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八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楚得尋常事 為劍為龍遇合齊 莫忘梁間舊時月 夢驚玉燕又新栖
(柳堂)朱釴:錢蟄菴約入天童不果詩
松關深處與雲齊 遙憶同人此杖藜 庭柏忽垂師有約 山樓無恙客分題
不成獨行逃蓮社 已讓諸公嘯虎溪 為寄傳燈居士語 年來應解聽黃鸝
(雙水)陸鋆:浴佛辰謁嘯公詩
遮門松蘚幾回新 櫻筍廚開及此辰 幽磴行尋看未厭 禦書拜捧讀還頻
月明寶地今猶昔 風滿空山夏亦春 清夢十年重得慰 竹窗細數舊時因
(蟄菴)錢光繡:東谷二集序
王弇州謂:「了元詩雖工,尚有蔥嶺氣息;洪覺範一削髮苦吟措大耳。
」餘謂:「吟非苦不工也。
天之所動,神輒隨之;志之所至,氣亦赴焉。
故能感天地,通神明,陶寫性情,述宣風化,與蘇氏五言、枚氏十九相上下耳。
若夫味道參玄之士,借騷雅之篇章,抒靈心之獨得;既摩皎然、靈一之壘,而復登寒山、石屋之堂,則我遠公法兄其首出矣。
」師得骨、得髓于本師弘覺老人,為同門翹楚。
住太白十年餘,聚沙累土,皆成妙因;舉首低頭,無非佛事。
固已法被人天、化均蟲鳥。
乃竹夕梧晨、飛章拈韻,慧非牙後,意在筆先。
具興觀之體,鮮寒瘦之病。
如噉沉水,通體都香;如飲冰壺,徹骨俱冷。
近日緇流強學為詩,塗飾彌工,本色逾露,亦奚禁識者齒冷矣!集中諸詩,迥絕煙火、獨臻眾妙。
蓋從苦吟之刻厲,參以蔥嶺之風規,洵壓倒流輩,超超踞勝場矣。
石門老人之言曰:「幼知讀書為樂而不得其要,落筆如瘖者之欲語。
後從雲菴學出世法,忽自信而不疑。
下筆千言,跬步可待。
」蓋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情,故粹然以麗。
斯真禪林之蘤萼、戒河之珠璣耳。
得是說而通之,以視東谷諸篇,始知淵源之有自,而非淺之乎抺月批風、矜能鞶帨者矣。
因憶初集問世,為同學李子杲堂手定,業久膾炙人口。
茲復出其二集,俾餘甲乙而釐正之。
遲之十年,代毛洗髓、九變十化。
所謂絢爛之極乃造平澹,駸駸後來居上。
弇州復生,能無合掌贊歎、大聲誦賈島佛哉? (邑宰.曉菴)張幼學:出山,寄遠和尚詩 萬峯深處結煙鬟 得向祗林一扣關 荒市不知山寺靜 微官尤羨老僧閑 自知佛子堪為伴 爭柰塵緣未可刪 甬上殘黎彫弊後 禪心應亦愍時難 松杉低鎖翠雲浮 此日天童意外遊 勝地世傳今古剎 高僧名達帝皇州 青蓮塔院生龍窟 紫氣雲峯鎮虎丘 絕巘飛泉穿竹影 一天風雨話歸舟 晦山顯:寄懷遠菴和尚詩 昔年投足上天童 敲盡玲瓏石畔笻 一自衰殘貪半壑 遂嗟故舊隔千峯 龍門時仰吳鄉月 鷲嶺空聞越地鐘 二十裡松猶在眼 山頭惆悵白雲封 (太傅.息齋)金之俊:山曉禪師奏對錄序 昔大慧老人初參圓悟,悟察其已得前後際斷、動相不生,然卻坐在淨躶躶處,因語之曰:「也不易,你到這田地。
但可惜,死了不能得活。
」嗣後,大慧勤叩半載,當下釋然,正所謂「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蘇,欺君不得」。
嗚呼!踞獅子座,演如來法,紹祖德而津後學,其責任甚非輕也,須是死一回始得。
