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詔兩浙有道行諸師入見內庭,而師在行。
親奉綸音,令制天下僧徒以「晝講夜禪」之規。
明年東還,示疾而逝。
三會說法有錄。
師賦性重厚,吐語不葩藻。
禦眾仁慈,攜挈誘掖,務使之長進,各就器用乃已。
夫出世為師者,不務辯舌,不騁機智,各持坦坦,所至莫不靡然從化。
噫!亦偉矣。
是山安于磐石,後人仰戴之有不能忘者,是豈偶然也哉?嗣法比丘:保福希素、妙嚴道遠。
〔決證〕舊志闕其名。
伏翠菴前有殘碑,不知其為誰者。
《永樂鄞誌鈔》有傳,因得參訂之。
仁叟懷禪師塔 塔在中峰之麓。
雲莊慶禪師塔 天童大嶺山邊。
竺菴冏:祭師文 嗚呼!自歸真,歲閱一周。
不覩青眼,吾亦白頭。
笑言在耳,顏範在眸。
歎彼東逝,那復西流?生死一貫,旦暮是求。
嘅念諸子,孝慕不休。
今蔔葬事,東谷是謀。
眷彼東谷,環拱山幽。
締營密室,以為藏修。
歷千萬祀,靈妥優悠。
而我寮屬,不忘所由。
果食在梪,香茗在甌。
惟以鑒饗,樂國雲遊。
天泉淵禪師塔(補) 塔建于江南鳳翔山。
(設利分葬于天童) 曦菴暟禪師塔 佛國菴後。
無傳嗣禪師塔 東谷菴山麓。
大用機禪師塔 中峰山麓。
(旁附靜菴寧首座二塔) 性空習禪師塔 妙光塔旁。
圓愷禪師塔 新菴後山。
(介子)黃毓祺:修祖塔記 人所由靈,惟孝以為寶。
老人乙卯春,修葺祖塔,尋被謗出山。
答留行書曰:「貧道濫主天童,誠非其人。
但身處此地,不得不任其責。
山中一切事,俱當理問,況歷代祖師之塔乎?有祖師,故法道有今日;有祖師,故天童有今日。
飲水尚當知源,學道人可以忘本乎?然則貧道初入天童,即當以修塔為第一義,而貧道不敢。
所以遲至今者,于中良有不得已也。
一則念久弊不可頓革;一則念己于天童無絲髮之功,驟舉難行之事,人必不信;一則念某宅萬一不能以道義自持,或有煩言,則貧道惟有一去,如此則天童有再興之機,而某宅實敗之,辜負諸檀信苦心,且陷某宅于無量罪過,非吾度生本願。
為此三者,所以遲遲至今。
今辛苦九年,百廢粗舉。
自揣于諸檀信請我初心,稍可無愧,方敢為修塔之舉。
然自知無德,不足以化人;又不忍坐視祖塔終于毀壞,其勢亦惟有一去而已。
故貧道之去天童,雖在祖塔既修之時;而貧道去天童之心,則在未修祖塔之前」雲雲。
其孝思為何如哉?先是,有〈禮應祖塔偈〉,小序雲:十八世孫圓悟,嘗閱《傳燈》所載,宋時吾祖華禪師全身塔于太白峯前。
悟于崇禎四年受請入院,謹懷瓣香,恭禮祖塔,惟見空穴,有感。
偈雲:「傳燈傳載全身塔,我來瞻禮惟空穴;翻思各各有宗塋,誰忍將鋤握拋撒。
」讀之而不泫然淚下者,非人也。
昔天目禮亦有〈拜應祖塔偈〉雲「忍聽蕭瑟起凄風」之句。
夫曰「凄風蕭瑟」,蓋亦感慨係之。
同參張客卿有言:「向者天子題額,卿相書銘,倏為樵夫牧子之所辱,等于瓦礫灰燼。
」塔中之人有所以重是塔者,而猶然若此;況本非其有,冀長有之以為快?噫!愚亦甚矣乎。
東谷菴十尊宿像 費隱禪師復東谷,事詳如如居士記中。
癸巳春,牧雲禪師塐近菴十座塔像,供于影堂。
師有安座法語雲:「東谷海山之秀,西來祖印之尊。
恭惟十老古錐,闡法既同此山,歸真又同此谷,先後相承,燈傳無盡。
是宜叢林永祀,香火時修,為後學之典刑,揚先佛之教化。
今者梅香雪瑞,日吉時良。
重飾真儀,請安舊座。
大眾且仍舊一句作麼生?白雲深處梵王家,古碣穹碑映林壑。
」 勅賜慧定禪師密雲悟和尚塔 寺之南山,幻智菴右。
宗伯.虞山錢謙益撰銘,序曰: 崇禎十四年癸巳,上以天步方艱,物多疵癘,命國戚田弘遇捧禦香,祈福普陀大士,還,賫紫衣賜天童悟和尚。
弘遇齋祓將事,請悟陞座說法,祝延聖壽,還朝具奏。
上大佳悅,俞其請。
詔所司議修成祖文皇帝所建南京大報恩寺,命為住持。
弘遇啣命敦趨,以老病辭,踰年而示寂。
又二年,甲申,國有大故,龍馭上賓。
越十有五年,戊戌,嗣法弟子道忞,具行狀、年譜,申請謙益,俾為塔上之銘。
於乎!先皇帝現身轉輪,廻心付囑,懲黃頭之左道,禮白足于耆年。
智眼遙矚,龍光昭回;法音信衣,如授佛記,誠法末希有盛事也。
乾坤焚蕩,人天雨泣;佛日長新,祖燈未艾。
草土舊臣,劫灰餘燼,其忍不刳心雕腎、假詞空門,以導揚仁皇之末命?謹拜手稽首捫淚而誌之曰:「師諱圓悟,號密雲。
嘉靖戊寅歲,生常州之宜興蔣氏。
八歲知念佛,輒動世間無常想。
十五能躬耕以養親。
