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直截當機為人處 何曾動著一絲頭
別山智禪師
(〔頌〕世尊臨入涅槃,文殊請佛再轉法輪。
世尊咄雲:「吾四十九年住世,未嘗說一字;汝請吾再轉法輪,是吾曾轉法輪耶?」) 老漢生平太脫空 將無作有誑盲聾 臨期一語方真實 也是闍黎飯後鐘 (〔又〕台州瑞巖師彥禪師坐磐石,終日如愚。
每日喚「主人公」,復應「諾」,乃曰:「惺惺著!他後莫受人謾。
」) 風前一曲動離情 調古無人和得成 自唱自斟還自飲 至今猶自不惺惺 西巖惠禪師 (〔佛涅槃日上堂〕)拈拄杖,召眾雲:「黃面瞿曇乃竺乾猛將,以慈悲為弓箭,以智慧為戈矛。
統百萬雄兵,勇不可當;布三百餘陣,勢不可敵。
如四十九年演出五千餘卷兵書,雖流落人間,而未嘗有一字漏洩。
因與生死魔軍為宋-木+免為對,遂於跋提河邊築一巨城,名為涅槃。
於其城中,先以紫磨金軀犒賞諸兵,令其瞻仰取足,再三撫喻。
而又散以八斛四鬥珍珠,其謀意無它,必欲打破生死牢關,普與盡大地眾生共行通天活路,得到大安隱、大解脫之場而後已。
豈謂二千餘載,猶未遂其志、未奏其功!山僧知其力盡計窮,不免拔劍相助去也。
」(以拄杖畫一畫雲)四海浪平龍睡隱,九天雲淨鶴飛高。
(〔芙蓉長老至,上堂〕)(右邊拈拄杖向左邊雲)若不是芙蓉師兄也,大難委悉。
陪盡老精神,杯盤越樣新;誰知村店酒,難醉禦樓人。
(〔頌〕六祖傳衣鉢話) 不作樵夫作碓夫 隻將腳力驗精粗 知他踏著踏不著 和米和糠到鉢盂 簡翁敬禪師(補) (〔頌〕大梅「即心即佛」話) 郎心薄倖妾心冰 郎說黃金妾不譍 假使偶然通一線 半生誰信守孤燈 (〔又〕文殊問菴提遮「女生以何為義」) 問處分明答處端 當機覿面不相瞞 死生生死原無際 月上青山玉一團 元 環溪一禪師(補) (〔上堂〕)舉經雲:「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
」頌雲: 劫初鑄就毘盧印 古篆雕蟲尚宛然 堪笑堪悲人不識 卻嫌字畫不完全 (〔頌〕即心即佛) 即心即佛 砒霜狼毒 起死回生 不消一服 月坡明禪師(補) (〔頌〕馬祖因僧問「離四句、絕百非」話) 離四句 絕百非 遞相推過幾曾知 這僧擔一擔懵懂 換得兩頭淈??歸 (〔又〕僧問雲門:「久雨不晴時如何?」曰:「劄。
」) 雲門這一劄 吹毛光脫匣 若不是張華 徒勞眼眨眨 (〔又〕良遂參麻谷因緣) 攜鋤不顧 便好回去 誰人敢道 你是座主 (〔又〕熏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
) 賣扇老婆手遮日 一種風流出當家 說與途中未歸客 何須向外喫波渣 如淨禪師 (〔上堂〕)外不放入,內不放出,痛下一槌,萬事了畢。
且道如何?太白峰前令斬新,內外紀綱俱委悉。
(〔又〕)心念紛飛,如何措手?趙州狗子佛性無?隻箇無字鐵埽帚。
埽處紛飛多,紛飛多處埽。
轉埽轉多,埽不得處拌命埽。
晝夜豎起脊梁,勇猛切莫放倒。
忽然埽破太虛空,萬別千差盡豁通。
(〔又〕)天童鐵臭老拳頭,打殺江湖水牯牛。
夜後忽然生箇卵,天明推出大日頭。
且道如何?曬?諸人烝溼處,免教行步滑如油。
(〔又〕)眼見黃葉落,耳聞孤雁鳴。
且道是甚麼物,得與麼靈?咦!溪上秋光分外清。
