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誇臬卼 松雲階上栖 繞屋挂苔壁 枯鉢響楚音 聽者多感激 乃得清容賞 鱗藏尾弗沒 毒龍不識字 驅電焚蒼畫 瑣屑遺斷章 古香隨手發 字字疉空濛 秀色冷晴碧 何問軒有無 視今猶視昔
(文宗)天曆二年(己巳),朝元閣燬。
(順帝)至正五年(乙酉),孚中禪師懷信重新佛殿。
至正十九年(己亥),原明禪師元良重建寶閣,鑄萬銅佛居之,司徒平章方國珍捐協以貲。
至正二十年(庚子),有敕,仍賜寶閣額曰「朝元」。
(中書參政.臨川)危素:奉敕撰朝元閣碑銘 至正二十年,天童山景德禪寺新作大閣成,宣政院臣以聞,有敕,賜名曰「朝元閣」。
復三年,皇太子命太保右丞相臣搠思監請於上,敕中書參知政事臣素撰述碑銘,以賜刻石,垂諸永世。
臣素按,慶元郡城東走四十裡,有山盤亙高廣,若抱圜珠。
晉永康中,沙門義興廬於此。
山有童子,日給薪水,久而辭去,曰:「上帝以師篤於道行,故使以來。
吾太白星也。
」寺經兵燼,唐開元二十年,高僧法璿按古跡造精舍於山之東麓,祕書正字萬齊融建多寶塔於精舍西南隅。
法璿日誦《法華經》,亦感太白星化為童子,因名其山曰「天童」雲。
至德中,禪師曇總來自縉雲,與禪師觀宗徙太白峯下。
乾元初,相國第五琦請於朝,遂賜天童「玲瓏寺」額。
宣宗時,禪師鹹啟始為十方禪剎。
宋建炎中,宏智禪師正覺剙建千佛寶閣。
淳熙五年,孝宗書「太白名山」贈僧了樸。
十四年,禪師懷敞謀重新是閣,時日本千光法師榮西依敞問道,乃請曰:「某為國主近屬,歸,當助施材木。
」越二年,果至,閣成。
而寶祐四年,丞相崇國公吳潛奏請禪師祖智主之,閣再建。
景定四年,禪師居敬復作焉。
歲既久,復燬。
大德三年,禪師淨日益加,聞於朝,賜額「朝元寶閣」。
天曆間,又燬。
至正十八年,江浙行省咨宣政院,奏,起台之瑞嵓臣僧元良主寺事。
良覷堂宇殘缺,產入寡薄,於是刻心殫力,日以興建為事。
明年秋,臣左丞方國珍捐己資,助工物。
未踰年而落成,屋中為七間,兩偏四間,左鴻鐘,右輪藏。
下為三間,以通出入。
梁棟雲飛,柱石山積,榱題修敞面河注袤延,綺疏青瑣,甬道躡虛於阿迦尼吒之表。
崇十又三丈,邃十丈,廣廿又五丈。
用人力,以工計,則十萬;用粟,以石計,萬又奇;用楮幣,以貫計,百五萬。
鑄萬銅佛置閣中,復堰海塗一十七頃於寧海牧峯,以為香燈、修造之川。
至於重構??檀林、庖湢、眾屋,不可殫紀。
今司徒平章臣國珍上其事於朝,既賜臣僧元良之號曰「善覺普光禪師」,遂有賜碑之命。
蓋自兵禍且一紀,名山勝地、浮圖氏之寺宇,往往摧拉焚燒,化為狐兔之穴、草莽之墟;獨慶元諸剎得以無事。
臣國珍能於斯時保境而安民,觀諸天童之事,其功有足書者。
論者謂臣僧元良審以發謀,斷以行事,惠以使下則貪者勸,勤於率眾則怠者勉,此其所以成功速而樹業隆也。
昔懷敞師之樹閣,則有宋參政樓鑰實紀其蹟。
距今百八十年之久,而其文章烜赫,照耀千古。
