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五

關燈
雲蹤考(舊志缺) 唐 寶掌千歲和尚 西竺中印度人。

    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己亥,來至中土。

    魏晉閒,東遊,西入蜀,歷五臺及廬山。

    達磨入梁,遂扣其旨而悟。

    武帝高其道臘,延之內庭。

    未幾,如吳。

    有偈曰: 梁城遇導師 參禪了心地 飄零二浙遊 更盡佳山水 順流東下,由千頃至天竺,往鄮峰,登太白,穿雁宕。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辛醜)返,止杭之飛來峰。

    有「行盡支那四百洲,此中偏稱道人遊」之句。

    後居浦江之寶巖。

    至高宗顯慶二年(丁巳)正旦,手塑一像。

    九日像成,趺坐而逝。

    自雲「住世已一千七十二年矣」。

    溯其登太白時,則當在唐之初。

     白寂然法師 河南人,少傅居易之從姪也。

    名節素奇,踵四聖種,以頭陀稱。

    唐太和間遊鄮,登玉幾禮塔,居太白。

    久之,訪天台,歷剡之沃洲。

    慕道猷竺支之芳躅,遂止焉。

    浙東廉使元相國始謀建院次,陸中丞蒞越,助其落成。

    日與學者討論心要,以振興數百年既墜之風。

    少傅在河南保釐,為作〈沃洲禪院記〉。

     紀禪師 按明《永樂鈔志》載,唐昭宗龍紀元年(己酉),紀禪師從天童山飛錫至四明山,建仗錫寺。

    有太白禪師遺塔,至今存焉。

     宋 文用菴主 雪竇顯禪師有〈送文用菴主歸舊隱詩〉雲: 太白峰前舊隱基 松杉寒翠滴無時 經年拋卻又歸去 再聽巖猿隻自如 智圓禪師 師久依天童交禪師,悟旨得法,出住象山蓬萊。

    三十年足不越閫,道俗尊仰之。

    嘗有偈曰: 新縫布被烘來煖 一覺安眠到五更 聞得上方鐘鼓動 又添一日在浮生 牧菴忠禪師 師諱法忠,邑姚氏子。

    幼依崇教院道英出家。

    博識強記,默究諸部經論,盡得其義,鹹以「忠虎子」名之。

    一日,暴所習於禪者,偶為其折困,因趨天童,參普交禪師求決焉。

    交喜曰:「吾宗之法器也。

    」俾往謁雪峰需及龍門佛眼,遂得法於眼。

    住南木、雲蓋、公安、二聖、大溈、黃龍六處。

    常持二木斧,隨器接誘,禪學輻輳。

    太尉邢公孝揚為師預營壽塔。

    工畢,笑書頌語而逝。

    塔在黃龍。

    詔賜「聯光之塔」。

    普菴、印肅,其法嗣也。

     自得暉禪師 師諱慧暉,會稽張氏子。

    幼依澄照道凝染削。

    首叩真歇於長蘆,不契。

    旋謁天童宏智,智舉「明中有暗,不以暗相遇;暗中有明,不以明相覩」問之,不契。

    夜定回,往聖僧前燒香。

    適智至,暉見之,頓明前語。

    次日入堂,智雲:「堪嗟!去日顏如玉,卻歎回時鬢似霜。

    」詰之,暉曰:「其入離,其出微。

    」自爾問答無滯,智許為室中真子。

    紹興丁巳,出世補陀、萬壽、吉祥、雪竇。

    勅補淨慈,後退歸雪竇,沐浴跏趺而逝。

     明慧禪師 師,婺州人。

    初學教觀,更衣,參天童宏智禪師,頓悟。

    住久,舉為首座。

    歷住名剎。

    乾道丙戌冬,陞堂說法,竟白眾而逝。

     元衡平禪師 師諱法平,嘉禾人。

    初受度,即參大慧杲禪師,為書記。

    後居天童時,號「平書記」。

    工文能詩,孫尚書覿、朱郎中希真,皆許可之。

    嘗以偈呈史越王(浩),王酬偈雲: 團團璧月印寒潭 時有清風埽碧嵐 照見山人方隱幾 灑然無物自沉酣 又雲: 白鷺棲煙一點明 皎然壓倒語全清 莫言後代無人繼 仗錫行將擅此名 陸放翁(遊)尤重之,寄以長句雲: 放翁久矣無此客 闖戶兒童皆動色 寒泉不食人暍死 素綆銀瓶我心惻 千金易得一士難 晚途淹泊眼愈寒 豈知一旦乃見子 傑語毫筆無僧酸 門前清溪天作底 細細風吹縠紋起 倚闌一笑誰得知 愛此數詩如此水 江湖安得常相從 浩歌相蹋臥短篷 功名渠自有人了 留我鏡中雙頰紅 又以師號「怡雲」,贈以詩曰: 東華軟塵飛撲帽 黃金絡馬人看好 渠儂胸中誰得知 畏禍憂讒鬢先老 舉世輸與平元衡 青山白雲過一生 出門曳杖便千裡 白雲不約常同行 長安歸來雪沒屨 劇談未竟還東去 到山分我一片雲 併遣春風吹好句 後住象山延壽,復自蘆山移仗錫。

    有《語錄集稿》二卷。

     景蒙禪師 師,永嘉人。

    初習教觀。

    自以名相之學不足了大事,參育王裕公,聞鐘聲而悟。

    因省母歸裡,謁龍翔心聞和尚,機契,授以衣拂。

    史魏公(浩)在永嘉時,與心聞交。

    及罷相裡居,夢如平生,傍有僧曰「景蒙」,貌古神清,談笑久之。

    覺而叩天童樸公,詳說夢事,曰:「僧名頗異,有斯人否?」樸曰:「是為堂中第一座。

    」招之,恍如夢中所見。

    與論出世法,了辯如響。

    問其師,則「心聞」也。

    大異之,遂為延譽,住智門、瑞巖諸剎。

     松源嶽禪師 師初見大慧杲禪師於徑山。

    杲陞座,盛稱應菴華公為人俓捷。

    師聞之,不待旦而行。

    既至,入室,未契,愈自退勵。

    中夜,自舉「狗子無佛性」語,豁然有得。

    即以扣應菴,菴舉:「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

    」師雲:「鈍置和尚。

    」菴厲聲一喝。

    自是朝夕咨請,菴喜為法器。

    最後見密菴傑公,隨問即答。

    密微笑曰:「黃楊禪爾。

    」師切於明道,至忘寢食。

    一日,密公入室次,問傍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師侍側,豁然大悟。

    陸放翁銘其塔,有雲:「亡友臨川李德遠(浩)實聞道于應菴,蓋與密菴同參。

    德遠每談參問悟入時機緣言語,率常達旦。

    今讀師語,峻峭??崒,下臨雲雨,如立千仞之華山;蹴天駕空,駭心眩目,如錢塘海門之濤;虎豹股栗,屋瓦震動,如漢軍昆陽之戰。

    追思德遠言,然後知師真臨濟正宗應菴、密菴之真子孫也。

    」 南書記 福州人,久依應菴華禪師。

    舉「趙州狗子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