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會稽雲門湛然澄禅師語錄卷第七 門人明凡 錄 吳興丁元公山陰祁駿隹 編 請示 僧參。

    雲。

    求和尚開示。

    師曰。

    菩薩初發心。

    便登正覺。

    汝發足處。

    早已開示。

    更教我說個甚麼。

     翰林王聚洲居士問曰。

    某亦嘗於楞嚴留心。

    頗有透處。

    但於一人發真歸元。

    十方世界悉皆消殒。

    未能痛快比如如來豈非發真歸元者乎。

    既發真已。

    世界何不消殒。

    若消殒。

    則大地衆生無立腳處。

    何更雲如來與諸天人同在祗桓精舍而說法乎。

    若不消殒。

    則如來誠實之語。

    豈有不足信耶。

    師曰。

    如來且置。

    隻如公於大明之下。

    驟然走入暗室之中。

    還能見有許多世界也無。

    曰若驟然走入。

    惟見暗黑。

    别無可見。

    師曰。

    若諸不入者。

    還見世界否。

    曰見。

    師曰。

    何以彼見而公獨不見乎。

    曰繇明入暗。

    暗生明滅。

    故惟見黑暗。

    而不見山河大地。

    彼不入者。

    明相宛然。

    故無不見耳。

    師曰。

    一人發真。

    例如一人入暗。

    與相類否。

    曰是正相類。

    師曰。

    如此。

    則何疑一人發真。

    而世界不消殒乎。

    又如十人同作一夢。

    間或一人獲醒。

    一人世界全消。

    彼中九人受用如故。

    十人同醒。

    則十人世界全消。

    不可以一人之醒。

    而撥九人之有。

    亦不可以九人之寐。

    而疑一人之無。

    惟證乃知難可測也。

    曰如師所論。

    理固頗通。

    何以世尊亦倚靈山說法耶。

    豈有如來未曾發真者乎。

    師曰。

    如來者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也。

    住靈山者。

    逗應群機。

    猶水中之月。

    豈實有耶。

    狂猨無知。

    妄心欲取。

    而且不知水中無月耳。

    衆生以肉眼觀佛。

    以為佛住靈山。

    若以慧眼觀。

    則證諸法如義。

    不知何者是佛。

    何者非佛也。

    雖然。

    又般若經雲。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三者既無。

    則自己尚無處所。

    何處得有世界山河大地。

    故雲十方世界。

    猶如手中所持一物。

    返觀父母所生之身。

    猶彼空中吹一微塵。

    若存若亡。

    以此而觀。

    明若日星。

    而公於此處豈不為痛快哉。

    所以不能痛快者。

    但於文字着腳。

    而不返照自心。

    緻使分别成謬也。

    故肇法師雲。

    會萬法歸於自己者。

    其惟聖人乎。

     僧問。

    某甲用功。

    似有個見處。

    祇是有疑。

    師曰。

    見個甚麼。

    僧雲。

    見自心包含世界。

    師曰。

    自身聻。

    僧雲。

    亦在自心中。

    師曰。

    若恁麼。

    見我顯聖寺即今做甚麼。

    僧雲。

    身中總一片無所隔礙。

    師曰。

    還見隔壁事麼。

     僧問。

    見聞知覺是心不是心。

    師曰。

    若是心。

    雲何叫做見聞覺知。

    若不是心。

    應同外物。

    雲何知是見聞覺知。

    而終不雲他見他聞。

    於此正好着力。

    參久自有悟處。

    師複雲。

    一不得别求玄妙。

    二不得希望證聖。

    三不得怕怖生死。

    四不得撥無因果。

     僧問。

    和尚教人不思善不思惡隻恁麼去。

    三十年不出山。

    我稱是人真善知識。

    學人一聞此語。

    疑信相半。

    信者。

    信今誠實之言。

    疑者。

    古雲。

    草衣木食。

    若不思玄。

    異於深山野人者幾希。

    又雲。

    大事未明。

    如喪考妣。

    大事已明。

    如喪考妣。

    何故和尚教人不思善不思惡隻恁麼參。

    不惟不敢承當。

    亦難使人信受。

    師雲。

    汝信我言。

    不能盡記古語。

    疑信不能不半耳。

    昔者能大師向道明曰。

    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

