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雲門顯聖寺散木禅師宗門或問
關燈
小
中
大
。
涅盤藥也。
若所迷之病既除。
則能治之藥何有。
病愈而服藥不休。
返增病本。
惑破而執心有得。
即是迷源。
故予言生死涅盤惟有其名。
男女僧俗兩皆是迹。
背寔迷名。
豈識肇公無當之論。
忘真執迹。
相辜自己平等之心。
所以二乘自謂身心疲懈。
不能于五道利生。
為厭生死。
權趣涅盤。
於寶所則不敢正眼相窺。
于化城則自謂滿心受樂。
世尊於法華會上斥彼不寔。
元我化為。
疲息既除。
當求前進。
及乎化城之執既破。
乃告寶所在近而已。
不言有處。
若執為寔。
豈不名迷。
客曰。
我知之矣。
經不雲乎。
窮子舍父逃走。
久住他國五十餘年。
及乎住立門側。
猶生驚怖。
乃至長者得病。
大付家财。
曾無二人。
當時但謂我是聲聞。
菩薩之法我等無分。
誰知五道衆生同為佛子。
亦猶聲聞聞般若之法。
謂是菩薩之事。
不敢希取。
我亦然也。
未知從上國王大臣在富貴之中。
亦有參禅者否。
答曰。
西天悟道未可定語。
如此土唐太宗洞明至道。
同光帝心契真乘。
肅宗憲穆師學南陽。
宣宗為鹽官侍者。
以至宋之太祖太宗皆參禅學。
餘皆置而弗論。
且如同光帝問興化曰。
朕獲中原一寶。
隻是無人酬價。
化曰借陛下寶看。
帝以手托樸頭示之。
化曰君王之寶誰敢酬價。
帝大喜。
子所謂大臣者。
如崔趙公學於徑山。
陸大夫師于南泉。
王大傅.白樂天.張無盡.楊次公.李都尉.楊大年等。
當時衲子莫如慈明。
已謂不過楊李之門不名作者。
給事馮公易衣告寂合眼而逝。
同僚曰大夫既來去自由。
何不留取一偈接引後人。
公複開目索筆書偈曰。
初三十一。
中九下七。
老人言盡。
龜哥眼赤。
如是等類備載祖席。
不能盡舉。
子當自考。
客曰。
僧俗都不相妨。
悟後可尋文字博問先知。
故可也。
隻如女人柔弱。
又不能遍訪賢良。
文字全然不識。
未知亦有方便令彼修否。
答曰。
女人若辨肯心。
正好參禅。
何也。
教明二障者。
所謂煩惱障.所知障也。
女人惟一。
學人具二。
煩惱障輕。
所知障重。
女人無之。
隻是無明重覆。
不得發心。
若也發心。
曾無二念。
一直頓超也。
如靈照女.淨居尼.妙總尼等皆處女也。
龐行婆.俞道婆.秦國夫人等。
彼皆優婆夷也。
且如妙總禅師者。
一日馮濟川語大慧曰。
和尚所示者。
某會也。
慧曰汝作麼生會。
川曰什麼也不得。
蘇魯娑婆呵。
不什麼也不得。
悉哩娑婆呵。
什麼不什麼總不得。
蘇魯悉哩娑婆呵。
慧顧師曰汝作麼生。
師曰曾聞郭象注莊子。
識者雲卻是莊子注郭象。
觀他問答綿密。
特語超常。
豈女人則不能耶。
又俞道婆本以賣餅為業。
一日遇一禅師問曰。
師為我說法。
某當施餅。
師曰。
臨濟一日上堂。
汝等諸人有一無位真人。
在汝面門出入。
未證者看看。
隻什麼參。
自有悟處。
婆參三年。
一日忽然大悟。
凡見師僧但雲兒兒。
法燈珣往勘之。
婆才見乃曰兒兒。
珣曰爺在什麼處。
婆即轉身取巾帽頂之。
珣與一踏雲。
賺我來。
賺我來。
婆曰兒來我還惜汝。
珣徑往不顧。
他得一把金剛劍相似。
便解作活計。
逢佛殺佛逢魔殺魔。
初不有文字語錄評唱頌古。
