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佛贊注
關燈
小
中
大
來藏理亡泯。
諸法雖亡而存。
諸法宛爾。
常空常假。
雙空雙照。
二邊叵得。
中道不存。
是大涅盤。
名秘密藏。
心性若爾。
讵有穢之可舍。
淨之可往乎。
良以往來取舍淨穢身土皆是法界。
即是妙心妙性。
心性湛然無一異相。
彌陀依正全是自心。
豈以心性複取心性。
譬如有人欲避虛空遠向他國。
祇益疲勞。
空雲何避。
若其然者。
則終日往來不移跬步。
終日取舍不步思惟。
又複應知。
往來取舍是緣生法。
緣生無性了不可得。
故中論雲。
因緣生法即空假中。
又雲。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說無生。
既達三谛。
複離四句。
則往來之相取舍之心無所寄矣。
十疑論雲。
智者熾然求生淨土。
達生體不可得。
是真無生。
此謂心淨則佛土淨。
愚者為生所縛。
聞生即作生解。
聞無生即作無生解。
不知生即無生。
無生即生。
能如是解。
念念進修。
上品金台一生可獲。
是以舉念即登於寶界。
還歸地産之家鄉。
彈指仰對於慈容。
實會天真之父子。
是以乃承上之詞。
舉念.彈指喻其疾速。
還歸者。
楞嚴雲。
猶如有人因事遠遊。
未得歸還明了其家。
所歸道路。
地即實相地。
家即法性家。
天真猶天然也。
父子者。
生如來家為法王子。
亦可遠取大通佛所。
彌陀為十六王子。
時覆講法華經為父子義。
究論其本。
居實際地。
住佛性家。
則與彌陀久成父子。
一迷鄉土。
父子頓乖。
今既了土唯心。
悟佛即性。
猶在不失。
舉足下足豈越故鄉。
念茲在茲常親慈父。
幾生負德抂受沉淪。
今日投誠必蒙拯濟。
幾生言其無始。
負德語其起妄。
本具三德。
迷背不覺。
遂受生死。
辜違父子之性德也。
楞伽雲。
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生死相續。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
此相不真。
故有輪轉。
又雲。
由諸衆生違此本明。
雖終日行而不自覺。
枉入諸趣。
必蒙拯濟者。
彌陀悟本。
運同體悲。
衆生迷強。
受諸幻苦。
悲苦相對。
感應道交。
故楞嚴雲。
十方如來憐念衆生。
如母憶子。
若子逃逝。
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
如母憶時。
我今遭苦期心欲脫。
必與彌陀悲體相冥。
決蒙拯拔。
如人遇難求彼強援。
必得脫免。
三心圓發。
一志西馳。
盡來際以依承。
曆塵劫而稱贊。
三心即上品上生中志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也。
志誠即法身。
深心即般若。
回向即解脫。
三心實在一念中具。
全三是一。
即一而三。
故雲圓發。
一志等者。
經雲。
應當專心系念一處。
想於西方。
又雲。
當起想念。
正坐西向。
心多馳散三昧難成。
專想不移往生易得。
盡來際者。
如華嚴中盛談來際即實報土。
法性常住三際無餘。
從今獲遇亘徹未來。
決志親承終無退轉。
曆劫稱贊者。
良以彌陀積劫勤求道場。
證得三身究顯萬德圓備。
縱使辨才天女億劫稱揚莫宣少分。
應須谛了。
能贊所贊皆是法界。
名徧虛空。
一切衆生聞此偈句。
十方諸佛受我詠贊。
於一言音演無量義。
贊佛一德萬德溥收。
四辨敷陳不涉唇吻。
八音競唱不落言诠。
豁悟圓通。
返聞自性。
如是贊歎與不贊歎更無異轍矣。
無量壽佛贊注(終) 澤錄錄餘生。
與世浮沉。
烏知有所謂安養徑捷法門。
曩嘗沿幹慈水。
邂逅懸胥徐鑒者。
精進此道。
因得勸發。
自此幡然有驚。
謝去塵緣。
寓于滄洲之等觀。
憶念修習。
朝夕不敢堕。
寒暑不知變者。
蓋有年矣。
凡有禮念。
必先嚴誦 大智律師之贊語。
續得拙庵度律師注解斯文。
文義明白。
深恐湮沒。
敬募同志用镂諸闆。
誓與見聞鹹希極證。
籲。
唯心本性固人人之所具。
敢問諸人。
十二時中所謂心所謂性是何面目。
嘉定辛未年夏月望唯心居士樓澤法名正因謹跋 予在唐之昔。
雖見修淨業者盛誦大智律師之贊語。
未知拙庵宗師之有注。
今佑公将來。
文字之中偶得此文。
冀即雕于闆以廣其傳。
适有僧覺住.淨光。
平常留心西方。
卒見此文。
感歎而舍淨财。
命工開闆。
誓與人人明于唯心本性。
即登寶剎矣。
日本建保三年乙亥九月初三日入宋傳法比丘俊芿謹識于洛東寶菩提之西軒也
