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松窗照、月窗圓等五人。
西江謀禪師 〔集畧〕師嗣華藏淳菴淨。
山有斷碣,乃師塔銘,其可識之,略雲:「師枯瘁寒瘠,無生氣;陞座說法,機語波峭,音吐洪亮。
江南老宿不被黃敕者四十年,師末路受理宗寵命三錫。
際遇之盛,近未有也。
」示眾有雲:「春日晴,黃鸝鳴,最親切,誰解聽?」時癡絕沖禪師主玉幾,嘗以詩寄之,有「千丈飛流氣象新,巖前一吼淨無塵」之句。
將入滅,顧侍僧雲:「一笑翻身,日面月面。
」閣筆而逝。
其法嗣怪翁祥。
弁山阡禪師 師嗣徑山浙翁琰禪師,與靈隱濟、偃溪聞、徑山肇、雙林朋、枯椿曇、東山源數公同門。
有〈送僧歸鄉〉偈雲: 奮志南方問正因 正因一字不曾聞 七零八碎袈裟角 惹得淩霄幾片雲 稱天童三十八代住持。
塔在??瓏巖南、佛國菴後。
其法嗣雲溪逸。
癡絕沖禪師 〔廣傳〕師諱道沖,武信長江荀氏子。
母郭,生而豐上短下,資性絕人。
業制科,不利,棄去。
依梓州妙音院修證祝髮。
遊成都,習經論。
紹熙壬子出峽,回翔荊楚間。
時松源嶽唱密菴之道於饒之薦福,俓造其廬,以歲饑不受。
會曹源生公出世妙果,師往謁,聞其入門語有省,俾執事左右。
老拳、痛棒不少貸。
生平知見至是都無影響。
公徙龜峰,師侍行。
居三年,以偈辭,遊浙。
有「尚餘一雙窮相手,要向諸方癢處爬」之句,人傳誦之。
又參松源嶽於靈隱,因依焉。
嶽門庭峻絕,笠棲八越月,不獲入室。
或以失士告源,源曰:「我已八字打開挂搭渠,渠自是當面蹉過耳。
」師聞其語,口耳俱喪。
徹見曹源于妙果、龜峰。
時嘻笑怒罵,皆為人善巧方便,自是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
嘉定己卯,由徑山第一座,應嘉禾光孝請。
是時逢菴原、無相範、石谿月皆在會中。
道聞於朝,忠獻史衞王以堂帖除蔣山。
蔣山瀕江,多惡歲,師辛苦倡道、行乞養眾,居十三年,不少倦。
迨嘉熙己亥,侍郎東畎曹公豳帥閩,聞師道望,以鼓山來聘。
未行,雪峰牒至。
領事半載,而天童詔下。
眾歸如海,復見宏智昔時之盛。
育王虛席,師攝住持事,往來說法兩山閒。
曾雲:「天童用底來,育王用不著;育王用底歸,天童用不著。
雖然如是用不著,不著處,用有餘,一箭雙鵰隨手落。
」淳祐甲辰,有旨移靈隱。
已而,歸隱金陵。
朝命以虎丘,俾養老,不就。
留守以蔣山起,不應。
戊申春,以育王召,使者三返,卒不奉詔。
明年,遷徑山,疾作,陞堂說法不廢。
二月末,始不出堂,然說偈、書贊,嬉笑、言論如平時。
侍僧以遺偈請,麾斥不顧。
已而,笑謂侍者曰:「末後一句無可商量,隻要個人直下承當。
」十四日夜分,起坐,入滅。
歸塟金陵山中。
師嗣薦福道生,生嗣密菴傑。
其法嗣正心叟等五人。
〔附紀〕元叟端跋大慧諸老墨蹟,有雲:「癡絕見曹源,天目見松源,其法中伯仲也。
