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雲門顯聖寺散木禅師宗門或問
關燈
小
中
大
一心曾無二緻。
後儒失旨。
惑亂天下。
大可哀哉。
客曰。
師所謂後儒失旨。
何以中庸亦雲。
天命之謂性。
豈非命猶令也。
答曰。
此亦見于傳注。
聖賢之意非然也。
何則。
傳注濫引商書天之明命之意以注此書。
失旨殊甚。
彼蓋言天明命商家為天子也。
豈天能将性命于人乎。
苟性必天命于人者。
何以堯舜之仁。
桀纣之暴。
盜跖之強。
乃至上智下愚善善惡惡以及萬品。
天胡不等皆命之。
而各私于人也。
天苟私之。
則堯舜當仁。
桀纣當暴。
盜跖當強。
如是則聖人設教。
欲惡者遷善。
強者修仁。
暴者行慈。
得不悖于天乎。
烏得雲聖人參于天也。
是性必天所命者。
則應先有天地。
而後有太極之理命于人矣。
何以宋儒注太極圖雲。
太極以陰陽五行乾男坤女化生萬物。
又雲天地一太極。
男女一太極。
萬物各一太極。
既雲各一太極。
則人與天地義同昆仲。
共出太極。
何雲天能命人也。
易雲。
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皆雲太極而後天地。
未知何據而雲理從天所命也。
依中庸。
則先天後理。
依太極易經。
先理後天。
二說混淆。
自語相反。
以此之故。
難類吾門一心之妙理。
決定之真說也。
今儒門皆宗舊說。
一槩無疑。
予幼不從。
學出自胸臆。
皆原至理未知可否。
子自思之。
客曰。
妙性本然非從外得。
先儒失旨於理甚當。
但儒教治世法法可儀。
事事可則。
人所易為。
釋教寂滅空理。
渺無可着。
人所難為。
故不之學也。
師力主心宗。
何能勝于常道乎。
答曰。
子不知難易耳。
且人之初生。
必先無為無難無易無是無非。
而人莫不皆具也。
莫不皆然也。
及其長也。
習乎有為。
難易分焉。
子謂難于無為。
而易于有為者。
人莫不求利也。
莫不好争也。
且利之與争皆出有為。
有為有事而曰易。
為吾不之知也。
且人之欲行仁義也。
與人貿易當直一金與一金。
當直百金與百金。
彼不仁者強欲加之。
此仁者必責其不仁。
彼不仁者亦責於仁者曰。
汝何不仁。
欲取我便宜。
是二者斯須不相離矣。
故曰仁義之生。
是非之本。
若吾謂難于有為而易于無為者。
人莫不求安也。
人莫不求樂也。
且安之與樂莫過無為。
無為無事而有易難者。
吾不之知也。
所謂空者有二焉。
有有無對待之空者。
儒教所設也。
有有無俱泯之空者。
釋典所載也。
俱泯空者。
廓周沙界。
圓裹十虛。
彌綸八極。
妙括二儀。
為事理之真源。
作聖賢之宗祖。
我佛證之。
衆生迷之。
諸經載之。
諸祖傳之。
予所謂自心妙悟之境。
釋教之所載也。
對待空者。
對有說空。
對非說是。
對病說藥。
乃至對不仁義而說仁義者是也。
蓋上古之世淳風真樸。
所謂仁義有無是非。
猶如眼中之楔。
故不之聞。
世态漸遠而人心巧僞一異兢生。
故聖人不得已說法治之。
是以仁義治其不仁義也。
是治其非也。
正治其邪也。
空治其有也。
所謂儒教之所說也。
以此而推。
仁義道德是非有無得失邪正皆表顯對待之語。
同是一空可以極之矣。
則豈非妙極一心勝于五常之道乎。
客曰。
五常之語開于堯舜不原上古。