死了復能活,始為一得永得。
若先未能死,不過浮剽虛掠、拈綴成篇,于自己本分上毫無交涉。
若死了未能活,亦隻是傳案印瓠,作世諦流布;欲用之殺活縱奪,豈得縱橫自如?以餘所睹天童木老人血嗣——隆安山曉禪師,其真悟祖所雲「死後能活」者歟!曉公與善果旅公,皆荷先皇帝以金剛正眼、特簡之諸淨德中。
因勅曉公弘法隆安寺,與旅公東西標幟、互相唱酬。
翠華屢幸,賜賚優崇,兩公真堪伯仲!惜乎一時勝事奇緣,猶之石火電光,倏忽莫追。
而道風所播,學徒雲集;法語泉流,信口信手,隨機之施,如千鈞弩發,應弦而倒。
以至哦風嘯月、葉羽諧商,無非指示西來的的大意。
不見大慧老人道:「我這裏如海蚌禪,開口便見心肝五臟,殊珍異寶都在面前;閉卻口時,何處覓伊縫罅?」會斯意者,方許讀曉公此錄。
若徒以文字語言、音聲色相求之,而曰「此事許聰明靈利漢擔荷,曉公乃其人也」,豈不覿面失我曉公哉? (崑山.健菴)徐乾學:崇正錄序 雲門、法眼二宗,出于天王;天王出于馬祖,唐人碑志可據。
宋時承之,故東坡贊曰:「南嶽座下,一馬四蹄,踏殺天下。
」而世俗至今疑之,何也?海舟之事亦然。
臨濟一宗,自玄師至萬峯蔚、寶藏持、東明旵二十三世,如器注器,涓滴不失。
天奇以下亦無異說,惟東明下為海舟慈,而萬峯下亦有海舟慈。
流俗不審,輒謂海舟為一人,持、旵二師為重出。
而海舟與其得法嗣子寶峯瑄,語錄皆失傳,是以無聞。
雖雲東明下出海慈,而三峯已是闕疑,潭吉輒為龍池插入。
本宗如此,而況魔外乎?惟天童老人不動如山,終以語錄失傳,無以窒誣者之口。
山曉禪師,平陽之克家子,天童之嫡骨孫。
累年咨訪,知武林安溪東明寺相距五裡有旵師骨身塔,塔左有法嗣海舟永慈衣鉢塔,又金陵翼善寺左山麓有永慈全身塔,塔旁有法嗣寶峯瑄塔。
三師之塔既得傳,其疑破矣。
東明之下,海舟,名永慈,成都餘氏子。
萬峯之海舟,名普慈,常熟錢氏子。
各有碑傳,如黑白之不相混也。
山茨刻行二師機緣,謂寶峯名明瑄,亦非也,乃智瑄耳!曉師此舉,于禪宗所益不細。
天皇、天王同名道悟,兩海舟同名曰慈。
禪門不特公案有誵訛,而名號亦有誵訛。
誵訛公案,得心者視之,秖成一笑;名號之誵訛,非金石之文,無據也。
事固有深易而淺難者哉! (梅槎)洪圖光:未得入山曬經,寄呈嘯公詩 幾載遙瞻太白峯 海東空翠插芙蓉 誰擎一柱將文補 兼墜千花作雨封 眼底乾坤歸幾席 法中龍象護玲瓏 不期夏月翻經日 忽阻松關聽午鐘 (待菴)任辰旦:答贈山曉和上詩 法輪曾轉帝城間 瓶錫年年徧九環 香滿天衣通禦座 光隨月印照禪關 清流近接滄溟水 高岫遙連赤菫山 花落花壇塵事絕 白雲無意任來還 (西溟)姜宸英:寄山曉和上詩 稽首曾歸大法門 嗒然無語道逾尊 經行一室蓮花界 宴坐空潭水月痕 龍護山頭藏巨壑 星依殿角照孤村 何時再就禪宮謁 臥聽松風耽耳喧 (覺菴)邵似歐:寄嘯和上詩 太白山高高接天 峯頭日日生紫煙 中有幽人棲嵓谷 一坐蒲團六十年 人間甲子須臾過 滄桑變易紛無數 曾是山中歲月長 應知世外乾坤大 紅葉黃花秋正深 青山綠水是禪心 五更日出千峯曉 萬裡浮雲何處尋 (甓堂)周容:寄懷山公詩 登樓撥浮雲 雨外見太白 入山每蹉跎 望山常咫尺 安得淩飛翰 為餘載雙屐 村雨不到峯 峯頭天自碧 欲問長庚星 重作招提客 每作山中遊 草草幾朝暮 孤負山中人 呼雲斷歸路 要當聽婚嫁 勿為尚平悞 溪橋看龍起 松陰分虎步 膽瓶謂流泉 且與梅花住 (蓉鏡)傅攀龍:京邸寄山公詩 千尺玲瓏石 登峯知幾人 得從開士後 恍與密師親 月印空潭水 花移太白春 到來京國裏 徧度宰官身 (姚江)黃宗羲:直木堂詩集序 當今之世,士君子不可為者有二:講學也,詩章也。
