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
國朝順治十七年庚子,世祖章皇帝賜故住持天童寺僧圓悟密雲禪師語錄一十二卷入大藏。
其門人道忞所疏請也。
進天童密雲悟禪師語錄奏章 浙江寧波府鄞縣天童禪師(臣)僧(道忞)謹奏:為恭懇天恩,賜將先師語錄入藏,以光祖道,以茂皇猷事。
皇上統承精一,道契真宗,性命之學,尤深緻意。
至於古聖語言,有關世道人心者,尤必廣布頒行,使若見若聞,各達本性,方愜禦衷。
真覺皇之慈心,振古希有者矣。
(道忞)幸逢盛化,身叨寵遇;又每承天眷,追念先師,賜邈頂相,復刻遺編。
感恩已渥,復敢何求?唯是??念天童先師圜悟,生當末運,興振禪宗;六坐名山,忘軀荷法。
一時提唱機語,皆開鑿人天,單明直指。
日雖刻布人間,但未經入藏,恐慚湮沒。
(道忞)伏見宋景德年中,僧道原所著《傳燈錄》三十卷,頒降入藏;元祐閒,明教禪師契嵩所著《輔教編》三卷,及《傳法正宗記》一十二卷,亦賜入藏;乾道七年,僧蘊聞所進大慧禪師宗杲語錄三十卷,亦賜入藏;元元統二年,僧善達密的理所進其師普應國師明本語錄三十卷,皆賜入藏。
此四者,人雖異代,鹹遇清時。
道法耿光,於今維烈。
況忞生值昌期之運,躬逢佛心天子重法之秋,誠千載一時奇遇。
謹扳前件事例,將先師圜悟語錄壹拾貳卷,與忞所編年譜陸拾貳帙,先經繕寫進呈外,伏乞俯鑒微忱,下頒鈞旨,賜收入大藏,永使流通。
則正法眼千古長新,而願力恩普天均戴者矣。
為此冒昧具奏,懇賜下部施行。
(忞)不勝翹禱待命之至,謹具奏聞。
順治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奉旨禮部議奏 本月二十九日禮部覆奏 本日奉旨依議 賜牒 唐貞觀二十二年戊申,太宗皇帝詔度僧五人。
宋寶祐六年戊午,理宗皇帝賜天童景德寺度牒五十道。
賜碑 元至正二十三年癸卯,順帝勅中書參知政事危素撰天童景德寺〈朝元閣碑銘〉。
賜帑金 國朝順治十七年庚子,天童弘法寺弘覺禪師道忞應召還山,世祖章皇帝賜帑金千兩,命修佛殿。
是歲又發帑金五百兩,命道忞修理雲門雪嶠大師圓信藏塔,頒有禦劄,其略曰:「朕每念法門,輒景先哲。
知雪嶠大師藏塔卓立雲門,後學諸方應共瞻仰。
比聞山界雖分,基址漸圮。
恐年深人遠,淩毀堪虞。
今特捐五百金,重為修治。
雖未必足窣波之費,然經朕一為整葺,人必改觀起敬,自不敢復行侵侮矣。
禪師重念儀型,久懷崇飾,當勉為經理,承朕敬禮尊宿之義,以副夙心」。
賜諡塔 唐鹹通七年丙戌,懿宗皇帝敕賜前住天童栖心寺僧藏奐,諡曰「心鏡禪師」,塔曰「壽相之塔」。
宋紹興二十八年戊寅,高宗皇帝敕賜天童景德寺僧正覺,諡曰「宏智禪師」,塔曰「妙光之塔」。
國朝康熙四十四年乙酉,賜天童密雲禪師,諡曰「慧定禪師」。
賜賻緻奠、特恩送葬 元順帝至正十七年丁酉,明太祖時為吳國公,督師江陰,還金陵。
聞前住天童大天界寺僧懷信之訃,詔出內府幣帛,以助葬事。
且命堪輿家賀齊叔蔔藏地。
舉龕之夕,親臨緻奠,駕送都門之外。
明正統十四年己巳,英宗皇帝遣太監吳弼,齎金鈔香幣,賻弔前住持天童寺僧(任右善世)祖淵。
