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八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遇宗門人,未嘗不嚮慕其事。
若四明一方多古佛勝區,然或儵爾阿閦一現,或間發蓮燄數枝,未見歷千餘禩祖席綿延響振叢林如天童者。
噫!盛矣。
餘聞禪宗五燈,臨濟為大。
志稱天童備五家之傑,而臨濟開于鹹啟,大于應菴、密菴諸老,于茲為烈。
今密雲禪師以臨濟正傳卓錫來止,門下多英靈衲子。
吾知宗風再振,其更為鹹啟開堂之始乎!後代未可量也。
餘閱志中以上祖師提唱機要,及今密雲師冷棒熱喝,莫非示我父母未生前面目。
此面目,佛祖與孔孟同,我輩亦同。
餘不敏,竊願從四明士人共證內外,護位無為,向者宋三先生所羞也。
偶禪友張客卿氏過訪,談及撰志因緣。
夜深潑茗,漫書數語,寄之山中。
(侍禦)方震孺:呈密和尚偈 序雲:謁天童密雲大師,語及工夫不切實。
蒙師劈面作掌,矍然汗下。
感呈二偈,兼以為別。
倚牆靠壁多生謎 賺海偷天似也無 劈面原來真個熱 更從何處說糢糊 百城煙水阿誰邊 一宿天童大有緣 歸去千山盡紅葉 誰雲渡口有江船 (郡伯.子寅)韋克振:密雲和尚道行碑詞 禪宗肇自少室,直指單傳,無階級、津梁可尋,蓋西來第一義也。
曹溪以降,支分派衍,號稱極盛。
傳至今,去根源日遠,荷道者懼焉。
起衰救敝,必拈第一義示人。
令少室宗風儼然未墮,則密雲禪師其人已。
餘守四明之先五年,師已入寂。
追仰道範,從其上座容公,傳師之徽音,更欲遵歷代以來名僧禮,為師立道行碑,徵文于餘。
餘逡廵久之,而終不敢辭者,以碌碌之名,冀附師以彰不朽,遂忘其言之鄙拙也。
按師諱圓悟,號密雲,出宜興蔣氏。
生而穎異端嚴,讀書黜訓詁,喜縱筆揮染,如奔驥翔鸞,不可覊紲。
見之,鹹以公輔期之。
乃師在總角,已薄公輔矣。
每念世相無常,勤持佛號。
偶閱壇經,若夙契。
嗣是而耕、而陶、而樵牧,惟事參究。
一日,負薪入山,與積薪遇,恍然有省,遂決意出家。
聞禹門傳演法龍池,師往侍之。
池一見,知為大器,加意鉗錘。
久從執役,備歷艱瘁。
閱二年,始薙染。
又三年,閉關。
又三年,命監院務。
師以心境未融,間有請益,未許也。
師志益勵。
忽于銅棺山頂,情與無情煥然等現,覓纖毫過患不得,而從前疑義盡釋矣。
遂往參龍池于都門,機鋒所觸,無復遜讓,相對豎拳。
諸佛拈不出處,師一喝再喝,連喝而退,有古人作畧,池已心折之。
師南遊,自雙徑、天台過會稽,為諸名宿開發積疑,莫不驚歎。
迨歸,龍池召師,叩以扶持佛法,師呈「賞罰都與三十棒」之偈,池大笑,以付囑得人。
未幾,遷化。
師感法乳恩深,服心喪,且念付託之重。
涉天台之通玄寺,才一提唱,宗風大布。
又應金粟請,龍象競歸之。
不踰時,輪奐遞起,悉具叢林規制。
日會食以萬指。
凡師所過,求瞻禮者遮道,不得行數千裡外。
勤尺寸以請者,為之發蒙導滯,如親承實棒,而聲教四訖矣。
庚午冬,自黃檗歸金粟,皈依益眾。
值明州司李黃元公請主天童,遂允焉。
考昔天童,以叢林冠五山。
自洪水漂沒,丹崖翠壁之間,遺構肅肅。
師樂其寂靜森邃,苟可容膝而已。
詎意布金長者,現千百化身而至,爭任締構。
積十年,殿閣、堂室崇隆,望之若雲蒸霞蔚。
瓢笠濟濟,師所付囑者十餘人。
其曾玄輩,各分化一方者甚盛。
師既修列祖塔竟,即有退藏之意。
