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七

關燈
之麓。

     朝散大夫.直煥章閣.主管玉局.文復之撰銘,序曰: 慶元之景德招提,甲于東南。

    自宏智覺據丈室,唱洞山之道,行解孤絕,戶外履滿,至無容跡。

    覺乃因其舊而宏敞之,層樓複閣,幻出佛境;僧坊寶所,架迥淩虛。

    由是一新來者之耳目,盡著四方之包笠,勤亦至矣。

    歲丙辰,不幸燬于火,蕩無一存,瓦礫眯目。

    一方穉耋,每對之相歎息咨嗟,惜其舊而難其新也。

    或有曰:「智天王乃無準範嫡子,真知密行,四眾推服。

    且心念真實,屢試名剎,植仆起僵,有成效矣!倘得此人主持,庶幾可復舊觀。

    」于是本州帥守吳公潛,以輿議聞于朝,有旨召師主其山。

    師聞命,毅然曰:「經始用力,獨匪人歟?吾其可不逮其志?」則一囊一鉢,亟前,無難色。

    始至,埽灰燼、除瓦礫;縛數椽,與厮役雜處,欲以歲月遲其成。

    會鄞閔雨,請師禱焉。

    師默祝于心曰:「此寺若有緣再造,當隨禱為霖,以起眾志。

    」登座舉揚,雲作雨施,盡三日,田疇告足。

    朝家聞其事,以僧牒五十賜之,由是人情大和。

    會士夫耆舊,從臾出力惟恐後,殿宇像設,三年落成。

    金碧輝映,輪奐斬新。

    「智天王」之名愈播眾口,而師自視欿然,如未始著力者。

    名山勝地,雖廢興有時,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天童始于興師、宏智、應菴,載造于師,前後千百年,如出一人。

