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三

關燈
尚為定惠掌書記。

    又瞽菴顯示禪師初受具,首謁天岸,指見佛海雲。

    師所跋《千巖語錄》雲:「言乃載道之器。

    道本無言,因言顯道。

    雖欲忘言,其可乎?千巖和尚以身為舌,塵說、剎說、熾然說,吾未見其有言也。

    此話大行,何待三十年後?至正七禩丁亥季春,前住天童佛海老人書,時年八十。

    」愚菴跋師遺墨,則雲:「河南褚士文,博學而尤精書法,四方多士鹹願遊從。

    嘗與太白佛海為方外交,徵言於海。

    海時年八十有五,能作凍蠅細字,手書舊詩數十篇酬之。

    士文寶祕珍惜,時一展玩,如見古道顏色,雖隋珠卞璧不換。

    」或謂:「佛海為一代尊宿,不以本分事接人。

    遺之以詩,有失大體。

    」予曰:「不然,上乘菩薩善巧利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與其同事。

    佛海遺詩,豈非四攝之一也?」噫!儒與釋分兩途,跡雖不同,道實靡間。

    苟非達而不拘者,往往肝膽楚越。

    觀士文、佛海之風,亦當少愧。

    以師至正七年丁亥值八十歲溯之,則生於宋度宗鹹淳四年戊辰。

    當東巖日示寂之年,師年才四十有一。

    歷平石、竺西、雲外三住持,則師之住持或在泰定間。

    厥後龍門膺以至正三年癸未,孚中信以五年乙酉。

    泰定迨至正僅十餘年,其中安知不又有遺載如師者乎?且以泰定計之,師年亦六十矣。

     龍門膺禪師 至正二年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妙明真淨主大華藏寺,淨舉師自代。

    明年癸未,復命師補天童。

    初以疾辭,旋來主寺。

    未幾,告終。

    塔於普同塔之左,與法為禪師塔並峙。

     〔正誤〕舊志誤列師于元明良之後。

     孚中信禪師 〔廣傳〕師諱懷信,奉化姜氏子。

    母劉,夢拾吞大星而孕。

    稍長,受三經於剡源戴先生表元。

    年十五,從法華院子思祝髮,受具戒於五臺寺。

    初聞延慶半喦全公弘「三觀十乘」之旨,久與之遊。

    既而歎曰:「教相繁多,是誠算沙,徒自困耳。

    」即棄去,徧往參叩,弗合;乃參竺西坦公於天童。

    公知其為法器,而故厲拒之。

    一日,舉「興化打克賓公案」以問,師擬,公曰:「俊哉!師子兒也。

    」繼公者,雲外岫公。

    公命師司藏鑰,文采漸彰。

    泰定丙寅,請師出世郡之觀音。

    天曆己巳,遷補陀洛迦山,丐食吳楚間。

    鎮南、宣讓二王俱虛心問道,隆禮頻仍,師從其性資而導之。

    一時當軸大僚以師行上聞,詔賜「廣慧妙悟智寶弘教禪師」之號,及金襴法衣一襲。

    至正壬午,主中天竺。

    乙酉,乃遷天童,百廢具舉,而佛殿之鉅役亦更新之。

    尋建塔中峰,慨然有終焉之志。

    己醜冬,江表大龍翔寺特迎師主席,提唱宗乘,補建海會堂,莫不翕信。

    會明師下金陵,寺僧風散。

    師獨趺坐,目不四顧。

    執兵者滿前,無不投拜。

    高帝嘗幸其寺,師說法要,嘉師言行純慤,特改龍翔為大天界寺。

    師一日晨興,沐浴更衣,趺坐書偈曰: 平生為人戾契 七十八年漏洩 今朝撒手便行 萬裡晴空片雪 時丁酉八月二十四日也。