歲辛巳,田太傅恭賫紫衣入山,祈師演法,兼請主大報恩寺。
師以年邁,力卻之。
迨敦趨之命再至,師已拂衣竟上通玄矣。
師居通玄,起居如常。
以是年秋七月七日,偶示疾,遂跏趺而逝。
其白虹貫山,實先兆之。
七眾弟子如失怙恃。
歸其全身,塔于天童南山。
從泥塗中引紼者,數百裡絡繹不絕,哀號振林谷,德澤及人,可概見已。
師年七十有七,僧臘四十七,代龍池主法二十五年。
與人相見,惟以直心直行、本色本分,而全體迥露,不隔微塵,大用昭融,不留纖迹。
故其開示者,舉從前千七百則公案,悉落麈尾而斬斷葛藤、撥開雲霧。
其接引者,自王公長者以至闡提輩,統以慈光攝受,共登正覺。
其著述者,為法語、為題詠、為酬答、為辯證,或寥寥數語,或連篇累牘,因感而應,如鐘聲鏡影,絕不墮語言文字之障。
其剙復者,不第通玄、金粟、天童連雲蔽壑,功成萬礎;凡平日法幢所賁,即為寶坊。
師惟一杖飄然,不作一住相。
正所以平貴賤智愚,萬物同根一體之語,真不愧古人矣。
敷揚未罄,重宣以偈: 太白峯高戛璣璿 砥柱狂瀾回百川 瀰江鷲嶺帝網沿 烜赫有人此鴻騫 一葦直欲奪前賢 窠窟倒翻階級前 萬象門庭空中懸 豎拂當場正令傳 如神鋒觸大火然 破除一切無中偏 炯炯透出心珠圜 寶光五色冒大千 龜毛蛇足與忘筌 脫透是名祖師禪 飛矢墮側化青蓮 名動九霄綸綍宣 俄瞻瑞相現通玄 四大假合真不遷 窣堵波與東谷連 三匝投體盡崖巔 師德澤世寧計年 江湖行地日麗天 歷阿僧祇永綿綿 (虞山.牧齋)錢謙益:山翁禪師文集序 天童山翁禪師忞公以密師嫡子坐大道場,無舌說法,有聲如雷,施藥樹味,擊塗毒鼓,有「寂子小釋迦」之目。
賈其餘勇作為詩文,如湧身雲,如灌頂水。
文人學子用世間智測度,鹹以為杼山晝、石門範之流亞。
餘頃讀其全集,為之心開意解。
久之,沉吟低回,欷歔煩酲而不能舍然也。
大慧杲禪師有言:「予雖學佛者,然愛君憂國之心,與忠義士大夫等。
」所謂忠義士大夫者,魏國張公德遠、橫浦張公子韶輩也。
當是時,賊檜挾滔天之勢,把持和議,忘北轅之仇,甘左袵之辱。
妙喜以壞衣髹髮之人,敢于左袒子韶,抗權奸之議,而觸冒其鋒刃,故魏國銘之曰:「嗟師何為?拳拳忠孝。
欲迪羣迷,俾趨正教。
」唯其忠誠惻怛之至,根柢種性,槎牙肺腑,雖至于砍臂斬頭,亦將怡然順受,如斷藕根,如解膠革,于毀衣焚牒乎何有?於乎!薦嚴之疏,龍髯馬角之深悲也;新蒲之錄,玉衣石馬之遐思也;春葵玉樹之什,空阬厓海之餘恨也。
徵諸妙喜,以言乎其道,則相符;以言乎其志,則相葉;以言乎其時世,則宋世所謂忠義士大夫迢然不可再見,獨有一禪者孤撐單出、流連涕泗于陸沉滄海之餘,斯尤難矣。
於乎!軍國,荊弓也;宗社,鄭璧也;吾君、吾父,秦燕楚凡也。
天穹廬,地松漠,今之人何其廣大,而禪者如是之隘也。
東家食,西家宿,今之人何其圓通,而禪者如是之固也。
山河葶藶,世界陶輪,有漏微塵,十方銷殞,今之人何其大覺大悟,而禪者如是之取著也。
豈惟禪者哉?琉璃之誅釋種也,世尊樹下拒諫,而阿難愁悶慟哭。
開寶之師東山,蘄春肉身為故國而泣血;天寶之亂荷澤,編管殘衲興檀度以濟師,是又何今人之廣大而佛祖之隘,今人之圓通而佛祖之固,今人之大覺大悟而佛祖之取著也?妙喜之言曰:「好善惡邪之志,與生俱生。
」永嘉謂:「總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
」敢直下自信不疑,吾忞公其幾矣乎!三世諸佛,是三世中有血性男子。
