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雲門顯聖寺散木禅師宗門或問
關燈
小
中
大
附雲門顯聖寺散木禅師宗門或問
會稽歇庵居士 陶望齡 校正
參學門人 柳浈朱嘉谟 編
乙未四月念日有客過訪。
縱譚樂甚。
不覺話及宗門中事。
客驚悸起問如獲故物。
謂師雲。
參禅為修行之要。
何以諸方或雲念佛為徑超之旨。
或雲持咒為獨脫之門。
乃至看教誦經作福禮拜各分戶庭。
是非互立。
請師決之。
開後學之重昏。
為法門之寶鑒。
答曰。
據佛化門一一無非正教。
然則大小殊途。
頓漸成異。
不分而分。
非異而異。
子欲委悉。
須審發心。
為複因念佛發心耶。
因持咒發心耶。
乃至看教誦經發心耶。
曰。
吾發心者非持咒看教誦經發心。
何以故。
某在家初不知有此等法門修持。
亦不因念佛發心。
何則在俗亦已念佛。
但不知生死。
故我發心耳。
曰。
然如子所言生死者。
古雲心迷則生死始。
心悟則輪回息。
子為生死發心。
當知參禅為修行之要。
其餘不待辨而釋然矣。
何則。
念佛者念此心也。
看教者辨此心也。
持咒者護此心也。
參禅者參此心也。
雖則同證此心為本。
良由餘門漸而非頓。
參禅頓而非漸。
所以雲。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又雲。
一念緣起無生。
超彼三乘權學。
是以諸方說漸說頓。
少林得皮得髓。
得失同異。
自可分也。
客曰。
參禅之要。
以何為入手之門。
答曰。
參禅無别奇特。
但於生死之心真切用力。
便是入手之門。
何則。
子所謂生死者。
隻如古人道。
生從何來。
死從何往。
能無疑否。
曰此無疑耳。
曰何謂無疑。
曰我見楞嚴經曰。
晦昧為空。
空晦暗中。
結暗為色。
色雜妄想。
想相為身。
是知生從不覺而生。
又雲。
世界衆生業果三種妄緣和合而生。
緣散則滅。
各循本因。
受報好醜。
生死死生。
曾無有息。
所以若人命終善惡境現。
随業受生。
是知死随報感而往。
何疑之有也。
予曰。
子知生死而不知無生死也。
不覺而生妄也。
随業而往亦妄也。
如此以為無疑者。
何以聖賢出興遞相告報。
斷生死入涅盤。
絕輪回證解脫。
是豈欺我哉。
曰何謂無生死耶。
予曰。
如經所雲則妄色出于頑空。
頑空出於晦昧。
晦昧出于不覺。
未審不覺出于何也。
不覺因覺。
豈有無因而有不覺者乎。
子能知此則輪回息。
迷此則生死始。
究此為發心之本。
悟此為入道之要。
隻此便是參禅下手之門。
豈别有所謂參禅乎。
非特學者以究心為本。
諸佛出世亦以此為要。
所以經雲。
諸佛世尊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故弘傳序雲。
妙法蓮華經者。
諸佛降靈之本緻也。
是佛出世四十九年說法三百六十五會。
其間大小偏圓隐顯秘密莫有不指歸一心。
故曰惟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自佛初生便雲。
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已露這個消息了也。
至乎睹星悟道乃雲。
奇哉。
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良由妄想執着不能證得。
便乃向鹿野苑中雙垂二相。
廣轉法輪。
良由小機不堪。
隐勝現劣。
巧說三乘。
雖得法華圓入佛乘。
猶涉言诠。
未為究竟。
直至拈花示衆。
迦葉破顔。
方曰。
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
一相無相。
付囑大迦葉。
展轉相承。
西天四七。
唐土二三。
以至天下老和尚以心印心。
祖祖密付。
其間或有往他國而求嗣。
入深山而尋徒。
或傳衣而罹難。
或航海而傳宗。
或斷臂以求自心。
或痛心而憂絕嗣。
如是者十死九生。
孜孜護持。
豈非佛祖欲衆生究心為本也。
客曰。
如來胡不直指明心入道。
