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雲。
佛說心力最大。
水無香故動作勝地。
火無香味故動作勝水。
風無色香味故動作勝於三大。
心非四大。
故動作勝於諸大。
是知無心之力。
無有限量。
其量能轉天為地。
轉地為天。
大中現小。
小中現大。
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
故淨名以不思議目之。
夫不思議豈容有心乎。
心思一萌。
則屬分限矣。
昔者鸠摩羅什年七歲時。
随母往燒香。
寺中有鐵缽。
可受石餘。
什即置之於頂。
乃作念雲。
缽甚大。
我年甚小。
得無重耶。
不覺失聲。
缽尋堕地。
母問曰。
何也。
什曰。
我始無心。
置缽於頂。
不覺其為重。
無端分别。
缽大我小。
甯無重乎。
即覺甚重。
力不能戴。
故失聲耳。
是時羅什即悟萬法皆惟自心。
無有他物。
以此而推。
子之始也無心。
故能動石。
次也有意。
故不能動耳。
是以箭穿石虎。
非人力之能為。
酒勞三軍。
豈曲糵之成就。
是皆本乎無心。
神而應之。
略着思惟。
即已不堪也。
吾知諸佛凡夫。
本不相隔。
但十二時中。
其神機注發。
不能自知耳。
隻玄居士問。
格物物格意旨如何。
師彈指三下。
曰某甲特來禮拜。
求脫生死。
師雲。
居士未發足之前會得。
方脫得生死。
於今開口已錯了也。
不見古人道。
望州亭與汝相見了也。
烏石嶺與汝相見了也。
僧堂前與汝相見了也。
一念發心。
是汝脫生死處。
一路而來。
是汝脫生死處。
士禮拜而出。
師喚雲。
來來。
我再向汝道。
士回首。
師雲。
我向汝道了也。
士拟議。
師雲。
去。
明日來。
僧問。
離心意識參。
絕凡聖路學。
某甲無奈心意識混擾。
不能直進。
乞師方便。
師雲。
還識心意識麼。
曰不識。
師曰。
識尚不識。
欲離何物。
譬如世人結冤。
而欲遠離。
必先知其結冤之繇。
然後與之遠離。
僧問。
古人道。
離卻心意識。
絕卻凡聖路。
然後有參學分。
某甲欲離心意識未能何也。
師曰。
心意識作何形狀。
有甚冤尤。
汝欲離他。
送至何方。
僧曰。
恁麼則無心意識耶。
師曰。
汝适來要離心意識。
如今又怕他無那。
汝知之乎。
夫心意識者。
聿起名心。
思惟曰意。
分别曰識。
名雖有三。
其體惟一。
惟一之體。
其性無生。
無生之性。
應用有别。
故立三名。
能一念不生。
前後際斷。
尚不名一。
何況有三。
學者循言背旨。
起心動念。
皆歸迷悶。
若不妙悟真源。
終無自濟之日。
故古人多方提唱。
無非欲令人忘心頓證。
誰知反起心識。
牽動前塵。
緻使醍醐翻成毒藥。
可悲也夫。
明翮問。
某甲看個拂子放下因緣。
隻是教人休歇去。
莫是化城事否。
師曰。
不是你看他古人問如何是法身。
豎起拂子。
如何是法身向上事。
放下拂子。
豈可作放下論耶。
若真正悟明。
放下不放下。
總是閑話。
所以道末後一着。
始到牢關。
絕後再蘇。
欺君不得。
僧舉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雲無。
某甲看經數年。
并無入處。
未審和尚有何方便。
師雲。
汝疑向有無處着腳那。
曰。
某甲不向有無處着腳。
師曰。
你豈不曰蠢動含靈皆有佛性。
狗子何謂無佛性耶。
作此疑否。
曰然。
師曰不然。
要會這些。
須向此老未開口已前會得。
始獲安樂。
若向他舌頭下會取。
直饒千萬劫。
并無會時。
何以故。
此事不在語言上故也。
僧問。
丹霞劈佛。
和尚鑄佛。
是同是别。
師曰。
丹霞劈佛。
和尚鑄佛。
僧拟再問。
師曰。
似欠伶俐。
首座曰。
是便是。
隻是與古人相違。
師曰。
前人已納敗阙。
你不可複踏故阱。
若要安樂。
直似嬰兒相似。
始得恁麼。
所以寶鏡三昧雲。
如世嬰兒。
五相完具。
不去不來。
不起不住。
哆哆啝啝。
有句無句。
終必得物。
語未正故。
到恁麼地。
始獲大體。
更得大用。
始可為人。
