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雲門顯聖寺散木禅師宗門或問

關燈
皎日。

    不必辨也。

    子胡不信此而疑彼謬說耶。

     客曰。

    師所發明無不了了。

    然教載成佛必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乃得成佛。

    如舍利弗雲。

    若得作佛時。

    具三十二相。

    乃名得真滅。

    今禅門但雲見性便得成佛。

    都不言相好。

    何也。

     答曰。

    經雲。

    三十二相得見如來否。

    須菩提言。

    如是如是。

    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佛告須菩提。

    若以三十二相見如來者。

    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

    不應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若然。

    則法華所言三十二相豈有相之相耶。

    何以故。

    身子智慧第一。

    不在空生之下。

    未必以相見之也。

    參禅悟心之士。

    無相尚不取。

    況有乎。

     客曰。

    三十二相是非相者。

    可少無疑。

    然佛有無量神通三昧。

    乃至種種功德。

    備如華嚴。

    今禅門既稱成佛。

    何以不具如此法門也。

     答曰。

    若論稱性門中。

    一切皆具。

    禽獸昆蟲皆能辨事。

    況人而不具神通乎。

    但迷昧不知。

    非謂無也。

    所以雲。

    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且六根門頭放光動地。

    子能知乎。

    且如眼之放光也。

    森羅萬象洞鑒分明。

    混而不雜。

    分而不離。

    重重涉入。

    彼此互容。

    此不礙彼。

    彼不礙此。

    相入則一為無量。

    相即則無量為一。

    如月印千江。

    海吞萬象。

    曾無間然。

    此即華嚴普光明殿無障礙大總持神通三昧之門也。

    耳鼻舌身亦複如是。

    彼時法身大士領覽法身境界。

    各各充足無疑。

    二乘凡夫執認根塵。

    未能證得。

    故楞嚴會上揀選圓通。

    令人自悟。

    将六根優劣推求。

    如悟圓通。

    則知根根塵塵周遍法界。

    所謂衆生與佛本不相差也。

    嘗論之。

    如鳥之處巢也。

    人負而置之别林。

    彼林不窄。

    此巢不壞。

    鳥即驚雲。

    不知何等大人将我世界取之置於何方。

    我未之知也。

    如淨名住不思議神力。

    斷妙喜世界置于娑婆世界。

    彼界不壞。

    此界不窄。

    本性如故。

    彼諸菩薩除補處者。

    其餘皆作是言。

    不知何人取我世界。

    如來願見救護。

    所謂不思議神力者。

    比夫負鳥巢者。

    何以異矣。

    又如蟻之負微物也。

    勢如泰山。

    合于衆力。

    極其志思。

    竟日不能數步。

    有人運土者。

    連蟻擔之餘處。

    易如反掌。

    蟻即驚雲。

    彼大人者具不思議神力也。

    能負世界過于不可思議世界。

    我等不知。

    誰能救之。

    夫彼起未曾有之驚。

    此即以為尋常之事。

    豈許蟻之思議可知。

    是豈不類不思議菩薩之神力乎。

    故永嘉雲。

    六般神用空不空。

    一顆圓光色非色。

    又龐居士雲。

    日用事無别。

    惟吾自偶偕。

    頭頭非取舍。

    處處勿張乖。

    朱紫誰為号。

    丘山絕點埃。

    神通并妙用。

    運水及搬柴。

    子所謂三昧者。

    一念不生。

    前後際斷。

    此即一行三昧。

    此是三昧王三昧。

    出生一切三昧也。

    苟能從此一念無為體上圓鑒萬機。

    即是海印三昧。

    随機應變。

    事理無礙。

    即是獅子遊戲三昧。

    證此一心得決定解。

    一切不疑。

    即是師子無畏三昧。

    運決定法。

    稱機适教。

    巧盡三乘。

    即是現一切色身三昧。

    故法華雲。

    妙音菩薩現一切色身三昧者。

