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提焚修悉地忏悔玄文

關燈
續藏經準提焚修悉地忏悔玄文 清夏道人集 重梓佛母準提焚修悉地忏悔玄文序 準提菩薩。

    以威神之德。

    濟渡群迷。

    洪宣心咒。

    於是慧根鈍質。

    得無畏定力。

    降伏魔怨。

    直見本來。

    豈止方便一門現大神通。

    俾其獲福已哉。

    然而獲福正自無量。

    餘先襄毅公。

    自幼奉持。

    心不退轉。

    以是從布衣擢高第。

    土木之變扈駕北狩。

    出百死間。

    關萬裡。

    自後深沐恩眷。

    服繡衣。

    秉威钺。

    削平宼亂。

    鎮撫華夷。

    雖荩誠失自性生。

    然每于艱險處。

    顯蒙佑庇。

    簪纓累葉。

    曆有祥征。

    先君蘭齋公虔持一生。

    梓有準提儀軌。

    鑄施準提寶鏡一百八座。

    仕至極品。

    堕水不濡。

    遇宼辟易。

    予亦遵奉受持罔懈。

    早試思賦青雲。

    父命應襲。

    謬叨天錫文蔭金吾。

    甲申人日。

    夢山石崩飛。

    潛身無地。

    聞空中語曰。

    但持我咒。

    爾難可免。

    三月十九日。

    闖賊陷京。

    餘率家丁巷戰。

    铦予刺胸。

    依不受損。

    徒步奔南。

    屢遇暴不能害。

    已而拜屯田戎。

    副監甯南矦軍。

    渡洞庭湖。

    飓風起。

    舟幾覆。

    不入死。

    自念身微福薄。

    菩薩慈悲種種相協。

    遂發願。

    普同有情。

    登彼極樂。

    後張公完真。

    陳公天章。

    相繼總制淅閩。

    賴菩薩能仁。

    啟迪從幕下。

    克全萬萬生命。

    兩公交章功。

    予題授漳之别駕。

    托以撫循。

    迨壬辰。

    瓜代甫離。

    三日而漳受圍。

    不及難。

    由是觀之。

    持咒功德。

    豈淺鮮哉。

    先餘入閩。

    谒隐空和尚于廣濟寺也。

    見準提焚修悉地寶忏并繪護法諸真。

    得未曾有。

    詢其事最奇。

    國初時。

    有夏道人者。

    業織。

    每夜心怖遇老僧授咒忏雲。

    持之可無怖。

    能解說。

    一日織次。

    抒落地。

    還在手。

    如是者再。

    忽現諸壇将。

    拜而問之。

    告曰。

    汝心誠。

    大聖命我護。

    乃懸鏡懇禱。

    迓繪工。

    次第從鏡中圖像。

    此忏法所自始也。

    後道人坐脫。

    肉身供養福州。

    餘往瞻禮。

    得請其忏文并圖像歸。

    亦異數雲。

    夫情緣未斷。

    舉動生愆。

    欲證菩提。

    先除舊業。

    故知求福即是愆端。

    能悔方膺福報。

    蓋本覺顯照。

    具有神通。

    炎火變於青蓮。

    苦海易於甘露。

    是準提菩薩與護法諸真。

    皆其自心現相獲福。

    甯有量乎。

    爰授剞劂。

    流傳天下。

    願持咒忏者。

    直下承當而已。

     壬辰季夏三教弟子項謙。

    法名弘慈。

    盥手焚香敬序。

     (五月初十日準提菩薩聖誕) 佛母準提焚修悉地儀文寶忏序 埽道人默嘗閱大藏中。

    準提經有三譯。

    一名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準提陀羅尼經。

    唐武周沙門地婆诃羅譯。

    約一千六百餘字。

    一名佛說七俱胝佛母準提妙明陀羅尼經。

    并念誦觀行等法。

    唐天竺三藏金剛智譯。

    視地婆诃羅所譯。

    其字。

    約多六倍。

    一名七俱胝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

    唐特進試鴻胪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诏譯。

    視金剛智所譯。

    字約相等。

    其經文。

    咒語。

    篇章長短。

    既大懸絕。

    句字差别。

    複難會通。

    藏本。

    又有七俱胝佛母心大準提咒。

    與三譯所載。

