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詩
連峯奔馬積陰長 十裡松行上上方 世遠事猶傳太白 雲深興欲覓中黃
日臨池影搖蟲吻 風遞泉聲入土囊 老衲定回無一事 蒲團共話紫茸香
建置考(下)
明
(神宗)萬曆十五年(丁亥)七月二十一日,太白龍見,乘風鼓雨,洪水懷山,寺盡圮,礎礫無一存者。
(二見)沈明臣:紀災詩 千載天童寺 名山大海東 丹青餘古殿 像塑儼新工 佛亦難逃劫 塵應總是空 滄桑陵谷變 百六數誰窮 (郡丞.武陵伯貞)龍德孚:賑饑經寺詩 太白知何處 天童尚有名 池渟金液水 山繞蕊珠城 護法龍空臥 啼飢鳥亂鳴 飄風摧棟宇 牢落不勝情 褰帷乘俗駕 卓錫問名山 貌以憂民瘦 心因學道閒 樓空峯崒嵂 林密鳥間關 不照龍潭水 風塵客子顏 是歲冬,延住持僧因懷重建法堂。
萬曆三十年(壬寅),住僧傳僖重建鐘樓。
(紫柏達觀)真可感言: 四明三佛地 海闊魚龍鯹 天童與雪竇 法鼓久不鳴 萬曆四十三年(乙卯),住僧慧高偕緇素六人,詣金陵請印大藏。
〔附紀〕高,號寶峯。
藏既得請,高以病逝,偕行者繼殞其三。
(懷宗)崇禎二年(己巳),住僧明貫,介姚江張孝廉廷賓,奉闔郡檀越諸函,迎密雲禪師於金粟,不至。
〔附紀〕貫,號鏡池,西上仲房僧也,每悼祖庭荒落,嘗拾娑羅果于阿育王塔下,歸種山軒之前,且祝曰:「此樹敷榮,法門再振。
」久之,幹成尋丈,因主金粟之請。
廷賓,字客卿,天啟甲子舉人,嘗任鄞學博士,後得法于密雲之子石奇。
通雲,名行恂,號退安,住雪竇之妙高峯。
崇禎四年(辛未),萬工池朱藻藂生,殿基前獅子柏復榮。
〔質實〕自萬曆丁亥洪水後,池水汚葑、柏枝枯瘁。
是年,池生朱藻,波光若錦;柏亦漸還蒼翠,兆本山中興之瑞焉。
是歲四月三日丙午,密雲禪師圓悟繇阿育王山來主法席,寺復為十方住持。
應郡司李新建、海岸黃端伯、鄉侍禦李漸鴻,遵徐心韋之垣及僧明貫、佛金諸人申前請也。
崇禎五年(壬申),纂《天童寺志》。
〔正疏〕志凡五卷,咨謀者張客卿,草創者僧白山,討潤者王金如、管而抑,鋟傳者陳紀常,稱「壬申志」。
(鄞令.蘭陵芳洲)王章序 今夫一行作吏,便縛俗緣;即翻閱志林,不離藤橛。
靈山非不咫尺,未遑著屐探奇;衣鉢縱有原頭,誰向傳燈問派?茫茫簿案,幾於苦海無邊;碌碌風塵,竊願色身無礙。
憶昔育王寺征車暫憩,因得密雲師棒喝指迷;擊拂不過眼前,直令通身汗透。
拈花即是了義,何但劈面金針?就此慈悲法門,都關民社正印。
無何,受請天童,中興臨濟。
慨梵宇之歷劫,半屬艸煙;憫真諦之沉淪,為傳薪火。
放下樵擔,立成龍象莊嚴;獨座法筵,盡作鳥魚參聽。
發願時,正如水銀撒地,隨到皆圓;卓錫處,又如明月落川,容光必映。
太白遺勝,一稽圖而晉殿、唐宮宛爾神遊,渡葦宗風;一按譜而曹溪、臨濟儼然未散,猗歟盛哉!莫作瞿曇內詮,堪入古菫外紀。
餘質慚下乘,力遜布金。
原本山川,徒羨青蓮仙蹟;披觀寶筏,聊於玉局效顰。
倘曰口頭禪和盤托出,須提門外漢息念皈依。
固是密師普度弘功,亦是弟子當官懺業。
時將入計,因廣文請而為之序。
崇禎八年(乙亥),密雲禪師始建佛殿、天王殿,既而法堂、先覺堂、藏閣、大方丈,以次落成。
〔正疏〕佛殿為間者七,其高九丈六尺,縱十一丈,廣十三丈五尺。
東掖則有伽藍堂,西掖則有祖師室,為楹各三。
天王殿,為間及廣並如佛殿之數,其高八丈六尺,縱九十尺。
法堂,間與廣同佛殿,惟兩偏又各一楹,六丈六尺者,其高也;八丈六尺者,其縱也。
