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佛贊注
關燈
小
中
大
妙覺明心徧十方界。
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
又雲。
十方虛空生汝心内。
猶如片雲點太清裡。
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汝等一人發真歸源。
此十方空皆悉消殒。
良由此心圓具三德。
周徧法界。
同常寂光。
未有一法出我心外。
未有一法非我心體。
是故全心是土。
全土是心。
心既無外。
甯有淨土懸處他方。
能如是解。
則見彼土純是自心。
非他方也。
終日取土。
故全性起修。
則非自然。
終日唯心。
故全修即性。
則非因緣。
修性俱泯。
唯心體顯。
又複應知。
八萬相好乃彌陀勝應之身。
既達本性。
則三身具足四德無虧。
即始覺之智也。
十萬億剎乃西方同居之土。
若了唯心。
即是寂光無非法界。
即本覺之理也。
始覺滿足。
本覺究顯。
始本一合。
無複分張。
是知離身無土離土無身。
一法二義。
何者。
身亦三德。
土亦三德。
既俱三德。
俱是法界。
法界一相。
身土無差。
又複國土屬依。
佛身屬正。
依正既居一心。
一心豈分能所。
是故彌陀身土不離我心。
一念圓成全體即佛。
唯心淨土不待遠求。
本性彌陀豈從外覓。
如是解者方契圓修。
若但觀彼應佛依正。
豈得謂之唯心本性也。
淨穢雖隔。
豈越自心。
蹑上唯心淨土也。
雖曰淨土唯我自心。
奈何此心全體穢染。
彼佛國土淨妙莊嚴。
淨穢宛然。
唯心安在。
當知此是識心計度。
若了唯心豈存淨穢。
良以淨穢諸土悉是寂光全體起用。
物機妄執淨穢斯分。
究論法體豈其然乎。
如淨名經。
螺髻梵王呵身子雲。
勿作是意。
謂此佛土以為不淨。
所以者何。
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
譬如自在天宮。
仁者心有高下。
不依佛慧。
故見此土為不淨爾。
又雲。
随其心淨則佛土淨。
亦可例雲。
随其心穢則佛土穢。
迷法性為無明。
名之為穢。
悟無明即法性。
名之為淨。
此乃一理之内而分淨穢。
譬如清水濁水雖殊。
濕性無别。
所以安養之淨。
湛忍之穢。
雖敻隔十萬之遙。
同常寂光。
悉我心性。
既知淨穢全是心性。
心性本空。
淨穢無主。
毗盧遮那徧一切處。
一切諸法無非佛性。
豈容淨穢於其間哉。
生佛乃殊。
甯乖己性。
蹑上本性彌陀也。
彌陀已悟。
圓證三身。
衆生在迷。
翻成三障。
迷悟且隔。
己性有乖。
斯是執情。
何關至理。
真如界内絕生佛之假名。
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相。
衆生三障全體是理。
諸佛三身無非性具。
世間相常。
衆生即佛。
雖見思昏倒而有理在焉。
若知此心與佛無殊。
則十方諸佛同趣我心。
故金錍雲。
佛果具自他之因性。
我心具諸佛之果德。
果上以佛眼佛智觀之。
則唯佛無生。
因中若實慧實眼冥符。
亦全生是佛。
不二門雲。
但識一念。
徧見己他生佛。
他生他佛尚與心同。
況己心生佛甯乖一念。
良以唯心本具。
即心變造。
全體起用。
因果理同。
能知此者。
始可與言心佛衆生無差别矣。
心體虛曠不礙往來。
性本包容何妨取舍。
心之與性。
或以真妄分之。
如荊溪雲。
随緣不變名性。
不變随緣名心。
今文心性并屬乎真。
一體二名耳。
如楞嚴雲。
常住真心。
性淨明體。
又雲。
圓妙明心。
寶明妙性。
心性之為體也。
虛而通。
寂而照。
體性常住。
德量無邊。
三谛圓融。
一心具足。
故輔行雲。
能觀心性名上定。
上定者名第一義。
名為佛性。
名毗盧遮那。
即此遮那性具三佛性。
遮那徧故佛性亦徧。
故知三佛唯一剎那。
三佛徧故剎那即徧。
此則三谛妙性妙心也。
虛曠言其性徧。
是示體量也。
廣大悉備。
圓徧諸法。
無有方所。
金剛錍雲。
非内外。
徧虛空。
同諸佛。
等法界。
則知此心徧一切處也。
包容言其性具。
是示體德也。
良由此性具一切法。
即一切法。
包有萬德。
靡所不容。
故荊溪雲。
此徧性具諸佛之身。
一身一切身。
如諸佛之感土。
一土一切土。
身土相即。
身說土說。
大小一多亦複如是。
則知此心具一切法也。
楞嚴雲。
如意點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
良以即心是法。
即法是心。
芥子常納須彌。
微塵本含法界。
皆悉當處全是心性故也。
譬如函蓋盛貯他物之謂乎。
故天台雲。