二十六閱《壇經》,歡喜讀誦,知有向上事。
負薪入市,釋肩,橫立街,竟日不見有人。
三十安置妻孥,依禹門傳和上脫白。
執爨,賃舂負米百裡外。
時以己事叩,傳瞪目直視,雜以詢罵。
慙悶成病,二七日,汗下乃蘇。
服勞四載,始納僧服。
掩關千日,矢明此事。
傳屢加勘驗,終不許可。
師亦自諗,一似有物,昭昭靈靈。
卒未泯懷,如是者六載。
秋日,過銅棺山頂,豁然大悟。
忽覺情與無情煥然等現,大端說似人不得,正大地平沉境界,從前礙膺,渙然冰釋。
與其師往復縱辯,箭鋒相觸,如紀昌飛衞之交射,幾于輾車直過,拽倒繩牀矣!傳入神京,參侍二載。
歸而上雙徑、禮天台、探禹穴。
海門周公汝登唱道東南,以宗傳證聖學,師與之水乳相契。
祭酒陶公望齡、司空王公舜鼎交參扣擊,師之法道盈于海東,自二公始也。
傳歸龍池,且老,撾鼓集眾,以衣拂付師。
傳入滅,心喪三年,始徇眾請,陞座開法。
秀眉稚齒,瞠目側耳。
一聞提唱,肅然改容。
開剏五年,百廢具舉。
一日告眾:『者裏無人證明,且向別討尋。
』下座,即登匡廬,過衡嶽,結夏。
後應天台通玄之請,幡然南歸,就樹縛屋。
坐夏才三十輩,開發者數人。
明年,移海塩之金粟。
師初出龍池,夢旂亭下有大井,可飲千人。
有偉丈夫指曰:『是師住處金粟,故有千人井。
』師居六年,食堂滿萬指矣。
已,復應閩人黃檗之請。
有瞽男子,杖而??師,師為開示,霍然識道而去。
明州司李黃君端伯餐風味道,迎主鄮山阿育王寺。
住三月,又遷天童。
自是一住十一年。
師六住道塲,于金粟、天童最久;建立恢弘,機緣翕集,此二地為最盛。
始至,皆灰塲草地、斷礎敗甓。
既而高簷三丈,連閣四周;金田香界,隨地湧出。
天童宗風,洋溢海宇。
輪蹏交蹠,竿牘旁午。
三韓南詔,氊車蕃舶,莫不炷香頂禮,重譯問訊。
盛矣哉!近古未有也。
應緣甫畢,息機投老,曳杖入通玄。
萬眾挽之,不可。
鳥道騰空,學人糜至;鱗宗翼集,蔚為僧海,而師報齡盡矣。
居六月,示微疾。
晨起,案行工築。
亭午,臥榻;少選,趺坐,頻伸而逝,崇禎十五年壬午七月七日也。
世壽七十七,僧夏四十四。
明年癸未,弟子建塔天童,迎全身,窆幻智菴之右隴。
餘觀忞公請師說法,以謂掀翻露布,洞示真源;當門踞坐,秖以一棒接人。
如大火聚,觸著便燒;如太阿劒,血不濡縷。
辦真實心,行真實行,悟真實道,說真實法,化真實眾。
折旋俯仰、咳唾掉臂,乃至挑磚運瓦、搬土拽石,或笑或罵,有烹有煉,無事而非真實法門。
大矣哉!一切眾生中之平等寂滅光明幢也。
忞公,師之嫡子,馬駒蹋蹴,可信不誣。
而餘之心服師者有三:霜雹利養,傳舍殿堂,挂壁一瓢,隨身兩厀,仗緣偶住,撩衣自行,黃龍心、丹稜浩之芳規也。
全提正令,不當人情,劈面鉗錘,驀頭坐按,不惜貴要之顏騂,不護飽參之舌短,真點胸、秀鐵面之孤風也。
牢衞法城,堅持智刃,唱高皇之禦制,攘斥島夷,鐫護法之虛詞,鏟除邪種,明教嵩、大慧杲之餘勇也。
後五百年,鬬諍牢固,機緣錯迕,妨難弘多,師以慈心接之,以直道禦之,以正理格之,以妙辯摧之;消有無于三幡,窮立要于四載,務使其霜降水涸,智訖情枯而後已。
初則攝抑多門,終乃鎔融大冶。
事有激而相濟,理有倒而相資。
非銕石鑽磨,則火光不發;非峽之束鬬,則水勢不雄。
天其或者假發難端,激揚真說;握提婆之正印,化同異為大通。
于人何尤?于物何有?佛無定法,禪有綱宗;無取雷同,何妨料揀。
舜老訶天衣說葛藤禪,翠嵓罵舜老說無事禪,各具隻眼,都無死句。
正用以破壞籬壁、斫伐稠林,何獨以貶駁諸方,為師訽病乎?五燈之譜,非我作故,是則不看他面,非則誤在前車;未識畫裏之龍,徒訟夢中之鹿。
爭嫡孽則黃帝之兄同年,考祖禰則玄元之孫後至。
斯則可以聽其吹萬,付諸兩行者也。
師鬀度弟子三百餘人,嗣法如大溈如學、鄧尉法藏、梁山海明、徑山通容、金粟通乘、寶華通忍、龍池通徹、天童道忞、雪竇通雲、鶴林通門、善權通賢、天童通奇,十有二人,皆親承爐鞴。
其未及付授者又若幹人。
王臣國士參請皈依者,不可勝數。
偕忞公、二通輩,結集語錄、書問,標揭眼目者,江陰黃介子(毓祺)也。
師既沒,介子裁書,介鶴林門公屬餘為塔銘。
遭世變,不果作;而介子殉義以死又十年矣。
餘為此文,鄭重載筆,平心直書,誓不敢黨枯仇朽、欺誣法門。
用以副忞公、門公後先之請,且慰介子于九京也。
