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八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可得,悲夫!廬嶽忞公,乃天童大師高弟也,廣蒐碑傳,叙次成編。
其自靈山以至曹溪,則已歷三十三世矣。
復自曹溪之下以至禹門,則又歷三十三世矣。
前後相承,若合符節。
而天童繼起于其間,則代興者正未艾也。
天童操一條白棒,勘驗諸方;佛來祖來,劈脊便打。
縱有神通妙用,無處藏身。
臨濟一宗,大興于世,奇哉!始餘承事壽昌,咨決最久,然猶恨離師太早,未盡其長。
及再侍大師于天童,覩其機用,而後歎臨濟之尚存也。
乃壽昌嘗為餘言:「老僧五十歲行腳,印法瑞峯,第未及詳瑞峯之為誰子耳。
」餘閱《禪燈世譜》,瑞峯原與禹門同師,則壽昌固臨濟嫡血骨也。
其嗣廩山而嗣曹洞,實與投子之事相符。
日月光明,並行不悖,固世尊所囑副貳傳化,毋令斷絕于方來哉! (梅梁居士)陶寅齡:太白山天童寺賦 西聖東來 法苑弘開 偏滄溟之孤絕 擅水月于洛伽 育王現舍利而閃忽 名山灑宸翰以崔嵬 稱鼎立夫甬東 儔宗風為獨恢 維彼太白 感侍義興 憶天女兮散花 茲天童兮給薪 布袈裟兮建剎 顯山水兮勝因 歷劫火兮不灰 嗣龍象兮千春 峯則鉢盂聿旗 擁禪石兮後扆 嶺則大雲小白 繞明角兮半空 嵓嵌玲瓏兮懸崖祖印 泉流活眼兮潭隱舊龍 界東西兩澗兮舞玉虹而飛白雪 涵鮮碧雙池兮影七塔而鑿萬工 鎖清關之一橋 彌夾道之長松 乃若隱隱三門 謖謖遠風 恍步金沙之上 真行杳藹之中 伏翠堆雲菴並中峯窈窕 印月宿鷺亭隨揖讓光榮 右高輪藏 左應靈鐘 敞層樓而飛翼 挾寶閣以稱雄 千佛範金 更大德朝元之勅 百園攻木 自玄菟樂浪之宮 肅瞻殿構 嵳峩半天 朱霞棟拂 黃金額填 天壽賜名 景德紀年 迄于淳熙 雲章復鮮 說法三堂 馥栴檀兮林際 歲收十庫 貯香積兮萬田 廟貌等雙關 塔影猶懸五五 再來符宿讖 獅林復茂翩翩 甲海東之剎宇 台蕩讓其弘偉 望五山之衣鉢 天童特廣宗傳 曰第一祖 東谷誅茆 建多寶塔 童子再勞 晉唐接武 禪棲轉高 中有清閒 神力自邀 十方禪剎 鹹啟改瞻 歷宋宏智 枯木首參 亦越宗珏 真歇錘鉗 涓涓不絕 曹洞之源 喻北宸之寶堅 得懷清兮巨瞻 懸孤月之澹交 來可齊兮更暹 惟曰續燈 帝序龍髯 表雲門之繼述 總一香之是拈 新師清簡 子凝道僉 法眼之宗 空山之簾 大臨濟于石霜 繼清遂而續光 普交說法將錯就錯 慈航示眾花紅菜黃 彼應菴兮漫天布網 真無用兮機境都忘 正法眼兮破砂盆 廓頂門兮蜜菴臧 一吼無塵 千丈西江 寵膺三錫 名動上方 彼昂藏者癡絕 兼主席乎育王 來往兩山之間 雙雕一箭之亡 天目儒教 淹綜慈湖 晦翁避舍 別山霖澍 應禱月華 雲澹垂祥 慧日親傳平石 虛菴法授千光 並宗臨濟 後席無詳 嗟噓宋室 運厄元皇 雲外延一脈兮如淨 扶洞宗而不替雪窗 垂三語兮壁立 比竺西而更昌 泉聲冷冷 悟徹革囊 簡翁茂蹟 烈燄珠藏 適當祖兵耀武 會茲淨侶?