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得個甚麼。

    隻這個贊歎處。

    便見他父子共秉金剛王寶劍。

    當頭一揮。

    直下無你用心處。

    無你思惟處。

    無你分别處。

    無你計較處。

    囫囵無一些縫隙可得。

    天魔外道欲何為耶。

    空生見此奇特。

    一切無敢近傍。

    而未審如來以何為護念。

    以何為付囑。

    後世發菩提心者。

    應雲何住。

    雲何降伏其心。

    而世尊無他辭。

    但曰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如水注水。

    似空合空。

    一部般若六百卷。

    不消如是二字。

    已周足了也。

    昔者空生於岩中打坐。

    釋梵散花。

    問曰。

    散花者誰。

    答曰天。

    曰何以散花。

    答曰。

    尊者善說般若。

    故我散花。

    曰我無言語。

    何為善說。

    答曰。

    尊者無說。

    我等無聽。

    惟無說無聽。

    是名真說般若。

    噫。

    帝釋大似以贓枉誣。

    而不知空生反受其益。

    既親從此中來。

    見世尊默然。

    便雲希有。

    所謂曾為浪子偏憐客。

    大凡處世有所作為者。

    未有不本過去曾向個中來者矣。

    茲者吏部尚書五台陸公。

    受佛付囑。

    秉護法心。

    現宰官相。

    遊娑婆界。

    所以嘗聞往阿育禮舍利。

    而舍利放光若五車輪。

    故浙西東一帶佛法。

    莫有不蒙其力者。

    其子刑部西源居士。

    克肖乃父。

    禀性仁慈。

    為人心切。

    日持金剛。

    一生不易。

    敢於有為。

    惟善是從。

    所以朝野莫不稱其為善人也。

    若非真正克家之子。

    安能不違乃父所教如是切耶茲者捐館以來。

    已及一年。

    乃弟季君請山僧對靈敷揚法旨。

    山僧自愧無能。

    且将就依經傍教。

    引一二句。

    用赴所懷。

    經雲。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譬彼病目。

    見空中花。

    及第二月。

    善男子。

    空實無花。

    病者妄執。

    世人聞此。

    莫不驚疑。

    未能即信。

    惟我西源居士即今四大分離。

    六根不有。

    於大寂定中。

    親證這個境界。

    回顧舊日所為一一不然。

    還肯麼。

    若能自肯。

    便乃優遊亦華藏世界。

    出入於寂滅場中。

    見聞覺知。

    旃檀林裡見如來。

    俯仰折旋。

    菡萏花中瞻聖像。

    仰煩大衆念彌陀經。

    送他一程。

     為太守楊五參夫人吳氏對靈小參。

    一念普觀無量劫。

    非去非來亦非住。

    如是了知三世事。

    超諸方便成十力。

    大衆。

    此是華嚴經三天偈文。

    蓋此經頓彰法界。

    圓演妙性。

    直下無生死可出。

    無涅盤可證。

    無聖凡可分。

    無輪回可免。

    性真如是。

    非為強言。

    若能契旨。

    生不足忻。

    何以故。

    生如寄故。

    死不足畏。

    何以故。

    死如歸故。

    今人不了。

    忻生畏死。

    是不知生死也。

    有一等強作主宰。

    便雲死不足畏。

    此又不然。

    是他聖賢了達無生無死的道理。

    乃可如是。

    今人於一毫利害。

    便覺觸心。

    可不畏乎。

    茲者五參居士特為貴楊夫人吳氏五七之辰。

    請山僧對靈說法。

    山僧自揣道非真悟。

    學失師宗。

    於人天衆前說個甚麼即得雖然法本無法。

    遇緣即起。

    山僧據古驗今。

    略為較量。

    昔者舍利弗問天女曰。

    汝何不轉女身。

    天女答曰。

    我十二年來。

    求女身相。

    了不可得。

    當何所轉。

    於是天女以神力化舍利弗為女身。

    自己化為舍利弗。

    問曰。

    汝何不轉女身。

    答曰。

    我亦不知當何所轉。

    是知佛性無差。

    見處有異。

    譬如棃園本一男子。

    以女飾裝之。

    而見者聞者鹹謂女人。