」銘曰: 有大浮屠 住浙河東 樹大法幢 聲光熊熊 晚提法印 坐天童山 如妙高峯 巖巖死關 帝居穆清 具天眼通 揀別斯人 以殿正宗 唯師之興 耕稼陶漁 誓鞭識牛 以裂身車 銅棺之巔 擺脫囚僒 大地虛空 平沉稍殞 踞曲盝牀 雷轟電激 棒如雨點 佛祖辟易 棒頭有眼 光爍天下 其如婆心 磁石不捨 棒頭有口 吼無畏音 縱彼叫嚎 終歸啞喑 門庭揭揭 戈戟差差 明明天王 作證明師 天衣放光 天鼓發音 天龍神鬼 罔敢弗欽 閻浮日中 鬱單夜半 龍漢不遐 楚凡孰判 太白名山 上摩鬥垣 我刻銘詩 色正芒寒 石室籌滿 白氎夜分 稻麻韋粟 瓶拂如雲 拗折拄杖 拋擲拂子 餘與老人 覿面伊始 海門弟子.虞山蒙叟錢謙益槃譚謹造 督學.心韋徐之垣撰銘,序曰: 吾郡天童,開山在晉,歷唐宋入我國朝,盛衰興廢,幾經劫灰矣。
乃有鐵漢學道,攝折兼施;金鎞度人,緇白坌集。
以無為宗,建無縫塔;以無漏義,化無漏因。
用使丹雘觚棆,輪奐赫赩。
此惟骨僧堪任骨山,而寶坊媲于寶所,則密雲禪師揮戈,而崦嵫中佛日再麗,普照大千,蓋大雄氏的的龍象也。
師名圓悟,號密雲,陽羨蔣氏子。
父曦,母潘氏。
師生而淵穆,兀坐終日。
八歲好誦佛號,切世相無常之想。
年二十餘,見堆柴突露面前,有省。
三十,安置室家,若釋重負,志已肩荷法擔矣。
時幻有傳和尚弘道于龍池,師荷橐從之,操作良苦。
二六時多所迷悶,亦復多所參究。
三十三歲祝髮,依龍池數載。
偶歸,道經銅棺,豁然大徹。
而瓢笠所遇,若居士、開士,機鋒相觸,殺活縱奪,提唱都成津梁,而爐鞴于龍池者。
自記莂後,參之燕都,重參之龍池,最後有分明賞罰之偈。
自此紺目一瞬,若震雷霆。
龍池早付衣拂,弘開法幢。
乃智過于師,倘所稱「烜赫兒孫反轉面皮」者也?狀師者曰:「六坐道塲,秖以一棒接人。
如大火聚,觸著便燒;如太阿劒,血不濡縷;如金翅鳥,劈海直取龍吞。
使學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等妙二覺,曝腮龍門。
」六坐道塲,蓋指禹門、通玄、金粟、黃檗、育王、天童也。
他若會稽之護生,宜興之法幢,海塩之天寧,侯官之西禪,杭之報國、鳳林,蘇之聖恩、北禪;飛錫、住錫,劒挂眉毛;全字、半字,蓮含舌本。
而未至天童,則金粟之廣慧實先之。
寺為吳赤烏中,僧會所建。
迨師至,道風遠肩,灌渝如流。
精藍柰苑,頓改舊觀。
常應高麗僧曇晦之請,舉「今晚不答」因緣,有雲:「僧未免向未跨船舷時,新羅國裏躱根。
老僧恁麼披判,眾中莫有為德山為主者?出來與老僧拄杖子相見;無則老僧作一塲獨弄去也。
」似此高登猊座,眼目人天,其孰能與于斯哉?初,父蔣翁考終,語師「和尚度我」,師曰:「父子上山,各人努力。
」清漳王東裡居士讀法語,至「若汗淋淋時是,乾爆爆時如何?若乾爆爆時是,汗淋淋時如何?」不覺身心踴躍。
此可窺師之徹底婆心。
說法通玄:舉「開山韶國師偈,法眼謂『即此一偈,堪起吾宗』,殊不知滅汝宗者,即此一偈。
不見道,毘婆屍佛早留心,直至而今不得妙。
」其赴黃檗,至三門,以拄杖指曰:「昔日遠祖斷際從此出,今日不肖兒孫從此入。
雖然出入不同,要且同為標格。
」其示眾雲:「當頭一著,坐斷要津,纔然側耳,喪卻家珍。
重今佛法不順人情。
」斯又肅然和尚家風,臨濟所雲「赤稍鯉魚,不被人家虀甕裏淹殺」者耶?其全提正令,不少假借,又類若此。
至先赴阿育王,後入天童山,而演唱真乘,肆啟傑構也,始則黃元公司李,繼則王園長海憲、顧瑞屏宗伯為大護法。
吾兩郡諸大老,飲耨池味佩伽陀丸,共金湯之,而弟子垣亦與焉。
先是,寺圮于萬曆丁亥之水,鞠而荊棘,師愴然新而拓之。
萬戶千門,翔雲蕩日,度非金錢億萬,未易告落。
而任運莊嚴,以無為行之。
首尾十又一年,而報十方佛、供十方僧者,靡一不備,瞻禮者詫以為神。
雙融色空,鹹提宗趣,孰得訾為有漏之因、悖以屍羅妙躅?以至玄要、照用,一切臨時;賓主、料揀,縱橫自在,猶是剩義。
所謂揮戈提崦嵫之日普照大千者,太白山不殊師子窟矣。
今銅棺山頂,情與無情煥然等現,十方世界悉是遮那佛身。
拘留孫見身無異,維摩詰觀身實相,各下注腳,秪道得一半。
身外無餘之旨,豈諸方半生半滅、半不生滅者所能勘破?此可闢疑網者一。
師讀壽昌語,沾嘗曹洞水,如酪涼心。
入堂告眾曰:「此老正如鼹鼠飲河,豈知大鵬劈海?待老僧劈脊一棒,使伊和心嘔出,然後更與一棒。
」遂謂師偏舉臨濟,抹殺曹洞。
師不雲乎,譬如一家兩子五孫,支庶繁衍,緻門戶啟訟端。
解紛者曰:「汝等支分派別,其初原隻一人。
」則當下爭息矣。