惶 屹獅座兮孚中 感虎拜乎劍芒 發帝夢而歸西 得名譽以垂芳 勅紀元明 一公了堂 濟燈既輝 淨日從傍 及大明而大用全彰 生雲壑而繼天泉法王 方慶濟風之再播 五傳圓愷兮荒唐 空山絕響 虛席其誰是宜 荷擔有人 法湧龍池 傳支幻有 直捋虎髭 快徹自銅棺 一人有慶兮千萬人樂業 扶持乎佛法 五圈圓相兮三十棒不移 普應諸方 幸挽今椎 燈無盡兮映千秋海月 錫一駐兮聚萬斛摩尼 庶幾三十四世曹溪綿衍 髣髴百三十尺紺殿陸離 猗嗟兮 寧復廿裡松濤之久寂 萬畝粳香之不肥 見漸復乎鴻模 將茲山同浩劫以不朽而芳名天壤之與齊 匪伊人之聿興 孰可大而可垂 千裡同風 百世可師 倘遐想乎今日之天童 微吾言之與知而孰知 (赤若)馮元奮:天童寺志序 餘自?然墮地,與山水之緣較暱。
比覽輿志,遇叢林古剎,則尤欣欣向往之。
雖未親炙,蓋若性種之已。
餘母葉孺人通基,禮瞿曇甚謹,于教外別有所契。
先年,湛大師開堂會稽之雲門,即躡屐從母氏往叩,遂歷台宕諸名勝。
泝流而東,過育王,瞻舍利寶塔,徧于太白終焉。
至輒流連坐臥,惚若有得。
私念溪聲、山色全彰消息,何更須饒舌?或曰,是歷代祖師所常出身處也。
餘笑謂:「隻今頹宮圮址,黃茅白葦間,又作麼生?」語所稱百草頭上意,夫誰非開代之足雲?踰兩歲,密雲和尚住持此山,拂子所起,龍象樓閣應時畢現。
自當有神物呵護之,以丕振宗風。
其上首白師裴徊舊蹟,其湮滅而不稱。
爰搜斷簡、覓殘碑,于藤封煙裊中得若幹葉,稍脩飾之,集為志。
而居士張客卿、陳記常輩,入山參扣,爰付諸棗。
時白師以華嚴會來祇園,與餘俱,因命參訂。
餘惟太白山故在也,太白之興廢消長,閱千餘年,未至如滄桑之不可問也。
今聿新堂奧,在密雲和尚,庸以別峯相見;而白師之為此志,以志不朽。
夫亦隨緣說法,俾覽者自得此山真面目耳。
蘇端明曰:「眾生各自開堂,何關石塔?」此之謂也。
白師曰:「如子言,直欲一口吞盡須彌,又奚太白之足雲?然世人隻解作山水會,無山無水真好愁人;則以是志太白,雖無須彌可矣!」餘弟君行在坐,聞之,拍掌稱快,遂附諸如椽後。
非敢曰夙緣所種,亦欲世人豎起眉尖,非徒作他年故人觀也。
(廣文.客卿)張廷賓:兩入天童記 歲丁卯夏,餘寓四明天寧寺,發足禮佛舍利。
先自寺僧為餘言,天童古佛勝區,麗育王尺咫,不可覿面失。
餘因至育王山,拜覩舍利畢,遂覓一筍輿,過天童。
田中人見餘挈一僕入山,頗怪而觀之,餘亦不顧。
