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金鈔香幣賜弔,又遣禮部主事林璧緻奠。
茶毘得舍利盈掬,藏於大功德寺。
奏請靈骨歸塔南都之普寧。
圓愷禪師 宣德三年戊申,寺燬。
師於七年壬子重建,殿閣、像設巨麗,悉還舊觀。
〔質誤〕舊志誤列師于無傳孠之後。
雲莊慶禪師 按竹菴大冏有〈祭雲莊慶禪師文〉,始知師號雲莊。
考《少林聯芳碑》系雪巖欽祖孫,蹟無可稽。
大嶺下有塔,稱七十代住持。
曦菴暟禪師 〔補畧〕師字東昇,嗣無言本,本嗣用彰俊,俊嗣笑隱訢。
與天泉淵同祖。
有塔在??瓏巖南、海門齊禪師塔北,稱七十一代住持。
無傳孠禪師 師諱宗孠,鄞人。
正統間住持。
合鑄洪鐘,有銘。
後退居中峰。
太僕金本清(湜)訪師,留詩,載〈山川考〉中峰下。
塔在東谷菴東南之麓。
稱七十二代住持,法系無稽。
大用機禪師 師嗣壞空成,無準範九世孫。
其法嗣月輝明。
塔在中峰之麓,稱七十五代住持。
性空習禪師(舊志缺,今補) 〔決疑〕考世譜,師係楚山琦嗣。
按〈懶牧湛覺禪師傳〉雲:「依月空師出家,參性空師。
」又〈古音琴禪師傳〉雲:「出家赤石,問法參性空、靜晃諸公。
」則師之開法天童甚明。
有塔在東谷宏智禪師塔左,其幢石鐫「八十七代住持」。
拘者執疑其代,屢不肯入〈先覺〉。
今開法既有稽,幢石世代之不合,必其後人矇眛者妄定。
大約七字乃誤八字,若「七十七代」則合矣。
或又疑性空塔在左,雲外塔在右,似乎失序。
殊不知當時隳廢之後,尋得所棄石幢,不能分辨,輒加廢塔之上。
安知雲外之塔不誤加性空之幢,性空之幢不誤加雲外之塔耶? 密雲悟禪師 〔要傳〕師諱圓悟,字覺初,宐興蔣氏子。
幼知念佛,長而耕樵以養親,夙有出家之念。
壯歲,安置妻孥,依龍池山禹門寺幻有傳公出家。
傳嗣笑巖寶公,蓋臨濟石霜圓二十三世孫也。
服勞受詈凡四載,始薙染。
煅淬勘驗者又六年。
傳公入都,以院事屬師。
一日,過銅棺山頂,豁然大悟。
尋北上覲公,未幾,南還。
公囑以書曰:「但適意處,斷不可住;不適意處,作急走過。
恁麼行去,不要記數。
待十字路口,有個跛足阿師,與汝印正,我自來召汝。
」師於是歸龍池,登九華,泛補陀,陟天台,徧歷吳越,凡四載。
公召之歸,付以衣拂。
坐道場六:龍池、通玄、金粟、黃檗、育王、天童。
臨濟之傳,稱中興焉。
惟天童古剎久蕪,以荒山曠址營建一新,百廢鹹舉。
其懋績、法旨具見本志各考中,茲不複述。
頂禮者,自中華以至外域,海湧雲歸。
崇禎辛巳歲,懷宗命戚畹田弘遇,進香補陀,齎紫衣賜師。
將以留都大報恩寺延師住持,以老病固辭。
逾年示寂於天台通玄,還塔全身於天童南山下,具有表揚諸文,嗣法十有二人。
國朝順治己亥,傳法弟子道忞應召,語及師,上有生不同時之歎。
忞進閩人曾鯨所繪師像,上遂命供奉王國材,臨摹二幀,一畫沉香龍座,備極莊嚴。
親送至萬善方丈,指所畫衣摺曰:「此皆朕手自著墨也。
」即賜藏天童,原像留中供養,併俞師語錄入大藏。
