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提焚修悉地忏悔玄文
關燈
小
中
大
州。
此尤不思議大因緣。
而牧公為之虔摹繡梓。
偕入藏冊流通。
具見濟世利生。
箕裘世贊之大願力矣。
而埽道人之得瞻禮叙贊此刻。
自信於準提。
曾非小小因緣。
自庚戌年二十一歲。
為雪峤禅師。
結千指庵。
於經山。
遇貝林法師。
在殿後山庵中。
能以竹筆。
匾樣如篦刷者。
慣作梵書。
因乞書準提咒。
觌面縱橫成字。
傳本特真。
并授二合彈舌梵音。
時從雲栖大師。
授記散持。
已閱三載。
始解二合彈舌之義。
歸而勒梵書於石。
存三塔大乘堂中。
受持六載。
歲至丙辰六月。
遂有梁生之奇驗。
時居北門菩薩橋椿樹頭。
大樓中。
暑卧簟上。
忽樓三間齊圮。
巨梁。
巨棟。
巨磚。
巨瓦。
堆垛傾頺。
反藉三大梁。
架立遮護。
其梁皆去身不寸。
瓦礫着身。
輕如紙樸。
餘時惟高聲持咒。
久之得出。
如夢中事。
無纖毫剝膚之災。
則餘二十七歲時事也。
适是冬憨山國師。
東遊至徑山。
茶毗紫柏尊者。
入塔於寂照庵後。
餘亟走皈依。
得示梁生偈語。
因更字焉。
聞子将。
嚴印持。
顔生生。
諸道友。
聞餘持明得力。
萬死一生。
偕設大供。
於武林淨慈宗鏡堂。
延請憨師。
說受持準提法。
憨師上堂。
痛切授記。
複入室。
示以根本身契。
與刻傳手印。
堅固逈别。
更示以九聖梵字觀門。
令攝入嚂之一字。
又示以唵字梵音。
作吼聲。
如饑虎吞物。
動搖山嶽。
氣盡乃已。
嚂之一字。
閉口彈舌。
作鼻音。
如壯士怒咄。
蓋去聲。
非平聲也。
又雲但辦一片肯切心。
不淨處。
即得淨。
不得間斷一日。
即千日難補。
十齋日。
即準提齋日。
亦不得間斷一日。
非千日可補。
在家居士。
五欲濃厚。
惟此一門。
最易得力。
此憨師親口授記。
今肉身。
現在曹溪。
進香者。
鹹稱七祖也。
當日受持士庶。
合四十餘人。
到底曆今四十餘年。
不間一日。
如法受持者。
獨埽道人一人。
曾於裡中宣公橋。
俗名油壇最深者。
昏夜宴歸。
船傍堕水。
許久。
濡衣而出。
於大江燕子矶。
俗名野雞頭最險者。
失風觸石。
船破幾沉。
竟得沮袽而免。
又於德州北禦河駛流中。
盜擁入舟。
拔刀相向。
連退數武。
複擁出舟。
推堕河心。
忽到彼岸。
水僅濡足。
盜去還舟。
急湍百尺。
有童永隽。
汩沒無影。
爾時惟知持咒。
不知其他。
陷險如夷。
不遑殚述。
即如乙酉兵燹。
東塔西。
有藥山園。
奉供準提栴檀像。
於龍樹檀。
一時山房。
焚劫靡遺。
獨像之一出一還。
若有神焉司之。
今尚供研山知津閣也。
又如丁元公淨伊禅師。
為居士時。
曾為餘依不空譯。
寫準提像於藥山園中。
開光之日。
忽有骨董家。
以準提真言梵書舊紅牙軸。
梵書古瓷垆。
銅香盒。
來助裝演供養者。
并感召中不思議事。
是日中秋。
雪峤大師。
開堂東塔。
過觀。
歎雲。
好一片梵咒法界。
遂成二律。
和者累百。
元公。
精禅理。
兼工圖篆。
工楷法。
因久寓此園。
為餘備集準提法門。
種種颠末。
手書成帙。
積且寸許。
題雲。
正入不思議法門品。
又跋雲。
若能證此秘密法門時。
便於日用一切境界中。
悉以不思議應。
不戒自戒。
不施自施。
如是乃至不智慧自智慧。
不萬行自萬行。
不三心自三心。
故為成就不思議法門。
不曆劫位。
現身成佛也。
淨伊禅師述義如此。
餘且什襲藏之。
而餘疇昔所序刻準提。
亦既數數矣。
一為吳門聖恩寺沙門弘壁。
作準提忏願儀梵本跋。
一為同藉瑞安林太史任先增志。
作準提集說序。
一為蜀綿劉信淨宇烈。
準提緣。
亦名淨因集。
苕上闵學憲弘複度。
所梓序。
一為同藉會稽張太史受庵星。
所分輯準提掌果。
宣城梅中翰生生士生。
所梓序。
一為素華旭大師。
作準提持法序。
一為四明周邦台。
所輯簡易持誦法。
箬庵問禅師所定。
馮總鎮子淵源淮。
所梓序。
一為中原周中丞元亮亮工。
弟亮節。
