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塔像考(舊志缺)
多寶塔
唐開元間,秘書省正字萬齊融,建塔于今東谷古天童精舎之西南隅。
萬公自記,備述其事。
碑係順陽範的書。
時法璿禪師重建于興師結茅處,碑記無稽。
七佛塔 唐至德二載,徙寺于今址,遂濬萬工內外雙池。
宋宏智禪師建塔于方塘,七錐離立,倒影池中,天光雲影相上下焉。
形家雲:「兩池象鬥,七塔乃七星之象。
」 〔續紀〕明萬曆丁亥,為洪水圮。
崇禎間重建。
密雲和尚偈雲: 七塔尖尖七古錐 一行排列路傍堤 死生箇裏同模樣 特使行人著眼窺 石奇雲:七佛塔偈 日炙風吹七古錐 無遮無隱絕威儀 一行立在長堤上 不識渠儂等阿誰 山幢褱:七佛塔偈 七佛同途展化儀 尖頭大腹沒高低 看來狹處無人識 笑殺天王殿吻鴟 鎮蟒塔 唐心鏡禪師建于小白嶺上。
因蟒蛇作祟,建塔以鎮之。
白塔 相傳在寺之東南,無迹可稽。
青塔 在西澗、祖印嵓下。
舊有塔菴,久廢,其石塔移建於七塔之中。
稽古,東者是青,白者是西。
舍利塔 舊志載東西四座,今無迹可稽。
明楊實詩雲: 亭亭窣堵波 沖霄名舍利 夜半走珠光 如來現平地 三塔 舊志載唐嶴。
〔參紀〕上二則俱載在《嘉靖志》中,相去一百餘年,無迹可考。
普同塔 唐嶴之左隴,始建無稽。
密雲和尚重修,弘覺禪師建塔院。
康熈丁巳圮,山曉禪師重建。
開山義興祖師塔(續) 在寺之南山盧家嶴,久湮沒。
國朝康熈間,壽昌寺比丘恩璿重建。
弘覺禪師道忞著塔銘,序雲: 義興師,不知何處人;以時考之,蓋在孫吳間。
誅茅于越東之絕壑,雲深路僻、人迹罕經之所。
時山尚未有名。
西晉永康元年,傳有童子來供薪水之役。
久之,告師辭去,曰:「我本太白星,天帝以師道行高卓,故命我化身執侍耳。
」由是厥後,山名太白,寺號天童。
歷唐及明,宗風代振。
迨谷遷陵變,向之規制,竟幻寒煙衰草。
崇禎間,先師悟和尚主席,頓還舊觀。
天童之名復克寰宇,皆師發祥有以造之也。
師正當摩騰始漢、大法未東之候,一切教門佛事,尚屬天開草昧,故師生平、語言、行迹無聞,出生入滅皆不可考。
國朝康熈乙酉,壽昌菊窗璿公誅茅于寺前南山之隖。
從深澗得石幢八棱,上鐫「開山興禪師塔」,字畫分明。
去數百武,舊有竁穴。
于是捐資買山,礱石建塔,復奉師焉。
嗟乎!聖帝明王山陵,世遠亦多湮沒疑似。
師幻化千百餘年,其塔由成而毀,復由晦而彰;非天帝欽崇道德、不忘夙心,故假手于我璿公歟?璿公稟戒于餘,從餘乞銘,將以昭告來茲,甚盛心也。
餘忝兩主天童,于師有蔦蘿附松之義,義不敢辭。
謹拜手稽首,為之銘曰: 維昔義興 委身絕壑 路僻雲深 世人罔覺 爰有童子 職勞水薪 行滿將去 辭告師因 始信西金 天帝遣來 名山太白 精藍肇開 陞堂說法 四海雲從 千秋萬歲 奔走象龍 師有靈塔 歲遠莫徵 孰審前山 草沒佳城 長庚夜泣 天帝悲增 乃眷璿公 假手重興 高建雲幢 再礱砌石 燒香散花 作禮晨夕 咨爾山君 并及水王 仰體瑤階 永護勿忘 又:懷開山興禪師詩 插莖茆見寶雲甍 端信神功遇五丁 世遠不知師道大 叢林千古說長庚 又:題像贊 摩騰始漢 達磨未東 不有神通 孰警瞶聾 六環飛舉 帝座冥通 矧開終古 般若禪叢 千燈照夜 百蟄驚蒙 飲師之澤 與山無窮 古閩弘峻贊 透水穿雲 尋幽得異 拈莖草以量天 持龜毛而度地 順轉乾坤兮無為 逆推甲子兮均利 于無陰陽地上頓現輝煌 向喚不應谷中突出崇麗 指南而袖有金針 宅中而匣無玉記 來天童而不敬 驅蛇虎而適意 鑿出龍門萬仞高 坐看金麟摩天翅 巨靈融贊 眉毛罅闊山岫 眼目橫開宇宙 來時達磨之前 兀坐威音之後 未嘗說著拈花禪 鼻孔何由缺半邊 劈空鑿出玲瓏石 漏逗空勞太白仙 康熈三十八年豎塔亭,檢討.蕭山毛奇齡著頌記雲: 今天下禪宗之宗太白,比梁大同中之宗少室,唐永隆前後之宗寶林,較為尤盛。
甬東三佛國,諸佛化身,應現其地,相傳太白得名最久。
在吳赤烏閒,興師住此山。
永康間,忽有童子來侍師,久而辭去,詢之,曰:「我非他,即金天太白星也。
帝慕師篤于道行,使執役焉。
」是時名其山曰太白,寺曰天童。
今上康熈八年,壽昌菊窗璿公結茅于寺南,澗中得石幢,乃師之塔石。
就澗數百武,舊有塔基,因豎建焉。