    機緣匼帀,豈其默有司人者,不可以智慮籌量耶!師諱祖智,俗楊氏,蜀之順慶人。

    母滿娠,夢一僧龎然,形狀瑰偉,遽來求寄宿地,已而孕。

    師生而頎然,稍長,性不好弄。

    甫七歲,有僧紹印訪其家,見其相與常兒異,試出言求為行童,師忻然隨往其廬。

    印授以圭峯〈圓覺序〉,一脫口即成誦,如宿習者。

    十四歲祝髮,十九歲往成都昭覺依仁-二+幻牛全,始學出世法。

    後出峽,抵公安,聞僧誦六巖語,喜之,徑往蘇之穹窿謁巖。

    巖著之堂中,因閱《華嚴.法界品》「善財見彌勒樓閣因緣入已還閉」之語,恍然如夢而覺。

    遂頌「靈雲見桃花機緣」,雲:「萬綠叢中紅一點,幾人歡喜幾人嗔。

    」巖頷之。

    隨眾二年,往見浙翁琰、無際派、高原泉、淳菴淨、妙峯善,皆有頭角之譽。

    最後見無準範于雪竇。

    範知其為法器,以峻絕門庭待之。

    棒喝俱下,一語不假貸。

    師擬賡對輒噤,不發諸口,由是知解俱喪而服膺焉。

    久之,或作而曰:「吾平生伎倆皆死法,今見無準範,始行活路矣。

    」準被命住育王,令師歸藏司。

    未幾,移徑山,請分座。

    嘉熈戊戌,洞庭天王虛席,郡守趙公遴選于眾,以師為請。

    師至,百廢具舉,規式一新。

    夙參如西巖慧、高峯密、兀菴寧、別菴甄,皆同志者,住後互擊扣焉。

    時癡絕沖住靈隱,衲子往來,道師提唱,稱賞不容口,由是名聲籍甚。

    丞相遊公侶,以西餘招之;金陵留守王公埜以蔣山招之。

    師皆任緣以往,鉢袋隨身;或久或近,俱無適莫。

    而學徒從之不舍,所至叢林,名播遠近。

    會寶祐丙辰,天童之景德罹火,而師以宿緣受請。

    事事赤立,無以妥眾,人不堪其憂。

    師以忍力宿願,皆不介意,風饕霧宿,糲食不充,始始終終,曾不告勞。

    會機緣成就,而僧牒至焉,幾何梵宮巍然,如神力變現,突出目前。

    人無智愚,普指贊歎,驚詫未有,而師之精力亦疲于是矣。

    師本無宿疾,領眾如常。

    歲庚申九月旦,忽示眾雲:「雲淡月華新,木脫山露骨;有天有地來,幾箇眼睛活。

    」於是老參宿衲,始疑師有出末後句者。

    自是不復出丈室矣。

    有省問者,遽曰:「不及相見,各宜努力。

    」後十日夜分,呼侍者,囑後事。

    無一語珍重大眾,叉手長寂。

    壽六十一,臘四十七。

    師常日囑其徒曰「令從火浴」。

    已而,寺眾謂師于本山有大功,寧忍?遂塔全身于中峯密菴之右。

    送者填塞,皆掩袖飲泣,如喪至戚。

    浮圖氏有殿宇坊居,皆像季法;然化緣安眾,于是乎在。

    世有肯為眾服勞而知解不足服人者,有眼明白而不屑于從事力役者,有念慮及此而機緣不偶者,有一于此,皆不潰于成。

    師知見、踐履皆絕人,為眾一念,出于真實,故其成就如此。

    四處住山皆名剎,道號別山,而衲子乃以「智天王」目之,耳根習熟故也。

    平生為眾激揚、語言三昧,其徒錄之別楮。

    籲!師以真正眼目,名播江湖,為龍天推出,辦如上事。

    學者願其年登上壽,為本山住一二十年主人。

    以臨濟興化之傳,成就學徒,續佛慧命。

    而緣法止此,此可深痛也。

    復之素不識師,而知其名。

    師之參學,永言會徹。

    狀師平生,求刻諸銘。

    於是不推其請,而繫之以辭曰: 少林一脈 法以心傳 心本無心 言那可詮 後來誇毘 騰說紛喧 師于雪竇 得魚忘筌 事事活路 著著機先 匪傳匪授 匪法匪禪 寶坊載締 克還其前 匪師之故 孰相其緣 惟山太白 高高矗天 惟寺景德 久久福田 智天王之名 維千萬年 西巖惠禪師塔(補) 建塔于盤山下,幻智菴上山。