    本一女人。

    以男人衣服飾之。

    而見者聞者鹹謂男人。

    一身無異。

    衣服成差。

    肉眼好瞞。

    聖心非昧。

    若能這裡着眼男也。

    女也。

    生也。

    死也。

    真如幻影。

    未能如此。

    聖人有現量。

    凡夫可比知。

    何謂比知即如吳夫人在世之日。

    也有恩愛。

    也有是非。

    廣大家财。

    衆多眷屬。

    件件是放不下。

    舍不得的。

    到爾今來。

    恩愛割斷。

    家财不顧。

    眷屬相抛。

    單單有個色身。

    尚不相保。

    除此之外。

    更有何物而不修省。

    大凡死者為生人之鑒。

    生人當趂此色力強徤。

    将彼比我彼既抛之。

    我此四大。

    為同金剛常住不朽耶。

    為複變壞不常耶。

    若複變壞不常。

    急須猛省。

    萬緣放下。

    隻将生從何來死向何處頓在目前。

    日也如是參。

    夜也如是參。

    參來參去。

    一念妙悟。

    則知楊夫人不曾死。

    我等不曾生。

    出出沒沒。

    同在太虛空中。

    如大圓鏡照了萬有。

    都如夢幻也山僧更有末後句。

    舉似大衆。

    鴛鴦夢斷錦床空。

    四大分時卻好會。

    若能於此發明心。

    便見彌陀親授記。

     夜參 夜參。

    舉拂子雲。

    會麼。

    不見古人道萬象之中獨露身。

    惟人自肯乃方親。

    當初謬向途中覓。

    今日方知火裡氷。

    大衆。

    要知萬象之中獨露的身麼。

    若也未知。

    山僧與你說個譬喻。

    譬如剝筍。

    剝一層又一層。

    剝至無可剝處。

    可為獨露得麼。

    經雲。

    如是八種。

    諸變化相。

    各有所還。

    汝見八種見精明元。

    當欲誰還。

    諸可還者。

    自然非汝。

    不汝還者。

    非汝而誰。

    即如剝筍。

    諸可剝者。

    自然非肉。

    不可剝者。

    非肉而何。

    似則也似。

    是則未是。

    祇可信他一半。

    那一半是衆人自家分上。

    比也比不着。

    喻也喻不及。

    經雲。

    是法無比。

    離對待故。

    自家體究始得。

    山僧以慈悲故。

    有落艹談。

    權引佛祖言教。

    與你商量。

    若諸方具眼者聞此。

    必惡心嘔吐。

    真正參學人。

    決定不向這裡死卻。

    須是向上人參向上事。

    不見石鞏和尚初為獵人。

    路經馬祖庵過。

    問祖曰。

    和尚見鹿過去麼。

    祖曰。

    汝是什麼人。

    曰獵人。

    祖曰。

    既是獵人。

    解射否。

    曰解射。

    祖曰。

    汝一箭射多少。

    曰一箭射一個。

    祖曰。

    汝不解射。

    曰和尚解射否。

    祖曰解射。

    曰一箭射多少。

    祖曰。

    一箭射一群。

    曰彼此都是性命。

    何必一箭便射他一群。

    祖曰。

    汝既如是。

    何不自射。

    曰若教某甲自射。

    直得無下手處。

    祖曰。

    此子曠劫無明。

    從此斷盡。

    大衆。

    這個獵人。

    看他本不參禅。

    亦不念佛。

    初不做工夫。

    亦不看話頭。

    一聞恁麼舉。

    便雲。

    無下手處。

    這豈不是直截的樣子。

    若這裡構不及。

    且将個本參話頭。

    左看右看。

    一看看破。

    與古人契合也未知。

    無事珍重。

     夜參。

    長沙老虎。

    咬殺紫湖狗。

    臨濟饅頭。

    可配曹山酒。

    古人各各顯家風。

    不意聞者皆奔走。

    休奔走。

    這裡雖則難領。

    卻也省力。

    若能擔荷。

    管取與古人把手。

    踏碎毗盧頂[甯*頁]。

    其或未然。

    且胡亂說些家風。

    大衆進堂一月有餘。

    於中或得或失。

    或進或退。

    當自知分齊。

    不可央央庠庠。

    隻麼度時。

    便當參禅也。

    兄弟。

    既到這裡。

    須生難遭想。

    難遇想。

    此事在上古。

    雖則為難。

    尚可雲易。