師在當時,初祖未入,凡東南名僧,率以高座講論相矜高;而師獨孤居茲山,徙倚于玲巒蓊薈之鄉,一似初祖面壁。
而東禪之坐碓者,則是天童捆奧,師實開之。
宜乎雞足之藏,歷數世而彌顯也。
然而璿公翳剔之功,何可泯哉?歲在戊寅,因重構塔亭而請為之記,遂作頌曰: 維是清淨身 化作百千億 枉石為三身 究之不得一 如何紫金藏 留此不壞迹 髮相等墨雲 骨象變金色 得非太白光 結是大慧力 藏室無幾延 甃石不盈尺 仰視六幕閒 鴻濛總開闢 侯官雲客高兆跋 餘嘗于釋氏之修建塔廟,嚴正統系,有感于吾儒之立言有相拂戾也。
三代而降,孔子之徒,以形家吉兇不葬其親、以門第榮貴亂其宗譜者接頂踵,可勝歎哉?甬東壽昌古剎,菊公誅茅天童南山,于絕壑蔓草閒,得義興禪師遺塔石幢;越數百武,又見竁穴。
于是稽首發願,捐衣鉢之資,買山重建窣堵,請銘弘覺老人。
按山志,興師,晉永康時居山。
太白化童子執侍之迹,迄今千有餘年復著現。
世祖章皇帝、今上皇帝,皈崇天童之日,豈非累代勝因恭逢于聖朝歟?予夏五月之浙,毛簡討大可座中讀斯銘,知為天童異事。
秋八月,至鄮,從菊公瞻視浮槎小柏張摢寮《法華》、《金剛》二經,時菊公止勾勒天嶽禪師手書銘,捧覽,恍然踴躍。
明日,詣山中訪天翁,申皈依之衷。
留三日歸。
菊公且潢禪師墨迹成卷,屬予跋後。
予私惟垂衰之年,獲登名山,遭值盛緣,或由夙世敬三寶之因。
至于我菊公偕于公,中興壽昌、明教闡宗、力扶末法,稱明州第一耆舊,不謂之「興師再來」不可!予既識其末,且欲令師孔氏者,聞菊公此舉,皆自反、毋妄言,毋以堪輿宗黨得罪人倫,甚幸也。
〔附紀〕德介〈重豎塔詩〉,序曰: 康熈庚戌春,伏翠菴成。
時雨初晴,偶步溪上,得石幢于澗中。
泥蘚剝落,隱有字迹。
細拭視之,乃興祖幢石也。
時悲喜交集,即白之上人,乃就山古竁貿地重豎。
何世相傳「仗錫山太白塔」者,雲師塔也。
詎知仗錫者,乃李唐龍紀間,天童紀禪師飛錫創建,以其燈分太白,得以是名。
因成俚言二章志感。
詩雲: 每從東谷尋遺迹 偶爾風雷破草堙 短碣猶存知古塔 千年恍若見前人 雲山盡是袈裟影 松隖依然晏寂身 童子殷勤昔日事 至今高岫仰儀真 謾雲金骨瘞他山 別有開茅龍紀間 今尚相傳太白塔 昔曾仗錫萬松關 神龍夭矯隨雲駐 野鶴回翔帶月還 莫擬一川稱異派 清流從此聽潺潺 曇粹禪師塔(補) 心鏡禪師居長壽時,謂眾曰:「昔四明天童山僧曇粹,乃吾之前身,有塔存焉。
」及追驗事實,皆如其言。
法璿禪師塔 在本山。
清閑禪師塔 相國第五琦著師塔銘,失傳。
勅賜壽相塔(補) 心鏡藏奐禪師塔,建於萬松嶺外。
諡「心鏡」,塔號「壽相」。
郡守崔琪狀師塔銘。
舊有塔院壽相菴,久廢。
鹹啟禪師塔 在本山。
清簡禪師塔 師後居雪竇,塔于雪竇寺之西南。
宋孝宗皇帝:題師遺像 百尺竿頭猶進步 殺人須是猛烈漢 敝衣糲食未為貧 中有明珠價億萬 利章禪師塔 在玲瓏巖西。
可齊禪師塔 寺之西。
佛國禪師塔 玲瓏巖西南。
有菴曰佛國,即師之塔院。
普交禪師塔(補銘) 寺之西山。
中書舍人黃龜年,著師塔銘,序曰: 黃龍南禪師,受法于慈明,傳臨濟正法眼藏。
叢席之盛,冠絕諸方。
一傳而東林總得之,東坡先生贊之曰:「巍巍總公,僧中之龍。
」再傳而泐潭乾得之,無盡居士贊之曰:「禪人過得香卓子,他日鑪中莫負恩。
」又再傳而天童交得之,穎川了翁贊之曰:「拶破黃龍第四關,世人猶問生緣法。
」是二三巨公遍遊名社,究此一事因緣,非大善知識,深悟宗乘,確然奇特,為天人眼目,詎肯筆端推重之如此耶?餘大觀初,寓四明招提,見了翁贊語,讀之聳然。
又聞四方衲子繭足而至者,歎慕畏服,交口一詞。
詢其宗旨所自來,則曰:「臨濟兒孫是真端的者。
」遂攜杖履,請從師遊。
徐而扣之,則崇岡峻嶺,壁立千仞,未足以喻堂皇之峭拔也;迅霆怒雷,不及掩耳,未足以喻機鋒之敏捷也;長江活流,洪鐘巨響,未足以喻辯才之無窮也。
是真所謂大善識者歟!從遊久之,因以遐想,當年黃龍叢席之盛而坐揖東林泐潭之遺風,知師之門庭凜凜,其所由來舊矣。
師諱普交,明州鄞縣萬齡鄉畢氏子。
自幼穎異,未冠從釋。
初往錢塘,聽天台教觀,因修懺悔佛事。
遇道人于塗中,忽問曰:「師之懺罪,為自懺耶?為懺他耶?若自懺罪,罪性何來?若懺他罪,汝烏能懺之?」師不能對。
歸誥南屏,亦不能決。
遂憤然辭去,尋師訪道,幾遍天下。