     雪窗光:禮塔偈 北嶺南邊南嶺東 都盧無處覓渠蹤 誰知月落猿啼處 峭壁懸崖有路通 東巖日禪師塔(補銘) 塔建于西巖之清風塢,舊志悞載于幻智菴後。

     元學士.文清袁桷撰銘,序曰: 紹定辛卯,蜀破,士大夫蔽江東下。

    成都大慈寺主,華嚴教僧之秀朗,率棄舊業,以教外傳遊東南。

    若癡絕沖、無準範,導達後進、表表名世者,皆其門人。

    而範之成就益眾,天童師,其一也。

    師諱淨日,號東嵓,俗居南康之都昌,姓廖氏。

    幼歲喜誦佛經,解大義。

    常食蔬果以自持。

    年十五,告父母願為浮圖氏。

    明年祝髮于廬山香林。

    訪道仰山石霜,遂入浙,見沖師于靈隱。

    越二夏,不契,乃登徑山,見無準師,範大許之,語在《傳道錄》。

    後見西嵓惠于天童。

    惠,無準大弟子,其提示與無準無異。

    危機敏鋒,迎拒莫覩;風止水息,渙然帖順。

    遂密契其旨,卒服從之,俾守藏室。

    後開先無文璨屈為第一,璨亦僧之俊傑,由是譽聞益彰。

    宋景定某年,江東帥汪公立信(慎)許可,推以主圓通。

    鹹淳間,江東漕使錢真孫,俾兼領東林。

    至元壬辰主育王。

    三年歸隱雪竇。

    大德四年,集公議,主天童。

    師之行峻絜以完,語溫氣和,眾益得以親。

    納其徒,俾明徹復性。

    不侈于言,解其蔓惑。

    處于世若無所施為,遐邇嚮慕。

    傑閣、銅像,無踵以至。

    而于天童,功最著。

    久居東林,化俗警眾,民爭繪以祝。

    故其興天童,廬山之民奉資以助尤夥。

    生嘉定辛巳,終至大戊申,年八十有八,僧臘七十有一。

    將示寂,戒其徒,書韻語以示曰: 天為蓋兮地為函 吾奚為乎塔與菴 灰吾骨兮山阿 言已矢兮勿鑱 越二日,沐浴,端坐而逝。

    其徒奉遺言以化,齒根不壞,遂斂藏于西嵓之清風塢。

    噫!耆舊日淪,爭憝恣蕩,甚于世人。

    理不勝欲,靡然頹瀾,莫有障窒。

    觀師景行,實泚其顙。

    今弟子在浙東西、江東西若幹人。

    蠻溪嶺嶠,承師之教,亦不可勝紀。

    如砥等來請銘,銘曰: 七情盪摩 約性返源 喻以攝持 匪誇浮繁 末俗濫觴 競立險艱 眩一駭百 莫執其凡 性本湛虛 分別則二 不以解通 不以思擬 寂非有存 感乃隨義 達磨之功 空其所空 奚後人馳騁 庸失玄宗 空不假為 茲惟用中 蜀學簡易 師承其風 開盲振瘖 發機以崇 雲彼摩尼 非淨非穢 往安自然 是謂至止 鮐背長身 從者如水 丹霞嵌空 匪耀凡目 曰茲山之頹 否極斯復 敬者效輸 罔不率服 山君來朝 雲釃霧矗 幻身既空 勿鍤勿甓 一氣孔周 窮彼變易 清風之塢 石列五色 恍焉如存 嗣者是式 中峰本:題師像贊 匡廬山高 太白山高 較吾圓老人面門鼻孔 猶太虛之一毫 腥膻露兮螻旋蟻聚 槌拂動兮鬼哭神號 雙眸四海空牢牢 下視佛祖為兒曹 竺西坦禪師塔 舊志載:在中峰菴後。

     月江印:題師像贊 河目海口 錦心繡腸 汪汪吞太湖之氣量 煌煌粲太白之光芒 怒罵時海涵春育 慈悲處烈日秋霜 舉玄沙未徹語 如真淨驗寂音黃金百鍊之色 拈洞山三頓棒 類慈明發積翠丹砂九轉之香 橫機莫莫 有有陣堂堂 夫是之謂中峯五世 大樹之廕涼者也 雲外岫禪師塔 在東谷妙光塔旁。

     〔質疑〕明時,菴山為他姓所得,塔石皆重豎。

    師塔該在左,性空習禪師塔該在右。

     中峰本:題師像贊 太白峯為屏 廿裡松作座 雲影外藏身 幾多人蹉過 不蹉過原是隰州古佛再來 切忌機前說破 且道破後如何 夜明簾挂須彌顛 走盤珠向空中墮 龍門膺禪師塔 寺西,普同塔左,與法為禪師塔坦並峙。

     孚中信禪師髮爪塔(補銘) 中峰枯禪禪師塔左。

    夢堂禪師著師塔銘,失傳。

    師之舍利遺骨,葬于金陵山中。

     學士.金華宋濂撰銘,序曰: 孚中禪師信公示寂十年,其弟子似桂謁濂于禁林,合掌而白言曰:「先師之塔,在金陵牛首山者,則真骨與舍利之所藏;其別分髮爪而瘞之,則四明太白山也。