如南嶽、青原兩頌掀翻舊案,各有旨要,亦何嘗是南嶽、非青原,而諸方以此為口實耶?此可闢疑網者二。
師又雲:「黃檗打臨濟,破夏來,何不終夏去?雲菴罵兜率吐血秃丁,脫空妄語。
悟後切劘,古人往往有之。
但今時習氣,聞阿難不知迦葉則怒,聞巖頭不肯德山則喜,我見崢嶸,離地求起,是後生過,非老僧咎。
」抑嘗稱:「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即如來。
」又嘗稱:「勿輕未悟,回機本得。
」乃知師努力,正是低眉也,此可闢疑網者三。
觀師所行語錄、闢妄諸錄、據評說、辯天說、判語直說、闢妄救畧說,其于向上最後之旨,法筵梵袷,灌頂熏心;而其後,岐者一,叛者皈,當世津梁大總持,微師誰屬焉?武原朱上申,聞師名,未信。
夕夢人持巨幅展示,見僧相挺特,類古應真,其人曰:「此宋慈受深禪師像也。
」翌日,見像與夢中同,讀其贊,知為師像。
由是觀之,師豈偶現比丘身者哉?之垣,最服膺于師者。
師名聞天子,崇禎十四年,俞旨住金陵大報恩寺。
終以老疾遜謝,且援道信大師、芙蓉道楷為辭。
此其風孤峻,誠非近時名振叢林、身挂世網者可攀。
至岧嶤天半之名山,畢力經營,累時經歲;飛樓擁殿,照壑蟠崖,豈無十笏退居地?而垂老??襼,楖栗橫肩,浩然不顧,竟終于通玄澗肅林寒之頂,始終南嶽一樵夫耳。
師示有雲:「中書堂事誰知道,六祖原來是古樵。
乘如而來,乘如而往,解脫門中一絲不挂。
置般若位中,必無退轉耳。
」師生于嘉靖丙寅十一月十六日,示寂于崇禎壬午七月七日,世壽七十七,僧臘四十四,說法二十六年。
明年癸未,門弟子自天台迎龕歸太白,塔于寺之南山,幻智菴之右隴。
師開堂既久,嗣法弟子,如五峯學公等十有二人,皆分化四方,為緇素所仰望。
而三剎鬀度弟子,通壽等三百餘人,并嗣法,更僕未易數也。
且吳越閩楚間,名公鉅儒、宗藩勳戚有慕師宗風者,或摳衣問道,親見指歸;或諦信投誠,而弘護無斁,共若幹人,不能載之。
垣謭劣下根,當進步,既乏精勤;參話頭,復鮮直截。
妄欲以儒語談禪觀,譬如甕中,何能見日?第據門弟子所撰行狀中,摭其一二明白易曉者,約畧勒之玄扃,以示末法儀的。
其于實諦玄音,尚未夢見在。
敢雲子厚之銘大鑒、香山之銘照公耶?銘曰: 廣大妙湛 實惟大雄 有象設教 無言標宗 臨濟一棒 丕闢塵埄 無句之句 啟瞶擊蒙 我師嗣法 總持普同 孤燈獨炳 萬象撤雺 熱腸冷喝 大眾耳聾 微言不漏 普說尤工 雨花點石 其三必公 金翅香象 造極登峯 道德彌峻 皈依益崇 如日經天 師當其中 如水行地 師障其東 卓錫爰止 太白巃嵸 肇馺婆殿 開忉利宮 金航粟輦 萬國雲從 甚深法力 伊屍其功 是老船師 克濟洞浲 是大醫王 克起疲癃 名聞天扆 命主鎬豐 師辭嬾殘 斜陽墮空 闢榮紫襴 歸于舊叢 孤笻絕巘 嶺嵐澗楓 雙樹夜壑 鬱鬱蔥蔥 僧臘有盡 佛日長紅 爰遡靈蹟 天賜之童 紹多耆宿 共扇玄風 童者匪始 耆者匪終 循環萬古 華葉無窮 宵聞塗毒 其聲逢逢 儼焉一會 靈山在瞳 不昧斯語 視石所礱 四明弟子徐之垣撰 雪嶠信:上供法語 昔日南嶽讓禪師曰:「道一去,一向不見持個信來。
」著一僧去,見他上堂出雲:「作麼?」其僧如法出眾雲:「作麼?」馬祖雲:「自從胡亂後三十年,不曾少塩醬。
」今日天童者裏作麼生?君子千裡同法。
弟信辦一箸羮飯供養師兄,雖塩醬不多,且喜滋味肯馨香。
禮拜而退。
又挽詩 同出龍池入夢長 吳興分袂過錢塘 當年挂錫玲瓏石 今已藏身寂莫鄉 雲面揭開紅日眼 山眉愁斷白花香 離離一片苦心事 且道何人在影堂 山茨際:和韻輓詩 眉間劍氣倚天長 豈料癡人戽夜塘 月落峯頭愁法海 梅空石室悵雲鄉 雙池水活清流遠 太白峯高道價香 徧界全彰真面目 孰雲師不在虛堂 靈章蘊:祭師文 大人應迹,起自樵漁。
靈樞宿運,縣解化初。
佩曹溪玦,服臨濟琚。
驪珠燦爛,曇鉢敷舒。
振關嶺墜淵之鼎,騰禹門衝浪之魚。
春日輝而開物,秋水濊而成渠。
鑿人天之眼目,揭玄要之幹旟。
洵同天而同地,蓋一親而一疎。
景高山而仰止,搆峭壁之巍巍。
衣襏襫于風煙,經十載而有餘。
摧霜鋒之劈箭,辯瞹目之先機。
欣化風之普煽,何生死之足歔。
聳摩空之骨塔,劖穹石之大書。
蔭松筠之幽茂,瞷磵水之沮如。
末光輝而昭晰,獅窟振而未虛。
翼寂光昭格,薦澗藻與山薇。
匪酬恩而報德,明此志之莫渝。
又晦日挽詩雲: 石麟掣斷玉樓韁 古木風悲夜壑狂 從此每逢牛女節 曉堂深炷一爐香 弘覺忞:欽賜密雲悟和尚像,奉旨題