作準提經三譯兼行序。
大抵諸刻。
皆原本於顯密圓通。
而加意損益之。
其謂以淨而靈。
以信而入。
佛法皆然。
不獨準提。
若夫令人橫出三界。
疾趨菩提。
自利利他。
确有赫驗。
則無如準提者。
真所謂異方便也。
或以持準提者。
曲遂希望之心為嫌。
則念佛希望往生。
參禅希望悟道。
圓宗密教。
機用皆同。
觀音鈔雲。
雖念念求。
而無能求所求之相。
則如觀法。
布輪月於一心。
安明珠於衆體。
即是吾夫子。
洗心退藏於密。
齋戒以神明其德之義。
又非可以諸别咒成就相。
同論也。
埽道人於戊辰歲。
受職都門。
蘭齋項翁。
往還綦密。
相與揚确所梓準提儀軌。
茲複得與嗣君牧公。
矜式玄文。
實出希有。
更涓茲仲春六日。
就項氏本支剃染。
為同塵開士者。
啟建忏壇於賢溪之太平庵。
更為創舉殊勝道場。
一時多缁白詞家。
各作準提三目十八臂頌。
如是準提妙果。
一經一緯。
一始一終。
而五大部陀羅尼之總持斯在。
襄毅公之堂構式靈。
贻謀燕翼者斯在。
埽道人特為吐露生平夙因勝事。
以表準提神通。
勸請觀誦。
聊當受持諸同志。
一部法門鼓吹雲爾。
順治丁酉仲春朔日國子司業前戊辰二甲進士紫霄飛仙裔孫曹溪憨祖受持弟子福征道一居士埽庵譚貞默盤談撰。
時年六十八歲。
佛母準提修忏儀序 觀夫天下人物。
莫不有此靈心。
在法界中。
以各因所引所感故。
有種種差别以交錯。
成此凡聖之文。
而佛聖之設教利生。
亦各因其所近。
以導引之。
感激之。
使彼各自原其始返其終。
而不失其性情之正。
然此更有世法出世法之方便。
至如諸佛菩薩。
充滿剎塵。
獨有觀音。
與準提之救世。
最為靈應。
而法界中。
亦無一人不知有觀音與準提者。
正以準提。
即觀音之普門示現也。
不見其咒。
先以觀音妙明王真言冠其首。
以準提真言成其終。
蓋此咒乃法界秘密藏中之三昧王。
能出生諸佛菩薩之智德莊嚴。
以故稱之為佛母。
以準此凡聖之情。
提此遮那之性。
為主中主之鏡印也。
惟此菩薩有必救之心。
以故群靈有必求之信。
使此無感
此尤不思議大因緣。
而牧公為之虔摹繡梓。
偕入藏冊流通。
具見濟世利生。
箕裘世贊之大願力矣。
而埽道人之得瞻禮叙贊此刻。
自信於準提。
曾非小小因緣。
自庚戌年二十一歲。
為雪峤禅師。
結千指庵。
於經山。
遇貝林法師。
在殿後山庵中。
能以竹筆。
匾樣如篦刷者。
慣作梵書。
因乞書準提咒。
觌面縱橫成字。
傳本特真。
并授二合彈舌梵音。
時從雲栖大師。
授記散持。
已閱三載。
始解二合彈舌之義。
歸而勒梵書於石。
存三塔大乘堂中。
受持六載。
歲至丙辰六月。
遂有梁生之奇驗。
時居北門菩薩橋椿樹頭。
大樓中。
暑卧簟上。
忽樓三間齊圮。
巨梁。
巨棟。
巨磚。
巨瓦。
堆垛傾頺。
反藉三大梁。
架立遮護。
其梁皆去身不寸。
瓦礫着身。
輕如紙樸。
餘時惟高聲持咒。
久之得出。
如夢中事。
無纖毫剝膚之災。
則餘二十七歲時事也。
适是冬憨山國師。
東遊至徑山。
茶毗紫柏尊者。
入塔於寂照庵後。
餘亟走皈依。
得示梁生偈語。
因更字焉。
聞子将。
嚴印持。
顔生生。
諸道友。
聞餘持明得力。
萬死一生。
偕設大供。
於武林淨慈宗鏡堂。
延請憨師。
說受持準提法。
憨師上堂。
痛切授記。
複入室。
示以根本身契。
與刻傳手印。
堅固逈别。
更示以九聖梵字觀門。
令攝入嚂之一字。
又示以唵字梵音。
作吼聲。
如饑虎吞物。
動搖山嶽。
氣盡乃已。
嚂之一字。
閉口彈舌。
作鼻音。
如壯士怒咄。
蓋去聲。
非平聲也。
又雲但辦一片肯切心。
不淨處。
即得淨。
不得間斷一日。
即千日難補。
十齋日。
即準提齋日。
亦不得間斷一日。
非千日可補。
在家居士。
五欲濃厚。
惟此一門。
最易得力。
此憨師親口授記。
今肉身。
現在曹溪。
進香者。
鹹稱七祖也。
當日受持士庶。
合四十餘人。
到底曆今四十餘年。
不間一日。
如法受持者。
獨埽道人一人。
曾於裡中宣公橋。
俗名油壇最深者。
昏夜宴歸。
船傍堕水。
許久。
濡衣而出。