先覺堂,為間三,其高三丈,縱五丈,廣六丈。
左側有樓二間,曰司香。
藏閣凡七間,高四丈六尺,縱七丈,廣十又一丈。
大方丈凡三間,兩偏為間各一,高三丈六尺,縱六丈六尺,廣八丈二尺。
輔左右以樓,曰刷印,凡十間。
小方丈,為樓凡三間,兩偏各一間。
韋馱像,僧朗契自維揚造成,浮海而至。
悟禪師:法堂銘 法堂中 主人公 高陞座 萬指叢 無法說 度朦朧 惟直指 棒頭通 又:先覺論 先覺雖覺後覺,後覺若不覺,安知先覺之覺趣?故因自覺而感先覺,所謂後覺效先覺。
既因先覺以自覺,復將斯覺以覺後覺之覺,是則自覺覺他。
覺覺相承,如燈然燈,燈燈續燄。
先覺之義大矣哉。
又:先覺堂碑記 設造祖堂,蓋因三因:一因山僧從上來源中有天童華、天童傑二祖,故於育王來歸二祖塔,詢舊住僧,竟無知者。
二因天童請入院後,徧禮傳燈所載本寺陞堂說法利生者,不惟山屬他姓,即塔已大半掘壞。
三因舊住房僧,惟設遞代受度付產者為祖,即宏智兒孫例如此。
故山僧發願,自開山來,凡開堂演法者,鹹設牌位,同居此堂。
遇朔望時,住持當炷香禮拜,啟後人以了生死為心,不可以產業為事。
即山僧設有兒孫,并諸房僧,非於本寺開堂者,斷不可入此堂,混雜先聖,緻不尊重,獲罪法門。
願護法韋馱并伽藍神,監悟本心初因如此。
是為記。
崇禎九年(丙子),建雲水堂於佛殿東偏,其西偏建應供堂。
〔正疏〕雲水堂為間凡七,左右為間各一,應供堂如之。
是歲,又建延壽堂於天王殿外之西。
〔正疏〕堂凡二十間。
初,嘉禾錢大理士貴之子,不知有天童者,將亡之際,忽雲「天童、天童」。
後復夢告曰:「我三年還來。
」大理遂入山修供祈嗣,因建是堂并藥物之需,以安病僧。
未幾,果得子,額其堂曰「有喜」。
後錢公子芳標至山,恍如再來,捐移天王殿東。
崇禎十年(丁醜),建西禪堂及東西兩客堂。
〔正疏〕禪堂在藏閣前,為間凡七,高四丈六尺,縱六丈六尺,廣十一丈,中設聖僧像。
東客堂在先覺堂垣南,為間十一又七;西客堂在小方丈垣南,為間一十又八。
崇禎十三年(庚辰),建東禪堂及鐘樓。
又有堂曰新新,閣曰廻光,樓曰返照。
〔正疏〕禪堂在廻光閣東,凡七間,兩偏各一間,高廣溢於西制。
中設初祖像。
鐘樓在佛殿東廊外,高與天王殿等。
對峙欲建鼓樓,已庀材鳩工矣。
以形家言,中止。
新新堂在東禪堂後,為間二十有二。
廻光閣踞天王殿東,其西則返照樓,為間各七,並高五丈六尺。
自辛未至此,凡十載間,所建正宇外,其他隨構者,東西兩廊、香積廚、浴室。
樓有三:曰庫司、曰西客、曰藥料。
寮有八:曰首座、曰頭首、曰知客、曰化主、曰典座、曰雜務、曰什物、曰浣濯。
房有十一:曰碓、曰磨、曰茶、曰小菜、曰收飯、曰磑、曰田、曰園、曰柴、曰頭口、曰圊。
而諸構間,器設具備。
〔正疏〕東西廊,自下至上,各長五十又五丈。
香積廚凡七間,銅鍋有容二十餘石者,有容數石者,僧深密從金陵募鑄。
浴室在澗西,凡四間。
庫司樓在西禪堂垣外,為間者七。
西客樓在庫樓垣西,為閣者三,兩偏各一。
藥樓在西客樓右,為間者二。
單寮凡一十九間,在方丈後。
頭首寮凡十間,在大方丈前。
知客寮凡三間,兩偏各一間,在佛殿西廡,與東廡首座寮相對。
化主寮制如知客,在法堂東廡。
典座寮凡三間,在香積廚左偏。
雜務寮計三間,兩偏各一間,在法堂東偏。
什物、浣濯二寮各二間,一在知客寮右,一在化主寮左。
落法堂西偏,為間三、左右偏各一者,碓房也。
與典座寮對而為間三者,磨房也。
