。
欲修淨土。
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皈。
具足衆戒。
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
解第一義。
勸進行者。
此三世諸佛。
淨業正因。
三皈謂皈依佛法僧也。
【解】人子于父母。
服勞奉養以安之。
孝也。
立身行道以顯之。
大孝也。
勸以念佛法門。
俾得往生淨土。
大孝之大孝也。
奉告世人。
父母在堂。
早勸念佛。
更須教以至誠信向。
一心專念。
寶積經雲。
世尊父王。
頂禮佛足。
一心合掌。
而白佛言。
雲何修行當得佛道。
佛言。
一切衆生皆即是佛。
汝今當念西方世界阿彌陀佛。
常勤精進。
當得此道。
觀此則知為人子者。
斷當勸進父母矣。
【解】呂文正公。
每晨興禮佛祝雲。
不信三寶者。
幸勿生我家。
願子孫世世食祿。
護持佛法。
後呂氏所出。
若公着。
若好問。
若用中。
皆貴顯而奉佛。
竟酬所願。
況求生淨土。
取必于自己。
而有不可必得者乎。
凡在家菩薩。
無檀信之齋供。
必須随順正法。
度日資生。
或田疇力作。
或市井經營。
或富有家赀。
或日求升鬥。
勤則不缺。
儉則不奢。
如此修行。
方為佛子。
所以潭州黃老常打鐵以修行。
居士龐公賣笊籬而養道。
喻彌陀畫像為業。
戴佛庵發燭資身。
可謂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矣。
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曰。
【解】凡一切人命終。
欲生淨土。
須是不得怕死。
常念此身多苦。
不淨惡業。
種種交纏。
若得舍此穢身。
超生淨土。
受無量快樂。
解脫生死苦趣。
乃是極稱意之事。
如脫斃衣得換珍服。
但當放下身心。
莫生戀着。
凡遇病時。
便念無常。
一心待死。
叮囑家人。
及往來問候人。
凡來我前。
為我念佛。
不得說眼前閑雜之話。
家中長短之事。
亦不須溫言相慰。
祝願安樂。
若病重将終之際。
親屬不得垂淚哭泣。
及發嗟歎懊惱之聲。
惑亂心神。
失其正念。
但一時同聲念佛。
待氣盡良久。
方可哀泣。
才有絲毫系戀。
便成挂礙。
不得解脫。
若得明曉淨土之人。
頻來策勵。
極為得力。
若依此者。
決定往生。
斷無疑也。
知歸子問曰。
平生未念佛人。
還用得否。
答曰。
此法僧人俗人。
未念佛人用之。
皆得往生。
決定無疑。
常見世人。
平常念佛。
禮贊發願。
求生西方。
甚是勤拳。
及至臨病。
卻又怕死。
都不說着往生淨土之事。
直待氣消命盡。
方始十念鳴鐘。
卻如賊去關門。
濟何事也。
生死事大。
須是自家着力始得。
若一念差錯。
曆劫受苦。
誰人相代。
思之思之。
若無事時。
常以此法。
精進受持。
是為臨終大事。
佛言。
若人命終之際。
豫知時至。
正念分明。
洗浴着衣。
吉祥而逝。
光明照身。
見佛相好。
衆善俱見。
定知此人決定往生淨土。
天台十疑論雲。
臨終念佛。
名最後心。
其心猛利。
一念佛名。
即生淨土。
蓋垂死時。
其心猛健決定。
勝于百歲行力。
故能感佛來迎。
即生彼土也。
【解】蓮池大師曰。
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
不論貴賤智愚。
不論老少疲癃。
但一心不亂。
随其功行大小。
九品往生。
故知世間無有一人不堪念佛。
試為衆等言之。
若人富貴。
受用現成。
正好念佛。
若人貧窮。
家小累少。
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
宗祀得托。
正好念佛。
若人無子。
孤身自由。
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
安受供養。
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
免生愛戀。
正好念佛。
若人無病。
趁身康健。
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
切近無常。
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