國朝(續入) 山翁忞禪師 師諱道忞,字木陳,晚號夢隱,潮陽林氏子。
甫冠,棄諸生,薙染於匡廬開先若昧明,受具戒於憨山清,得法於天童密雲悟。
悟寂,繼席三載,退居慈邑之五磊,遷台之廣潤,越之大能仁、吳興道場。
青州法慶公請,再住天童。
順治己亥,世祖章皇帝一時敬佛徵僧,遣官齎敕,召師入京,留住齋宮,結冬萬善殿,賜號「弘覺禪師」,錫以敕印。
隨陛辭還山再四。
上留其弟子本月、本皙住善果、隆安二大剎開法,以備顧問,遣官送師南還。
謝事天童,乃歸金粟。
隨營建會稽之平陽。
康熙甲寅六月二十七日示寂,世壽七十又九。
茶毘頂骨五彩,齒無損痕。
塔於平陽黃龍峰下,銘,其自製。
天童有塔,在??瓏巖,奉藏爪髮者。
師行履有紀年專譜,闡揚有語錄,詩文有集,應召有《北遊錄》。
其敕書暨禦賜諸物,具載本誌〈盛典考〉中。
費隱容禪師 師諱通容,閩福清何氏子。
幼孤,年十四,叔父送鎮東衞,依慧山師出家。
初參壽昌經,有省。
後參博山來、顯聖澄,俱以法器目之。
依澄最久,常命代座說法。
師自謂「吾斯未信,痛念大事因緣」,不覺涕淚。
閱密雲禪師語錄,竊計「了吾事者,此老也」。
遂參於越之吼山。
寓次,橫機不讓,密惟痛棒,頭腦幾裂,一時伎倆知見頓釋。
自是隨侍通玄黃檗,益入閫奧。
受囑後,隨住黃檗及禾之金粟。
旋遷天童,清理南山墖院、恢復東谷、贖還侵田三百餘畝。
檇李黃承昊有記,備載本志〈建置考〉。
繼述之功,於師稱最。
後主徑山,投老石門之福嚴。
順治辛醜二月十九日示寂,逾數載始化。
獲舍利如豆大者無算,分供諸方。
有語錄二十卷行世。
林野奇禪師 師諱通奇,俗系蜀之重慶合州。
生而沉靜,寡言笑,遇葷穢輒嘔。
十歲,父母送至金鐘寺,依叔父道然師為童行。
十七歲薙髮,慕禪寂而厭讀誦。
十九出峽,南遊十餘載,掩關當湖。
聞密雲禪師主金粟,欲破關就學,不果。
遣僧請益,示曰:「教伊關中莫妄想。
」師益疑之,心智俱竭。
一日,忽失足墮樓,恍然有覺。
聞密禪師過吳門,即日破關相隨。
執侍十年,刃接鋒交,似乎當仁不讓。
既受囑,猶屢處天童座下。
踰年,始應餘杭廣化之命。
壬午秋,密禪師示寂通玄,眾蔔繼席,三次得師名,住持五載。
丁亥,移嘉禾東塔。
戊子,歸棲真,尋遷天童。
廵海觀察王公爾祿,機緣相叩,每深洽服。
壬辰三月二十六日示寂。
臨化之際,眾請留偈,曰:「要去便去,害甚熱大。
」時有出冶首座求更名,師援筆書「行果」二字,乃雲:「行果圓成。
」擲筆而逝,世壽五十有八,塔全身於寺前新菴之左。
法嗣二隱謐等四十八人。
有全錄行世。
牧雲門禪師 師諱通門,號臥菴,蘇州常熟張氏子。
從本邑破山寺洞聞禪師祝髮。
後參密雲禪師,得法於天童,出世古南,鹹稱「古南和尚」。
甲申,渡江埽塔,遂主四明栖真。
復住嘉禾梅溪,遷破山及鎮江鶴林。
壬辰,延主天童,尋遷秀峰。
凡七會,語錄二十卷。
有《別集》、《偶集》、《嬾齋集》盛行於世。
師生平蕭散磊落,蒞眾甚嚴。
詩章超潔,書法遒勁。