偃溪、晦巖、斷橋,同時鼎立。
」 茨菴堯禪師(舊志缺,今補) 師嗣法於或菴體,體則枯禪鏡嘗參焉。
與木菴永、水菴一同時。
《續燈錄》諸書惟載師名而無傳,故其住持天童之蹟無從而考。
石帆衍禪師(舊志缺,今補) 師嗣法於道場山運菴嵒禪師。
嘗住持天童,而無蹟可考。
怪石奇禪師(舊志缺,今補) 師嗣法於雲峰高禪師。
初主大慈,後遷天童。
止泓鑒禪師 師嗣法於偃溪聞,聞嗣徑山琰。
其法嗣竺田霖等二人。
石門來禪師 師嗣法於靈隱濟,與蔣山東叟愷、雪竇野翁同同門。
濟則徑山琰之嗣也。
別山智禪師 〔本傳〕師諱祖智,蜀之順慶楊氏子。
年十四得度。
初聞僧誦六巖語,悅之。
時巖住蘇之穹窿,亟往從焉。
因閱《華嚴經》「彌勒樓閣,入已還閉」之語,恍如夢覺,遂頌「靈雲見桃花」雲:「萬綠叢中紅一點,幾人歡喜幾人嗔。
」巖頷之。
越二年,徧叩浙翁琰、無際派、高原泉、淳菴淨、妙峰善諸公,最後見無準範公於雪竇。
公知是法器,待之彌峻。
時或棒喝交下,一語不少貸。
師擬答,噤不能發,由是知解都喪。
久之,作而言曰:「吾生平伎倆皆死法,今見此翁,始行活路。
」既,公移徑山,命師分座。
嘉熙戊戌,洞庭天王虛席,迎師主之。
寶祐丙辰,天童寺燬。
制相吳公潛判州事,奏師道行。
師被旨,攜一鉢一囊至,縛茅以居。
時州久旱,師禱之,輒應。
人情奔湊,不三載,百廢具舉,天童始復舊觀。
庚辰九月旦,忽示眾雲:「雲淡月華新,木脫山露骨。
有天有地來,幾個眼睛活。
」越十日夜分,珍重大眾,叉手而寂。
壽六十一,坐四十七夏。
塔全身於中峰密菴禪師之塔右,稱四十代住持。
玉局文復之為塔銘。
師嗣無準範。
絕岸可湘禪師(舊志缺,今補) 師名見於別山智禪師塔銘,碑鐫「住持沙門可湘立石」。
考世譜,師與智公同門,相繼住持者六人,蓋嗣法無準範。
西巖惠禪師(惠,一作慧,惠與慧通。
舊志缺傳) 〔補傳〕師諱了惠,蜀之蓬州羅氏子。
垂髫,與羣兒戲,必摶泥沙為佛塔象。
一日,玉掌山祖燈至其舍,向之合掌。
父母以師資宿契,遂令出家。
燈授以「般舟三昧」,非其志,辭往成都。
謁壞菴照於昭覺,器許之,囑令南詢,乃參浙翁琰於徑山。
聞高原泉為人俓直,心慕之。
適原赴台之瑞巖,師與俱往。
一日原問:「山河大地是有是無?」師擬開口,原即喝出。
師復呈以偈,原曰:「沒交涉。
」師一日偶書「白楊示眾」語,原閱之,笑曰:「寫字與做言句儘得,爭奈沒交涉何?」師憤悱莫申。
原曰:「吾方便屢矣,汝自不顧。
蓋緣不在此,其往雪竇乎!」時無準主雪竇,師造席下,自陳來歷。
準訶曰:「熟睡去!」繼而令充不釐務侍者。
一日謂師曰:「覰不透處,隻在鼻尖頭;道不著處,不離唇皮上。
討之,則千裡萬裡。
」師抗聲曰:「將謂有多少?」準遷育王,師侍行,從容承稟,乃盡其要。
逮準居徑山,往典藏教,復陞第二座,自是聲動叢林。
節齋趙觀文作牧蘇州,舉師開法定慧。
眾集寺治,時甚稱之。
遷東嘉能仁、江州東林,而至天童,鹹有偉績。