精神強健。
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
光景無多。
正好念佛。
若人處閑。
心無事擾。
正好念佛。
若人處忙。
忙裡偷閑。
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
逍遙物外。
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
知是火宅。
正好念佛。
若人聰明。
通曉淨土。
正好念佛。
若人愚魯。
别無所能。
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
律是佛制。
正好念佛。
若人看經。
經是佛說。
正好念佛。
若人參禅。
禅是佛心。
正好念佛。
若人悟道。
道須佛證。
正好念佛。
普勸世人。
火急念佛。
九品往生。
華開見佛。
見佛聞法。
究竟成佛。
始知自心。
本來是佛。
真歇了禅師雲。
捷徑法門。
惟有念佛。
功高易進。
若不念佛而求出離者。
終無所獲。
普勸清信。
一心念佛。
求願往生
總之用工不拘多寡。
隻在信向不辍。
亦必往生。
修持要約 平時齋戒潔已。
清心靜慮。
面西安坐。
閉目默然。
觀想阿彌陀佛真色金身。
在西方七寶池中。
大蓮華上座。
其身長丈六。
兩眉中間。
向上有白毫一條。
八棱中空。
光明照耀。
金色面與金色身。
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
當令閉眼開眼。
悉皆見之。
如此久久念心純熟。
自然感應。
見佛金身。
此法最為上等。
蓋心想佛時。
此心即是佛。
又勝于口念也。
身後必上品上生。
更于行住坐卧。
着衣吃飯。
一切時中。
默然舉念南無阿彌陀佛。
即返觀自照。
這念佛求生淨土的是誰。
良久。
又念如是參究工夫。
勿令間斷。
忽然親見彌陀。
盡大地是個西方淨土。
【解】蓮宗寶鑒雲。
修淨土人。
凡欲入觀正念。
西向一心。
觀想阿彌陀佛而坐。
或欲行時。
一心觀想阿彌陀佛而行。
或欲睡時。
一心觀想阿彌陀佛而卧。
功深力久。
或于正觀念時。
即得見之。
或于睡夢中見之。
但辦至誠。
必如所願。
觀經雲。
觀想阿彌陀佛身相光明。
如百千萬億閻浮檀金色。
(閻浮檀金者。
極大極美之金也)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那由他者。
萬億也。
由旬者。
十六裡也)眉間白毫。
如五須彌山。
佛眼如四大海水。
清白分明。
以無緣慈。
攝取衆生。
兼觀想觀世音菩薩。
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
身紫金色。
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
有八萬四千光。
其光柔軟。
以此寶手。
接引衆生。
次觀想大勢至菩薩身。
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
舉身光明。
作紫金色。
有緣衆生皆得悉見。
随想己身亦在七寶池蓮華内。
結跏趺坐。
見佛菩薩。
并見諸佛。
蓮華滿虛空界。
如此觀想。
善根愈大。
倘或未能。
且想丈六小像亦可。
大悲忏文雲。
觀世音菩薩常白佛言。
若諸衆生受持大悲神咒。
不生諸佛國者。
我誓不成正覺。
是菩薩全以悲願度人。
大勢至菩薩以念佛證無生忍。
究其因地。
純于念佛上用工。
念念無間。
打成一片。
蓋佛者心也。
念佛念心。
心心不二。
佛佛皆然。
一念貫通。
是真淨土。
念佛之旨。
大略如斯。
遠公祖師得是三昧。
以示百二十二人及十八大賢。
同修同證。
思專想寂。
以至究竟。
六祖贊雲。
念此一句阿彌陀佛。
是萬世出世之妙道。
成佛作祖之正因。
此句是三界人天之眼目。
明心見性之慧燈。
此句是十方虛空之無際。
廣大一性之圓明。
此句是五千大藏之骨髓。
八萬總持之要門。
此句是渡苦海之舟筏。
最尊最上之法門。
所有四衆弟子。
若要心性明朗。
時時念想彌陀名号。
念滿成功。
徑往西方極樂世界。
面見彼佛。
親承授記。
因誓曰。
我若妄語诳衆生。
自遭拔舌塵沙劫。