但向自己[離-蹂+月]中流出。
可謂一門深入矣。
客曰。
若也一門深入。
不拘文字。
何以諸方一槩提舉評唱考核古今。
謂之通宗。
豈複參禅一門又成是非也。
答曰。
此皆敝也。
古之所謂說禅者。
實無一法與人。
但向方便門中委曲發明。
學人于領不到處起疑參究。
久久自悟。
既悟之後通身具眼。
另立門庭。
或棒喝交馳。
或機鋒峻捷。
乃至豎拳豎指瞬目揚眉。
不言而會也。
後人樂之。
聾瞽未聞。
取笑達者。
天童.雪窦.投子.丹霞取以頌之。
圓悟老師深嗟末法。
複以評之。
作法門寶鏡。
塞杜撰之師。
為後世之良規。
掩效颦之臉。
豈意法久敝生。
萬端穿鑿。
将十六本評唱熟讀爛記謂之參宗。
禅書外學采摭奇言注頭隐尾謂之秘要。
以之謂師師密付。
以之謂以心印心。
大可悲傷。
學人無知。
不覺遭此毒氣。
将破瓦盆認作琉璃寶。
孜孜護持。
複诳後人。
我於某師親聽評唱。
密授秘要。
汝能恭敬。
吾當授汝。
其人忘身給侍。
惟恐不獲。
及乎得之。
依舊黑漫漫地。
便拟廣學内外教典。
恰似讀書文士。
以此遞代相承。
祖師心印不複現矣。
東漢時張豐為涿州太守。
力好方術。
遇一方士授以特石。
指曰。
此五色玉玺也。
得者當為天子。
系于肘後。
尋謀叛。
自稱無上将軍。
連兵四年。
被祭遵擒之。
遵曰何故反。
豐曰肘内有玺。
使人破之。
乃頑石耳。
豐愕然就死。
将此較今之研窮評唱以謂自得真寶特石耳。
苟逢作者剖而析之。
則愕然不知所之。
亦猶是也。
客曰。
若然。
古之所謂用棒用喝豎目揚眉。
乃至綿密語句。
苟不以評唱通之。
焉得契古人之意乎。
答曰。
子謂拈錘豎拂等必須評唱通之。
何以自迦葉而下未有評唱。
悟道者不可勝計。
萬松而後影響之徒。
多見的傳之嗣絕聞。
所以古人雲。
總是今日。
老胡絕望。
蓋此非文字可示也。
故雲。
與人實法土難消。
道火何曾把口燒。
又雲。
句中無句獅子吼。
句中有句野犴鳴。
既雲不與實法。
句中無句。
而可以實法解之也。
所以碧岩集出。
大慧碎其闆。
紙衣錄語。
雲門斥其癡。
當知此事非語錄可盡也。
且如世間有人于共聚之處。
以千計萬其中僅二人共事。
一人動目。
一人領解。
二人皆去。
衆人疑之。
倘有效彼動目者。
衆人未必能知。
二人未必不笑。
何者。
在二人元非無事。
在衆人元非有事。
其效者徒增其醜耳。
如或有人詢問。
智者深窮力究忽爾發明。
則知其事不在動目處也。
餘人诘之但曰唯唯。
必不以動目示之。
豈文字語言能通耶。
今有不悟自心而徒為效颦者。
不知重增其醜耳。
客曰。
若然。
彼評唱語錄則無益于人矣。
答曰。
非謂無益。
良由後世倘有悟道者。
少遇師法。
或可藉以印心。
實非新學之事。
猶如刑政等務。
乃已仕者之事。
豈書生也而即可以侵之耶。
近來浸敝。
新戒比丘未辨出家之心。
先有為人之意。
瞞眛自己。
輕薄上流。
自謂我參公案。
我達禅宗。
莫之能救。
故曹山立正命食。
揀非命者即非時之食也。
但能于自己不明之處着實參究。
豁爾通玄。
然後考諸方冊。
誰謂無益。
古雲。
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蓋言悟明自然通達。
若先博後修。
多障所知。
良由易辨金鍮。
難分煤墨。
所以泣岐尋羊者非羊之難。