古無今有則知空義可憑。
何以孟子雲。
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
彼賢人也。
不知仁義為空。
而曰有仁義乎。
答曰。
彼雲有仁義者。
空貨利之利劍也。
何者。
此義如不空。
則貪取無厭。
此義如空。
則約取有道。
貪取無厭者以其不空。
不空則有己。
有己則有家。
有家則有國。
有國則有天下。
既皆有焉。
則天子責於諸侯。
諸侯責于大夫。
大夫責於庶民。
既皆責焉。
而不至乎貧富相争。
強弱相吞。
善惡相欺。
彼此相鬥。
而能治天下者。
吾不之知也。
約取于道者以其空。
空故無己。
無己則無家。
無家則無國。
無國則無天下。
既皆無焉。
則天子不責諸侯。
諸侯不責大夫。
大夫不責庶民。
既皆無責焉。
而不至乎貧富一分。
強弱一身。
善惡一觀。
彼此一家。
而不能治天下者。
吾不之知也。
是以空則堯授於舜。
舜授于禹。
不空則商伐乎桀。
而周伐乎纣也。
故曰聖人無家。
可以治國。
聖人無己。
可以同衆。
是皆空義也。
則知孟子之言仁義者。
亦即空義也。
若然。
何以宋儒雲儒教不空而釋教空也。
良由不知仁義治不仁義之空藥也。
而曾不知本來之身初非病患。
執藥為身者癡也。
若無不仁義之病。
仁義何有哉。
執仁義以為道本者。
是執藥為身也。
何則。
妙明元心初無名相。
安得有所謂仁義不仁義乎。
客曰。
師謂仁義為治病之良藥。
莊子謂仁義為病性之禍本。
猶骈拇之枝于體者也。
故指曾史之仁。
楊墨之辨。
師曠之聰。
離朱之明。
皆傷于性也。
蓋欲一其性情。
如鶴之不待絕。
[枭-木+兒]之不待接。
苟欲接絕皆不免于傷生。
是二者何以異。
答曰。
莊子拟乎上古之世。
淳樸之風。
依乎無為。
指乎自然。
難于曾史楊墨離朱師曠者。
不知有無邊之性德也。
彼四者於性中之德。
比于毫毛不知其少也。
易于[枭-木+兒]鶴鸱枭者。
不知有無邊之妄能也。
此四者比于性中之妄。
猶若微塵不知其多也。
性德本有。
而離朱等各專其一。
謂之傷性可乎。
妄能本無。
而[枭-木+兒]鶴等昧之不覺。
謂之适性可乎。
譬如世間有一大宅。
衆人居之。
不見日月。
不見虛空。
不識出路。
間或有人于窗牗間窺見虛空日月。
異乎衆也。
謂之傷衆可乎。
或有智者尋門而出。
異乎衆也。
謂之悖衆可乎。
聖人出宅者也。
曾楊等窺空者也。
[枭-木+兒]鶴等居昧者也。
若然。
彼所謂自然者。
邪因也。
何則。
非然不然。
無然非自。
彼謂楊朱之辨。
其辨亦多矣。
苟許其言。
則果聖人讓之。
吾又謂不然。
譬如有人病患沉疴。
幸遇良醫與之湯藥。
加之針灸。
彼旁者據自己無病之身而責之曰。
身本無病。
用此針灸得不殘其身也。
則人皆笑其癡矣。
何則。
無病之身加之針灸得名殘身。
此人現患沉疴。
加此針灸。
得非全其身耶。
故吾謂五常為治病之藥。
非彼違時之語可比也。
子毋辨也。
道非辨得。
辨則失其道矣。
所以雲。
多方辨論。
不若悟心。
苟能洞徹。
則古今一道也。
聖凡一心也。
事理一揆也。
物我一如也。
既皆一之。
何有此是彼非彼是此非乎。
脫體大用無可不可。
指天為地。
喚南作北。
指泰山為培塿。
喚掬水作大海。
人不之疑矣。
所以雲。
是無可是。
非無真非。
是非無住。