    茶毘於聚寶山前,獲舍利如麻菽,五色燦爛。

    煙所及處,亦絫絫然。

    師賦性沖恬,歡溢眉宇,未嘗以聲色加人。

    人有犯之,頷首而已。

    日默誦《法華經》七卷,雖流金折膠,不為閒。

    示寂前一日,高帝方督師江陰,夢師入謁。

    帝問曰:「師來胡為?」曰:「將西歸,來告別耳。

    」未幾,駕還金陵,聞師訃,正與夢符,大相驚異。

    詔出內府幣帛以助葬事,且命堪輿家賀齊叔為蔔金藏。

    舉龕之夕,帝親臨奠,送之都門外,備極崇寵。

    其舍利遺骨塔於金陵牛首山,宋文憲濂為之銘。

    在天童有塔者,則別分爪髮、衣履也。

    其銘則夢堂曇噩所撰。

    師嗣竺西坦;法嗣雙林緻凱等十有九人。

     〔從正〕舊志列師于明,以受明崇寵之盛也。

    詎知志以紀寺,自當以住寺之時為定,故改系于元。

    況師之後,住持于元者,尚有雪窗、原明、了堂,若一錯移,則序次皆紊矣。

     雪窗光禪師 〔補傳〕師諱悟光,字公實,成都之新都楊氏子。

    母張,夢觀音大士授貫珠而娠。

    及生,有風雲光景之異。

    幼遭父母繼沒,舅氏賢公學佛於天王寺,往依之。

    既而受度於了沖。

    年十五,詣大慈講席,備閱鈔疏,謂義滯見解。

    振衣出峽,遍訪禪林。

    後至杭,於淨慈謁東嶼海公,一見即待以法器。

    杖厲頻加,師堅坐苦究。

    因夜半飛蛾撲燈,有省。

    造方丈,應畣如響,羣疑頓釋。

    益通明內外典,隨侍海公於靈隱。

    至順元年,請師開法平江之白馬。

    元統元年,住開元。

    至正二年,舉師主育王,一切改觀,而次第營建,靡弗壯麗。

    有「佛日圓明普濟禪師」之錫號。

    會天童虛席,宣政院俾兼領寺事。

    師以五日分會說法。

    俄得疾,危坐作書,遺偈而逝,至正十七年丁酉六月朔,正兼領天童之歲也。

    虞文靖公集嘗贊師雲: 雪嶺西來 岷峨最高 橫絕江海 天風雲濤 佛果一枝 鳳毛麐角 芳躅遠踐 鄉有先覺 危太樸素之銘曰:「裵回玉幾采芳蓀,振衣太白挹朝暾。

    」師與文字交者:金華胡長孺,魏國趙文敏,巴西鄧文肅,天山馬文貞。

    詩有《雪窗集》。

    師嗣東嶼海,海嗣石林鞏。

    法嗣忍菴慈。

    塔在??峰艸堂。

     〔應刪〕舊志,雪窗光之後有實菴茂。

    茂主清涼,後退隱東堂。

    原明良,茂之猶子,因迎歸天童之此軒,無幾而逝。

    未嘗上堂開法,例不得入〈先覺〉。

    當時不察而誤設位,應刪,改〈雲蹤〉。

     原明良禪師 〔廣畧〕師諱元良,字原明,號左菴,寧海周氏子。

    初住台之瑞巖。

    至正十八年,行宣政院奏師道行,被旨住天童。

    重建朝元閣,範萬銅佛於其上。

    危參政素奉敕紀其績,賜「善覺普光禪師」之號。

    又於二十年,庚子訖丙午,築海隄五百七十五丈,成田一十七頃有奇,為萬佛莊塗田,夢堂曇噩記焉。

    師主席一紀,值明興之際,退居東谷,力修山宇,事在洪武丙辰、丁巳間。

    戊午、己未,操文兩祭宏智禪師。

    袁廷玉珙有寄師詩雲: 歸去山中筍蕨肥 石泉茅屋薜蘿衣 一經靜坐蒼松下 閒看孤雲自在飛 師嗣別源源,源嗣竺元道。

    塔於東谷菴前東南之麓,稱五十八代住持。

     〔從正〕舊志作「元明良」,以「原良」為名,「元明」為字也。