先是,師依靈隱妙峰,時靈隱修兩廡,壁畫以五十三參相。
眾俱以偈賀,師亦有,而妒之者不以登卷。
妙峰閱卷,問師何無?師曰:「有,不足登卷。
」峰曰:「試舉看。
」既舉,峰親為書之卷首。
其偈曰: 幸是十方無壁落 誰將五采畫虛空 善財眼裏生花翳 去卻一重添一重 播聞諸方,並加贊歎。
晚居寺之幻智菴。
將終,戒執事已,問曰:「今何時?」對曰:「二鼓矣!」遂放身若投。
斯須視之,已逝,景定三年三月十一日也。
壽六十五,夏四十七。
師嗣無準範;其法嗣東巖日等三人。
〔存竢〕舊志失載師之塔。
稽師晚居幻智菴,而塔在盤山下、幻智菴後。
舊志誤載日師塔;日師塔在清風隖,袁清容有銘。
簡翁敬禪師 師諱居敬。
景定四年,復作千佛寶閣,蓋西巖惠禪師示寂之明年也。
師有上堂舉話二頌,補載〈法要考〉。
月窗圓禪師(舊志缺,今補) 師嗣法於枯禪鏡禪師,《嘉靖志》收在〈先覺考〉。
元 環溪一禪師(舊志缺,今補) 師嗣法於無準範禪師,與西巖惠、月坡明同門。
月坡明禪師(舊志缺,今補) 師諱普明,鄞人,嗣法於無準範禪師。
按天隱圓至禪師〈書明侍者挽詩後〉雲:「月坡禪師董天童二年,四方英士、魁人,他叢林不能緻者,皆聚席下。
番陽明東磵與予亦在焉。
餘友雖眾,惟海東雲、琦楚石及明諸子而已。
」師傳世有〈牧牛頌〉十首。
長翁淨禪師 〔補畧〕師諱如淨,嗣法於雪竇鑑禪師。
參「庭前柏子」語,有省,呈頌曰: 西來祖意庭前柏 鼻孔寥寥對眼睛 落地枯枝裁??跳 松蘿亮格笑欣騰 鑑頷之。
又頌「楊岐問僧:栗棘蓬你作麼生吞,金剛圈你作麼生跳」,雲: 肘後驀生閒落索 風前忽布閙叉撐 那吒八臂空惆悵 夜半三更白晝行 出世歷數剎,後遷淨慈,奉敕住天童。
其法嗣石林秀、孤蟾瑩等三人。
東巖日禪師 〔補傳〕師諱淨日,南康都昌廖氏子。
幼喜誦佛書,解大義。
常食蔬果以自持。
年十五,告父母,願出家。
明年祝髮於廬山香林。
訪道仰山、石霜,遂入浙,見沖師於靈隱。
越二夏,不契,乃登徑山。
見無準範,大許之。
後見西巖惠於天童。
惠為範之大弟子,危機敏鋒,渙然帖順,遂密契其旨。
後,開先無文璨延為第一座,譽聞益彰。
宋景定間,汪公立信帥江東,推主圓通。
鹹淳間,漕使錢真孫俾兼領東林。
元至元壬辰主育王。
三年,歸隱雪竇。
大德四年,主天童,時年八十一。
思念寺當隳弛之餘,年老承此重任,召其徒東、圓、慶三人,分布之曰:「東,我與江鄉士民有緣,汝往代宣吾志,得財為建萬壽乾元寶閣、範銅成千如來像暨供具,汝其任之。
圓,汝諳吏事,城中官府汝譍承之。
慶,汝小心謹慎,和燮上下,考歷贏數,惟汝為能,汝守衣閤。
」不五年,而閣成像備。
推餘貲,就海隄田一區,以贍齋盂。
官府上下雍肅,雖出三人之力,皆由師規訓有素所緻。
至大元年,世壽八十有八,僧臘七十有一。
將示寂,戒其徒,書韻語以示曰: 天為蓋兮地為函 吾奚為乎塔與菴 灰吾骨兮山阿 言已矢兮勿鑱 沐浴,端坐而逝。
及化,齒根不壞。