臣素之寡陋,安能執筆以奉明命?謹拜手稽首而為之銘曰: 峩峩太白 鄮山惟高 其高伊何 下瞰海濤 奠厥精藍 肇於西晉 唐宋以還 宗門大振 有巋傑閣 上摩雲霄 屢廢而興 突於層杓 攘攘域中 兵革蝟起 眷茲甬東 民物完美 締構竣事 航海上聞 何以名之 錫之朝元 粲彼眾星 北拱辰極 孰曰彼邦 天威咫尺 寶藏所儲 三學之書 觀諸義諦 湛彼玄珠 華鐘擊撞 天龍竦聽 冥冥晨昏 發我深省 政臣承詔 庸述因緣 升中於天 天子萬年 (分司郎中)劉仁本:朝元閣題句 山勢奔如海湧潮 朝元錫閣構岧嶤 曾招太白星辰下 獨倚空青煙霧飄 金素原題句 雲從太白山頭起 香自朝元閣上飄 白馬馱經來絕域 紫泥封詔下層霄 李五峰題句 雲埋洞口蛟龍伏 日落峯腰紫翠圍 寶閣珠宮常散彩 宸章金榜亦交輝 明(司??.仲能)程徐詩 翠微高聳倚雲霄 金碧浮圖第一嶣 崦嶂慈雲森殿閣 湖山暮雨半漁樵 敕書璿榜題前代 妙乘珠函祝聖朝 莫問當年總陳迹 天香裊娜寶花飄 是時,百廢具舉,有法堂,有大鑒堂,有東西蒙堂,有梅屋、此軒、疉秀軒。
樓則有疉翠、有望月、有鐘、有鼓。
藏則有轉輪,退居則有旃檀,林寮則有四禪,有耆舊,有老郎。
閣曰涵虛,亭曰印月、曰清關、曰隱蓋。
隱蓋之外有山門。
室則有水碓,橋則有磨茶、有金莊。
樹之奇古者,有獅子柏。
器之異鉅者,有千僧鑊。
〔正疏〕良禪師自元末至明初,皆住本山,故其建置實繁。
昔時大鑒堂中有一圖,白川楊明猶及見之,謂是元時故物,故白川各有題詠。
大鑒堂額,宋文憲公濂所篆。
梅屋者,有了菴欲禪師追和天童滅翁祖〈梅屋偈〉雲: 太白山頭第一層 一枝春信見無能 何年飄落人間世 散作人間六月冰 此軒者,良禪師曾延實菴茂禪師居此。
疉翠樓在大鑒堂前,白川有詩雲: 危樓起山阿 山深樹重疉 虛檐雲氣浮 淨幾幽光接 其額,羅雙塘所書。
鐘樓在朝元閣左,輪藏在閣之右,鼓樓在內萬工池外。
旃檀林,豐南禺坊補書額。
白川有〈四禪寮詩〉雲: 松寮寂寂月蒼蒼 一琖燈縣夜影長 禪老定中心自息 不知門外虎廵廊 又耆舊寮詩雲: 山中緇侶各龎眉 笑聚松堂何所為 試取虎泉烹細茗 臨風坐啜兩三瓷 又老郎寮詩: 少壯用其力 衰老焉能棄 食此畢餘生 熙熙樂生聚 又涵虛閣詩: 池上倚高閣 涵虛心廓然 清風生兩腋 俯見波中天 樹影落吾手 山光橫幾前 何須跨黃鶴 萬裡淩紫煙 印月亭,臨池而建,清關亭即在橋上。
白川〈磨茶橋詩〉: 春茶成月團 必假磨礱力 橋畔聽經人 茶香聞月夕 又金莊橋詩: 金川莊已蕪 莊外橋仍在 我時踏月過 惟有清風待 〔從正〕獅子柏者,舊傳有柏在萬工池上,晉義興祖師所植,曰:「此柏垂池,吾當再出。
」今佛殿下有柏,根幹蟠拏,枝葉猙獰;風來振吼,宛肖獅子,謂即義師所手植。
詎知義師結菴在東谷,而池則成於宋時,安得有「垂池」之說?況今柏不臨池,蓋唐徙寺在太白峯下時所種,非晉植也。
〔參紀〕千僧鑊,以斤計者,七千。
深廣各八尺。
歲久明瑩,魚入輒死。
在殿右輪藏下,此楊白川《寺集》所紀也。
又名漏沙鍋者,謂鍋底有小穴,相傳漏沙不漏米,為寒山拾得靈蹟,自天台國清飛來。
明萬曆閒為洪水所壞,故鐵尚存,此白山僧「壬申寺志」所紀也。
參而斷之,曰「魚遊釜底」,是名放生;謂「輒死」者,眼欠分明。
既能飛來,何不飛去?洪水湯湯,豁然大悟。
明 (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壬申),冊天下寺名,以浙江寧波府鄞縣天童山景德禪寺定名「天童禪寺」,稱「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二」。
(成祖)永樂十三年(乙未),歸併天下寺觀,以佛隴、盤山、二靈、珠山寺僧歸併天童禪寺。
是時,重植夾道二十裡松,已成拱把。
〔質實〕《永樂鄞志》雲:二十裡松,歲久無存。