何以卻說三學萬行之門疑惑後學。
佛心當不其然。
答曰。
佛本欲以一乘化衆生無有餘門。
故曰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
我則堕悭貪。
此事為不可。
良由小機不堪。
三七思維。
循諸方便。
故曰我若贊佛乘。
衆生沒在苦。
破法不信故。
墜於三惡道。
我甯不說法。
疾入於涅盤。
尋念過去佛。
所行方便力。
亦應說三乘。
作是思維時。
十方佛皆現。
梵音慰谕我。
善哉釋迦文。
第一之導師。
是知三乘是權。
一乘是實。
一乘豈非一心也。
故楞伽曰。
欲說真實者。
彼心無真實。
故如來雖則權說三乘。
終歸真實。
故法華曰。
是法於久後。
要當說真實。
真實離於文字。
非究心親證之指。
其他孰能知之。
客曰。
究心為入道徑旨。
何以從上先德或看教明心。
或誦經悟道。
乃至念佛持咒廣興福緣種種行門各各解脫。
彼則何也。
予曰。
此是如來神力方便之所建立。
經不雲乎。
時諸佛世尊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但雲助不雲正。
旨甚明矣。
予非臆說。
楞嚴雲。
圓根與不圓根。
日劫相倍。
若論漸則諸門無不圓通。
若取頓須求直指。
故經雲。
聖性無不通。
逆順皆方便。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蓋音塵圓消離于生滅。
可為悟心之門。
是知諸皆方便。
惟悟心為能得也。
客曰。
師引二十五圓通證成。
則知餘皆方便。
不再疑也。
柰何彼中以觀音當機耳根為教體。
師以迦葉親承悟心為緊務。
是二者勢相矛盾。
未審如何會入。
答。
彼中正陳方便。
作教家之标的。
此則直究自心。
乃入道之弘規。
觀音雖述耳根圓通。
其入由於聞思三慧。
故雲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迦葉雖欵意根得道。
傳法實由示衆拈花。
故曰正法眼藏用付迦葉。
然非觀音毋以顯頓漸之門。
非迦葉毋以弘徑直之旨。
如是則觀音示能入之宗。
迦葉傳所歸之趣。
是二者如動靜之不能離也。
子毋以是非自負。
唐喪光陰。
但崇參叩。
入有因緣。
如香岩擊竹。
靈雲見桃。
玄沙祝指。
沩山撥火。
是等於十八界悟道。
莫不皆從參叩而得也。
故雲。
有疑有悟。
不疑不悟。
儒雲。
用力之久。
一旦豁然。
當深信焉。
以是而知。
二十五聖所修之法皆方便。
而遲速成其異矣。
二十五聖所獲之果皆自心。
而淺深所以别也。
然達磨之宗出於淺深遲速之外。
故雲教外别傳。
實為尊貴。
非易聞耳。
客曰。
近來知識例雲。
欲明心地須當廣博教乘。
依教修行方離魔業。
若不識教盡屬盲修。
師雲究心不在看教。
得不悖於理也。
答曰。
子不聞佛呵阿難雲。
人間稱汝多聞第一。
以此積劫多聞。
不能免離摩登伽難。
又汝雖曆劫憶持十方如來秘密妙嚴。
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又雲。
将聞持佛佛。
何不自聞聞。
返聞聞自性。
性成無上道。
又古雲。
千劫學定不如一日學慧。
千劫學慧不如一日學道。
惟則老人曰。
結責多聞勸修無漏。
如是等語非一經一教所載。
子胡不之信。
卻雲必須識教修行。
不爾則盲修無用。
此真闾巷之談耳。
不然則六祖非得髓之徒。
神秀為的傳之嗣。
今之識教者豈有過于德山。
此老初雲。
一毛吞海。
海性無虧。
纖芥投鋒。
鋒利不動。
學與無學。
惟我知焉。
出家兒。
千劫學佛細行。
萬劫學佛威儀。
不得成佛。
南方一類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我當摟其窠穴。
絕其狐種。
遂擔鈔疏出蜀。
路逢婆子買點心。
婆指擔曰這個是甚麼文字。
曰青龍疏鈔。
婆曰講何經。
曰金剛經。
婆曰。
某有一問答。
道得則施與點心。
若道不得且請别買。
曰但問。
婆曰。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未審上座點那個心。