後退休於湖村恤廬。
康熙辛亥十一月十五日,從容舒展而逝,塔全身於西資菴。
數年,忽洪水湧塔,茶毘得舍利無算,其色晶瑩。
有投入水盆中,以髮引之,聯如串珠。
時山曉皙住持天童,建舍利塔於南山。
浮石賢禪師 師諱通賢,當湖趙氏子。
生而厭茹葷腥,志懷出世。
年十九,潛越南海,禮紹宗師薙染。
因歸省,父母以單子苦留,稍畜髮相慰。
後投武原普淨菴乘白師剃度,受沙彌戒於雲棲蓮大師,圓具於海寧湛然澄和尚,隨侍嘉禾東塔。
聞同堂舉「七賢女屍陀林」話,有省。
歸葬二親畢,再參澄和尚於雲門。
後聞金粟密和尚道風崇峻,決志歸依。
崇禎辛未,密遷天童,參入侍寮。
未幾,思出掩關武原,請辭。
密至其寮,語之曰:「汝今四十七,三年關,許汝隨處開堂,厚自保重去。
」經二載,密和尚過嘉禾,破關執侍。
一日集眾,以拂子屬師,曰:「我用不了底,付汝為眾去。
」厥後當湖青蓮請師開法。
甲申冬,主席遯村報昌。
順治戊子,遷海門廣慧。
甲午,牧雲禪師天童謝事,延師住持。
丁酉,遷嘉禾棲真。
己亥,遷宜興善權。
庚子,住虞山福城,退老西山支公之白馬磵。
丁未七月二十五日入滅,世壽七十有五,塔全身於徑山之鵬摶峰下。
有語錄行世。
師謝天童事後,請山翁禪師再住。
遠菴?禪師 師諱本?,崑山陸氏子。
襁褓輒孤,依母與兄撫育。
因感嫂亡屍動,懼而告母,求出世。
母曰:「我昔見天童僧行不凡,汝果有志,可往。
」即日依命剪髮,竟投天童,時年二十一,為崇禎壬午六月初旬也。
到山,值密和尚退休通玄,欲往求度,俄阻危疾。
既聞密逝,山翁忞禪師繼席,遂從薙度。
前後追隨,經八剎,服侍十二載。
其間鉗錘爐韝,劈面承當。
受付囑於崑山之安禪菴,掌書記於青州之大覺寺。
尋應湘陰神鼎之請,始為開法。
遷主天童凡十二載,移蛟川之瑞巖。
未幾,繼席平陽。
山翁示寂,應鄞白雲之請,尋復歸瑞巖。
康熙癸亥秋入寂,閱世六十又一。
有前後語錄、詩集。
山曉皙禪師 師諱本皙,號嘯堂,蜀長壽魏氏子。
母夢梵僧授如意而生。
髫年有出塵之志,出家於本邑定慧寺,研究《法華》、《楞嚴》旨義。
年十九,出蜀,至金陵聽講。
適天童密雲和尚至長幹,往禮,不會所問,遂棄教參禪。
得報恩大覺指示疑情,輾轉發憤,頓覺。
遂渡錢塘,參山翁禪師於雲門,得契,隨司職廣潤。
深自晦藏,結茅東海郁州山中七載,杜絕人事,愈深操履。
後移西泠法華山,以「嘯堂」名其廬。
及山翁再主天童,招充首座,即以衣鉢傳,隨侍山翁,應詔入都。
洎山翁還山,世祖章皇帝留師陛見,賜紫僧伽黎,開法隆安寺。
駕臨方丈,屢相問證。
上復舉「浮山初參葉縣公案」,諄諭眾僧,親近辦道。
一日,駕又幸隆安,稱師法席森嚴、道風遠振,足堪師表人天。
未幾,龍馭升遐,今上恩賜,馳驛還山。
凡居禁庭,賜賚優崇,封奉秘閣。
轉住杭之佛日,振興凋弊。
三載退席,諸名公邀居洞庭之包山。
既而復主佛日。
又三載,壬子,舉住天童。
湖海輻輳,座盈萬指。
鎚鍛衲子之暇,彚宋元諸尊宿語,成《寶積錄》九十三卷,蓋繼其師殘編未就之志也。