逮造泐潭,潭知其為法器,入門即訶之,擬問則杖之,使去不復敢進。
一日忽呼之曰:「我有古人公案,要與商量,何不自室中來?」師擬進,泐潭喝之。
師豁然有省,呵呵大笑。
泐潭下牀執師手,曰:「汝會法耶?」師以手托開,亦喝之,潭呵呵大笑而坐。
師以偈呈曰: 若人問我解何宗 一喝須教兩耳聾 滿杓黃虀飽喫了 生涯總在鉢盂中 自是機辯迅發,學徒爭歸之。
士大夫數虛席以迎,師悉遁去,歸隱天童山,掩關卻埽者八年。
偶寺闕主,郡僚邀師甚力,遣介候于道。
師不得遁,居之。
以宣和六年三月二十日,沐浴陞座,留偈辭眾曰: 寶杖敲空觸處春 光陰掣電舊曾聞 昨宵風動寒巖冷 驚起泥牛耕白雲 擲筆,坐逝。
俗壽七十七,僧臘五十八。
後七日開龕,儼然如生。
闍維獲五色舍利,頂骨、牙齒不壞,葬于天童山之西原。
師修持清苦,行履孤潔;正揚祖令,灑落軼羣,鮮有能湊泊其機者。
凡見僧來,必訶罵之曰:「楖??未擔時,為汝說了也。
且道說箇什麼?吹毛洗鉢、招扇張弓、趙州柏子、靈雲桃花,且擲放一邊。
山僧無恁麼閑唇吻與汝打葛藤,何不休歇去!」拈拄杖,悉逐之。
泐潭聞之,笑曰:「要人如此悟解,僧堂草深一丈去也。
」師既得法于泐潭,猶欲遍參。
聞師至,皆倒屣出迎,必居第一座。
雖為天童山主人矣,而叢林至今猶以「交首座」稱之。
亦足以見師之禪望疇昔,藹然不待出世而後道行也。
嗣法者三十餘人,雪巖泰誠、香山彥文、吉祥清逢、智門行潛、茂椿圓應、太平子瑫、德圓、道場山曇俊,皆能傳師之道,闡揚于時。
以餘知師最詳,屢以銘文見屬。
義不可辭,乃銘曰: 西來誰露真消息 教外別傳要端的 黃龍佛法付兒孫 臨濟宗風本奇特 珍重天童老古錐 聲名四海日星垂 當年一喝獅子吼 狐狸望風而避之 直截機鋒難湊泊 摘葉尋枝何太錯 滿堂龍象兢交參 側耳唯聆師一諾 空虛撲落水流東 護塔松楸長舊叢 龜毛拂子三千丈 光彩流傳太白峯 勅賜妙光塔 賜號「宏智」,塔曰「妙光」,建于東谷。
狀元張孝祥書碑。
龍圖周葵著銘,序曰: 紹興戊寅春二月,詔諡故明州天童山景德寺僧正覺「宏智禪師」,塔曰「妙光」。
其徒相與侈上德意,刻之琬琰,傳示永久,且使來告,求銘師塔。
餘聞中國自東漢始有經像,學焉者率以有為為功德,逮梁益甚。
達磨自竺乾西來,傳佛心印,佛道由是大明。
至唐褒崇諸祖,有易名、名塔之號,其去圓寂已百年或二百年。
今師亡未幾,而蒙上四字之褒,所以寵光之至矣;非能荷佛法棟梁、得祖師命脈、攝化緇素、為天人師、出入生死如遊戲事,何以得此哉?乃摭其示世之實,序而銘之。
師,李姓,正覺,名也。
隰州人。
祖寂,父宗道,世學般若。
母趙氏嘗夢五臺山一僧,解右臂環與之。
巳而有娠,遂屏葷茹。
及師之生,右臂隆起如環狀。
年甫七歲,警悟絕人,日誦數千言。
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遊方,三十四出世。
得度于淨明寺本宗大師,得戒于晉州慈雲寺智瓊律師,得法于鄧州丹霞山德淳禪師。
初住泗州普照,繼住舒州太平,江州圓通、能仁,真州長蘆,晚住天童。
初,師過舒、蘄,徧禮祖塔。
夢至一山寺,長松夾道。
有句紀之曰:「松徑森森窈窕門,到時微月正黃昏。
」及至天童,宛如昔夢,故有終焉之志。
歲在戊午,被旨住靈隱。
未閱月,丐歸天童最久。
惟祖道自達磨五傳而離為南能北秀,其後益離而為五家宗派。
今溈仰、法眼二宗絕,而臨濟、雲門、曹洞三家鼎盛。
顧其徒未必深究其師之道,而各襲其跡,更相詆訶,未有能一之者。
師嘗曰:「佛祖之燈,以悟為則,惟證乃知。
若執其區區之跡,則初祖見神州有大乘氣象,崎嶇數萬裡而來;使有方便,豈不顯以示人?而少林九年,似專修壁觀者。
六祖雲:『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大慧亦雲:『坐禪豈能成佛?』學者可便以是為初祖之過耶?」蓋師初以宴坐入道,淳以空劫自己示之,廓然大悟。
其後誨人,專明空劫前事。
惟師徹證佛祖根源,機鋒峻激,非中下之流所能湊泊。
而晝夜不眠,與眾危坐;三輪俱寂,六用不痕;宗通說通,盡善盡美。
故其持身也嚴,其倡道也文,其莊嚴佛事、接引迷途,亦惟恐不至。
自初得戒,坐必跏趺,食不過午。