萬法無主。
我無三寸。
鼈可喚龜。
迦葉不肯。
一甚攢眉。
大須妙悟。
不在輕言。
保之惜之。
客曰。
一日所言多方。
所論必曰參叩自心。
前來雖雲切念生死。
未知參叩之方。
請師示之。
答曰。
善哉問也。
前來所辨者皆原經論。
故知是法可尊而力贊之。
然我非悟者。
既未悟。
焉能以參叩之方示子乎。
雖然。
不得辜子之問。
權借古人發揚處舉一兩段以副子心。
古人雲。
欲參禅者。
須發三種大心。
必獲妙悟。
成就不疑。
三種者何。
一者發大信心。
二者發大勇猛不退心。
三者發大疑情。
信者信自心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别。
生死涅盤無二無别。
菩提煩惱無二無别。
無明佛性無二無别。
既皆無二。
諸佛已證。
我等當證。
直下信得及。
把得住。
行得穩。
如未能證得。
盡此一生曾無二念。
決此一信到頭。
天曉分明方知成佛久矣。
所以雲。
信為道元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
當知諸佛道圓無上。
德等恒沙。
證此一信字也。
善财遍曆百城。
廣參知識。
決此一信字也。
諸經載此一信字。
諸祖傳此一信字。
靈雲見桃悟此一信字。
香岩擊竹了此一信字。
故知若聖若賢。
自始自終。
說法轉輪成道利生。
皆不出一信字耳。
子能發此信心。
必須起大勇猛。
如一人與萬人敵相似。
直下莫教眼差手慢。
這裡方是利害時節。
所以雲。
護生須是殺。
殺盡始安居。
當知将從前惡知惡覺恩愛是非無明煩惱利名物欲頓然放下。
如利劍斬一握絲相似。
一斬一切斷。
更無不斷者。
令胸中虛豁豁地去。
冷氷氷地去。
如喪考妣去。
如忘至寶去。
然後起大疑情去。
何謂疑情。
但于古人悟道因緣。
或對機示衆。
或經論差别。
或意識不及義解不行。
如是等種種因緣着實參叩。
不管得與不得。
奮勇直進。
莫生退屈。
挨拶不行若銀山鐵壁。
此時可名到家消息也。
不較多也。
隻少[囗@力]地一聲。
通身汗出耳。
若向這裡開得一隻眼。
須知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
非欺我也。
此時無邊三昧門。
無邊辨才門。
無邊差别門。
無邊神通門。
無邊福德門。
如是等種種法門一齊開發。
說也說得。
辨也辨得。
用也用得。
默也默得。
坐也坐得。
卧也卧得。
豈不為慶快平生大事了辨也。
客曰。
師謂古人因緣思解不行處。
着實參叩。
久之自然妙悟。
信無疑也。
然話頭無味。
究不多時便乃打入名利愛欲昏沉散亂之鄉。
何能制之。
答曰。
良由信道之心未笃。
脫苦之心未切也。
何以故。
子或看經論。
或聞師家種種開示。
則知生死五欲皆苦也。
未能真見其苦耳。
苟能真見。
甯無切乎。
且如有人身患沉疴。
或耽欲樂。
倘或兵火四至。
是人或複但耽欲樂不思逃難之心耶。
為複但惜沉疴不起求生之念耶。
當是時。
不見欲樂。
不見沉疴。
不覺昏沉。
不知散亂。
但見苦相。
急欲逃生。
無一物可愛。
無一物可取。
徑身獨脫。
更不之顧。
是人逃之十裡未名免難。
乃至百裡千裡亦未名免難。
直至清平無難之地。
方名免難也。
今人不能悟心而欲免生死之難。
無有是處。