親奉綸音,令制天下僧徒以「晝講夜禪」之規。
明年東還,示疾而逝。
三會說法有錄。
師賦性重厚,吐語不葩藻。
禦眾仁慈,攜挈誘掖,務使之長進,各就器用乃已。
夫出世為師者,不務辯舌,不騁機智,各持坦坦,所至莫不靡然從化。
噫!亦偉矣。
是山安于磐石,後人仰戴之有不能忘者,是豈偶然也哉?嗣法比丘:保福希素、妙嚴道遠。
〔決證〕舊志闕其名。
伏翠菴前有殘碑,不知其為誰者。
《永樂鄞誌鈔》有傳,因得參訂之。
仁叟懷禪師塔 塔在中峰之麓。
雲莊慶禪師塔 天童大嶺山邊。
竺菴冏:祭師文 嗚呼!自歸真,歲閱一周。
不覩青眼,吾亦白頭。
笑言在耳,顏範在眸。
歎彼東逝,那復西流?生死一貫,旦暮是求。
嘅念諸子,孝慕不休。
今蔔葬事,東谷是謀。
眷彼東谷,環拱山幽。
締營密室,以為藏修。
歷千萬祀,靈妥優悠。
而我寮屬,不忘所由。
果食在梪,香茗在甌。
惟以鑒饗,樂國雲遊。
天泉淵禪師塔(補) 塔建于江南鳳翔山。
(設利分葬于天童) 曦菴暟禪師塔 佛國菴後。
無傳嗣禪師塔 東谷菴山麓。
大用機禪師塔 中峰山麓。
(旁附靜菴寧首座二塔) 性空習禪師塔 妙光塔旁。
圓愷禪師塔 新菴後山。
(介子)黃毓祺:修祖塔記 人所由靈,惟孝以為寶。
老人乙卯春,修葺祖塔,尋被謗出山。
答留行書曰:「貧道濫主天童,誠非其人。
但身處此地,不得不任其責。
山中一切事,俱當理問,況歷代祖師之塔乎?有祖師,故法道有今日;有祖師,故天童有今日。
飲水尚當知源,學道人可以忘本乎?然則貧道初入天童,即當以修塔為第一義,而貧道不敢。
所以遲至今者,于中良有不得已也。
一則念久弊不可頓革;一則念己于天童無絲髮之功,驟舉難行之事,人必不信;一則念某宅萬一不能以道義自持,或有煩言,則貧道惟有一去,如此則天童有再興之機,而某宅實敗之,辜負諸檀信苦心,且陷某宅于無量罪過,非吾度生本願。
為此三者,所以遲遲至今。
今辛苦九年,百廢粗舉。
自揣于諸檀信請我初心,稍可無愧,方敢為修塔之舉。
然自知無德,不足以化人;又不忍坐視祖塔終于毀壞,其勢亦惟有一去而已。
故貧道之去天童,雖在祖塔既修之時;而貧道去天童之心,則在未修祖塔之前」雲雲。
其孝思為何如哉?先是,有〈禮應祖塔偈〉,小序雲:十八世孫圓悟,嘗閱《傳燈》所載,宋時吾祖華禪師全身塔于太白峯前。
悟于崇禎四年受請入院,謹懷瓣香,恭禮祖塔,惟見空穴,有感。
偈雲:「傳燈傳載全身塔,我來瞻禮惟空穴;翻思各各有宗塋,誰忍將鋤握拋撒。
」讀之而不泫然淚下者,非人也。
昔天目禮亦有〈拜應祖塔偈〉雲「忍聽蕭瑟起凄風」之句。
夫曰「凄風蕭瑟」,蓋亦感慨係之。
同參張客卿有言:「向者天子題額,卿相書銘,倏為樵夫牧子之所辱,等于瓦礫灰燼。
」塔中之人有所以重是塔者,而猶然若此;況本非其有,冀長有之以為快?噫!愚亦甚矣乎。
東谷菴十尊宿像 費隱禪師復東谷,事詳如如居士記中。
癸巳春,牧雲禪師塐近菴十座塔像,供于影堂。
師有安座法語雲:「東谷海山之秀,西來祖印之尊。
恭惟十老古錐,闡法既同此山,歸真又同此谷,先後相承,燈傳無盡。
是宜叢林永祀,香火時修,為後學之典刑,揚先佛之教化。
今者梅香雪瑞,日吉時良。
重飾真儀,請安舊座。
大眾且仍舊一句作麼生?白雲深處梵王家,古碣穹碑映林壑。
」 勅賜慧定禪師密雲悟和尚塔 寺之南山,幻智菴右。
宗伯.虞山錢謙益撰銘,序曰: 崇禎十四年癸巳,上以天步方艱,物多疵癘,命國戚田弘遇捧禦香,祈福普陀大士,還,賫紫衣賜天童悟和尚。
弘遇齋祓將事,請悟陞座說法,祝延聖壽,還朝具奏。
上大佳悅,俞其請。
詔所司議修成祖文皇帝所建南京大報恩寺,命為住持。
弘遇啣命敦趨,以老病辭,踰年而示寂。
又二年,甲申,國有大故,龍馭上賓。
越十有五年,戊戌,嗣法弟子道忞,具行狀、年譜,申請謙益,俾為塔上之銘。
於乎!先皇帝現身轉輪,廻心付囑,懲黃頭之左道,禮白足于耆年。
智眼遙矚,龍光昭回;法音信衣,如授佛記,誠法末希有盛事也。
乾坤焚蕩,人天雨泣;佛日長新,祖燈未艾。
草土舊臣,劫灰餘燼,其忍不刳心雕腎、假詞空門,以導揚仁皇之末命?謹拜手稽首捫淚而誌之曰:「師諱圓悟,號密雲。
嘉靖戊寅歲,生常州之宜興蔣氏。
八歲知念佛,輒動世間無常想。
十五能躬耕以養親。
二十六閱《壇經》,歡喜讀誦,知有向上事。
負薪入市,釋肩,橫立街,竟日不見有人。
三十安置妻孥,依禹門傳和上脫白。
執爨,賃舂負米百裡外。