修葺殿宇及諸祖塔、濬外萬工池、復古山門、增置田畝。
十載來屢欲拂衣,而固留者眾。
力任又五載,以病堅辭。
會當事遴弟子元靜代席。
丙寅仲冬,示寂。
塔陶龕於青鳳峰之麓,即密菴傑中峰塔之側也。
所撰述有《奏對錄全錄》、《後錄》,詩有《嘯堂初集》、《偶錄疉秀軒集》。
天嶽晝禪師 師諱本晝,字天嶽,別號寒泉子,楚黃蘄春蕭氏子。
方四歲,聽塾師誦書,師雲:「我亦能誦。
」試之,果然。
即令從之,日記數百言。
稍長,隨父避寇于匡廬,恍若舊遊處。
白父出家,就大林寺慧公剃染。
銳志苦學,嬰疾,遂禮誦、習禪。
閱《燈錄》雲「藏身處沒蹤迹,沒蹤迹處莫藏身」,懷疑不已。
一日曉起,宿鳥飛鳴,有省。
時往參雪嶠信于開先,問某甲落地二十年,未知落地事,信乃驀地一掌;師擬議,又一掌,師于是服膺。
後依山翁忞于布水臺,會天童密雲和尚示寂,相隨過四明。
是冬,即于龕前受具足戒。
明年忞繼席,師侍立次,問:「大慧謂參禪貴得命根斷,某命根不斷時如何?」忞喝曰:「汝喚甚麼作命根?」師乃豁然。
後辭往,再參信于雲門,書「雲門大樹」四字授師。
又參箬菴問于夾山、玉林琇于大雄,皆器重之。
忞住台州廣潤,招師至,忞即陞座告眾,授以衣拂。
後結茅于黃石嵓,三年移牧石菴。
首應龍門請,開法;遷海會。
歷主杭之佛日、越之平陽、杭之清流。
弘覺忞老人示寂,復主平陽最久。
康熈丙子,延居天童,年已七十六矣。
皇上南廵,賜宸翰并硯物到山,師對使敬賦詩謝之。
癸未冬,營壽藏于東谷。
乙酉春,搆歸來菴退休,命門人偉載乘主院事。
是冬,書偈雲: 辭世向誰辭 西方太遠在 不如遺蛻葬山阿 日聽長松響天籟 伏枕數日,吉祥而逝。
世壽八十五,僧臘七十三。
有《六會語錄》行世,詩有《牧石吟》、《直木堂》、《晚雲樓》諸集。
柏堂禪師 師諱超靜,字冷崖,浙之昌化李氏子。
幼有異志,出俗薙染。
首參湛菴常于南廣,後依山曉皙禪師于佛日,命入室司香。
由佛日至天童,任維那多年,始受記莂。
首眾山中,別號柏堂。
後受姚江東山請,開法三年,修復殿宇,四眾悅服。
因天童皙禪師養病中峰菴,郡守萊嵩李公煦同諸縉紳延師代座說法。
師律已臨眾,惟一嚴厲;禪規整肅,海內嚮風。
凡作務之勞,以身先之,不異首眾時也。
皙師示寂,守龕一載,送葬後,即欲謝去。
因抱疴,李公又延同門慰弘盛代理院事。
未旬日,師乃怡然而逝。
塔全身于幻智菴後。
有《二會錄》行世。
慰弘禪師 師諱元盛,字慰弘,桐鄉沈氏子。
世業儒,天資穎異。
具向上志,出俗薙染。
師眼近視,闇室中,能一目數行。
著作蒼古,時俱謂「杼山再世」,因號「杼山」。
聞山曉禪師盛化佛日,乃往參。
機契,皙甚重之,命為內記。
後隨往天童,典記室,尋遷第二座。
開法于杭之佛日。
三年退歸,守塔于中峰菴。
適柏堂靜病篤,李郡守萊嵩舉師繼席。
辛勤八年,緇素趨慕,無虛日。
後退隱于姚江,說偈坐脫。
歸葬于玲瓏嵓南山之麓。
有《二會錄》、《華梵集語》行世;《杼山詩文集》藏之笥中。