    太白之銘,佛真文懿大師國清噩公實為之;而牛首乃師之全塔,反有石而無詞,甚闕典歟!居士深究內典,海內尊宿多濬發其幽光,豈宜于先師獨漠然乎?敢援例以請。

    」濂來江表,聞師之道德,人人不能殊,則師誠有道之士也。

    文辭固無益于道,後之人欲求其行業,將何所徵之哉?因不欲讓而書之。

     師諱懷信,字孚中,俗姓姜,明之奉化人。

    父某曾為某縣校官。

    母劉氏,夢大星墮室中,有光如火,亟取而吞之,覺有孕。

    及誕,狀貌異凡。

    性不妄動,見沙門至,必躍而親之。

    長受三經于宋進士戴公表元,經旨悉暢,然非其好也。

    年十五離家,從法華院子思執童子役。

    祝髮為大僧,受具戒于鄞五臺寺。

    聞延慶半嵓全公弘三觀之旨,與之遊。

    久之,歎曰:「教相繁多,浩如煙海;苟欲窮之,是誠筭沙,徒自困耳。

    」即棄去,渡浙而西。

    名山叢林,輒往參扣,多弗契合。

    竺西坦公居天童,師隨質所疑。

    坦見,知為法器,厲色待之,師羣疑愈熾。

    一日上堂,舉「興化打克賓」公案問師,師擬曰:「俊哉!師子兒也!」師自是依止不忍去,就維那之職。

    竺西入滅,雲外岫公來繼席,命司藏鑰,文彩漸緻彰露不可掩。

    泰定丙寅,宣政院請師出世明之觀音。

    師策厲徒眾,視分陰如尺璧。

    天曆己巳,遷住補陀洛迦山。

    師出,持一鉢,丐食吳楚。

    鎮南王具香花以迎,至府中問道,且出達磨像求贊。

    師運筆無停,辭旨淵邃,王甚歎服。

    宣讓王亦遣使奉旃檀香、紫伽黎衣,請示法要,師隨其性質而導之。

    二王雄藩之望,首加崇禮,諸侯庶民無不瞻敬,施資填委。

    姑蘇產奇石,師購善工造多寶佛塔,載歸東海。

    駙馬都尉高麗王繹而吉尼、丞相撒敦,以師行上聞,詔賜「廣慧妙悟智寶弘教禪師」之號,及金襴法衣一襲。

    至正壬午,升主中天竺。

    乙酉遷天童,不半載間,百廢具舉。

    佛殿之役最鉅,而更新之,丹輝碧明,照耀海濵。

    師建塔中峯之祖庭,概然有終焉之志。

    己醜冬,江表大龍翔寺虛席,行禦司臺奉疏迎師主之。

    龍翔,文宗潛邸。

    及至踐祚,建佛剎于其地,棟宇之麗甲天下。

    其秉住持事者,若笑隱訢公、曇芳忠公,皆名德之士,為東南之楷則。

    居亡何,燬于火,忠公新之,惟海會堂未就而化。

    僉謂繼忠公之躅,非師不可。

    往反者三,始赴之。

    升座提唱,玄機自融,大小驩然。

    師度眾誠感,乃出衣盂之私,補前未建之堂。

    時戎馬紛紜,寺事日見艱窘,師處之裕如。

    一旦晨興,索湯沐浴、更衣,趺坐謂左右曰:「吾將歸矣!汝等當以荷法自期,厲精進行可也。

