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
餘曰:「銘,餘宜為。
歲在庚午,始識師于番陽,十四年于今。
念有所至,雖千裡命車,忽焉去之,亦不為少頃留,以是為常。
家居、官居,其門弟子以化事往還,蓋未嘗絕也。
知師之所歷至詳,銘,餘宜為。
示之信入,導以進步,既久,而本然之法軒豁呈露,靡所逃遁。
考觀其極,與吾儒所謂一貫兩端,宗廟之美,百官之富,無得踰之日月,不可階之天,無或少戾。
知師之所造至悉,銘,餘宜為。
負二宜為,最後又以古佛相貌寄意,銘,餘責也,其可辭?」 師,江氏子,蘄之黃梅人。
生而奇傑,骨目聳秀。
童穉便厭世,故具決定志,津濟羣品。
年十七,出家于邑之東禪。
明年為大僧。
又明年杖錫參訪,首謁隨州水南遂和尚。
染指法味,歡喜踴躍,遂遍歷湖南北、江東西。
所至與諸老激揚,無不投契。
然師根器遠大,不肯得少為足。
要求向上鉗錘,透頂透底。
諸佛列祖羅籠,不住一著。
以厭滿初願,乃上雲居,禮圓悟禪師。
一見拊勞,痛與提策。
以為法之故,服勞難事,趨走惟恐居後。
會圓悟入蜀,指以往見彰教隆于宣。
隆,其子也。
隆移虎丘,師實為先馳。
未半載閒,通徹大法,頓明圓悟為人處。
機關深固,運用恢廓。
言句之出,皆越格超量,人天罔測。
道聲藹然,洽于叢林。
未幾,禮辭,遊戲諸方。
初分座于處之連雲,處守遂以妙嚴請師出世。
繼住衢之明果,蘄之德章,饒之報恩、薦福,婺之寶林、報恩,江之東林,建康之蔣山,平江之萬壽;兩住南康、歸宗,末乃住天童。
皆緇素欣慕,同辭公舉。
開大施門垂手,未悟遠近奔湊,如水赴壑。
師于普說、小參、問答、勘辯之屬,皆從容暇豫,曲盡善巧。
而室中機辨、操縱殺活,尤號明妙。
飽參宿學,一近槌拂,亦汗下心死,恨見之晚。
先意出力,辦所難集,以申報效。
舊嘗領徒興剎者,皆晦匿名迹,以得寓巾鉢于下陳為幸。
嗚呼!道亦宏矣。
師既大振宗風,為世眼目。
至于行業高潔,鹹可稱述。
師初有發明,即與此菴禪師(時號元布袋)同行。
反覆博約,日益深奧。
及從此菴于護國,相得歡甚。
此菴之亡意,于師不無所屬。
而開堂嗣法訖,不忘虎丘。
與近世眩于名聞、牽于利養、燒香不原所得者異矣。
矩範嚴峻,或有過失,往往面質,無所寬假。
言既脫口,亦釋然無間,以是學者畏而仰之。
每于住持,泛應虛受,雖料理建置,小物細故,動為無窮計,未嘗苟且。
至纖毫不可于意,即翩然徑去,莫能回奪。
嘗自言:「衲僧家著草鞋住院,何啻如蚖蛇戀窟?」徒眾不許放逸,事事必身率之。
其將示疾也,挂牌入室至夜分,他日多類是。
將終,或以辭世偈為請,師曰:「吾嘗笑諸方所為,而自為之耶?」區處院事,纖悉不遺。
奄然趺坐而化,春秋六十一,僧臘四十三。
偈頌、語錄甚富,未及詮次,已盛傳于世矣。
徑山妙喜禪師,聲價隆重。
方其顯赫時,爭屈下之,師執常禮無加損。
及其在梅陽,有僧傳師垂示語者,妙喜見之,極口稱歎。
後以偈寄歸宗,雲: 坐斷金輪第一峯 千妖百怪盡潛蹤 年來又得真消息 報道楊岐正脈通 其歸重如此。
逮妙喜還徑山,退居月明菴;師演化于明,叔姪相望。
往來憧憧,必至二大士之門。
鹹曰:「妙喜、應菴無異辭。
」師寂後,未踰月,妙喜亦化去。
祖道其遂陵夷矣乎!後生可畏,必將有紹之者。
銘曰: 臨濟一宗 支派分布 大于楊岐 盛于五祖 善美具并 厥唯圓悟 生子若孫 益振門戶 師固後出 氣雄諸方 發端水南 徧參江湖 所至皆靡 陳既堂堂 師視缺然 高翥遠驤 窮法頂底 乃梯乃航 槌拂巾瓶 一十三剎 示無緣慈 縱無畏說 魔族萬千 我殺我活 驅耕奪飢 定動智拔 還其本然 同此大達 太白峯之前 玲瓏巖之下 有窣堵波 靈骨是舍 三十年後話行 猶是閉眼作夜 又祭師文 維隆興元年六月十三日,左承議郎太常丞.兼權尚書吏部郎官李浩,謹以香茶之奠,緻祭于故天童山應菴禪師和尚。
嗚呼!師遂遷寂矣夫?抑世諦流布也。
弗祭其弗來矣夫?祭之果亦至也。
方其彷徨于水南,周旋于江東、西湖南北,困頓于雲居章教之久,如求亡子,如喪考妣。
茲其未悟矣夫?抑未嘗不巍巍堂堂、煒煒煌煌也。
已而,獨踞道場一十有五,說法如雷如風,奔走衲僧如鳳如麟。
茲其既悟矣,亦未嘗不跛跛挈挈、百醜千拙也。
烹鍛諸佛,其無功矣夫?抑最上之功也。
呵咄列祖,是無德矣夫?亦無等等之德也。