又遣禮部主事林璧緻奠。
親藩雅賚 國朝順治庚子歲,鎮國公霓菴,贈山翁和尚手畫山水一幅,題雲:「庚子之歲元宵前一日,五夜朝罷歸來,晨光猶未大散。
素知天童和尚(號山翁者)深悟三昧無上菩提,久隱西巖而弗出。
今蒙帝恩詔入萬善殿,時講暮談,大為聖悅。
餘雖久聞,尚未面晤,似覺歉然于懷也。
隨至蓮寓,瞻覩慈顏,果法品而非凡。
其談柄辯鋒,令人聞見生歡。
至于禪之餘者,又無所不極矣。
偶爾言及書畫,向餘索之。
餘於筆墨況素不善,緻辭別來,迄今已十餘日矣。
南窗無事,勉強塗鴉,戲法雲林,幸禪師勿軒渠也。
」 識曰「東來堂物外主人」,引章曰「東來堂」。
又章曰「敬一」,曰「物外主人」。
又手鐫品章二方:「禪深三昧動天恩詔古今無多圖書永贈」,識曰「敬一主人」。
丁未歲,寄弘覺禪師手畫山水二幅。
其一題曰:「迂老變宋元諸名家畫,而出以疎澹。
如陳正字淘洗六朝鉛華都盡,其天韻自不可及。
」款雲「時丁未秋日,為弘覺禪師寫。
霓菴」;引章曰「華萼居圖書」,又章曰「國則」,曰「輔國公章」。
其一題雲:「摩詰謂『雲峰石迹,迥出天機;筆意縱橫,參乎造化』,迂老得之。
」識雲「時丁未秋日,霓菴畫并題」;章曰「敬一主人」,曰「國則」。
又贈詩一律書扇,詩雲: 聖朝存象法 古寺復聞鐘 花引山門路 雲開野殿松 高齋談靜理 遠嶼見秋容 日暮還攜杖 月明林外峰 又寄贈黃玉玦一枚、水晶方印池一座,皆祕府上珍也。
前後皆有手劄,別載〈表貽考〉。
又贈山曉禪師(本皙),山水一幅、圖章一方。
國朝順治十七年庚子,世祖章皇帝賜故住持天童寺僧圓悟密雲禪師語錄一十二卷入大藏。
其門人道忞所疏請也。
進天童密雲悟禪師語錄奏章 浙江寧波府鄞縣天童禪師(臣)僧(道忞)謹奏:為恭懇天恩,賜將先師語錄入藏,以光祖道,以茂皇猷事。
皇上統承精一,道契真宗,性命之學,尤深緻意。
至於古聖語言,有關世道人心者,尤必廣布頒行,使若見若聞,各達本性,方愜禦衷。
真覺皇之慈心,振古希有者矣。
(道忞)幸逢盛化,身叨寵遇;又每承天眷,追念先師,賜邈頂相,復刻遺編。
感恩已渥,復敢何求?唯是??念天童先師圜悟,生當末運,興振禪宗;六坐名山,忘軀荷法。
一時提唱機語,皆開鑿人天,單明直指。
日雖刻布人間,但未經入藏,恐慚湮沒。
(道忞)伏見宋景德年中,僧道原所著《傳燈錄》三十卷,頒降入藏;元祐閒,明教禪師契嵩所著《輔教編》三卷,及《傳法正宗記》一十二卷,亦賜入藏;乾道七年,僧蘊聞所進大慧禪師宗杲語錄三十卷,亦賜入藏;元元統二年,僧善達密的理所進其師普應國師明本語錄三十卷,皆賜入藏。
此四者,人雖異代,鹹遇清時。
道法耿光,於今維烈。
況忞生值昌期之運,躬逢佛心天子重法之秋,誠千載一時奇遇。
謹扳前件事例,將先師圜悟語錄壹拾貳卷,與忞所編年譜陸拾貳帙,先經繕寫進呈外,伏乞俯鑒微忱,下頒鈞旨,賜收入大藏,永使流通。
則正法眼千古長新,而願力恩普天均戴者矣。
為此冒昧具奏,懇賜下部施行。
(忞)不勝翹禱待命之至,謹具奏聞。