    」言畢瞑目。

    侍者撼且呼曰:「和上去則去矣,寧不留是言以示人乎?」師復目叱之,握筆書偈曰: 平生為人戾契 七十八年漏洩 今朝撒手便行 萬裡晴空片雪 書畢復瞑。

    時丁酉秋八月二十四日也。

    停龕七日,顏面如生。

    作禮者,名香、炬蠟,積如丘陵。

    九月一日茶毘于聚寶山,舍利如菽如麻,五色燦爛。

    隨煙所及,顆顆晶瑩。

    貯以寶瓶,光發瓶外。

    其弟子輩即以牛首山麓營藏之。

    師賦性恬澹,未嘗以聲色忤人;然進修極勤,自壯至耄,默誦《法華》一部,屢感蓮香,滿院芬郁,非世間者可比。

    當大明兵下,僧徒散去,師獨結跏晏坐,執兵者莫不擲杖而拜。

    上常親幸寺中,聽師說法。

    佳師言行,特改龍翔為大天界寺。

    寺之逋糧在民間者,遣官徵之。

    師之將告終前一日,上統兵駐江陰。

    上當晝而寢,夢師服褐色禪袍來見,上問曰:「師胡為乎來也?」曰:「將西歸,故告別耳。

    」上還,聞師遷化,與夢中正同,大悅。

    詔出內府帛幣,助其喪事,且命堪輿家賀齊叔為蔔金藏。

    舉龕之夕,上親緻奠,送出都門之外。

    其寵榮之加,近代無與同者。

    師有《五會語錄》行世,其傳法弟子雙林緻凱、江心慧恩、大慈寶定、某剎賓璋、瑞巖文淵、保福宗秩、翠山志理、淨土永顯、妙智淨琚、定光文摭、某剎明晟、天華士謙、豐安至慶、聖泉普彜、福林道巽、五峯普錫、石門永泰、霞嶼元良、廣祐永瓌,皆其人也。

    惟昔天童坦公,以一真之學士,承松源四葉之傳,黑白趨慕,儼如毛之有麟、甲之有龜也。

    師亦以真承之故,能樹精進幢、持金剛劍、入般若關,巋然為一代人天師。

    此無他,真則不妄,不妄則近佛之道矣。

    宜乎遭逢維新之朝,簡帝心,昭被殊渥;至親枉乘輿而臨幸之。

    龍光赫奕,絢耀吐吞,至今山川尚有餘輝。

    是當揭之崇碑,明示方來,使學佛者有所歆艶而起信焉。

    系之銘曰: 乾竺之道 貴乎一真 真則非妄 日趨精明 煌煌松源 其道孔熾 正暢旁達 非真曷緻 惟廣慧師 起于海東 歷抵諸師 罕契其逢 太白諸峯 上摩穹碧 舉頭觸之 堅如鐵壁 一喝轟處 豈直耳聾 毫髮之端 妙義俱融 天高日晶 森羅萬象 不即不離 了明諸相 五坐道塲 大振其宗 一音演法 聞者心空 此妙法華 權實雙舉 我受我持 忘其寒暑 天香何來 鼻觀先聞 豈伊天女 吐茲奇芬 記謂靈通 與道乖撝 我尚不有 亦何心故 世緣已竭 幡然西歸 夢寐潛通 皇情為怡 烈火如輪 煅茲玄魄 設利燦然 逐煙而結 存昔諸師 何人不然 誕勝真漓 多隨物遷 師我藩維 師我幹櫓 舍我而逝 有生孰度 寵恩聯翩 表自九天 師則何憾 名與道傳 太史造銘 建于牛首 此山若移 斯文方朽 雪窗光禪師塔(補銘) 建于鄮峰草堂。