    以妙音聲為能應之機也。

    觀音菩薩現三十二相者。

    以妙觀心為所應之機也。

    揀能非所而曰妙音者。

    以其不二之音稱适無虧。

    豈非妙乎。

    揀所非能而曰觀音者。

    本不自觀以觀觀機。

    豈非觀乎。

    群機雖異。

    能現之心常一。

    故曰現一切色身三昧。

    真心雖一。

    其所赴之機不同。

    故曰三十二相。

    群機雖多不出三十二者。

    三十二是總。

    一切是别。

    總别相攝。

    還是現一切色身三昧也。

    其餘三昧皆可例推。

    不盡舉也。

     客曰。

    師所話及處多舉法華。

    謂一乘之譚無有過也。

    又雲世尊拈花百萬人天唯迦葉一人得旨。

    似有過於法華。

    若然。

    法華會上諸大聲聞悟心得記不可信矣。

    何者。

    一悟之後不複再悟。

    一記之後豈有再記也。

    苟如是。

    何以於拈花之際皆不之知也。

    請師明示。

     答曰。

    此有二義。

    一者為傳法故。

    是以百萬衆中鹹推迦葉一人。

    知宗有所據。

    不相混濫。

    非無知也。

    如波離持律。

    目連神力。

    旃延論義。

    樓那說法等。

    豈餘則不能乎。

    如淨名以神通力示諸大衆。

    上方過四十二洹河沙佛土有國名衆香。

    佛号香積。

    今現在。

    乃至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

    有諸天子皆号香嚴。

    悉發阿[少/兔]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供養彼佛及諸菩薩。

    此諸大衆莫不自見。

    時維摩诘問衆菩薩。

    諸仁者。

    誰能緻彼佛飯。

    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

    鹹皆默然。

    既雲文殊神力使之默然。

    非諸菩薩無神力不能往也。

    意顯淨名之德耳。

    二者顯頓法故。

    是華嚴以降。

    中間阿含.方等.般若多說往劫積功。

    如法華亦雲。

    大通下種未設本地風光。

    或有說之猶涉言诠。

    未能言外知歸。

    雖則身子等乃如來許以信得入。

    因聞生信。

    因信發解。

    解同佛心。

    即得受記。

    豈曰即證佛乘。

    故曰過若幹劫。

    供若幹佛。

    乃得作佛。

    明知以信得入也。

    如拈花之際。

    言語不足以載。

    思惟不能以至。

    非功行可及。

    非意識可知。

    苟不以親證其心。

    他孰能拟哉。

    所以雲。

    如将梵位直授凡庸。

    實非細事。

    豈易知也。

    且如來於無量劫中艱辛難得之法。

    到此方稱本懷。

    譬如良醫力窮藥性。

    撮此良方。

    狂子無知。

    視為毒藥不肯服之。

    深可嗟也。

     客曰。

    蒙師委曲發明。

    則如來出世本懷以究心為本。

    固無疑也。

    未知教門諸師亦有棄教參禅者否。

    彼教家皆雲。

    依經了義。

    觀教明心。

    離此别求異端。

    皆名外道。

    師偏主禅宗。

    未知孰是。

    請為辨之。

     答曰。

    籲是何言欤。

    彼所謂識教者。

    未必其然。

    虎皮羊質豈真虎耶。

    昔者百丈.南泉.藥山.大沩諸大老。

    是真識教者。

    何也。

    初則博學三乘。

    終則歸心的旨。

    所以雲。

    依經解義三世佛冤。

    離經一字即同魔說等語。

    備載群書。

    法華亦雲。

    是法於久後。

    要當說真實。

    豈有尚言诠不求真實者哉。

    苟許其言。

    何以亮座主見馬祖潛隐西山。

    孚上座即入雪峰之室。

    長水.良遂彼何人哉。

    今之所謂識教者能如彼乎。

     客曰。

    若如是。

    悟心之後還許看教否。

     答曰。

    悟心之後正須看教。

    何以故。

    未悟以前涉獵文字障自悟門。

    所謂所知障障正知見。

    故教亦遮而不許也。

    悟心之後執掌藏鑰。

    廣會權實。

    利生接物巧應群機。

    苟執認不圓。

    是名法執不忘。

    非真大乘也。

    雖然。

    學與不學。

    當自知時節。