走之于師,爰自相視而笑,授受兩忘。
昔不為初學,今不為宿習;淮江異出不為阻,儒釋異容不為間。
時從杖履,日瞻槌拂不為親;曠絕彌年,元字腳不通不為疎;生而咨叩不為敬;死不哭臨不為慢。
善觀走于師者,于一奠焉而觀之,無餘蘊矣。
尚饗! 自題像 形枯豈是持齋叟 貌古還非入定僧 馬不成兮驢不是 當頭一著得人憎 密菴傑贊 眼大如環 頭匾似扇 從來不省己非 偏笑漳泉福建 著實處無用七縱八橫 脫空時日有千化萬變 焚香稽首贊揚 也是神頭鬼面 東石禮贊 楊岐正脈一絲危 洋嶼菴中特付衣 畢竟恩深成父子 到頭叔姪不傳持 滅翁禮贊 亭亭相對兩蒼松 不覺當門觸祖翁 後代兒孫無著莫 忍聽蕭瑟起凄風 天如則贊 用虎口奪食之機恣行五逆 展蛇頭揩癢之手觸撥諸方 海湧山前幹戈卸卻 金輪峯頂妖怪潛藏 視妙喜甘露門兩強不下 通楊岐正法脈五世其昌 碧桃帶雨春風濕 吹下優曇徧界香 南堂欲贊 出家行腳 總是正因 氣吞佛祖 眼蓋乾坤 妙喜徑山禪師太白 叔姪相望二甘露門 衲衣有托 佛日再暾 簡點將來成什麼 三家村裏臭胡孫 又:禮塔偈 不受雲居腦後錐 卻來虎穴奮全威 關情最是梅陽老 遙付楊岐五世衣 中峰本贊 播屋頭春 料老虎尾 太白峯高 甘露門啟 恕中慍贊 咄哉老古錐 平生愛打哄 耕種蒺藜園 徧布三毒種 要續楊岐正宗 大似開眼作夢 當時若不得一領破衲衣 我也知你餓殺凍殺有分 弘覺忞贊 門啟甘露 道震梅衡 ??三腳驢風蹄十分潑剌 擎瞌睡虎頭角數倍崢嶸 橫揮雪刃埽蕩欃槍 佛受煅兮祖受烹 邪舍塔中敲鐵磬 天台雁宕絕人行 越格量出謂情 虛空背上白毛生 牧雲門:禮塔偈 塔禮全身誰個見 腳頭荊棘漫參天 摳衣眷眷空嵓下 信有楊岐正脈傳 慈航樸禪師塔 寺西新菴上。
密菴傑禪師塔 在中峰,明密雲禪師重修。
昔有塔院,曰中峰菴,久廢。
康熈癸亥,山曉晳禪師重修塔亭,甃堦石,重建菴,裝供傑祖像。
約菴張直閣畫師頂相請贊 挨開不二門 千聖須卻步 直下便承當 畧通一線路 佛也不柰何 誰敢當頭道 道著頭角生 一點黑如皂 盡情分付約齋大居士 一等人間任揚播 東石:題像贊 先師手段咬豬狗 持戒如何報得伊 破砂盆是正法眼 不妨依樣畫貓兒 中峰本贊 投機以句 頂門廓徹 惟破砂盆 萬古一傑 弘覺忞贊 投機以句 廓切頂門 唱脫空歌 白格樹頭魚扇子 捏人痛處 等閒佛祖黯消魂 風馳七剎 響徹九閽 口似乞兒席袋 鼻如歉歲塵甗 人言匡俗再世 我道蒺藜重蕃 黃金骨鎖中峯塔 破砂盆注萬溪源 牧雲門:禮塔偈 孤峯石塔儼然存 坐斷乾坤氣宇尊 慚愧兒孫來頂禮 人人憶著破砂盆 塩梅鼎:禮塔偈 孤蹤虎跡雜苔紋 古木荒藤遶塔門 七裂八花無別物 依前這個破砂盆 無用全禪師塔 在應菴禪師塔左。
學士錢象祖撰銘,序雲: 越之暨陽,有大比丘,名淨全,翁氏子。
無用,其自號。
樸野無儀飾,豐神秀爽,面目奕奕有光。
幼失所恃,長與父兄躬耕。
凡至泉石間,必宴坐忘歸,人異之。
甫冠,從大悲山神辨禪師出家。
以典客,畧無所解,乃幡然入徑山,投大慧杲公。
公問曰:「汝有何能?」答曰:「能打坐。
」曰:「打坐何為?」師曰:「若問何為,直是無下口處。
」大慧知為法器。
時有王族以一度僧牒施,杲命其給侍者十輩,各探籌以蔔其分緣。
師信手拈出而首得之。
師時韜光不耀,人以為椎魯,故列下陳。
九人者,意皆不能平,謂師非其倫,不應倖而有之,更相評語。
杲復命探之,如初再獲。
若是者,三探三得之,眾始駭服。
遂師杲公,祝髮、具戒。
嘗請益,杲曰:「但起滅不停處看。
」師夙夜參究,曾不少懈。
一夕,聞山門宵邏者傳呼「照管火燭」,忽有省,乃疾趨方丈。
杲喝雲:「得之本有,失之本無,宜息狂躁。
」師不覺淚下,寢食俱忘,若有所負。
因入室,杲舉「靈雲見桃花,那裏是他不疑處?」師擬開口,杲遽批頰一擊,豁然契悟,即說偈曰: 靈雲一見兩眉橫 引得魚郎良計生 白浪起時拋一釣 任教魚鼈並頭爭 杲復哂曰:「汝既知,老僧不瞞爾,宜自善護!」因顧侍者曰:「這拙漢披剃未幾,便能性躁如許。
三十年後,人望其風不及在。
」杲公既示寂,時瞎堂遠、無菴全、水菴一,門庭角立,師鹹往扣焉。
入閩見水菴,舉「有句無句,如藤依樹」,師雲:「焦磚打著連底凍。
」「忽遇樹倒藤枯時,如何?」師雲:「正在半途。
」「因甚溈山呵呵大笑?」師雲:「忍俊不禁。
」水深相器重,法炬許之。