永明壽禅師四料揀雲。
有禅無淨土。
十人九錯路。
陰境若現前。
瞥爾随他去。
無禅有淨土。
萬修萬人去。
但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悟。
有禅有淨土。
猶如帶角虎。
現世為人師。
當來作佛祖。
無禅無淨土。
鐵床并銅柱。
萬劫與千生。
沒個人依怙。
靈芝法師雲。
博地凡夫惑業纏縛。
流轉五道。
百千萬劫。
受諸苦惱。
忽聞淨土。
志願求生。
一日稱名。
即超彼國。
若人肯念阿彌陀佛。
超過一切善根。
何則。
雖修一切福業。
若無正信。
求生淨土。
皆為小善根也。
若念阿彌陀佛。
發願求生淨土。
是為大善根也。
□□□□。
□□□□。
億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如此系心。
任運常遮一切惡念。
設欲作惡。
心常下耎。
惡不能成。
如身有香自然離臭。
又複覺心微起惡念。
即便憶佛。
以佛力故。
惡念自息。
又若覺他受苦時。
以念佛心。
憐憫于彼。
願其離苦。
若斷刑獄。
以念佛故。
生憫念心。
雖依正法。
當密作願雲。
我行王法。
非我本心。
願生淨土。
誓相救濟。
【解】凡修淨土。
須是自信自行自辦。
工夫努力。
向前灼然。
要敵他生死始得。
若也半信半疑。
如何出得輪回。
若是信得及。
便從今日。
發大勇猛大精進。
莫問會與不會。
但隻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如靠一座須彌山相似。
搖撼不動。
專其心。
一其意。
或參念。
或觀念。
或十念。
或臆念。
或默念。
或禮念。
念茲在茲。
朝也念。
暮也念。
行也念。
坐也念。
日日時時。
不要放舍工夫。
如此把得定。
做得主。
縱遇苦樂順逆境界現前。
隻是念阿彌陀佛。
無一念退惰心。
決定要生西方極樂世界。
臨命終時。
定生上品。
其或力量未充。
應須随力修習。
朝昏禮念。
縱使家緣冗繁。
無忘十念稱名。
猛着精彩。
積功累行誓畢此生。
同登淨域。
方為了事。
要知此事。
決定不在。
廣設道場。
多點香燭上。
決定不在有傳有授。
扭捏做作上。
決定不在會說會道。
廣化人緣上。
此等之人。
所謂着事相而疎正理。
順聲色而背真宗。
數他寶而已無半錢者也。
須是以念佛為正行。
而兼修福德。
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所修一切善根。
悉皆回向。
願生淨土。
自然善果圓成。
【解】有行有願。
直入無為。
此乃佛祖修淨業之本也。
今人皈依佛會。
或為病苦。
或為報親。
或為消災祈福。
或為修積來生。
皆是了還心願。
隻求富貴榮華。
誇耀塵世。
罕有為自己生死。
發願念佛。
往生淨土者。
如此妄想。
不合佛祖本願。
縱使一生修誦。
錯用工夫。
臨終不得往生。
凡曰作福。
盡屬有為。
乃世間有漏之因。
非出世無為之道。
修行佛子。
宜善思惟。
一念回光。
願舍娑婆。
往生淨土。
譬如遊子。
久客他鄉。
複歸故裡。
凡念佛人。
塵根未淨。
惡念起時。
須自檢點。
或有悭貪心。
嗔恨心。
癡愛心。
嫉妬心。
欺诳心。
吾我心。
貢高心。
謟曲心。
邪見心。
輕慢心。
能所心。
及諸随染所生一切不善之心。
設或起時。
急須高聲。
念佛斂念。
歸正直下。
打并淨盡。
勿令相續。
所有深信心。
至誠心。
慈悲心。
謙下心。
平等心。
方便心。
忍辱心。
持戒心。
喜舍心。
禅定心。
精進心。
菩提心。
及一切善心。
常常守護。
但能依法修持。
是為淨土正行。
初學對治昏散之心。
數息最要。
凡欲坐時。
先想己身。
在圓光中。
默觀鼻端。
想出入息。
每一息默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
方便調息。
不緩不急。
心息相依。
随其出入。
勿令間斷。
行住坐卧。
常自密密行持。
久久純熟。
忽爾心眼開通。
三昧現前。
即是唯心淨土。
天台十疑論雲。
一切諸佛。
悉皆平等。
但衆生根鈍。
濁亂者多。
若不專心系念一佛。
則心散漫。
三昧難成。
故專令念阿彌陀佛。
即是一相三昧。
寶王論雲。
修持一相三昧者。
當于行住坐卧。
系念不忘。
縱令昏寐。
亦系念而寝。
覺即續之。