實岐之難也。
依希似量。
人多有之。
可不獨究其心乎。
客曰。
悟心自達。
理誠為然。
柰何諸家建立名相不同。
所謂三玄三要。
五位四句等。
各各有原。
苟不究彼文字。
何以得明差别。
師有辨否。
答曰。
子之所難者。
難彼門庭施設也。
豈知入理深譚曾無二緻。
況差别名相是後人所目。
彼時稱機稱理曾無一法與人。
豈有所謂五位四句七事三玄。
乃至其餘乎。
彼所立雖多。
不出六句可以槩收。
吾以近事與子釋之。
則知實在悟心不在施設也。
所謂縱奪句。
問答句。
探拔句。
遮顯句。
賞罰句。
回互句是也。
縱奪者。
如有二童。
一童呼曰某郎。
彼叱曰汝敢喚我某郎。
此曰若然呼你作麼始得。
彼曰老相公。
此曰叫我作什麼。
古之所謂賓主縱奪者。
未必不若此也。
問答者。
如有一人市中買物而回。
路途逢人問曰。
手中是什麼矣人舉手中物示之。
此以無答而答。
彼亦不言而信矣。
古之所謂問答者未必不若此也。
探拔者。
有人明識彼家無刀。
故意問之曰。
人傳爾家持刀殺人。
彼報曰我家以蚌[殼-殳]切菜。
那得有刀殺人乎。
一诘便招。
無容拟議。
古之所謂探拔者未必不若此也。
遮顯者。
古有秀才專能關說。
縣宰怒之。
乃曰。
我有一對。
如能對得。
吾即聽汝。
曰願聞。
宰曰。
月明月明月月明。
何故中秋更月明。
才不能對。
旁吏私語曰。
年過年過年年過。
隻有今年最難過。
宰喝之。
且縣宰自謂惬意。
秀才依然不覺。
吏亦不知所以。
古之所謂遮顯者未必不若此也。
賞罰者。
如有一人。
婢能多語。
對客飲酒次。
禁之曰。
不許添語。
違則重責。
一客起令曰。
凡說葉之大者勝。
勸飲一杯。
一曰梧桐葉大。
一曰芋葉大。
一曰荷葉大。
婢曰。
不足為大。
豈不是芭蕉葉大。
其主遂與一掌。
隻此一掌便具賞罰。
何者。
賞者賞其當。
罰者罰其禁。
一機兩應。
得失同具。
古之所謂賞罰者未必不如此也。
回互者。
如有人屬牛者。
人往借其牛。
不敢觸諱。
但告之曰。
大力一借。
主人曰我家并無大力。
曰。
如無。
犂田者何。
答曰。
乃牛。
非大力也。
時人鹹笑其不知回互耳。
雖然不若曰牛。
彼此無隐。
可謂真言也。
古之所謂回互者未必不如此也。
此乃人于交接之際尋常所用之事。
豈知所謂賓王縱奪乃至賞罰回互也。
如蟲禦木巧出一時。
甯能存心意於其間哉。
古人悟達自心。
於應機接物之際。
非應而應。
不合而合。
豈有名目存於其間也。
後人強而目之。
拟而學之。
則自己大光明藏不複現矣。
何也。
良由此事非心識文字之可及也。
所以雲。
教外别傳。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雖然不得打在無事甲裡。
須知古人雲。
出言須會旨。
弗自立規矩。
斯言可信也。
客曰。
師雲直究一心。
與道門一氣同别何如。
彼雲一氣流行發生萬物。
又雲。
天地之根乃玄牝之門。
師雲萬法從心。
似同一途。
何以異也。
答曰。
此蓋言萬法生于虛妄。
虛妄依乎一心。
彼雲一氣者。
乃陰陽流行之氣也。
在陰非陽。
在陽非陰。
一何為定。
又雲。
大道無形。
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
長養萬物。
