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決矣不悞。

     明教大師雲。

    吾勸學道者。

    若不能頓悟。

    且把一句阿彌陀佛。

    常憶常念。

    常覺常照。

    何以故。

    此時縱然未悟。

    臨命終時。

    仗彼佛力。

    必得往生。

    既得往生。

    何愁不悟。

    諸仁者。

    要知念佛一門。

    實乃超出餘門之上。

     【解】天如祖師雲。

    世人愚昧特甚。

    教他念佛往生。

    每自诿凡夫。

    如何敢望。

    必待來世再修。

    不知念佛法門。

    一念信心。

    彈指可到。

    總仗佛力接引。

    何待來生。

    先德雲。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斯言誠宜三複。

     宗本法師。

    禅宗淨土難易說。

    今世人提公案做工夫。

    隻期參禅悟道。

    不願往生淨土。

    此法何如。

    答曰。

    利根上智之人。

    可以直參實悟。

    略有差訛。

    便成大錯。

    何以故。

    參禅悟道者難。

    念佛往生者易。

    古德雲。

    參禅要了生死。

    百無二三。

    念佛求生淨土。

    萬不失一。

    正所謂有禅無淨土。

    十人九錯路也。

    法門固有八萬四千。

    總不如一句阿彌陀佛。

     淨土扶迷 獅子峰如如顔丙勸修淨業文(身為苦本覺悟早修) 【解】隻這色身。

    誰信身為苦本。

    盡貪世樂。

    不知樂是苦因。

    浮生易度。

    豈是久居。

    幻質非空。

    總歸磨滅。

    自未入胞胎之日。

    甯有這男女之形。

    隻緣地水火風假合而成。

    不免生老病死雕殘之苦。

    上無絲線可挂。

    下沒根株所生。

    虛浮如水上泡。

    須曳不久。

    危脆似草頭露。

    倐忽便無。

    長年者不過六七十以皆亡。

    短命者大都三二十而早夭。

    又有今日不知來日事。

    又有上床别了下床時幾多。

    一息不來。

    便覺千秋永别。

    (雪峰頌。

    一盞孤燈照夜台。

    上床脫了襪和鞋。

    三魂七魄夢中去。

    未委明朝來不來)歎此身無有是處。

    奈誰人不被他瞞。

    筋纏七尺骨頭。

    皮裹一包肉塊。

    九孔常流不淨。

    六根恣逞無明。

    發毛爪齒聚若堆塵。

    涕淚津液污如行廁。

    裡面盡蛆蟲聚會。

    外頭招蚊虱交攢。

    沾一災一疾。

    皆死得人。

    更大熱大寒。

    催人易老。

    眼被色牽歸餓鬼。

    耳随聲去入阿鼻。

    口頭吃盡味千般。

    死後隻添油幾滴。

    (長魁詩雲。

    紅紅白白莫相瞞。

    無位真人赤肉團。

    敗壞不如豬狗相。

    隻今便作死屍看)此身無可愛惜。

    諸人當願出離。

    如何迷昧底。

    尚逞風流。

    懵懂漢猶生颠倒。

    或有骷髅頭上簪花簪草。

    或有臭皮袋畔帶麝帶香。

    羅衣罩了膿血囊。

    錦衣遮卻屎尿桶。

    用盡奸心百計。

    将謂住世萬年。

    不知頭痛眼花。

    閻羅王接人來到。

    那更鬓斑齒損。

    無常鬼寄信相尋。

    個個戀色貪财。

    盡是失人身捷徑。

    日日飲酒食肉。

    無非種地獄深根。

    眼前圖快活一時。

    身後受苦辛萬劫。

    (淨土文。

    皮包血肉骨纏筋。

    颠倒凡夫認作身。

    到死始知非是我。

    從前金玉付他人)一旦命根絕處。

    四大風刀割時。

    外則腳手牽抽。

    内則肝腸痛裂。

    縱使妻兒相惜。

    無計留君。

    假饒骨肉滿前。

    有誰替汝。

    (古頌。

    父母恩深終有别。

    夫妻義重也分離。

    人情似鳥同林宿。