自是問答勘辨,與師無不機投道合,多所發明。
留數載,出嶺嶠,遊吳中。
拙菴光公居靈隱,延師典賓。
混源密公主淨慈,命分半座,為眾入室。
師志在晦藏,無應世念。
然天稟夙成,不假師授。
雖不識一丁字,而吐詞發語,老師、宿學所不能及,斯亦奇矣。
尚書尤公袤、寶文王公厚之,過門,袖出部使者,相與勸請主狼山,師勉為一出。
師嗣大慧,移錫蘇之承天、宣城廣教、建業保寧。
師之住保寧也,餘時守蘥,病在丐閒,得請,將歸。
師退院事,許以相從,為天台遊。
病中,日得晤語,聞法音如藥石。
天童適虛席,四明首聞師道價,亟馳書迎。
自是衲子風趨座下。
餘假守會稽,時復杖錫相過。
公退之暇,猶得共說無生,多至夜分。
逮還山,未幾,巳報示疾。
說偈而寂,開僖三年六月廿九日也。
其徒用師治命,遠持其壞衲袈裟,以見遺意。
且侍奉師軀于寺之西麓,與應菴華禪師香火同龕,對峙浮圖以瘞之,號「雙塔」。
蓋應菴與師為伯仲,亦法門殊勝事也。
行春秋七十一夏,臘四十五。
度弟子五十。
從師入道者,駸駸見于湖海矣。
師機鋒峭峻,惟以單提直截,鍛鍊學者。
住持未嘗泛應眾同,清風凜然。
其法行未盡徧錄,而已流傳大千。
其門人思卓,以餘有舊且厚善,遠來需餘銘。
銘曰: 師振宗風 作獅子吼 妙法無邊 空諸所有 優鉢羅花 開揚啟後 為世導師 禪林日茂 太白峯前 雙窣堵波 亘千萬年 高風不磨 雪菴瑾禪師塔(補) 師嗣萬年賁。
晚主天童。
壽八十四,索浴、更衣、書偈,投筆而逝。
命葬全身于台州萬年,心聞賁禪師塔旁。
海門齊禪師塔 西崖弁山禪師塔南。
無際派禪師塔 寺之西,慈航禪師塔右。
虛菴敞禪師塔 新菴後。
千光西:禮塔偈 海外精藍特特來 青山迎我笑顏開 三生未朽梅花骨 石上尋思埽綠苔 天目禮禪師舍利塔 在無用禪師塔左。
釋法照:天目禪師祭文 維淳祐六年,歲在庚戌,十月癸巳朔十四日丙午,天台山人法照,謹以湯茗果饌之奠,緻祭于天目禪師之靈曰: 魂兮歸來兮 梁渚之風蕭蕭兮木葉下 瞻太白兮芒寒 蹇獨立兮誰語 麋何食兮中洲 蛟何為乎元浦 夕惕兮餘懷 奠薀藻兮筐筥 天台德雲:天目禪師行狀 師諱文禮,號滅翁,杭之臨安人。
姓阮氏,家在天目山之麓,因號雲。
主京城之廣壽、永嘉之能仁、安吉之福泉、行都之淨慈、四明之天童,歸終于梁渚西丘焉。
嬰微恙,說偈脫去。
茶毘,不壞者二,頂骨、齒。
舍利如燦珠。
祔天童應菴塔之東。
壽八十四,臘六十八,淳祐十年十月十日卒也。
師生于乾道丁亥。
六歲,攜籃隨母採桑,俄而窮念「攜之者誰?」始有出家志。
入塾絃誦,度越他童子。
十六,依鄉之真相寺智月剃落。
走淨慈,參混源密源。
舉「現成公案,放汝三十棒」話,不契。
謁育王佛照光,照問:「恁麼來者,那箇是汝主人公?」師豁然領旨。
他日,佛照再問:「是風動,是旛動,這僧如何?」師雲:「物見主,眼卓豎。
」又問:「不是風動,不是旛動,甚處見祖師?」師雲:「揭卻腦蓋。
」照然之。
松源嶽唱應菴之道于饒之薦福,室中問僧:「不是風動,不是旛動,擬議即棒出!」師聞之,頓忘知解。
又聞餞僧偈雲: 天童佛法龍歸水 玉幾叢林虎靠山 賺了幾人深著腳 遠煙浪裏白雲間 師志始大愜,乃參趨焉。
松源曰:「何舍光而來?」師因道所以然,俾左右得盡其旨。
辭松源,廵禮江淮間祖塔。
暨還浙,謁塗毒于徑山、遯菴于華藏、葦堂于瑞巖、無用于天童。
得松源家法,則為其嗣焉。
有學問,尤通《易》。
乾淳諸儒大闡道學,朱晦菴起二程,楊慈湖起象山,皆少進浮圖氏。
師與之遊,直示以心法,不為世語狥悅也。
晦菴問「毋不敬」,師叉手示之。
慈湖問「不欺之力」,師答以偈曰: 此力分明在不欺 不欺能有幾人知 要明象兎全提句 看取陞階正笏時 其曉人,類如此。
師所閱五剎不過十年,而得閒之歲月,多逍遙于梁渚之西丘。
羣衲參叩,無異領眾時也。
其為人高古簡儉,不苟為笑語,又不俯狥物情。
傷今衲子習豢餂脆,豈寤為嫌已?至呈露見解,則敲撲,不少假借,孰知為教哉?以故多牴牾,落落愈不與世偶,而徒也始合而終暌之矣。
於戲!師固未易知也,豈假人為重也哉?既裒刊禪語為一集,他著述又別裒焉。
謹撰次如右,謹狀。
自題像 無韶陽來扣門 終不拶人腳折 有德山來詰問 方才吹滅紙燭 堪嗟狐媚 妄相嗣續 寧教法堂草滿 苔封古屋 楊岐不得保寧白雲 晦堂若非死心靈源 其他碌碌 難為接足 東石:禮塔 三督黃牙竅到天 鷲峯何處有親傳 自知終始有交涉 一瓣兜樓拜塔前 南堂欲:題像贊 平生一味督黃牙 不解成家隻破家 郎罷耳聾兒口吃 眼頭何處辨金沙 晦巖光禪師舍利塔 在中峰之麓。