德山杜口無言。
便覺鋒銳稍挫。
婆指見龍潭。
聽法夜深。
潭曰胡不放參去。
德曰外面黑不可去。
潭燃紙燭與之。
德方接過手。
潭與之吹滅。
德山豁然大悟。
便禮拜。
潭曰子見恁麼道理便什麼。
德曰自今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
次日堆疏鈔于法堂。
手執炬曰。
窮諸玄辨。
似一毫入于大虛。
竭世樞機。
如一滴投于巨壑。
焚之。
夫悟心可以焚疏。
則修心不在識教。
不待辨而明矣。
客曰。
從上禅德說法如雷奔電掃。
對機似風卷星馳。
豈有不從博學強記而得。
否則何由使之然也。
答曰。
寶藏論雲。
博學謂之聞。
絕學謂之鄰。
過此二者謂之真過。
絕學尚謂之鄰。
豈博學而可凝哉。
香岩大師在百丈會中強記第一。
答十答百曾無拟滞。
沩山問曰。
我不問子禅。
不問子道。
但向父母未生前道取一句看。
岩默然不能加答。
曰卻請和尚道。
沩曰。
我道得是我的三昧。
於汝有何交涉。
岩退省舊日所看之書。
并無一句答得。
遂焚書籍。
乃雲。
今生不做學佛法僧也。
休止白崖山三載。
一日出垢。
拾瓦礫抛之。
擊竹作聲。
豁然大悟。
遂作偈曰。
一擊忘所知。
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
不堕悄然機。
處處無蹤迹。
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
鹹言上上機。
上白沩山。
山曰子徹也。
仰山曰。
不然。
此心機意識着述所成。
更作一偈看。
岩複作一偈。
去年貧。
未是貧。
今年貧。
始是貧。
去年貧。
無卓錐之地。
今年貧。
錐也無。
仰曰。
如來禅許師弟會。
祖師禅未夢見在。
岩複作偈曰。
我有一機。
瞬目視伊。
若人不會。
别喚沙彌。
仰曰且喜師弟會祖師禅也。
沩曰不可更道意識着述也。
且道此事若在博學。
為什麼當時答不得。
若不待悟明。
後來為什麼連難無疑。
古雲。
壺中有世界。
别是一乾坤。
斯言信矣。
故六祖雲。
道在心悟。
何關文字。
且如一人看書。
得曉一邦之景緻。
所謂某山某塔某寺無不備識。
人或問之。
未必不指東為西喚南作北。
還他當地小兒初不識字人。
或問之。
彼答一一谛實一一無差。
博學耶。
強記耶。
辨才耶。
聖智耶。
以其親見故也。
是二人較之。
不啻霄壤明矣。
子謂悟心須籍博學。
則小兒焉能指路。
故雲。
隻恐不是佛。
是佛何愁不解語。
客曰。
上古禅德。
祖祖相承師師密印。
故可印證自心。
近來末法澆漓。
師承少遇。
倘得悟心。
誰為印證。
答曰。
譬如有人久忘故物。
一日忽憶尋覓不已。
倘或得見疑惑氷消。
是人更欲求别人證否。
又如演若達多怖頭狂走。
忽然狂息見頭如故。
豈有更欲問人此是我頭耶非我頭耶。
若欲更問。
何異于狂。
本分自心如能得悟。
豈有更欲求人證許方乃消疑耳。
如玄沙出嶺參禅。
偶傷足指。
作念雲。
是身無我。
痛從何來。
是身是苦。
畢竟無生。
休休。
遂回雪峰。
峰問曰。
備阇黎。
何不遍參去。
沙答曰。
達磨不來東土。
二祖不往西天。
峰然其語。
不聞玄沙欲求人印證者也。
寶壽隔江見歸宗。
宗以扇招之。
壽則橫趨而去。
宗複召之。
壽竟不回顧。
寶壽胡不過江求證。
或謂三祖不見二祖。
但悟得二祖安心因緣乃繼祖燈。
故法華雲。
後世無佛。
若見此經。
則為見佛。
大丈夫漢當自強其道。
豈愁無人印證。
況祖師機緣語錄備載方冊。
皆可鏡心。
故郁山主等未聞其有印證之師。
會元亦收于祖錄。
可不知乎。
客曰。
若然者。
何玄策對智煌禅師曰。
空劫已前。
無師自悟即得。
空劫已後。
無師自悟盡屬天然外道。
複何謂也。
答曰。
彼時有師不求印證固非也。
此時無師而不欲學者亦非也。
空劫無佛可也。
末法無師亦可也。
無佛無師言異而義一。
時别而心同。
比夫人之幼而無力。
須得父母看成。
倘幼而喪親者。
為複自成其身而創立家業耶。
為複自棄其生而付諸水火耶。