(〔又〕)古人大雪滿長安,天童賣卻者心肝。
無神通菩薩猛劈一椎,千手眼大悲捏怪多端。
還會麼?獅子教兒迷子訣,老婆心切不相瞞。
(〔頌〕楊岐問僧:「栗棘蓬,你作麼生吞?金剛圈,你作麼生跳?」) 肘後驀生閒落索 風前忽布鬧叉撐 那吒八臂空惆悵 夜半三更白晝行(此則考補) 雲外岫禪師 (〔上堂〕)鬧市紅塵裏,有鬧市紅塵裏佛法;深山巖崖中,有深山巖崖中佛法。
山僧昨日入城門,鬧市紅塵裏佛法一時忘卻了也。
行到二十裡松雲,便見深山巖崖中佛法。
大眾且道,如何是深山巖崖中佛法?(良久曰)白雲淡濘,出沒太虛之中;青蘿寅緣,直上寒松之頂。
(〔又〕)以拂子打一圓相雲:「摩訶衍法,離四句、絕百非。
」又打一圓相雲:「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又打一圓相雲:「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
諸人還見麼?所見不同,互有得失。
天童這裏毋固、毋必。
」 (〔僧問〕)師問無印證曰:「天童今日大死去也,汝作麼生救?」證雲:「情緣玉女機梭上,身度夜明簾影中。
」師曰:「天童今日大死去也,汝不要相救?」證雲:「正偏回互相看去,古殿深沉鎖綠苔。
」師又曰:「天童今日大死去也,阿誰與我同行?」證雲:「地獄天堂路平坦,誰雲無伴不成行?」師曰:「恁麼,則獨步丹霄去也。
」證雲:「和尚如是,某甲亦如是。
」師呵呵大笑。
(此則考妙慧弘智禪師廷俊撰〈無印證行狀〉補。
) (〔附錄〕元叟端禪師,雲外和尚遺書至,上堂。
)舉雲居膺和尚遷化次,問侍者雲:「今日是何日?」者雲:「初三。
」居雲:「三十年後,但雲隻者是。
」遂乃端然告寂。
師雲:「雲居得曹洞正傳,為百世師表。
末後全提,因甚一場懡??」擊拂子雲:「無縫塔中雲匼匝,不萌枝上月團圓。
」 了堂一禪師(補) (〔上堂〕)僧問:「昔日保壽開堂,三聖橫身相為;臨濟住院,普化盡力扶持。
畢竟明甚麼邊事?」師曰:「兩頭俱坐斷,一劍倚天寒。
」僧雲:「與麼則五位君臣齊列下,三玄戈甲一時收。
」師曰:「錯下名言。
」僧喝,師曰:「亂統禪和,如麻似粟。
」乃雲:「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將丈六金身作一莖草。
好大眾!不是苦心人不知。
」 (〔又〕)最初一句,末後一機,直下構得,燈籠露柱,動地放光。
其或未然,竹山今日失利。
(〔又〕)長?鳥,芳樹不棲;波斯迦,滄溟不入。
龍泉與鈯斧同鐵,利鈍懸殊;良驥與駑駘共途,遲速有異。
(以拂子畫一畫)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小參〕)靈光不昧,萬古徽猷;智鑑洞明,十虛普應。
時臨亞歲,節屆書雲。
擊動法鼓,大眾雲集。
一一天真,一一明妙。
更說箇甚麼?若說有法,又被有礙;若說無法,又被無礙。
若說不有不無,又被不有不無礙;若說不不有、不不無,又被不不有、不不無礙。
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
日可冷,月可熱,眾魔不能壞真說。
(以拂子畫一畫)黃檗樹頭懸妙果,無言童子唱巴歌。
