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謂之風流。

    鬥诤者見之。

    謂之鬥诤。

    乃至禮義廉恥。

    孝悌忠信。

    善善惡惡。

    是是非非。

    各适其适。

    莫不稱益。

    退謂人曰。

    此戲唯孝唯悌。

    乃至惟風流惟鬥诤。

    不仁不義。

    豈戲者有異乎。

    實乃觀者各解其自心耳。

    雖然。

    須知有不變而變。

    變而不變。

    何也。

    即如戲之於戲也。

    謂其有變。

    則戲者安有二心。

    謂其無變則觀者何能各解。

    一幻戲如是。

    法法亦複然。

    而況於佛乎。

    是以耳聰者善聞琴瑟之妙。

    眼明者特辨玄黃之精。

    然琴瑟不為聾者所移。

    玄黃不為盲者所惑。

    而聾盲自異。

    其猶大海汪洋。

    終莫能窮。

    随力大小。

    取之有多寡。

    而海不為之增減。

    佛法浩翰。

    終不能測。

    利鈍解之淺深。

    而法不為之是非。

    各解繇人。

    佛豈為親疎哉。

     居士又問。

    真即是妄。

    妄即是真。

    真妄既不有二。

    何以令人除昏遣妄。

    而集於定慧也。

    譬如水不離波。

    波不離水。

    甯有離波之水。

    不濕之波乎。

    今雲。

    斷妄證真。

    便同離波求水。

    非惟不能證真。

    愈且增其虛妄。

    故曰。

    斷除妄想重增病也。

    若認妄想即真。

    不必斷除。

    經又雲。

    妄盡覺圓。

    又曰。

    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良繇妄想執着不能證得。

    楞嚴經中十因六交。

    莫不皆繇妄想而受輪回。

    斷者不是。

    縱者亦非。

    如是難明之義。

    惟師決之。

    師曰。

    真本不有。

    因妄顯真。

    妄本不生。

    依真而起。

    故曰。

    因迷迷覺。

    覺不生迷。

    凡聖人設教。

    猶良醫用藥。

    豈執其方。

    先欲破妄。

    而真妄對破。

    故曰。

    妄盡覺圓。

    次欲破執。

    真妄俱即。

    而亦妄真俱非。

    故曰。

    斷除增病也。

    蓋欲自契本心耳。

    如能悟旨。

    則非是勿經於口。

    真妄空自有名矣。

    今時儱侗之師。

    強欲以名言自得。

    執此即妄即真而自負。

    不知舉意即乖其宗矣。

    而人或诘之。

    複引即水即波之句以強釋。

    是豈達方便之門乎。

    且如水果是波也耶。

    水果非波也耶。

    夫水本無波。

    繇風所作。

    狂風所吹曰濤。

    大風所吹曰浪。

    嘗風所吹曰波。

    微風所吹曰紋。

    其悠悠漾漾。

    千名萬狀。

    莫不皆繇風使之然也。

    水果是波則無風之時。

    恬然清淨。

    波相不有。

    波相不有。

    應非有水。

    水果非波。

    則陸地無波之處。

    凝然不動。

    不動皆應是水。

    如此。

    則水陸無分。

    世界不成安立。

    夫真本無妄繇境所作。

    順境所感曰喜。

    逆境所感曰怒。

    違境所感曰哀。

    美境所感曰樂。

    其紛紛纭纭。

    莫不皆繇境使之然也。

    真果是妄。

    六根不到之處。

    泯然無知。

    境相不有。

    境相不有。

    應非有真。

    真果非妄。

    則日用交錯之際。

    杳然忘返。

    念相遷流。

    念相遷流。

    真應是斷。

    今推其波。

    有時有。

    繇乎風作。

    有時無。

    繇乎風息。

    作息既繇其風。

    則水體凝然不動矣。

    如其有動。

    則水具心識。

    如其有心則水應自言我能動耶。

    我能靜耶。

    我能生波耶。

    波非我是耶。

    波即是我。

    而我即是波耶。

    而水不能自言者。

    以其無情耳。

    無情則無動。

    無動則無所不動。

    故曰。

    江河兢注而不流也。

    吾心與真妄雜出而不能辨者。

    亦猶波之作息。

    濫於水而不能分者也。

    波既作息繇風非關於水。

    則此真妄。

    亦皆繇境。

    而豈關於心乎。

    然則波耶水耶。