時以己事叩,傳瞪目直視,雜以詢罵。
慙悶成病,二七日,汗下乃蘇。
服勞四載,始納僧服。
掩關千日,矢明此事。
傳屢加勘驗,終不許可。
師亦自諗,一似有物,昭昭靈靈。
卒未泯懷,如是者六載。
秋日,過銅棺山頂,豁然大悟。
忽覺情與無情煥然等現,大端說似人不得,正大地平沉境界,從前礙膺,渙然冰釋。
與其師往復縱辯,箭鋒相觸,如紀昌飛衞之交射,幾于輾車直過,拽倒繩牀矣!傳入神京,參侍二載。
歸而上雙徑、禮天台、探禹穴。
海門周公汝登唱道東南,以宗傳證聖學,師與之水乳相契。
祭酒陶公望齡、司空王公舜鼎交參扣擊,師之法道盈于海東,自二公始也。
傳歸龍池,且老,撾鼓集眾,以衣拂付師。
傳入滅,心喪三年,始徇眾請,陞座開法。
秀眉稚齒,瞠目側耳。
一聞提唱,肅然改容。
開剏五年,百廢具舉。
一日告眾:『者裏無人證明,且向別討尋。
』下座,即登匡廬,過衡嶽,結夏。
後應天台通玄之請,幡然南歸,就樹縛屋。
坐夏才三十輩,開發者數人。
明年,移海塩之金粟。
師初出龍池,夢旂亭下有大井,可飲千人。
有偉丈夫指曰:『是師住處金粟,故有千人井。
』師居六年,食堂滿萬指矣。
已,復應閩人黃檗之請。
有瞽男子,杖而??師,師為開示,霍然識道而去。
明州司李黃君端伯餐風味道,迎主鄮山阿育王寺。
住三月,又遷天童。
自是一住十一年。
師六住道塲,于金粟、天童最久;建立恢弘,機緣翕集,此二地為最盛。
始至,皆灰塲草地、斷礎敗甓。
既而高簷三丈,連閣四周;金田香界,隨地湧出。
天童宗風,洋溢海宇。
輪蹏交蹠,竿牘旁午。
三韓南詔,氊車蕃舶,莫不炷香頂禮,重譯問訊。
盛矣哉!近古未有也。
應緣甫畢,息機投老,曳杖入通玄。
萬眾挽之,不可。
鳥道騰空,學人糜至;鱗宗翼集,蔚為僧海,而師報齡盡矣。
居六月,示微疾。
晨起,案行工築。
亭午,臥榻;少選,趺坐,頻伸而逝,崇禎十五年壬午七月七日也。
世壽七十七,僧夏四十四。
明年癸未,弟子建塔天童,迎全身,窆幻智菴之右隴。
餘觀忞公請師說法,以謂掀翻露布,洞示真源;當門踞坐,秖以一棒接人。
如大火聚,觸著便燒;如太阿劒,血不濡縷。
辦真實心,行真實行,悟真實道,說真實法,化真實眾。
折旋俯仰、咳唾掉臂,乃至挑磚運瓦、搬土拽石,或笑或罵,有烹有煉,無事而非真實法門。
大矣哉!一切眾生中之平等寂滅光明幢也。
忞公,師之嫡子,馬駒蹋蹴,可信不誣。
而餘之心服師者有三:霜雹利養,傳舍殿堂,挂壁一瓢,隨身兩厀,仗緣偶住,撩衣自行,黃龍心、丹稜浩之芳規也。
全提正令,不當人情,劈面鉗錘,驀頭坐按,不惜貴要之顏騂,不護飽參之舌短,真點胸、秀鐵面之孤風也。
牢衞法城,堅持智刃,唱高皇之禦制,攘斥島夷,鐫護法之虛詞,鏟除邪種,明教嵩、大慧杲之餘勇也。
後五百年,鬬諍牢固,機緣錯迕,妨難弘多,師以慈心接之,以直道禦之,以正理格之,以妙辯摧之;消有無于三幡,窮立要于四載,務使其霜降水涸,智訖情枯而後已。
初則攝抑多門,終乃鎔融大冶。
事有激而相濟,理有倒而相資。
非銕石鑽磨,則火光不發;非峽之束鬬,則水勢不雄。
天其或者假發難端,激揚真說;握提婆之正印,化同異為大通。
于人何尤?于物何有?佛無定法,禪有綱宗;無取雷同,何妨料揀。
舜老訶天衣說葛藤禪,翠嵓罵舜老說無事禪,各具隻眼,都無死句。
正用以破壞籬壁、斫伐稠林,何獨以貶駁諸方,為師訽病乎?五燈之譜,非我作故,是則不看他面,非則誤在前車;未識畫裏之龍,徒訟夢中之鹿。
爭嫡孽則黃帝之兄同年,考祖禰則玄元之孫後至。
斯則可以聽其吹萬,付諸兩行者也。
師鬀度弟子三百餘人,嗣法如大溈如學、鄧尉法藏、梁山海明、徑山通容、金粟通乘、寶華通忍、龍池通徹、天童道忞、雪竇通雲、鶴林通門、善權通賢、天童通奇,十有二人,皆親承爐鞴。
其未及付授者又若幹人。
王臣國士參請皈依者,不可勝數。
偕忞公、二通輩,結集語錄、書問,標揭眼目者,江陰黃介子(毓祺)也。
師既沒,介子裁書,介鶴林門公屬餘為塔銘。
遭世變,不果作;而介子殉義以死又十年矣。
餘為此文,鄭重載筆,平心直書,誓不敢黨枯仇朽、欺誣法門。
用以副忞公、門公後先之請,且慰介子于九京也。