斂藏於西巖之清風隖。
學士袁桷為銘。
師嗣西巖惠;其法嗣大愚安等五人。
〔從正〕師本宋人,故舊志列之於宋;但其住持天童則在元。
改列元者,重在紀寺也。
平石砥禪師 〔補畧〕師諱如砥,嗣法於東巖日。
袁文清公銘日公塔,蓋師所請也。
文宗至順初,住持天童。
時木菴聰來謁,留居侍司。
繼而恕中慍亦來參,命典藏鑰。
居十載,實菴茂以篤實無偽於道,師極推重之。
則師之品與法可概見矣。
竺西坦禪師 〔補畧〕師從華藏遷主天童,孚中信以參究諸方弗合,不勝憤悱,隨詣師質所疑。
師一見,知為法器,厲色待之,不與交一語,信乃羣疑愈熾。
一日,上堂,舉「興化打克賓公案」為問。
信擬,師曰:「俊哉!師子兒也。
」信自是依止不去,就職維那。
又孤峰德首謁師於天童,師曰:「汝從何方來?」曰:「金峩來。
」曰:「金峩山高多少?」曰:「不見其頂。
」師斥之,益自策厲,以必證為期。
明宋文憲公曰:「惟昔天童坦公以一真之學,上承松源四葉之傳,黑白趨慕,儼如毛之有麐,甲之有龜也。
」師嗣虛舟度,度嗣華藏通,通嗣松源嶽。
其法嗣孚中信等五人。
雲外岫禪師 〔廣畧〕師,俗系郡之昌國州。
為人身材眇小,精悍有餘,依直翁舉禪師得度。
舉嗣東谷光,光嗣明極祚,祚嗣自得暉,暉嗣宏智覺師。
蓋宏智六世孫。
究明曹洞宗旨,盡其源底。
初住慈溪石門,歷象山智門,遷郡之天寧。
已而,繼竺西坦席,住天童。
說法巧譬、旁引,曲成後學。
至奔軼絕塵,雖鶻眼龍睛,亦難窺瞰。
生平不倨傲、不貪積、不私食。
得施利,隨與人。
見後生,敬之逾謹。
清容居士袁桷寄以詩曰: 太白山高雪四圍 孤峰翠織五銖衣 誰言老子寒無力 獨擁紅爐更下幃 又答韻雲: 太白峰高積翠明 老禪的的寄深情 相思沙礫惟懷璉 獨立蒼苔近子卿 舊業久荒松露滴 浮名空眩槿朝榮 定須結社修真隱 寒月深燈了梵經 笑隱訢禪師代諸方勸請師再住天童,疏雲:「太陽傳法立孤,猶嬰杵之難;辯才出山,歸者如岐邠之眾,信知在德不在力。
孰不有祖而有宗,惟茲藐然,是可忍也。
和尚氣養沖澹,語出渾成。
胸次廓其町畦,高風激彼貪懦。
長空一碧,煌煌東方之啟明;諸峰四圍,凜凜雪山之太白。
自有神龍呵護,不為尺蠖求申。
世路多岐,可以南,可以北;簡書相恤,式如玉,式如金。
更始重盟,益敦舊好。
」及示寂,無餘貲。
禪者率錢具後事,塔於東谷,稱四十九代住持。
其法嗣:大方聘、獨木昇、愚菴省、無印證。
〔質誤〕舊志列師于竺西之前,且言法嗣雪竇證一人,俱誤。
東雲海禪師(舊志缺,今補) 〔集證〕師諱佛海。
按《千巖長禪師語錄》有跋,末署「前住天童佛海老人書」。
又愚菴及禪師有「跋天童佛海禪師遺墨」語,則海之曾住持天童明矣。
又天隱圓至禪師雲:「餘友海東雲、琦楚石」。
又〈書定惠院海書記壁〉雲:「東雲與餘偕去鄉,並途而遊,迹半天下。
餘留鄮山,東雲自太白先餘歸。
後三年乃相見,受業定惠院。
與東雲歎契闊、悼故舊,為留數日乃去。
」按此所謂海書記,即東雲也,是時