    不在問人。

    思之。

     客曰。

    悟心明宗我知之矣。

    未知悟心之士還念佛否。

     答曰。

    悟心之士。

    念與無念皆無定計。

    何也。

    古人終日無念。

    不乖於念。

    終日念。

    不乖無念。

    無念不乖念者。

    如趙州.大沩等皆雲。

    念佛一聲噪口三日。

    又雲。

    佛之一字吾不喜聞。

    此是高提向上機關。

    向空劫以前與諸衆生把手共行。

    遊於千佛頂[甯*頁]。

    密示本源。

    非故意貶佛。

    如雲門呵佛之類是也。

    後人既不悟心。

    效他嚬蹙。

    為過非細。

    可不戒諸。

    念不乖無念者。

    如永明壽.芙蓉偕.天衣懷.圓照本。

    不廢宗門而以念佛為事者。

    正如洞宗挾帶通途正中。

    妙挾空劫今時。

    二皆無礙。

    所以雲行至水窮山盡處。

    也須作伴做工夫。

    此其事也。

    何以故。

    良由末法澆漓。

    人多乾慧。

    雖得悟心。

    苟不假念持心。

    恐有微細現流習氣難以速淨。

    故雲。

    理雖頓悟。

    事假漸修。

    彼人苟執一隅。

    皆非圓意慎之。

     客曰。

    悟心之後正須念佛。

    吾已知矣。

    未審還假作福否。

     答曰。

    悟心之後正好作福。

    何以故。

    凡夫所作福田。

    趣果惟在人天。

    二乘所作福德。

    發心僅求小果。

    菩薩所作福德。

    事事皆名佛德。

    故雲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所以然者。

    參禅悟心之士。

    佛慧開發。

    法法妙圓。

    如衆色歸空同為空色。

    百川入海鹹名海水。

    故法華雲。

    供佛造像乃至禮拜低頭無非佛行。

    且凡夫作福如蟻步。

    二乘作福如人行。

    大乘作福如雲飛。

    圓心作福如契虛。

    雲行猶有往來之狀。

    心契虛理則何所不該。

    是以圓心行人出入無相。

    非彼所知。

    豈曰悟心不必修福也。

    又三乘之于六度必先布施。

    漸曆至于智慧。

    同異失準。

    圓心之于六度必先智慧。

    而攝前五度。

    一念圓該難易。

    皎然非常境界。

    極宜深究不可忽也。

     客曰。

    如師所雲。

    若悟自心無礙圓修。

    未知亦可生淨土否。

     答曰。

    真正悟明。

    必生淨土。

    何以故。

    悟者悟自心外無土。

    土外無心。

    此界他方同歸方寸淨土。

    天宮總是家山。

    形直影端。

    聲和響順。

    大德大位理必如然。

    豈有悟心而不生淨土者哉。

    且念佛如不分證淨心。

    豈有決獲往生。

    何以故。

    随聲唱和未必皆歸淨土。

    教有明文。

    所以雲栖勸人念佛以千繼計萬。

    今載往生者止有二三。

    馬祖會中衆惟五百八十餘人悟道。

    故知淨土之易不異參禅之易。

    參禅之難即是淨土之難。

    難易之事在人不在法。

    頓漸之宗在志不在得。

    所以雲。

    小聖不及大凡。

    聖僧贊歎仰峤之宗。

    黃檗豈如羅漢破結。

    如世讀書。

    一人壯年而已職小宦。

    一人弱冠而頓發大心。

    未必定至三公。

    其志實為可尚。

    是二人較之。

    不啻霄壤矣。

     客曰。

    若然。

    何以真如喆青草堂還轉輪回即置而不論。

    且如五祖戒深獲悟明。

    叢林标榜。

    轉世還耽富貴。

    貪酒戀花。

    不得佛印提攜。

    幾乎沈迷不返。

     答曰。

    悟心之士得失是非曾無二緻。

    生死涅盤豈有兩人。

    了達無生無死。

    生即無生。

    遊戲法海。

    廣作慈航。

    曾無有倦也。

    且如傅大士為彌勒化身。

    念法華仰山山應記。

    乃至豐幹彌陀。

    般若勢至。

    達磨觀音。

    普賢拾得。

    諸大聖賢遞代出興。

    子胡不之疑而偏疑數者。

    子所謂不得佛印提攜幾乎沉迷不返。

    假如彌勒元在天宮。

    大士曾為捕魚之叟。

    頭陀極陳方悟。

    勢至不離佛側。

    璎珞還為丐食之童。

    遇師指授發明。

    世尊成佛塵點劫中。