茶毘得舍利盈掬,藏於大功德寺。
奏請靈骨歸塔南都之普寧。
圓愷禪師 宣德三年戊申,寺燬。
師於七年壬子重建,殿閣、像設巨麗,悉還舊觀。
〔質誤〕舊志誤列師于無傳孠之後。
雲莊慶禪師 按竹菴大冏有〈祭雲莊慶禪師文〉,始知師號雲莊。
考《少林聯芳碑》系雪巖欽祖孫,蹟無可稽。
大嶺下有塔,稱七十代住持。
曦菴暟禪師 〔補畧〕師字東昇,嗣無言本,本嗣用彰俊,俊嗣笑隱訢。
與天泉淵同祖。
有塔在??瓏巖南、海門齊禪師塔北,稱七十一代住持。
無傳孠禪師 師諱宗孠,鄞人。
正統間住持。
合鑄洪鐘,有銘。
後退居中峰。
太僕金本清(湜)訪師,留詩,載〈山川考〉中峰下。
塔在東谷菴東南之麓。
稱七十二代住持,法系無稽。
大用機禪師 師嗣壞空成,無準範九世孫。
其法嗣月輝明。
塔在中峰之麓,稱七十五代住持。
性空習禪師(舊志缺,今補) 〔決疑〕考世譜,師係楚山琦嗣。
按〈懶牧湛覺禪師傳〉雲:「依月空師出家,參性空師。
」又〈古音琴禪師傳〉雲:「出家赤石,問法參性空、靜晃諸公。
」則師之開法天童甚明。
有塔在東谷宏智禪師塔左,其幢石鐫「八十七代住持」。
拘者執疑其代,屢不肯入〈先覺〉。
今開法既有稽,幢石世代之不合,必其後人矇眛者妄定。
大約七字乃誤八字,若「七十七代」則合矣。
或又疑性空塔在左,雲外塔在右,似乎失序。
殊不知當時隳廢之後,尋得所棄石幢,不能分辨,輒加廢塔之上。
安知雲外之塔不誤加性空之幢,性空之幢不誤加雲外之塔耶? 密雲悟禪師 〔要傳〕師諱圓悟,字覺初,宐興蔣氏子。
幼知念佛,長而耕樵以養親,夙有出家之念。
壯歲,安置妻孥,依龍池山禹門寺幻有傳公出家。
傳嗣笑巖寶公,蓋臨濟石霜圓二十三世孫也。
服勞受詈凡四載,始薙染。
煅淬勘驗者又六年。
傳公入都,以院事屬師。
一日,過銅棺山頂,豁然大悟。
尋北上覲公,未幾,南還。
公囑以書曰:「但適意處,斷不可住;不適意處,作急走過。
恁麼行去,不要記數。
待十字路口,有個跛足阿師,與汝印正,我自來召汝。
」師於是歸龍池,登九華,泛補陀,陟天台,徧歷吳越,凡四載。
公召之歸,付以衣拂。
坐道場六:龍池、通玄、金粟、黃檗、育王、天童。
臨濟之傳,稱中興焉。
惟天童古剎久蕪,以荒山曠址營建一新,百廢鹹舉。
其懋績、法旨具見本志各考中,茲不複述。
頂禮者,自中華以至外域,海湧雲歸。
崇禎辛巳歲,懷宗命戚畹田弘遇,進香補陀,齎紫衣賜師。
將以留都大報恩寺延師住持,以老病固辭。
逾年示寂於天台通玄,還塔全身於天童南山下,具有表揚諸文,嗣法十有二人。
國朝順治己亥,傳法弟子道忞應召,語及師,上有生不同時之歎。
忞進閩人曾鯨所繪師像,上遂命供奉王國材,臨摹二幀,一畫沉香龍座,備極莊嚴。
親送至萬善方丈,指所畫衣摺曰:「此皆朕手自著墨也。
」即賜藏天童,原像留中供養,併俞師語錄入大藏。
國朝(續入) 山翁忞禪師 師諱道忞,字木陳,晚號夢隱,潮陽林氏子。
甫冠,棄諸生,薙染於匡廬開先若昧明,受具戒於憨山清,得法於天童密雲悟。