西江謀禪師 〔集畧〕師嗣華藏淳菴淨。
山有斷碣,乃師塔銘,其可識之,略雲:「師枯瘁寒瘠,無生氣;陞座說法,機語波峭,音吐洪亮。
江南老宿不被黃敕者四十年,師末路受理宗寵命三錫。
際遇之盛,近未有也。
」示眾有雲:「春日晴,黃鸝鳴,最親切,誰解聽?」時癡絕沖禪師主玉幾,嘗以詩寄之,有「千丈飛流氣象新,巖前一吼淨無塵」之句。
將入滅,顧侍僧雲:「一笑翻身,日面月面。
」閣筆而逝。
其法嗣怪翁祥。
弁山阡禪師 師嗣徑山浙翁琰禪師,與靈隱濟、偃溪聞、徑山肇、雙林朋、枯椿曇、東山源數公同門。
有〈送僧歸鄉〉偈雲: 奮志南方問正因 正因一字不曾聞 七零八碎袈裟角 惹得淩霄幾片雲 稱天童三十八代住持。
塔在??瓏巖南、佛國菴後。
其法嗣雲溪逸。
癡絕沖禪師 〔廣傳〕師諱道沖,武信長江荀氏子。
母郭,生而豐上短下,資性絕人。
業制科,不利,棄去。
依梓州妙音院修證祝髮。
遊成都,習經論。
紹熙壬子出峽,回翔荊楚間。
時松源嶽唱密菴之道於饒之薦福,俓造其廬,以歲饑不受。
會曹源生公出世妙果,師往謁,聞其入門語有省,俾執事左右。
老拳、痛棒不少貸。
生平知見至是都無影響。
公徙龜峰,師侍行。
居三年,以偈辭,遊浙。
有「尚餘一雙窮相手,要向諸方癢處爬」之句,人傳誦之。
又參松源嶽於靈隱,因依焉。
嶽門庭峻絕,笠棲八越月,不獲入室。
或以失士告源,源曰:「我已八字打開挂搭渠,渠自是當面蹉過耳。
」師聞其語,口耳俱喪。
徹見曹源于妙果、龜峰。
時嘻笑怒罵,皆為人善巧方便,自是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
嘉定己卯,由徑山第一座,應嘉禾光孝請。
是時逢菴原、無相範、石谿月皆在會中。
道聞於朝,忠獻史衞王以堂帖除蔣山。
蔣山瀕江,多惡歲,師辛苦倡道、行乞養眾,居十三年,不少倦。
迨嘉熙己亥,侍郎東畎曹公豳帥閩,聞師道望,以鼓山來聘。
未行,雪峰牒至。
領事半載,而天童詔下。
眾歸如海,復見宏智昔時之盛。
育王虛席,師攝住持事,往來說法兩山閒。
曾雲:「天童用底來,育王用不著;育王用底歸,天童用不著。
雖然如是用不著,不著處,用有餘,一箭雙鵰隨手落。
」淳祐甲辰,有旨移靈隱。
已而,歸隱金陵。
朝命以虎丘,俾養老,不就。
留守以蔣山起,不應。
戊申春,以育王召,使者三返,卒不奉詔。
明年,遷徑山,疾作,陞堂說法不廢。
二月末,始不出堂,然說偈、書贊,嬉笑、言論如平時。
侍僧以遺偈請,麾斥不顧。
已而,笑謂侍者曰:「末後一句無可商量,隻要個人直下承當。
」十四日夜分,起坐,入滅。
歸塟金陵山中。
師嗣薦福道生,生嗣密菴傑。
其法嗣正心叟等五人。
〔附紀〕元叟端跋大慧諸老墨蹟,有雲:「癡絕見曹源,天目見松源,其法中伯仲也。
偃溪、晦巖、斷橋,同時鼎立。
」 茨菴堯禪師(舊志缺,今補) 師嗣法於或菴體,體則枯禪鏡嘗參焉。
與木菴永、水菴一同時。