順治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奉旨禮部議奏 本月二十九日禮部覆奏 本日奉旨依議 賜牒 唐貞觀二十二年戊申,太宗皇帝詔度僧五人。
宋寶祐六年戊午,理宗皇帝賜天童景德寺度牒五十道。
賜碑 元至正二十三年癸卯,順帝勅中書參知政事危素撰天童景德寺〈朝元閣碑銘〉。
賜帑金 國朝順治十七年庚子,天童弘法寺弘覺禪師道忞應召還山,世祖章皇帝賜帑金千兩,命修佛殿。
是歲又發帑金五百兩,命道忞修理雲門雪嶠大師圓信藏塔,頒有禦劄,其略曰:「朕每念法門,輒景先哲。
知雪嶠大師藏塔卓立雲門,後學諸方應共瞻仰。
比聞山界雖分,基址漸圮。
恐年深人遠,淩毀堪虞。
今特捐五百金,重為修治。
雖未必足窣波之費,然經朕一為整葺,人必改觀起敬,自不敢復行侵侮矣。
禪師重念儀型,久懷崇飾,當勉為經理,承朕敬禮尊宿之義,以副夙心」。
賜諡塔 唐鹹通七年丙戌,懿宗皇帝敕賜前住天童栖心寺僧藏奐,諡曰「心鏡禪師」,塔曰「壽相之塔」。
宋紹興二十八年戊寅,高宗皇帝敕賜天童景德寺僧正覺,諡曰「宏智禪師」,塔曰「妙光之塔」。
國朝康熙四十四年乙酉,賜天童密雲禪師,諡曰「慧定禪師」。
賜賻緻奠、特恩送葬 元順帝至正十七年丁酉,明太祖時為吳國公,督師江陰,還金陵。
聞前住天童大天界寺僧懷信之訃,詔出內府幣帛,以助葬事。
且命堪輿家賀齊叔蔔藏地。
舉龕之夕,親臨緻奠,駕送都門之外。
明正統十四年己巳,英宗皇帝遣太監吳弼,齎金鈔香幣,賻弔前住持天童寺僧(任右善世)祖淵。
又遣禮部主事林璧緻奠。
親藩雅賚 國朝順治庚子歲,鎮國公霓菴,贈山翁和尚手畫山水一幅,題雲:「庚子之歲元宵前一日,五夜朝罷歸來,晨光猶未大散。
素知天童和尚(號山翁者)深悟三昧無上菩提,久隱西巖而弗出。
今蒙帝恩詔入萬善殿,時講暮談,大為聖悅。
餘雖久聞,尚未面晤,似覺歉然于懷也。
隨至蓮寓,瞻覩慈顏,果法品而非凡。
其談柄辯鋒,令人聞見生歡。
至于禪之餘者,又無所不極矣。
偶爾言及書畫,向餘索之。
餘於筆墨況素不善,緻辭別來,迄今已十餘日矣。
南窗無事,勉強塗鴉,戲法雲林,幸禪師勿軒渠也。
」 識曰「東來堂物外主人」,引章曰「東來堂」。
又章曰「敬一」,曰「物外主人」。
又手鐫品章二方:「禪深三昧動天恩詔古今無多圖書永贈」,識曰「敬一主人」。
丁未歲,寄弘覺禪師手畫山水二幅。
其一題曰:「迂老變宋元諸名家畫,而出以疎澹。
如陳正字淘洗六朝鉛華都盡,其天韻自不可及。
」款雲「時丁未秋日,為弘覺禪師寫。
霓菴」;引章曰「華萼居圖書」,又章曰「國則」,曰「輔國公章」。
其一題雲:「摩詰謂『雲峰石迹,迥出天機;筆意縱橫,參乎造化』,迂老得之。
」識雲「時丁未秋日,霓菴畫并題」;章曰「敬一主人」,曰「國則」。
又贈詩一律書扇,詩雲: 聖朝存象法 古寺復聞鐘 花引山門路 雲開野殿松 高齋談靜理 遠嶼見秋容 日暮還攜杖 月明林外峰 又寄贈黃玉玦一枚、水晶方印池一座,皆祕府上珍也。
前後皆有手劄,別載〈表貽考〉。
又贈山曉禪師(本皙),山水一幅、圖章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