子所謂打入昏迷之鄉者。
脫苦之心未切耳。
求道之心如笃則。
萬境不當其前。
身如朽木。
心若死灰。
見色聞聲渾忘所以。
故雲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
食而不知其味。
苟如是。
烏得有所謂昏沉散亂也。
客曰。
古人根利機熟。
信心堅固。
故能趣入無疑。
今人根鈍信淺。
焉能如此。
答曰。
子謂古人根利機熟者。
何以趙州八十年行腳。
長慶七破蒲團。
香林四十年不雜用心。
靈雲三十年方能了悟。
從上尊宿皆是艱難而得。
子今用功幾年而雲根鈍機淺。
蓋不之學耳。
且卞璧雖貴。
不知兩刖其足。
而後價重連城。
镆铘能寶。
尚乃九載功成。
方能刃利吹毛。
凡物尚然。
豈無上妙道顧思其易乎。
世尊塵劫修行置而勿論。
子能如雪山大士半偈全身乎。
能如常啼菩薩慶法賣心乎。
能如二祖大師求心斷臂乎。
能如脅尊者一生不卧乎。
能如雲岩不恥下問乎。
能如汾陽遍參知識乎。
能如雪峰三登投子而九上洞山乎。
能如踈山萬裡賣布單三十年當受記乎。
子徒知六祖天然。
岩頭.仰山等輩之易。
而不知難於無量劫中也。
所以永嘉雲。
我早曾經多劫修。
不是等閑相诳惑。
可以證矣。
客曰。
如師坐關守靜。
一心一意。
更無異緣。
故可用心。
所以雲。
外絕攀緣。
内心無喘。
可以入道。
今時流輩雖獲出家。
身雜異俗。
或名利所牽者。
或住持所拘者。
或執事所勞者。
或世情有關者。
或衣食所苦者。
如是等輩尚雜于日用。
何心于道乎。
答曰。
子難易于動靜之塵。
而不知本性初非動靜也。
且水之本靜也。
風擊則波興。
而水性無動。
如是則動而未曾動也。
風息則波澄。
而濕性依然。
如是則靜而未曾靜也。
虛空洞豁。
不礙萬象發揮。
日明夜暗。
草生木長。
雲行鳥飛。
豈有虛空同其生滅者哉。
是以楊岐總十載院事。
起臨濟正宗。
百丈不作不食。
為萬年龜鑒。
沩山典座賭淨瓶于衆中。
雪峰飯頭悟妙道於鳌山。
雲峰化主桶[木*匝]脫于後架。
石鞏獵戶弓箭折于庵前。
丹霞天然颕悟而三年曹廠。
六祖肉身菩薩而八月碓坊。
古人皆以事理兼修。
豈一向避喧求靜者耶。
如子之意。
隻消前來馮濟川一偈可以釋疑矣。
子謂塵事所拘能。
過彼居官者乎。
休休。
日暮矣。
子如不信。
直饒予辨似懸河。
亦破子疑不得。
子如肯信。
不必他餘。
但向一機一語思解不行處着實參叩。
行也如是。
坐也如是。
着衣吃飯亦如是。
阿屎放尿亦如是。
迎賓待客亦如是。
語默動靜亦如是。
乃至日如是。
夜如是。
月如是。
年如是。
參來參去。
蓦忽地腳根線斷。
八字打開。
則知從前奇言妙句。
檢點将來。
是什麼幹屎橛。
破草鞋。
古人雲。
絕後再蘇。
方始欺君不得。
其言可信也。
予愧無德。
未曾敢與人舉語。
鑒子之誠。
不覺潦倒。
予則言之。
而子果不以人廢言。
密以行之。
勿語諸人乃可耳。
倘諸方聞之加以呵責。
我罪何逃。
雖然古雲己未度而欲度人者。
菩薩之用心也。
吾雖非菩薩。
安得人人於此議其是非乎。
更有一偈與子舉之。
偈曰。
諸方議論宗殊說。
欲取真金多認鐵。
名相紛紛未足憑。
野人耿耿思分别。
也知螢火莫然山。
志效螳螂拟拒轍。
知我罪我兩由人。
付諸水火從君折。
時 明萬曆念參年歲次乙未肆月 日曹洞正宗第參拾壹代比丘沒用頭陀圓澄撰 參禅釋難或問(終)