不以餘業間斷。
不以貪嗔等間隔。
随犯随忏悔。
念念常清淨圓明。
即是一相三昧也。
又須發救度衆生心。
發至誠心。
發堅固心。
發深心。
加以禮拜念佛。
如此則現世蒙佛加佑。
身後必上品上生。
救度衆生心者。
願生淨土。
見佛得道後。
救度苦海衆生。
非獨度自身也。
至誠心者。
直心歸向。
無邪曲也。
堅固心者。
堅持精進。
更不退轉也。
深心者。
用心深至直透淨土。
如探海底明珠也。
三世諸佛。
與法界衆生。
皆由心造。
吾心如是。
焉得不上品上生。
人生皆如水泡。
生滅不常。
或一歲二歲。
或一十二十。
幸而至五六十。
亦為難矣。
況世間無非是苦。
但不思省。
故不覺知。
不稱意時。
固為苦矣。
即或稱意。
亦無多時。
父母妻兒。
或疾病死亡。
或殺傷離散。
或自己大限忽然而至。
平生罪惡。
豈得全無。
自少至老。
積累既多。
閉眼之後。
不免随業緣去。
或堕地獄。
受諸極苦。
或為畜生。
受人宰殺。
或生餓鬼。
饑火燒身。
或入修羅。
嗔恨戰鬥。
即有善業。
得生天上人間。
受盡福報。
依舊輪回。
漂流汩沒。
無有出期。
惟西方淨土。
最為超脫輪回之捷徑。
更得不退轉。
色身難得。
趂康徤時。
辦此大事。
當常作念雲。
【解】吾自無始以來。
輪回六道。
不知有此法門。
故不出離。
今日知之。
豈可不即時下手。
年高者固當急急勉力。
年少者亦不可因循。
平時豫備。
工力純熟。
臨命終時。
徑生極樂世界。
視死入地府見閻王。
受譴責者。
相去萬萬矣。
況其工甚易行。
盡大藏中。
八萬四千法門。
無如此之要捷者。
而人或不知。
可痛惜哉。
知而不可。
尤可痛惜也。
凡受師友之訓誨。
恩地之提挈。
交遊之禮遇。
悉皆告以淨土而為之報。
以至與一切人。
或一飯一茶。
一言一坐。
下至仆隸。
有事我之勞者。
皆以此告之。
使脫離苦海。
即一切知與不知。
識與不識。
皆以是化之。
使共生淨土。
又一切飛禽走獸蜎飛蠕動之類。
遇彼宰殺受困時。
皆當為念阿彌陀佛數聲。
或往生咒數遍雲。
願汝往生極樂世界。
乃至形相不可見者。
亦當作是念言。
如此則吾善念純熟。
臨終上品上生必矣。
大慈菩薩勸修西方偈雲。
能勸二人修。
比自己精進。
勸至十餘人。
福德已無量。
如勸百與千。
名為真菩薩。
又能過萬數。
即是阿彌陀。
勸人善道。
名為法施。
勸修淨土。
又法施之最大者。
齋僧供佛。
燒香獻花。
懸旛建塔。
念佛禮忏。
種種三寶上崇奉。
以此功德。
回向願生西方。
或為世間種種利益方便善事。
若為子盡孝。
為兄友愛。
為弟敬長。
鄉黨鄰裡。
姻親相接。
以禮相與。
以恩以至。
事君則盡忠。
為官則盡仁。
為下則勤以事上。
或教導愚迷。
或扶助孤弱。
或濟急難。
或惠貧窮。
或修橋砌路。
或施藥散食。
或減己奉養。
以利他人。
或臨财饒人。
以自省約。
或教人為善。
或贊善止惡。
随力所作。
世間一切善事。
不拘大小。
不拘多少。
以此回向。
願生西方。
常使一念不斷。
念茲在茲。
必上品上生。
佛言。
欲修淨土。
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皈。
具足衆戒。
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
解第一義。
勸進行者。
此三世諸佛。
淨業正因。
三皈謂皈依佛法僧也。
【解】人子于父母。
服勞奉養以安之。
孝也。
立身行道以顯之。
大孝也。
勸以念佛法門。
俾得往生淨土。
大孝之大孝也。
奉告世人。
父母在堂。
早勸念佛。
更須教以至誠信向。
一心專念。
寶積經雲。
世尊父王。
頂禮佛足。
一心合掌。
而白佛言。
雲何修行當得佛道。
佛言。
一切衆生皆即是佛。
汝今當念西方世界阿彌陀佛。
常勤精進。
當得此道。
觀此則知為人子者。
斷當勸進父母矣。
【解】呂文正公。
每晨興禮佛祝雲。
不信三寶者。
幸勿生我家。
願子孫世世食祿。
護持佛法。
後呂氏所出。
若公着。
若好問。
若用中。
皆貴顯而奉佛。
竟酬所願。
況求生淨土。
取必于自己。
而有不可必得者乎。
凡在家菩薩。
無檀信之齋供。
必須随順正法。
度日資生。
或田疇力作。
或市井經營。
或富有家赀。
或日求升鬥。
勤則不缺。
儉則不奢。
如此修行。
方為佛子。
所以潭州黃老常打鐵以修行。
