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佛贊注
關燈
小
中
大
續藏經無量壽佛贊注
宋元照撰 戒度注
無量壽佛贊注(并引)
大智律師所制贊詞。
文約義豐。
旨趣宏遠。
唯心之道盡於此矣。
嘗慨吾宗二三豪傑注釋流行。
随言取解暗乎指歸。
有抑乎作者之意。
深可惜焉。
偶諸同道。
以愚曾習山家之教。
薄究斯宗。
再命箋注。
愚雖不敏。
有異前聞。
遂采經論格言。
直申厥旨。
庶幾少悟西邁之資糧。
非特沽出藍之譽也。
覽者取長其理。
無取長其情焉。
庚午中秋日寓三江蘭若注 無量壽佛贊注 拙庵 戒度 注 八萬四千之妙相。
得非本性彌陀。
初句舉彼果德。
十六觀經相好光明各有八萬四千。
以本攝末故但雲相。
為表因中塵勞清淨。
是故相好以八萬四千為數。
衆生亦具如是法門。
但由未顯翻作塵勞。
諸佛已悟則成勝用。
維摩經雲。
八萬四千諸煩惱門。
而諸衆生為之疲勞。
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
然此相好皆是圓實。
無作道品之所修發。
稱之為妙。
次句指佛即性。
果德高深。
了知生佛不離剎那。
同一覺源。
圓照諸法。
現前一念即是諸佛法界之身。
以諸如來無别所證。
全證衆生本有妙性。
金剛錍雲。
故知果地依正融通。
并依衆生理本故也。
大經雲。
衆生即是佛。
何以故。
若離衆生不得三菩提故。
起信論雲。
所言覺義者。
謂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
無所不徧。
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常住法身。
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是知果佛圓明之體即我凡夫本具性德。
全是衆生色心依正。
更無别體。
既全我心。
當處顯發。
但觀自心即是佛身。
是故經雲。
心想佛時。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又般若經雲。
佛是我心。
是我心見佛。
是我心作佛。
如來藏經雲。
我以佛眼觀一切衆生貪嗔癡諸煩惱中。
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
結跏趺坐俨然不動。
常無染污。
德相具足。
如我無異。
維摩經雲。
諸佛解脫。
當於衆生心行中求。
斯即唯依心現。
不離真如。
終日觀心。
終日觀佛。
全心是佛。
全佛是心。
良由法界全體作我一念。
亦複全體作彌陀身。
既俱法界心佛無差。
彼彼互融不可思議。
豈唯心佛。
諸法亦然。
是則世出世間二死五住地獄色心依正因果。
無非皆是法界圓融三德秘藏。
但由彌陀悟此理故。
了性順修。
圓證三身。
感四淨土。
一切衆生迷此理故。
背性逆修。
恒居三道。
長埋四趣。
雖全在迷。
與佛所證未始暫乖。
但為衆生不知三障理全是佛。
即以此理起惑造業輪回生死。
長劫用理。
長劫不知。
不由不知而失此理。
現前苦果即是法身。
三惑昏暗全體照明。
結業纏縛皆解脫相。
故荊溪雲。
衆生無始。
唯有煩惱業苦而已。
即此全是理性三因。
又雲。
且論無始苦輪無際。
與業煩惱不并不别。
乃至雲。
是故三道及以三德并無前後。
性德三因無時不具。
蓋言三障全是諸佛究竟果用。
我輩今日既知此理。
必須專想彌陀依正。
熏乎心性顯真佛體。
雖托彼境。
須知依正同居一心。
心具而生豈離心性者。
一毫法見從外來。
則非大乘唯心境觀。
又複。
雖以彌陀一佛為境。
已具諸佛。
故經雲。
見無量壽佛者。
即見十方無量諸佛。
良以諸佛同證三法秘密之藏。
一佛秘藏不少。
諸佛秘藏不多。
舉一即諸。
全諸即一。
經雲。
一身一智慧。
力.無畏亦然。
十萬億剎之遐方。
的是唯心淨土。
初句指彼安養。
經雲。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剎。
有世界名曰極樂。
此即法藏比丘因中所取同居淨土也。
次句了土唯心者。
良由現前一心本具三德。
名常寂光。
湛然不動名之為常。
性本離染名之為寂。
法界洞朗名之為光。
即此全是唯心之體。
故祖師雲。
身土居于一心。
故知心體即常寂光。
寂光諸土無二無别。
遮那之身與土相稱。
法興報應一體無差。
又雲。
阿鼻依正全處極聖之自心。
毗盧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
但由心體本無自性。
随緣變造起三土用。
是故彌陀高栖安養。
雖過十萬敻在他域。
悉我自心寂光理土。
華嚴雲。
三界無别法。
唯是一心作。
是故十方諸佛。
一切衆生。