    按危素奉敕撰碑,其文稱「臣僧元良」者,凡三。

    則「元良」名而「原明」字也。

    「左菴」即良之號,別標一人,宜刪。

     了堂一禪師 〔補畧〕師,鄞人,至正間,住台之紫籜,次遷鄞之天寧,後住天童,則至正之末矣。

    其示眾有雲:「樵歌來疉嶂,帆影落汀洲。

    胡孫戴席帽,直上樹梢頭。

    七星劍,五雲樓,毬打人兮,人打毬。

    萬事難把玩,魚吞水面漚。

    」師嗣竺元道,道嗣橫川珙。

    其法嗣呆菴莊。

     明 木菴聰禪師(舊志缺,今補) 〔本傳〕師諱司聰,黃巖謝氏子。

    年十五,從鄞之靈峰汶公祝髮、受具。

    元至順初,謁天童平石砥公,為侍者。

    後至武林,見竹泉於中竺,參竺田於靈隱。

    登徑山,依元叟端公,典藏。

    自謂:「沙門釋子當以治心為先務。

    治心之要惟明惟靜;明以照昏,靜以止亂。

    昏亂既除,慧光自顯,可不勉哉?」於是益加勤惕。

    久之,又自察其所守,不離見聞覺知,遂入天台。

    旋來太白,閉一室於蒙堂,禪觀、禮誦,日有常課;嚴威儼恪,人皆敬服。

    戊戌,行宣政院檄師,出世裡之洪佑,為道公嗣。

    重隄海塘之田,以裕眾食。

    癸卯遷國清,繕修眾宇。

    洪武二年,天童良公詣善世遜,師繼席。

    五年,詔兩浙高僧較讎梵典,師預焉。

    事竣,還山,退居東堂後。

    以示疾入滅,塔骨於寺之西麓。

     〔應刪〕舊志列「呆菴莊禪師」。

    按莊塔銘雲:「初參左菴良禪師于天童,繼參了堂一禪師于天寧,後歸候左菴,命典藏鑰。

    未幾,了堂住天童,師執勤愈謹。

    洪武十年丁巳,性原明禪師延師講授《楞嚴》諸經。

    十二年己未,出世撫州北禪,嗣了堂一。

    」未嘗住持天童,應刪。

     壽巖昌禪師(舊志缺,今補) 〔集傳〕師諱智昌,別號友幻,台黃巖陳氏子。

    甫丱,厭居俗裡,父母使從邑之治平寺虛中滿公薙染。

    事師甚勤,鍾愛之。

    受具於明之五臺寺,繼謁枯木秀公於大慈,激以究明大事。

    謝絕世緣,危坐蒲團,足不越限。

    未幾,往霅之道場,參玉溪珉公。

    明年遊江左,時元文宗以金陵潛邸建大龍翔寺,笑隱訢公說法,師依居。

    久之,復謁無見覩公於華頂。

    返四明,適孚中信公唱道天童,雅愛相重。

    後行宣政院起師,出世於大梅保福開堂,為玉溪嗣。

    時寺久廢,不數年,產宇一新。

    又以其餘羨隄海田,寺復重興。

    洪武二年,退居寺之東澗菴。

    又三年,公起昌國之吉祥。

    又二年,遷天童,疲力人所不堪,而師則怡然自處。

    十年冬,詔兩浙高行僧入見內庭,而師在其列,頒制天下僧徒以「晝講夜禪」之規。

    明年冬,還山,示疾而逝。

    塔在伏翠菴前。

    舊有斷碣,文雖存,名泐而不知為師,故前誌缺焉。

    《永樂鄞誌鈔》有傳,因得參訂之。

    其法嗣:保福、希素、妙嚴、道遠。

     湛然性禪師 〔補畧〕師諱自性,雲陽韓氏子。

    嗣法於季潭泐,溯大慧杲,為八世孫。

    其初出家於溧陽泓溪慧照菴,禮慧海智公為師。

    一日,海問:「父母未生前,誰是你本來面目?」自此懷疑多年。

    時與旌川草菴一、幻生福友善,切磨激發,二公之力居多。

    一日,舉「有句無句」話問師,師擬議,菴劈脊便打。

    師憤然,徹夜不睡。

