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曰:「平如鏡面,險似縣崖。
」泓曰:「昨夜山前,因甚虎齩大蟲?」師擬進語,泓即掌之,師忽有省。
一日,侍次,泓舉:「世尊因外道問『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
意旨如何?」師叉手進前。
泓曰:「外道讚歎雲『世尊大慈,開我迷雲,令我得入』,又作麼生?」師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泓喜其類己,令典藏者久之。
大德四年,出世郡之吉祥、金文、保福。
帝師頒旨褒護,賜「佛心明妙」之號。
竺田霖禪師 師諱汝霖,四明王氏子。
從慈溪永樂寺梅澗福公出家。
聞天童止泓道化,往參。
泓密奇之,遂命為侍者。
泓室中舉趙州「狗子無佛性」話勘驗來學,眾皆未喻,師已豁然。
後出世上藍,大振法道,為止泓嗣。
又主明之雪竇。
三載,遷松江澱山。
晚主萬壽。
至元五年中夏,書偈而化。
茶毗,獲五色設利無算。
無作述禪師 師諱文述,慈溪人。
幼從師受五經、子史、百家之書。
及閱佛書,忽心融神會,即白親出家。
謁元叟、東嶼諸公,無所解悟。
入天童,見怪石奇公,與語,契合,入室侍書。
後平石砥公主席,掌藏鑰。
諸山聞師聲譽,迎宣大法。
鳳躍山等慈虛席,宣政院起師主之。
後遷保福、護聖。
帝師賜以「覺智圓明」之號。
實菴隱禪師 師號松隱,奉化鄭氏子。
得法于古林茂禪師。
機辯峻絕,縱橫自如。
兩從古林于永福、保寧,俱居第一座。
月江印公蒞湖之道場,請師分座說法。
至正壬午,行宣政院命主瑞雲之清涼,學徒奔湊,授「佛光普照」之號。
居寺一十五年,退居東堂。
左菴良公,法中猶子,迎歸天童之此軒,俾首眾,舉揚法事。
未幾,示疾。
左右請偈,乃舉手指心曰:「此中廓然也,何偈之為?」端坐,憑幾,握右手如拳,以額枕之而逝。
良公方主寺事,令四眾持服,如喪住持禮。
越七日茶毗,火方舉,有天華飄灑晴空中,似雪非雨,盤旋烈燄之上,火滅乃已。
得舍利如珠璣者眾。
建塔于瑞雲山之西岡,宋文憲為銘曰: 我聞如來 演說般若 天雨寶華 繽紛而下 巖巖普照 諸佛之子 依佛倣佛 乃亦有此 豈非天龍 及護法者 欲警有情 使之四灑 應感之機 非由外爍 風動籟鳴 實自中作 曷以明之 法因心悟 表彼空華 以無著故 何有四大 何有五蘊 一空之餘 諸法銷霣 如大寶鏡 罔不含攝 隨物賦形 了無餘迹 晏坐雲峰 學徒川赴 孰不清涼 如飲甘露 末法瀾奔 師其砥柱 胡為西歸 空存遺履 有窣堵波 中藏設利 佛光煒然 羣昏鹹賴 恕中慍禪師悼師,偈雲: 口有雌黃眼有筋 輕輕觸著便生嗔 拳頭作枕且高臥 無復攔胸去築人 瑞首座 古林清茂禪師,有〈送天童瑞首座之仰山偈〉雲: 有句無句 如藤倚樹 百匝千重 經天緯地 忽然樹倒藤枯 畢竟句歸何處 纔聞太白來 又往仰山去 三千年桃樹花開 九萬裡鵬程逸翥 離四句 絕百非 一口吸盡西江水 咄咄咄力囗希 上士勤而行之 中下聞之不喜 看取珠回玉轉時 正偏兼帶雙雙舉 古鼎銘禪師 師諱祖銘,四明人。
依橫山錫公得度。
竺西坦公居天童,辟為內記。
後得法于元叟端公。
出世,主隆教、寶陀、中天竺、徑山。
錫號「慧性文敏宏覺普濟大師」。
後退居于東湖青山、二靈。
無印證禪師 師諱大證,幼穎異。
父母知不可留,使從昌國寺薙染。
初謁荊石琬,不契。
聞雲外岫唱道天童,往依。
入室,岫雲:「天童今日大死去也,汝作麼生救?」師雲:「請和尚喫飯。