諸法雖亡而存。
諸法宛爾。
常空常假。
雙空雙照。
二邊叵得。
中道不存。
是大涅盤。
名秘密藏。
心性若爾。
讵有穢之可舍。
淨之可往乎。
良以往來取舍淨穢身土皆是法界。
即是妙心妙性。
心性湛然無一異相。
彌陀依正全是自心。
豈以心性複取心性。
譬如有人欲避虛空遠向他國。
祇益疲勞。
空雲何避。
若其然者。
則終日往來不移跬步。
終日取舍不步思惟。
又複應知。
往來取舍是緣生法。
緣生無性了不可得。
故中論雲。
因緣生法即空假中。
又雲。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說無生。
既達三谛。
複離四句。
則往來之相取舍之心無所寄矣。
十疑論雲。
智者熾然求生淨土。
達生體不可得。
是真無生。
此謂心淨則佛土淨。
愚者為生所縛。
聞生即作生解。
聞無生即作無生解。
不知生即無生。
無生即生。
能如是解。
念念進修。
上品金台一生可獲。
是以舉念即登於寶界。
還歸地産之家鄉。
彈指仰對於慈容。
實會天真之父子。
是以乃承上之詞。
舉念.彈指喻其疾速。
還歸者。
楞嚴雲。
猶如有人因事遠遊。
未得歸還明了其家。
所歸道路。
地即實相地。
家即法性家。
天真猶天然也。
父子者。
生如來家為法王子。
亦可遠取大通佛所。
彌陀為十六王子。
時覆講法華經為父子義。
究論其本。
居實際地。
住佛性家。
則與彌陀久成父子。
一迷鄉土。
父子頓乖。
今既了土唯心。
悟佛即性。
猶在不失。
舉足下足豈越故鄉。
念茲在茲常親慈父。
幾生負德抂受沉淪。
今日投誠必蒙拯濟。
幾生言其無始。
負德語其起妄。
本具三德。
迷背不覺。
遂受生死。
辜違父子之性德也。
楞伽雲。
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生死相續。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
此相不真。
故有輪轉。
又雲。
由諸衆生違此本明。
雖終日行而不自覺。
枉入諸趣。
必蒙拯濟者。
彌陀悟本。
運同體悲。
衆生迷強。
受諸幻苦。
悲苦相對。
感應道交。
故楞嚴雲。
十方如來憐念衆生。
如母憶子。
若子逃逝。
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
如母憶時。
我今遭苦期心欲脫。
必與彌陀悲體相冥。
決蒙拯拔。
如人遇難求彼強援。
必得脫免。
三心圓發。
一志西馳。
盡來際以依承。
曆塵劫而稱贊。
三心即上品上生中志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也。
志誠即法身。
深心即般若。
回向即解脫。
三心實在一念中具。
全三是一。
即一而三。
故雲圓發。
一志等者。
經雲。
應當專心系念一處。
想於西方。
又雲。
當起想念。
正坐西向。
心多馳散三昧難成。
專想不移往生易得。
盡來際者。
如華嚴中盛談來際即實報土。
法性常住三際無餘。
從今獲遇亘徹未來。
決志親承終無退轉。
曆劫稱贊者。
良以彌陀積劫勤求道場。
證得三身究顯萬德圓備。
縱使辨才天女億劫稱揚莫宣少分。
應須谛了。
能贊所贊皆是法界。
名徧虛空。
一切衆生聞此偈句。
十方諸佛受我詠贊。
於一言音演無量義。
贊佛一德萬德溥收。
四辨敷陳不涉唇吻。
八音競唱不落言诠。
豁悟圓通。
返聞自性。
如是贊歎與不贊歎更無異轍矣。
無量壽佛贊注(終) 澤錄錄餘生。
與世浮沉。
烏知有所謂安養徑捷法門。
曩嘗沿幹慈水。
邂逅懸胥徐鑒者。
精進此道。
因得勸發。
自此幡然有驚。
謝去塵緣。
寓于滄洲之等觀。
憶念修習。
朝夕不敢堕。
寒暑不知變者。
蓋有年矣。
凡有禮念。
必先嚴誦 大智律師之贊語。
續得拙庵度律師注解斯文。
文義明白。
深恐湮沒。
敬募同志用镂諸闆。
誓與見聞鹹希極證。
籲。
唯心本性固人人之所具。
敢問諸人。
十二時中所謂心所謂性是何面目。
嘉定辛未年夏月望唯心居士樓澤法名正因謹跋 予在唐之昔。
雖見修淨業者盛誦大智律師之贊語。
未知拙庵宗師之有注。
今佑公将來。
文字之中偶得此文。
冀即雕于闆以廣其傳。
适有僧覺住.淨光。
平常留心西方。
卒見此文。
感歎而舍淨财。
命工開闆。
誓與人人明于唯心本性。
即登寶剎矣。
日本建保三年乙亥九月初三日入宋傳法比丘俊芿謹識于洛東寶菩提之西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