《續燈錄》諸書惟載師名而無傳,故其住持天童之蹟無從而考。
石帆衍禪師(舊志缺,今補) 師嗣法於道場山運菴嵒禪師。
嘗住持天童,而無蹟可考。
怪石奇禪師(舊志缺,今補) 師嗣法於雲峰高禪師。
初主大慈,後遷天童。
止泓鑒禪師 師嗣法於偃溪聞,聞嗣徑山琰。
其法嗣竺田霖等二人。
石門來禪師 師嗣法於靈隱濟,與蔣山東叟愷、雪竇野翁同同門。
濟則徑山琰之嗣也。
別山智禪師 〔本傳〕師諱祖智,蜀之順慶楊氏子。
年十四得度。
初聞僧誦六巖語,悅之。
時巖住蘇之穹窿,亟往從焉。
因閱《華嚴經》「彌勒樓閣,入已還閉」之語,恍如夢覺,遂頌「靈雲見桃花」雲:「萬綠叢中紅一點,幾人歡喜幾人嗔。
」巖頷之。
越二年,徧叩浙翁琰、無際派、高原泉、淳菴淨、妙峰善諸公,最後見無準範公於雪竇。
公知是法器,待之彌峻。
時或棒喝交下,一語不少貸。
師擬答,噤不能發,由是知解都喪。
久之,作而言曰:「吾生平伎倆皆死法,今見此翁,始行活路。
」既,公移徑山,命師分座。
嘉熙戊戌,洞庭天王虛席,迎師主之。
寶祐丙辰,天童寺燬。
制相吳公潛判州事,奏師道行。
師被旨,攜一鉢一囊至,縛茅以居。
時州久旱,師禱之,輒應。
人情奔湊,不三載,百廢具舉,天童始復舊觀。
庚辰九月旦,忽示眾雲:「雲淡月華新,木脫山露骨。
有天有地來,幾個眼睛活。
」越十日夜分,珍重大眾,叉手而寂。
壽六十一,坐四十七夏。
塔全身於中峰密菴禪師之塔右,稱四十代住持。
玉局文復之為塔銘。
師嗣無準範。
絕岸可湘禪師(舊志缺,今補) 師名見於別山智禪師塔銘,碑鐫「住持沙門可湘立石」。
考世譜,師與智公同門,相繼住持者六人,蓋嗣法無準範。
西巖惠禪師(惠,一作慧,惠與慧通。
舊志缺傳) 〔補傳〕師諱了惠,蜀之蓬州羅氏子。
垂髫,與羣兒戲,必摶泥沙為佛塔象。
一日,玉掌山祖燈至其舍,向之合掌。
父母以師資宿契,遂令出家。
燈授以「般舟三昧」,非其志,辭往成都。
謁壞菴照於昭覺,器許之,囑令南詢,乃參浙翁琰於徑山。
聞高原泉為人俓直,心慕之。
適原赴台之瑞巖,師與俱往。
一日原問:「山河大地是有是無?」師擬開口,原即喝出。
師復呈以偈,原曰:「沒交涉。
」師一日偶書「白楊示眾」語,原閱之,笑曰:「寫字與做言句儘得,爭奈沒交涉何?」師憤悱莫申。
原曰:「吾方便屢矣,汝自不顧。
蓋緣不在此,其往雪竇乎!」時無準主雪竇,師造席下,自陳來歷。
準訶曰:「熟睡去!」繼而令充不釐務侍者。
一日謂師曰:「覰不透處,隻在鼻尖頭;道不著處,不離唇皮上。
討之,則千裡萬裡。
」師抗聲曰:「將謂有多少?」準遷育王,師侍行,從容承稟,乃盡其要。
逮準居徑山,往典藏教,復陞第二座,自是聲動叢林。
節齋趙觀文作牧蘇州,舉師開法定慧。
眾集寺治,時甚稱之。
遷東嘉能仁、江州東林,而至天童,鹹有偉績。
先是,師依靈隱妙峰,時靈隱修兩廡,壁畫以五十三參相。
眾俱以偈賀,師亦有,而妒之者不以登卷。
