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佛性」話,契悟,呈偈曰:
狗子無佛性 羅睺星入命 不是打殺人 被人打殺定
華喜其脫略。
宏監寺 應菴華禪師有送其〈開海田詩〉雲: 軒昂氣宇要爭先 及早乘時痛著鞭 翻轉江臯千頃浪 靈苗從此秀桑田 石窗恭禪師 〈宗門會祖鑒〉內雲:「恭,明州人。
道行孤峻,才力有餘。
久依宏智,細大職務,靡不歷試。
一日,歸省母,母曰:汝行腳本為了生死、度父母;而長為人主事。
苟不『明因果,將累我于地下。
』恭曰:『兒於常住,毫髮不欺。
雖一炬之燈,亦分彼此之用。
大人無足慮也。
』母曰:『然過水得不腳溼?』評曰:恭母為子說法,隻消一句,全提妙旨,號令羣邪矣!何有生死、父母之不超度哉?」 隰州僧哲魁 魁性孤硬,潛迹宏智座下,不言同鄉。
經十餘載,智聞,欣然訪曰:「父母之邦,何太絕物乎?」欲招至方丈,魁謝曰:「己事尚未辦,豈暇講鄉禮耶?」曳杖而去,人莫能挽。
竟往寶陀真歇故居,禪晏月餘。
臨終,召眾說法而逝,闍維舍利無數。
《山菴雜錄》評曰:「善知識,慈心接物,固應如是。
此僧孤硬無匹,超然于生死中,亦可風也。
」 笑翁堪禪師 師諱妙堪,慈溪毛氏子。
從野翁道欽受釋學。
參松源嶽于靈隱,不契。
時無用全禪師居天童,俓造其室。
用問曰:「行腳僧?遊山僧?」師雲:「行腳僧。
」用曰:「如何是行腳事?」師以坐具便摵。
用曰:「此僧敢來者裏捋虎鬚!」俾參堂。
一日,室中示「狗子無佛性」話,師擬開口,用以竹箆子劈口打。
師應聲,呈偈曰: 大塗毒鼓 轟天振地 轉腦回頭 橫屍萬裡 用頷之,遂得法。
出世妙勝、金文、光孝、報恩、虎丘、雪峰、靈隱、大慈、瑞巖、江心。
詔住淨慈。
又詔住天童,力辭。
詔住育王。
未幾,又有天童及淨慈之命,悉謝不赴。
東山源禪師 師諱道源,從虎丘。
嘗參浙翁琰于天童。
出世奉化清涼山,上堂雲:「幾載長庚度歲寒,橫眠倒臥放癡頑。
雖然不作住山計,卻被無心趁出山。
」 芝巖洪禪師 師諱惠洪,新昌朱氏子。
初謁浙翁琰禪師于徑山,未合。
及琰遷天童,再參室中,得契。
出世大慈,後遷石佛。
偃溪聞禪師 師諱廣聞,侯官林氏子。
得度,受具,遊方。
歷訪尊宿,參天童浙翁琰禪師。
後再參雙徑,得法。
屢住名剎,所至革弊支傾,廣容徒眾。
千光西禪師 師諱榮西,日本國人。
發願欲往西域,求教外別傳之宗。
有告以天台萬年可依,航海而來。
時虛菴敞禪師居萬年,師以詩謁之曰: 海外精藍特特來 青山迎我笑顏開 三生未朽梅花骨 石上尋思埽綠苔 遂依焉。
及敞遷天童,師亦隨至。
居歲餘,聞敞有改作千佛閣之舉,乃請曰:「思報攝受恩,即糜軀不憚,況下此之事?西忝國主近屬,當歸國,緻助良材。
」遂歸。
踰二載,挾大舶,泛鯨波,果緻百圍之木,以成傑閣。
後嗣敞之法焉。
圓證知客 天目禮禪師有詩示之曰: 莫年結屋傍山椒 門外荊蕪沒半腰 幾度賺君來扣擊 老無氣力舉藤條 橫川珙禪師 師諱如珙,永嘉林氏子。
有叔正則,為沙門,視師幼不食肉,愛之,乃度其祝髮。
初見石田癡絕,疑礙無入。
聞天目禮公居太白,往投以疑。
目舉「南山筀筍,東海烏賊」,師擬對,目遂打。
師忽有省,留以執事。
丞相以師有行解,可師表,命出世雁山靈巖,遷能仁。
既歸放牧寮,辭疾不應。
至元十年,有旨住育王。
晚年藏穴寺側,曰「此菴」,乃自作。