    大限來時各自飛)生底隻得悲啼痛切。

    死者不免神識奔馳。

    前途不見光明。

    舉眼全無伴侶。

    過奈河橋。

    見之無不悲傷。

    入鬼門關。

    到者盡皆凄慘。

    世上才經七日。

    陰間押見十王。

    曹官抱案沒人情。

    獄卒持叉無笑面。

    平生作善者。

    送歸天道仙道人道。

    在日作惡者。

    押入湯塗火塗刀塗。

    镬湯沸若崖崩。

    劍樹勢如山聳。

    灌銅汁而徧身肉爛。

    吞鐵丸而滿口煙生。

    遭锉磕則血肉淋漓。

    人寒氷則皮膚凍裂。

    身碎業風吹再活。

    命終羅剎喝重生。

    人間曆盡百春秋。

    獄内方為一晝夜。

    (延光集。

    镬湯爐炭喧幽壞。

    劍樹刀山聳太清。

    受罪要終八萬劫獄卒牛頭始放行)魂魄雖歸鬼界。

    身屍猶卧棺中。

    或隔三朝五朝。

    或當六月七月。

    腐爛則出蟲出血。

    臭穢則熏地熏天。

    胖脹不堪觀。

    醜惡真可怕。

    催促付一堆野火。

    斷送埋萬裡荒山。

    昔時要悄紅顔。

    翻成灰燼。

    今日荒涼白骨。

    變作泥堆。

    (寒山頌。

    胭脂[凵@(一/由)]面嬌千樣。

    龍麝熏衣悄百般。

    今日風流都不見。

    綠楊芳草髑髅寒)從前恩愛。

    到此成空。

    自昔英雄。

    如今何在。

    淚雨灑時空寂寂。

    悲風動處冷飕飕。

    夜闌而鬼哭神号。

    歲久而鴉餐雀啄。

    荒草畔漫留碑石。

    綠楊中空挂紙錢。

    下稍頭難免如斯。

    到這裡怎生不醒。

    (寒山雲。

    雀啄鴉餐皮肉盡。

    風吹日炙髑髅乾。

    目前試問旁觀者。

    自把形骸仔細看)大家具眼。

    休更埋頭。

    翻身跳出迷津。

    彈指裂開愛網。

    休向鬼窟裡作活計。

    要知肉團上有真人。

    是男是女總堪修。

    若智若愚皆有分。

    但請回光返照。

    便知本體元無。

    若未能學道參禅。

    也且勤持齋念佛。

    舍惡歸善。

    改往修來。

    移六賊為六神通。

    離八苦得八自在。

    便好替天行化。

    不妨代佛接人。

    對衆為大衆宣揚。

    歸家為一家解說。

    使處處齊知覺悟。

    教人人盡免沉淪。

    上助諸佛轉法輪。

    下拔衆生離苦海。

    佛言不信。

    何言可信。

    人道不修。

    他道難修。

    莫教一日換了皮。

    縱有千佛難救汝。

    火急進步。

    時不待人。

    各請直下承當。

    莫使此生空過(寒山雲。

    百骸潰散離塵泥。

    一物長靈複是誰。

    不得此時通線路。

    骷髅着地幾人知)。

     天台智者大師勸修行人專修淨土 設問曰。

    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

    若欲救度衆生。

    秪應願生三界。

    于五濁三塗中。

    救苦衆生。

    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

    專為自利。

    障菩提道。

    智者答曰。

    菩薩有二種。

    一者久修行菩薩道。

    得無生忍者。

    實當斯責。

    二者未得已還。

    及初發心凡夫菩薩者。

    要須常不離佛。

    忍力成就。

    方堪處三界内。

    于惡世界。

    救苦衆生。

    故智度論雲。

    具縛凡夫。

    有大慈心。

    願生惡世救苦衆生者。

    無有是處。

    何以故。

    惡世界煩惱強。

    自無忍力。

    心随境轉。

    聲色所縛。

    自堕三塗。

    焉能救衆生。

    假令持戒修福。

    得生人中。

    作國王大臣。

    富貴自在。

    縱遇善知識。