於大江燕子矶。
俗名野雞頭最險者。
失風觸石。
船破幾沉。
竟得沮袽而免。
又於德州北禦河駛流中。
盜擁入舟。
拔刀相向。
連退數武。
複擁出舟。
推堕河心。
忽到彼岸。
水僅濡足。
盜去還舟。
急湍百尺。
有童永隽。
汩沒無影。
爾時惟知持咒。
不知其他。
陷險如夷。
不遑殚述。
即如乙酉兵燹。
東塔西。
有藥山園。
奉供準提栴檀像。
於龍樹檀。
一時山房。
焚劫靡遺。
獨像之一出一還。
若有神焉司之。
今尚供研山知津閣也。
又如丁元公淨伊禅師。
為居士時。
曾為餘依不空譯。
寫準提像於藥山園中。
開光之日。
忽有骨董家。
以準提真言梵書舊紅牙軸。
梵書古瓷垆。
銅香盒。
來助裝演供養者。
并感召中不思議事。
是日中秋。
雪峤大師。
開堂東塔。
過觀。
歎雲。
好一片梵咒法界。
遂成二律。
和者累百。
元公。
精禅理。
兼工圖篆。
工楷法。
因久寓此園。
為餘備集準提法門。
種種颠末。
手書成帙。
積且寸許。
題雲。
正入不思議法門品。
又跋雲。
若能證此秘密法門時。
便於日用一切境界中。
悉以不思議應。
不戒自戒。
不施自施。
如是乃至不智慧自智慧。
不萬行自萬行。
不三心自三心。
故為成就不思議法門。
不曆劫位。
現身成佛也。
淨伊禅師述義如此。
餘且什襲藏之。
而餘疇昔所序刻準提。
亦既數數矣。
一為吳門聖恩寺沙門弘壁。
作準提忏願儀梵本跋。
一為同藉瑞安林太史任先增志。
作準提集說序。
一為蜀綿劉信淨宇烈。
準提緣。
亦名淨因集。
苕上闵學憲弘複度。
所梓序。
一為同藉會稽張太史受庵星。
所分輯準提掌果。
宣城梅中翰生生士生。
所梓序。
一為素華旭大師。
作準提持法序。
一為四明周邦台。
所輯簡易持誦法。
箬庵問禅師所定。
馮總鎮子淵源淮。
所梓序。
一為中原周中丞元亮亮工。
弟亮節。
作準提經三譯兼行序。
大抵諸刻。
皆原本於顯密圓通。
而加意損益之。
其謂以淨而靈。
以信而入。
佛法皆然。
不獨準提。
若夫令人橫出三界。
疾趨菩提。
自利利他。
确有赫驗。
則無如準提者。
真所謂異方便也。
或以持準提者。
曲遂希望之心為嫌。
則念佛希望往生。
參禅希望悟道。
圓宗密教。
機用皆同。
觀音鈔雲。
雖念念求。
而無能求所求之相。
則如觀法。
布輪月於一心。
安明珠於衆體。
即是吾夫子。
洗心退藏於密。
齋戒以神明其德之義。
又非可以諸别咒成就相。
同論也。
埽道人於戊辰歲。
受職都門。
蘭齋項翁。
往還綦密。
相與揚确所梓準提儀軌。
茲複得與嗣君牧公。
矜式玄文。
實出希有。
更涓茲仲春六日。
就項氏本支剃染。
為同塵開士者。
啟建忏壇於賢溪之太平庵。
更為創舉殊勝道場。
一時多缁白詞家。
各作準提三目十八臂頌。
如是準提妙果。
一經一緯。
一始一終。
而五大部陀羅尼之總持斯在。
襄毅公之堂構式靈。
贻謀燕翼者斯在。
埽道人特為吐露生平夙因勝事。
以表準提神通。
勸請觀誦。
聊當受持諸同志。
一部法門鼓吹雲爾。
順治丁酉仲春朔日國子司業前戊辰二甲進士紫霄飛仙裔孫曹溪憨祖受持弟子福征道一居士埽庵譚貞默盤談撰。
時年六十八歲。
佛母準提修忏儀序 觀夫天下人物。
莫不有此靈心。
在法界中。
以各因所引所感故。
有種種差别以交錯。
成此凡聖之文。
而佛聖之設教利生。
亦各因其所近。
以導引之。
感激之。
使彼各自原其始返其終。
而不失其性情之正。
然此更有世法出世法之方便。
至如諸佛菩薩。
充滿剎塵。
獨有觀音。
與準提之救世。
最為靈應。
而法界中。
亦無一人不知有觀音與準提者。
正以準提。
即觀音之普門示現也。
不見其咒。
先以觀音妙明王真言冠其首。
以準提真言成其終。
蓋此咒乃法界秘密藏中之三昧王。
能出生諸佛菩薩之智德莊嚴。
以故稱之為佛母。
以準此凡聖之情。
提此遮那之性。
為主中主之鏡印也。
惟此菩薩有必救之心。
以故群靈有必求之信。
使此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