寺僧新植者,今漸成拱把矣。
(宣宗)宣德三年(戊申),寺殿燬。
宣德七年(壬子),住持圓愷重建殿閣,像設維新。
〔正疏〕殿高一十三丈,廣一十二丈,深八丈四尺。
左右翼以伽藍、祖師二堂,各廣二丈六尺。
佛、天、羅漢像,設備極精麗。
(敬宗)正統六年(辛酉),無傳禪師宗孠合眾鑄洪鐘,自為銘:「體元靜,扣而應。
用則神,誠夫性。
噫!惟汝不傳之令。
」閏十一月廿七日鑄。
是歲,住僧宗正又鑄鐵鑪雙瓶。
(世宗)嘉靖十四年(乙未),鄞隱士白川楊明輯《天童寺集》七卷。
(集既成,萬曆間,住僧無憂萬懽增編鷲峯正位,授梓。
) 明〈自序〉略:天童為天下禪宗五山之一,禪教大振於天下。
其山蜿蜒起伏,盤廻隱暎;層巒疊嶂,嵸巃嶻??;豐林喬木,薈蔚蔥菁,綿亙二十餘裡。
夾道松行,翠陰蒼靄,如行水簾洞中。
炎月涼颸,令人灑然心快。
到寺,廓為邃谷,衍為平疇。
峯巒環拱,嵓竇窅深;溪流清激,竹樹嘉美。
風日晴和,洞開軒窗,則青山白雲,盡在幾席。
誠棲真學道之奧區,達士名賢之所樂遊者也。
惜乎碑碣毀湮,遂使先代建置之勛、古人題詠之蹟,俱不見於世。
猶幸存一圖於大鑒堂,擬謂元時故物,披閱之,景物森然在目。
昔時僧眾統一,今則分食各居,古風不復可見。
夫地以人而勝,景以文而傳,豈亦有所待耶?嘉靖乙未春,白川子假館於茲,鉛槧之暇,因歷訪故蹟。
蒼煙灌莽,觸目凄然。
而先賢文字,亦所罕見。
餘是以旁搜徧訪,修斷簡、拾遺篇,得近代詩文若幹。
又得懷讓吟稿若幹,并餘瓦缶之音,釐為七卷,名曰「天童寺集」,付之住山隆、昂二公。
倘能好事,梓而行之,庶幾名山勝蹟不遂泯沒無聞;而湖海好奇之士,足迹所未至者,亦可為臥遊、博笑之一助雲。
嘉靖三十四年(乙丣,)夾道松遭伐,以日本猝警,備艦防海也。
〔從正〕二十裡松,按籍可徵者,始植於唐之乾元,再植於宋之祥符,迨元末明初,已成三植。
其間尚有缺紀者,至是殆絕。
「壬申寺志」註「萬松關」下,言其「松歷唐、宋、元迨明,為一有力者所伐」,真成夢囈。
傳法而住持,有明至宣德時,無傳孠禪師稱七十二代,大用機禪師稱七十五代,此後中斷。
其閒圓愷惟著興建之勛,承法無聞焉。
凡書住持而不書禪師者,示別也。
《會典事例》載天順八年詔:「京城內外寺觀,今後不許增修、請額。
」他可知矣。
自此佛教寖衰,如本山名剎,亦更十方住持之制,分房凡四,與常住為五,莊產各持。
茶香筍熟,饕於勢家;龍角雞丸,謀於俗姓。
斸塔毀碑,無所不至。
猶幸住持一二老宿,勉力攝延,保此殿閣,以故不廢。
遊詠者迨洪水降警,而勝構遂不可問。
嗚呼!興替不常,循環治亂。
餘故述往蹟,分次遊寺歷詠於此。
訖明萬曆洪水以前,為〈建置考〉之上。
宋 (二見)謝翺:雨宿詩 城中家斧冰 此地絕炎蒸 天食青童捧 龍居白氣升 暗燈猶宿火 寢服尚衷繒 客話從前事 書傳入內僧 風流今獨盡 雲物老相仍 淨榻搜涼臥 危闌入醉憑 雨師行下界 鳥夢識中乘 明發甬南去 他山逢智弘 元 (二見)金原素詩 喜尋方外友 特地到天童 松徑二十裡 雲山千萬重 倚窗僧聽雪 隔岸鳥呼風 遊憩歸何晚 舟行夜半鐘 (二見)李五峰詩 甬東東頭望天童 金銀夜氣雜雲濃 卻逢春雨兩三日 洗盡北山千萬重 奴子肩輿頻勸下 老僧強飯已鳴鐘 歸來城郭應回首 太白山前廿裡松 明 (蒲菴見心)來復:對雪詩 玉龍顫曉朔雲屯 滕六吹花積厚坤 凍合白峯天不夜 光吞大地月無痕 消冰成水應能辨 會色歸空孰與論 老我難禁寒徹骨 玲瓏松火喜春溫 去年旅寓北山陰 踏雪茅堂三尺深 紫禁有詩曾應制 少林無法可安心 梅花月霽僧初定 芋火煙寒客獨吟 今日南歸重聚首 天光如對閬峯岑 (正科)薛士銘詩 行盡名山廿裡松 峯巒重護梵王宮 層樓壯麗巍千尺 一沼清泠紀萬工 茶攪酥酡分玉乳 飯供香積下金童 我來暫借蒙堂宿 臥聽頻伽弄晚風 (比部.