所至,施者相踵,悉歸之常住,間以與餓疾者。
而一瓶一鉢,丈室蕭然。
諸行方厲,而一性常如,非出于矯拂也。
淳作頌古,令師叙其首,芙蓉楷禪師見之,曰:「僧中復有此耶?吾宗不墜矣。
」其退能仁,受長蘆之請,適遊雲居。
圓悟勤禪師見其提倡,以偈送之,有「一千五百老禪將」之語。
然辯才三昧,自然成文,非出于思惟也。
其住天童三十年,寺為一新。
即三門為大閣,廣三十楹,安奉千佛。
又建盧舍那閣,旁設五十三善知識。
燈鑒相臨,光景互入,觀者如遊華藏界海。
所以輝耀塵世,使生厭離,以發起善根。
而僧堂、眾寮、臥具、飲食器,所以處其徒者,亦皆精緻華好,如寶坊、化城。
又即濵海之隙,障其醎鹵而耕之,以給僧供。
末年不發化人,而齋廚豐衍,甲于他方。
學者無一不滿,得以專意于道。
然師所規畫,人競趨之;不動聲色,坐以告辦。
疑有鬼神陰為之助,而師無作相也。
然則師之所在,願一見威儀、聞謦咳、效供養、誓皈依者,越數百千裡,襁負而至。
戶外之履,常踰千數。
其辦道之勤、得道之多,獨冠一時。
而識曹溪之路者,必能牧溈山之牛。
非因眾力推出,不肯輕以為人。
當世賢士大夫亦樂與之遊者,內外進也。
丁醜秋九月壬申,師入四明,又命舟至越上,遍見常所往來者,若與之別。
冬十月己亥,還山,飯客,笑語無異平日。
翌旦,作遺書于佛日杲禪師,且為徒書四句偈,投筆而逝。
自佛日住育王,與師相得歡甚,常戲曰:「脫我先去,公當主後事。
」及佛日得遺書,夜至天童,凡送終之禮,悉主之。
因舉師弟子法為繼席。
識者方知二尊宿各傳一宗,而以道相與,初無彼此之間也。
龕留七日,顏色如生。
初議茶毘,以取舍利,或曰:「師嘗薙髮,有墮火中者,輒成舍利。
自是遺髮,人所爭取,豈嫌無舍利也耶?」丙午,乃奉全身葬山之東谷。
自師之化,風雨晦冥;至塟開霽,訖事復雨。
送者逾萬人,彌滿山谷,無不涕慕歎仰者。
壽六十七,僧臘五十三歲,弟子二百八十人。
嗣法者:嗣宗、法智、世釗、道林、法潤、信悟、法為、慧輝、了默、師秀、行從、宗榮、法聰、清華、正光、集成、圓法、濟明、慧中、翼法、恭子、靈師、儼師、全覺照、法海,皆于諸方坐大道場。
若其分化幽遠,晦跡林泉,則又未易悉紀也。
銘曰: 師昔侍佛靈鷲山 受佛屬絫來人間 慧刀慈力鐫世頑 出入生死非其難 一性常如萬行圓 筆端三峽為波瀾 化城仍作寶所先 華藏界海生塵寰 攝化四海犇人天 學者爭趨曹洞關 示以自己空劫前 得無所得非言傳 弟子所至闓法筵 無盡之燈耀大千 海山秀處東谷原 我作銘詩貽永年 大慧杲:題宏智禪師像贊 烹佛烹祖大爐鞴 煅凡煅聖惡鉗錘 起曹洞于已墮之際 針膏肓于必死之時 善說法要 罔涉離微 不起于座而變荊棘林為釋梵龍天之宮 而無作無為 神澄定靈 雪頂龎眉 良工寫出兮不許僧繇知 虛堂張挂兮梁寶公猶迷 箇是天童老古錐 妙喜知音更有誰 放翁陸遊贊 死諸葛走生仲達 死姚崇賣生張說 看渠臨了一著子 諸方倒退三千裡 南堂欲贊 丹霞克家 真歇畏友 顯君臣相向之機 具正偏不犯之手 平高就下 知清稅之未貧 捨短從長 受曹山之顛酒 是所謂隰州古佛 笑談而起洞上宗風 顧盼而碎邪師窠臼者也 祭宏智禪師 無文燦代文 師挾丹霞之道,自北而南。
光明吾宗,如曉色破夜;發越斯文,如花氣揚春。
皇皇曹洞,與日月爭光,老臂獨支之力也。
某不敏,不幸而不見典型于乾淳之前,又不幸而繆寄孤宗于寶紹之後。
盛大如曾大父,簡靖如王父,三者俱欠焉。
大臣薦之而天子命之,意謂廣陵王之子孫,雖十世猶有乃祖風烈也。
萬樹松風,四山春色;老舌古心故無恙。
左之右之,俾小子有造化光也。
不敢不告。
(左菴)原良祭文 侑以詞曰: 嗚呼!山不讓塵,故能成其高;海不讓流,故能成其深。
師非夙備六度萬行之願輪,則曷由樹此大法之功于古今?聖人出興,作百世師。
千載一時,惟師得之。
巍巍窣堵,鎮茲東谷。
洞上一宗,真規復復。
昭告菲詞,深勒厓石。
願師再來,為法作則。
尚饗! 山翁忞贊 禪將魁千五百儔 剎竿低厭建炎秋 玄爐紅燦烹羣象 古岸星排下玉鈎 試巧天孫繅帝錦 觸機三峽倒洪流 川勤父子猶推讓 震旦何人出一頭 法為禪師塔 玲瓏巖西。
應菴華禪師塔 唐嶴之左壠。
舊有塔院,曰堆雲。
太常丞李浩著銘,序曰: 隆興改元,癸未六月十三,住持天童山應菴禪師曇華遷寂,塔全身于院之西麓。