後儒失旨。
惑亂天下。
大可哀哉。
客曰。
師所謂後儒失旨。
何以中庸亦雲。
天命之謂性。
豈非命猶令也。
答曰。
此亦見于傳注。
聖賢之意非然也。
何則。
傳注濫引商書天之明命之意以注此書。
失旨殊甚。
彼蓋言天明命商家為天子也。
豈天能将性命于人乎。
苟性必天命于人者。
何以堯舜之仁。
桀纣之暴。
盜跖之強。
乃至上智下愚善善惡惡以及萬品。
天胡不等皆命之。
而各私于人也。
天苟私之。
則堯舜當仁。
桀纣當暴。
盜跖當強。
如是則聖人設教。
欲惡者遷善。
強者修仁。
暴者行慈。
得不悖于天乎。
烏得雲聖人參于天也。
是性必天所命者。
則應先有天地。
而後有太極之理命于人矣。
何以宋儒注太極圖雲。
太極以陰陽五行乾男坤女化生萬物。
又雲天地一太極。
男女一太極。
萬物各一太極。
既雲各一太極。
則人與天地義同昆仲。
共出太極。
何雲天能命人也。
易雲。
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皆雲太極而後天地。
未知何據而雲理從天所命也。
依中庸。
則先天後理。
依太極易經。
先理後天。
二說混淆。
自語相反。
以此之故。
難類吾門一心之妙理。
決定之真說也。
今儒門皆宗舊說。
一槩無疑。
予幼不從。
學出自胸臆。
皆原至理未知可否。
子自思之。
客曰。
妙性本然非從外得。
先儒失旨於理甚當。
但儒教治世法法可儀。
事事可則。
人所易為。
釋教寂滅空理。
渺無可着。
人所難為。
故不之學也。
師力主心宗。
何能勝于常道乎。
答曰。
子不知難易耳。
且人之初生。
必先無為無難無易無是無非。
而人莫不皆具也。
莫不皆然也。
及其長也。
習乎有為。
難易分焉。
子謂難于無為。
而易于有為者。
人莫不求利也。
莫不好争也。
且利之與争皆出有為。
有為有事而曰易。
為吾不之知也。
且人之欲行仁義也。
與人貿易當直一金與一金。
當直百金與百金。
彼不仁者強欲加之。
此仁者必責其不仁。
彼不仁者亦責於仁者曰。
汝何不仁。
欲取我便宜。
是二者斯須不相離矣。
故曰仁義之生。
是非之本。
若吾謂難于有為而易于無為者。
人莫不求安也。
人莫不求樂也。
且安之與樂莫過無為。
無為無事而有易難者。
吾不之知也。
所謂空者有二焉。
有有無對待之空者。
儒教所設也。
有有無俱泯之空者。
釋典所載也。
俱泯空者。
廓周沙界。
圓裹十虛。
彌綸八極。
妙括二儀。
為事理之真源。
作聖賢之宗祖。
我佛證之。
衆生迷之。
諸經載之。
諸祖傳之。
予所謂自心妙悟之境。
釋教之所載也。
對待空者。
對有說空。
對非說是。
對病說藥。
乃至對不仁義而說仁義者是也。
蓋上古之世淳風真樸。
所謂仁義有無是非。
猶如眼中之楔。
故不之聞。
世态漸遠而人心巧僞一異兢生。
故聖人不得已說法治之。
是以仁義治其不仁義也。
是治其非也。
正治其邪也。
空治其有也。
所謂儒教之所說也。
以此而推。
仁義道德是非有無得失邪正皆表顯對待之語。
同是一空可以極之矣。
則豈非妙極一心勝于五常之道乎。
客曰。
五常之語開于堯舜不原上古。
古無今有則知空義可憑。
何以孟子雲。
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