」岫又雲:「天童今日大死去也,汝不要相救?」師雲:「救他作麼?」岫又雲:「天童今日大死去也,阿誰與我同行?」師雲:「和尚先行,某甲後隨。
」岫呵呵大笑,自茲情同魚水。
至治間,詔天下善書者,金書藏典。
竣事,賜織金屈眴。
南還江浙,丞相脫歡公起師主衢之南禪,繼領光孝,遷信之祥符,移明之定水,升雪竇。
後退居定水圓明菴。
入寂于至正辛醜。
闍維,牙齒不壞,舍利明瑩。
言侍者 笑隱大訢有〈送天童言侍者偈〉雲: 汝負吾兮吾負汝 曲如鈎處直如絃 鄞江急水東流去 太白峰高不到天 妙淨禪師 師,臨海人。
幼聰慧,十五出家。
聞了堂和尚居四明、大興宗教,即往參之,得其奧旨。
時左菴為浙東叢林第一,延師居焉,眾皆敬服。
洪武初,退休巾峰;尋移雲峰,樂山水者三十六年。
端坐而逝。
所著有《方便錄》、《百忍圖》。
幻菴住首座 師諱法住,又號雲峰,豫章人。
為天童首座,拜應菴塔,有偈雲: 耽耽睡虎管窺斑 便把中峰作靠山 不得破沙盆一個 子孫乞活也應難 後得法于蒲菴復。
大基丕禪師 師得法于左菴良公,掌天童內記。
江浙行省丞相康裡公領宣政事,選師主佛隴,後遷洛伽、補陀。
呆菴莊禪師 師薙染天童,參侍左菴良公,得法了堂一公,後住雲居、徑山。
其自作〈呆菴歌〉有序雲:「餘以癡鈍自守,隨所住處,扁曰『呆菴』。
客有譏曰:『世人以機巧相尚,其來久矣,子欲全其呆而矯諸,不亦迂乎?』餘因謝其客曰:『靈利漢有此分別爾。
』客既去,於是作〈呆菴歌〉以寫呆意。
」歌曰: 我是呆菴呆道人 不識世間秋與春 兀兀癡癡隻麼過 無榮無辱無疏親 或把精金和土賣 或收燕石藏為珍 笑倒傍觀靈利漢 讚亦不喜罵不嗔 有問呆菴何所作 閒看葫蘆懸壁角 當場拈起鈍鐵鍬 擬向虛空去穿鑿 門戶長年八字開 屋裏從來空索索 多被時流驀面欺 一生鹵莽都
」泓曰:「昨夜山前,因甚虎齩大蟲?」師擬進語,泓即掌之,師忽有省。
一日,侍次,泓舉:「世尊因外道問『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
意旨如何?」師叉手進前。
泓曰:「外道讚歎雲『世尊大慈,開我迷雲,令我得入』,又作麼生?」師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泓喜其類己,令典藏者久之。
大德四年,出世郡之吉祥、金文、保福。
帝師頒旨褒護,賜「佛心明妙」之號。
竺田霖禪師 師諱汝霖,四明王氏子。
從慈溪永樂寺梅澗福公出家。
聞天童止泓道化,往參。
泓密奇之,遂命為侍者。
泓室中舉趙州「狗子無佛性」話勘驗來學,眾皆未喻,師已豁然。
後出世上藍,大振法道,為止泓嗣。
又主明之雪竇。
三載,遷松江澱山。
晚主萬壽。
至元五年中夏,書偈而化。
茶毗,獲五色設利無算。
無作述禪師 師諱文述,慈溪人。
幼從師受五經、子史、百家之書。
及閱佛書,忽心融神會,即白親出家。
謁元叟、東嶼諸公,無所解悟。
入天童,見怪石奇公,與語,契合,入室侍書。
後平石砥公主席,掌藏鑰。
諸山聞師聲譽,迎宣大法。
鳳躍山等慈虛席,宣政院起師主之。
後遷保福、護聖。
帝師賜以「覺智圓明」之號。
實菴隱禪師 師號松隱,奉化鄭氏子。
得法于古林茂禪師。
機辯峻絕,縱橫自如。
兩從古林于永福、保寧,俱居第一座。
月江印公蒞湖之道場,請師分座說法。
至正壬午,行宣政院命主瑞雲之清涼,學徒奔湊,授「佛光普照」之號。
居寺一十五年,退居東堂。
左菴良公,法中猶子,迎歸天童之此軒,俾首眾,舉揚法事。
未幾,示疾。