    真耶妄耶。

    不分而分。

    分而不分。

    惟宛轉消歸自己而已矣。

    不然。

    則不能免其随言生執。

    又安能自了哉。

     問無明即佛性。

    何謂也。

    師曰。

    無明佛性同出根本知中。

    各無自體。

    以佛性無體。

    迷為無明。

    無明無體。

    悟為佛性。

    非佛性外有無明。

    亦非無明外有佛性。

    惟迷悟使之然耳。

    猶如日明夜暗。

    同住虛空。

    循環往複。

    各無自體。

    苟知無體。

    則無明即明。

    若執有佛性。

    則明即無明。

    不着不拒。

    則超然自得也。

    故曰。

    功德天。

    黑暗女。

    有智主人。

    二俱不取。

    義可泮然矣。

    又問。

    煩惱即菩提。

    何謂也。

    師曰。

    梵語菩提。

    此雲知覺。

    若煩惱異於菩提。

    則煩惱菩提各不相知。

    若菩提異於煩惱。

    則菩提煩惱各住一際。

    各住一際。

    則菩提自菩提。

    誰住菩提。

    各不相知。

    則煩惱自煩惱。

    誰知煩惱。

    以菩提不異煩惱。

    迷菩提為煩惱。

    以煩惱不異菩提。

    知煩惱即菩提。

    蓋知之為言覺也。

    故曰。

    知則不為冤。

    雖然。

    若将個知即菩提蘊在懷中。

    便名煩惱。

    故曰。

    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直饒知見無見。

    斯即涅盤。

    猶未脫略。

    何也。

    蓋此事直須妙悟自心。

    不在言宣耳。

     陶石篑居士問。

    師在此作麼。

    答曰。

    看華嚴合論。

    曰師在室中着此小小境界。

    當看是論。

    曰不然。

    卻是室外者更當看也。

    曰何謂也。

    曰居室者必知室外有空。

    空外更有空可謂小不迷小。

    大不着大。

    内外該融。

    小大相入。

    隻恐在室外者。

    迷此六合一總之空。

    不複知空外有空。

    界外有界。

    豈知華嚴法界中十方各具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外。

    更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耶。

    故當看也。

    居士曰。

    多知多知。

     太史又問曰。

    師於禅門用力久矣。

    而夢昧為有無耶。

    如或有之。

    何方以制之。

    師曰。

    世稱無夢者有三焉。

    一者七住已還。

    想陰已盡。

    此乃定力所持。

    故得無夢。

    證者之事。

    經雲。

    想陰盡者。

    夢昧俱息。

    猶如晴空。

    二者用功真切。

    窹寐恒一。

    信力所持。

    故得無夢。

    初心之事。

    如服丹藥。

    壽千萬年。

    非是本有。

    三者倦勞之極。

    或無明濃厚。

    失憶為忘。

    妄謂無夢。

    非實是無。

    深成不覺。

    愚者之事。

    予於三者未有取焉。

    何則世之人徒以夢為夢。

    覺為覺。

    而不知覺即夢。

    夢即覺也。

    若覺是實。

    則無入夢。

    若夢是實。

    應無有覺。

    居覺非夢。

    居夢非覺。

    猶明暗相傾。

    何有自性。

    别有國土夢。

    五十日乃得一覺。

    彼得不為夢。

    是而覺非者乎。

    如是則我世界中曷嘗非夢。

    而。

    曷嘗非覺乎。

    以此而推。

    則彼定力所持。

    是名假惺惺。

    信力持者。

    是名強作主。

    諸佛成就夢中佛事。

    所謂說夢法。

    度夢衆生。

    開夢方便。

    坐夢道場。

    現夢神通。

    入夢涅盤。

    菩薩修夢萬行。

    獻夢供養。

    聲聞緣覺得夢解脫。

    入夢禅定。

    人天三途夢受果報。

    入夢生死。

    争夢人我。

    說夢是非。

    造夢惡業。

    轉夢輪回。

    居士興夢問。

    山僧起夢答。

    縱之亦夢。

    制之亦夢。

    止之亦夢。

    作之亦夢。

    說到此間。

    忽見那咤太子執降魔杵當頭一揮。

    雖覺腦門磕碎。