    豈煩天人頻警。

    睹星方悟。

    蓋表悟假因緣道有時節。

    豈曰沉迷不返。

    如是則東坡輩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未可知也。

    苟不然者。

    則圓覺銷金出礦之喻必也徒然。

    佛語猶成戲論。

     客曰。

    若然。

    何以永明雲。

    有禅無淨土。

    十人九差路。

    彼為國師真子。

    法眼親孫。

    豈有不知禅外無土乎。

    而曰十人九差路者。

    何也。

     答曰。

    彼偈目曰料揀。

    正揀四禅入定之徒。

    樂獨善寂淨佛國土教化衆生。

    心不喜樂者說也。

    豈指如來最上乘禅達磨心印亦如之耶。

    何者。

    身心一如。

    心外無餘。

    曾無心外之土。

    土外之心。

    即身即心。

    即禅即土。

    所以雲。

    有禅有淨土。

    猶如戴角虎。

    現世作人師。

    來生為佛祖。

    所謂來生者。

    亦即一念也。

    故佛雲。

    汝今一念亦生亦老亦死。

    所以永明未生淨土感閻羅王禮拜。

    不出娑婆為韶國師的子。

    故天衣雲。

    生則決定生。

    去則實不去。

    猶如衆器含空。

    千江印月。

    是以器成非生。

    器存非住。

    器壞非去。

    何以故。

    空非有為。

    故佛性亦然。

    甯分來去。

    不生不滅不來不去。

    經有明文。

    今有濫語之徒。

    謬引雁過長空之語配之。

    違旨甚矣。

    且水如真心不動。

    雁如六塵起滅。

    雁有來去之形。

    水無去留之迹。

    元有二物。

    此古人喻心境交加之際。

    見理如是。

    豈可以決生不去之語配之也。

    彼所謂決生者。

    如器壞空消。

    似有所去。

    去即生也。

    空無方所。

    實無可歸。

    歸即去也。

    故如來於普光明殿入剎那際三昧。

    一念普觀無量劫非去非來非住。

    於是了知三世事。

    超諸方便。

    成十力。

    非心境對待之語可知也。

     客曰。

    師之所論皆原經說。

    甚可知也。

    但如師等出家之輩。

    無鄉山可戀。

    無名利可拘。

    獨脫無為。

    參禅了達故可也。

    恐某在家之徒未能耳。

     答曰。

    朝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無種。

    男兒當自強。

    彼有為法且當自強不應自屈。

    況乎無為本性人人本具。

    各各不無。

    但因迷悟有殊。

    聖凡似别。

    故世尊不得已權開僧俗之門。

    随人力量。

    如龐居士.甘贽.陸釘校等未必出家而後悟道也。

    譬如越城四兵圍繞。

    危如累卵。

    急若噬哜。

    頃刻之間命成灰燼。

    若也逃生。

    誰分僧俗男女富貴貧賤。

    除有甘為賊黨自棄其命者。

    不在此論也。

    人身亦然。

    生老病死四魔圍繞。

    危急過是。

    若論逃苦就樂。

    誰能不能。

    除有甘為魔子永輪三界者。

    亦不在此論也。

    子雲不能者。

    但不能深厭生死之苦。

    樂着嬉戲。

    不肯出於三界。

    甘為火宅所燒。

    苟能厭之。

    别無方便。

    但於時中以何方便得出生死。

    如是思惟。

    如是究竟。

    如是檢點。

    如是訪問。

    日久年深忽然得悟。

    頓見本心。

    此時子來吾與汝語。

    僧俗迹也。

    男女亦迹也。

    生死迷也。

    涅盤亦迷也。

    誰知本地風光。

    祖翁田地。

    其來久矣。

     客曰。

    男女乃權分之迹。

    生死乃迷背所成。

    據師所喻。

    某頗信矣。

    何雲涅盤亦名迷者。

    寔所不預。

    重增迷悶。

    乞與決之。

     答曰。

    佛為衆生違背自性。

    枉受生死鮮不知止。

    為說涅盤。

    梵語涅盤。

    此雲滅度。

    度生死故。

    苟能悟心。

    則知生死性空。

    苟知生死性空。

    則涅盤性亦空。

    何也。

    生死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