枯禪鏡禪師塔 中峰密菴禪師塔左。
愚谷智:禮塔偈 青鳳山前古澗邊 屋簷頭上更無天 而今冷地思量著 細剪春雲作紙錢 西江謀禪師塔 玲瓏嵓西南有塔菴,曰伏翠塔。
上有銘碑,逸名,僅存殘碣,雲:「師枯瘁寒瘠,無生氣。
陞座說法,機語波峭,音吐洪亮。
江南老不被黃敕者四十年。
師末路,受理宗寵命三錫,際遇之盛,近未有也。
」 弁山阡禪師塔 在玲瓏嵓南。
癡絕沖禪師塔(補) 歸葬于金陵山。
趙若琚著師行狀雲: 禪師名道沖,自號「癡絕」,武信長江荀氏子。
母郭氏,夢經山水瓜樹下,其實纍纍,取而食之。
占者謂當產奇士。
已而,師生,豐上短下,資稟過人。
長應進士舉,不利。
受釋氏學于梓州妙音院,落髮。
遊成都,習經于聖慈。
未幾,以名相厭,有志于出世間法,遂出峽。
旋荊楚時,松源嶽倡道于饒之薦福,造其室。
又聞曹源生首座出世妙果,聽其入門語,有省。
參堂,俾侍香。
甲寅夏,從龜峯。
三年,以偈辭。
入浙,有「尚餘窮相一雙手,要向諸方癢處爬」之句。
松源主靈隱,門庭高峻,不妄許可。
閱八月,未得歸堂。
一日,有告之者,源曰:「我八字打開挂搭他,自是他當面錯過。
」師聞此語,口耳俱喪,始知侍曹源于妙果、龜峯時,嘻笑怒罵,無非善巧方便,自此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
既而曹順寂,徧歷諸老之門,淨慈克華藏演一見,以為法器。
又于諸大老座下,皆分半座。
嘉定乙卯,由徑山應嘉定光孝請。
乙酉被堂帖,移蔣山。
寺之歲租不足以供眾,師攻苦食淡,相安于寂莫十四年,始終如一日。
時參摳抑齋陳公,開閫金陵,素敬師操行孤高,舉似于閩師東畝曹公。
會鼓山虛席,即命師主之。
未行,遷雪峯。
嘉熈戊戌,入院甫半載,有旨住太白。
適育王住持未定,又強之兼領。
師往來兩山間,四方學者從之如歸,聲聞京師。
淳祐甲辰,詔移靈隱。
追念密菴、松源舊遊,方思所以振起祖風,而魔事出于意料所不及,難以口舌爭,遽動終老故山之志,伐鼓亟去。
諸大老緻書力挽;堂帖有虎丘之命,又以蔣山起之,俱莫能回其意。
戊申春,育王散席,眾舉于朝,俟師之出,亦固辭乃已。
明年己酉,訪舊于苕溪。
歸途,京兆諸公欲留為法華開山,懇祈再三,不允。
而勅牒住徑山之命繼至,師謂君命豈應引避?至止,人神嚮合,聲懽如雷。
俄染疾,自冬涉春,雖形羸,而陞座、提唱如平時。
三月六日且口占法語,寄無準塔所,曰:「無準忌在十八,吾以十五即行,不得瓣香修供矣。
」侍僧駭其言,亟以遺偈請。
師笑曰:「末後一句,無可商量,隻要個人直下承當。
」即命筆書,辭眾,上堂曰:「世尊昔日入涅槃,告眾雲:『汝等善觀我紫磨金色之身,瞻仰取足,無令後悔。
今日即有,明日即無。
』」拈世尊雲:「平生用盡伎倆,臨死之際,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山僧則不然,要行便行,要去便去,八臂那吒攔不住。
」十四日夜分,起坐,移頃而逝。
茶毘,舍利五色。
靈骨歸塔于金陵之玉山菴。
學徒不舍,分其半,建塔于徑山。
壽八十二,僧臘六十七。
石室輝:癡絕和尚祭文 嗚呼!師乎!法施如雲如雨,道鳴如雷如霆;上而天子,下而庶士,皆能知之。
至于有古尊宿之道,三世之論者或未知焉。
曹洞門戶,荒寒寂寥,老臂獨支,卒使之廣大高明,大庇天下;雖道盛如松源,不以易其素,一也。
氣正而嚴,不以詞色少假學者;我從我違,不爾暇顧,二也。
僵臥一榻,泰定清明,說偈書贊,終日無倦;侍僧以遺頌請,則麾斥不顧,而以月望自期,三也。
嗟乎!是豈志滿氣揭、嘗試為之者所及哉?嘗謂勢可以服眾,而不可以服善類之口;力可以得位,而不可以得善類之心。
今夫方丈其居,絢彩其衣;彼信矣,此或不服;此服矣,彼或不信。
師不求信而人信之,不求服而人服之。
故其高臥玉山,望之者如渴;養疴雙徑,從之者如市。
此其必有不依勢而立、不恃力而行者。
遵稟遺言,服彼大事,輝也何幸身親見之。
然隳此大法之幢,滅此大法之炬,而抑以大法之梁棟,天下將安仰哉?悲夫! 石門來禪師塔 寺西,普同塔右。
別山智禪師塔 中峰