大本)張得中詩 廿裡松關鎖白雲 上方樓殿絕纖塵 好山矗矗鼇頭湧 流水濺濺虎跡陳 燈鏡交輝天不夜 幡花鬬彩地長春 憑闌極目情無限 吟罷涼風灑葛巾 湖海禪林太白山 我生今亦此躋攀 回頭便覺紅塵遠 適興何妨白日閒 瑞靄深籠千佛閣 祥煙密護萬松關 石窗燈火餘光在 再毓曇華出世間 (廷尉.季爵)夏時正詩 陰陰九隴六均峯 靉靉春雲護遠空 二十裡松千丈嶺 兩重山閣一聲鐘 林閒問道滄洲客 石上聽經碧漢龍 五百年前香積飯 二時天外走青童 (中丞.定齋)王應鵬詩 十裡青松接翠微 梵王宮殿白雲飛 鐘聲出岫客初到 月色滿庭僧未歸 偶有閒情依淨土 竟無塵慮瀆天機 明朝尚有登高興 萬仞岡頭一振衣 (硯溪)盧鎮詩 高世原非志 名山獨有緣 為探諸法界 來上萬松巔 嵓瀑晴飛雪 林坰夕起煙 便應尋惠遠 結社共長年 (方伯.仁仲)李麟詩 興逃方外翠微間 問道西來此日閒 仙鶴低回疑五鳳 禪心寂歷面三山 傳燈片月空中落 結夏孤雲定裏還 匹馬遁公頻著眼 為憐神駿邈天顏 (州守)徐栻吟句 日影正縣亭午塔 松聲先度隔雲鐘 (溪叔)周濂吟句 雲間遠樹雲邊寺 屋上清泉屋下山 (雲遊)無住子題壁 杖錫今來此 春歸欲夏時 丹崖秀淩漢 嘉樹綠連池 澗落飛泉急 山崇古殿危 穹碑臥苔蘚 猶誦昔人詩 (轂齋)鄭槮吟句 幾處人煙分下界 半空僧磬散清音 (友璧)陳璋吟句 滿山筍老多成竹 一路花香半是茶 (吉安守.三岡)葉應驄詩 賞心隨處物吾偕 上巳登臨景更佳 猶喜山僧能曠達 不妨仙客共詼諧 茗杯淨澣三更月 詩墨淋漓萬仞崖 擾擾風塵渾擺脫 相將身世到無懷 (三見)張憬詩 白帝司辰海國秋 不禁清夢到滄洲 風生遠浦朝聞笛 月出青關夜飯牛 落葉滿庭僧自歸 亂雲遮戶客還留 丹山赤水從吾好 不用題書汗漫遊 (考功.南禺)豐坊詩 倚天古殿雕金麗 落澗鳴泉佩玉新 何得盡逃塵世業 結茅終日對松筠 (司馬.東沙)張時徹詩 生平隻自愛青山 夢想清泉碧樹間 鷲嶺半穿黃葉路 石門遙度白雲關 林中猿鶴僧偏狎 木末星辰客共攀 五嶽遨遊空遠興 聊從此地避塵寰 (相國.蛟門)沈一貫詩 我來尋淨土 廿裡憩松陰 池色空諸有 山光明佛心 金精歸上界 琪樹隱中林 明發慈雲嶺 禪關白月深 陳復言詩 萬疊青螺絕點埃 分明此地勝蓬萊 祇園玉樹無時老 優鉢羅華盡日開 不雨白雲飛欲去 如花紅葉落將來 我今憩此無窮意 滄海茫茫問渡杯 劉炌詩 羣峯來太白 環撫碧嵸巃 金殿當溪口 松關立徑中 泉流雜梵磬 雲籟遞山鐘 月印龍堂靜 真僧了定空 (侍禦.東磐)徐待詩 溪頭緩步石苔斑 面面楓林破醉顏 看盡暮雲東入海 送餘返照北當山 魚潛清水芙蓉靜 鶴隱青松石洞閒 僧舍林深無侗事 未昏鐘動掩三關 (清卿.漢城)餘寅詩 長庚來寶地 帝遣護禪關 象設虛無外 玄通窈窕間 白雲閒在野 明月靜于山 老檜離奇甚 應知說大還 (勳卿.會之)吳禮嘉詩 塵世勞勞幾日閒 漫將屐齒印青山 竹過梅雨晴猶溼 鶴帶松雲去復還 浸月雙池浮七塔 倚天孤殿撫三關 何時太白星重下 欲乞金精駐玉顏 (伯翼)楊承鯤詩 天上羣峯到寺門 千年長禮聖僧尊 雲生合殿雙龍戲 雨度空山萬馬奔 法相不知何世界 古碑猶記晉乾坤 旃檀寂莫金花落 坐想寒鐘下遠村 (偉卿.三橋)李瑋