曆觀古人立大功業者。
多有幼而無怙長而自成其身。
豈曰無親而不欲全其生。
客曰。
佛在時諸大聲聞尚然得少為足。
乃至邪悟邪修。
佛莫之救。
況末法無師。
得無悞耶。
答曰。
此非真人之所為也。
彼大聲聞正恐後世不知學道分齊。
故乃興權啟發未悟。
法華雲。
内秘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
可謂打鼓弄琵琶。
相逢一會家。
若謂聲聞實乃如此。
豈非謗耶。
譬有人失卻一兩金。
各處尋獲。
或别得三五數乃至九錢九分。
不見本金。
是人能息其心否。
曰。
是人不得本金。
終不能息。
予曰。
然。
若能見其原金。
則尋覓之心不求息而自息矣。
何況妙明元心不獲妙悟。
中間豈能自息疑心。
如獲真正悟明。
然後考諸方冊了了無疑。
如鏡照鏡。
似心合心。
豈有不知其時者哉。
古人雲。
萬象之中獨現身。
惟人自肯乃方親。
當初謬向途中覓今。
日方知火裡氷。
可以決疑矣。
客曰。
據師所論。
學道不在多聞。
悟心不愁無證。
於理頗當。
何以前來引古雲。
千劫學定不如一日學慧。
千劫學慧不如一日學道。
則定慧當非正修之門矣。
何以法華曰。
如來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又古人雲。
定慧二門。
如車之二輪。
鳥之二羽。
苟缺一則不免其颠仆。
修心離於定慧。
恐不能入于菩提之鄉。
義同撥無。
予實疑也。
答曰。
如悟自心。
此心即定即慧。
非心外别有所謂定慧也。
何則。
定慧乃是無相之門。
心外無定。
定外無心。
乃至慧外無心。
心外無慧。
若以相求。
便屬邪道。
所以金剛雲。
般若波羅蜜。
即非般若波羅蜜。
是名般若波羅蜜。
豈别有定慧待汝修也。
譬如空之虛洞。
妙含萬象。
非無象外之空。
實無空外之象。
須知即空即象。
即象即空。
豈别有所謂空。
别有所謂象也。
故六祖雲。
但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
若見性則禅定解脫皆舉之矣。
客曰。
若然。
則所
縱譚樂甚。
不覺話及宗門中事。
客驚悸起問如獲故物。
謂師雲。
參禅為修行之要。
何以諸方或雲念佛為徑超之旨。
或雲持咒為獨脫之門。
乃至看教誦經作福禮拜各分戶庭。
是非互立。
請師決之。
開後學之重昏。
為法門之寶鑒。
答曰。
據佛化門一一無非正教。
然則大小殊途。
頓漸成異。
不分而分。
非異而異。
子欲委悉。
須審發心。
為複因念佛發心耶。
因持咒發心耶。
乃至看教誦經發心耶。
曰。
吾發心者非持咒看教誦經發心。
何以故。
某在家初不知有此等法門修持。
亦不因念佛發心。
何則在俗亦已念佛。
但不知生死。
故我發心耳。
曰。
然如子所言生死者。
古雲心迷則生死始。
心悟則輪回息。
子為生死發心。
當知參禅為修行之要。
其餘不待辨而釋然矣。
何則。
念佛者念此心也。
看教者辨此心也。
持咒者護此心也。
參禅者參此心也。
雖則同證此心為本。
良由餘門漸而非頓。
參禅頓而非漸。
所以雲。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又雲。
一念緣起無生。
超彼三乘權學。
是以諸方說漸說頓。
少林得皮得髓。
得失同異。
自可分也。
客曰。
參禅之要。
以何為入手之門。
答曰。
參禅無别奇特。
但於生死之心真切用力。
便是入手之門。
何則。
子所謂生死者。
隻如古人道。
生從何來。
死從何往。
能無疑否。
曰此無疑耳。
曰何謂無疑。
曰我見楞嚴經曰。
晦昧為空。
空晦暗中。
結暗為色。
色雜妄想。
想相為身。
是知生從不覺而生。
又雲。
世界衆生業果三種妄緣和合而生。
緣散則滅。
各循本因。
受報好醜。
生死死生。
曾無有息。
所以若人命終善惡境現。
随業受生。
是知死随報感而往。
何疑之有也。
予曰。
子知生死而不知無生死也。
不覺而生妄也。
随業而往亦妄也。
如此以為無疑者。
何以聖賢出興遞相告報。
斷生死入涅盤。
絕輪回證解脫。
是豈欺我哉。