落碓房左而為間二者,茶房也。
而小菜房傍之。
與藥樓對而為間二者,收飯房也。
磑房凡三間,田房二間,園房三間,柴房、頭口房、圊房各四間,俱臨西澗之濱。
又接西澗橋,濬築內外萬工池,造七塔。
〔正疏〕外池水,先是從西澗來,直瀉池面,無旁殺者,故勢多湍決。
因別為一澗,引泉曲折出清關橋,捍▆巨石。
又兩池各濬深數十尺,工亦萬計。
池中獲古龍泉瓷鼎二,上覆以鐘。
其一最佳者,兩耳三足,底有圜孔;自足至耳,高可尺五;質同碧玉,光采照人。
夫洪水之變,瓦礎無一存者,而此鼎潛淵無恙,鍬钁不傷毫髮,真神物也,今供西禪堂;其一藏庫樓者,後遭燬。
(江陰介子)黃毓祺:天童寺中興碑記 晉義興行感太白,人稱太白祖師,因以名山。
唐法璿如之山,又以「天童」稱。
天童之有寺也,自乾元之清閒始。
天童之為十方禪剎也,自大中之鹹啟始。
其稱景德禪寺也,則自宋景德始。
建炎末,宏智覺撤而新之,即三門為大閣,安奉千佛;又建盧舍那閣,觀者如遊華藏界。
而僧堂、眾寮、臥具、飲食器,所以處其徒者,亦皆如寶坊、化城。
又即濱海之隙,障斥鹵而耕之,以給僧供。
天童道場翕然稱中興焉。
嗣是,屢燬屢建。
迨我明萬曆丁亥,烈風雨,龍出水漲,寺遂圮。
今上崇禎辛未,我密雲禪師應寺僧暨鄉紳請,來主茲山。
龍象十千,爭趨鎚拂。
越數載,百廢具興,視宏智覺所謂「不起於座,變荊棘林為梵釋龍天之宮」者,殆無以異。
門下士謀立碑石,紀師中興功。
或難曰:「自有天童以來,稱中興者,惟宏智覺。
他如慈航樸建超諸有閣於盧舍那閣前,複道聯屬,巋然相望。
宋孝宗手書『太白名山』賜之。
虛菴敞緻島夷百圍之木,挾大舶,泛鯨波而至;傑閣頓為改觀,下瞰河漢星鬥,如在欄檻。
別山智縛茅以居,歲旱禱雨輒應。
人情大和,會輪奐斬新,視舊無一殺。
元明良重建朝元閣,左鴻鐘,右輪藏,鑄萬銅佛置閣中。
梁棟雲飛,柱石山積,皆未聞有中興名。
今師所剙造,修敞巨麗不及諸老千一,其稱中興者何也?且宏智覺時,寺中有田萬三千畝,四面山皆寺中山,無他樵采者,夾道古松二十裡。
慈航樸大築海塗,增益歲入。
元明良復萬佛莊田于牧峯、鼈山二島嶼下,若幹頃有奇。
今寺僧斥賣殆盡,師概置不問。
即山中祖塔,祇存空穴者有之,畧一修復,未免曳杖渡江矣,何中興之足雲?」予笑曰:「此其所以為中興也!宏智覺,名徹九重,化走八埏,豈僅以天童樓閣甲于東南而已哉?然則我師之所以稱中興者,亦可例見。
」師名圓悟,宜興蔣氏子;嗣龍池幻有傳,溯曹溪為三十四世孫。
其持身也,孤峻;其唱道也,直截。
意所不可,飄飄然恥同蚖蛇戀窟。
其淵源有自,謹拜手作記,系之詞: 達磨西來 曹源一滴 臨濟宗風 楊岐正脈 惟應菴華 暨密菴傑 是父是子 住持景德 十七世孫 天童繼席 密雲彌布 蔭覆一切 手拈白棒 攔腰劈脊 直指諸人 離心意識 石火罔通 電光莫及 須彌搥碎 崖崩石裂 命根下刃 無諸枝葉 大用迥然 全機獨脫 辨魔揀異 案據款結 一任諸方 來納敗闕 同一虛空 天地日月 人何今古 棒何勝劣 個中誰主 撲落無物 見墮斷阬 匠非本色 博山雲門 痛遭訶斥 餘子紛紛 一唾不值 非其種草 徒勞入室 披師子皮 噴野狐沫 徧搜三法 以為成式 魔魅後昆 贓誣先哲 又或於中 妄矜差別 玄要自他 分疆釘橛 韶陽三句 支離配合 世智辨聰 名運糞入 老牛舐犢 遮醜藏拙 須知此老 家風殊絕 每歎古人 門庭建立 鑄印銷印 毋固毋必 臨濟自言 三句即一 皆是空名 而無有實 六十烏藤 如蒿枝拂 匪從檗來 豈大愚力 丈自耳聾 檗自吐舌 肯累馬師 以喝為喝 棒喝臨時 猶如俊鶻 兔起艸間 生擒活擊 扶破砂盆 七穿八穴 蛇頭揩癢 虎口奪食 應菴父子 頂??著楔 盡底掀翻 和盤托出 大冶洪爐 烹煅諸佛 三賢十聖 曝腮點額 到處三拈 賊刀殺賊 棒頭有眼 臨濟一隻 宗祖高明 兒孫烜赫 偉哉中興 勒詞紀石 崇禎十四年(辛巳),重纂《天童寺志》。