其侍者興會持遺書,副以趙州之頂相來,且需文以銘
萬公自記,備述其事。
碑係順陽範的書。
時法璿禪師重建于興師結茅處,碑記無稽。
七佛塔 唐至德二載,徙寺于今址,遂濬萬工內外雙池。
宋宏智禪師建塔于方塘,七錐離立,倒影池中,天光雲影相上下焉。
形家雲:「兩池象鬥,七塔乃七星之象。
」 〔續紀〕明萬曆丁亥,為洪水圮。
崇禎間重建。
密雲和尚偈雲: 七塔尖尖七古錐 一行排列路傍堤 死生箇裏同模樣 特使行人著眼窺 石奇雲:七佛塔偈 日炙風吹七古錐 無遮無隱絕威儀 一行立在長堤上 不識渠儂等阿誰 山幢褱:七佛塔偈 七佛同途展化儀 尖頭大腹沒高低 看來狹處無人識 笑殺天王殿吻鴟 鎮蟒塔 唐心鏡禪師建于小白嶺上。
因蟒蛇作祟,建塔以鎮之。
白塔 相傳在寺之東南,無迹可稽。
青塔 在西澗、祖印嵓下。
舊有塔菴,久廢,其石塔移建於七塔之中。
稽古,東者是青,白者是西。
舍利塔 舊志載東西四座,今無迹可稽。
明楊實詩雲: 亭亭窣堵波 沖霄名舍利 夜半走珠光 如來現平地 三塔 舊志載唐嶴。
〔參紀〕上二則俱載在《嘉靖志》中,相去一百餘年,無迹可考。
普同塔 唐嶴之左隴,始建無稽。
密雲和尚重修,弘覺禪師建塔院。
康熈丁巳圮,山曉禪師重建。
開山義興祖師塔(續) 在寺之南山盧家嶴,久湮沒。
國朝康熈間,壽昌寺比丘恩璿重建。
弘覺禪師道忞著塔銘,序雲: 義興師,不知何處人;以時考之,蓋在孫吳間。
誅茅于越東之絕壑,雲深路僻、人迹罕經之所。
時山尚未有名。
西晉永康元年,傳有童子來供薪水之役。
久之,告師辭去,曰:「我本太白星,天帝以師道行高卓,故命我化身執侍耳。
」由是厥後,山名太白,寺號天童。
歷唐及明,宗風代振。
迨谷遷陵變,向之規制,竟幻寒煙衰草。
崇禎間,先師悟和尚主席,頓還舊觀。
天童之名復克寰宇,皆師發祥有以造之也。
師正當摩騰始漢、大法未東之候,一切教門佛事,尚屬天開草昧,故師生平、語言、行迹無聞,出生入滅皆不可考。
國朝康熈乙酉,壽昌菊窗璿公誅茅于寺前南山之隖。
從深澗得石幢八棱,上鐫「開山興禪師塔」,字畫分明。
去數百武,舊有竁穴。
于是捐資買山,礱石建塔,復奉師焉。
嗟乎!聖帝明王山陵,世遠亦多湮沒疑似。
師幻化千百餘年,其塔由成而毀,復由晦而彰;非天帝欽崇道德、不忘夙心,故假手于我璿公歟?璿公稟戒于餘,從餘乞銘,將以昭告來茲,甚盛心也。
餘忝兩主天童,于師有蔦蘿附松之義,義不敢辭。
謹拜手稽首,為之銘曰: 維昔義興 委身絕壑 路僻雲深 世人罔覺 爰有童子 職勞水薪 行滿將去 辭告師因 始信西金 天帝遣來 名山太白 精藍肇開 陞堂說法 四海雲從 千秋萬歲 奔走象龍 師有靈塔 歲遠莫徵 孰審前山 草沒佳城 長庚夜泣 天帝悲增 乃眷璿公 假手重興 高建雲幢 再礱砌石 燒香散花 作禮晨夕 咨爾山君 并及水王 仰體瑤階 永護勿忘 又:懷開山興禪師詩 插莖茆見寶雲甍 端信神功遇五丁 世遠不知師道大 叢林千古說長庚 又:題像贊 摩騰始漢 達磨未東 不有神通 孰警瞶聾 六環飛舉 帝座冥通 矧開終古 般若禪叢 千燈照夜 百蟄驚蒙 飲師之澤 與山無窮 古閩弘峻贊 透水穿雲 尋幽得異 拈莖草以量天 持龜毛而度地 順轉乾坤兮無為 逆推甲子兮均利 于無陰陽地上頓現輝煌 向喚不應谷中突出崇麗 指南而袖有金針 宅中而匣無玉記 來天童而不敬 驅蛇虎而適意 鑿出龍門萬仞高 坐看金麟摩天翅 巨靈融贊 眉毛罅闊山岫 眼目橫開宇宙 來時達磨之前 兀坐威音之後 未嘗說著拈花禪 鼻孔何由缺半邊 劈空鑿出玲瓏石 漏逗空勞太白仙 康熈三十八年豎塔亭,檢討.蕭山毛奇齡著頌記雲: 今天下禪宗之宗太白,比梁大同中之宗少室,唐永隆前後之宗寶林,較為尤盛。
甬東三佛國,諸佛化身,應現其地,相傳太白得名最久。
在吳赤烏閒,興師住此山。
永康間,忽有童子來侍師,久而辭去,詢之,曰:「我非他,即金天太白星也。
帝慕師篤于道行,使執役焉。
」是時名其山曰太白,寺曰天童。
今上康熈八年,壽昌菊窗璿公結茅于寺南,澗中得石幢,乃師之塔石。
就澗數百武,舊有塔基,因豎建焉。
師在當時,初祖未入,凡東南名僧,率以高座講論相矜高;而師獨孤居茲山,徙倚于玲巒蓊薈之鄉,一似初祖面壁。
而東禪之坐碓者,則是天童捆奧,師實開之。
宜乎雞足之藏,歷數世而彌顯也。