既無形名而有一氣。
真是邪因。
彼謂玄牝為天地之根。
玄者有而不可見也。
牝者無而能生物也。
蓋言萬物生于有無者也。
彼謂黃庭之下。
丹田之上。
為玄牝之門者。
或直指丹田者。
或言泥洹者。
或言色身内者。
或言色身外者。
曾無定指。
豈得類一心元鑒決定之真說哉。
客曰。
彼謂禅者修性不修命。
但出陰神。
玄門性命雙修。
形神俱妙。
能出陽神陰神。
能見人而人不能見。
又不能取物。
陽神能見人而人亦能見。
又能取物。
似有不如。
師何明之。
答曰。
妙性如空。
曾無出入。
若認往來。
還如見鬼。
彼将識神認作自心。
起滅無因。
故雲。
杳杳冥冥其中有精。
恍恍惚惚其中有物。
依希執認。
以此識心還修于識。
故所謂嬰兒姹女。
内構陰陽。
相逢離坎。
十月胎成。
升于黃庭。
透于泥洹。
成此神我。
便誇形神俱妙。
不知真生死根也。
何以故。
且如老子曰。
吾有大患為吾有身。
有身有患。
理必如然。
南山文豹之喻。
正如之矣。
前雲。
能見而複能取于物者。
不是無形有形而能免生死者。
吾不之知也。
可謂自語相違。
過非小小。
思之擇之。
彼清淨經亦雲。
内觀其心。
心無其心。
外觀其形。
形無其形。
遠觀其物。
物無其物。
三者既悟。
惟見于空。
空無所空。
所空既無。
無無亦無。
無無既無。
湛然常寂。
既雲無無而有形神。
常寂而有往來。
無物而能取物。
無形而人能見我。
無心而我能見人。
所謂自相違者殆甚也。
彼謂陽神取物。
難逃五百年雷火之災。
吾宗門。
成佛尚且不貴。
況陰神乎。
客曰。
一氣一心皎然無惑。
儒教一理比之何如。
答曰。
聖賢創言一理。
未敢議其同異。
但後儒以己之未知。
推及聖賢之已知。
似為濫也。
何者。
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蓋言自心本明之德。
非從外得。
當自明之。
如日性之熱。
月性之涼。
火性之燥。
水性之濕。
廣及萬物。
以至吾身。
眼如是見。
耳如是聞。
乃至意如是思惟。
識如是了别。
莫不皆然。
曾非外物。
說者謂。
人之所得乎天。
而必曰天之所付于人。
天能付于人者有也。
人所受于天者無也。
天有人無。
一理孰當。
天之賦于我者。
未知我是何物。
何則。
天付之然後有我。
則未付之前應無我也。
無我誰當受于天也。
若有我而後付之。
已有我之能受。
受彼天之所付。
未知所付之理何物也。
有能有所。
似同二物。
未知何者是我。
何者非我也。
聖人曰。
未知生焉知死。
未知生則無生。
無生而雲得于天者。
吾不之知也。
焉知死則無死。
無死而曰斷滅者。
吾不之知也。
彼雲人死之後魂升于天。
魄降于地。
形骸朽壞。
精神漂散。
縱有锉燒之作。
曾無所施。
乃至善惡之報。
輪回之理。
鬼神之迹。
雷霆之事。
悉皆撥置無因。
大同寐語。
不懼悟者。
何者。
苟許其言。
則盜跖得其宜。
聖人失其所。
強者任其志。
弱者就其戮。
富者奪之。
好者取之。
如是則天下不待一人。
家國豈容一主。
忠臣良将孝子節婦彼皆愚癡不足取也。
何也。
苦身節欲所圖何事也。
蓋據彼謂一死之後得失皆空。
善惡無報。
則卻惡行善者皆愚矣。
然何以聖人雲。
朝聞道夕死可也。
假若夕死既空。
則聞道亦奚為。