餘曰:「銘,餘宜為。
歲在庚午,始識師于番陽,十四年于今。
念有所至,雖千裡命車,忽焉去之,亦不為少頃留,以是為常。
家居、官居,其門弟子以化事往還,蓋未嘗絕也。
知師之所歷至詳,銘,餘宜為。
示之信入,導以進步,既久,而本然之法軒豁呈露,靡所逃遁。
考觀其極,與吾儒所謂一貫兩端,宗廟之美,百官之富,無得踰之日月,不可階之天,無或少戾。
知師之所造至悉,銘,餘宜為。
負二宜為,最後又以古佛相貌寄意,銘,餘責也,其可辭?」 師,江氏子,蘄之黃梅人。
生而奇傑,骨目聳秀。
童穉便厭世,故具決定志,津濟羣品。
年十七,出家于邑之東禪。
明年為大僧。
又明年杖錫參訪,首謁隨州水南遂和尚。
染指法味,歡喜踴躍,遂遍歷湖南北、江東西。
所至與諸老激揚,無不投契。
然師根器遠大,不肯得少為足。
要求向上鉗錘,透頂透底。
諸佛列祖羅籠,不住一著。
以厭滿初願,乃上雲居,禮圓悟禪師。
一見拊勞,痛與提策。
以為法之故,服勞難事,趨走惟恐居後。
會圓悟入蜀,指以往見彰教隆于宣。
隆,其子也。
隆移虎丘,師實為先馳。
未半載閒,通徹大法,頓明圓悟為人處。
機關深固,運用恢廓。
言句之出,皆越格超量,人天罔測。
道聲藹然,洽于叢林。
未幾,禮辭,遊戲諸方。
初分座于處之連雲,處守遂以妙嚴請師出世。
繼住衢之明果,蘄之德章,饒之報恩、薦福,婺之寶林、報恩,江之東林,建康之蔣山,平江之萬壽;兩住南康、歸宗,末乃住天童。
皆緇素欣慕,同辭公舉。
開大施門垂手,未悟遠近奔湊,如水赴壑。
師于普說、小參、問答、勘辯之屬,皆從容暇豫,曲盡善巧。
而室中機辨、操縱殺活,尤號明妙。
飽參宿學,一近槌拂,亦汗下心死,恨見之晚。
先意出力,辦所難集,以申報效。
舊嘗領徒興剎者,皆晦匿名迹,以得寓巾鉢于下陳為幸。
嗚呼!道亦宏矣。
師既大振宗風,為世眼目。
至于行業高潔,鹹可稱述。
師初有發明,即與此菴禪師(時號元布袋)同行。
反覆博約,日益深奧。
及從此菴于護國,相得歡甚。
此菴之亡意,于師不無所屬。
而開堂嗣法訖,不忘虎丘。
與近世眩于名聞、牽于利養、燒香不原所得者異矣。
矩範嚴峻,或有過失,往往面質,無所寬假。
言既脫口,亦釋然無間,以是學者畏而仰之。
每于住持,泛應虛受,雖料理建置,小物細故,動為無窮計,未嘗苟且。
至纖毫不可于意,即翩然徑去,莫能回奪。
嘗自言:「衲僧家著草鞋住院,何啻如蚖蛇戀窟?」徒眾不許放逸,事事必身率之。
其將示疾也,挂牌入室至夜分,他日多類是。
將終,或以辭世偈為請,師曰:「吾嘗笑諸方所為,而自為之耶?」區處院事,纖悉不遺。
奄然趺坐而化,春秋六十一,僧臘四十三。
偈頌、語錄甚富,未及詮次,已盛傳于世矣。
徑山妙喜禪師,聲價隆重。
方其顯赫時,爭屈下之,師執常禮無加損。
及其在梅陽,有僧傳師垂示語者,妙喜見之,極口稱歎。
後以偈寄歸宗,雲: 坐斷金輪第一峯 千妖百怪盡潛蹤 年來又得真消息 報道楊岐正脈通 其歸重如此。
逮妙喜還徑山,退居月明菴;師演化于明,叔姪相望。
往來憧憧,必至二大士之門。
鹹曰:「妙喜、應菴無異辭。
」師寂後,未踰月,妙喜亦化去。
祖道其遂陵夷矣乎!後生可畏,必將有紹之者。
銘曰: 臨濟一宗 支派分布 大于楊岐 盛于五祖 善美具并 厥唯圓悟 生子若孫 益振門戶 師固後出 氣雄諸方 發端水南 徧參江湖 所至皆靡 陳既堂堂 師視缺然 高翥遠驤 窮法頂底 乃梯乃航 槌拂巾瓶 一十三剎 示無緣慈 縱無畏說 魔族萬千 我殺我活 驅耕奪飢 定動智拔 還其本然 同此大達 太白峯之前 玲瓏巖之下 有窣堵波 靈骨是舍 三十年後話行 猶是閉眼作夜 又祭師文 維隆興元年六月十三日,左承議郎太常丞.兼權尚書吏部郎官李浩,謹以香茶之奠,緻祭于故天童山應菴禪師和尚。
嗚呼!師遂遷寂矣夫?抑世諦流布也。
弗祭其弗來矣夫?祭之果亦至也。
方其彷徨于水南,周旋于江東、西湖南北,困頓于雲居章教之久,如求亡子,如喪考妣。
茲其未悟矣夫?抑未嘗不巍巍堂堂、煒煒煌煌也。
已而,獨踞道場一十有五,說法如雷如風,奔走衲僧如鳳如麟。
茲其既悟矣,亦未嘗不跛跛挈挈、百醜千拙也。
烹鍛諸佛,其無功矣夫?抑最上之功也。
呵咄列祖,是無德矣夫?亦無等等之德也。
走之于師,爰自相視而笑,授受兩忘。
昔不為初學,今不為宿習;淮江異出不為阻,儒釋異容不為間。