(〔問答〕)問:「文殊與普賢,萬法悉同源,如何是同源底法?」師曰:「鬍張三,黑李四。
」曰:「一毛吞玉海,於中更何言?」師曰:「不勞懸古鏡,天曉自雞鳴。
」曰:「是非不到處,還有句也無?」曰:「情知你亂會。
」曰:「名假法假,人空法空,求師直指。
」師曰:「曾問幾人來?」曰:「無根樹子,向甚麼處栽?」師曰:「更深猶自可,午後更愁人。
」曰:「隻在目前,為什麼卻不睹?」師曰:「千年常住一朝僧。
」 宋文憲公曰:「達磨不立文字為宗,蓋欲埽空諸相,直究本心,而趨真實覺地。
名山宿德,何莫非達磨之子孫?為之徒者,因其說法,往往編以成書,號曰語錄,無乃與不立文字之旨相戾乎?曰:非是之謂也!扶衰救弊,各隨其時節因緣,有不可執一而論者矣。
……於以見達磨之宗,非有違於先佛諸師之錄,非有違於達磨。
其事雖殊,理則同也。
」名山叢林之有志,其大綱凡四:曰山川,曰建置,曰先覺,曰法要。
蓋有山而後可以立寺,有寺而後可以安僧,有僧而後可以流法,四者天然倫次,不可紊也。
天童歷代尊宿之法要,或世遠無徵,或滄桑漶沒,溯唐宋元,得傳者寥寥。
因搜錄僅三十有六位,列之如右。
此不易得,而久恐逾失者也。
其無從考者,姑闕焉。
凡有表頌,隨人附錄於其後。
舊志別立,又成一款,起爐作竈,緻薪火不相接應。
若夫孚中、雪窗兩禪師,並有全錄,皆文憲宋公作序,其他不概見爾。
密雲禪師中興之初,首先纂志。
此時未裒語錄,故志中瑣載法語,茲全錄。
蒙俞旨賜入大藏,宙合流通。
嗣後山翁、費隱、林野、牧雲、浮石五禪師,暨遠菴、山曉、天嶽禪師,各有全錄行世,采一則漏萬,況山志非專於紀法之書。
前輩有言,儒者多不諳轉語,繁則令覽者生厭心,故不複載。
世尊咄雲:「吾四十九年住世,未嘗說一字;汝請吾再轉法輪,是吾曾轉法輪耶?」) 老漢生平太脫空 將無作有誑盲聾 臨期一語方真實 也是闍黎飯後鐘 (〔又〕台州瑞巖師彥禪師坐磐石,終日如愚。
每日喚「主人公」,復應「諾」,乃曰:「惺惺著!他後莫受人謾。
」) 風前一曲動離情 調古無人和得成 自唱自斟還自飲 至今猶自不惺惺 西巖惠禪師 (〔佛涅槃日上堂〕)拈拄杖,召眾雲:「黃面瞿曇乃竺乾猛將,以慈悲為弓箭,以智慧為戈矛。
統百萬雄兵,勇不可當;布三百餘陣,勢不可敵。
如四十九年演出五千餘卷兵書,雖流落人間,而未嘗有一字漏洩。
因與生死魔軍為宋-木+免為對,遂於跋提河邊築一巨城,名為涅槃。
於其城中,先以紫磨金軀犒賞諸兵,令其瞻仰取足,再三撫喻。
而又散以八斛四鬥珍珠,其謀意無它,必欲打破生死牢關,普與盡大地眾生共行通天活路,得到大安隱、大解脫之場而後已。
豈謂二千餘載,猶未遂其志、未奏其功!山僧知其力盡計窮,不免拔劍相助去也。
」(以拄杖畫一畫雲)四海浪平龍睡隱,九天雲淨鶴飛高。
(〔芙蓉長老至,上堂〕)(右邊拈拄杖向左邊雲)若不是芙蓉師兄也,大難委悉。
陪盡老精神,杯盤越樣新;誰知村店酒,難醉禦樓人。
(〔頌〕六祖傳衣鉢話) 不作樵夫作碓夫 隻將腳力驗精粗 知他踏著踏不著 和米和糠到鉢盂 簡翁敬禪師(補) (〔頌〕大梅「即心即佛」話) 郎心薄倖妾心冰 郎說黃金妾不譍 假使偶然通一線 半生誰信守孤燈 (〔又〕文殊問菴提遮「女生以何為義」) 問處分明答處端 當機覿面不相瞞 死生生死原無際 月上青山玉一團 元 環溪一禪師(補) (〔上堂〕)舉經雲:「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