彼聖人豈誣人也。
故吾謂。
一理
涅盤藥也。
若所迷之病既除。
則能治之藥何有。
病愈而服藥不休。
返增病本。
惑破而執心有得。
即是迷源。
故予言生死涅盤惟有其名。
男女僧俗兩皆是迹。
背寔迷名。
豈識肇公無當之論。
忘真執迹。
相辜自己平等之心。
所以二乘自謂身心疲懈。
不能于五道利生。
為厭生死。
權趣涅盤。
於寶所則不敢正眼相窺。
于化城則自謂滿心受樂。
世尊於法華會上斥彼不寔。
元我化為。
疲息既除。
當求前進。
及乎化城之執既破。
乃告寶所在近而已。
不言有處。
若執為寔。
豈不名迷。
客曰。
我知之矣。
經不雲乎。
窮子舍父逃走。
久住他國五十餘年。
及乎住立門側。
猶生驚怖。
乃至長者得病。
大付家财。
曾無二人。
當時但謂我是聲聞。
菩薩之法我等無分。
誰知五道衆生同為佛子。
亦猶聲聞聞般若之法。
謂是菩薩之事。
不敢希取。
我亦然也。
未知從上國王大臣在富貴之中。
亦有參禅者否。
答曰。
西天悟道未可定語。
如此土唐太宗洞明至道。
同光帝心契真乘。
肅宗憲穆師學南陽。
宣宗為鹽官侍者。
以至宋之太祖太宗皆參禅學。
餘皆置而弗論。
且如同光帝問興化曰。
朕獲中原一寶。
隻是無人酬價。
化曰借陛下寶看。
帝以手托樸頭示之。
化曰君王之寶誰敢酬價。
帝大喜。
子所謂大臣者。
如崔趙公學於徑山。
陸大夫師于南泉。
王大傅.白樂天.張無盡.楊次公.李都尉.楊大年等。
當時衲子莫如慈明。
已謂不過楊李之門不名作者。
給事馮公易衣告寂合眼而逝。
同僚曰大夫既來去自由。
何不留取一偈接引後人。
公複開目索筆書偈曰。
初三十一。
中九下七。
老人言盡。
龜哥眼赤。
如是等類備載祖席。
不能盡舉。
子當自考。
客曰。
僧俗都不相妨。
悟後可尋文字博問先知。
故可也。
隻如女人柔弱。
又不能遍訪賢良。
文字全然不識。
未知亦有方便令彼修否。
答曰。
女人若辨肯心。
正好參禅。
何也。
教明二障者。
所謂煩惱障.所知障也。
女人惟一。
學人具二。
煩惱障輕。
所知障重。
女人無之。
隻是無明重覆。
不得發心。
若也發心。
曾無二念。
一直頓超也。
如靈照女.淨居尼.妙總尼等皆處女也。
龐行婆.俞道婆.秦國夫人等。
彼皆優婆夷也。
且如妙總禅師者。
一日馮濟川語大慧曰。
和尚所示者。
某會也。
慧曰汝作麼生會。
川曰什麼也不得。
蘇魯娑婆呵。
不什麼也不得。
悉哩娑婆呵。
什麼不什麼總不得。
蘇魯悉哩娑婆呵。
慧顧師曰汝作麼生。
師曰曾聞郭象注莊子。
識者雲卻是莊子注郭象。
觀他問答綿密。
特語超常。
豈女人則不能耶。
又俞道婆本以賣餅為業。
一日遇一禅師問曰。
師為我說法。
某當施餅。
師曰。
臨濟一日上堂。
汝等諸人有一無位真人。
在汝面門出入。
未證者看看。
隻什麼參。
自有悟處。
婆參三年。
一日忽然大悟。
凡見師僧但雲兒兒。
法燈珣往勘之。
婆才見乃曰兒兒。
珣曰爺在什麼處。
婆即轉身取巾帽頂之。
珣與一踏雲。
賺我來。
賺我來。
婆曰兒來我還惜汝。
珣徑往不顧。
他得一把金剛劍相似。
便解作活計。
逢佛殺佛逢魔殺魔。
初不有文字語錄評唱頌古。
但向自己[離-蹂+月]中流出。
可謂一門深入矣。
客曰。
若也一門深入。
不拘文字。
何以諸方一槩提舉評唱考核古今。
謂之通宗。
豈複參禅一門又成是非也。