但是蟬聲竹影中得路,遙望而窣堵兀如者,其小白嶺耶!自嶺而下,有數百餘人家,聚族而處者,天童街耶?踰街,見眾山圍抱,或夷或銳,而中有突如其高者,曰太白峯;其坦然獨坐者,鉢盂峯,若覆鉢然。
寺基實處于此。
昔宏智禪師說法,道風丕振,寺中有田萬三千畝,供給雲水。
四面山皆寺中山,無他樵薪者。
而寺前亦有田千三百畝,莊名金田。
尋三四百年,其子孫如富家兒,不知宗乘為何事,豪貴家乃得貿取,擅茶筍之利。
甚至祖塔掘毀,寺僧亦噤不敢出語,見客影則闔戶去。
于是上帝怒之,命龍護法。
一日風雷交作,殿宇化為烏有。
是歲,寺主因懷鳩工,僅建法堂。
向三門而進,曰清關橋。
太白泉水流于橋下,出以灌舊金田莊田,若小瀑布。
俛首觀之,未暢;步至橋下,聽其澗響淙淙,甚可也。
舊志有宿鷺、清關、鎖翠、隱蓋諸亭,皆在三門內、萬工池外,而今並無其跡。
萬工池二,惟內池泓澈,而外池尚涸。
又進百餘步,七佛塔至殿基,而柱礎並無一存,豈以龍挾之去耶?鐘樓在其左首,今壬寅歲重建。
餘因入法堂禮佛,旁有僧誦《法華經》者,始欲遷延避去,餘邀語,遂留餘飯。
午餘,偕登玲瓏嵓,嵓皆峭石,而中有竅穴,似米顛袖中物,此太白山之奇景也。
一禪僧誅茅守靜其間,曰「爾南」。
餘叩之,知為慧人,烹茗飲餘而下。
晚宿于一老僧舍,老僧見餘,若驚若疑,徐而知餘果信心,色喜。
餘亦豁然于向之怪而觀我者。
次日作二絕言別。
過小白河,復附舟返。
明歲季冬,寺僧有「明貫」者,慕金粟山密雲和尚法席。
知和尚餘師也,先以書緻餘,後親來,與同志者共議,敦請所當行事。
遂以己巳正月八日,拉友五人及一靜室僧買舟。
九日晚至郡城,十日晚抵小白河。
是夜,月色朗甚,山光映發,清景得未曾有。
同人乘興譚禪語。
過嶺,每四五裡一休,三四裡一望。
見山拱而貴,地厚而衍,並嘖嘖呼山靈欲語。
惟憶宏智禪師「松徑森森窈窕門,到時微月正黃昏」之句,彷彿相似,又不覺歎萬松關之隻存一松耳。
夜禮佛,留宿長庚樓。
晨共飯于大鑒堂,堂額係宋文憲筆,今不存。
諸友各信步覽峯巒諸勝。
是夜議事,寺僧忽愀然語曰:「古有田以萬計,故應役鹽丁六十三名,幸免糧也。
今田以斥賣殆盡,而丁獨存。
田歸宦戶,役占僧籍,殊甚無謂。
居士輩能為吾清之乎?」眾無以應。
中有感者曰:「昔宋南渡,民賦幾何,而禪師得以安享山中資糧不匱。
若某某叢林皆然,民不如貧。
今當聖世,何僧俗交困至此?」意似有不盡吐者。
譚已,不覺漏下三鼓,各頹然就寢。
十三日晨起,鹹雲:「請師一著,重揚祖道。
」因禮宏智禪師塔。
塔名「妙光」,宋孝宗所題,今亦不存。
塔院甚敞,旁菴名東谷,今已為俗家物矣,不敢入。
地名小天童,即晉師開山之所也。
夜復就寺寢。
次晨各乞僧一杖策而返。
(廣文.易菴)姜金*坒:壬申志序 昔王荊公議孔孟後無聖人,張文定公引馬祖、坦然、丹霞輩曰:「儒門淡泊,收拾不住,皆歸釋氏。