」頌雲: 劫初鑄就毘盧印 古篆雕蟲尚宛然 堪笑堪悲人不識 卻嫌字畫不完全 (〔頌〕即心即佛) 即心即佛 砒霜狼毒 起死回生 不消一服 月坡明禪師(補) (〔頌〕馬祖因僧問「離四句、絕百非」話) 離四句 絕百非 遞相推過幾曾知 這僧擔一擔懵懂 換得兩頭淈??歸 (〔又〕僧問雲門:「久雨不晴時如何?」曰:「劄。
」) 雲門這一劄 吹毛光脫匣 若不是張華 徒勞眼眨眨 (〔又〕良遂參麻谷因緣) 攜鋤不顧 便好回去 誰人敢道 你是座主 (〔又〕熏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
) 賣扇老婆手遮日 一種風流出當家 說與途中未歸客 何須向外喫波渣 如淨禪師 (〔上堂〕)外不放入,內不放出,痛下一槌,萬事了畢。
且道如何?太白峰前令斬新,內外紀綱俱委悉。
(〔又〕)心念紛飛,如何措手?趙州狗子佛性無?隻箇無字鐵埽帚。
埽處紛飛多,紛飛多處埽。
轉埽轉多,埽不得處拌命埽。
晝夜豎起脊梁,勇猛切莫放倒。
忽然埽破太虛空,萬別千差盡豁通。
(〔又〕)天童鐵臭老拳頭,打殺江湖水牯牛。
夜後忽然生箇卵,天明推出大日頭。
且道如何?曬?諸人烝溼處,免教行步滑如油。
(〔又〕)眼見黃葉落,耳聞孤雁鳴。
且道是甚麼物,得與麼靈?咦!溪上秋光分外清。
(〔又〕)古人大雪滿長安,天童賣卻者心肝。
無神通菩薩猛劈一椎,千手眼大悲捏怪多端。
還會麼?獅子教兒迷子訣,老婆心切不相瞞。
(〔頌〕楊岐問僧:「栗棘蓬,你作麼生吞?金剛圈,你作麼生跳?」) 肘後驀生閒落索 風前忽布鬧叉撐 那吒八臂空惆悵 夜半三更白晝行(此則考補) 雲外岫禪師 (〔上堂〕)鬧市紅塵裏,有鬧市紅塵裏佛法;深山巖崖中,有深山巖崖中佛法。
山僧昨日入城門,鬧市紅塵裏佛法一時忘卻了也。
行到二十裡松雲,便見深山巖崖中佛法。
大眾且道,如何是深山巖崖中佛法?(良久曰)白雲淡濘,出沒太虛之中;青蘿寅緣,直上寒松之頂。
(〔又〕)以拂子打一圓相雲:「摩訶衍法,離四句、絕百非。
」又打一圓相雲:「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又打一圓相雲:「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
諸人還見麼?所見不同,互有得失。
天童這裏毋固、毋必。
」 (〔僧問〕)師問無印證曰:「天童今日大死去也,汝作麼生救?」證雲:「情緣玉女機梭上,身度夜明簾影中。
」師曰:「天童今日大死去也,汝不要相救?」證雲:「正偏回互相看去,古殿深沉鎖綠苔。
」師又曰:「天童今日大死去也,阿誰與我同行?」證雲:「地獄天堂路平坦,誰雲無伴不成行?」師曰:「恁麼,則獨步丹霄去也。
」證雲:「和尚如是,某甲亦如是。
」師呵呵大笑。
(此則考妙慧弘智禪師廷俊撰〈無印證行狀〉補。
) (〔附錄〕元叟端禪師,雲外和尚遺書至,上堂。
)舉雲居膺和尚遷化次,問侍者雲:「今日是何日?」者雲:「初三。
」居雲:「三十年後,但雲隻者是。
」遂乃端然告寂。
師雲:「雲居得曹洞正傳,為百世師表。