答曰。
此皆敝也。
古之所謂說禅者。
實無一法與人。
但向方便門中委曲發明。
學人于領不到處起疑參究。
久久自悟。
既悟之後通身具眼。
另立門庭。
或棒喝交馳。
或機鋒峻捷。
乃至豎拳豎指瞬目揚眉。
不言而會也。
後人樂之。
聾瞽未聞。
取笑達者。
天童.雪窦.投子.丹霞取以頌之。
圓悟老師深嗟末法。
複以評之。
作法門寶鏡。
塞杜撰之師。
為後世之良規。
掩效颦之臉。
豈意法久敝生。
萬端穿鑿。
将十六本評唱熟讀爛記謂之參宗。
禅書外學采摭奇言注頭隐尾謂之秘要。
以之謂師師密付。
以之謂以心印心。
大可悲傷。
學人無知。
不覺遭此毒氣。
将破瓦盆認作琉璃寶。
孜孜護持。
複诳後人。
我於某師親聽評唱。
密授秘要。
汝能恭敬。
吾當授汝。
其人忘身給侍。
惟恐不獲。
及乎得之。
依舊黑漫漫地。
便拟廣學内外教典。
恰似讀書文士。
以此遞代相承。
祖師心印不複現矣。
東漢時張豐為涿州太守。
力好方術。
遇一方士授以特石。
指曰。
此五色玉玺也。
得者當為天子。
系于肘後。
尋謀叛。
自稱無上将軍。
連兵四年。
被祭遵擒之。
遵曰何故反。
豐曰肘内有玺。
使人破之。
乃頑石耳。
豐愕然就死。
将此較今之研窮評唱以謂自得真寶特石耳。
苟逢作者剖而析之。
則愕然不知所之。
亦猶是也。
客曰。
若然。
古之所謂用棒用喝豎目揚眉。
乃至綿密語句。
苟不以評唱通之。
焉得契古人之意乎。
答曰。
子謂拈錘豎拂等必須評唱通之。
何以自迦葉而下未有評唱。
悟道者不可勝計。
萬松而後影響之徒。
多見的傳之嗣絕聞。
所以古人雲。
總是今日。
老胡絕望。
蓋此非文字可示也。
故雲。
與人實法土難消。
道火何曾把口燒。
又雲。
句中無句獅子吼。
句中有句野犴鳴。
既雲不與實法。
句中無句。
而可以實法解之也。
所以碧岩集出。
大慧碎其闆。
紙衣錄語。
雲門斥其癡。
當知此事非語錄可盡也。
且如世間有人于共聚之處。
以千計萬其中僅二人共事。
一人動目。
一人領解。
二人皆去。
衆人疑之。
倘有效彼動目者。
衆人未必能知。
二人未必不笑。
何者。
在二人元非無事。
在衆人元非有事。
其效者徒增其醜耳。
如或有人詢問。
智者深窮力究忽爾發明。
則知其事不在動目處也。
餘人诘之但曰唯唯。
必不以動目示之。
豈文字語言能通耶。
今有不悟自心而徒為效颦者。
不知重增其醜耳。
客曰。
若然。
彼評唱語錄則無益于人矣。
答曰。
非謂無益。
良由後世倘有悟道者。
少遇師法。
或可藉以印心。
實非新學之事。
猶如刑政等務。
乃已仕者之事。
豈書生也而即可以侵之耶。
近來浸敝。
新戒比丘未辨出家之心。
先有為人之意。
瞞眛自己。
輕薄上流。
自謂我參公案。
我達禅宗。
莫之能救。
故曹山立正命食。
揀非命者即非時之食也。
但能于自己不明之處着實參究。
豁爾通玄。
然後考諸方冊。
誰謂無益。
古雲。
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蓋言悟明自然通達。
若先博後修。
多障所知。
良由易辨金鍮。
難分煤墨。
所以泣岐尋羊者非羊之難。
實岐之難也。
依希似量。
人多有之。
可不獨究其心乎。
客曰。
悟心自達。
理誠為然。
柰何諸家建立名相不同。
所謂三玄三要。