束髮授四書,即讀時文、選時文者,借批評以眩世。
不知先賢之學如百川灌海,以異而同;而依傍集註,妄生議論,認場屋為兩廡,年來遂有批尾之學。
詩自齊楚分塗以後,學詩者以此為先河,不能究宋元諸大家之論。
纔曉斷章,爭唐爭宋,特以一時為輕重高下,未嘗毫髮出于性情,年來遂有鄉願之詩。
然則為學者,亦惟自驗于人禽;為詩者,亦惟自暢其歌哭,于世無與也。
不然,刺辨紛然,時好之燄不可向邇。
此無他,兩者皆以進取聲名為計,睥睨庸妄貴人于蹄涔杯杓之間,不得不然也。
學姑無論,詩盍求諸方外乎?方外以忘世為教,何所趨避?今日梵吉之徒,褻語成言,鼓扇愚俗;支那撰述,大概出此,又在方內之下矣,餘嘗太息于斯。
天嶽晝公以《直木堂詩集》寄餘評定,餘閱之,兩日方畢。
五言古取裁于謝,而以輕清敵其鎚鍊。
七言律似香山,而不遷就老嫗之解不解。
然其至處自在五律。
凍澗枯槎,霽宇孤籟,務為揫斂,上之入王孟之室,次亦不落大復以下,豈獨振響于僧中者哉?餘于近日釋氏之詩,極喜澹歸。
及《徧行集》出,粉墨?雜矣。
雪嶠之詩在語風,得之無意,開先不能繼也。
錢牧齋講憨山未刻之集,餘繙不過數葉,麤厲呶叫之音,觸目生憎,絕不似道人語,況于下上者乎?今乃得之晝公。
餘昔訪公于平陽,平陽,祖席也。
海內望之如五山十剎,易于名世;而公唯以脫去為幸,單丁土竈,榮于金碧。
煙霞中人物恍然自有神遇,無俟于刳心燥吻而後工也。
雖然,作詩難,知詩者尤難。
劉會孟言:「吾之評詩,過于作者用意。
」故會孟談詩,世人鮮能及之。
牧齋訾為一知半解,顧牧齋于明詩去取失倫。
晝公之詩,自有會孟其人者嗟賞之,則以
」餘謂:「吟非苦不工也。
天之所動,神輒隨之;志之所至,氣亦赴焉。
故能感天地,通神明,陶寫性情,述宣風化,與蘇氏五言、枚氏十九相上下耳。
若夫味道參玄之士,借騷雅之篇章,抒靈心之獨得;既摩皎然、靈一之壘,而復登寒山、石屋之堂,則我遠公法兄其首出矣。
」師得骨、得髓于本師弘覺老人,為同門翹楚。
住太白十年餘,聚沙累土,皆成妙因;舉首低頭,無非佛事。
固已法被人天、化均蟲鳥。
乃竹夕梧晨、飛章拈韻,慧非牙後,意在筆先。
具興觀之體,鮮寒瘦之病。
如噉沉水,通體都香;如飲冰壺,徹骨俱冷。
近日緇流強學為詩,塗飾彌工,本色逾露,亦奚禁識者齒冷矣!集中諸詩,迥絕煙火、獨臻眾妙。
蓋從苦吟之刻厲,參以蔥嶺之風規,洵壓倒流輩,超超踞勝場矣。
石門老人之言曰:「幼知讀書為樂而不得其要,落筆如瘖者之欲語。
後從雲菴學出世法,忽自信而不疑。
下筆千言,跬步可待。
」蓋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情,故粹然以麗。
斯真禪林之蘤萼、戒河之珠璣耳。
得是說而通之,以視東谷諸篇,始知淵源之有自,而非淺之乎抺月批風、矜能鞶帨者矣。
因憶初集問世,為同學李子杲堂手定,業久膾炙人口。
茲復出其二集,俾餘甲乙而釐正之。