(順帝)至正五年(乙酉),孚中禪師懷信重新佛殿。
至正十九年(己亥),原明禪師元良重建寶閣,鑄萬銅佛居之,司徒平章方國珍捐協以貲。
至正二十年(庚子),有敕,仍賜寶閣額曰「朝元」。
(中書參政.臨川)危素:奉敕撰朝元閣碑銘 至正二十年,天童山景德禪寺新作大閣成,宣政院臣以聞,有敕,賜名曰「朝元閣」。
復三年,皇太子命太保右丞相臣搠思監請於上,敕中書參知政事臣素撰述碑銘,以賜刻石,垂諸永世。
臣素按,慶元郡城東走四十裡,有山盤亙高廣,若抱圜珠。
晉永康中,沙門義興廬於此。
山有童子,日給薪水,久而辭去,曰:「上帝以師篤於道行,故使以來。
吾太白星也。
」寺經兵燼,唐開元二十年,高僧法璿按古跡造精舍於山之東麓,祕書正字萬齊融建多寶塔於精舍西南隅。
法璿日誦《法華經》,亦感太白星化為童子,因名其山曰「天童」雲。
至德中,禪師曇總來自縉雲,與禪師觀宗徙太白峯下。
乾元初,相國第五琦請於朝,遂賜天童「玲瓏寺」額。
宣宗時,禪師鹹啟始為十方禪剎。
宋建炎中,宏智禪師正覺剙建千佛寶閣。
淳熙五年,孝宗書「太白名山」贈僧了樸。
十四年,禪師懷敞謀重新是閣,時日本千光法師榮西依敞問道,乃請曰:「某為國主近屬,歸,當助施材木。
」越二年,果至,閣成。
而寶祐四年,丞相崇國公吳潛奏請禪師祖智主之,閣再建。
景定四年,禪師居敬復作焉。
歲既久,復燬。
大德三年,禪師淨日益加,聞於朝,賜額「朝元寶閣」。
天曆間,又燬。
至正十八年,江浙行省咨宣政院,奏,起台之瑞嵓臣僧元良主寺事。
良覷堂宇殘缺,產入寡薄,於是刻心殫力,日以興建為事。
明年秋,臣左丞方國珍捐己資,助工物。
未踰年而落成,屋中為七間,兩偏四間,左鴻鐘,右輪藏。
下為三間,以通出入。
梁棟雲飛,柱石山積,榱題修敞面河注袤延,綺疏青瑣,甬道躡虛於阿迦尼吒之表。
崇十又三丈,邃十丈,廣廿又五丈。
用人力,以工計,則十萬;用粟,以石計,萬又奇;用楮幣,以貫計,百五萬。
鑄萬銅佛置閣中,復堰海塗一十七頃於寧海牧峯,以為香燈、修造之川。
至於重構??檀林、庖湢、眾屋,不可殫紀。
今司徒平章臣國珍上其事於朝,既賜臣僧元良之號曰「善覺普光禪師」,遂有賜碑之命。
蓋自兵禍且一紀,名山勝地、浮圖氏之寺宇,往往摧拉焚燒,化為狐兔之穴、草莽之墟;獨慶元諸剎得以無事。
臣國珍能於斯時保境而安民,觀諸天童之事,其功有足書者。
論者謂臣僧元良審以發謀,斷以行事,惠以使下則貪者勸,勤於率眾則怠者勉,此其所以成功速而樹業隆也。
昔懷敞師之樹閣,則有宋參政樓鑰實紀其蹟。
距今百八十年之久,而其文章烜赫,照耀千古。
臣素之寡陋,安能執筆以奉明命?謹拜手稽首而為之銘曰: 峩峩太白 鄮山惟高 其高伊何 下瞰海濤 奠厥精藍 肇於西晉 唐宋以還 宗門大振 有巋傑閣 上摩雲霄 屢廢而興 突於層杓 攘攘域中 兵革蝟起 眷茲甬東 民物完美 締構竣事 航海上聞 何以名之 錫之朝元 粲彼眾星 北拱辰極 孰曰彼邦 天威咫尺 寶藏所儲 三學之書 觀諸義諦 湛彼玄珠 華鐘擊撞 天龍竦聽 冥冥晨昏 發我深省 政臣承詔 庸述因緣 升中於天 天子萬年 (分司郎中)劉仁本:朝元閣題句 山勢奔如海湧潮 朝元錫閣構岧嶤 曾招太白星辰下 獨倚空青煙霧飄 金素原題句 雲從太白山頭起 香自朝元閣上飄 白馬馱經來絕域 紫泥封詔下層霄 李五峰題句 雲埋洞口蛟龍伏 日落峯腰紫翠圍 寶閣珠宮常散彩 宸章金榜亦交輝 明(司??.仲能)程徐詩 翠微高聳倚雲霄 金碧浮圖第一嶣 崦嶂慈雲森殿閣 湖山暮雨半漁樵 敕書璿榜題前代 妙乘珠函祝聖朝 莫問當年總陳迹 天香裊娜寶花飄 是時,百廢具舉,有法堂,有大鑒堂,有東西蒙堂,有梅屋、此軒、疉秀軒。