内翰黃慎軒。
侍禦左心源。
給谏蕭九生。
尚寶劉自明。
同會於白雲觀。
慎軒問。
古人雲。
學道之人不識真。
隻為從前認識神。
無始劫來生死本。
癡人喚作本來人。
隻如真與識神作麼生分别。
師曰。
此極易耳。
但未獲一番妙悟。
似難辯白。
且如教中雲。
有分别是識。
無分别是智。
即此一語。
得失相半。
何則。
蓋所謂但落言思。
早已不是。
實惟親到一番為妙耳。
隻如山僧在越之時。
有人問予上京之程。
予嘗答之。
所謂北關而至於蘇州。
鎮江。
淮安。
濟甯。
臨清。
以及張家灣。
進海岱門。
雖與人說。
實未曾到。
而心中未免惶惑。
今也既已來此。
始知前之所說不謬。
惶惑之心不待制而除之矣。
人或問之。
所答如前。
祇我一人。
名同境同。
言同句同。
其間一真一假。
不待辯而明矣。
是知前之所說。
似是而非。
所以不能自盡其疑也。
今之所說。
親到了然。
所以是非不能及也。
故古人石火電光之機接於人者。
蓋欲其親證之也。
苟能親證。
所謂真耶。
識耶。
亦不待辯而明矣。
司業傳商盤問曰。
某於禅門用力久矣。
亦嘗有悟。
對機問辨之次。
未能痛快。
不知過在何處。
師曰。
公之所難。
難在為人。
而獨不知難於自為也。
故吾嘗以二事驗人。
而未見有透之者。
何為二事。
一者驗於文字。
夫文字。
即諸佛言說法身也。
汝雲曾悟者。
悟自心也。
自心即是佛心。
既悟佛心。
當解佛語。
既解佛語。
便能於諸佛所說經教。
諸祖差别機緣。
一見了然無有疑惑。
如或有疑。
則所言悟者未必然矣。
二者驗於自心。
於日用應酬之際。
似有一分作主。
為物所寄。
是誠不覺。
此且置。
隻如離物寂靜之時。
跏趺坐禅之際。
中間似有一物。
上下往還。
所謂是是非非。
得得失失。
疑疑惑惑。
取取舍舍。
還得安帖否。
如或安帖。
則盡世間。
所有草木。
盡化作人。
一一人具無量舌。
一一舌具無量問難。
一一問難具無量差别。
非前非後。
一時問來。
隻消彈指一下。
悉皆答之矣。
可謂得大無畏。
具大自在。
間或未得安帖。
何必雲對機應酬之際未能痛快。
當寂然無事之時。
早已誵訛了也。
故曰。
人許我易。
我自許難。
又曰。
惟人自肯乃方親。
公宜勉諸。
太常趙石梁問曰。
吾家新喪二孫。
不覺心動。
欲歸一探。
師曰。
公有靜功可持。
雲何心動。
曰雖有靜功。
遇境不能不動。
未知過在何處。
師曰。
譬如琉璃。
乃世間之至寶。
有人持之不舍。
孜孜護惜。
是人豈無食時睡時。
屙時倦時。
當是時也。
釋之不可。
持之不可。
何也。
持之妨事。
釋之防碎。
於是取舍惶惑。
有不勝言者。
争如不貴琉璃。
手不持物。
於一切時。
縱橫自在。
任運施為。
無往不可。
較彼寶琉璃者。
又何如耶。
所以諸佛拔凡夫五欲亂心。
但以方便言說而教導之。
使之發心。
拔二乘偏空定心。
必以不思議神力而激動之。
然後發心。
故迦葉雲。
五欲凡夫於無上道而有返複。
我等皆無。
又雲。
一切聲聞。
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皆應号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
我等何為永絕其根。
於此大乘。
已如敗種。
以此而觀。
則知公有靜而有不靜。
若凡夫者。
無靜則無不靜。
故曰。
一切凡夫。
本來圓覺。
易曰。
百姓日用而不知。
莫不皆言本來如是。
拟心趨向。
則非是相乖矣。
太常曰。
這個意趣。
畢竟如何。
師曰。
如來臨滅度時。
大衆不勝其哀。
是諸菩薩。
天人國王後宮夫人。
并婆羅門。
各各以上妙供。
倍倍增勝。
持以上佛。
而皆不受。
純陀者工巧之子。
無一物将來。
何以如來受其最後供養。
記彼滿足檀波羅蜜。
蓋如來極唱最後之微意耳。
且如來入滅度者。
根身器界。
正報依報。
一切盡舍。
乃名滅度。
而諸菩薩。
既有以持來。
如來欲何受乎。
設有受之。
欲置何所。
故純陀無物将來。
正适如來無受為正受矣。