遲之十年,代毛洗髓、九變十化。
所謂絢爛之極乃造平澹,駸駸後來居上。
弇州復生,能無合掌贊歎、大聲誦賈島佛哉? (邑宰.曉菴)張幼學:出山,寄遠和尚詩 萬峯深處結煙鬟 得向祗林一扣關 荒市不知山寺靜 微官尤羨老僧閑 自知佛子堪為伴 爭柰塵緣未可刪 甬上殘黎彫弊後 禪心應亦愍時難 松杉低鎖翠雲浮 此日天童意外遊 勝地世傳今古剎 高僧名達帝皇州 青蓮塔院生龍窟 紫氣雲峯鎮虎丘 絕巘飛泉穿竹影 一天風雨話歸舟 晦山顯:寄懷遠菴和尚詩 昔年投足上天童 敲盡玲瓏石畔笻 一自衰殘貪半壑 遂嗟故舊隔千峯 龍門時仰吳鄉月 鷲嶺空聞越地鐘 二十裡松猶在眼 山頭惆悵白雲封 (太傅.息齋)金之俊:山曉禪師奏對錄序 昔大慧老人初參圓悟,悟察其已得前後際斷、動相不生,然卻坐在淨躶躶處,因語之曰:「也不易,你到這田地。
但可惜,死了不能得活。
」嗣後,大慧勤叩半載,當下釋然,正所謂「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蘇,欺君不得」。
嗚呼!踞獅子座,演如來法,紹祖德而津後學,其責任甚非輕也,須是死一回始得。
死了復能活,始為一得永得。
若先未能死,不過浮剽虛掠、拈綴成篇,于自己本分上毫無交涉。
若死了未能活,亦隻是傳案印瓠,作世諦流布;欲用之殺活縱奪,豈得縱橫自如?以餘所睹天童木老人血嗣——隆安山曉禪師,其真悟祖所雲「死後能活」者歟!曉公與善果旅公,皆荷先皇帝以金剛正眼、特簡之諸淨德中。
因勅曉公弘法隆安寺,與旅公東西標幟、互相唱酬。
翠華屢幸,賜賚優崇,兩公真堪伯仲!惜乎一時勝事奇緣,猶之石火電光,倏忽莫追。
而道風所播,學徒雲集;法語泉流,信口信手,隨機之施,如千鈞弩發,應弦而倒。
以至哦風嘯月、葉羽諧商,無非指示西來的的大意。
不見大慧老人道:「我這裏如海蚌禪,開口便見心肝五臟,殊珍異寶都在面前;閉卻口時,何處覓伊縫罅?」會斯意者,方許讀曉公此錄。
若徒以文字語言、音聲色相求之,而曰「此事許聰明靈利漢擔荷,曉公乃其人也」,豈不覿面失我曉公哉? (崑山.健菴)徐乾學:崇正錄序 雲門、法眼二宗,出于天王;天王出于馬祖,唐人碑志可據。
宋時承之,故東坡贊曰:「南嶽座下,一馬四蹄,踏殺天下。
」而世俗至今疑之,何也?海舟之事亦然。
臨濟一宗,自玄師至萬峯蔚、寶藏持、東明旵二十三世,如器注器,涓滴不失。
天奇以下亦無異說,惟東明下為海舟慈,而萬峯下亦有海舟慈。
流俗不審,輒謂海舟為一人,持、旵二師為重出。
而海舟與其得法嗣子寶峯瑄,語錄皆失傳,是以無聞。
雖雲東明下出海慈,而三峯已是闕疑,潭吉輒為龍池插入。
本宗如此,而況魔外乎?惟天童老人不動如山,終以語錄失傳,無以窒誣者之口。
山曉禪師,平陽之克家子,天童之嫡骨孫。
累年咨訪,知武林安溪東明寺相距五裡有旵師骨身塔,塔左有法嗣海舟永慈衣鉢塔,又金陵翼善寺左山麓有永慈全身塔,塔旁有法嗣寶峯瑄塔。
三師之塔既得傳,其疑破矣。
東明之下,海舟,名永慈,成都餘氏子。
萬峯之海舟,名普慈,常熟錢氏子。
各有碑傳,如黑白之不相混也。
山茨刻行二師機緣,謂寶峯名明瑄,亦非也,乃智瑄耳!曉師此舉,于禪宗所益不細。
天皇、天王同名道悟,兩海舟同名曰慈。
禪門不特公案有誵訛,而名號亦有誵訛。