樓則有疉翠、有望月、有鐘、有鼓。
藏則有轉輪,退居則有旃檀,林寮則有四禪,有耆舊,有老郎。
閣曰涵虛,亭曰印月、曰清關、曰隱蓋。
隱蓋之外有山門。
室則有水碓,橋則有磨茶、有金莊。
樹之奇古者,有獅子柏。
器之異鉅者,有千僧鑊。
〔正疏〕良禪師自元末至明初,皆住本山,故其建置實繁。
昔時大鑒堂中有一圖,白川楊明猶及見之,謂是元時故物,故白川各有題詠。
大鑒堂額,宋文憲公濂所篆。
梅屋者,有了菴欲禪師追和天童滅翁祖〈梅屋偈〉雲: 太白山頭第一層 一枝春信見無能 何年飄落人間世 散作人間六月冰 此軒者,良禪師曾延實菴茂禪師居此。
疉翠樓在大鑒堂前,白川有詩雲: 危樓起山阿 山深樹重疉 虛檐雲氣浮 淨幾幽光接 其額,羅雙塘所書。
鐘樓在朝元閣左,輪藏在閣之右,鼓樓在內萬工池外。
旃檀林,豐南禺坊補書額。
白川有〈四禪寮詩〉雲: 松寮寂寂月蒼蒼 一琖燈縣夜影長 禪老定中心自息 不知門外虎廵廊 又耆舊寮詩雲: 山中緇侶各龎眉 笑聚松堂何所為 試取虎泉烹細茗 臨風坐啜兩三瓷 又老郎寮詩: 少壯用其力 衰老焉能棄 食此畢餘生 熙熙樂生聚 又涵虛閣詩: 池上倚高閣 涵虛心廓然 清風生兩腋 俯見波中天 樹影落吾手 山光橫幾前 何須跨黃鶴 萬裡淩紫煙 印月亭,臨池而建,清關亭即在橋上。
白川〈磨茶橋詩〉: 春茶成月團 必假磨礱力 橋畔聽經人 茶香聞月夕 又金莊橋詩: 金川莊已蕪 莊外橋仍在 我時踏月過 惟有清風待 〔從正〕獅子柏者,舊傳有柏在萬工池上,晉義興祖師所植,曰:「此柏垂池,吾當再出。
」今佛殿下有柏,根幹蟠拏,枝葉猙獰;風來振吼,宛肖獅子,謂即義師所手植。
詎知義師結菴在東谷,而池則成於宋時,安得有「垂池」之說?況今柏不臨池,蓋唐徙寺在太白峯下時所種,非晉植也。
〔參紀〕千僧鑊,以斤計者,七千。
深廣各八尺。
歲久明瑩,魚入輒死。
在殿右輪藏下,此楊白川《寺集》所紀也。
又名漏沙鍋者,謂鍋底有小穴,相傳漏沙不漏米,為寒山拾得靈蹟,自天台國清飛來。
明萬曆閒為洪水所壞,故鐵尚存,此白山僧「壬申寺志」所紀也。
參而斷之,曰「魚遊釜底」,是名放生;謂「輒死」者,眼欠分明。
既能飛來,何不飛去?洪水湯湯,豁然大悟。
明 (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壬申),冊天下寺名,以浙江寧波府鄞縣天童山景德禪寺定名「天童禪寺」,稱「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二」。
(成祖)永樂十三年(乙未),歸併天下寺觀,以佛隴、盤山、二靈、珠山寺僧歸併天童禪寺。
是時,重植夾道二十裡松,已成拱把。
〔質實〕《永樂鄞志》雲:二十裡松,歲久無存。
寺僧新植者,今漸成拱把矣。
(宣宗)宣德三年(戊申),寺殿燬。
宣德七年(壬子),住持圓愷重建殿閣,像設維新。
〔正疏〕殿高一十三丈,廣一十二丈,深八丈四尺。
左右翼以伽藍、祖師二堂,各廣二丈六尺。
佛、天、羅漢像,設備極精麗。