般若雲。
須菩提。
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燃燈佛即不與我授記。
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
作是言。
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以此類彼。
如合符節。
故香岩曰。
去年貧未是貧。
今年貧始是貧。
去年貧無卓錐之地。
今年貧連錐也無。
類而推之。
則知香岩老人非無原矣。
嚴印持居士問曰。
今人參禅。
嘗有錯認者。
過在何處。
師雲。
如人失卻一包銀子。
左尋右尋。
忽然尋着一包珠子也不認。
尋着一包金子也不認。
畢竟尋着自己這一包方才說是了。
士雲。
倘渠尋着金珠時。
便認了如何。
師雲。
除非是渠欺心。
要他的才認。
書問 答德王 客歲重蒙頒賜。
垂念山衲。
何以克當。
又承下問。
愧不能深慰聖懷。
聊裁寸忱。
諒大王已洞鑒之矣。
山僧向欲上京請藏。
特谒聖顔。
面陳衷曲。
餘為南北衆友苦留。
兼聞遼警。
故中止耳。
茲者蘊真來。
重蒙慈賜。
感荷無已。
惟炷香佛前祈祝洪福萬安。
壽固天地。
道德彌高。
等泰山之聳耀。
見知朗豁。
似滄海之淵深。
位齊不退。
心契真如。
總法界以為家。
視四生若親子。
此即山僧之所禱也。
蘊真回。
先肅此啟。
餘容面報。
承問。
生死到來。
如何預知時至。
此則不難。
若能念念了達目前生滅。
凡起一念。
凡滅一念。
俱要了知。
則生死不待預期。
自然瞞不得矣。
故古人有言。
死時應盡終須盡。
坐脫立亡唬小兒。
酪出乳中無别法。
死而何苦欲先知。
但時中不可差過也。
二問。
死後杳無蹤迹者。
譬如大王睡熟時。
亦嘗做夢不。
四體調适不動。
與死何異。
然則夢中所有善惡是非。
苦樂得失了了不昧。
豈盡無蹤迹耶。
但他人不見。
以之為無。
自己則未嘗無也。
三問。
善知識臨終有
佛說心力最大。
水無香故動作勝地。
火無香味故動作勝水。
風無色香味故動作勝於三大。
心非四大。
故動作勝於諸大。
是知無心之力。
無有限量。
其量能轉天為地。
轉地為天。
大中現小。
小中現大。
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
故淨名以不思議目之。
夫不思議豈容有心乎。
心思一萌。
則屬分限矣。
昔者鸠摩羅什年七歲時。
随母往燒香。
寺中有鐵缽。
可受石餘。
什即置之於頂。
乃作念雲。
缽甚大。
我年甚小。
得無重耶。
不覺失聲。
缽尋堕地。
母問曰。
何也。
什曰。
我始無心。
置缽於頂。
不覺其為重。
無端分别。
缽大我小。
甯無重乎。
即覺甚重。
力不能戴。
故失聲耳。
是時羅什即悟萬法皆惟自心。
無有他物。
以此而推。
子之始也無心。
故能動石。
次也有意。
故不能動耳。
是以箭穿石虎。
非人力之能為。
酒勞三軍。
豈曲糵之成就。
是皆本乎無心。
神而應之。
略着思惟。
即已不堪也。
吾知諸佛凡夫。
本不相隔。
但十二時中。
其神機注發。
不能自知耳。
隻玄居士問。
格物物格意旨如何。
師彈指三下。
曰某甲特來禮拜。
求脫生死。
師雲。
居士未發足之前會得。
方脫得生死。
於今開口已錯了也。
不見古人道。
望州亭與汝相見了也。
烏石嶺與汝相見了也。
僧堂前與汝相見了也。
一念發心。
是汝脫生死處。
一路而來。
是汝脫生死處。
士禮拜而出。
師喚雲。
來來。
我再向汝道。
士回首。
師雲。
我向汝道了也。
士拟議。
師雲。
去。
明日來。
僧問。
離心意識參。
絕凡聖路學。
某甲無奈心意識混擾。
不能直進。
乞師方便。
師雲。
還識心意識麼。
曰不識。
師曰。
識尚不識。
欲離何物。
譬如世人結冤。
而欲遠離。
必先知其結冤之繇。
然後與之遠離。
僧問。
古人道。
離卻心意識。
絕卻凡聖路。
然後有參學分。
某甲欲離心意識未能何也。
師曰。
心意識作何形狀。