誵訛公案,得心者視之,秖成一笑;名號之誵訛,非金石之文,無據也。
事固有深易而淺難者哉! (梅槎)洪圖光:未得入山曬經,寄呈嘯公詩 幾載遙瞻太白峯 海東空翠插芙蓉 誰擎一柱將文補 兼墜千花作雨封 眼底乾坤歸幾席 法中龍象護玲瓏 不期夏月翻經日 忽阻松關聽午鐘 (待菴)任辰旦:答贈山曉和上詩 法輪曾轉帝城間 瓶錫年年徧九環 香滿天衣通禦座 光隨月印照禪關 清流近接滄溟水 高岫遙連赤菫山 花落花壇塵事絕 白雲無意任來還 (西溟)姜宸英:寄山曉和上詩 稽首曾歸大法門 嗒然無語道逾尊 經行一室蓮花界 宴坐空潭水月痕 龍護山頭藏巨壑 星依殿角照孤村 何時再就禪宮謁 臥聽松風耽耳喧 (覺菴)邵似歐:寄嘯和上詩 太白山高高接天 峯頭日日生紫煙 中有幽人棲嵓谷 一坐蒲團六十年 人間甲子須臾過 滄桑變易紛無數 曾是山中歲月長 應知世外乾坤大 紅葉黃花秋正深 青山綠水是禪心 五更日出千峯曉 萬裡浮雲何處尋 (甓堂)周容:寄懷山公詩 登樓撥浮雲 雨外見太白 入山每蹉跎 望山常咫尺 安得淩飛翰 為餘載雙屐 村雨不到峯 峯頭天自碧 欲問長庚星 重作招提客 每作山中遊 草草幾朝暮 孤負山中人 呼雲斷歸路 要當聽婚嫁 勿為尚平悞 溪橋看龍起 松陰分虎步 膽瓶謂流泉 且與梅花住 (蓉鏡)傅攀龍:京邸寄山公詩 千尺玲瓏石 登峯知幾人 得從開士後 恍與密師親 月印空潭水 花移太白春 到來京國裏 徧度宰官身 (姚江)黃宗羲:直木堂詩集序 當今之世,士君子不可為者有二:講學也,詩章也。
束髮授四書,即讀時文、選時文者,借批評以眩世。
不知先賢之學如百川灌海,以異而同;而依傍集註,妄生議論,認場屋為兩廡,年來遂有批尾之學。
詩自齊楚分塗以後,學詩者以此為先河,不能究宋元諸大家之論。
纔曉斷章,爭唐爭宋,特以一時為輕重高下,未嘗毫髮出于性情,年來遂有鄉願之詩。
然則為學者,亦惟自驗于人禽;為詩者,亦惟自暢其歌哭,于世無與也。
不然,刺辨紛然,時好之燄不可向邇。
此無他,兩者皆以進取聲名為計,睥睨庸妄貴人于蹄涔杯杓之間,不得不然也。
學姑無論,詩盍求諸方外乎?方外以忘世為教,何所趨避?今日梵吉之徒,褻語成言,鼓扇愚俗;支那撰述,大概出此,又在方內之下矣,餘嘗太息于斯。
天嶽晝公以《直木堂詩集》寄餘評定,餘閱之,兩日方畢。
五言古取裁于謝,而以輕清敵其鎚鍊。
七言律似香山,而不遷就老嫗之解不解。
然其至處自在五律。
凍澗枯槎,霽宇孤籟,務為揫斂,上之入王孟之室,次亦不落大復以下,豈獨振響于僧中者哉?餘于近日釋氏之詩,極喜澹歸。
及《徧行集》出,粉墨?雜矣。
雪嶠之詩在語風,得之無意,開先不能繼也。
錢牧齋講憨山未刻之集,餘繙不過數葉,麤厲呶叫之音,觸目生憎,絕不似道人語,況于下上者乎?今乃得之晝公。
餘昔訪公于平陽,平陽,祖席也。
海內望之如五山十剎,易于名世;而公唯以脫去為幸,單丁土竈,榮于金碧。
煙霞中人物恍然自有神遇,無俟于刳心燥吻而後工也。
雖然,作詩難,知詩者尤難。
劉會孟言:「吾之評詩,過于作者用意。
」故會孟談詩,世人鮮能及之。
牧齋訾為一知半解,顧牧齋于明詩去取失倫。
晝公之詩,自有會孟其人者嗟賞之,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