」銘曰: 有大浮屠 住浙河東 樹大法幢 聲光熊熊 晚提法印 坐天童山 如妙高峯 巖巖死關 帝居穆清 具天眼通 揀別斯人 以殿正宗 唯師之興 耕稼陶漁 誓鞭識牛 以裂身車 銅棺之巔 擺脫囚僒 大地虛空 平沉稍殞 踞曲盝牀 雷轟電激 棒如雨點 佛祖辟易 棒頭有眼 光爍天下 其如婆心 磁石不捨 棒頭有口 吼無畏音 縱彼叫嚎 終歸啞喑 門庭揭揭 戈戟差差 明明天王 作證明師 天衣放光 天鼓發音 天龍神鬼 罔敢弗欽 閻浮日中 鬱單夜半 龍漢不遐 楚凡孰判 太白名山 上摩鬥垣 我刻銘詩 色正芒寒 石室籌滿 白氎夜分 稻麻韋粟 瓶拂如雲 拗折拄杖 拋擲拂子 餘與老人 覿面伊始 海門弟子.虞山蒙叟錢謙益槃譚謹造 督學.心韋徐之垣撰銘,序曰: 吾郡天童,開山在晉,歷唐宋入我國朝,盛衰興廢,幾經劫灰矣。
乃有鐵漢學道,攝折兼施;金鎞度人,緇白坌集。
以無為宗,建無縫塔;以無漏義,化無漏因。
用使丹雘觚棆,輪奐赫赩。
此惟骨僧堪任骨山,而寶坊媲于寶所,則密雲禪師揮戈,而崦嵫中佛日再麗,普照大千,蓋大雄氏的的龍象也。
師名圓悟,號密雲,陽羨蔣氏子。
父曦,母潘氏。
師生而淵穆,兀坐終日。
八歲好誦佛號,切世相無常之想。
年二十餘,見堆柴突露面前,有省。
三十,安置室家,若釋重負,志已肩荷法擔矣。
時幻有傳和尚弘道于龍池,師荷橐從之,操作良苦。
二六時多所迷悶,亦復多所參究。
三十三歲祝髮,依龍池數載。
偶歸,道經銅棺,豁然大徹。
而瓢笠所遇,若居士、開士,機鋒相觸,殺活縱奪,提唱都成津梁,而爐鞴于龍池者。
自記莂後,參之燕都,重參之龍池,最後有分明賞罰之偈。
自此紺目一瞬,若震雷霆。
龍池早付衣拂,弘開法幢。
乃智過于師,倘所稱「烜赫兒孫反轉面皮」者也?狀師者曰:「六坐道塲,秖以一棒接人。
如大火聚,觸著便燒;如太阿劒,血不濡縷;如金翅鳥,劈海直取龍吞。
使學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等妙二覺,曝腮龍門。
」六坐道塲,蓋指禹門、通玄、金粟、黃檗、育王、天童也。
他若會稽之護生,宜興之法幢,海塩之天寧,侯官之西禪,杭之報國、鳳林,蘇之聖恩、北禪;飛錫、住錫,劒挂眉毛;全字、半字,蓮含舌本。
而未至天童,則金粟之廣慧實先之。
寺為吳赤烏中,僧會所建。
迨師至,道風遠肩,灌渝如流。
精藍柰苑,頓改舊觀。
常應高麗僧曇晦之請,舉「今晚不答」因緣,有雲:「僧未免向未跨船舷時,新羅國裏躱根。
老僧恁麼披判,眾中莫有為德山為主者?出來與老僧拄杖子相見;無則老僧作一塲獨弄去也。
」似此高登猊座,眼目人天,其孰能與于斯哉?初,父蔣翁考終,語師「和尚度我」,師曰:「父子上山,各人努力。
」清漳王東裡居士讀法語,至「若汗淋淋時是,乾爆爆時如何?若乾爆爆時是,汗淋淋時如何?」不覺身心踴躍。
此可窺師之徹底婆心。
說法通玄:舉「開山韶國師偈,法眼謂『即此一偈,堪起吾宗』,殊不知滅汝宗者,即此一偈。
不見道,毘婆屍佛早留心,直至而今不得妙。
」其赴黃檗,至三門,以拄杖指曰:「昔日遠祖斷際從此出,今日不肖兒孫從此入。
雖然出入不同,要且同為標格。
」其示眾雲:「當頭一著,坐斷要津,纔然側耳,喪卻家珍。
重今佛法不順人情。
」斯又肅然和尚家風,臨濟所雲「赤稍鯉魚,不被人家虀甕裏淹殺」者耶?其全提正令,不少假借,又類若此。
至先赴阿育王,後入天童山,而演唱真乘,肆啟傑構也,始則黃元公司李,繼則王園長海憲、顧瑞屏宗伯為大護法。
吾兩郡諸大老,飲耨池味佩伽陀丸,共金湯之,而弟子垣亦與焉。
先是,寺圮于萬曆丁亥之水,鞠而荊棘,師愴然新而拓之。
萬戶千門,翔雲蕩日,度非金錢億萬,未易告落。
而任運莊嚴,以無為行之。
首尾十又一年,而報十方佛、供十方僧者,靡一不備,瞻禮者詫以為神。
雙融色空,鹹提宗趣,孰得訾為有漏之因、悖以屍羅妙躅?以至玄要、照用,一切臨時;賓主、料揀,縱橫自在,猶是剩義。
所謂揮戈提崦嵫之日普照大千者,太白山不殊師子窟矣。
今銅棺山頂,情與無情煥然等現,十方世界悉是遮那佛身。
拘留孫見身無異,維摩詰觀身實相,各下注腳,秪道得一半。
身外無餘之旨,豈諸方半生半滅、半不生滅者所能勘破?此可闢疑網者一。
師讀壽昌語,沾嘗曹洞水,如酪涼心。
入堂告眾曰:「此老正如鼹鼠飲河,豈知大鵬劈海?待老僧劈脊一棒,使伊和心嘔出,然後更與一棒。
」遂謂師偏舉臨濟,抹殺曹洞。
師不雲乎,譬如一家兩子五孫,支庶繁衍,緻門戶啟訟端。
解紛者曰:「汝等支分派別,其初原隻一人。
」則當下爭息矣。
如南嶽、青原兩頌掀翻舊案,各有旨要,亦何嘗是南嶽、非青原,而諸方以此為口實耶?此可闢疑網者二。
師又雲:「黃檗打臨濟,破夏來,何不終夏去?雲菴罵兜率吐血秃丁,脫空妄語。