有甚冤尤。
汝欲離他。
送至何方。
僧曰。
恁麼則無心意識耶。
師曰。
汝适來要離心意識。
如今又怕他無那。
汝知之乎。
夫心意識者。
聿起名心。
思惟曰意。
分别曰識。
名雖有三。
其體惟一。
惟一之體。
其性無生。
無生之性。
應用有别。
故立三名。
能一念不生。
前後際斷。
尚不名一。
何況有三。
學者循言背旨。
起心動念。
皆歸迷悶。
若不妙悟真源。
終無自濟之日。
故古人多方提唱。
無非欲令人忘心頓證。
誰知反起心識。
牽動前塵。
緻使醍醐翻成毒藥。
可悲也夫。
明翮問。
某甲看個拂子放下因緣。
隻是教人休歇去。
莫是化城事否。
師曰。
不是你看他古人問如何是法身。
豎起拂子。
如何是法身向上事。
放下拂子。
豈可作放下論耶。
若真正悟明。
放下不放下。
總是閑話。
所以道末後一着。
始到牢關。
絕後再蘇。
欺君不得。
僧舉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雲無。
某甲看經數年。
并無入處。
未審和尚有何方便。
師雲。
汝疑向有無處着腳那。
曰。
某甲不向有無處着腳。
師曰。
你豈不曰蠢動含靈皆有佛性。
狗子何謂無佛性耶。
作此疑否。
曰然。
師曰不然。
要會這些。
須向此老未開口已前會得。
始獲安樂。
若向他舌頭下會取。
直饒千萬劫。
并無會時。
何以故。
此事不在語言上故也。
僧問。
丹霞劈佛。
和尚鑄佛。
是同是别。
師曰。
丹霞劈佛。
和尚鑄佛。
僧拟再問。
師曰。
似欠伶俐。
首座曰。
是便是。
隻是與古人相違。
師曰。
前人已納敗阙。
你不可複踏故阱。
若要安樂。
直似嬰兒相似。
始得恁麼。
所以寶鏡三昧雲。
如世嬰兒。
五相完具。
不去不來。
不起不住。
哆哆啝啝。
有句無句。
終必得物。
語未正故。
到恁麼地。
始獲大體。
更得大用。
始可為人。
内翰黃慎軒。
侍禦左心源。
給谏蕭九生。
尚寶劉自明。
同會於白雲觀。
慎軒問。
古人雲。
學道之人不識真。
隻為從前認識神。
無始劫來生死本。
癡人喚作本來人。
隻如真與識神作麼生分别。
師曰。
此極易耳。
但未獲一番妙悟。
似難辯白。
且如教中雲。
有分别是識。
無分别是智。
即此一語。
得失相半。
何則。
蓋所謂但落言思。
早已不是。
實惟親到一番為妙耳。
隻如山僧在越之時。
有人問予上京之程。
予嘗答之。
所謂北關而至於蘇州。
鎮江。
淮安。
濟甯。
臨清。
以及張家灣。
進海岱門。
雖與人說。
實未曾到。
而心中未免惶惑。
今也既已來此。
始知前之所說不謬。
惶惑之心不待制而除之矣。
人或問之。
所答如前。
祇我一人。
名同境同。
言同句同。
其間一真一假。
不待辯而明矣。
是知前之所說。
似是而非。
所以不能自盡其疑也。
今之所說。
親到了然。
所以是非不能及也。
故古人石火電光之機接於人者。
蓋欲其親證之也。
苟能親證。
所謂真耶。
識耶。
亦不待辯而明矣。
司業傳商盤問曰。
某於禅門用力久矣。
亦嘗有悟。
對機問辨之次。
未能痛快。
不知過在何處。
師曰。
公之所難。
難在為人。
而獨不知難於自為也。
故吾嘗以二事驗人。
而未見有透之者。
何為二事。
一者驗於文字。
夫文字。
即諸佛言說法身也。
汝雲曾悟者。
悟自心也。
自心即是佛心。
既悟佛心。
當解佛語。
既解佛語。
便能於諸佛所說經教。
諸祖差别機緣。
一見了然無有疑惑。
如或有疑。
則所言悟者未必然矣。
二者驗於自心。
於日用應酬之際。
似有一分作主。
為物所寄。
是誠不覺。
此且置。
隻如離物寂靜之時。
跏趺坐禅之際。
中間似有一物。
上下往還。
所謂是是非非。
得得失失。
疑疑惑惑。
取取舍舍。
還得安帖否。
如或安帖。
則盡世間。
所有草木。
盡化作人。
一一人具無量舌。
一一舌具無量問難。
一一問難具無量差别。
非前非後。
一時問來。
隻消彈指一下。
悉皆答之矣。
可謂得大無畏。
具大自在。
間或未得安帖。
何必雲對機應酬之際未能痛快。
當寂然無事之時。
早已誵訛了也。