然而璿公翳剔之功,何可泯哉?歲在戊寅,因重構塔亭而請為之記,遂作頌曰: 維是清淨身 化作百千億 枉石為三身 究之不得一 如何紫金藏 留此不壞迹 髮相等墨雲 骨象變金色 得非太白光 結是大慧力 藏室無幾延 甃石不盈尺 仰視六幕閒 鴻濛總開闢 侯官雲客高兆跋 餘嘗于釋氏之修建塔廟,嚴正統系,有感于吾儒之立言有相拂戾也。
三代而降,孔子之徒,以形家吉兇不葬其親、以門第榮貴亂其宗譜者接頂踵,可勝歎哉?甬東壽昌古剎,菊公誅茅天童南山,于絕壑蔓草閒,得義興禪師遺塔石幢;越數百武,又見竁穴。
于是稽首發願,捐衣鉢之資,買山重建窣堵,請銘弘覺老人。
按山志,興師,晉永康時居山。
太白化童子執侍之迹,迄今千有餘年復著現。
世祖章皇帝、今上皇帝,皈崇天童之日,豈非累代勝因恭逢于聖朝歟?予夏五月之浙,毛簡討大可座中讀斯銘,知為天童異事。
秋八月,至鄮,從菊公瞻視浮槎小柏張摢寮《法華》、《金剛》二經,時菊公止勾勒天嶽禪師手書銘,捧覽,恍然踴躍。
明日,詣山中訪天翁,申皈依之衷。
留三日歸。
菊公且潢禪師墨迹成卷,屬予跋後。
予私惟垂衰之年,獲登名山,遭值盛緣,或由夙世敬三寶之因。
至于我菊公偕于公,中興壽昌、明教闡宗、力扶末法,稱明州第一耆舊,不謂之「興師再來」不可!予既識其末,且欲令師孔氏者,聞菊公此舉,皆自反、毋妄言,毋以堪輿宗黨得罪人倫,甚幸也。
〔附紀〕德介〈重豎塔詩〉,序曰: 康熈庚戌春,伏翠菴成。
時雨初晴,偶步溪上,得石幢于澗中。
泥蘚剝落,隱有字迹。
細拭視之,乃興祖幢石也。
時悲喜交集,即白之上人,乃就山古竁貿地重豎。
何世相傳「仗錫山太白塔」者,雲師塔也。
詎知仗錫者,乃李唐龍紀間,天童紀禪師飛錫創建,以其燈分太白,得以是名。
因成俚言二章志感。
詩雲: 每從東谷尋遺迹 偶爾風雷破草堙 短碣猶存知古塔 千年恍若見前人 雲山盡是袈裟影 松隖依然晏寂身 童子殷勤昔日事 至今高岫仰儀真 謾雲金骨瘞他山 別有開茅龍紀間 今尚相傳太白塔 昔曾仗錫萬松關 神龍夭矯隨雲駐 野鶴回翔帶月還 莫擬一川稱異派 清流從此聽潺潺 曇粹禪師塔(補) 心鏡禪師居長壽時,謂眾曰:「昔四明天童山僧曇粹,乃吾之前身,有塔存焉。
」及追驗事實,皆如其言。
法璿禪師塔 在本山。
清閑禪師塔 相國第五琦著師塔銘,失傳。
勅賜壽相塔(補) 心鏡藏奐禪師塔,建於萬松嶺外。
諡「心鏡」,塔號「壽相」。
郡守崔琪狀師塔銘。
舊有塔院壽相菴,久廢。
鹹啟禪師塔 在本山。
清簡禪師塔 師後居雪竇,塔于雪竇寺之西南。
宋孝宗皇帝:題師遺像 百尺竿頭猶進步 殺人須是猛烈漢 敝衣糲食未為貧 中有明珠價億萬 利章禪師塔 在玲瓏巖西。
可齊禪師塔 寺之西。
佛國禪師塔 玲瓏巖西南。
有菴曰佛國,即師之塔院。
普交禪師塔(補銘) 寺之西山。
中書舍人黃龜年,著師塔銘,序曰: 黃龍南禪師,受法于慈明,傳臨濟正法眼藏。
叢席之盛,冠絕諸方。
一傳而東林總得之,東坡先生贊之曰:「巍巍總公,僧中之龍。
」再傳而泐潭乾得之,無盡居士贊之曰:「禪人過得香卓子,他日鑪中莫負恩。
」又再傳而天童交得之,穎川了翁贊之曰:「拶破黃龍第四關,世人猶問生緣法。
」是二三巨公遍遊名社,究此一事因緣,非大善知識,深悟宗乘,確然奇特,為天人眼目,詎肯筆端推重之如此耶?餘大觀初,寓四明招提,見了翁贊語,讀之聳然。
又聞四方衲子繭足而至者,歎慕畏服,交口一詞。
詢其宗旨所自來,則曰:「臨濟兒孫是真端的者。
」遂攜杖履,請從師遊。
徐而扣之,則崇岡峻嶺,壁立千仞,未足以喻堂皇之峭拔也;迅霆怒雷,不及掩耳,未足以喻機鋒之敏捷也;長江活流,洪鐘巨響,未足以喻辯才之無窮也。
是真所謂大善識者歟!從遊久之,因以遐想,當年黃龍叢席之盛而坐揖東林泐潭之遺風,知師之門庭凜凜,其所由來舊矣。
師諱普交,明州鄞縣萬齡鄉畢氏子。
自幼穎異,未冠從釋。
初往錢塘,聽天台教觀,因修懺悔佛事。
遇道人于塗中,忽問曰:「師之懺罪,為自懺耶?為懺他耶?若自懺罪,罪性何來?若懺他罪,汝烏能懺之?」師不能對。
歸誥南屏,亦不能決。
遂憤然辭去,尋師訪道,幾遍天下。
逮造泐潭,潭知其為法器,入門即訶之,擬問則杖之,使去不復敢進。
一日忽呼之曰:「我有古人公案,要與商量,何不自室中來?」師擬進,泐潭喝之。