    猶未醒在。

     魯據梧朱交蘆諸子過訪。

    問曰。

    經雲。

    世界山河大地皆因妄想結成是否。

    師曰然。

    曰和尚為我想得一錠金否。

    師曰得。

    曰何不與我一見。

    師曰。

    子嘗於閑寂之時也想杭城否。

    曰想曰。

    正當想時。

    彼處樓台殿閣人物街道皆俨然否。

    曰然。

    曰既然如是。

    何不拈出來與山僧一看。

    曰然則然矣。

    隻是拈不出。

    曰若然者。

    子尚拈不出。

    争教山僧又能拈出與子看。

    子如一想。

    則有一城景緻俨然在目。

    若千想萬想。

    則有千城萬城景緻各各俨然在目。

    彼亦不來。

    此亦不去不來故彼城非無。

    不去故此想非有。

    以非有非無故各住一際。

    各住一際。

    故一人想則城現一人想中。

    若千人萬人想則城現千人萬人想中。

    曾無定體不因一人想而城為之一。

    不因多人想而城為之多。

    故曰。

    非如非異。

    非實非虛。

    非如故非一。

    非異故非多。

    非虛故随想成辦。

    非實故想處不真。

    子如一念不生。

    山河大地當下泯絕。

    何處更有山河大地來。

    是知一切皆随想念建立。

    故雲三界惟心。

    萬法惟識。

    豈虛語哉。

     有新戒欲募緣造寺谒師。

    師誡之曰。

    大抵出家。

    人要以生死為本。

    福緣次之也。

    昔者楊岐老人親總十年院事。

    及住楊岐。

    屋頹壁敗。

    門人欲修飾之。

    老人誡卻之。

    蓋老人親從此中過來。

    艱辛備曆。

    乃有此語。

    可謂曾為浪子偏憐客矣。

    今之人不聞如是之訓。

    才出家來。

    把個腳跟未穩話。

    丢向一邊。

    祇欲幹辦緣事。

    以消歲月。

    倘因果一差。

    失腳三途。

    經劫罔返。

    此事且置。

    祇如因正果正。

    福享人天。

    何曾不雲迷中倍人。

    何也。

    大凡人都被善惡二種因果輪回六道。

    自己佛性終成迷背。

    故曰。

    作善則善現。

    作惡則惡現。

    真心則隐沒。

    豈不見梁武帝問達磨雲。

    弟子造寺度僧有功德否。

    磨雲。

    實無功德。

    功德在自性中求。

    豈外求耶。

    如此。

    則我出家人不以生死為念。

    向自性中求。

    可乎。

    曰然福德亦不可少耳。

    如某某修營寺宇。

    嗔怒無當。

    人不為過。

    豈非福力所持耶。

    師曰。

    實非福力。

    乃魔持耳。

    棗柏曰。

    一念嗔心起。

    百萬障門開。

    修菩薩行者。

    慎勿起嗔。

    苟有一毫嗔念。

    則有一分嗔怒魔增其勢力。

    舍命之後。

    繼有福德。

    報為大力鬼王。

    并修羅夜義之類。

    福消報盡。

    還堕三途。

    曰起嗔如是。

    未審修道還有加勢力也無。

    師曰有。

    華嚴經十住十行十向十地菩薩。

    各有如來威力加被。

    說當位法門。

    是其義也。

    曰若然者。

    佛與魔果何物耶。

    而能與人勢力若是。

    師曰。

    本非外物。

    皆自心之力。

    法爾如然故也。

    譬如世人燔燒屋宅亦用火。

    蒸煮飯食亦用火。

    燒煉丹藥亦用火。

    凡用火之時。

    各有一分自然風力。

    與之俱發。

    成熟其事。

    燔屋邪也。

    煮飯正也。

    煉丹道也。

    風火皆無分别。

    而能随事得失。

    亦猶佛魔無有分别。

    而能随心是非。

    藉風發火。

    因心成事。

    皆不得而異也。

    良繇真如不守自性。

    随緣成熟。

    今人不了自心。

    嘗随境轉。

    魔得其便。

    牽入惡道。

    皆繇未明佛性。

    自無作主。

    使之然也。

    豈魔佛雲乎哉。

    如此。

    則子所言福德亦不可少。

    其可信諸。

    不可信諸。

     有客遊禹陵過訪。

    問曰。

    彼中有窆石甚異焉。

    師曰。

    何謂也。

    曰始吾於無心之際。

    推之則動。

    其後着意推之則不動。

    其故何也。

    師曰。

    破色心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