彼賢人也。
不知仁義為空。
而曰有仁義乎。
答曰。
彼雲有仁義者。
空貨利之利劍也。
何者。
此義如不空。
則貪取無厭。
此義如空。
則約取有道。
貪取無厭者以其不空。
不空則有己。
有己則有家。
有家則有國。
有國則有天下。
既皆有焉。
則天子責於諸侯。
諸侯責于大夫。
大夫責於庶民。
既皆責焉。
而不至乎貧富相争。
強弱相吞。
善惡相欺。
彼此相鬥。
而能治天下者。
吾不之知也。
約取于道者以其空。
空故無己。
無己則無家。
無家則無國。
無國則無天下。
既皆無焉。
則天子不責諸侯。
諸侯不責大夫。
大夫不責庶民。
既皆無責焉。
而不至乎貧富一分。
強弱一身。
善惡一觀。
彼此一家。
而不能治天下者。
吾不之知也。
是以空則堯授於舜。
舜授于禹。
不空則商伐乎桀。
而周伐乎纣也。
故曰聖人無家。
可以治國。
聖人無己。
可以同衆。
是皆空義也。
則知孟子之言仁義者。
亦即空義也。
若然。
何以宋儒雲儒教不空而釋教空也。
良由不知仁義治不仁義之空藥也。
而曾不知本來之身初非病患。
執藥為身者癡也。
若無不仁義之病。
仁義何有哉。
執仁義以為道本者。
是執藥為身也。
何則。
妙明元心初無名相。
安得有所謂仁義不仁義乎。
客曰。
師謂仁義為治病之良藥。
莊子謂仁義為病性之禍本。
猶骈拇之枝于體者也。
故指曾史之仁。
楊墨之辨。
師曠之聰。
離朱之明。
皆傷于性也。
蓋欲一其性情。
如鶴之不待絕。
[枭-木+兒]之不待接。
苟欲接絕皆不免于傷生。
是二者何以異。
答曰。
莊子拟乎上古之世。
淳樸之風。
依乎無為。
指乎自然。
難于曾史楊墨離朱師曠者。
不知有無邊之性德也。
彼四者於性中之德。
比于毫毛不知其少也。
易于[枭-木+兒]鶴鸱枭者。
不知有無邊之妄能也。
此四者比于性中之妄。
猶若微塵不知其多也。
性德本有。
而離朱等各專其一。
謂之傷性可乎。
妄能本無。
而[枭-木+兒]鶴等昧之不覺。
謂之适性可乎。
譬如世間有一大宅。
衆人居之。
不見日月。
不見虛空。
不識出路。
間或有人于窗牗間窺見虛空日月。
異乎衆也。
謂之傷衆可乎。
或有智者尋門而出。
異乎衆也。
謂之悖衆可乎。
聖人出宅者也。
曾楊等窺空者也。
[枭-木+兒]鶴等居昧者也。
若然。
彼所謂自然者。
邪因也。
何則。
非然不然。
無然非自。
彼謂楊朱之辨。
其辨亦多矣。
苟許其言。
則果聖人讓之。
吾又謂不然。
譬如有人病患沉疴。
幸遇良醫與之湯藥。
加之針灸。
彼旁者據自己無病之身而責之曰。
身本無病。
用此針灸得不殘其身也。
則人皆笑其癡矣。
何則。
無病之身加之針灸得名殘身。
此人現患沉疴。
加此針灸。
得非全其身耶。
故吾謂五常為治病之藥。
非彼違時之語可比也。
子毋辨也。
道非辨得。
辨則失其道矣。
所以雲。
多方辨論。
不若悟心。
苟能洞徹。
則古今一道也。
聖凡一心也。
事理一揆也。
物我一如也。
既皆一之。
何有此是彼非彼是此非乎。
脫體大用無可不可。
指天為地。
喚南作北。
指泰山為培塿。
喚掬水作大海。
人不之疑矣。
所以雲。
是無可是。
非無真非。
是非無住。
萬法無主。
我無三寸。
鼈可喚龜。
迦葉不肯。
一甚攢眉。
大須妙悟。
不在輕言。
保之惜之。
客曰。
一日所言多方。
所論必曰參叩自心。