悟寂,繼席三載,退居慈邑之五磊,遷台之廣潤,越之大能仁、吳興道場。
青州法慶公請,再住天童。
順治己亥,世祖章皇帝一時敬佛徵僧,遣官齎敕,召師入京,留住齋宮,結冬萬善殿,賜號「弘覺禪師」,錫以敕印。
隨陛辭還山再四。
上留其弟子本月、本皙住善果、隆安二大剎開法,以備顧問,遣官送師南還。
謝事天童,乃歸金粟。
隨營建會稽之平陽。
康熙甲寅六月二十七日示寂,世壽七十又九。
茶毘頂骨五彩,齒無損痕。
塔於平陽黃龍峰下,銘,其自製。
天童有塔,在??瓏巖,奉藏爪髮者。
師行履有紀年專譜,闡揚有語錄,詩文有集,應召有《北遊錄》。
其敕書暨禦賜諸物,具載本誌〈盛典考〉中。
費隱容禪師 師諱通容,閩福清何氏子。
幼孤,年十四,叔父送鎮東衞,依慧山師出家。
初參壽昌經,有省。
後參博山來、顯聖澄,俱以法器目之。
依澄最久,常命代座說法。
師自謂「吾斯未信,痛念大事因緣」,不覺涕淚。
閱密雲禪師語錄,竊計「了吾事者,此老也」。
遂參於越之吼山。
寓次,橫機不讓,密惟痛棒,頭腦幾裂,一時伎倆知見頓釋。
自是隨侍通玄黃檗,益入閫奧。
受囑後,隨住黃檗及禾之金粟。
旋遷天童,清理南山墖院、恢復東谷、贖還侵田三百餘畝。
檇李黃承昊有記,備載本志〈建置考〉。
繼述之功,於師稱最。
後主徑山,投老石門之福嚴。
順治辛醜二月十九日示寂,逾數載始化。
獲舍利如豆大者無算,分供諸方。
有語錄二十卷行世。
林野奇禪師 師諱通奇,俗系蜀之重慶合州。
生而沉靜,寡言笑,遇葷穢輒嘔。
十歲,父母送至金鐘寺,依叔父道然師為童行。
十七歲薙髮,慕禪寂而厭讀誦。
十九出峽,南遊十餘載,掩關當湖。
聞密雲禪師主金粟,欲破關就學,不果。
遣僧請益,示曰:「教伊關中莫妄想。
」師益疑之,心智俱竭。
一日,忽失足墮樓,恍然有覺。
聞密禪師過吳門,即日破關相隨。
執侍十年,刃接鋒交,似乎當仁不讓。
既受囑,猶屢處天童座下。
踰年,始應餘杭廣化之命。
壬午秋,密禪師示寂通玄,眾蔔繼席,三次得師名,住持五載。
丁亥,移嘉禾東塔。
戊子,歸棲真,尋遷天童。
廵海觀察王公爾祿,機緣相叩,每深洽服。
壬辰三月二十六日示寂。
臨化之際,眾請留偈,曰:「要去便去,害甚熱大。
」時有出冶首座求更名,師援筆書「行果」二字,乃雲:「行果圓成。
」擲筆而逝,世壽五十有八,塔全身於寺前新菴之左。
法嗣二隱謐等四十八人。
有全錄行世。
牧雲門禪師 師諱通門,號臥菴,蘇州常熟張氏子。
從本邑破山寺洞聞禪師祝髮。
後參密雲禪師,得法於天童,出世古南,鹹稱「古南和尚」。
甲申,渡江埽塔,遂主四明栖真。
復住嘉禾梅溪,遷破山及鎮江鶴林。
壬辰,延主天童,尋遷秀峰。
凡七會,語錄二十卷。
有《別集》、《偶集》、《嬾齋集》盛行於世。
師生平蕭散磊落,蒞眾甚嚴。
詩章超潔,書法遒勁。
後退休於湖村恤廬。
康熙辛亥十一月十五日,從容舒展而逝,塔全身於西資菴。
數年,忽洪水湧塔,茶毘得舍利無算,其色晶瑩。