(敬宗)正統六年(辛酉),無傳禪師宗孠合眾鑄洪鐘,自為銘:「體元靜,扣而應。
用則神,誠夫性。
噫!惟汝不傳之令。
」閏十一月廿七日鑄。
是歲,住僧宗正又鑄鐵鑪雙瓶。
(世宗)嘉靖十四年(乙未),鄞隱士白川楊明輯《天童寺集》七卷。
(集既成,萬曆間,住僧無憂萬懽增編鷲峯正位,授梓。
) 明〈自序〉略:天童為天下禪宗五山之一,禪教大振於天下。
其山蜿蜒起伏,盤廻隱暎;層巒疊嶂,嵸巃嶻??;豐林喬木,薈蔚蔥菁,綿亙二十餘裡。
夾道松行,翠陰蒼靄,如行水簾洞中。
炎月涼颸,令人灑然心快。
到寺,廓為邃谷,衍為平疇。
峯巒環拱,嵓竇窅深;溪流清激,竹樹嘉美。
風日晴和,洞開軒窗,則青山白雲,盡在幾席。
誠棲真學道之奧區,達士名賢之所樂遊者也。
惜乎碑碣毀湮,遂使先代建置之勛、古人題詠之蹟,俱不見於世。
猶幸存一圖於大鑒堂,擬謂元時故物,披閱之,景物森然在目。
昔時僧眾統一,今則分食各居,古風不復可見。
夫地以人而勝,景以文而傳,豈亦有所待耶?嘉靖乙未春,白川子假館於茲,鉛槧之暇,因歷訪故蹟。
蒼煙灌莽,觸目凄然。
而先賢文字,亦所罕見。
餘是以旁搜徧訪,修斷簡、拾遺篇,得近代詩文若幹。
又得懷讓吟稿若幹,并餘瓦缶之音,釐為七卷,名曰「天童寺集」,付之住山隆、昂二公。
倘能好事,梓而行之,庶幾名山勝蹟不遂泯沒無聞;而湖海好奇之士,足迹所未至者,亦可為臥遊、博笑之一助雲。
嘉靖三十四年(乙丣,)夾道松遭伐,以日本猝警,備艦防海也。
〔從正〕二十裡松,按籍可徵者,始植於唐之乾元,再植於宋之祥符,迨元末明初,已成三植。
其間尚有缺紀者,至是殆絕。
「壬申寺志」註「萬松關」下,言其「松歷唐、宋、元迨明,為一有力者所伐」,真成夢囈。
傳法而住持,有明至宣德時,無傳孠禪師稱七十二代,大用機禪師稱七十五代,此後中斷。
其閒圓愷惟著興建之勛,承法無聞焉。
凡書住持而不書禪師者,示別也。
《會典事例》載天順八年詔:「京城內外寺觀,今後不許增修、請額。
」他可知矣。
自此佛教寖衰,如本山名剎,亦更十方住持之制,分房凡四,與常住為五,莊產各持。
茶香筍熟,饕於勢家;龍角雞丸,謀於俗姓。
斸塔毀碑,無所不至。
猶幸住持一二老宿,勉力攝延,保此殿閣,以故不廢。
遊詠者迨洪水降警,而勝構遂不可問。
嗚呼!興替不常,循環治亂。
餘故述往蹟,分次遊寺歷詠於此。
訖明萬曆洪水以前,為〈建置考〉之上。
宋 (二見)謝翺:雨宿詩 城中家斧冰 此地絕炎蒸 天食青童捧 龍居白氣升 暗燈猶宿火 寢服尚衷繒 客話從前事 書傳入內僧 風流今獨盡 雲物老相仍 淨榻搜涼臥 危闌入醉憑 雨師行下界 鳥夢識中乘 明發甬南去 他山逢智弘 元 (二見)金原素詩 喜尋方外友 特地到天童 松徑二十裡 雲山千萬重 倚窗僧聽雪 隔岸鳥呼風 遊憩歸何晚 舟行夜半鐘 (二見)李五峰詩 甬東東頭望天童 金銀夜氣雜雲濃 卻逢春雨兩三日 洗盡北山千萬重 奴子肩輿頻勸下 老僧強飯已鳴鐘 歸來城郭應回首 太白山前廿裡松 明 (蒲菴見心)來復:對雪詩 玉龍顫曉朔雲屯 滕六吹花積厚坤 凍合白峯天不夜 光吞大地月無痕 消冰成水應能辨 會色歸空孰與論 老我難禁寒徹骨 玲瓏松火喜春溫 去年旅寓北山陰 踏雪茅堂三尺深 紫禁有詩曾應制 少林無法可安心 梅花月霽僧初定 芋火煙寒客獨吟 今日南歸重聚首 天光如對閬峯岑 (正科)薛士銘詩 行盡名山廿裡松 峯巒重護梵王宮 層樓壯麗巍千尺 一沼清泠紀萬工 茶攪酥酡分玉乳 飯供香積下金童 我來暫借蒙堂宿 臥聽頻伽弄晚風 (比部.