前來雖雲切念生死。
未知參叩之方。
請師示之。
答曰。
善哉問也。
前來所辨者皆原經論。
故知是法可尊而力贊之。
然我非悟者。
既未悟。
焉能以參叩之方示子乎。
雖然。
不得辜子之問。
權借古人發揚處舉一兩段以副子心。
古人雲。
欲參禅者。
須發三種大心。
必獲妙悟。
成就不疑。
三種者何。
一者發大信心。
二者發大勇猛不退心。
三者發大疑情。
信者信自心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别。
生死涅盤無二無别。
菩提煩惱無二無别。
無明佛性無二無别。
既皆無二。
諸佛已證。
我等當證。
直下信得及。
把得住。
行得穩。
如未能證得。
盡此一生曾無二念。
決此一信到頭。
天曉分明方知成佛久矣。
所以雲。
信為道元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
當知諸佛道圓無上。
德等恒沙。
證此一信字也。
善财遍曆百城。
廣參知識。
決此一信字也。
諸經載此一信字。
諸祖傳此一信字。
靈雲見桃悟此一信字。
香岩擊竹了此一信字。
故知若聖若賢。
自始自終。
說法轉輪成道利生。
皆不出一信字耳。
子能發此信心。
必須起大勇猛。
如一人與萬人敵相似。
直下莫教眼差手慢。
這裡方是利害時節。
所以雲。
護生須是殺。
殺盡始安居。
當知将從前惡知惡覺恩愛是非無明煩惱利名物欲頓然放下。
如利劍斬一握絲相似。
一斬一切斷。
更無不斷者。
令胸中虛豁豁地去。
冷氷氷地去。
如喪考妣去。
如忘至寶去。
然後起大疑情去。
何謂疑情。
但于古人悟道因緣。
或對機示衆。
或經論差别。
或意識不及義解不行。
如是等種種因緣着實參叩。
不管得與不得。
奮勇直進。
莫生退屈。
挨拶不行若銀山鐵壁。
此時可名到家消息也。
不較多也。
隻少[囗@力]地一聲。
通身汗出耳。
若向這裡開得一隻眼。
須知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
非欺我也。
此時無邊三昧門。
無邊辨才門。
無邊差别門。
無邊神通門。
無邊福德門。
如是等種種法門一齊開發。
說也說得。
辨也辨得。
用也用得。
默也默得。
坐也坐得。
卧也卧得。
豈不為慶快平生大事了辨也。
客曰。
師謂古人因緣思解不行處。
着實參叩。
久之自然妙悟。
信無疑也。
然話頭無味。
究不多時便乃打入名利愛欲昏沉散亂之鄉。
何能制之。
答曰。
良由信道之心未笃。
脫苦之心未切也。
何以故。
子或看經論。
或聞師家種種開示。
則知生死五欲皆苦也。
未能真見其苦耳。
苟能真見。
甯無切乎。
且如有人身患沉疴。
或耽欲樂。
倘或兵火四至。
是人或複但耽欲樂不思逃難之心耶。
為複但惜沉疴不起求生之念耶。
當是時。
不見欲樂。
不見沉疴。
不覺昏沉。
不知散亂。
但見苦相。
急欲逃生。
無一物可愛。
無一物可取。
徑身獨脫。
更不之顧。
是人逃之十裡未名免難。
乃至百裡千裡亦未名免難。
直至清平無難之地。
方名免難也。
今人不能悟心而欲免生死之難。
無有是處。
子所謂打入昏迷之鄉者。
脫苦之心未切耳。
求道之心如笃則。
萬境不當其前。
身如朽木。
心若死灰。
見色聞聲渾忘所以。