    音字俱異。

    又世本。

    有番準提咒。

    字句更異。

    并可莊嚴轉閱。

    存而不論者也。

    至於布像。

    結契。

    梵書筆畫。

    三譯及世本。

    無一印合。

    約略現相執持。

    以不空譯為正。

    若根本身契。

    以地婆金剛二譯為正。

    而梵字梵音。

    傳訛舛錯。

    諸本授梓流傳。

    異同不可究诘。

    其最先入藏頒行者。

    無如宋道[(廠@((既-旡)-日+口))*支]法師。

    顯密圓通。

    成佛心要集。

    上下二卷。

    先言顯修。

    後言密修。

    謂顯修者。

    參禅。

    以至見性成佛。

    密修者。

    但能緻心專誦陀羅尼真言。

    依秘密之法。

    加持身心。

    便得速成佛道。

    所求皆遂。

    又說七持。

    三密。

    法甚詳。

    三密者。

    身密結印。

    口密誦咒。

    意密作觀也。

    又謂準提。

    為大總持咒法。

    獨部别行。

    能含攝佛部諸咒。

    蓮華部諸菩薩咒。

    金剛部諸神咒。

    寶部諸天咒。

    羯磨部諸鬼神咒。

    五部中。

    部各為五。

    二十五部。

    一切諸咒。

    無不攝者。

    諸咒。

    不攝準提。

    如大海能攝百川。

    百川不攝大海。

    即其中。

    六字妙明真言。

    是觀世音微妙本心。

    與準提。

    次第相須。

    有七十七俱胝佛。

    一時現前。

    同聲宣說。

    依經梵本。

    有十萬偈。

    龍樹菩薩。

    勘成持明儀軌。

    為震旦所宗。

    自餘諸咒。

    先須持戒。

    方得誦習。

    此咒。

    不論染淨。

    惟當專持。

    俾中下根器。

    易於獲益是名咒王。

    誠不思議導迷方便也。

    明萬曆間。

    有淨居潔大師。

    輯顯密要言。

    一卷。

    天啟間。

    古虔青蓮居士謝于教。

    編輯準提淨業。

    三卷。

    序謂所編。

    即顯密圓通之旨。

    而首及布字法。

    先持誦。

    而後觀行。

    又以多字難觀。

    且以一字攝之。

    一字者。

    梵書淨法界真言嚂字。

    曲為初幾。

    一多無礙。

    此編之功在準提者不小也。

    準提刻本行世者。

    不可勝記。

    士大夫受持征驗者。

    亦不可勝記。

    如淨業所載給谏賀少龍久持此咒。

    一夕夢童子送九華衣。

    遂得生天。

    部郎袁了凡先生黃。

    艱於科第。

    自記雲。

    先求鄉舉。

    立願滿三千善。

    次求進賢。

    立願滿一萬善。

    究竟取效準提。

    以見靈驗。

    則知非立志行善。

    省身改過。

    習行方便之人。

    不得謂佛菩薩有虛語也。

    即如吾裡中。

    項氏一門。

    從準提持明得力。

    自襄毅公忠始。

    公當土木北狩。

    出百死。

    而成大勳。

    平宼亂。

    而膺世蔭。

    以至大金吾蘭齋公俊卿。

    淩風波。

    而饬銮衛。

    捍邊強。

    而登極品。

    喆嗣牧公謙。

    值滄桑陵谷之變遷。

    撄闖賊巷戰之險難。

    既渡湖飓。

    而職屯戎。

    因去金吾。

    而晉别駕。

    輯甯撫循。

    全活無算。

    瓜期解绶。

    危城不嬰。

    良以忠孝世笃。

    文行性成。

    故自襄毅。

    金吾。

    以至閩漳别駕。

    代能受持準提。

    戬谷自天。

    澹災集福。

    此明效大驗。

    在目前無疑義者。

    蘭齋公。

    畢生虔持。

    梓有準提儀軌。

    鑄施準提寶鏡。

    而牧公。

    克世其業。

    會有天授。

    從入閩時。

    得此準提焚修悉地寶忏儀文。

    及諸法像神圖。

    於廣濟寺隐空和尚。

    隐公。

    傳自明初夏道人。

    感老僧授忏文。

    天神授鏡像。

    後真人坐脫。

    肉身供養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