不忠不義之人,埋沒此一點血性,謂之焚燒善根、斷滅佛性、披毛戴角、刀途血路,相習以為固然,是可以為人乎?如是而為文,巧言綺語,譚玄說妙,如刻人糞作栴檀形,是可以為文乎?公同體大悲,惻然憐愍,以為今世之所崇尚者,士大夫也,故現忠義士大夫身而為說法;士大夫之所崇尚者,文字也,故又現聲名文句身而為說法。
有人于一言半句汗下毛豎,留得此一點血性在人世間,即是不斷佛種,斯即公出世為人、全提正令之綱宗也。
於乎!公欲廣度河沙眾生盡皆作佛,而汲汲然磨牙礪齒,先教之以所以為人。
夫焉有不能為人而能為佛者乎? 又:嘯堂初集序 天童曉公詩,心清體遠、恬虛樂古,居然衲衣本色也。
韓退之詩雲:「清曉卷書坐,南山見高稜。
」此二語,殆為曉公傳神寫照。
杼山不雲乎:「隳名之人,萬慮都盡;強留詩道,以樂性情。
蓋由暼起餘塵未泯,豈健羨于其間哉?」曉公能了此義。
月下風前,麼絃孤興,色天清迥,花露滴瀝,詩當益工,而禪心益妙。
以此為今之緇流,藥其塵垢,療其狂易,用詩句為牽勸,故知不後于古德也。
曉公此行,將木陳和尚命,請餘作天童密翁塔銘。
餘不能如無盡居士,為石門點出金剛眼睛;卻與點綴詩卷,作餘塵瞥起因緣。
持歸見木陳老人,定當為破顏一笑。
(益城居士)姚宗文:呈林野和上書并偈 書雲:荒齋對坐,曾見如來,已三年矣。
吾師手握摩尼珠,照清濁水。
大道淵源,羣生仰沫;天童法席,今日便是。
靈山如文,頑涎不退,畢世癡迷。
臘月三十日,隻在眼前。
瓶中雀兒,能向西飛便好。
若認路不真,所望慈悲,明明指點。
不說破三字,凡夫不識啞謎也。
夢中語二章,用塵法眼。
偈雲: 看得五蘊 玲瓏此際 方成回向 為問面壁 老僧光明 豈在壁上 竹林漫作 秋聲牛背 莫吹短笛 待我聽徹 西風說與 西風端的
若四明一方多古佛勝區,然或儵爾阿閦一現,或間發蓮燄數枝,未見歷千餘禩祖席綿延響振叢林如天童者。
噫!盛矣。
餘聞禪宗五燈,臨濟為大。
志稱天童備五家之傑,而臨濟開于鹹啟,大于應菴、密菴諸老,于茲為烈。
今密雲禪師以臨濟正傳卓錫來止,門下多英靈衲子。
吾知宗風再振,其更為鹹啟開堂之始乎!後代未可量也。
餘閱志中以上祖師提唱機要,及今密雲師冷棒熱喝,莫非示我父母未生前面目。
此面目,佛祖與孔孟同,我輩亦同。
餘不敏,竊願從四明士人共證內外,護位無為,向者宋三先生所羞也。
偶禪友張客卿氏過訪,談及撰志因緣。
夜深潑茗,漫書數語,寄之山中。
(侍禦)方震孺:呈密和尚偈 序雲:謁天童密雲大師,語及工夫不切實。
蒙師劈面作掌,矍然汗下。
感呈二偈,兼以為別。
倚牆靠壁多生謎 賺海偷天似也無 劈面原來真個熱 更從何處說糢糊 百城煙水阿誰邊 一宿天童大有緣 歸去千山盡紅葉 誰雲渡口有江船 (郡伯.子寅)韋克振:密雲和尚道行碑詞 禪宗肇自少室,直指單傳,無階級、津梁可尋,蓋西來第一義也。
曹溪以降,支分派衍,號稱極盛。
傳至今,去根源日遠,荷道者懼焉。
起衰救敝,必拈第一義示人。
令少室宗風儼然未墮,則密雲禪師其人已。
餘守四明之先五年,師已入寂。
追仰道範,從其上座容公,傳師之徽音,更欲遵歷代以來名僧禮,為師立道行碑,徵文于餘。
餘逡廵久之,而終不敢辭者,以碌碌之名,冀附師以彰不朽,遂忘其言之鄙拙也。
按師諱圓悟,號密雲,出宜興蔣氏。
生而穎異端嚴,讀書黜訓詁,喜縱筆揮染,如奔驥翔鸞,不可覊紲。
見之,鹹以公輔期之。
乃師在總角,已薄公輔矣。
