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雲門顯聖寺散木禅師宗門或問

關燈
謂戒。

    所謂定與慧。

    皆虛名耶。

    不必谛信。

     答曰。

    非謂虛有其名而不必信之。

    但因百千異号同具本心。

    所以雲。

    設事有千差。

    合理還歸一。

    當時世尊因權教菩薩乃至有學聲聞等迷理失事。

    故将一大乘分别說三。

    後來法華會權入實。

    拂其羊鹿牛名。

    惟一大乘。

    等賜諸子。

    猶涉名言。

    直至拈花始稱本懷。

    當是時。

    所謂心性亦無着腳處。

    何況其他焉。

    有拂位而不拂法乎。

    所以道至忘言則全體戒定慧。

    豈謂無戒定慧耶。

    何則。

    譬如有人不識耳目。

    問諸别人何者是耳何者是目。

    彼人報曰。

    見者是目。

    聞者是耳。

    其人當以因見識目。

    因聞悟耳。

    不可執其所見所聞以為自己之耳目也。

    何以故。

    自眼不能自見。

    自耳不能自聞。

    聞見因塵。

    認緣失真。

    得無悞耶。

    如能返觀無見無聞。

    方是真識耳目。

    則全見全聞曾非外物。

    豈謂無見聞耶。

     客曰。

    悟心便全體戒定慧。

    於理或當。

    若不廣集福德。

    烏得便同於佛。

    況我世尊修六度行各五百生。

    方名滿足。

    其餘難行苦行不可具舉。

     答曰。

    如來福德者乃無為相也。

    若有為相者乃人天果報。

    所以經雲。

    若住於相行于布施。

    如人入暗即無所見。

    若不住相布施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又雲。

    忍辱波羅密即非忍辱波羅密。

    是名忍辱波羅密。

    是知如來六度皆無為相也。

    又玄覺曰。

    住相布施生天福。

    猶如仰箭射虛空。

    勢力盡。

    箭還墜。

    招得來生不如意。

    争是無為實相門。

    一超直入如來地。

    若無為實相之門非悟心頓超之旨。

    吾不知也。

     客曰。

    若然。

    則不必修於六度萬行。

    但直究自心。

    是不。

     答曰。

    非謂離于六度萬行而别有究心也。

    六度萬行即是究心之旨。

    何則。

    若以分别心而取彼非此是。

    隻此是名有為。

    但行於六度萬行不起着心。

    取舍兩忘。

    直入無為。

    此真修六度萬行者也。

    所以經雲。

    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着。

    若也起心作念。

    我當修于六度。

    我當莊嚴佛土。

    是不名菩薩。

    若也作念不必修於六度萬行。

    直究自心便得成佛。

    是人大失善利。

    非佛種也。

    何則。

    聲聞不修六度萬行。

    故不能證于無上菩提。

    所以迦葉雲。

    見是菩薩不可思議法門。

    我等聲聞祇應号泣。

    聲振三千大千世界。

    古人雲。

    若起精進心。

    是妄非精進。

    若能心不妄。

    精進無有涯。

    豈許恁麼道也。

     客曰。

    如師所雲。

    參禅為究心之要。

    某無疑矣。

    然參禅是後人所目。

    經教無聞。

    為諸佛子還宜以論明妙道。

    豈可如宗門把無義味話頭令人提究。

    如栢樹子.乾屎橛.麻三斤之類。

    恐非佛意耳。

     答曰。

    此實佛意也。

    何則。

    豈不聞梵語禅那此雲聞思修。

    謂思彼所聞。

    修彼所思。

    證彼所修。

    名之三慧。

    諸佛諸祖莫有不從此三者而證者也。

    今祖宗門下以一參字易彼思字。

    豈有異哉。

    且上古之世機熟根利。

    聞思便證。

    降此以還。

    加以深參方悟。

    是知參比於思更進一步耳。

    故經有四馬之喻。

    前後可知也。

    子所問無味話頭。

    亦原于佛意。

    非祖師私創也。

    何則。

    如來一代時教。

    大小偏圓莫不盡善。

    其上根者見義忘诠。

    中下之流迷心執教。

    多陷牛迹。

    佛雖掃拂。

    有指月等喻。

    猶涉名言。

    故或拈花示衆。

    升座默然。

    意皆一貫。