    不肯信用。

    貪迷放逸。

    廣造衆罪。

    乘此惡業。

    一入三塗。

    經無量劫。

    從地獄出。

    受貧賤身。

    若不逢善知識。

    還堕地獄。

    如此輪回。

    至于今日。

    人人皆如是。

    此名難行道也。

    故維摩經雲。

    自疾不能救。

    而能救諸疾人。

    又智度論雲。

    譬如二人各有親眷。

    為水所溺。

    一人情急。

    直入水救。

    為無方便力故。

    彼此俱沒。

    一人有方便。

    往取船筏。

    乘之救接。

    悉皆得脫水溺之難。

    新發意菩薩亦複如是。

    未得忍力。

    不能救衆生。

    為此常須近佛。

    得無生忍已。

    方能救衆生。

    如得船者。

    凡夫無力。

    唯得專念阿彌陀佛。

    使成三昧。

    臨終斂念。

    得生決定。

    不疑見彌陀佛。

    證無生忍已。

    還來三界。

    乘無生忍船。

    救苦衆生。

    廣施佛事。

    任意自在。

    故論雲。

    遊戲地獄行者。

    生彼國。

    得無生忍已。

    還入生死國。

    教化地獄。

    救苦衆生。

    以是因緣。

    求生淨土。

    此名易行道也。

     真州長蘆慈覺赜禅師勸參禅人兼修淨土 夫以念為念以生為生者。

    常見之所失也。

    以無念為無念以無生為無生者。

    邪見之所惑也。

    念而無念生而無生者。

    第一義谛也。

    是以實際理地。

    不受一塵。

    則上無諸佛之可念。

    下無淨土之可生。

    佛事門中不舍一法。

    則總攝諸根。

    蓋有念佛三昧。

    還源要術。

    示開往生一門。

    故經雲。

    若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号。

    乃至是人終時。

    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蓋以初心入道。

    忍力未淳。

    須托淨緣。

    以為增上。

    何則娑婆國土。

    釋迦已滅。

    彌勒未生。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說法。

    娑婆國土觀音勢至徒仰嘉名。

    極樂世界彼二上人。

    親為勝友。

    娑婆國土諸魔競作。

    惱亂行人。

    極樂世界大光明中。

    決無魔事。

    娑婆國土邪聲雜亂。

    女色妖淫。

    極樂世界水鳥樹林。

    鹹宣妙法。

    正報清淨。

    實無女人。

    然則修行緣具。

    無若西方。

    褊見缁流。

    橫生疑謗。

    切嘗論之。

    此方之人。

    無不厭俗舍之煩喧。

    慕蘭若之寂靜。

    故有舍家出家。

    則殷勤贊歎。

    而娑婆衆苦。

    何止俗舍之煩喧。

    極樂優遊。

    豈止蘭若之寂靜。

    知出家為美。

    而不願往生。

    其惑一也。

    萬裡辛勤。

    遠求知識者。

    蓋以發明大事。

    決擇生死。

    而彌陀世尊願力弘深。

    一演圓音。

    無不明契。

    願參知識。

    而不欲見佛。

    其惑二也。

    叢林廣衆皆樂栖遲。

    少衆道場不欲依附。

    而極樂世界一生補處。

    其數甚多。

    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既欲親近叢林。

    而不慕清淨海衆。

    其惑三也。

    此方之人。

    上壽不過百歲。

    童癡老耄。

    疾病睡眠。

    常居大半。

    西方之人。

    壽命無量。

    一托蓮苞。

    便獲阿惟越緻。

    (即不退轉)佛階決定。

    可期流轉。

    娑婆促景。