妙峰閱卷,問師何無?師曰:「有,不足登卷。
」峰曰:「試舉看。
」既舉,峰親為書之卷首。
其偈曰: 幸是十方無壁落 誰將五采畫虛空 善財眼裏生花翳 去卻一重添一重 播聞諸方,並加贊歎。
晚居寺之幻智菴。
將終,戒執事已,問曰:「今何時?」對曰:「二鼓矣!」遂放身若投。
斯須視之,已逝,景定三年三月十一日也。
壽六十五,夏四十七。
師嗣無準範;其法嗣東巖日等三人。
〔存竢〕舊志失載師之塔。
稽師晚居幻智菴,而塔在盤山下、幻智菴後。
舊志誤載日師塔;日師塔在清風隖,袁清容有銘。
簡翁敬禪師 師諱居敬。
景定四年,復作千佛寶閣,蓋西巖惠禪師示寂之明年也。
師有上堂舉話二頌,補載〈法要考〉。
月窗圓禪師(舊志缺,今補) 師嗣法於枯禪鏡禪師,《嘉靖志》收在〈先覺考〉。
元 環溪一禪師(舊志缺,今補) 師嗣法於無準範禪師,與西巖惠、月坡明同門。
月坡明禪師(舊志缺,今補) 師諱普明,鄞人,嗣法於無準範禪師。
按天隱圓至禪師〈書明侍者挽詩後〉雲:「月坡禪師董天童二年,四方英士、魁人,他叢林不能緻者,皆聚席下。
番陽明東磵與予亦在焉。
餘友雖眾,惟海東雲、琦楚石及明諸子而已。
」師傳世有〈牧牛頌〉十首。
長翁淨禪師 〔補畧〕師諱如淨,嗣法於雪竇鑑禪師。
參「庭前柏子」語,有省,呈頌曰: 西來祖意庭前柏 鼻孔寥寥對眼睛 落地枯枝裁??跳 松蘿亮格笑欣騰 鑑頷之。
又頌「楊岐問僧:栗棘蓬你作麼生吞,金剛圈你作麼生跳」,雲: 肘後驀生閒落索 風前忽布閙叉撐 那吒八臂空惆悵 夜半三更白晝行 出世歷數剎,後遷淨慈,奉敕住天童。
其法嗣石林秀、孤蟾瑩等三人。
東巖日禪師 〔補傳〕師諱淨日,南康都昌廖氏子。
幼喜誦佛書,解大義。
常食蔬果以自持。
年十五,告父母,願出家。
明年祝髮於廬山香林。
訪道仰山、石霜,遂入浙,見沖師於靈隱。
越二夏,不契,乃登徑山。
見無準範,大許之。
後見西巖惠於天童。
惠為範之大弟子,危機敏鋒,渙然帖順,遂密契其旨。
後,開先無文璨延為第一座,譽聞益彰。
宋景定間,汪公立信帥江東,推主圓通。
鹹淳間,漕使錢真孫俾兼領東林。
元至元壬辰主育王。
三年,歸隱雪竇。
大德四年,主天童,時年八十一。
思念寺當隳弛之餘,年老承此重任,召其徒東、圓、慶三人,分布之曰:「東,我與江鄉士民有緣,汝往代宣吾志,得財為建萬壽乾元寶閣、範銅成千如來像暨供具,汝其任之。
圓,汝諳吏事,城中官府汝譍承之。
慶,汝小心謹慎,和燮上下,考歷贏數,惟汝為能,汝守衣閤。
」不五年,而閣成像備。
推餘貲,就海隄田一區,以贍齋盂。
官府上下雍肅,雖出三人之力,皆由師規訓有素所緻。
至大元年,世壽八十有八,僧臘七十有一。
將示寂,戒其徒,書韻語以示曰: 天為蓋兮地為函 吾奚為乎塔與菴 灰吾骨兮山阿 言已矢兮勿鑱 沐浴,端坐而逝。
及化,齒根不壞。
斂藏於西巖之清風隖。
學士袁桷為銘。
師嗣西巖惠;其法嗣大愚安等五人。
〔從正〕師本宋人,故舊志列之於宋;但其住持天童則在元。