    故六祖已前亦皆論明佛性。

    後來諸家各立戶庭。

    密設玄機。

    掃除意見。

    削彼是非。

    用力之久一旦豁然。

    則乾屎橛下彼旃檀香。

    栢樹子渾是金剛劍。

    何則。

    佛所謂實相。

    所謂真心。

    須在悟明。

    豈名言之可幾哉。

    顧此二者。

    亦非名言之可幾也。

     客曰。

    解師所言。

    則知看教參禅曾無二理。

    而遲速有異滞脫各途。

    務從其要。

    然經有歎持咒功能。

    故經雲。

    若不持我頂光神咒。

    得離魔惱坐於道場。

    無有是處。

    何以明之。

     答曰。

    此易明也。

    惟則老人将楞嚴經科為五分。

    初見道分。

    二修道分。

    三助道分。

    四證果分。

    五結經分。

    明科持咒為修道分。

    何須說也。

    故雲。

    見道方修道。

    不見複何修。

    今未得悟心則修道不知其方。

    既未能修道。

    不若先究自心而後為可也。

    佛恐後世修道者陷於魔業。

    故凡說經必說咒以護之。

    亦有不同。

    如法華者所護說法。

    故标曰法師。

    楞嚴所護道心。

    标曰行人。

    乃至治鬼治病差别不同。

    大抵不出助修也。

    苟能悟心。

    所謂真言者皆出于吾胸中矣。

    何以故。

    觀音大士悟圓通後。

    便能于一首現八萬四千首。

    一眼現八萬四千眼。

    結一一印。

    誦一一咒。

    狀如湧泉不可竭也。

    故僧問古德雲。

    如何是真言。

    德雲。

    作麼。

    作麼。

    且道這個是真言不是真言。

    參。

     客曰。

    師謂參禅勝于餘門。

    某無疑矣。

    然佛說十六觀經。

    念佛往生淨土。

    似有易於參禅。

    未知孰為優劣。

     答曰。

    念佛惟憑彼佛提攜。

    全叨願力。

    參禅克究真心。

    祇是自因。

    求人求己優劣可見。

    且十六觀經。

    佛因韋提希夫人難遭逆子身禁獄中速求解脫。

    為說此經作勝方便。

    且佛出世四十九年。

    其間所說法要不可勝舉。

    其指于淨土者萬中之一耳。

    子胡不疑諸餘而疑此一節乎。

    子不見法華曰。

    諸佛世尊。

    種種方便。

    種種譬喻。

    種種因緣。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為諸衆生演說諸法。

    如是則當知觀經之設豈非為一佛乘之助耶。

    然則經指方便者。

    義可知矣。

     客曰。

    若惟觀經果比餘經。

    不止萬中之一。

    何以餘經皆指淨土。

    如華嚴普賢菩薩語善财曰。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楞嚴大勢至雲。

    都攝六根靜念相系等雲雲。

    又如之何。

     答曰。

    諸經皆指淨土者。

    大意不過贊持經之勝報。

    感生淨土而已。

    亦非指此一途必雲得某功德。

    生某淨土。

    得某法門。

    乃至見彌勒等。

    此皆流通經法。

    豈曰專指往生。

    華嚴為善财遍曆百城圓收萬行。

    十願包羅。

    土曆剎塵。

    佛供恒沙。

    非止淨土一國彌陀一佛者也。

    楞嚴揀選圓通。

    勢至正陳方便。

    如是者凡二十四人。

    明非此方教體。

    若以勢至為楞嚴正意。

    則觀音無處容身矣。

    故文殊曰。

    聖性無不通。

    逆順皆方便。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夫在音聞者。

    非聞思修三慧禅那而孰加乎。

    如是當知。

    楞嚴意指非前二十四法門。

    亦明甚矣。

    行願品雲。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

    一切徧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

    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複現剎塵身。

    一一徧禮剎塵佛。

    乃至恒忍一切諸衆生。

    當知善财非專于淨土也。

    明矣。

     客曰。

    如師所言。

    法華是一實之談。