」後張無盡歎賞為達人之論。
餘今匏繫一氊,冷若枯衲,恨不能以性命之學救人。
每讀宗門書、
其自靈山以至曹溪,則已歷三十三世矣。
復自曹溪之下以至禹門,則又歷三十三世矣。
前後相承,若合符節。
而天童繼起于其間,則代興者正未艾也。
天童操一條白棒,勘驗諸方;佛來祖來,劈脊便打。
縱有神通妙用,無處藏身。
臨濟一宗,大興于世,奇哉!始餘承事壽昌,咨決最久,然猶恨離師太早,未盡其長。
及再侍大師于天童,覩其機用,而後歎臨濟之尚存也。
乃壽昌嘗為餘言:「老僧五十歲行腳,印法瑞峯,第未及詳瑞峯之為誰子耳。
」餘閱《禪燈世譜》,瑞峯原與禹門同師,則壽昌固臨濟嫡血骨也。
其嗣廩山而嗣曹洞,實與投子之事相符。
日月光明,並行不悖,固世尊所囑副貳傳化,毋令斷絕于方來哉! (梅梁居士)陶寅齡:太白山天童寺賦 西聖東來 法苑弘開 偏滄溟之孤絕 擅水月于洛伽 育王現舍利而閃忽 名山灑宸翰以崔嵬 稱鼎立夫甬東 儔宗風為獨恢 維彼太白 感侍義興 憶天女兮散花 茲天童兮給薪 布袈裟兮建剎 顯山水兮勝因 歷劫火兮不灰 嗣龍象兮千春 峯則鉢盂聿旗 擁禪石兮後扆 嶺則大雲小白 繞明角兮半空 嵓嵌玲瓏兮懸崖祖印 泉流活眼兮潭隱舊龍 界東西兩澗兮舞玉虹而飛白雪 涵鮮碧雙池兮影七塔而鑿萬工 鎖清關之一橋 彌夾道之長松 乃若隱隱三門 謖謖遠風 恍步金沙之上 真行杳藹之中 伏翠堆雲菴並中峯窈窕 印月宿鷺亭隨揖讓光榮 右高輪藏 左應靈鐘 敞層樓而飛翼 挾寶閣以稱雄 千佛範金 更大德朝元之勅 百園攻木 自玄菟樂浪之宮 肅瞻殿構 嵳峩半天 朱霞棟拂 黃金額填 天壽賜名 景德紀年 迄于淳熙 雲章復鮮 說法三堂 馥栴檀兮林際 歲收十庫 貯香積兮萬田 廟貌等雙關 塔影猶懸五五 再來符宿讖 獅林復茂翩翩 甲海東之剎宇 台蕩讓其弘偉 望五山之衣鉢 天童特廣宗傳 曰第一祖 東谷誅茆 建多寶塔 童子再勞 晉唐接武 禪棲轉高 中有清閒 神力自邀 十方禪剎 鹹啟改瞻 歷宋宏智 枯木首參 亦越宗珏 真歇錘鉗 涓涓不絕 曹洞之源 喻北宸之寶堅 得懷清兮巨瞻 懸孤月之澹交 來可齊兮更暹 惟曰續燈 帝序龍髯 表雲門之繼述 總一香之是拈 新師清簡 子凝道僉 法眼之宗 空山之簾 大臨濟于石霜 繼清遂而續光 普交說法將錯就錯 慈航示眾花紅菜黃 彼應菴兮漫天布網 真無用兮機境都忘 正法眼兮破砂盆 廓頂門兮蜜菴臧 一吼無塵 千丈西江 寵膺三錫 名動上方 彼昂藏者癡絕 兼主席乎育王 來往兩山之間 雙雕一箭之亡 天目儒教 淹綜慈湖 晦翁避舍 別山霖澍 應禱月華 雲澹垂祥 慧日親傳平石 虛菴法授千光 並宗臨濟 後席無詳 嗟噓宋室 運厄元皇 雲外延一脈兮如淨 扶洞宗而不替雪窗 垂三語兮壁立 比竺西而更昌 泉聲冷冷 悟徹革囊 簡翁茂蹟 烈燄珠藏 適當祖兵耀武 會茲淨侶?