時從杖履,日瞻槌拂不為親;曠絕彌年,元字腳不通不為疎;生而咨叩不為敬;死不哭臨不為慢。
善觀走于師者,于一奠焉而觀之,無餘蘊矣。
尚饗! 自題像 形枯豈是持齋叟 貌古還非入定僧 馬不成兮驢不是 當頭一著得人憎 密菴傑贊 眼大如環 頭匾似扇 從來不省己非 偏笑漳泉福建 著實處無用七縱八橫 脫空時日有千化萬變 焚香稽首贊揚 也是神頭鬼面 東石禮贊 楊岐正脈一絲危 洋嶼菴中特付衣 畢竟恩深成父子 到頭叔姪不傳持 滅翁禮贊 亭亭相對兩蒼松 不覺當門觸祖翁 後代兒孫無著莫 忍聽蕭瑟起凄風 天如則贊 用虎口奪食之機恣行五逆 展蛇頭揩癢之手觸撥諸方 海湧山前幹戈卸卻 金輪峯頂妖怪潛藏 視妙喜甘露門兩強不下 通楊岐正法脈五世其昌 碧桃帶雨春風濕 吹下優曇徧界香 南堂欲贊 出家行腳 總是正因 氣吞佛祖 眼蓋乾坤 妙喜徑山禪師太白 叔姪相望二甘露門 衲衣有托 佛日再暾 簡點將來成什麼 三家村裏臭胡孫 又:禮塔偈 不受雲居腦後錐 卻來虎穴奮全威 關情最是梅陽老 遙付楊岐五世衣 中峰本贊 播屋頭春 料老虎尾 太白峯高 甘露門啟 恕中慍贊 咄哉老古錐 平生愛打哄 耕種蒺藜園 徧布三毒種 要續楊岐正宗 大似開眼作夢 當時若不得一領破衲衣 我也知你餓殺凍殺有分 弘覺忞贊 門啟甘露 道震梅衡 ??三腳驢風蹄十分潑剌 擎瞌睡虎頭角數倍崢嶸 橫揮雪刃埽蕩欃槍 佛受煅兮祖受烹 邪舍塔中敲鐵磬 天台雁宕絕人行 越格量出謂情 虛空背上白毛生 牧雲門:禮塔偈 塔禮全身誰個見 腳頭荊棘漫參天 摳衣眷眷空嵓下 信有楊岐正脈傳 慈航樸禪師塔 寺西新菴上。
密菴傑禪師塔 在中峰,明密雲禪師重修。
昔有塔院,曰中峰菴,久廢。
康熈癸亥,山曉晳禪師重修塔亭,甃堦石,重建菴,裝供傑祖像。
約菴張直閣畫師頂相請贊 挨開不二門 千聖須卻步 直下便承當 畧通一線路 佛也不柰何 誰敢當頭道 道著頭角生 一點黑如皂 盡情分付約齋大居士 一等人間任揚播 東石:題像贊 先師手段咬豬狗 持戒如何報得伊 破砂盆是正法眼 不妨依樣畫貓兒 中峰本贊 投機以句 頂門廓徹 惟破砂盆 萬古一傑 弘覺忞贊 投機以句 廓切頂門 唱脫空歌 白格樹頭魚扇子 捏人痛處 等閒佛祖黯消魂 風馳七剎 響徹九閽 口似乞兒席袋 鼻如歉歲塵甗 人言匡俗再世 我道蒺藜重蕃 黃金骨鎖中峯塔 破砂盆注萬溪源 牧雲門:禮塔偈 孤峯石塔儼然存 坐斷乾坤氣宇尊 慚愧兒孫來頂禮 人人憶著破砂盆 塩梅鼎:禮塔偈 孤蹤虎跡雜苔紋 古木荒藤遶塔門 七裂八花無別物 依前這個破砂盆 無用全禪師塔 在應菴禪師塔左。
學士錢象祖撰銘,序雲: 越之暨陽,有大比丘,名淨全,翁氏子。
無用,其自號。
樸野無儀飾,豐神秀爽,面目奕奕有光。
幼失所恃,長與父兄躬耕。
凡至泉石間,必宴坐忘歸,人異之。
甫冠,從大悲山神辨禪師出家。
以典客,畧無所解,乃幡然入徑山,投大慧杲公。
公問曰:「汝有何能?」答曰:「能打坐。
」曰:「打坐何為?」師曰:「若問何為,直是無下口處。
」大慧知為法器。
時有王族以一度僧牒施,杲命其給侍者十輩,各探籌以蔔其分緣。
師信手拈出而首得之。
師時韜光不耀,人以為椎魯,故列下陳。
九人者,意皆不能平,謂師非其倫,不應倖而有之,更相評語。
杲復命探之,如初再獲。
若是者,三探三得之,眾始駭服。
遂師杲公,祝髮、具戒。
嘗請益,杲曰:「但起滅不停處看。
」師夙夜參究,曾不少懈。
一夕,聞山門宵邏者傳呼「照管火燭」,忽有省,乃疾趨方丈。
杲喝雲:「得之本有,失之本無,宜息狂躁。
」師不覺淚下,寢食俱忘,若有所負。
因入室,杲舉「靈雲見桃花,那裏是他不疑處?」師擬開口,杲遽批頰一擊,豁然契悟,即說偈曰: 靈雲一見兩眉橫 引得魚郎良計生 白浪起時拋一釣 任教魚鼈並頭爭 杲復哂曰:「汝既知,老僧不瞞爾,宜自善護!」因顧侍者曰:「這拙漢披剃未幾,便能性躁如許。
三十年後,人望其風不及在。
」杲公既示寂,時瞎堂遠、無菴全、水菴一,門庭角立,師鹹往扣焉。
入閩見水菴,舉「有句無句,如藤依樹」,師雲:「焦磚打著連底凍。
」「忽遇樹倒藤枯時,如何?」師雲:「正在半途。
」「因甚溈山呵呵大笑?」師雲:「忍俊不禁。
」水深相器重,法炬許之。
自是問答勘辨,與師無不機投道合,多所發明。
留數載,出嶺嶠,遊吳中。
拙菴光公居靈隱,延師典賓。
混源密公主淨慈,命分半座,為眾入室。