悟後切劘,古人往往有之。
但今時習氣,聞阿難不知迦葉則怒,聞巖頭不肯德山則喜,我見崢嶸,離地求起,是後生過,非老僧咎。
」抑嘗稱:「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即如來。
」又嘗稱:「勿輕未悟,回機本得。
」乃知師努力,正是低眉也,此可闢疑網者三。
觀師所行語錄、闢妄諸錄、據評說、辯天說、判語直說、闢妄救畧說,其于向上最後之旨,法筵梵袷,灌頂熏心;而其後,岐者一,叛者皈,當世津梁大總持,微師誰屬焉?武原朱上申,聞師名,未信。
夕夢人持巨幅展示,見僧相挺特,類古應真,其人曰:「此宋慈受深禪師像也。
」翌日,見像與夢中同,讀其贊,知為師像。
由是觀之,師豈偶現比丘身者哉?之垣,最服膺于師者。
師名聞天子,崇禎十四年,俞旨住金陵大報恩寺。
終以老疾遜謝,且援道信大師、芙蓉道楷為辭。
此其風孤峻,誠非近時名振叢林、身挂世網者可攀。
至岧嶤天半之名山,畢力經營,累時經歲;飛樓擁殿,照壑蟠崖,豈無十笏退居地?而垂老??襼,楖栗橫肩,浩然不顧,竟終于通玄澗肅林寒之頂,始終南嶽一樵夫耳。
師示有雲:「中書堂事誰知道,六祖原來是古樵。
乘如而來,乘如而往,解脫門中一絲不挂。
置般若位中,必無退轉耳。
」師生于嘉靖丙寅十一月十六日,示寂于崇禎壬午七月七日,世壽七十七,僧臘四十四,說法二十六年。
明年癸未,門弟子自天台迎龕歸太白,塔于寺之南山,幻智菴之右隴。
師開堂既久,嗣法弟子,如五峯學公等十有二人,皆分化四方,為緇素所仰望。
而三剎鬀度弟子,通壽等三百餘人,并嗣法,更僕未易數也。
且吳越閩楚間,名公鉅儒、宗藩勳戚有慕師宗風者,或摳衣問道,親見指歸;或諦信投誠,而弘護無斁,共若幹人,不能載之。
垣謭劣下根,當進步,既乏精勤;參話頭,復鮮直截。
妄欲以儒語談禪觀,譬如甕中,何能見日?第據門弟子所撰行狀中,摭其一二明白易曉者,約畧勒之玄扃,以示末法儀的。
其于實諦玄音,尚未夢見在。
敢雲子厚之銘大鑒、香山之銘照公耶?銘曰: 廣大妙湛 實惟大雄 有象設教 無言標宗 臨濟一棒 丕闢塵埄 無句之句 啟瞶擊蒙 我師嗣法 總持普同 孤燈獨炳 萬象撤雺 熱腸冷喝 大眾耳聾 微言不漏 普說尤工 雨花點石 其三必公 金翅香象 造極登峯 道德彌峻 皈依益崇 如日經天 師當其中 如水行地 師障其東 卓錫爰止 太白巃嵸 肇馺婆殿 開忉利宮 金航粟輦 萬國雲從 甚深法力 伊屍其功 是老船師 克濟洞浲 是大醫王 克起疲癃 名聞天扆 命主鎬豐 師辭嬾殘 斜陽墮空 闢榮紫襴 歸于舊叢 孤笻絕巘 嶺嵐澗楓 雙樹夜壑 鬱鬱蔥蔥 僧臘有盡 佛日長紅 爰遡靈蹟 天賜之童 紹多耆宿 共扇玄風 童者匪始 耆者匪終 循環萬古 華葉無窮 宵聞塗毒 其聲逢逢 儼焉一會 靈山在瞳 不昧斯語 視石所礱 四明弟子徐之垣撰 雪嶠信:上供法語 昔日南嶽讓禪師曰:「道一去,一向不見持個信來。
」著一僧去,見他上堂出雲:「作麼?」其僧如法出眾雲:「作麼?」馬祖雲:「自從胡亂後三十年,不曾少塩醬。
」今日天童者裏作麼生?君子千裡同法。
弟信辦一箸羮飯供養師兄,雖塩醬不多,且喜滋味肯馨香。
禮拜而退。
又挽詩 同出龍池入夢長 吳興分袂過錢塘 當年挂錫玲瓏石 今已藏身寂莫鄉 雲面揭開紅日眼 山眉愁斷白花香 離離一片苦心事 且道何人在影堂 山茨際:和韻輓詩 眉間劍氣倚天長 豈料癡人戽夜塘 月落峯頭愁法海 梅空石室悵雲鄉 雙池水活清流遠 太白峯高道價香 徧界全彰真面目 孰雲師不在虛堂 靈章蘊:祭師文 大人應迹,起自樵漁。
靈樞宿運,縣解化初。
佩曹溪玦,服臨濟琚。
驪珠燦爛,曇鉢敷舒。
振關嶺墜淵之鼎,騰禹門衝浪之魚。
春日輝而開物,秋水濊而成渠。
鑿人天之眼目,揭玄要之幹旟。
洵同天而同地,蓋一親而一疎。
景高山而仰止,搆峭壁之巍巍。
衣襏襫于風煙,經十載而有餘。
摧霜鋒之劈箭,辯瞹目之先機。
欣化風之普煽,何生死之足歔。
聳摩空之骨塔,劖穹石之大書。
蔭松筠之幽茂,瞷磵水之沮如。
末光輝而昭晰,獅窟振而未虛。
翼寂光昭格,薦澗藻與山薇。
匪酬恩而報德,明此志之莫渝。
又晦日挽詩雲: 石麟掣斷玉樓韁 古木風悲夜壑狂 從此每逢牛女節 曉堂深炷一爐香 弘覺忞:欽賜密雲悟和尚像,奉旨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