有投入水盆中,以髮引之,聯如串珠。
時山曉皙住持天童,建舍利塔於南山。
浮石賢禪師 師諱通賢,當湖趙氏子。
生而厭茹葷腥,志懷出世。
年十九,潛越南海,禮紹宗師薙染。
因歸省,父母以單子苦留,稍畜髮相慰。
後投武原普淨菴乘白師剃度,受沙彌戒於雲棲蓮大師,圓具於海寧湛然澄和尚,隨侍嘉禾東塔。
聞同堂舉「七賢女屍陀林」話,有省。
歸葬二親畢,再參澄和尚於雲門。
後聞金粟密和尚道風崇峻,決志歸依。
崇禎辛未,密遷天童,參入侍寮。
未幾,思出掩關武原,請辭。
密至其寮,語之曰:「汝今四十七,三年關,許汝隨處開堂,厚自保重去。
」經二載,密和尚過嘉禾,破關執侍。
一日集眾,以拂子屬師,曰:「我用不了底,付汝為眾去。
」厥後當湖青蓮請師開法。
甲申冬,主席遯村報昌。
順治戊子,遷海門廣慧。
甲午,牧雲禪師天童謝事,延師住持。
丁酉,遷嘉禾棲真。
己亥,遷宜興善權。
庚子,住虞山福城,退老西山支公之白馬磵。
丁未七月二十五日入滅,世壽七十有五,塔全身於徑山之鵬摶峰下。
有語錄行世。
師謝天童事後,請山翁禪師再住。
遠菴?禪師 師諱本?,崑山陸氏子。
襁褓輒孤,依母與兄撫育。
因感嫂亡屍動,懼而告母,求出世。
母曰:「我昔見天童僧行不凡,汝果有志,可往。
」即日依命剪髮,竟投天童,時年二十一,為崇禎壬午六月初旬也。
到山,值密和尚退休通玄,欲往求度,俄阻危疾。
既聞密逝,山翁忞禪師繼席,遂從薙度。
前後追隨,經八剎,服侍十二載。
其間鉗錘爐韝,劈面承當。
受付囑於崑山之安禪菴,掌書記於青州之大覺寺。
尋應湘陰神鼎之請,始為開法。
遷主天童凡十二載,移蛟川之瑞巖。
未幾,繼席平陽。
山翁示寂,應鄞白雲之請,尋復歸瑞巖。
康熙癸亥秋入寂,閱世六十又一。
有前後語錄、詩集。
山曉皙禪師 師諱本皙,號嘯堂,蜀長壽魏氏子。
母夢梵僧授如意而生。
髫年有出塵之志,出家於本邑定慧寺,研究《法華》、《楞嚴》旨義。
年十九,出蜀,至金陵聽講。
適天童密雲和尚至長幹,往禮,不會所問,遂棄教參禪。
得報恩大覺指示疑情,輾轉發憤,頓覺。
遂渡錢塘,參山翁禪師於雲門,得契,隨司職廣潤。
深自晦藏,結茅東海郁州山中七載,杜絕人事,愈深操履。
後移西泠法華山,以「嘯堂」名其廬。
及山翁再主天童,招充首座,即以衣鉢傳,隨侍山翁,應詔入都。
洎山翁還山,世祖章皇帝留師陛見,賜紫僧伽黎,開法隆安寺。
駕臨方丈,屢相問證。
上復舉「浮山初參葉縣公案」,諄諭眾僧,親近辦道。
一日,駕又幸隆安,稱師法席森嚴、道風遠振,足堪師表人天。
未幾,龍馭升遐,今上恩賜,馳驛還山。
凡居禁庭,賜賚優崇,封奉秘閣。
轉住杭之佛日,振興凋弊。
三載退席,諸名公邀居洞庭之包山。
既而復主佛日。
又三載,壬子,舉住天童。
湖海輻輳,座盈萬指。
鎚鍛衲子之暇,彚宋元諸尊宿語,成《寶積錄》九十三卷,蓋繼其師殘編未就之志也。
修葺殿宇及諸祖塔、濬外萬工池、復古山門、增置田畝。
十載來屢欲拂衣,而固留者眾。