故曰。
人許我易。
我自許難。
又曰。
惟人自肯乃方親。
公宜勉諸。
太常趙石梁問曰。
吾家新喪二孫。
不覺心動。
欲歸一探。
師曰。
公有靜功可持。
雲何心動。
曰雖有靜功。
遇境不能不動。
未知過在何處。
師曰。
譬如琉璃。
乃世間之至寶。
有人持之不舍。
孜孜護惜。
是人豈無食時睡時。
屙時倦時。
當是時也。
釋之不可。
持之不可。
何也。
持之妨事。
釋之防碎。
於是取舍惶惑。
有不勝言者。
争如不貴琉璃。
手不持物。
於一切時。
縱橫自在。
任運施為。
無往不可。
較彼寶琉璃者。
又何如耶。
所以諸佛拔凡夫五欲亂心。
但以方便言說而教導之。
使之發心。
拔二乘偏空定心。
必以不思議神力而激動之。
然後發心。
故迦葉雲。
五欲凡夫於無上道而有返複。
我等皆無。
又雲。
一切聲聞。
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皆應号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
我等何為永絕其根。
於此大乘。
已如敗種。
以此而觀。
則知公有靜而有不靜。
若凡夫者。
無靜則無不靜。
故曰。
一切凡夫。
本來圓覺。
易曰。
百姓日用而不知。
莫不皆言本來如是。
拟心趨向。
則非是相乖矣。
太常曰。
這個意趣。
畢竟如何。
師曰。
如來臨滅度時。
大衆不勝其哀。
是諸菩薩。
天人國王後宮夫人。
并婆羅門。
各各以上妙供。
倍倍增勝。
持以上佛。
而皆不受。
純陀者工巧之子。
無一物将來。
何以如來受其最後供養。
記彼滿足檀波羅蜜。
蓋如來極唱最後之微意耳。
且如來入滅度者。
根身器界。
正報依報。
一切盡舍。
乃名滅度。
而諸菩薩。
既有以持來。
如來欲何受乎。
設有受之。
欲置何所。
故純陀無物将來。
正适如來無受為正受矣。
般若雲。
須菩提。
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燃燈佛即不與我授記。
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
作是言。
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以此類彼。
如合符節。
故香岩曰。
去年貧未是貧。
今年貧始是貧。
去年貧無卓錐之地。
今年貧連錐也無。
類而推之。
則知香岩老人非無原矣。
嚴印持居士問曰。
今人參禅。
嘗有錯認者。
過在何處。
師雲。
如人失卻一包銀子。
左尋右尋。
忽然尋着一包珠子也不認。
尋着一包金子也不認。
畢竟尋着自己這一包方才說是了。
士雲。
倘渠尋着金珠時。
便認了如何。
師雲。
除非是渠欺心。
要他的才認。
書問 答德王 客歲重蒙頒賜。
垂念山衲。
何以克當。
又承下問。
愧不能深慰聖懷。
聊裁寸忱。
諒大王已洞鑒之矣。
山僧向欲上京請藏。
特谒聖顔。
面陳衷曲。
餘為南北衆友苦留。
兼聞遼警。
故中止耳。
茲者蘊真來。
重蒙慈賜。
感荷無已。
惟炷香佛前祈祝洪福萬安。
壽固天地。
道德彌高。
等泰山之聳耀。
見知朗豁。
似滄海之淵深。
位齊不退。
心契真如。
總法界以為家。
視四生若親子。
此即山僧之所禱也。
蘊真回。
先肅此啟。
餘容面報。
承問。
生死到來。
如何預知時至。
此則不難。
若能念念了達目前生滅。
凡起一念。
凡滅一念。
俱要了知。
則生死不待預期。
自然瞞不得矣。
故古人有言。
死時應盡終須盡。
坐脫立亡唬小兒。
酪出乳中無别法。
死而何苦欲先知。
但時中不可差過也。
二問。
死後杳無蹤迹者。
譬如大王睡熟時。
亦嘗做夢不。
四體調适不動。
與死何異。
然則夢中所有善惡是非。
苦樂得失了了不昧。
豈盡無蹤迹耶。
但他人不見。
以之為無。
自己則未嘗無也。
三問。
善知識臨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