〔正疏〕江陰黃介子毓祺所修,凡十卷,分為十志,蓋藍本「壬申志」而稍廣之者。
(參議.槐庭)林祖述:宿天童寺詩 鳥道逶迤入 招提此勝遊 斜陽千嶂夕 玉露萬松秋 法界寰中勝 珠林望裏遒 路從脩竹轉 水向曲池流 苔繡瞿曇古 雲封寶座幽 經幢閒白日 臺殿沒荒丘 絕頂龍湫見 懸崖佛跡留 溪聲疑卷壑 霧氣欲沉樓 午夜聞僧梵 涼思浣客愁 興衰都莫問 天地總浮漚 (少宰.栩菴)林棟隆:同李漸鴻侍禦遊寺詩 空王臺殿倚巃嵸 九裡長松一徑通 曲水回環分日月 危巒影亂隔玲瓏 岫雲暗度千嵓桺 海色晴連萬谷風 勝友相尋多遠意 歸依何日息心中 (博士.客卿)張廷賓:入寺詩 熏風六月自生涼 獨入深山選佛場 隨到便聞奇特事 蟬聲竹影稻花香 東坡玉版趙州茶 昔日天童舊作家 一自門庭蕭瑟後 筍蒲隙地入官衙 (囊雲)增德詩 衰年差喜健 著得草鞋行 有足何愁溼 尋山不必晴 路非無處入 雲卻此中生 自嚮茲峯久 到來惟雨聲 (冏卿.塞翁)謝三賓:遊天童阿育王詩 雲林來遠客 老衲指名山 百裡皆梅竹 孤雲自往還 鐘聲青嶂外 塔影翠微間 舍利今何在 山僧早閉關 (大行.蒼郊)徐家麟詩 自懼雙眉鐘裏看 得逢山色便為歡 輕輿敵馬追危日 濁酒臨風傲薄寒 排對諸巖青未了 飄零幾葉絳猶攢 繇來我輩耽嘉勝 恥不如僧語豈謾 (太常.繭菴)林時對詩 萬峯攢翠到蓮臺 碧瓦丹楹次第開 雲幕重陰催宿雨 谷鳴飛瀑度輕雷 滿山松老龍生樹 一路花香鳥印苔 夜靜香飄垂暮靄 數聲清梵隔塵埃 國朝 (世祖)順治四年(丁亥),費隱禪師通容恢復東谷,清理南山,歸還侵田三百餘畝。
(如如居士.檇李)黃承昊:天童興復東谷記 天童,固五山之一也,自密老人中興,濟道龍驤雷送,而太白雄峯烺烺象表者,遂乃越玉幾、淩霄、南屏、飛來諸勝而上之。
若稽古輿圖,天童之初得名也,以義興;得地也,以宏智。
始始之,終終之。
或曰「故非今景德寺址也」。
景德,自唐至德之曇總始也。
去寺址一裡而遙,曰東谷者,其是也。
或曰「小天童,非古也」。
嘗度清關,去屐齒之前??者,戴松陰,歷甃砌,憑夷鎻翠之虛亭,去古三門尚數十武。
緣魁陵而東,澗流淙淙然,摳衣涉之,徙倚中峯之麓,見所為畝首之犁然、壞道之斑然。
或曰「此古天童也」。
童子汲侍,胡然而天?祕書多寶,胡然而帝?鄰虛析塵,抑已難矣。
蓋中峯之障天童左臂者,折而峙。
其右,玄武童然,蒼黃相摩,彌望一如太白之巔。
其左,層巒蔽虧,木千章,竹萬箇;前峯低昂,池水泱泱。
二區三唐,其視端拱雙鏡外者,如屏如幙,森沉不讓,雄秀曠衍弗逮也。
以王業例之,將猶姬伯之邠岐,劉叔之南陽乎!視今梁麗輝暎、飛甍盤鬱者而小之。
小之乎雲爾,或曰「小天童,非古也」。
隰州古佛即其墟建窣堵波焉,四方來觀者,遂不以義興,以宏智。
額曰「妙光」,志帝錫也。
方建炎時,南北初裂,黔首日苦兵,宏智禪師特顯正偏不犯之手,談笑而起曹洞于未墜。
平高就下,捨短從長,釋梵龍天之宮,美哉輪焉。
禪師善逝後五百歲,非惟河橫鬥轉,黃閣之家信莫傳;而窣堵之巋然僅存者,化紺宇為荊榛,夷香幢為井竈,乃更在盛平之世。