銘曰: 天生一穴 藏吾枯骨 骨朽成土 土能生物 結個葫蘆 挂趙州壁 永脫輪廻 超三世佛 後以書訣眾而逝。
荊叟珏禪師 師諱如珏。
初見癡鈍於天童。
僧問:「如何是佛?」鈍命師下語,師答:「爛冬瓜。
」即呈頌曰 如何是佛爛冬瓜 咬著冰霜透齒牙 根蒂雖然無窖子 一年一度一開花 鈍笑而可之,後詔住育王、徑山。
虛舟度禪師 師嘗參天童晦巖光,後住徑山。
一菴諲禪師 按佛日祖像?內,有天童一菴諲禪師。
無鏡徹禪師 師嗣天童無際派,舊志列〈先覺考〉。
《續燈錄》中載「天寧」,或誤刊「寧」字,俟考正。
元 圓上人 袁學士文清公桷,有〈天童山圓上人遠來開平訪華嚴,以舊詩求題,因賦二章〉。
一曰: 三尺枯藤一卷詩 五千裡外訪相知 鄉音未改眉毛在 曉過嶺西聞子?? 二曰: 手探驪珠顆顆圓 清如秋月獨當天 舊棲太白寒禁得 更上開平擬過年 又〈送圓上人遊開平、回天童〉雲: 圓帽方袍上上京 看山碧眼雪分明 南來白雁先秋去 我輩無情合有情 孤峰德禪師 師諱明德,昌國朱氏子。
幼不好嬉,每結跏趺端坐。
其叔司藏天童慧明訶之曰:「童子不知頌詩讀書,癡坐將焉求?」曰:「欲學坐禪,求作佛爾。
」初供灑埽之役于金峩,已而,度為大僧,慨然有求道之志。
首謁竺西坦公于天童,公問:「汝從何來?」曰:「金峩來。
」公曰:「金峩山高多少?」曰:「不見其頂。
」公斥之。
益自策勵,以必證為期。
一日,舉「世尊拈花事」,有省,遂以偈呈,公頷之。
後嗣法竺田霖,歷住東禪、保寧、道場、淨慈。
授「圓明定慧」之號,副以金襴法衣。
宋文憲銘其塔。
玉溪珉禪師 師諱思珉,四明張氏子。
首參雪峰于徑山,次謁止泓于天童。
泓問:「何來?」師曰:「徑山。
」泓曰:「未離徑山一句作麼生道?」師
宏監寺 應菴華禪師有送其〈開海田詩〉雲: 軒昂氣宇要爭先 及早乘時痛著鞭 翻轉江臯千頃浪 靈苗從此秀桑田 石窗恭禪師 〈宗門會祖鑒〉內雲:「恭,明州人。
道行孤峻,才力有餘。
久依宏智,細大職務,靡不歷試。
一日,歸省母,母曰:汝行腳本為了生死、度父母;而長為人主事。
苟不『明因果,將累我于地下。
』恭曰:『兒於常住,毫髮不欺。
雖一炬之燈,亦分彼此之用。
大人無足慮也。
』母曰:『然過水得不腳溼?』評曰:恭母為子說法,隻消一句,全提妙旨,號令羣邪矣!何有生死、父母之不超度哉?」 隰州僧哲魁 魁性孤硬,潛迹宏智座下,不言同鄉。
經十餘載,智聞,欣然訪曰:「父母之邦,何太絕物乎?」欲招至方丈,魁謝曰:「己事尚未辦,豈暇講鄉禮耶?」曳杖而去,人莫能挽。
竟往寶陀真歇故居,禪晏月餘。
臨終,召眾說法而逝,闍維舍利無數。
《山菴雜錄》評曰:「善知識,慈心接物,固應如是。
此僧孤硬無匹,超然于生死中,亦可風也。
」 笑翁堪禪師 師諱妙堪,慈溪毛氏子。
從野翁道欽受釋學。
參松源嶽于靈隱,不契。
時無用全禪師居天童,俓造其室。
用問曰:「行腳僧?遊山僧?」師雲:「行腳僧。
」用曰:「如何是行腳事?」師以坐具便摵。
用曰:「此僧敢來者裏捋虎鬚!」俾參堂。
一日,室中示「狗子無佛性」話,師擬開口,用以竹箆子劈口打。
師應聲,呈偈曰: 大塗毒鼓 轟天振地 轉腦回頭 橫屍萬裡 用頷之,遂得法。
出世妙勝、金文、光孝、報恩、虎丘、雪峰、靈隱、大慈、瑞巖、江心。
詔住淨慈。
又詔住天童,力辭。
詔住育王。
未幾,又有天童及淨慈之命,悉謝不赴。