    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繇是明公豁然大悟。

    汗流夾背。

    既悟。

    便不同於深山野人。

    吾言非為謬矣。

    如雲大事已明未明皆如喪考妣者。

    良繇道力未充。

    命根未斷。

    故於已明未明生疑。

    若向父母未生前看破。

    則無此問矣。

     僧問。

    和尚嘗言昏沉即解脫。

    散亂即清淨。

    但於學人分上恰有不相應處。

    昏則忘懷。

    散則浪蕩。

    既昏散不妨於道。

    何故經雲。

    除睡嘗攝心。

    能生諸禅定。

    師雲。

    風雲雷雨。

    天之妙用。

    昏散運用。

    人之嘗情。

    執風雲而昧天體。

    執昏散以迷真心。

    自成颠倒。

    若悟本心。

    一切皆名妙用。

    教有明文。

    非吾臆語。

    苟未見性。

    妄認假名。

    自成迷背。

    所以勞他古人多方抑揚。

    随時破立。

    故曰。

    無有定名阿耨菩提。

    汝真有意於此。

    當力窮見性。

    一念開明。

    但有言說。

    俱無實義。

    思之勉之。

     問悟道之人還假修行否。

    師雲。

    正好修行。

    何也。

    法身乃證得。

    報身從修得。

    曰恁麼有兩個耶。

    師曰。

    我不說有兩個。

    亦不說一個。

    法身者即自己也。

    經雲。

    譬如有人百骸調适。

    忽忘我身。

    微加針艾。

    即知有我。

    是知證義。

    報身者。

    猶如衣服。

    實從辦得。

    若說是我身。

    如何又脫得着得。

    若非我者。

    被人盜去。

    雲何又雲被人盜去。

     僧問。

    某甲即今如何用心則是。

    師雲。

    無所用心處。

    是汝用心。

    以無所用心是真用心義。

    又雲。

    汝是讀書人。

    豈不聞有所好樂。

    則不得其正。

    比如行路人有拄杖子。

    則不得自在。

    若有所擔負。

    則不得自在。

    要自在者。

    豈不是空手行也。

    又雲。

    無言是天地之至言。

    故曰。

    天何言哉。

    春到則普天匝地皆春。

    可不信乎。

     僧問。

    某甲欲修行。

    不知把柄。

    求和尚開示。

    師雲。

    汝要把柄做甚麼。

    譬如人之眼睛。

    可外求得麼。

    縱汝外求。

    可得的。

    即是可失的。

     嶽石帆居士雲。

    雲栖和尚賺度許多好和尚好秀才在會下。

    我所以不肯他。

    師曰。

    聖賢嘗受屈。

    士雲。

    何謂也。

    師曰。

    莫我知也夫。

    予欲無言。

    蓋因無當機之人。

    自摩其胸。

    發此長歎耳。

    士曰。

    此是方便遮護語。

    師曰。

    是非相诤。

    他總不起。

    須是我為後學者。

    發其蘊奧。

    士雲。

    我非強抑。

    昔時曾親與他诤論。

    師曰。

    昔時诤論。

    今須贊歎。

    始見居士有天神不測之妙。

    士雲。

    你是雲栖和尚那。

    師曰。

    我是弟子。

    士雲。

    贊歎你。

    即是贊歎雲栖也。

    師曰。

    居士莫塗糊人好。

    士又指大衆雲。

    你等當看這個和尚。

    師曰。

    他終是不信你。

    祇是看自家。

    士雲。

    當今佛法寥落。

    須盡力為之。

    師曰。

    天地間自有時節因緣。

    非某能為也。

    居士唯唯。

     問西方是有是無。

    師曰。

    無。

    曰經雲。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

    名曰極樂。

    既有方所。

    那得言無。

    甚違經意。

    師曰。

    不道事中無。

    祇是理上實無。

    經文分明。

    是你錯解。

    佛者覺也。

    土者覺知之地也。

    十者圓足之數也。

    今言十萬億佛土者。

    蓋言超數量覺照之地。

    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

    然何以要超數量覺照耶。

    蓋才有動念。

    便屬數量。

    才有數量即受煩惱。

    不名極樂矣才有覺照。