雖以吾密老人眼定乾坤、發揚蹈厲,二十年來,琳宮再造,獅象圍繞,藉第四正宗祖塔,而一再曳杖出山,又奚論妙光之荒支矣!老人善逝後五六歲,費隱禪師來主院
(二見)沈明臣:紀災詩 千載天童寺 名山大海東 丹青餘古殿 像塑儼新工 佛亦難逃劫 塵應總是空 滄桑陵谷變 百六數誰窮 (郡丞.武陵伯貞)龍德孚:賑饑經寺詩 太白知何處 天童尚有名 池渟金液水 山繞蕊珠城 護法龍空臥 啼飢鳥亂鳴 飄風摧棟宇 牢落不勝情 褰帷乘俗駕 卓錫問名山 貌以憂民瘦 心因學道閒 樓空峯崒嵂 林密鳥間關 不照龍潭水 風塵客子顏 是歲冬,延住持僧因懷重建法堂。
萬曆三十年(壬寅),住僧傳僖重建鐘樓。
(紫柏達觀)真可感言: 四明三佛地 海闊魚龍鯹 天童與雪竇 法鼓久不鳴 萬曆四十三年(乙卯),住僧慧高偕緇素六人,詣金陵請印大藏。
〔附紀〕高,號寶峯。
藏既得請,高以病逝,偕行者繼殞其三。
(懷宗)崇禎二年(己巳),住僧明貫,介姚江張孝廉廷賓,奉闔郡檀越諸函,迎密雲禪師於金粟,不至。
〔附紀〕貫,號鏡池,西上仲房僧也,每悼祖庭荒落,嘗拾娑羅果于阿育王塔下,歸種山軒之前,且祝曰:「此樹敷榮,法門再振。
」久之,幹成尋丈,因主金粟之請。
廷賓,字客卿,天啟甲子舉人,嘗任鄞學博士,後得法于密雲之子石奇。
通雲,名行恂,號退安,住雪竇之妙高峯。
崇禎四年(辛未),萬工池朱藻藂生,殿基前獅子柏復榮。
〔質實〕自萬曆丁亥洪水後,池水汚葑、柏枝枯瘁。
是年,池生朱藻,波光若錦;柏亦漸還蒼翠,兆本山中興之瑞焉。
是歲四月三日丙午,密雲禪師圓悟繇阿育王山來主法席,寺復為十方住持。
應郡司李新建、海岸黃端伯、鄉侍禦李漸鴻,遵徐心韋之垣及僧明貫、佛金諸人申前請也。
崇禎五年(壬申),纂《天童寺志》。
〔正疏〕志凡五卷,咨謀者張客卿,草創者僧白山,討潤者王金如、管而抑,鋟傳者陳紀常,稱「壬申志」。
(鄞令.蘭陵芳洲)王章序 今夫一行作吏,便縛俗緣;即翻閱志林,不離藤橛。
靈山非不咫尺,未遑著屐探奇;衣鉢縱有原頭,誰向傳燈問派?茫茫簿案,幾於苦海無邊;碌碌風塵,竊願色身無礙。
憶昔育王寺征車暫憩,因得密雲師棒喝指迷;擊拂不過眼前,直令通身汗透。
拈花即是了義,何但劈面金針?就此慈悲法門,都關民社正印。
無何,受請天童,中興臨濟。
慨梵宇之歷劫,半屬艸煙;憫真諦之沉淪,為傳薪火。
放下樵擔,立成龍象莊嚴;獨座法筵,盡作鳥魚參聽。
發願時,正如水銀撒地,隨到皆圓;卓錫處,又如明月落川,容光必映。
太白遺勝,一稽圖而晉殿、唐宮宛爾神遊,渡葦宗風;一按譜而曹溪、臨濟儼然未散,猗歟盛哉!莫作瞿曇內詮,堪入古菫外紀。
餘質慚下乘,力遜布金。
原本山川,徒羨青蓮仙蹟;披觀寶筏,聊於玉局效顰。
倘曰口頭禪和盤托出,須提門外漢息念皈依。
固是密師普度弘功,亦是弟子當官懺業。
時將入計,因廣文請而為之序。
崇禎八年(乙亥),密雲禪師始建佛殿、天王殿,既而法堂、先覺堂、藏閣、大方丈,以次落成。
〔正疏〕佛殿為間者七,其高九丈六尺,縱十一丈,廣十三丈五尺。
東掖則有伽藍堂,西掖則有祖師室,為楹各三。
天王殿,為間及廣並如佛殿之數,其高八丈六尺,縱九十尺。
法堂,間與廣同佛殿,惟兩偏又各一楹,六丈六尺者,其高也;八丈六尺者,其縱也。
先覺堂,為間三,其高三丈,縱五丈,廣六丈。
左側有樓二間,曰司香。
藏閣凡七間,高四丈六尺,縱七丈,廣十又一丈。