每念世相無常,勤持佛號。
偶閱壇經,若夙契。
嗣是而耕、而陶、而樵牧,惟事參究。
一日,負薪入山,與積薪遇,恍然有省,遂決意出家。
聞禹門傳演法龍池,師往侍之。
池一見,知為大器,加意鉗錘。
久從執役,備歷艱瘁。
閱二年,始薙染。
又三年,閉關。
又三年,命監院務。
師以心境未融,間有請益,未許也。
師志益勵。
忽于銅棺山頂,情與無情煥然等現,覓纖毫過患不得,而從前疑義盡釋矣。
遂往參龍池于都門,機鋒所觸,無復遜讓,相對豎拳。
諸佛拈不出處,師一喝再喝,連喝而退,有古人作畧,池已心折之。
師南遊,自雙徑、天台過會稽,為諸名宿開發積疑,莫不驚歎。
迨歸,龍池召師,叩以扶持佛法,師呈「賞罰都與三十棒」之偈,池大笑,以付囑得人。
未幾,遷化。
師感法乳恩深,服心喪,且念付託之重。
涉天台之通玄寺,才一提唱,宗風大布。
又應金粟請,龍象競歸之。
不踰時,輪奐遞起,悉具叢林規制。
日會食以萬指。
凡師所過,求瞻禮者遮道,不得行數千裡外。
勤尺寸以請者,為之發蒙導滯,如親承實棒,而聲教四訖矣。
庚午冬,自黃檗歸金粟,皈依益眾。
值明州司李黃元公請主天童,遂允焉。
考昔天童,以叢林冠五山。
自洪水漂沒,丹崖翠壁之間,遺構肅肅。
師樂其寂靜森邃,苟可容膝而已。
詎意布金長者,現千百化身而至,爭任締構。
積十年,殿閣、堂室崇隆,望之若雲蒸霞蔚。
瓢笠濟濟,師所付囑者十餘人。
其曾玄輩,各分化一方者甚盛。
師既修列祖塔竟,即有退藏之意。
歲辛巳,田太傅恭賫紫衣入山,祈師演法,兼請主大報恩寺。
師以年邁,力卻之。
迨敦趨之命再至,師已拂衣竟上通玄矣。
師居通玄,起居如常。
以是年秋七月七日,偶示疾,遂跏趺而逝。
其白虹貫山,實先兆之。
七眾弟子如失怙恃。
歸其全身,塔于天童南山。
從泥塗中引紼者,數百裡絡繹不絕,哀號振林谷,德澤及人,可概見已。
師年七十有七,僧臘四十七,代龍池主法二十五年。
與人相見,惟以直心直行、本色本分,而全體迥露,不隔微塵,大用昭融,不留纖迹。
故其開示者,舉從前千七百則公案,悉落麈尾而斬斷葛藤、撥開雲霧。
其接引者,自王公長者以至闡提輩,統以慈光攝受,共登正覺。
其著述者,為法語、為題詠、為酬答、為辯證,或寥寥數語,或連篇累牘,因感而應,如鐘聲鏡影,絕不墮語言文字之障。
其剙復者,不第通玄、金粟、天童連雲蔽壑,功成萬礎;凡平日法幢所賁,即為寶坊。
師惟一杖飄然,不作一住相。
正所以平貴賤智愚,萬物同根一體之語,真不愧古人矣。
敷揚未罄,重宣以偈: 太白峯高戛璣璿 砥柱狂瀾回百川 瀰江鷲嶺帝網沿 烜赫有人此鴻騫 一葦直欲奪前賢 窠窟倒翻階級前 萬象門庭空中懸 豎拂當場正令傳 如神鋒觸大火然 破除一切無中偏 炯炯透出心珠圜 寶光五色冒大千 龜毛蛇足與忘筌 脫透是名祖師禪 飛矢墮側化青蓮 名動九霄綸綍宣 俄瞻瑞相現通玄 四大假合真不遷 窣堵波與東谷連 三匝投體盡崖巔 師德澤世寧計年 江湖行地日麗天 歷阿僧祇永綿綿 (虞山.牧齋)錢謙益:山翁禪師文集序 天童山翁禪師忞公以密師嫡子坐大道場,無舌說法,有聲如雷,施藥樹味,擊塗毒鼓,有「寂子小釋迦」之目。
賈其餘勇作為詩文,如湧身雲,如灌頂水。
文人學子用世間智測度,鹹以為杼山晝、石門範之流亞。
餘頃讀其全集,為之心開意解。
久之,沉吟低回,欷歔煩酲而不能舍然也。
大慧杲禪師有言:「予雖學佛者,然愛君憂國之心,與忠義士大夫等。