    而不知淨土長年。

    其惑四也。

    若乃位居不退。

    果證無生。

    在欲無欲。

    居塵不塵。

    方能興無緣慈。

    運同體悲。

    回入塵勞。

    其有淺聞單慧。

    或與少善相應。

    便謂永出四流。

    高超十地。

    诋诃淨土。

    耽戀娑婆。

    不知自是。

    何人拟此大權菩薩。

    其惑五也。

    若夫信佛言而生淨土。

    則累系之所不能拘。

    劫波之所不能害。

    謝人間之八苦。

    無天上之五衰。

    尚無惡道之名。

    何況有實。

    唯顯一乘之法。

    決定無三。

    蓋解脫之要門。

    修行之捷徑。

    無出此矣。

    是以了義大乘。

    無不指歸淨土。

    前賢後聖。

    自他皆願往生。

    凡以欲得度人。

    先須自度故也。

    嗚呼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

    一失人身萬劫深悔。

    故率大海衆。

    各念彌陀佛。

    則十萬遙程。

    不勞而至矣。

     杭州永明壽禅師戒無證悟人勿輕淨土 設問曰。

    但見性悟道。

    便超生死。

    何用系念彼佛。

    求生他方。

    答曰。

    真修行人。

    應自審察。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諸仁者當觀自己行解見性悟道。

    能如馬鳴龍樹否。

    得無礙辯才。

    證法華三昧。

    能如天台智者否。

    宗說皆通。

    行解兼修。

    能如忠國師否。

    此諸大士。

    皆明垂言教。

    深勸往生。

    蓋是自利利他。

    豈肯悞人自悞。

    況往生傳所載。

    古今高士事迹。

    顯着非一。

    宜勤觀覽。

    以自照知又當自度。

    臨命終時。

    生死去住。

    定得自在否。

    自無始來。

    惡業重障。

    定不現前。

    此一報身。

    定脫輪回否。

    三塗惡道。

    異類中行。

    出沒自由。

    定無苦惱否。

    天上人間。

    十方世界。

    随意寄托。

    定無滞礙否。

    若也了了自信得及。

    何善如之。

    若其未也。

    莫以一時貢高卻緻。

    永劫沉淪。

    自失善利。

    将複誰尤。

    嗚呼哀哉。

    何嗟及矣。

     蓮池大師序勸往生 世尊始成正覺。

    為諸有情。

    普演佛乘。

    既而機難盡投于一乘中。

    示三乘法。

    而複于三乘中。

    出淨土一門。

    今去佛日遠。

    進之不能發神解超聖階。

    退之伥伥乎有淪墜之患。

    而匪仗此門。

    其何從疾脫生死。

    大矣哉。

    可謂起末世之沉痾。

    必效之靈藥也。

    顧古之效多。

    今之效鮮。

    其咎安在。

    則亦口淨土。

    心娑婆。

    而堅勇明悟。

    不及前輩雲爾。

    昔有傳往生者。

    歲久滅沒。

    予于斷章遺迹中。

    摘其因果。

    昭灼者積之成編。

    俾缁素之流。

    确知某也。

    以如是解脫而生某也。

    以如是純一而生某也。

    以如是精誠之極感格而生某也。

    以如是大悲大願而生某也。

    以如是改過不吝轉業于将堕也而生。

    某如是上生。

    某如是中生下生。

    庶幾乎考古驗今。

    為淨業者左劵。

    客有過我者。

    閱未數傳。

    勃然曰。

    淨土唯心。

    心外無土。

    往生淨土寓言也。

    子以為真生乎哉。

    甯不乖于無生之旨。

    予俟其色定。

    徐而謂曰。

    談何容易。

    如以無生而已。

    一切斷滅。

    不應尚有唯心。

    果悟無生。

    則終日生而未嘗生也。