    天明,忽聞敲火箸作聲,豁然洞澈。

    乃謂菴曰:「夜來公案,今日要與汝決斷。

    」菴握杖,問:「句歸何處?」話未絕,師劈手奪杖,拗作兩橛,攛向窗外,曰:「別處燒!」俓入堂去臥。

    幻聞,特來問曰:「且喜性兄大事了畢也!」師喝曰:「賊不打貧家兒。

    」一日問菴:「祖意、教意,是同是別?」「它道:『秋樹飄黃葉,寒天掘地爐。

    』今日請和尚決斷。

    」曰:「病翁年來腕無力,拄杖牀邊且靠壁。

    」「有人不肯,和尚與麼道?」菴拈杖打曰:「待它露柱眼自開,鐵蒺藜槌當面擲。

    」復禮拜,後出世裡之普光。

    洪武十五年,遷常州永慶,公請住撫州疎山。

    復被旨住持天童,賜號「佛朗禪師」。

    晚年退歸普光。

    中山鏡中圓禪師有和師韻,詩三章。

     其一雲: 纔沾法雨便萌芽 始信三家總一家 百歲利名如石火 一生英譽若漚花 清貧兀兀觀心月 濁富區區算海沙 三歲金毛纔一吼 千年香象步頭差 其二雲: 昔年曾種善根芽 今日親趨佛祖家 便就娑婆圓佛果 何須兜率赴龍華 千經萬論堆黃葉 八解三明臥黑沙 惟有天真常不動 從教萬別與千差 其三雲 參禪剗草不存芽 三界無親孰有家 屋後惟栽千歲竹 巖前誰種四時花 不令意馬奔池水 肯縱心猿播土沙 性海湛然渾不動 翻天覆地念無差 仁叟懷禪師 無蹟可稽,有塔在中峰下、大用機禪師塔右。

    稱六十四代住持。

     淨觀禪師(舊志缺,今補) 師字雲壑,嗣法於定巖戒,戒嗣覺原曇,曇嗣笑隱訢。

    永樂初,住天童,賜紫衣一襲,賜號「弘慈普應禪師」。

    宣德間,奏於朝,進封「定巖惠濟禪師」。

    按鳳頭祖師傳雲:「觀公道望高天下,宣廟在潛時,每承顧問。

    及即位,宣德元年丙午,召至京師,館於慶壽丈室。

    鳳執侍惟謹,上嘉之,呼為『鳳頭和尚』,賜西服茜衣,牢讓不服。

    」又禦筆題僧伽像一軸,雲:「賜左講經天童淨觀。

    」有玉璽刻石北京金剛寺。

     遠芷禪師 法等禪師(二師,舊志俱缺,今補) 按無傳孠禪師銘鐘,其序雲:「前住山遠芷興此議,而命工範鑄鐘上。

    」又載有住持「法等」之名,無蹟可稽。

     天泉淵禪師(舊志缺,今補) 〔備傳〕師諱祖淵,號雨菴,廬陵楊氏子。

    永樂癸未,受具青原山。

    謁幻居戒公,多所啟發,稱入室弟子。

    猶??臂篤志求道,忘寢食者五年,遍禮叢林。

    壬寅,還天界,刺血書經。

    宣德改元,住山月山延師置座端,以為表率。

    尋為僧錄司,舉住靈峰。

    值天童虛席,移師居之。

    甲寅,應召入京,命為左覺義。

    時敕建大功德寺成,命師兼之。

    僧徒雲集,上悅,賜田四百餘頃以贍焉。

    師念禪、講、教三宗,名不可不正,奏以大功德、大慈恩、大隆善三寺為之,由是三宗弟子授業各有依歸。

    又以天下寺廢,多由學徒未廣。

    於常度正額外,增五分之一,廢剎多因是而興,陞右善世。

    發上所賜物,建大剎於江寧之鳳翔山,賜額曰「普寧禪寺」。

    萬善戒壇成,命師為傳戒宗師。

    又以寺左之道阻溝,往來鹹苦。

    同安內監拓地甃石,作橋建菴,守橋施茶,行人永德焉。

    正統己巳三月七日示寂,臨化,書偈曰: 觀世間六十一 一即是三 三即一 團團爍破去來蹤 白日虛空轟霹靂 香滿室者數日。

    上遣太監吳弼,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