多所含容而無積聚。
斯則如
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
又雲。
十方虛空生汝心内。
猶如片雲點太清裡。
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汝等一人發真歸源。
此十方空皆悉消殒。
良由此心圓具三德。
周徧法界。
同常寂光。
未有一法出我心外。
未有一法非我心體。
是故全心是土。
全土是心。
心既無外。
甯有淨土懸處他方。
能如是解。
則見彼土純是自心。
非他方也。
終日取土。
故全性起修。
則非自然。
終日唯心。
故全修即性。
則非因緣。
修性俱泯。
唯心體顯。
又複應知。
八萬相好乃彌陀勝應之身。
既達本性。
則三身具足四德無虧。
即始覺之智也。
十萬億剎乃西方同居之土。
若了唯心。
即是寂光無非法界。
即本覺之理也。
始覺滿足。
本覺究顯。
始本一合。
無複分張。
是知離身無土離土無身。
一法二義。
何者。
身亦三德。
土亦三德。
既俱三德。
俱是法界。
法界一相。
身土無差。
又複國土屬依。
佛身屬正。
依正既居一心。
一心豈分能所。
是故彌陀身土不離我心。
一念圓成全體即佛。
唯心淨土不待遠求。
本性彌陀豈從外覓。
如是解者方契圓修。
若但觀彼應佛依正。
豈得謂之唯心本性也。
淨穢雖隔。
豈越自心。
蹑上唯心淨土也。
雖曰淨土唯我自心。
奈何此心全體穢染。
彼佛國土淨妙莊嚴。
淨穢宛然。
唯心安在。
當知此是識心計度。
若了唯心豈存淨穢。
良以淨穢諸土悉是寂光全體起用。
物機妄執淨穢斯分。
究論法體豈其然乎。
如淨名經。
螺髻梵王呵身子雲。
勿作是意。
謂此佛土以為不淨。
所以者何。
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
譬如自在天宮。
仁者心有高下。
不依佛慧。
故見此土為不淨爾。
又雲。
随其心淨則佛土淨。
亦可例雲。
随其心穢則佛土穢。
迷法性為無明。
名之為穢。
悟無明即法性。
名之為淨。
此乃一理之内而分淨穢。
譬如清水濁水雖殊。
濕性無别。
所以安養之淨。
湛忍之穢。
雖敻隔十萬之遙。
同常寂光。
悉我心性。
既知淨穢全是心性。
心性本空。
淨穢無主。
毗盧遮那徧一切處。
一切諸法無非佛性。
豈容淨穢於其間哉。
生佛乃殊。
甯乖己性。
蹑上本性彌陀也。
彌陀已悟。
圓證三身。
衆生在迷。
翻成三障。
迷悟且隔。
己性有乖。
斯是執情。
何關至理。
真如界内絕生佛之假名。
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相。
衆生三障全體是理。
諸佛三身無非性具。
世間相常。
衆生即佛。
雖見思昏倒而有理在焉。
若知此心與佛無殊。
則十方諸佛同趣我心。
故金錍雲。
佛果具自他之因性。
我心具諸佛之果德。
果上以佛眼佛智觀之。
則唯佛無生。
因中若實慧實眼冥符。
亦全生是佛。
不二門雲。
但識一念。
徧見己他生佛。
他生他佛尚與心同。
況己心生佛甯乖一念。
良以唯心本具。
即心變造。
全體起用。
因果理同。
能知此者。
始可與言心佛衆生無差别矣。
心體虛曠不礙往來。
性本包容何妨取舍。
心之與性。
或以真妄分之。
如荊溪雲。
随緣不變名性。
不變随緣名心。
今文心性并屬乎真。
一體二名耳。
如楞嚴雲。
常住真心。
性淨明體。
又雲。
圓妙明心。
寶明妙性。
心性之為體也。
虛而通。
寂而照。
體性常住。
德量無邊。
三谛圓融。
一心具足。
故輔行雲。
能觀心性名上定。
上定者名第一義。
名為佛性。
名毗盧遮那。
即此遮那性具三佛性。
遮那徧故佛性亦徧。
故知三佛唯一剎那。
三佛徧故剎那即徧。
此則三谛妙性妙心也。
虛曠言其性徧。
是示體量也。
廣大悉備。
圓徧諸法。
無有方所。
金剛錍雲。
非内外。
徧虛空。
同諸佛。
等法界。
則知此心徧一切處也。
包容言其性具。
是示體德也。
良由此性具一切法。
即一切法。
包有萬德。
靡所不容。
故荊溪雲。
此徧性具諸佛之身。
一身一切身。
如諸佛之感土。
一土一切土。
身土相即。
身說土說。
大小一多亦複如是。
則知此心具一切法也。
楞嚴雲。
如意點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
良以即心是法。
即法是心。
芥子常納須彌。
微塵本含法界。
皆悉當處全是心性故也。
譬如函蓋盛貯他物之謂乎。
故天台雲。
多所含容而無積聚。
斯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