    即屬取舍。

    有取舍。

    即受生死。

    不名本性無量壽佛矣。

    是故禅門直指一念未生前。

    又雲。

    父母未生前。

    乾坤混沌時。

    洪蒙未判時。

    也隻說得數量覺照不及之地。

    豈别有旨也。

    法華經曰。

    塵點佛剎前有佛号大通智勝如來。

    且塵點佛剎。

    豈容思議哉。

    苟容思議。

    惡得名為大通智勝乎。

    如是一大藏教中。

    莫不指歸。

    數量覺照不及處。

    是自性天真之佛。

    無别有佛待你成也。

    故或曰。

    不可說不可說劫前。

    有佛号某。

    或恒河沙劫。

    或不可思議劫。

    或無量阿僧祇劫前。

    有佛号某。

    一皆以超數越量離覺泯照為是也。

    汝何得循文背旨。

    失佛本懷。

    是則為滅佛種也。

    曰然則超數越量離覺泯照。

    何者是本性無量壽佛。

    師曰。

    恩大難酬。

    速禮三拜。

    曰若然者。

    則古人例有證驗。

    豈虛說耶。

    或天樂迎空。

    或異香滿室。

    或化佛現前。

    或蓮标姓字。

    将謂邪魔所作乎。

    師曰。

    非謂虛說。

    亦非邪魔。

    此乃慈父勝方便門中之事也。

    蓋謂三乘厭苦。

    菩薩說此淨土之門。

    實為權誘。

    漸漸引歸一乘。

    故有佛來迎。

    有我生去。

    彼此曆然。

    淨穢逈異。

    是佛權門。

    豈為實教。

    故法華經雲。

    是諸佛世尊更有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異方便者。

    即淨土三乘等教是也。

    第一義者。

    即一乘實教是也。

    故經雲。

    十方世界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既雲一乘。

    豈有去來淨穢之可間耶。

    故華嚴經。

    始終一際。

    因果同融。

    微塵剎土。

    總一法界。

    會六道四生。

    同入佛乘。

    故論曰。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於當念。

    無邊剎海。

    自他不隔於毫端。

    信實。

    則善财一生頓證。

    滞權。

    則身子多劫難成故予前所論者。

    非為杜撰。

    出是實宗。

    子所難者。

    亦非謬問。

    依佛權設。

    然予非實人。

    但知教道可宗。

    與子稱性而論也。

     雲鶴居士問。

    念佛得生西方否。

    師曰得。

    曰何以得生乎。

    師曰。

    予亦不知何以得生。

    汝但念佛。

    不患不生也。

    佛如最上醫王。

    撮略群書。

    合就靈丹。

    誠能服之。

    自然療病。

    不必究其方之是非也。

    曰即如丹藥修合。

    必有原繇。

    念佛豈無因耶。

    師曰。

    譬如甘草解毒。

    大黃發瀉。

    或有人問。

    大黃何以發瀉。

    雖醫王有所不知。

    而大黃實能發瀉。

    故予亦曰。

    念佛不知何以得生西方。

    而念佛實能往生西方。

    雖教中雲阿彌陀佛因中願力所緻。

    亦三乘權誘之言。

    要非大乘稱性之語。

    何也。

    譬如箭穿石虎。

    筍發寒林。

    未審誰假願力使之然也。

    若無自心之誠感。

    而欲究其所以然。

    吾不知其然而然矣。

    雁田柳子問。

    經雲。

    如來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為是身變耶。

    為是語變耶。

    若是身變者。

    則如來應默然。

    如不默然。

    何繇得解。

    如牛犬之有聲。

    如來亦應具嚎吠之聲。

    如不嚎吠。

    何繇得解。

    如其不然。

    何以稱随類也。

    師曰。

    如來非身變。

    身相如故。

    亦非語變。

    語相如故。

    以其不變。

    故能随類各解也。

    何也。

    如其有變。

    則在天非人。

    在人非天。

    豈能各應也哉。

    譬如世之演戲者。

    豈有變也。

    然群聚而觀之。

    仁者見之。

    謂之仁。

    智者見之。

    謂之智。

    風流者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