過現未來虛空剎土。
唯心本具。
全心發生。
楞嚴雲。
文約義豐。
旨趣宏遠。
唯心之道盡於此矣。
嘗慨吾宗二三豪傑注釋流行。
随言取解暗乎指歸。
有抑乎作者之意。
深可惜焉。
偶諸同道。
以愚曾習山家之教。
薄究斯宗。
再命箋注。
愚雖不敏。
有異前聞。
遂采經論格言。
直申厥旨。
庶幾少悟西邁之資糧。
非特沽出藍之譽也。
覽者取長其理。
無取長其情焉。
庚午中秋日寓三江蘭若注 無量壽佛贊注 拙庵 戒度 注 八萬四千之妙相。
得非本性彌陀。
初句舉彼果德。
十六觀經相好光明各有八萬四千。
以本攝末故但雲相。
為表因中塵勞清淨。
是故相好以八萬四千為數。
衆生亦具如是法門。
但由未顯翻作塵勞。
諸佛已悟則成勝用。
維摩經雲。
八萬四千諸煩惱門。
而諸衆生為之疲勞。
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
然此相好皆是圓實。
無作道品之所修發。
稱之為妙。
次句指佛即性。
果德高深。
了知生佛不離剎那。
同一覺源。
圓照諸法。
現前一念即是諸佛法界之身。
以諸如來無别所證。
全證衆生本有妙性。
金剛錍雲。
故知果地依正融通。
并依衆生理本故也。
大經雲。
衆生即是佛。
何以故。
若離衆生不得三菩提故。
起信論雲。
所言覺義者。
謂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
無所不徧。
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常住法身。
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是知果佛圓明之體即我凡夫本具性德。
全是衆生色心依正。
更無别體。
既全我心。
當處顯發。
但觀自心即是佛身。
是故經雲。
心想佛時。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又般若經雲。
佛是我心。
是我心見佛。
是我心作佛。
如來藏經雲。
我以佛眼觀一切衆生貪嗔癡諸煩惱中。
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
結跏趺坐俨然不動。
常無染污。
德相具足。
如我無異。
維摩經雲。
諸佛解脫。
當於衆生心行中求。
斯即唯依心現。
不離真如。
終日觀心。
終日觀佛。
全心是佛。
全佛是心。
良由法界全體作我一念。
亦複全體作彌陀身。
既俱法界心佛無差。
彼彼互融不可思議。
豈唯心佛。
諸法亦然。
是則世出世間二死五住地獄色心依正因果。
無非皆是法界圓融三德秘藏。
但由彌陀悟此理故。
了性順修。
圓證三身。
感四淨土。
一切衆生迷此理故。
背性逆修。
恒居三道。
長埋四趣。
雖全在迷。
與佛所證未始暫乖。
但為衆生不知三障理全是佛。
即以此理起惑造業輪回生死。
長劫用理。
長劫不知。
不由不知而失此理。
現前苦果即是法身。
三惑昏暗全體照明。
結業纏縛皆解脫相。
故荊溪雲。
衆生無始。
唯有煩惱業苦而已。
即此全是理性三因。
又雲。
且論無始苦輪無際。
與業煩惱不并不别。
乃至雲。
是故三道及以三德并無前後。
性德三因無時不具。
蓋言三障全是諸佛究竟果用。
我輩今日既知此理。
必須專想彌陀依正。
熏乎心性顯真佛體。
雖托彼境。
須知依正同居一心。
心具而生豈離心性者。
一毫法見從外來。
則非大乘唯心境觀。
又複。
雖以彌陀一佛為境。
已具諸佛。
故經雲。
見無量壽佛者。
即見十方無量諸佛。
良以諸佛同證三法秘密之藏。
一佛秘藏不少。
諸佛秘藏不多。
舉一即諸。
全諸即一。
經雲。
一身一智慧。
力.無畏亦然。
十萬億剎之遐方。
的是唯心淨土。
初句指彼安養。
經雲。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剎。
有世界名曰極樂。
此即法藏比丘因中所取同居淨土也。
次句了土唯心者。
良由現前一心本具三德。
名常寂光。
湛然不動名之為常。
性本離染名之為寂。
法界洞朗名之為光。
即此全是唯心之體。
故祖師雲。
身土居于一心。
故知心體即常寂光。
寂光諸土無二無别。
遮那之身與土相稱。
法興報應一體無差。
又雲。
阿鼻依正全處極聖之自心。
毗盧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
但由心體本無自性。
随緣變造起三土用。
是故彌陀高栖安養。
雖過十萬敻在他域。
悉我自心寂光理土。
華嚴雲。
三界無别法。
唯是一心作。
是故十方諸佛。
一切衆生。
過現未來虛空剎土。
唯心本具。
全心發生。
楞嚴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