左右請偈,乃舉手指心曰:「此中廓然也,何偈之為?」端坐,憑幾,握右手如拳,以額枕之而逝。
良公方主寺事,令四眾持服,如喪住持禮。
越七日茶毗,火方舉,有天華飄灑晴空中,似雪非雨,盤旋烈燄之上,火滅乃已。
得舍利如珠璣者眾。
建塔于瑞雲山之西岡,宋文憲為銘曰: 我聞如來 演說般若 天雨寶華 繽紛而下 巖巖普照 諸佛之子 依佛倣佛 乃亦有此 豈非天龍 及護法者 欲警有情 使之四灑 應感之機 非由外爍 風動籟鳴 實自中作 曷以明之 法因心悟 表彼空華 以無著故 何有四大 何有五蘊 一空之餘 諸法銷霣 如大寶鏡 罔不含攝 隨物賦形 了無餘迹 晏坐雲峰 學徒川赴 孰不清涼 如飲甘露 末法瀾奔 師其砥柱 胡為西歸 空存遺履 有窣堵波 中藏設利 佛光煒然 羣昏鹹賴 恕中慍禪師悼師,偈雲: 口有雌黃眼有筋 輕輕觸著便生嗔 拳頭作枕且高臥 無復攔胸去築人 瑞首座 古林清茂禪師,有〈送天童瑞首座之仰山偈〉雲: 有句無句 如藤倚樹 百匝千重 經天緯地 忽然樹倒藤枯 畢竟句歸何處 纔聞太白來 又往仰山去 三千年桃樹花開 九萬裡鵬程逸翥 離四句 絕百非 一口吸盡西江水 咄咄咄力囗希 上士勤而行之 中下聞之不喜 看取珠回玉轉時 正偏兼帶雙雙舉 古鼎銘禪師 師諱祖銘,四明人。
依橫山錫公得度。
竺西坦公居天童,辟為內記。
後得法于元叟端公。
出世,主隆教、寶陀、中天竺、徑山。
錫號「慧性文敏宏覺普濟大師」。
後退居于東湖青山、二靈。
無印證禪師 師諱大證,幼穎異。
父母知不可留,使從昌國寺薙染。
初謁荊石琬,不契。
聞雲外岫唱道天童,往依。
入室,岫雲:「天童今日大死去也,汝作麼生救?」師雲:「請和尚喫飯。
」岫又雲:「天童今日大死去也,汝不要相救?」師雲:「救他作麼?」岫又雲:「天童今日大死去也,阿誰與我同行?」師雲:「和尚先行,某甲後隨。
」岫呵呵大笑,自茲情同魚水。
至治間,詔天下善書者,金書藏典。
竣事,賜織金屈眴。
南還江浙,丞相脫歡公起師主衢之南禪,繼領光孝,遷信之祥符,移明之定水,升雪竇。
後退居定水圓明菴。
入寂于至正辛醜。
闍維,牙齒不壞,舍利明瑩。
言侍者 笑隱大訢有〈送天童言侍者偈〉雲: 汝負吾兮吾負汝 曲如鈎處直如絃 鄞江急水東流去 太白峰高不到天 妙淨禪師 師,臨海人。
幼聰慧,十五出家。
聞了堂和尚居四明、大興宗教,即往參之,得其奧旨。
時左菴為浙東叢林第一,延師居焉,眾皆敬服。
洪武初,退休巾峰;尋移雲峰,樂山水者三十六年。
端坐而逝。
所著有《方便錄》、《百忍圖》。
幻菴住首座 師諱法住,又號雲峰,豫章人。
為天童首座,拜應菴塔,有偈雲: 耽耽睡虎管窺斑 便把中峰作靠山 不得破沙盆一個 子孫乞活也應難 後得法于蒲菴復。
大基丕禪師 師得法于左菴良公,掌天童內記。
江浙行省丞相康裡公領宣政事,選師主佛隴,後遷洛伽、補陀。
呆菴莊禪師 師薙染天童,參侍左菴良公,得法了堂一公,後住雲居、徑山。
其自作〈呆菴歌〉有序雲:「餘以癡鈍自守,隨所住處,扁曰『呆菴』。
客有譏曰:『世人以機巧相尚,其來久矣,子欲全其呆而矯諸,不亦迂乎?』餘因謝其客曰:『靈利漢有此分別爾。
』客既去,於是作〈呆菴歌〉以寫呆意。
」歌曰: 我是呆菴呆道人 不識世間秋與春 兀兀癡癡隻麼過 無榮無辱無疏親 或把精金和土賣 或收燕石藏為珍 笑倒傍觀靈利漢 讚亦不喜罵不嗔 有問呆菴何所作 閒看葫蘆懸壁角 當場拈起鈍鐵鍬 擬向虛空去穿鑿 門戶長年八字開 屋裏從來空索索 多被時流驀面欺 一生鹵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