」所謂忠義士大夫者,魏國張公德遠、橫浦張公子韶輩也。
當是時,賊檜挾滔天之勢,把持和議,忘北轅之仇,甘左袵之辱。
妙喜以壞衣髹髮之人,敢于左袒子韶,抗權奸之議,而觸冒其鋒刃,故魏國銘之曰:「嗟師何為?拳拳忠孝。
欲迪羣迷,俾趨正教。
」唯其忠誠惻怛之至,根柢種性,槎牙肺腑,雖至于砍臂斬頭,亦將怡然順受,如斷藕根,如解膠革,于毀衣焚牒乎何有?於乎!薦嚴之疏,龍髯馬角之深悲也;新蒲之錄,玉衣石馬之遐思也;春葵玉樹之什,空阬厓海之餘恨也。
徵諸妙喜,以言乎其道,則相符;以言乎其志,則相葉;以言乎其時世,則宋世所謂忠義士大夫迢然不可再見,獨有一禪者孤撐單出、流連涕泗于陸沉滄海之餘,斯尤難矣。
於乎!軍國,荊弓也;宗社,鄭璧也;吾君、吾父,秦燕楚凡也。
天穹廬,地松漠,今之人何其廣大,而禪者如是之隘也。
東家食,西家宿,今之人何其圓通,而禪者如是之固也。
山河葶藶,世界陶輪,有漏微塵,十方銷殞,今之人何其大覺大悟,而禪者如是之取著也。
豈惟禪者哉?琉璃之誅釋種也,世尊樹下拒諫,而阿難愁悶慟哭。
開寶之師東山,蘄春肉身為故國而泣血;天寶之亂荷澤,編管殘衲興檀度以濟師,是又何今人之廣大而佛祖之隘,今人之圓通而佛祖之固,今人之大覺大悟而佛祖之取著也?妙喜之言曰:「好善惡邪之志,與生俱生。
」永嘉謂:「總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
」敢直下自信不疑,吾忞公其幾矣乎!三世諸佛,是三世中有血性男子。
不忠不義之人,埋沒此一點血性,謂之焚燒善根、斷滅佛性、披毛戴角、刀途血路,相習以為固然,是可以為人乎?如是而為文,巧言綺語,譚玄說妙,如刻人糞作栴檀形,是可以為文乎?公同體大悲,惻然憐愍,以為今世之所崇尚者,士大夫也,故現忠義士大夫身而為說法;士大夫之所崇尚者,文字也,故又現聲名文句身而為說法。
有人于一言半句汗下毛豎,留得此一點血性在人世間,即是不斷佛種,斯即公出世為人、全提正令之綱宗也。
於乎!公欲廣度河沙眾生盡皆作佛,而汲汲然磨牙礪齒,先教之以所以為人。
夫焉有不能為人而能為佛者乎? 又:嘯堂初集序 天童曉公詩,心清體遠、恬虛樂古,居然衲衣本色也。
韓退之詩雲:「清曉卷書坐,南山見高稜。
」此二語,殆為曉公傳神寫照。
杼山不雲乎:「隳名之人,萬慮都盡;強留詩道,以樂性情。
蓋由暼起餘塵未泯,豈健羨于其間哉?」曉公能了此義。
月下風前,麼絃孤興,色天清迥,花露滴瀝,詩當益工,而禪心益妙。
以此為今之緇流,藥其塵垢,療其狂易,用詩句為牽勸,故知不後于古德也。
曉公此行,將木陳和尚命,請餘作天童密翁塔銘。
餘不能如無盡居士,為石門點出金剛眼睛;卻與點綴詩卷,作餘塵瞥起因緣。
持歸見木陳老人,定當為破顏一笑。
(益城居士)姚宗文:呈林野和上書并偈 書雲:荒齋對坐,曾見如來,已三年矣。
吾師手握摩尼珠,照清濁水。
大道淵源,羣生仰沫;天童法席,今日便是。
靈山如文,頑涎不退,畢世癡迷。
臘月三十日,隻在眼前。
瓶中雀兒,能向西飛便好。
若認路不真,所望慈悲,明明指點。
不說破三字,凡夫不識啞謎也。
夢中語二章,用塵法眼。
偈雲: 看得五蘊 玲瓏此際 方成回向 為問面壁 老僧光明 豈在壁上 竹林漫作 秋聲牛背 莫吹短笛 待我聽徹 西風說與 西風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