     中奉大夫.大司農.臨川危素撰銘,序曰: 宋自南遷,都虎林,大剎相望。

    其說法居尊席者,多蜀之大浮圖師,若無準範公、北磵簡公輩,聲光震輝,號為極盛。

    國朝既混一宇內,蜀土寧謐,學佛之士遊觀東南者,何其未數數然也?禪師悟光,成都之新都縣人。

    近歲教行江左,德美先哲,奎章虞公集數為素言。

    後以事至鄞,訪師于阿育王山。

    素謂昔居吾鄉佛照師,住此山,結知世諦,化行寺興,師名適同,殆非偶然,于是一紀矣。

    而師示寂,門人懷本等具狀來求餘銘其塔。

    按師字公實,姓楊氏,世有文章顯仕。

    母張氏,以無子禱觀音大士,夢授貫珠一顆,遂有娠。

    及生,有風雨光景之變。

    幼則儀狀嶷然,性不好弄。

    父母繼沒,哀慟服禮如成人。

    舅氏賢公學佛天王寺,師往依之,日以講習為業。

    賢沒,僧了沖度為弟子。

    間與同學者遊,若素為禪學者。

    年十有五,詣大慈講席,披閱鈔疏,慨然曰:「以名義為宗,毋乃滯于見解乎?」振衣出峽,徧歷禪林。

    至杭,見東嶼海,知以法器,問師曰:「三乘十二分教即不問,如何是最初一句?」師擬答,亟以杖逐出。

    師堅坐堂中,夜半飛蛾撲燈,見之即省。

    旦造方丈,應答如響,羣疑頓釋。

    師因歎曰:「若非及早行腳,遇善知識,究明此事,幾困于義解矣!」自是益通內外典,充淨慈記室。

    海公遷靈隱,師猶執侍數載,盡啟心要,聲聞日閎。

    至順元年,平江白馬寺請師開法,朝夕為學者提唱,清規嚴整,時論歸之。

    元統元年,廣教都督管府請住開元寺,勿就,郡守士民強起之。

    屬天旱,太守道章公請師說法,即雨。

    至正二年,行宣政院使納麟公欲盡革僧寺宿弊,首舉師主阿育山。

    先是,諸僧搆訟,產業淪沒者過半,至饘粥不繼。

    師力除其螙,旬月之間,山川草木為之改觀。

    墾田既復,倉庾日積。

    殿廊廡下,至庖廥諸屋,次第完整。

    重建祖堂、蒙堂,嚴四天王像于山門。

    朝廷以釋迦佛舍利所藏,歲頒金帛,至是寵渥益加。

    師悉以市林木,建承恩閣以侈上賜。

    帝師錫號「佛日圓明普濟禪師」。

    結夏盈千人,東南禪席視為全盛,盡舉叢林之墜典。

    常垂三語,以諗來者:曰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因甚不見自己?曰透過荊林是好手,因甚平地上死人無數?曰西天九十六種,你是第幾種?僧或由答,師即打,少有契其旨者。

    然師機鋒峻絕,而隨緣開導,誘掖接授,亦得人為多焉。

    會天童虛席,行宣政院俾請師兼領寺事。

    師以五日分會說法。

    俄得疾,危坐,索紙筆作書數十通,別所與遊者。

    遺偈付弟子,戒以進道,勿謬為吾家種子。

    語竟而逝,至正十七年六月甲辰朔也。

    世壽六十有六,僧臘五十有三。

    後七日,瘞諸所建鄮峯草堂。

    是時彌月不雨,方暑熾,陰雲涼風。

    緇素送者,填塞山谷。

    既掩壙,雲日開朗,莫不嘉歎。

    初,師居蒙堂,寒暑一衲,淡如也。

    諸方名德以書幣招之,皆不就。

    虞公外家楊氏,師至京師,留館焉。

    為文送之,又為畫像贊: 雪嶺西來 岷峨最高 橫絕江海 天風雲濤 佛果一枝 鳳毛麐角 芳躅遠踐 鄉有先覺 可以識師之造矣。

    若金華胡先生長孺、魏國公趙文敏公、巴西鄧文肅公、天山馬文貞公,皆一時魁士鉅人,相與為忘年交。

    師有《心要》、《四會語錄》行于世。

    為詩清麗可傳,門人拾其稿,得二卷,素題曰《雪窗集》,蓋別號「雪窗」雲。

    所度弟子若幹人,嗣法若于人。

    銘曰: 岷峨山高天可捫 長江發源勢崩奔 子雲著書善摛文 後來方外見裔孫 摩尼不遣濁水渾 天風浩蕩雲濤翻 何年飛錫度海門 遊觀吳越道彌尊 撞鐘說法天下聞 離絕義解超語言 刊條落葉見本根 裵回玉幾采芳蓀 振衣太白挹朝暾 飄然長往辭塵諠 萬劫不礙真性存 嶙峋寶塔毫光分 穹碑篆銘照乾坤 恕中慍:雪窗禪師像贊 真本川僧 頭顱自別 一味溫和 十分列挈 拈卻栗棘蓬 拔卻釘根橛 六月降青霜 紅爐飛白雪 緻使天童育王 兩處存途轍 途轍空成大同 風從虎兮雲從龍 原明良禪師塔 東谷菴左隴。

     木菴聰禪師塔(補) 寺之西麓。

     壽巖昌禪師塔(補) 伏翠菴前有塔銘斷文雲: 國朝洪武二年,退居東澗菴。

    又三年,以在京諸山公選,起赴昌國吉祥寺。

    又二年,遷天童,疲力人所不堪,而師怡然自處。

    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