力任又五載,以病堅辭。
會當事遴弟子元靜代席。
丙寅仲冬,示寂。
塔陶龕於青鳳峰之麓,即密菴傑中峰塔之側也。
所撰述有《奏對錄全錄》、《後錄》,詩有《嘯堂初集》、《偶錄疉秀軒集》。
天嶽晝禪師 師諱本晝,字天嶽,別號寒泉子,楚黃蘄春蕭氏子。
方四歲,聽塾師誦書,師雲:「我亦能誦。
」試之,果然。
即令從之,日記數百言。
稍長,隨父避寇于匡廬,恍若舊遊處。
白父出家,就大林寺慧公剃染。
銳志苦學,嬰疾,遂禮誦、習禪。
閱《燈錄》雲「藏身處沒蹤迹,沒蹤迹處莫藏身」,懷疑不已。
一日曉起,宿鳥飛鳴,有省。
時往參雪嶠信于開先,問某甲落地二十年,未知落地事,信乃驀地一掌;師擬議,又一掌,師于是服膺。
後依山翁忞于布水臺,會天童密雲和尚示寂,相隨過四明。
是冬,即于龕前受具足戒。
明年忞繼席,師侍立次,問:「大慧謂參禪貴得命根斷,某命根不斷時如何?」忞喝曰:「汝喚甚麼作命根?」師乃豁然。
後辭往,再參信于雲門,書「雲門大樹」四字授師。
又參箬菴問于夾山、玉林琇于大雄,皆器重之。
忞住台州廣潤,招師至,忞即陞座告眾,授以衣拂。
後結茅于黃石嵓,三年移牧石菴。
首應龍門請,開法;遷海會。
歷主杭之佛日、越之平陽、杭之清流。
弘覺忞老人示寂,復主平陽最久。
康熈丙子,延居天童,年已七十六矣。
皇上南廵,賜宸翰并硯物到山,師對使敬賦詩謝之。
癸未冬,營壽藏于東谷。
乙酉春,搆歸來菴退休,命門人偉載乘主院事。
是冬,書偈雲: 辭世向誰辭 西方太遠在 不如遺蛻葬山阿 日聽長松響天籟 伏枕數日,吉祥而逝。
世壽八十五,僧臘七十三。
有《六會語錄》行世,詩有《牧石吟》、《直木堂》、《晚雲樓》諸集。
柏堂禪師 師諱超靜,字冷崖,浙之昌化李氏子。
幼有異志,出俗薙染。
首參湛菴常于南廣,後依山曉皙禪師于佛日,命入室司香。
由佛日至天童,任維那多年,始受記莂。
首眾山中,別號柏堂。
後受姚江東山請,開法三年,修復殿宇,四眾悅服。
因天童皙禪師養病中峰菴,郡守萊嵩李公煦同諸縉紳延師代座說法。
師律已臨眾,惟一嚴厲;禪規整肅,海內嚮風。
凡作務之勞,以身先之,不異首眾時也。
皙師示寂,守龕一載,送葬後,即欲謝去。
因抱疴,李公又延同門慰弘盛代理院事。
未旬日,師乃怡然而逝。
塔全身于幻智菴後。
有《二會錄》行世。
慰弘禪師 師諱元盛,字慰弘,桐鄉沈氏子。
世業儒,天資穎異。
具向上志,出俗薙染。
師眼近視,闇室中,能一目數行。
著作蒼古,時俱謂「杼山再世」,因號「杼山」。
聞山曉禪師盛化佛日,乃往參。
機契,皙甚重之,命為內記。
後隨往天童,典記室,尋遷第二座。
開法于杭之佛日。
三年退歸,守塔于中峰菴。
適柏堂靜病篤,李郡守萊嵩舉師繼席。
辛勤八年,緇素趨慕,無虛日。
後退隱于姚江,說偈坐脫。
歸葬于玲瓏嵓南山之麓。
有《二會錄》、《華梵集語》行世;《杼山詩文集》藏之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