師志在晦藏,無應世念。
然天稟夙成,不假師授。
雖不識一丁字,而吐詞發語,老師、宿學所不能及,斯亦奇矣。
尚書尤公袤、寶文王公厚之,過門,袖出部使者,相與勸請主狼山,師勉為一出。
師嗣大慧,移錫蘇之承天、宣城廣教、建業保寧。
師之住保寧也,餘時守蘥,病在丐閒,得請,將歸。
師退院事,許以相從,為天台遊。
病中,日得晤語,聞法音如藥石。
天童適虛席,四明首聞師道價,亟馳書迎。
自是衲子風趨座下。
餘假守會稽,時復杖錫相過。
公退之暇,猶得共說無生,多至夜分。
逮還山,未幾,巳報示疾。
說偈而寂,開僖三年六月廿九日也。
其徒用師治命,遠持其壞衲袈裟,以見遺意。
且侍奉師軀于寺之西麓,與應菴華禪師香火同龕,對峙浮圖以瘞之,號「雙塔」。
蓋應菴與師為伯仲,亦法門殊勝事也。
行春秋七十一夏,臘四十五。
度弟子五十。
從師入道者,駸駸見于湖海矣。
師機鋒峭峻,惟以單提直截,鍛鍊學者。
住持未嘗泛應眾同,清風凜然。
其法行未盡徧錄,而已流傳大千。
其門人思卓,以餘有舊且厚善,遠來需餘銘。
銘曰: 師振宗風 作獅子吼 妙法無邊 空諸所有 優鉢羅花 開揚啟後 為世導師 禪林日茂 太白峯前 雙窣堵波 亘千萬年 高風不磨 雪菴瑾禪師塔(補) 師嗣萬年賁。
晚主天童。
壽八十四,索浴、更衣、書偈,投筆而逝。
命葬全身于台州萬年,心聞賁禪師塔旁。
海門齊禪師塔 西崖弁山禪師塔南。
無際派禪師塔 寺之西,慈航禪師塔右。
虛菴敞禪師塔 新菴後。
千光西:禮塔偈 海外精藍特特來 青山迎我笑顏開 三生未朽梅花骨 石上尋思埽綠苔 天目禮禪師舍利塔 在無用禪師塔左。
釋法照:天目禪師祭文 維淳祐六年,歲在庚戌,十月癸巳朔十四日丙午,天台山人法照,謹以湯茗果饌之奠,緻祭于天目禪師之靈曰: 魂兮歸來兮 梁渚之風蕭蕭兮木葉下 瞻太白兮芒寒 蹇獨立兮誰語 麋何食兮中洲 蛟何為乎元浦 夕惕兮餘懷 奠薀藻兮筐筥 天台德雲:天目禪師行狀 師諱文禮,號滅翁,杭之臨安人。
姓阮氏,家在天目山之麓,因號雲。
主京城之廣壽、永嘉之能仁、安吉之福泉、行都之淨慈、四明之天童,歸終于梁渚西丘焉。
嬰微恙,說偈脫去。
茶毘,不壞者二,頂骨、齒。
舍利如燦珠。
祔天童應菴塔之東。
壽八十四,臘六十八,淳祐十年十月十日卒也。
師生于乾道丁亥。
六歲,攜籃隨母採桑,俄而窮念「攜之者誰?」始有出家志。
入塾絃誦,度越他童子。
十六,依鄉之真相寺智月剃落。
走淨慈,參混源密源。
舉「現成公案,放汝三十棒」話,不契。
謁育王佛照光,照問:「恁麼來者,那箇是汝主人公?」師豁然領旨。
他日,佛照再問:「是風動,是旛動,這僧如何?」師雲:「物見主,眼卓豎。
」又問:「不是風動,不是旛動,甚處見祖師?」師雲:「揭卻腦蓋。
」照然之。
松源嶽唱應菴之道于饒之薦福,室中問僧:「不是風動,不是旛動,擬議即棒出!」師聞之,頓忘知解。
又聞餞僧偈雲: 天童佛法龍歸水 玉幾叢林虎靠山 賺了幾人深著腳 遠煙浪裏白雲間 師志始大愜,乃參趨焉。
松源曰:「何舍光而來?」師因道所以然,俾左右得盡其旨。
辭松源,廵禮江淮間祖塔。
暨還浙,謁塗毒于徑山、遯菴于華藏、葦堂于瑞巖、無用于天童。
得松源家法,則為其嗣焉。
有學問,尤通《易》。
乾淳諸儒大闡道學,朱晦菴起二程,楊慈湖起象山,皆少進浮圖氏。
師與之遊,直示以心法,不為世語狥悅也。
晦菴問「毋不敬」,師叉手示之。
慈湖問「不欺之力」,師答以偈曰: 此力分明在不欺 不欺能有幾人知 要明象兎全提句 看取陞階正笏時 其曉人,類如此。
師所閱五剎不過十年,而得閒之歲月,多逍遙于梁渚之西丘。
羣衲參叩,無異領眾時也。
其為人高古簡儉,不苟為笑語,又不俯狥物情。
傷今衲子習豢餂脆,豈寤為嫌已?至呈露見解,則敲撲,不少假借,孰知為教哉?以故多牴牾,落落愈不與世偶,而徒也始合而終暌之矣。
於戲!師固未易知也,豈假人為重也哉?既裒刊禪語為一集,他著述又別裒焉。
謹撰次如右,謹狀。
自題像 無韶陽來扣門 終不拶人腳折 有德山來詰問 方才吹滅紙燭 堪嗟狐媚 妄相嗣續 寧教法堂草滿 苔封古屋 楊岐不得保寧白雲 晦堂若非死心靈源 其他碌碌 難為接足 東石:禮塔 三督黃牙竅到天 鷲峯何處有親傳 自知終始有交涉 一瓣兜樓拜塔前 南堂欲:題像贊 平生一味督黃牙 不解成家隻破家 郎罷耳聾兒口吃 眼頭何處辨金沙 晦巖光禪師舍利塔 在中峰之麓。