末後全提,因甚一場懡??」擊拂子雲:「無縫塔中雲匼匝,不萌枝上月團圓。
」 了堂一禪師(補) (〔上堂〕)僧問:「昔日保壽開堂,三聖橫身相為;臨濟住院,普化盡力扶持。
畢竟明甚麼邊事?」師曰:「兩頭俱坐斷,一劍倚天寒。
」僧雲:「與麼則五位君臣齊列下,三玄戈甲一時收。
」師曰:「錯下名言。
」僧喝,師曰:「亂統禪和,如麻似粟。
」乃雲:「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將丈六金身作一莖草。
好大眾!不是苦心人不知。
」 (〔又〕)最初一句,末後一機,直下構得,燈籠露柱,動地放光。
其或未然,竹山今日失利。
(〔又〕)長?鳥,芳樹不棲;波斯迦,滄溟不入。
龍泉與鈯斧同鐵,利鈍懸殊;良驥與駑駘共途,遲速有異。
(以拂子畫一畫)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小參〕)靈光不昧,萬古徽猷;智鑑洞明,十虛普應。
時臨亞歲,節屆書雲。
擊動法鼓,大眾雲集。
一一天真,一一明妙。
更說箇甚麼?若說有法,又被有礙;若說無法,又被無礙。
若說不有不無,又被不有不無礙;若說不不有、不不無,又被不不有、不不無礙。
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
日可冷,月可熱,眾魔不能壞真說。
(以拂子畫一畫)黃檗樹頭懸妙果,無言童子唱巴歌。
(〔問答〕)問:「文殊與普賢,萬法悉同源,如何是同源底法?」師曰:「鬍張三,黑李四。
」曰:「一毛吞玉海,於中更何言?」師曰:「不勞懸古鏡,天曉自雞鳴。
」曰:「是非不到處,還有句也無?」曰:「情知你亂會。
」曰:「名假法假,人空法空,求師直指。
」師曰:「曾問幾人來?」曰:「無根樹子,向甚麼處栽?」師曰:「更深猶自可,午後更愁人。
」曰:「隻在目前,為什麼卻不睹?」師曰:「千年常住一朝僧。
」 宋文憲公曰:「達磨不立文字為宗,蓋欲埽空諸相,直究本心,而趨真實覺地。
名山宿德,何莫非達磨之子孫?為之徒者,因其說法,往往編以成書,號曰語錄,無乃與不立文字之旨相戾乎?曰:非是之謂也!扶衰救弊,各隨其時節因緣,有不可執一而論者矣。
……於以見達磨之宗,非有違於先佛諸師之錄,非有違於達磨。
其事雖殊,理則同也。
」名山叢林之有志,其大綱凡四:曰山川,曰建置,曰先覺,曰法要。
蓋有山而後可以立寺,有寺而後可以安僧,有僧而後可以流法,四者天然倫次,不可紊也。
天童歷代尊宿之法要,或世遠無徵,或滄桑漶沒,溯唐宋元,得傳者寥寥。
因搜錄僅三十有六位,列之如右。
此不易得,而久恐逾失者也。
其無從考者,姑闕焉。
凡有表頌,隨人附錄於其後。
舊志別立,又成一款,起爐作竈,緻薪火不相接應。
若夫孚中、雪窗兩禪師,並有全錄,皆文憲宋公作序,其他不概見爾。
密雲禪師中興之初,首先纂志。
此時未裒語錄,故志中瑣載法語,茲全錄。
蒙俞旨賜入大藏,宙合流通。
嗣後山翁、費隱、林野、牧雲、浮石五禪師,暨遠菴、山曉、天嶽禪師,各有全錄行世,采一則漏萬,況山志非專於紀法之書。
前輩有言,儒者多不諳轉語,繁則令覽者生厭心,故不複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