改列元者,重在紀寺也。
平石砥禪師 〔補畧〕師諱如砥,嗣法於東巖日。
袁文清公銘日公塔,蓋師所請也。
文宗至順初,住持天童。
時木菴聰來謁,留居侍司。
繼而恕中慍亦來參,命典藏鑰。
居十載,實菴茂以篤實無偽於道,師極推重之。
則師之品與法可概見矣。
竺西坦禪師 〔補畧〕師從華藏遷主天童,孚中信以參究諸方弗合,不勝憤悱,隨詣師質所疑。
師一見,知為法器,厲色待之,不與交一語,信乃羣疑愈熾。
一日,上堂,舉「興化打克賓公案」為問。
信擬,師曰:「俊哉!師子兒也。
」信自是依止不去,就職維那。
又孤峰德首謁師於天童,師曰:「汝從何方來?」曰:「金峩來。
」曰:「金峩山高多少?」曰:「不見其頂。
」師斥之,益自策厲,以必證為期。
明宋文憲公曰:「惟昔天童坦公以一真之學,上承松源四葉之傳,黑白趨慕,儼如毛之有麐,甲之有龜也。
」師嗣虛舟度,度嗣華藏通,通嗣松源嶽。
其法嗣孚中信等五人。
雲外岫禪師 〔廣畧〕師,俗系郡之昌國州。
為人身材眇小,精悍有餘,依直翁舉禪師得度。
舉嗣東谷光,光嗣明極祚,祚嗣自得暉,暉嗣宏智覺師。
蓋宏智六世孫。
究明曹洞宗旨,盡其源底。
初住慈溪石門,歷象山智門,遷郡之天寧。
已而,繼竺西坦席,住天童。
說法巧譬、旁引,曲成後學。
至奔軼絕塵,雖鶻眼龍睛,亦難窺瞰。
生平不倨傲、不貪積、不私食。
得施利,隨與人。
見後生,敬之逾謹。
清容居士袁桷寄以詩曰: 太白山高雪四圍 孤峰翠織五銖衣 誰言老子寒無力 獨擁紅爐更下幃 又答韻雲: 太白峰高積翠明 老禪的的寄深情 相思沙礫惟懷璉 獨立蒼苔近子卿 舊業久荒松露滴 浮名空眩槿朝榮 定須結社修真隱 寒月深燈了梵經 笑隱訢禪師代諸方勸請師再住天童,疏雲:「太陽傳法立孤,猶嬰杵之難;辯才出山,歸者如岐邠之眾,信知在德不在力。
孰不有祖而有宗,惟茲藐然,是可忍也。
和尚氣養沖澹,語出渾成。
胸次廓其町畦,高風激彼貪懦。
長空一碧,煌煌東方之啟明;諸峰四圍,凜凜雪山之太白。
自有神龍呵護,不為尺蠖求申。
世路多岐,可以南,可以北;簡書相恤,式如玉,式如金。
更始重盟,益敦舊好。
」及示寂,無餘貲。
禪者率錢具後事,塔於東谷,稱四十九代住持。
其法嗣:大方聘、獨木昇、愚菴省、無印證。
〔質誤〕舊志列師于竺西之前,且言法嗣雪竇證一人,俱誤。
東雲海禪師(舊志缺,今補) 〔集證〕師諱佛海。
按《千巖長禪師語錄》有跋,末署「前住天童佛海老人書」。
又愚菴及禪師有「跋天童佛海禪師遺墨」語,則海之曾住持天童明矣。
又天隱圓至禪師雲:「餘友海東雲、琦楚石」。
又〈書定惠院海書記壁〉雲:「東雲與餘偕去鄉,並途而遊,迹半天下。
餘留鄮山,東雲自太白先餘歸。
後三年乃相見,受業定惠院。
與東雲歎契闊、悼故舊,為留數日乃去。
」按此所謂海書記,即東雲也,是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