枯禪鏡禪師塔 中峰密菴禪師塔左。
愚谷智:禮塔偈 青鳳山前古澗邊 屋簷頭上更無天 而今冷地思量著 細剪春雲作紙錢 西江謀禪師塔 玲瓏嵓西南有塔菴,曰伏翠塔。
上有銘碑,逸名,僅存殘碣,雲:「師枯瘁寒瘠,無生氣。
陞座說法,機語波峭,音吐洪亮。
江南老不被黃敕者四十年。
師末路,受理宗寵命三錫,際遇之盛,近未有也。
」 弁山阡禪師塔 在玲瓏嵓南。
癡絕沖禪師塔(補) 歸葬于金陵山。
趙若琚著師行狀雲: 禪師名道沖,自號「癡絕」,武信長江荀氏子。
母郭氏,夢經山水瓜樹下,其實纍纍,取而食之。
占者謂當產奇士。
已而,師生,豐上短下,資稟過人。
長應進士舉,不利。
受釋氏學于梓州妙音院,落髮。
遊成都,習經于聖慈。
未幾,以名相厭,有志于出世間法,遂出峽。
旋荊楚時,松源嶽倡道于饒之薦福,造其室。
又聞曹源生首座出世妙果,聽其入門語,有省。
參堂,俾侍香。
甲寅夏,從龜峯。
三年,以偈辭。
入浙,有「尚餘窮相一雙手,要向諸方癢處爬」之句。
松源主靈隱,門庭高峻,不妄許可。
閱八月,未得歸堂。
一日,有告之者,源曰:「我八字打開挂搭他,自是他當面錯過。
」師聞此語,口耳俱喪,始知侍曹源于妙果、龜峯時,嘻笑怒罵,無非善巧方便,自此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
既而曹順寂,徧歷諸老之門,淨慈克華藏演一見,以為法器。
又于諸大老座下,皆分半座。
嘉定乙卯,由徑山應嘉定光孝請。
乙酉被堂帖,移蔣山。
寺之歲租不足以供眾,師攻苦食淡,相安于寂莫十四年,始終如一日。
時參摳抑齋陳公,開閫金陵,素敬師操行孤高,舉似于閩師東畝曹公。
會鼓山虛席,即命師主之。
未行,遷雪峯。
嘉熈戊戌,入院甫半載,有旨住太白。
適育王住持未定,又強之兼領。
師往來兩山間,四方學者從之如歸,聲聞京師。
淳祐甲辰,詔移靈隱。
追念密菴、松源舊遊,方思所以振起祖風,而魔事出于意料所不及,難以口舌爭,遽動終老故山之志,伐鼓亟去。
諸大老緻書力挽;堂帖有虎丘之命,又以蔣山起之,俱莫能回其意。
戊申春,育王散席,眾舉于朝,俟師之出,亦固辭乃已。
明年己酉,訪舊于苕溪。
歸途,京兆諸公欲留為法華開山,懇祈再三,不允。
而勅牒住徑山之命繼至,師謂君命豈應引避?至止,人神嚮合,聲懽如雷。
俄染疾,自冬涉春,雖形羸,而陞座、提唱如平時。
三月六日且口占法語,寄無準塔所,曰:「無準忌在十八,吾以十五即行,不得瓣香修供矣。
」侍僧駭其言,亟以遺偈請。
師笑曰:「末後一句,無可商量,隻要個人直下承當。
」即命筆書,辭眾,上堂曰:「世尊昔日入涅槃,告眾雲:『汝等善觀我紫磨金色之身,瞻仰取足,無令後悔。
今日即有,明日即無。
』」拈世尊雲:「平生用盡伎倆,臨死之際,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山僧則不然,要行便行,要去便去,八臂那吒攔不住。
」十四日夜分,起坐,移頃而逝。
茶毘,舍利五色。
靈骨歸塔于金陵之玉山菴。
學徒不舍,分其半,建塔于徑山。
壽八十二,僧臘六十七。
石室輝:癡絕和尚祭文 嗚呼!師乎!法施如雲如雨,道鳴如雷如霆;上而天子,下而庶士,皆能知之。
至于有古尊宿之道,三世之論者或未知焉。
曹洞門戶,荒寒寂寥,老臂獨支,卒使之廣大高明,大庇天下;雖道盛如松源,不以易其素,一也。
氣正而嚴,不以詞色少假學者;我從我違,不爾暇顧,二也。
僵臥一榻,泰定清明,說偈書贊,終日無倦;侍僧以遺頌請,則麾斥不顧,而以月望自期,三也。
嗟乎!是豈志滿氣揭、嘗試為之者所及哉?嘗謂勢可以服眾,而不可以服善類之口;力可以得位,而不可以得善類之心。
今夫方丈其居,絢彩其衣;彼信矣,此或不服;此服矣,彼或不信。
師不求信而人信之,不求服而人服之。
故其高臥玉山,望之者如渴;養疴雙徑,從之者如市。
此其必有不依勢而立、不恃力而行者。
遵稟遺言,服彼大事,輝也何幸身親見之。
然隳此大法之幢,滅此大法之炬,而抑以大法之梁棟,天下將安仰哉?悲夫! 石門來禪師塔 寺西,普同塔右。
別山智禪師塔 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