大方丈凡三間,兩偏為間各一,高三丈六尺,縱六丈六尺,廣八丈二尺。
輔左右以樓,曰刷印,凡十間。
小方丈,為樓凡三間,兩偏各一間。
韋馱像,僧朗契自維揚造成,浮海而至。
悟禪師:法堂銘 法堂中 主人公 高陞座 萬指叢 無法說 度朦朧 惟直指 棒頭通 又:先覺論 先覺雖覺後覺,後覺若不覺,安知先覺之覺趣?故因自覺而感先覺,所謂後覺效先覺。
既因先覺以自覺,復將斯覺以覺後覺之覺,是則自覺覺他。
覺覺相承,如燈然燈,燈燈續燄。
先覺之義大矣哉。
又:先覺堂碑記 設造祖堂,蓋因三因:一因山僧從上來源中有天童華、天童傑二祖,故於育王來歸二祖塔,詢舊住僧,竟無知者。
二因天童請入院後,徧禮傳燈所載本寺陞堂說法利生者,不惟山屬他姓,即塔已大半掘壞。
三因舊住房僧,惟設遞代受度付產者為祖,即宏智兒孫例如此。
故山僧發願,自開山來,凡開堂演法者,鹹設牌位,同居此堂。
遇朔望時,住持當炷香禮拜,啟後人以了生死為心,不可以產業為事。
即山僧設有兒孫,并諸房僧,非於本寺開堂者,斷不可入此堂,混雜先聖,緻不尊重,獲罪法門。
願護法韋馱并伽藍神,監悟本心初因如此。
是為記。
崇禎九年(丙子),建雲水堂於佛殿東偏,其西偏建應供堂。
〔正疏〕雲水堂為間凡七,左右為間各一,應供堂如之。
是歲,又建延壽堂於天王殿外之西。
〔正疏〕堂凡二十間。
初,嘉禾錢大理士貴之子,不知有天童者,將亡之際,忽雲「天童、天童」。
後復夢告曰:「我三年還來。
」大理遂入山修供祈嗣,因建是堂并藥物之需,以安病僧。
未幾,果得子,額其堂曰「有喜」。
後錢公子芳標至山,恍如再來,捐移天王殿東。
崇禎十年(丁醜),建西禪堂及東西兩客堂。
〔正疏〕禪堂在藏閣前,為間凡七,高四丈六尺,縱六丈六尺,廣十一丈,中設聖僧像。
東客堂在先覺堂垣南,為間十一又七;西客堂在小方丈垣南,為間一十又八。
崇禎十三年(庚辰),建東禪堂及鐘樓。
又有堂曰新新,閣曰廻光,樓曰返照。
〔正疏〕禪堂在廻光閣東,凡七間,兩偏各一間,高廣溢於西制。
中設初祖像。
鐘樓在佛殿東廊外,高與天王殿等。
對峙欲建鼓樓,已庀材鳩工矣。
以形家言,中止。
新新堂在東禪堂後,為間二十有二。
廻光閣踞天王殿東,其西則返照樓,為間各七,並高五丈六尺。
自辛未至此,凡十載間,所建正宇外,其他隨構者,東西兩廊、香積廚、浴室。
樓有三:曰庫司、曰西客、曰藥料。
寮有八:曰首座、曰頭首、曰知客、曰化主、曰典座、曰雜務、曰什物、曰浣濯。
房有十一:曰碓、曰磨、曰茶、曰小菜、曰收飯、曰磑、曰田、曰園、曰柴、曰頭口、曰圊。
而諸構間,器設具備。
〔正疏〕東西廊,自下至上,各長五十又五丈。
香積廚凡七間,銅鍋有容二十餘石者,有容數石者,僧深密從金陵募鑄。
浴室在澗西,凡四間。
庫司樓在西禪堂垣外,為間者七。
西客樓在庫樓垣西,為閣者三,兩偏各一。
藥樓在西客樓右,為間者二。
單寮凡一十九間,在方丈後。
頭首寮凡十間,在大方丈前。
知客寮凡三間,兩偏各一間,在佛殿西廡,與東廡首座寮相對。
化主寮制如知客,在法堂東廡。
典座寮凡三間,在香積廚左偏。
雜務寮計三間,兩偏各一間,在法堂東偏。
什物、浣濯二寮各二間,一在知客寮右,一在化主寮左。
落法堂西偏,為間三、左右偏各一者,碓房也。
與典座寮對而為間三者,磨房也。
落碓房左而為間二者,茶房也。
而小菜房傍之。
與藥樓對而為間二者,收飯房也。
磑房凡三間,田房二間,園房三間,柴房、頭口房、圊房各四間,俱臨西澗之濱。