居士龐公賣笊籬而養道。
喻彌陀畫像為業。
戴佛庵發燭資身。
可謂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矣。
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曰。
【解】凡一切人命終。
欲生淨土。
須是不得怕死。
常念此身多苦。
不淨惡業。
種種交纏。
若得舍此穢身。
超生淨土。
受無量快樂。
解脫生死苦趣。
乃是極稱意之事。
如脫斃衣得換珍服。
但當放下身心。
莫生戀着。
凡遇病時。
便念無常。
一心待死。
叮囑家人。
及往來問候人。
凡來我前。
為我念佛。
不得說眼前閑雜之話。
家中長短之事。
亦不須溫言相慰。
祝願安樂。
若病重将終之際。
親屬不得垂淚哭泣。
及發嗟歎懊惱之聲。
惑亂心神。
失其正念。
但一時同聲念佛。
待氣盡良久。
方可哀泣。
才有絲毫系戀。
便成挂礙。
不得解脫。
若得明曉淨土之人。
頻來策勵。
極為得力。
若依此者。
決定往生。
斷無疑也。
知歸子問曰。
平生未念佛人。
還用得否。
答曰。
此法僧人俗人。
未念佛人用之。
皆得往生。
決定無疑。
常見世人。
平常念佛。
禮贊發願。
求生西方。
甚是勤拳。
及至臨病。
卻又怕死。
都不說着往生淨土之事。
直待氣消命盡。
方始十念鳴鐘。
卻如賊去關門。
濟何事也。
生死事大。
須是自家着力始得。
若一念差錯。
曆劫受苦。
誰人相代。
思之思之。
若無事時。
常以此法。
精進受持。
是為臨終大事。
佛言。
若人命終之際。
豫知時至。
正念分明。
洗浴着衣。
吉祥而逝。
光明照身。
見佛相好。
衆善俱見。
定知此人決定往生淨土。
天台十疑論雲。
臨終念佛。
名最後心。
其心猛利。
一念佛名。
即生淨土。
蓋垂死時。
其心猛健決定。
勝于百歲行力。
故能感佛來迎。
即生彼土也。
【解】蓮池大師曰。
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
不論貴賤智愚。
不論老少疲癃。
但一心不亂。
随其功行大小。
九品往生。
故知世間無有一人不堪念佛。
試為衆等言之。
若人富貴。
受用現成。
正好念佛。
若人貧窮。
家小累少。
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
宗祀得托。
正好念佛。
若人無子。
孤身自由。
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
安受供養。
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
免生愛戀。
正好念佛。
若人無病。
趁身康健。
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
切近無常。
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
精神強健。
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
光景無多。
正好念佛。
若人處閑。
心無事擾。
正好念佛。
若人處忙。
忙裡偷閑。
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
逍遙物外。
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
知是火宅。
正好念佛。
若人聰明。
通曉淨土。
正好念佛。
若人愚魯。
别無所能。
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
律是佛制。
正好念佛。
若人看經。
經是佛說。
正好念佛。
若人參禅。
禅是佛心。
正好念佛。
若人悟道。
道須佛證。
正好念佛。
普勸世人。
火急念佛。
九品往生。
華開見佛。
見佛聞法。
究竟成佛。
始知自心。
本來是佛。
真歇了禅師雲。
捷徑法門。
惟有念佛。
功高易進。
若不念佛而求出離者。
終無所獲。
普勸清信。
一心念佛。
求願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