    何以亦指淨土也。

    經曰。

    若如來滅度之後後五百歲中。

    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

    于此命終。

    即往安樂世界。

    阿彌陀佛大菩薩衆圍繞住處。

    此又何雲。

     答曰。

    此有二義。

    一者明法華功勝餘經。

    後五百歲鬥诤堅固之世。

    女人聞經修行尚得生於淨土。

    豈況聲聞菩薩受持不獲勝妙功德者乎。

    以劣仿勝。

    其勝可知矣。

    似指他佛。

    二者會合前文還是釋迦。

    何也。

    方便品雲。

    除佛滅度後。

    現前無佛。

    所以者何。

    佛滅度後。

    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者。

    是人難得。

    若遇餘佛。

    於此法中便得決了。

    天台釋餘國為方便有餘土也。

    良由法身常住。

    非生非滅。

    機應既盡。

    方便唱滅。

    分應餘國。

    故名方便餘土。

    醫師喻中甚明。

    又雲。

    我于餘國作佛。

    更有異名等。

    蓋為佛在世時。

    諸大聲聞聞法得記。

    各稱本懷。

    佛滅度後。

    倘聞經生解。

    欲發信心。

    當何決了。

    佛意雲。

    當生餘國。

    還見于我。

    而得決了。

    若據壽量品中狂子病愈長者還來。

    智者悟心。

    靈山如故。

    當知餘國見佛。

    明為方便。

    始知寂場不異古今。

     客曰。

    師之所論無不了了。

    近來諸方何以一槩示人念佛。

    更無他語。

    何也。

     答曰。

    巴歌易和。

    雪曲難酬。

    此常途之事也。

    近來法門浸敝。

    多出聽向之流。

    入耳出口祇欲人前裝大模樣。

    衒惑于人。

    不知自己全然缺於師法。

    今日出家。

    明日收徒。

    經教有所未聞。

    知識未能親近。

    外假威儀。

    内心如墨。

    凡弟子有問則答曰念佛千了百了。

    不知是何道理。

    隻恐彼此朦胧。

    唐喪光陰。

    伊誰之過。

    古雲。

    師不明兮弟不明。

    兩人相伴落火坑。

    可不鑒諸。

    苟或有問雲。

    如何是念佛。

    即心離心。

    圓修别修法門。

    彼師則便生嗔。

    不知自缺師承。

    反責前人無理。

    或以胡指亂答。

    取笑達者。

    苟圖名利掩彼善根。

    其害匪細。

    金剛經雲。

    無有定法名阿[少/兔]多羅三藐三菩提。

    既無定法。

    豈止念佛一途。

    雖則無定開示皆為阿[少/兔]菩提者。

    苟不以克的究心為佛本懷。

    吾弗知矣。

     客曰。

    諸方師德倘有濫為。

    過已知矣。

    雲栖和尚何以一皆念佛勸人。

     答曰。

    子莫謗雲栖。

    雲栖必不如是。

    何也。

    他如開雜貨鋪。

    人買珍珠與之珍珠。

    人買鼠糞則與鼠糞。

    曾無定計。

    予昔年曾近座下。

    凡見和尚示衆。

    皆圓示真心曾無異道。

    一日和尚诘予曰。

    古人雲。

    海底泥牛[口*(銜-金+缶)]月走。

    岩前石虎抱兒眠。

    紩蛇鑽入金剛眼。

    昆侖騎象鹭鸶牽。

    此四句内有一句能縱能奪能殺能活。

    若人檢點得出。

    一生參學事畢。

    你作麼生。

    予将旁僧推出雲。

    大衆證明。

    和尚複诘曰。

    南泉斬貓。

    不得學趙州頂草鞋。

    你作麼生。

    予便抽身出堂。

    大衆報雲已出去矣。

    和尚即休。

    又一日有西堂湛源出問雲。

    德山托缽因緣意旨如何。

    和尚展卷示之。

    如此對客開示日無少乏。

    山房雜錄中别舊溪先主号雲。

    溪水本無新與舊。

    久居方表舊溪名。

    自從認得溪邊主。

    不趂桃花入武陵。

    又雲遊詩雲。

    問渠行腳事如何。

    面面相看口如木。

    又雪師子詩雲。

    掃聚成形染便雄。

    通身皎潔玉光濃。

    幻裝也解驚群獸。

    不是尋常一色功。

    又自贊真雲。

    依肉像。

    出紙像。

    紙像固不真。

    肉像還成妄。

    那個是雲栖和尚。

    又題雲。