又接西澗橋,濬築內外萬工池,造七塔。
〔正疏〕外池水,先是從西澗來,直瀉池面,無旁殺者,故勢多湍決。
因別為一澗,引泉曲折出清關橋,捍▆巨石。
又兩池各濬深數十尺,工亦萬計。
池中獲古龍泉瓷鼎二,上覆以鐘。
其一最佳者,兩耳三足,底有圜孔;自足至耳,高可尺五;質同碧玉,光采照人。
夫洪水之變,瓦礎無一存者,而此鼎潛淵無恙,鍬钁不傷毫髮,真神物也,今供西禪堂;其一藏庫樓者,後遭燬。
(江陰介子)黃毓祺:天童寺中興碑記 晉義興行感太白,人稱太白祖師,因以名山。
唐法璿如之山,又以「天童」稱。
天童之有寺也,自乾元之清閒始。
天童之為十方禪剎也,自大中之鹹啟始。
其稱景德禪寺也,則自宋景德始。
建炎末,宏智覺撤而新之,即三門為大閣,安奉千佛;又建盧舍那閣,觀者如遊華藏界。
而僧堂、眾寮、臥具、飲食器,所以處其徒者,亦皆如寶坊、化城。
又即濱海之隙,障斥鹵而耕之,以給僧供。
天童道場翕然稱中興焉。
嗣是,屢燬屢建。
迨我明萬曆丁亥,烈風雨,龍出水漲,寺遂圮。
今上崇禎辛未,我密雲禪師應寺僧暨鄉紳請,來主茲山。
龍象十千,爭趨鎚拂。
越數載,百廢具興,視宏智覺所謂「不起於座,變荊棘林為梵釋龍天之宮」者,殆無以異。
門下士謀立碑石,紀師中興功。
或難曰:「自有天童以來,稱中興者,惟宏智覺。
他如慈航樸建超諸有閣於盧舍那閣前,複道聯屬,巋然相望。
宋孝宗手書『太白名山』賜之。
虛菴敞緻島夷百圍之木,挾大舶,泛鯨波而至;傑閣頓為改觀,下瞰河漢星鬥,如在欄檻。
別山智縛茅以居,歲旱禱雨輒應。
人情大和,會輪奐斬新,視舊無一殺。
元明良重建朝元閣,左鴻鐘,右輪藏,鑄萬銅佛置閣中。
梁棟雲飛,柱石山積,皆未聞有中興名。
今師所剙造,修敞巨麗不及諸老千一,其稱中興者何也?且宏智覺時,寺中有田萬三千畝,四面山皆寺中山,無他樵采者,夾道古松二十裡。
慈航樸大築海塗,增益歲入。
元明良復萬佛莊田于牧峯、鼈山二島嶼下,若幹頃有奇。
今寺僧斥賣殆盡,師概置不問。
即山中祖塔,祇存空穴者有之,畧一修復,未免曳杖渡江矣,何中興之足雲?」予笑曰:「此其所以為中興也!宏智覺,名徹九重,化走八埏,豈僅以天童樓閣甲于東南而已哉?然則我師之所以稱中興者,亦可例見。
」師名圓悟,宜興蔣氏子;嗣龍池幻有傳,溯曹溪為三十四世孫。
其持身也,孤峻;其唱道也,直截。
意所不可,飄飄然恥同蚖蛇戀窟。
其淵源有自,謹拜手作記,系之詞: 達磨西來 曹源一滴 臨濟宗風 楊岐正脈 惟應菴華 暨密菴傑 是父是子 住持景德 十七世孫 天童繼席 密雲彌布 蔭覆一切 手拈白棒 攔腰劈脊 直指諸人 離心意識 石火罔通 電光莫及 須彌搥碎 崖崩石裂 命根下刃 無諸枝葉 大用迥然 全機獨脫 辨魔揀異 案據款結 一任諸方 來納敗闕 同一虛空 天地日月 人何今古 棒何勝劣 個中誰主 撲落無物 見墮斷阬 匠非本色 博山雲門 痛遭訶斥 餘子紛紛 一唾不值 非其種草 徒勞入室 披師子皮 噴野狐沫 徧搜三法 以為成式 魔魅後昆 贓誣先哲 又或於中 妄矜差別 玄要自他 分疆釘橛 韶陽三句 支離配合 世智辨聰 名運糞入 老牛舐犢 遮醜藏拙 須知此老 家風殊絕 每歎古人 門庭建立 鑄印銷印 毋固毋必 臨濟自言 三句即一 皆是空名 而無有實 六十烏藤 如蒿枝拂 匪從檗來 豈大愚力 丈自耳聾 檗自吐舌 肯累馬師 以喝為喝 棒喝臨時 猶如俊鶻 兔起艸間 生擒活擊 扶破砂盆 七穿八穴 蛇頭揩癢 虎口奪食 應菴父子 頂??著楔 盡底掀翻 和盤托出 大冶洪爐 烹煅諸佛 三賢十聖 曝腮點額 到處三拈 賊刀殺賊 棒頭有眼 臨濟一隻 宗祖高明 兒孫烜赫 偉哉中興 勒詞紀石 崇禎十四年(辛巳),重纂《天童寺志》。