曰何謂無生死耶。
予曰。
如經所雲則妄色出于頑空。
頑空出於晦昧。
晦昧出于不覺。
未審不覺出于何也。
不覺因覺。
豈有無因而有不覺者乎。
子能知此則輪回息。
迷此則生死始。
究此為發心之本。
悟此為入道之要。
隻此便是參禅下手之門。
豈别有所謂參禅乎。
非特學者以究心為本。
諸佛出世亦以此為要。
所以經雲。
諸佛世尊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故弘傳序雲。
妙法蓮華經者。
諸佛降靈之本緻也。
是佛出世四十九年說法三百六十五會。
其間大小偏圓隐顯秘密莫有不指歸一心。
故曰惟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自佛初生便雲。
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已露這個消息了也。
至乎睹星悟道乃雲。
奇哉。
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良由妄想執着不能證得。
便乃向鹿野苑中雙垂二相。
廣轉法輪。
良由小機不堪。
隐勝現劣。
巧說三乘。
雖得法華圓入佛乘。
猶涉言诠。
未為究竟。
直至拈花示衆。
迦葉破顔。
方曰。
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
一相無相。
付囑大迦葉。
展轉相承。
西天四七。
唐土二三。
以至天下老和尚以心印心。
祖祖密付。
其間或有往他國而求嗣。
入深山而尋徒。
或傳衣而罹難。
或航海而傳宗。
或斷臂以求自心。
或痛心而憂絕嗣。
如是者十死九生。
孜孜護持。
豈非佛祖欲衆生究心為本也。
客曰。
如來胡不直指明心入道。
何以卻說三學萬行之門疑惑後學。
佛心當不其然。
答曰。
佛本欲以一乘化衆生無有餘門。
故曰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
我則堕悭貪。
此事為不可。
良由小機不堪。
三七思維。
循諸方便。
故曰我若贊佛乘。
衆生沒在苦。
破法不信故。
墜於三惡道。
我甯不說法。
疾入於涅盤。
尋念過去佛。
所行方便力。
亦應說三乘。
作是思維時。
十方佛皆現。
梵音慰谕我。
善哉釋迦文。
第一之導師。
是知三乘是權。
一乘是實。
一乘豈非一心也。
故楞伽曰。
欲說真實者。
彼心無真實。
故如來雖則權說三乘。
終歸真實。
故法華曰。
是法於久後。
要當說真實。
真實離於文字。
非究心親證之指。
其他孰能知之。
客曰。
究心為入道徑旨。
何以從上先德或看教明心。
或誦經悟道。
乃至念佛持咒廣興福緣種種行門各各解脫。
彼則何也。
予曰。
此是如來神力方便之所建立。
經不雲乎。
時諸佛世尊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但雲助不雲正。
旨甚明矣。
予非臆說。
楞嚴雲。
圓根與不圓根。
日劫相倍。
若論漸則諸門無不圓通。
若取頓須求直指。
故經雲。
聖性無不通。
逆順皆方便。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蓋音塵圓消離于生滅。
可為悟心之門。
是知諸皆方便。
惟悟心為能得也。
客曰。
師引二十五圓通證成。
則知餘皆方便。
不再疑也。
柰何彼中以觀音當機耳根為教體。
師以迦葉親承悟心為緊務。
是二者勢相矛盾。
未審如何會入。
答。
彼中正陳方便。
作教家之标的。
此則直究自心。
乃入道之弘規。
觀音雖述耳根圓通。
其入由於聞思三慧。
故雲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迦葉雖欵意根得道。
傳法實由示衆拈花。
故曰正法眼藏用付迦葉。
然非觀音毋以顯頓漸之門。
非迦葉毋以弘徑直之旨。
如是則觀音示能入之宗。
迦葉傳所歸之趣。
是二者如動靜之不能離也。
子毋以是非自負。
唐喪光陰。
但崇參叩。
入有因緣。