大本)張得中詩 廿裡松關鎖白雲 上方樓殿絕纖塵 好山矗矗鼇頭湧 流水濺濺虎跡陳 燈鏡交輝天不夜 幡花鬬彩地長春 憑闌極目情無限 吟罷涼風灑葛巾 湖海禪林太白山 我生今亦此躋攀 回頭便覺紅塵遠 適興何妨白日閒 瑞靄深籠千佛閣 祥煙密護萬松關 石窗燈火餘光在 再毓曇華出世間 (廷尉.季爵)夏時正詩 陰陰九隴六均峯 靉靉春雲護遠空 二十裡松千丈嶺 兩重山閣一聲鐘 林閒問道滄洲客 石上聽經碧漢龍 五百年前香積飯 二時天外走青童 (中丞.定齋)王應鵬詩 十裡青松接翠微 梵王宮殿白雲飛 鐘聲出岫客初到 月色滿庭僧未歸 偶有閒情依淨土 竟無塵慮瀆天機 明朝尚有登高興 萬仞岡頭一振衣 (硯溪)盧鎮詩 高世原非志 名山獨有緣 為探諸法界 來上萬松巔 嵓瀑晴飛雪 林坰夕起煙 便應尋惠遠 結社共長年 (方伯.仁仲)李麟詩 興逃方外翠微間 問道西來此日閒 仙鶴低回疑五鳳 禪心寂歷面三山 傳燈片月空中落 結夏孤雲定裏還 匹馬遁公頻著眼 為憐神駿邈天顏 (州守)徐栻吟句 日影正縣亭午塔 松聲先度隔雲鐘 (溪叔)周濂吟句 雲間遠樹雲邊寺 屋上清泉屋下山 (雲遊)無住子題壁 杖錫今來此 春歸欲夏時 丹崖秀淩漢 嘉樹綠連池 澗落飛泉急 山崇古殿危 穹碑臥苔蘚 猶誦昔人詩 (轂齋)鄭槮吟句 幾處人煙分下界 半空僧磬散清音 (友璧)陳璋吟句 滿山筍老多成竹 一路花香半是茶 (吉安守.三岡)葉應驄詩 賞心隨處物吾偕 上巳登臨景更佳 猶喜山僧能曠達 不妨仙客共詼諧 茗杯淨澣三更月 詩墨淋漓萬仞崖 擾擾風塵渾擺脫 相將身世到無懷 (三見)張憬詩 白帝司辰海國秋 不禁清夢到滄洲 風生遠浦朝聞笛 月出青關夜飯牛 落葉滿庭僧自歸 亂雲遮戶客還留 丹山赤水從吾好 不用題書汗漫遊 (考功.南禺)豐坊詩 倚天古殿雕金麗 落澗鳴泉佩玉新 何得盡逃塵世業 結茅終日對松筠 (司馬.東沙)張時徹詩 生平隻自愛青山 夢想清泉碧樹間 鷲嶺半穿黃葉路 石門遙度白雲關 林中猿鶴僧偏狎 木末星辰客共攀 五嶽遨遊空遠興 聊從此地避塵寰 (相國.蛟門)沈一貫詩 我來尋淨土 廿裡憩松陰 池色空諸有 山光明佛心 金精歸上界 琪樹隱中林 明發慈雲嶺 禪關白月深 陳復言詩 萬疊青螺絕點埃 分明此地勝蓬萊 祇園玉樹無時老 優鉢羅華盡日開 不雨白雲飛欲去 如花紅葉落將來 我今憩此無窮意 滄海茫茫問渡杯 劉炌詩 羣峯來太白 環撫碧嵸巃 金殿當溪口 松關立徑中 泉流雜梵磬 雲籟遞山鐘 月印龍堂靜 真僧了定空 (侍禦.東磐)徐待詩 溪頭緩步石苔斑 面面楓林破醉顏 看盡暮雲東入海 送餘返照北當山 魚潛清水芙蓉靜 鶴隱青松石洞閒 僧舍林深無侗事 未昏鐘動掩三關 (清卿.漢城)餘寅詩 長庚來寶地 帝遣護禪關 象設虛無外 玄通窈窕間 白雲閒在野 明月靜于山 老檜離奇甚 應知說大還 (勳卿.會之)吳禮嘉詩 塵世勞勞幾日閒 漫將屐齒印青山 竹過梅雨晴猶溼 鶴帶松雲去復還 浸月雙池浮七塔 倚天孤殿撫三關 何時太白星重下 欲乞金精駐玉顏 (伯翼)楊承鯤詩 天上羣峯到寺門 千年長禮聖僧尊 雲生合殿雙龍戲 雨度空山萬馬奔 法相不知何世界 古碑猶記晉乾坤 旃檀寂莫金花落 坐想寒鐘下遠村 (偉卿.三橋)李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