〔正疏〕江陰黃介子毓祺所修,凡十卷,分為十志,蓋藍本「壬申志」而稍廣之者。
(參議.槐庭)林祖述:宿天童寺詩 鳥道逶迤入 招提此勝遊 斜陽千嶂夕 玉露萬松秋 法界寰中勝 珠林望裏遒 路從脩竹轉 水向曲池流 苔繡瞿曇古 雲封寶座幽 經幢閒白日 臺殿沒荒丘 絕頂龍湫見 懸崖佛跡留 溪聲疑卷壑 霧氣欲沉樓 午夜聞僧梵 涼思浣客愁 興衰都莫問 天地總浮漚 (少宰.栩菴)林棟隆:同李漸鴻侍禦遊寺詩 空王臺殿倚巃嵸 九裡長松一徑通 曲水回環分日月 危巒影亂隔玲瓏 岫雲暗度千嵓桺 海色晴連萬谷風 勝友相尋多遠意 歸依何日息心中 (博士.客卿)張廷賓:入寺詩 熏風六月自生涼 獨入深山選佛場 隨到便聞奇特事 蟬聲竹影稻花香 東坡玉版趙州茶 昔日天童舊作家 一自門庭蕭瑟後 筍蒲隙地入官衙 (囊雲)增德詩 衰年差喜健 著得草鞋行 有足何愁溼 尋山不必晴 路非無處入 雲卻此中生 自嚮茲峯久 到來惟雨聲 (冏卿.塞翁)謝三賓:遊天童阿育王詩 雲林來遠客 老衲指名山 百裡皆梅竹 孤雲自往還 鐘聲青嶂外 塔影翠微間 舍利今何在 山僧早閉關 (大行.蒼郊)徐家麟詩 自懼雙眉鐘裏看 得逢山色便為歡 輕輿敵馬追危日 濁酒臨風傲薄寒 排對諸巖青未了 飄零幾葉絳猶攢 繇來我輩耽嘉勝 恥不如僧語豈謾 (太常.繭菴)林時對詩 萬峯攢翠到蓮臺 碧瓦丹楹次第開 雲幕重陰催宿雨 谷鳴飛瀑度輕雷 滿山松老龍生樹 一路花香鳥印苔 夜靜香飄垂暮靄 數聲清梵隔塵埃 國朝 (世祖)順治四年(丁亥),費隱禪師通容恢復東谷,清理南山,歸還侵田三百餘畝。
(如如居士.檇李)黃承昊:天童興復東谷記 天童,固五山之一也,自密老人中興,濟道龍驤雷送,而太白雄峯烺烺象表者,遂乃越玉幾、淩霄、南屏、飛來諸勝而上之。
若稽古輿圖,天童之初得名也,以義興;得地也,以宏智。
始始之,終終之。
或曰「故非今景德寺址也」。
景德,自唐至德之曇總始也。
去寺址一裡而遙,曰東谷者,其是也。
或曰「小天童,非古也」。
嘗度清關,去屐齒之前??者,戴松陰,歷甃砌,憑夷鎻翠之虛亭,去古三門尚數十武。
緣魁陵而東,澗流淙淙然,摳衣涉之,徙倚中峯之麓,見所為畝首之犁然、壞道之斑然。
或曰「此古天童也」。
童子汲侍,胡然而天?祕書多寶,胡然而帝?鄰虛析塵,抑已難矣。
蓋中峯之障天童左臂者,折而峙。
其右,玄武童然,蒼黃相摩,彌望一如太白之巔。
其左,層巒蔽虧,木千章,竹萬箇;前峯低昂,池水泱泱。
二區三唐,其視端拱雙鏡外者,如屏如幙,森沉不讓,雄秀曠衍弗逮也。
以王業例之,將猶姬伯之邠岐,劉叔之南陽乎!視今梁麗輝暎、飛甍盤鬱者而小之。
小之乎雲爾,或曰「小天童,非古也」。
隰州古佛即其墟建窣堵波焉,四方來觀者,遂不以義興,以宏智。
額曰「妙光」,志帝錫也。
方建炎時,南北初裂,黔首日苦兵,宏智禪師特顯正偏不犯之手,談笑而起曹洞于未墜。
平高就下,捨短從長,釋梵龍天之宮,美哉輪焉。
禪師善逝後五百歲,非惟河橫鬥轉,黃閣之家信莫傳;而窣堵之巋然僅存者,化紺宇為荊榛,夷香幢為井竈,乃更在盛平之世。
雖以吾密老人眼定乾坤、發揚蹈厲,二十年來,琳宮再造,獅象圍繞,藉第四正宗祖塔,而一再曳杖出山,又奚論妙光之荒支矣!老人善逝後五六歲,費隱禪師來主院