故雲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
食而不知其味。
苟如是。
烏得有所謂昏沉散亂也。
客曰。
古人根利機熟。
信心堅固。
故能趣入無疑。
今人根鈍信淺。
焉能如此。
答曰。
子謂古人根利機熟者。
何以趙州八十年行腳。
長慶七破蒲團。
香林四十年不雜用心。
靈雲三十年方能了悟。
從上尊宿皆是艱難而得。
子今用功幾年而雲根鈍機淺。
蓋不之學耳。
且卞璧雖貴。
不知兩刖其足。
而後價重連城。
镆铘能寶。
尚乃九載功成。
方能刃利吹毛。
凡物尚然。
豈無上妙道顧思其易乎。
世尊塵劫修行置而勿論。
子能如雪山大士半偈全身乎。
能如常啼菩薩慶法賣心乎。
能如二祖大師求心斷臂乎。
能如脅尊者一生不卧乎。
能如雲岩不恥下問乎。
能如汾陽遍參知識乎。
能如雪峰三登投子而九上洞山乎。
能如踈山萬裡賣布單三十年當受記乎。
子徒知六祖天然。
岩頭.仰山等輩之易。
而不知難於無量劫中也。
所以永嘉雲。
我早曾經多劫修。
不是等閑相诳惑。
可以證矣。
客曰。
如師坐關守靜。
一心一意。
更無異緣。
故可用心。
所以雲。
外絕攀緣。
内心無喘。
可以入道。
今時流輩雖獲出家。
身雜異俗。
或名利所牽者。
或住持所拘者。
或執事所勞者。
或世情有關者。
或衣食所苦者。
如是等輩尚雜于日用。
何心于道乎。
答曰。
子難易于動靜之塵。
而不知本性初非動靜也。
且水之本靜也。
風擊則波興。
而水性無動。
如是則動而未曾動也。
風息則波澄。
而濕性依然。
如是則靜而未曾靜也。
虛空洞豁。
不礙萬象發揮。
日明夜暗。
草生木長。
雲行鳥飛。
豈有虛空同其生滅者哉。
是以楊岐總十載院事。
起臨濟正宗。
百丈不作不食。
為萬年龜鑒。
沩山典座賭淨瓶于衆中。
雪峰飯頭悟妙道於鳌山。
雲峰化主桶[木*匝]脫于後架。
石鞏獵戶弓箭折于庵前。
丹霞天然颕悟而三年曹廠。
六祖肉身菩薩而八月碓坊。
古人皆以事理兼修。
豈一向避喧求靜者耶。
如子之意。
隻消前來馮濟川一偈可以釋疑矣。
子謂塵事所拘能。
過彼居官者乎。
休休。
日暮矣。
子如不信。
直饒予辨似懸河。
亦破子疑不得。
子如肯信。
不必他餘。
但向一機一語思解不行處着實參叩。
行也如是。
坐也如是。
着衣吃飯亦如是。
阿屎放尿亦如是。
迎賓待客亦如是。
語默動靜亦如是。
乃至日如是。
夜如是。
月如是。
年如是。
參來參去。
蓦忽地腳根線斷。
八字打開。
則知從前奇言妙句。
檢點将來。
是什麼幹屎橛。
破草鞋。
古人雲。
絕後再蘇。
方始欺君不得。
其言可信也。
予愧無德。
未曾敢與人舉語。
鑒子之誠。
不覺潦倒。
予則言之。
而子果不以人廢言。
密以行之。
勿語諸人乃可耳。
倘諸方聞之加以呵責。
我罪何逃。
雖然古雲己未度而欲度人者。
菩薩之用心也。
吾雖非菩薩。
安得人人於此議其是非乎。
更有一偈與子舉之。
偈曰。
諸方議論宗殊說。
欲取真金多認鐵。
名相紛紛未足憑。
野人耿耿思分别。
也知螢火莫然山。
志效螳螂拟拒轍。
知我罪我兩由人。
付諸水火從君折。
時 明萬曆念參年歲次乙未肆月 日曹洞正宗第參拾壹代比丘沒用頭陀圓澄撰 參禅釋難或問(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