    何也。

    彼時叢林多。

    知識多。

    同心兄弟亦多。

    所以動輙是一千五百。

    這邊參請。

    那邊求問。

    時中商量浩浩地。

    頗有發明。

    亦雲間世有者。

    今則不然。

    予走徧天下叢林。

    所見知識也多。

    其間上等。

    教人念佛求生西方。

    其次。

    聽經學嘴頭。

    其次。

    誦經作福。

    這一着子。

    罕有提持者。

    間有提持。

    不過商量古人舊公案。

    去古轉遠。

    可謂自救不了。

    古人所棄。

    今時喚作極則事。

    為可惜者也。

    即如越中冬間坐禅頗多。

    要真正悟明。

    我三十年來。

    未見一人。

    做首座的。

    不過辦幾堂齋。

    持念佛。

    喚作話頭。

    不語抵作口實。

    無甚開示。

    學人進堂。

    并不請問如小豬撞乳相似。

    撞過一冬。

    喚作坐禅。

    遮個都是薄福事。

    有甚利益。

    兄弟。

    我忖己德。

    不當弄鬼眼睛。

    但惜佛法滅在此時。

    故不懼地獄。

    呈此笑具。

    衆中還有問話的麼。

     夜參。

    惺惺寂寂是。

    無記寂寂非。

    寂寂惺惺是。

    亂想惺惺非。

    此古所謂料揀語。

    似有句祇是兩種。

    所謂藥病。

    今人不善方便。

    莫有不中其病者。

    不知向背猶且可。

    知而故犯。

    堅執不舍。

    乃雲豈有二心。

    然則惟聖與凡。

    無可分别矣。

    殊不知亂想乃狂。

    無記乃愚。

    總是無明别号也。

    諸佛破無明。

    故出生死。

    凡夫着無明。

    故受輪回。

    可不辯乎。

    今時有等稱悟道者。

    才上單。

    做不得主了。

    祇這昏沉。

    尚做不得主。

    臨命終時。

    這個大昏沉。

    如何作主。

    既做不得主。

    你所言悟道者豈不自誤也。

    大凡做功夫。

    自己不能。

    所以入禅堂。

    結大衆。

    并力排遣。

    默默分付昏沉哥哥。

    你且暫退。

    人面前讓我些。

    他日出堂來與你叙舊情也。

    此是第一等識廉恥的好漢子。

    複有一等不懼大衆見笑。

    不欲與他惡識。

    無論坐時卧時。

    常在一處。

    斯須不離。

    欲望悟道。

    其可得哉。

    若是皮下有血的漢。

    見山僧恁麼舉。

    便冷地裡自己簡點痛處。

    猛着精彩。

    把個話頭一提提起。

    直下如一人。

    與萬人敵相似。

    蓦忽醒去也未可知。

    不爾。

    則休得暗箭傷人。

    背地念大悲咒好。

     夜參。

    安思危。

    樂思苦。

    此古人之至言。

    所以有終身之憂。

    無一朝之患。

    爾今兄弟家共住此一會。

    實非小緣。

    此事在古猶難。

    不悟且置。

    即如大悟之後。

    尚依叢林三二十年。

    今時人才出家。

    便住小院。

    或守山坐關。

    或住庵堂廟宇。

    規矩有所不聞。

    道業曾不之辦。

    縱自在貪饕。

    幹名覓利。

    光陰暗去。

    曾不知覺。

    無常卒來。

    曾何得知。

    除有智慧之人。

    密密觀察。

    念念提持。

    始不為其所瞞。

    此外更無出得者。

    兄弟。

    我輩學道。

    多為衣食所忙。

    不能成辦。

    今此雲門。

    雖非大廈。

    頗可容身。

    雖無美供。

    粥飯粗足。

    正好猛利修行。

    夏間酷熱。

    首座規矩稍縱。

    你等自宜簡點。

    不可依例度時。

    當如父子上山。

    各自努力。

    以求決了。

    若隻恁麼度時。

    竊恐臨命終時。

    眼光落地。

    無可把柄。

    終是一端大患也。

    故餘謂安思危。

    樂思苦。

    正今日之要語矣。

     夜參。

    吃一交。

    長一智。

    經一事。

    識一敝。

    世間事尚且如此。

    豈有坐禅不知分齊耶。

    譬如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