    十畫九不像。

    惱殺丹青匠。

    庶幾此近之。

    權留作供養。

    若道這便是。

    依然成兩樣。

    不兩樣。

    三十棒。

    是皆譚禅也。

    又拈世尊默然良久。

    外道謂開我迷雲。

    空生宴坐不言。

    帝釋雲善說般若。

    拈雲。

    良久處欲望開迷。

    陰霾萬裡。

    宴坐邊拟聞般若。

    說竟多時。

    既然如是。

    鞭頭得旨空裡飛花者畢竟是個什麼。

    參。

    又拈自性西方惟心淨土。

    拈雲。

    若直指西方。

    不但過此娑婆十萬億剎者為非也。

    設個自性已涉程途。

    若實譚淨土。

    不但寶池金地種種莊嚴者為非也。

    才道自心翻成垢穢。

    離此二邊作麼生是西方淨土。

    參。

    既雲十萬億剎非直指。

    寶地莊嚴非實談。

    當知惟權惟假。

    意可推矣。

    如是等語備載彼錄。

    豈雲栖不欲參禅而惟修淨土乎。

    雖然。

    雲栖曲盡萬途豈止二門。

    何者。

    和尚直抵燕京訪詢辨容月心諸大尊宿。

    親領圓融法門。

    故說無定方。

    且姑舉數端以什子疑。

    其發隐戒疏朔望布薩。

    是主戒也。

    曆講法華.維摩。

    妙宗圓覺等經。

    是主教也。

    作證訛集.崇行錄。

    是主論也。

    教受瑜伽。

    是宗咒也。

    放生咒食濟貧扶乏。

    是修福也。

    其餘萬德萬行難以具述。

    且三時課誦是百丈已來諸方各剎住持大體。

    今指雲栖惟修淨土。

    其猶見門牆未見堂奧而妄度人家财。

    不亦誣乎。

    矧彼之門牆亦非易窺者。

    今凡住雲栖者。

    或往随喜者。

    皆不能深叩微妙。

    但見僧衆濟濟佛聲浩浩。

    退謂人曰。

    雲栖惟求生淨土。

    若有如古人撥草瞻風。

    便見雲栖有通天作用。

    辭海波騰。

    未易言也。

     客曰。

    某惑于人言。

    失卻雲栖和尚。

    因師所舉。

    自為恨也。

    然經雲。

    念佛一聲能免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參禅之益豈能勝于此乎。

     答曰。

    子莫錯解佛語。

    蓋謂凡夫背佛。

    不念佛語。

    廣作業因。

    故於生死之際無有邊涯。

    譬如蕩子不念父母。

    流浪他鄉。

    受諸苦惱。

    無有返期。

    苟能一念思憶家山。

    漸覺回途。

    承順慈親。

    受無量樂。

    衆生亦爾。

    其或發心念佛恩德。

    便隔凡流歸於聖域。

    豈曰一聲佛号便得如是。

    若然。

    則五逆強徒但心心造惡。

    口口持名。

    應無罪矣。

    何以善星比丘身親面佛。

    生陷泥犁。

    是知念佛一聲據其發心為語也。

    又佛者心也。

    昧心造業。

    果報無涯。

    其猶處夢。

    深成不覺。

    苟得悟心。

    大夢俄醒。

    黑業頓消。

    所謂八十億劫猶屬分限。

    不爾則虛唱無益。

    慢道佛語難信也。

     客曰。

    都雲念佛雖未極於成功。

    将來善種亦不虛廢。

    苟參禅得悟果超勝餘門。

    若不得悟心則光陰唐喪。

    空無所獲。

    為此人多念佛不欲參禅也。

    師以何旨定之。

     答曰。

    梵語阿棃耶。

    此雲含藏識。

    即第八識也。

    能含藏善惡種子。

    故雲。

    假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忘。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既雲善惡之業悉皆不忘。

    況般若之緣而可忘耶。

    宗鏡雲。

    般若有經耳之緣。

    法華有随喜之德。

    蟒聞忏以生天。

    龍聽法而悟道。

    物尚如此。

    況人而不如乎。

    永嘉雲。

    吾早曾經多劫修。

    不是等閑相诳惑。

    又高峰雲。

    一生不就。

    三生必克。

    是豈欺人哉。

    若此般若因緣如空用其力。

    則一切諸法皆無其因。

    經教無文。

    不知何因有此語也。

    經載人食金剛少火燃薪等喻。

    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