如香岩擊竹。
靈雲見桃。
玄沙祝指。
沩山撥火。
是等於十八界悟道。
莫不皆從參叩而得也。
故雲。
有疑有悟。
不疑不悟。
儒雲。
用力之久。
一旦豁然。
當深信焉。
以是而知。
二十五聖所修之法皆方便。
而遲速成其異矣。
二十五聖所獲之果皆自心。
而淺深所以别也。
然達磨之宗出於淺深遲速之外。
故雲教外别傳。
實為尊貴。
非易聞耳。
客曰。
近來知識例雲。
欲明心地須當廣博教乘。
依教修行方離魔業。
若不識教盡屬盲修。
師雲究心不在看教。
得不悖於理也。
答曰。
子不聞佛呵阿難雲。
人間稱汝多聞第一。
以此積劫多聞。
不能免離摩登伽難。
又汝雖曆劫憶持十方如來秘密妙嚴。
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又雲。
将聞持佛佛。
何不自聞聞。
返聞聞自性。
性成無上道。
又古雲。
千劫學定不如一日學慧。
千劫學慧不如一日學道。
惟則老人曰。
結責多聞勸修無漏。
如是等語非一經一教所載。
子胡不之信。
卻雲必須識教修行。
不爾則盲修無用。
此真闾巷之談耳。
不然則六祖非得髓之徒。
神秀為的傳之嗣。
今之識教者豈有過于德山。
此老初雲。
一毛吞海。
海性無虧。
纖芥投鋒。
鋒利不動。
學與無學。
惟我知焉。
出家兒。
千劫學佛細行。
萬劫學佛威儀。
不得成佛。
南方一類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我當摟其窠穴。
絕其狐種。
遂擔鈔疏出蜀。
路逢婆子買點心。
婆指擔曰這個是甚麼文字。
曰青龍疏鈔。
婆曰講何經。
曰金剛經。
婆曰。
某有一問答。
道得則施與點心。
若道不得且請别買。
曰但問。
婆曰。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未審上座點那個心。
德山杜口無言。
便覺鋒銳稍挫。
婆指見龍潭。
聽法夜深。
潭曰胡不放參去。
德曰外面黑不可去。
潭燃紙燭與之。
德方接過手。
潭與之吹滅。
德山豁然大悟。
便禮拜。
潭曰子見恁麼道理便什麼。
德曰自今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
次日堆疏鈔于法堂。
手執炬曰。
窮諸玄辨。
似一毫入于大虛。
竭世樞機。
如一滴投于巨壑。
焚之。
夫悟心可以焚疏。
則修心不在識教。
不待辨而明矣。
客曰。
從上禅德說法如雷奔電掃。
對機似風卷星馳。
豈有不從博學強記而得。
否則何由使之然也。
答曰。
寶藏論雲。
博學謂之聞。
絕學謂之鄰。
過此二者謂之真過。
絕學尚謂之鄰。
豈博學而可凝哉。
香岩大師在百丈會中強記第一。
答十答百曾無拟滞。
沩山問曰。
我不問子禅。
不問子道。
但向父母未生前道取一句看。
岩默然不能加答。
曰卻請和尚道。
沩曰。
我道得是我的三昧。
於汝有何交涉。
岩退省舊日所看之書。
并無一句答得。
遂焚書籍。
乃雲。
今生不做學佛法僧也。
休止白崖山三載。
一日出垢。
拾瓦礫抛之。
擊竹作聲。
豁然大悟。
遂作偈曰。
一擊忘所知。
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
不堕悄然機。
處處無蹤迹。
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
鹹言上上機。
上白沩山。
山曰子徹也。
仰山曰。
不然。
此心機意識着述所成。
更作一偈看。
岩複作一偈。
去年貧。
未是貧。
今年貧。
始是貧。
去年貧。
無卓錐之地。
今年貧。
錐也無。
仰曰。
如來禅許師弟會。
祖師禅未夢見在。
岩複作偈曰。
我有一機。
瞬目視伊。
若人不會。
别喚沙彌。
仰曰且喜師弟會祖師禅也。
沩曰不可更道意識着述也。
且道此事若在博學。
為什麼當時答不得。
若不待悟明。
後來為什麼連難無疑。
古雲。
壺中有世界。
别是一乾坤。
斯言信矣。
故六祖雲。
道在心悟。
何關文字。
且如一人看書。
得曉一邦之景緻。
所謂某山某塔某寺無不備識。