五位四句等。
各各有原。
苟不究彼文字。
何以得明差别。
師有辨否。
答曰。
子之所難者。
難彼門庭施設也。
豈知入理深譚曾無二緻。
況差别名相是後人所目。
彼時稱機稱理曾無一法與人。
豈有所謂五位四句七事三玄。
乃至其餘乎。
彼所立雖多。
不出六句可以槩收。
吾以近事與子釋之。
則知實在悟心不在施設也。
所謂縱奪句。
問答句。
探拔句。
遮顯句。
賞罰句。
回互句是也。
縱奪者。
如有二童。
一童呼曰某郎。
彼叱曰汝敢喚我某郎。
此曰若然呼你作麼始得。
彼曰老相公。
此曰叫我作什麼。
古之所謂賓主縱奪者。
未必不若此也。
問答者。
如有一人市中買物而回。
路途逢人問曰。
手中是什麼矣人舉手中物示之。
此以無答而答。
彼亦不言而信矣。
古之所謂問答者未必不若此也。
探拔者。
有人明識彼家無刀。
故意問之曰。
人傳爾家持刀殺人。
彼報曰我家以蚌[殼-殳]切菜。
那得有刀殺人乎。
一诘便招。
無容拟議。
古之所謂探拔者未必不若此也。
遮顯者。
古有秀才專能關說。
縣宰怒之。
乃曰。
我有一對。
如能對得。
吾即聽汝。
曰願聞。
宰曰。
月明月明月月明。
何故中秋更月明。
才不能對。
旁吏私語曰。
年過年過年年過。
隻有今年最難過。
宰喝之。
且縣宰自謂惬意。
秀才依然不覺。
吏亦不知所以。
古之所謂遮顯者未必不若此也。
賞罰者。
如有一人。
婢能多語。
對客飲酒次。
禁之曰。
不許添語。
違則重責。
一客起令曰。
凡說葉之大者勝。
勸飲一杯。
一曰梧桐葉大。
一曰芋葉大。
一曰荷葉大。
婢曰。
不足為大。
豈不是芭蕉葉大。
其主遂與一掌。
隻此一掌便具賞罰。
何者。
賞者賞其當。
罰者罰其禁。
一機兩應。
得失同具。
古之所謂賞罰者未必不如此也。
回互者。
如有人屬牛者。
人往借其牛。
不敢觸諱。
但告之曰。
大力一借。
主人曰我家并無大力。
曰。
如無。
犂田者何。
答曰。
乃牛。
非大力也。
時人鹹笑其不知回互耳。
雖然不若曰牛。
彼此無隐。
可謂真言也。
古之所謂回互者未必不如此也。
此乃人于交接之際尋常所用之事。
豈知所謂賓王縱奪乃至賞罰回互也。
如蟲禦木巧出一時。
甯能存心意於其間哉。
古人悟達自心。
於應機接物之際。
非應而應。
不合而合。
豈有名目存於其間也。
後人強而目之。
拟而學之。
則自己大光明藏不複現矣。
何也。
良由此事非心識文字之可及也。
所以雲。
教外别傳。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雖然不得打在無事甲裡。
須知古人雲。
出言須會旨。
弗自立規矩。
斯言可信也。
客曰。
師雲直究一心。
與道門一氣同别何如。
彼雲一氣流行發生萬物。
又雲。
天地之根乃玄牝之門。
師雲萬法從心。
似同一途。
何以異也。
答曰。
此蓋言萬法生于虛妄。
虛妄依乎一心。
彼雲一氣者。
乃陰陽流行之氣也。
在陰非陽。
在陽非陰。
一何為定。
又雲。
大道無形。
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
長養萬物。
既無形名而有一氣。
真是邪因。
彼謂玄牝為天地之根。
玄者有而不可見也。
牝者無而能生物也。
蓋言萬物生于有無者也。
彼謂黃庭之下。