惶 屹獅座兮孚中 感虎拜乎劍芒 發帝夢而歸西 得名譽以垂芳 勅紀元明 一公了堂 濟燈既輝 淨日從傍 及大明而大用全彰 生雲壑而繼天泉法王 方慶濟風之再播 五傳圓愷兮荒唐 空山絕響 虛席其誰是宜 荷擔有人 法湧龍池 傳支幻有 直捋虎髭 快徹自銅棺 一人有慶兮千萬人樂業 扶持乎佛法 五圈圓相兮三十棒不移 普應諸方 幸挽今椎 燈無盡兮映千秋海月 錫一駐兮聚萬斛摩尼 庶幾三十四世曹溪綿衍 髣髴百三十尺紺殿陸離 猗嗟兮 寧復廿裡松濤之久寂 萬畝粳香之不肥 見漸復乎鴻模 將茲山同浩劫以不朽而芳名天壤之與齊 匪伊人之聿興 孰可大而可垂 千裡同風 百世可師 倘遐想乎今日之天童 微吾言之與知而孰知 (赤若)馮元奮:天童寺志序 餘自?然墮地,與山水之緣較暱。
比覽輿志,遇叢林古剎,則尤欣欣向往之。
雖未親炙,蓋若性種之已。
餘母葉孺人通基,禮瞿曇甚謹,于教外別有所契。
先年,湛大師開堂會稽之雲門,即躡屐從母氏往叩,遂歷台宕諸名勝。
泝流而東,過育王,瞻舍利寶塔,徧于太白終焉。
至輒流連坐臥,惚若有得。
私念溪聲、山色全彰消息,何更須饒舌?或曰,是歷代祖師所常出身處也。
餘笑謂:「隻今頹宮圮址,黃茅白葦間,又作麼生?」語所稱百草頭上意,夫誰非開代之足雲?踰兩歲,密雲和尚住持此山,拂子所起,龍象樓閣應時畢現。
自當有神物呵護之,以丕振宗風。
其上首白師裴徊舊蹟,其湮滅而不稱。
爰搜斷簡、覓殘碑,于藤封煙裊中得若幹葉,稍脩飾之,集為志。
而居士張客卿、陳記常輩,入山參扣,爰付諸棗。
時白師以華嚴會來祇園,與餘俱,因命參訂。
餘惟太白山故在也,太白之興廢消長,閱千餘年,未至如滄桑之不可問也。
今聿新堂奧,在密雲和尚,庸以別峯相見;而白師之為此志,以志不朽。
夫亦隨緣說法,俾覽者自得此山真面目耳。
蘇端明曰:「眾生各自開堂,何關石塔?」此之謂也。
白師曰:「如子言,直欲一口吞盡須彌,又奚太白之足雲?然世人隻解作山水會,無山無水真好愁人;則以是志太白,雖無須彌可矣!」餘弟君行在坐,聞之,拍掌稱快,遂附諸如椽後。
非敢曰夙緣所種,亦欲世人豎起眉尖,非徒作他年故人觀也。
(廣文.客卿)張廷賓:兩入天童記 歲丁卯夏,餘寓四明天寧寺,發足禮佛舍利。
先自寺僧為餘言,天童古佛勝區,麗育王尺咫,不可覿面失。
餘因至育王山,拜覩舍利畢,遂覓一筍輿,過天童。
田中人見餘挈一僕入山,頗怪而觀之,餘亦不顧。
但是蟬聲竹影中得路,遙望而窣堵兀如者,其小白嶺耶!自嶺而下,有數百餘人家,聚族而處者,天童街耶?踰街,見眾山圍抱,或夷或銳,而中有突如其高者,曰太白峯;其坦然獨坐者,鉢盂峯,若覆鉢然。
寺基實處于此。
昔宏智禪師說法,道風丕振,寺中有田萬三千畝,供給雲水。
四面山皆寺中山,無他樵薪者。