人或問之。
未必不指東為西喚南作北。
還他當地小兒初不識字人。
或問之。
彼答一一谛實一一無差。
博學耶。
強記耶。
辨才耶。
聖智耶。
以其親見故也。
是二人較之。
不啻霄壤明矣。
子謂悟心須籍博學。
則小兒焉能指路。
故雲。
隻恐不是佛。
是佛何愁不解語。
客曰。
上古禅德。
祖祖相承師師密印。
故可印證自心。
近來末法澆漓。
師承少遇。
倘得悟心。
誰為印證。
答曰。
譬如有人久忘故物。
一日忽憶尋覓不已。
倘或得見疑惑氷消。
是人更欲求别人證否。
又如演若達多怖頭狂走。
忽然狂息見頭如故。
豈有更欲問人此是我頭耶非我頭耶。
若欲更問。
何異于狂。
本分自心如能得悟。
豈有更欲求人證許方乃消疑耳。
如玄沙出嶺參禅。
偶傷足指。
作念雲。
是身無我。
痛從何來。
是身是苦。
畢竟無生。
休休。
遂回雪峰。
峰問曰。
備阇黎。
何不遍參去。
沙答曰。
達磨不來東土。
二祖不往西天。
峰然其語。
不聞玄沙欲求人印證者也。
寶壽隔江見歸宗。
宗以扇招之。
壽則橫趨而去。
宗複召之。
壽竟不回顧。
寶壽胡不過江求證。
或謂三祖不見二祖。
但悟得二祖安心因緣乃繼祖燈。
故法華雲。
後世無佛。
若見此經。
則為見佛。
大丈夫漢當自強其道。
豈愁無人印證。
況祖師機緣語錄備載方冊。
皆可鏡心。
故郁山主等未聞其有印證之師。
會元亦收于祖錄。
可不知乎。
客曰。
若然者。
何玄策對智煌禅師曰。
空劫已前。
無師自悟即得。
空劫已後。
無師自悟盡屬天然外道。
複何謂也。
答曰。
彼時有師不求印證固非也。
此時無師而不欲學者亦非也。
空劫無佛可也。
末法無師亦可也。
無佛無師言異而義一。
時别而心同。
比夫人之幼而無力。
須得父母看成。
倘幼而喪親者。
為複自成其身而創立家業耶。
為複自棄其生而付諸水火耶。
曆觀古人立大功業者。
多有幼而無怙長而自成其身。
豈曰無親而不欲全其生。
客曰。
佛在時諸大聲聞尚然得少為足。
乃至邪悟邪修。
佛莫之救。
況末法無師。
得無悞耶。
答曰。
此非真人之所為也。
彼大聲聞正恐後世不知學道分齊。
故乃興權啟發未悟。
法華雲。
内秘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
可謂打鼓弄琵琶。
相逢一會家。
若謂聲聞實乃如此。
豈非謗耶。
譬有人失卻一兩金。
各處尋獲。
或别得三五數乃至九錢九分。
不見本金。
是人能息其心否。
曰。
是人不得本金。
終不能息。
予曰。
然。
若能見其原金。
則尋覓之心不求息而自息矣。
何況妙明元心不獲妙悟。
中間豈能自息疑心。
如獲真正悟明。
然後考諸方冊了了無疑。
如鏡照鏡。
似心合心。
豈有不知其時者哉。
古人雲。
萬象之中獨現身。
惟人自肯乃方親。
當初謬向途中覓今。
日方知火裡氷。
可以決疑矣。
客曰。
據師所論。
學道不在多聞。
悟心不愁無證。
於理頗當。
何以前來引古雲。
千劫學定不如一日學慧。
千劫學慧不如一日學道。
則定慧當非正修之門矣。
何以法華曰。
如來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又古人雲。
定慧二門。
如車之二輪。
鳥之二羽。
苟缺一則不免其颠仆。
修心離於定慧。
恐不能入于菩提之鄉。
義同撥無。
予實疑也。
答曰。
如悟自心。
此心即定即慧。
非心外别有所謂定慧也。
何則。
定慧乃是無相之門。
心外無定。
定外無心。
乃至慧外無心。
心外無慧。
若以相求。
便屬邪道。
所以金剛雲。
般若波羅蜜。
即非般若波羅蜜。
是名般若波羅蜜。
豈别有定慧待汝修也。
譬如空之虛洞。
妙含萬象。
非無象外之空。
實無空外之象。
須知即空即象。
即象即空。
豈别有所謂空。
别有所謂象也。
故六祖雲。
但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
若見性則禅定解脫皆舉之矣。
客曰。
若然。
則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