師豁然有省,呵呵大笑。
泐潭下牀執師手,曰:「汝會法耶?」師以手托開,亦喝之,潭呵呵大笑而坐。
師以偈呈曰: 若人問我解何宗 一喝須教兩耳聾 滿杓黃虀飽喫了 生涯總在鉢盂中 自是機辯迅發,學徒爭歸之。
士大夫數虛席以迎,師悉遁去,歸隱天童山,掩關卻埽者八年。
偶寺闕主,郡僚邀師甚力,遣介候于道。
師不得遁,居之。
以宣和六年三月二十日,沐浴陞座,留偈辭眾曰: 寶杖敲空觸處春 光陰掣電舊曾聞 昨宵風動寒巖冷 驚起泥牛耕白雲 擲筆,坐逝。
俗壽七十七,僧臘五十八。
後七日開龕,儼然如生。
闍維獲五色舍利,頂骨、牙齒不壞,葬于天童山之西原。
師修持清苦,行履孤潔;正揚祖令,灑落軼羣,鮮有能湊泊其機者。
凡見僧來,必訶罵之曰:「楖??未擔時,為汝說了也。
且道說箇什麼?吹毛洗鉢、招扇張弓、趙州柏子、靈雲桃花,且擲放一邊。
山僧無恁麼閑唇吻與汝打葛藤,何不休歇去!」拈拄杖,悉逐之。
泐潭聞之,笑曰:「要人如此悟解,僧堂草深一丈去也。
」師既得法于泐潭,猶欲遍參。
聞師至,皆倒屣出迎,必居第一座。
雖為天童山主人矣,而叢林至今猶以「交首座」稱之。
亦足以見師之禪望疇昔,藹然不待出世而後道行也。
嗣法者三十餘人,雪巖泰誠、香山彥文、吉祥清逢、智門行潛、茂椿圓應、太平子瑫、德圓、道場山曇俊,皆能傳師之道,闡揚于時。
以餘知師最詳,屢以銘文見屬。
義不可辭,乃銘曰: 西來誰露真消息 教外別傳要端的 黃龍佛法付兒孫 臨濟宗風本奇特 珍重天童老古錐 聲名四海日星垂 當年一喝獅子吼 狐狸望風而避之 直截機鋒難湊泊 摘葉尋枝何太錯 滿堂龍象兢交參 側耳唯聆師一諾 空虛撲落水流東 護塔松楸長舊叢 龜毛拂子三千丈 光彩流傳太白峯 勅賜妙光塔 賜號「宏智」,塔曰「妙光」,建于東谷。
狀元張孝祥書碑。
龍圖周葵著銘,序曰: 紹興戊寅春二月,詔諡故明州天童山景德寺僧正覺「宏智禪師」,塔曰「妙光」。
其徒相與侈上德意,刻之琬琰,傳示永久,且使來告,求銘師塔。
餘聞中國自東漢始有經像,學焉者率以有為為功德,逮梁益甚。
達磨自竺乾西來,傳佛心印,佛道由是大明。
至唐褒崇諸祖,有易名、名塔之號,其去圓寂已百年或二百年。
今師亡未幾,而蒙上四字之褒,所以寵光之至矣;非能荷佛法棟梁、得祖師命脈、攝化緇素、為天人師、出入生死如遊戲事,何以得此哉?乃摭其示世之實,序而銘之。
師,李姓,正覺,名也。
隰州人。
祖寂,父宗道,世學般若。
母趙氏嘗夢五臺山一僧,解右臂環與之。
巳而有娠,遂屏葷茹。
及師之生,右臂隆起如環狀。
年甫七歲,警悟絕人,日誦數千言。
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遊方,三十四出世。
得度于淨明寺本宗大師,得戒于晉州慈雲寺智瓊律師,得法于鄧州丹霞山德淳禪師。
初住泗州普照,繼住舒州太平,江州圓通、能仁,真州長蘆,晚住天童。
初,師過舒、蘄,徧禮祖塔。
夢至一山寺,長松夾道。
有句紀之曰:「松徑森森窈窕門,到時微月正黃昏。
」及至天童,宛如昔夢,故有終焉之志。
歲在戊午,被旨住靈隱。
未閱月,丐歸天童最久。
惟祖道自達磨五傳而離為南能北秀,其後益離而為五家宗派。
今溈仰、法眼二宗絕,而臨濟、雲門、曹洞三家鼎盛。
顧其徒未必深究其師之道,而各襲其跡,更相詆訶,未有能一之者。
師嘗曰:「佛祖之燈,以悟為則,惟證乃知。
若執其區區之跡,則初祖見神州有大乘氣象,崎嶇數萬裡而來;使有方便,豈不顯以示人?而少林九年,似專修壁觀者。
六祖雲:『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大慧亦雲:『坐禪豈能成佛?』學者可便以是為初祖之過耶?」蓋師初以宴坐入道,淳以空劫自己示之,廓然大悟。
其後誨人,專明空劫前事。
惟師徹證佛祖根源,機鋒峻激,非中下之流所能湊泊。
而晝夜不眠,與眾危坐;三輪俱寂,六用不痕;宗通說通,盡善盡美。
故其持身也嚴,其倡道也文,其莊嚴佛事、接引迷途,亦惟恐不至。
自初得戒,坐必跏趺,食不過午。
所至,施者相踵,悉歸之常住,間以與餓疾者。
而一瓶一鉢,丈室蕭然。
諸行方厲,而一性常如,非出于矯拂也。
淳作頌古,令師叙其首,芙蓉楷禪師見之,曰:「僧中復有此耶?吾宗不墜矣。