而寺前亦有田千三百畝,莊名金田。
尋三四百年,其子孫如富家兒,不知宗乘為何事,豪貴家乃得貿取,擅茶筍之利。
甚至祖塔掘毀,寺僧亦噤不敢出語,見客影則闔戶去。
于是上帝怒之,命龍護法。
一日風雷交作,殿宇化為烏有。
是歲,寺主因懷鳩工,僅建法堂。
向三門而進,曰清關橋。
太白泉水流于橋下,出以灌舊金田莊田,若小瀑布。
俛首觀之,未暢;步至橋下,聽其澗響淙淙,甚可也。
舊志有宿鷺、清關、鎖翠、隱蓋諸亭,皆在三門內、萬工池外,而今並無其跡。
萬工池二,惟內池泓澈,而外池尚涸。
又進百餘步,七佛塔至殿基,而柱礎並無一存,豈以龍挾之去耶?鐘樓在其左首,今壬寅歲重建。
餘因入法堂禮佛,旁有僧誦《法華經》者,始欲遷延避去,餘邀語,遂留餘飯。
午餘,偕登玲瓏嵓,嵓皆峭石,而中有竅穴,似米顛袖中物,此太白山之奇景也。
一禪僧誅茅守靜其間,曰「爾南」。
餘叩之,知為慧人,烹茗飲餘而下。
晚宿于一老僧舍,老僧見餘,若驚若疑,徐而知餘果信心,色喜。
餘亦豁然于向之怪而觀我者。
次日作二絕言別。
過小白河,復附舟返。
明歲季冬,寺僧有「明貫」者,慕金粟山密雲和尚法席。
知和尚餘師也,先以書緻餘,後親來,與同志者共議,敦請所當行事。
遂以己巳正月八日,拉友五人及一靜室僧買舟。
九日晚至郡城,十日晚抵小白河。
是夜,月色朗甚,山光映發,清景得未曾有。
同人乘興譚禪語。
過嶺,每四五裡一休,三四裡一望。
見山拱而貴,地厚而衍,並嘖嘖呼山靈欲語。
惟憶宏智禪師「松徑森森窈窕門,到時微月正黃昏」之句,彷彿相似,又不覺歎萬松關之隻存一松耳。
夜禮佛,留宿長庚樓。
晨共飯于大鑒堂,堂額係宋文憲筆,今不存。
諸友各信步覽峯巒諸勝。
是夜議事,寺僧忽愀然語曰:「古有田以萬計,故應役鹽丁六十三名,幸免糧也。
今田以斥賣殆盡,而丁獨存。
田歸宦戶,役占僧籍,殊甚無謂。
居士輩能為吾清之乎?」眾無以應。
中有感者曰:「昔宋南渡,民賦幾何,而禪師得以安享山中資糧不匱。
若某某叢林皆然,民不如貧。
今當聖世,何僧俗交困至此?」意似有不盡吐者。
譚已,不覺漏下三鼓,各頹然就寢。
十三日晨起,鹹雲:「請師一著,重揚祖道。
」因禮宏智禪師塔。
塔名「妙光」,宋孝宗所題,今亦不存。
塔院甚敞,旁菴名東谷,今已為俗家物矣,不敢入。
地名小天童,即晉師開山之所也。
夜復就寺寢。
次晨各乞僧一杖策而返。
(廣文.易菴)姜金*坒:壬申志序 昔王荊公議孔孟後無聖人,張文定公引馬祖、坦然、丹霞輩曰:「儒門淡泊,收拾不住,皆歸釋氏。
」後張無盡歎賞為達人之論。
餘今匏繫一氊,冷若枯衲,恨不能以性命之學救人。
每讀宗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