東山源禪師 師諱道源,從虎丘。
嘗參浙翁琰于天童。
出世奉化清涼山,上堂雲:「幾載長庚度歲寒,橫眠倒臥放癡頑。
雖然不作住山計,卻被無心趁出山。
」 芝巖洪禪師 師諱惠洪,新昌朱氏子。
初謁浙翁琰禪師于徑山,未合。
及琰遷天童,再參室中,得契。
出世大慈,後遷石佛。
偃溪聞禪師 師諱廣聞,侯官林氏子。
得度,受具,遊方。
歷訪尊宿,參天童浙翁琰禪師。
後再參雙徑,得法。
屢住名剎,所至革弊支傾,廣容徒眾。
千光西禪師 師諱榮西,日本國人。
發願欲往西域,求教外別傳之宗。
有告以天台萬年可依,航海而來。
時虛菴敞禪師居萬年,師以詩謁之曰: 海外精藍特特來 青山迎我笑顏開 三生未朽梅花骨 石上尋思埽綠苔 遂依焉。
及敞遷天童,師亦隨至。
居歲餘,聞敞有改作千佛閣之舉,乃請曰:「思報攝受恩,即糜軀不憚,況下此之事?西忝國主近屬,當歸國,緻助良材。
」遂歸。
踰二載,挾大舶,泛鯨波,果緻百圍之木,以成傑閣。
後嗣敞之法焉。
圓證知客 天目禮禪師有詩示之曰: 莫年結屋傍山椒 門外荊蕪沒半腰 幾度賺君來扣擊 老無氣力舉藤條 橫川珙禪師 師諱如珙,永嘉林氏子。
有叔正則,為沙門,視師幼不食肉,愛之,乃度其祝髮。
初見石田癡絕,疑礙無入。
聞天目禮公居太白,往投以疑。
目舉「南山筀筍,東海烏賊」,師擬對,目遂打。
師忽有省,留以執事。
丞相以師有行解,可師表,命出世雁山靈巖,遷能仁。
既歸放牧寮,辭疾不應。
至元十年,有旨住育王。
晚年藏穴寺側,曰「此菴」,乃自作。
銘曰: 天生一穴 藏吾枯骨 骨朽成土 土能生物 結個葫蘆 挂趙州壁 永脫輪廻 超三世佛 後以書訣眾而逝。
荊叟珏禪師 師諱如珏。
初見癡鈍於天童。
僧問:「如何是佛?」鈍命師下語,師答:「爛冬瓜。
」即呈頌曰 如何是佛爛冬瓜 咬著冰霜透齒牙 根蒂雖然無窖子 一年一度一開花 鈍笑而可之,後詔住育王、徑山。
虛舟度禪師 師嘗參天童晦巖光,後住徑山。
一菴諲禪師 按佛日祖像?內,有天童一菴諲禪師。
無鏡徹禪師 師嗣天童無際派,舊志列〈先覺考〉。
《續燈錄》中載「天寧」,或誤刊「寧」字,俟考正。
元 圓上人 袁學士文清公桷,有〈天童山圓上人遠來開平訪華嚴,以舊詩求題,因賦二章〉。
一曰: 三尺枯藤一卷詩 五千裡外訪相知 鄉音未改眉毛在 曉過嶺西聞子?? 二曰: 手探驪珠顆顆圓 清如秋月獨當天 舊棲太白寒禁得 更上開平擬過年 又〈送圓上人遊開平、回天童〉雲: 圓帽方袍上上京 看山碧眼雪分明 南來白雁先秋去 我輩無情合有情 孤峰德禪師 師諱明德,昌國朱氏子。
幼不好嬉,每結跏趺端坐。
其叔司藏天童慧明訶之曰:「童子不知頌詩讀書,癡坐將焉求?」曰:「欲學坐禪,求作佛爾。
」初供灑埽之役于金峩,已而,度為大僧,慨然有求道之志。
首謁竺西坦公于天童,公問:「汝從何來?」曰:「金峩來。
」公曰:「金峩山高多少?」曰:「不見其頂。
」公斥之。
益自策勵,以必證為期。
一日,舉「世尊拈花事」,有省,遂以偈呈,公頷之。
後嗣法竺田霖,歷住東禪、保寧、道場、淨慈。
授「圓明定慧」之號,副以金襴法衣。
宋文憲銘其塔。
玉溪珉禪師 師諱思珉,四明張氏子。
首參雪峰于徑山,次謁止泓于天童。
泓問:「何來?」師曰:「徑山。
」泓曰:「未離徑山一句作麼生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