」其退能仁,受長蘆之請,適遊雲居。
圓悟勤禪師見其提倡,以偈送之,有「一千五百老禪將」之語。
然辯才三昧,自然成文,非出于思惟也。
其住天童三十年,寺為一新。
即三門為大閣,廣三十楹,安奉千佛。
又建盧舍那閣,旁設五十三善知識。
燈鑒相臨,光景互入,觀者如遊華藏界海。
所以輝耀塵世,使生厭離,以發起善根。
而僧堂、眾寮、臥具、飲食器,所以處其徒者,亦皆精緻華好,如寶坊、化城。
又即濵海之隙,障其醎鹵而耕之,以給僧供。
末年不發化人,而齋廚豐衍,甲于他方。
學者無一不滿,得以專意于道。
然師所規畫,人競趨之;不動聲色,坐以告辦。
疑有鬼神陰為之助,而師無作相也。
然則師之所在,願一見威儀、聞謦咳、效供養、誓皈依者,越數百千裡,襁負而至。
戶外之履,常踰千數。
其辦道之勤、得道之多,獨冠一時。
而識曹溪之路者,必能牧溈山之牛。
非因眾力推出,不肯輕以為人。
當世賢士大夫亦樂與之遊者,內外進也。
丁醜秋九月壬申,師入四明,又命舟至越上,遍見常所往來者,若與之別。
冬十月己亥,還山,飯客,笑語無異平日。
翌旦,作遺書于佛日杲禪師,且為徒書四句偈,投筆而逝。
自佛日住育王,與師相得歡甚,常戲曰:「脫我先去,公當主後事。
」及佛日得遺書,夜至天童,凡送終之禮,悉主之。
因舉師弟子法為繼席。
識者方知二尊宿各傳一宗,而以道相與,初無彼此之間也。
龕留七日,顏色如生。
初議茶毘,以取舍利,或曰:「師嘗薙髮,有墮火中者,輒成舍利。
自是遺髮,人所爭取,豈嫌無舍利也耶?」丙午,乃奉全身葬山之東谷。
自師之化,風雨晦冥;至塟開霽,訖事復雨。
送者逾萬人,彌滿山谷,無不涕慕歎仰者。
壽六十七,僧臘五十三歲,弟子二百八十人。
嗣法者:嗣宗、法智、世釗、道林、法潤、信悟、法為、慧輝、了默、師秀、行從、宗榮、法聰、清華、正光、集成、圓法、濟明、慧中、翼法、恭子、靈師、儼師、全覺照、法海,皆于諸方坐大道場。
若其分化幽遠,晦跡林泉,則又未易悉紀也。
銘曰: 師昔侍佛靈鷲山 受佛屬絫來人間 慧刀慈力鐫世頑 出入生死非其難 一性常如萬行圓 筆端三峽為波瀾 化城仍作寶所先 華藏界海生塵寰 攝化四海犇人天 學者爭趨曹洞關 示以自己空劫前 得無所得非言傳 弟子所至闓法筵 無盡之燈耀大千 海山秀處東谷原 我作銘詩貽永年 大慧杲:題宏智禪師像贊 烹佛烹祖大爐鞴 煅凡煅聖惡鉗錘 起曹洞于已墮之際 針膏肓于必死之時 善說法要 罔涉離微 不起于座而變荊棘林為釋梵龍天之宮 而無作無為 神澄定靈 雪頂龎眉 良工寫出兮不許僧繇知 虛堂張挂兮梁寶公猶迷 箇是天童老古錐 妙喜知音更有誰 放翁陸遊贊 死諸葛走生仲達 死姚崇賣生張說 看渠臨了一著子 諸方倒退三千裡 南堂欲贊 丹霞克家 真歇畏友 顯君臣相向之機 具正偏不犯之手 平高就下 知清稅之未貧 捨短從長 受曹山之顛酒 是所謂隰州古佛 笑談而起洞上宗風 顧盼而碎邪師窠臼者也 祭宏智禪師 無文燦代文 師挾丹霞之道,自北而南。
光明吾宗,如曉色破夜;發越斯文,如花氣揚春。
皇皇曹洞,與日月爭光,老臂獨支之力也。
某不敏,不幸而不見典型于乾淳之前,又不幸而繆寄孤宗于寶紹之後。
盛大如曾大父,簡靖如王父,三者俱欠焉。
大臣薦之而天子命之,意謂廣陵王之子孫,雖十世猶有乃祖風烈也。
萬樹松風,四山春色;老舌古心故無恙。
左之右之,俾小子有造化光也。
不敢不告。
(左菴)原良祭文 侑以詞曰: 嗚呼!山不讓塵,故能成其高;海不讓流,故能成其深。
師非夙備六度萬行之願輪,則曷由樹此大法之功于古今?聖人出興,作百世師。
千載一時,惟師得之。
巍巍窣堵,鎮茲東谷。
洞上一宗,真規復復。
昭告菲詞,深勒厓石。
願師再來,為法作則。
尚饗! 山翁忞贊 禪將魁千五百儔 剎竿低厭建炎秋 玄爐紅燦烹羣象 古岸星排下玉鈎 試巧天孫繅帝錦 觸機三峽倒洪流 川勤父子猶推讓 震旦何人出一頭 法為禪師塔 玲瓏巖西。
應菴華禪師塔 唐嶴之左壠。
舊有塔院,曰堆雲。
太常丞李浩著銘,序曰: 隆興改元,癸未六月十三,住持天童山應菴禪師曇華遷寂,塔全身于院之西麓。
其侍者興會持遺書,副以趙州之頂相來,且需文以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