丹田之上。
為玄牝之門者。
或直指丹田者。
或言泥洹者。
或言色身内者。
或言色身外者。
曾無定指。
豈得類一心元鑒決定之真說哉。
客曰。
彼謂禅者修性不修命。
但出陰神。
玄門性命雙修。
形神俱妙。
能出陽神陰神。
能見人而人不能見。
又不能取物。
陽神能見人而人亦能見。
又能取物。
似有不如。
師何明之。
答曰。
妙性如空。
曾無出入。
若認往來。
還如見鬼。
彼将識神認作自心。
起滅無因。
故雲。
杳杳冥冥其中有精。
恍恍惚惚其中有物。
依希執認。
以此識心還修于識。
故所謂嬰兒姹女。
内構陰陽。
相逢離坎。
十月胎成。
升于黃庭。
透于泥洹。
成此神我。
便誇形神俱妙。
不知真生死根也。
何以故。
且如老子曰。
吾有大患為吾有身。
有身有患。
理必如然。
南山文豹之喻。
正如之矣。
前雲。
能見而複能取于物者。
不是無形有形而能免生死者。
吾不之知也。
可謂自語相違。
過非小小。
思之擇之。
彼清淨經亦雲。
内觀其心。
心無其心。
外觀其形。
形無其形。
遠觀其物。
物無其物。
三者既悟。
惟見于空。
空無所空。
所空既無。
無無亦無。
無無既無。
湛然常寂。
既雲無無而有形神。
常寂而有往來。
無物而能取物。
無形而人能見我。
無心而我能見人。
所謂自相違者殆甚也。
彼謂陽神取物。
難逃五百年雷火之災。
吾宗門。
成佛尚且不貴。
況陰神乎。
客曰。
一氣一心皎然無惑。
儒教一理比之何如。
答曰。
聖賢創言一理。
未敢議其同異。
但後儒以己之未知。
推及聖賢之已知。
似為濫也。
何者。
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蓋言自心本明之德。
非從外得。
當自明之。
如日性之熱。
月性之涼。
火性之燥。
水性之濕。
廣及萬物。
以至吾身。
眼如是見。
耳如是聞。
乃至意如是思惟。
識如是了别。
莫不皆然。
曾非外物。
說者謂。
人之所得乎天。
而必曰天之所付于人。
天能付于人者有也。
人所受于天者無也。
天有人無。
一理孰當。
天之賦于我者。
未知我是何物。
何則。
天付之然後有我。
則未付之前應無我也。
無我誰當受于天也。
若有我而後付之。
已有我之能受。
受彼天之所付。
未知所付之理何物也。
有能有所。
似同二物。
未知何者是我。
何者非我也。
聖人曰。
未知生焉知死。
未知生則無生。
無生而雲得于天者。
吾不之知也。
焉知死則無死。
無死而曰斷滅者。
吾不之知也。
彼雲人死之後魂升于天。
魄降于地。
形骸朽壞。
精神漂散。
縱有锉燒之作。
曾無所施。
乃至善惡之報。
輪回之理。
鬼神之迹。
雷霆之事。
悉皆撥置無因。
大同寐語。
不懼悟者。
何者。
苟許其言。
則盜跖得其宜。
聖人失其所。
強者任其志。
弱者就其戮。
富者奪之。
好者取之。
如是則天下不待一人。
家國豈容一主。
忠臣良将孝子節婦彼皆愚癡不足取也。
何也。
苦身節欲所圖何事也。
蓋據彼謂一死之後得失皆空。
善惡無報。
則卻惡行善者皆愚矣。
然何以聖人雲。
朝聞道夕死可也。
假若夕死既空。
則聞道亦奚為。
彼聖人豈誣人也。
故吾謂。
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