    且爾已盡漏心否乎。

    對曰不能。

    噫漏心未盡。

    則生緣未休。

    生緣未休。

    則托質有所。

    茫茫三界大苦海中。

    不生淨土而生何土。

    六道之匍匐。

    九品之逍遙。

    相去殆天淵矣。

    飾虛論而争高。

    吾弗為之。

    即淨土而之佛乘。

    未嘗間隔絲毫。

    而奚乖之有。

    客乃惘然自失。

    亟請梓焉。

     丞相鄭清之勸修淨土文 人皆謂。

    修淨土。

    不如禅教律。

    餘獨謂。

    禅教律法門。

    莫如修淨土。

    夫真淨明妙。

    虛徹靈通。

    凡在智愚。

    皆具此性。

    故釋氏以禅教律。

    假設方便。

    使之從門而入。

    俱得超悟。

    惟無量壽佛。

    獨出一門。

    曰修行淨土。

    如單方治病。

    簡要直截。

    一念之專。

    即到彼岸。

    不問缁白。

    皆可奉行。

    但知為化愚俗。

    淺近之說。

    其實則成佛道捷徑之途。

    今之學佛者。

    不過禅教律。

    究竟圓頓莫如禅。

    非利根上器神領意解者。

    則未免堕頑空之失。

    研究三乘莫如教。

    非得魚忘筌因指見月者。

    未免鑽故紙之病。

    護善遮惡莫如律。

    非身心清淨表裡如一者。

    未免自纏縛之苦。

    其不由禅教律而得戒定慧者。

    唯淨土一門乎。

    方念佛時。

    口誦心惟。

    諸惡莫作。

    豈非戒系念淨境。

    幻塵俱滅。

    豈非定念實無念。

    心華湛然。

    豈非慧人能屏除萬慮。

    一意西方。

    則不施棒喝而悟圓頓機。

    不閱大藏經而得正法眼。

    不持四威儀中而得大自在。

    不垢不淨。

    無纏無脫。

    當是時也。

    孰為戒定慧。

    孰為禅教律。

    我心佛心。

    一無差别。

    此修淨土之極緻也。

    八功德水。

    金蓮華台。

    又何必疑哉。

     廬陵李彥弼夢記 彥弼。

    乾道癸巳。

    家染疫疾。

    四月五日。

    彥弼亦病。

    粥藥不進。

    至十九日。

    早夢一人褐衣神貌清癯。

    以手撫摩彥弼肢體。

    而呼令速起。

    彥弼惕然問曰。

    公何人耶。

    答曰。

    予即龍舒也。

    彥弼因告以疾病。

    雖欲支持莫能。

    将何以愈其疾乎。

    公曰。

    記省阙仲。

    雅教汝捷徑否。

    彥弼曰。

    然每日持誦阿彌陀佛不辍。

    公曰。

    汝起食白粥。

    即可既寤。

    索粥食之。

    病果随愈。

    後見龍舒畫像。

    俨然如夢中見者。

    彥弼稔聞。

    居士誨人不倦。

    所至學者輻辏。

    謝君以靜逸堂待之。

    正月十一日。

    令子侄往承其教。

    不久回雲。

    居士夜來講書罷。

    如常持誦禮佛至三鼓。

    忽厲聲念阿彌陀佛數聲雲。

    佛來接我。

    言訖立化。

    是夕邦人有夢。

    二青衣引公向西而行。

    傳為勝異。

    居士未示寂滅前三日。

    徧囑諸人。

    勉進道業。

    有此後不複再見之語。

    自非功力精深達乎生死者。

    未易臻此。

    彥弼一病垂死。

    荷居士陰賜拯接。

    遂獲平愈。

    可謂生死骨肉者矣。

    或曰。

    夢因想成。

    然食白粥之效。

    安可誣也謹刻公像。

    并着感應事迹。

    用廣其傳。

    非敢飾辭。

    以惑耳目。

    伏冀見聞敬信。

    同沾利益。

    公姓王。

    名日休。

    字虛中。

    号龍舒居士雲。

    是歲下元。

    廬陵李彥弼謹記。

     淨土全書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